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s of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alkalinity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被引量:1
1
作者 SUN Heng GAO Zhongyong +1 位作者 CHEN Liqi ZHANG Fan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2011年第4期246-252,共7页
The thir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3rd CHINARE-Arctic in 2008) was carried out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08. During the survey, numerous sea water samples were taken for CO2 parameter measurement ... The thir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3rd CHINARE-Arctic in 2008) was carried out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08. During the survey, numerous sea water samples were taken for CO2 parameter measurement (including total alkalinity TA and total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The distribution of COs parameters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was determined,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addressed. The ranges of summertime TA, normalized TA (nTA), DIC and normalized DIC (nDIC) in the surface seawater were 1 757 2 229 umol.kg 1 2 383-2 722 umol.kg-1, 1 681 2 034 pmol.kg 1, 2 119--2 600 umol.kg-1, respectively. Because of dilution from ice meltwater, the surface TA and DIC concentrations were relatively low. TA in the upper 100 m to the south of 78°N had good correlation with salinity, showing a conservative behavior. The distribution followed the seawater-river mixing line at salinity 〉30, then followed the seawater mixing line (diluted by river water to salinity = 30) with the ice meltwater. The DIC distribution in the Chukchi Sea was dominated by biological production or respiration of organic matter, whereas conservative mixing dominated the mixed layer TA distribution in the ice-free Canada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total alkalinity Western Arctic Ocean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factors
下载PDF
The Contribution of Nutrients and Water Properties to the Carbonate System in Three Particular Areas of the Tropical Atlantic (NE-BRAZIL)
2
作者 Leonardo Bertini Elisabete de Santis Braga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2年第2期135-161,共27页
Tropical waters show different regional aspects due to specificities in their nutrient biogeochemical cycles, which can affect the carbon system and influence their regional role as sinks or sources of CO<sub>2&... Tropical waters show different regional aspects due to specificities in their nutrient biogeochemical cycles, which can affect the carbon system and influence their regional role as sinks or sources of CO<sub>2</sub>.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on particular tropical areas that present a different seasonal behaviour related to the carbon cycle observed in the late rainy season (July 2013). Understanding the CO<sub>2</sub> drawdown and outgassing potential in these areas is needed to call attention to more long-term monitoring efforts and protect understudied tropical coastal systems more efficiently.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nutrient values, hydrological data, biogeochemical carbon behaviour linked to the carbonate system and includes estimates of CO<sub>2</sub> fluxes in three contrasting areas off the northeastern Brazilian shelf: 1) an urbanised estuary (Recife-REC), 2) a coastal Island (Itamaracá-ITA) and 3) an oceanic archipelago (Fernando de Noronha-FN). In general, REC acted as a source, while ITA and FN as carbon sinks. In ITA, despite the high DIC and Total Alkalinity observed (mean ~2360 μmol&#183;kg<sup>-1</sup>), the sink is associated with an effective cascading of atmospheric CO<sub>2</sub> associated with turbulent shallow waters coupled with biogenic removal of and precipitation of CaCO<sub>3</sub> by coralline algae. FN acted as a sink, linked to minor decreases in Total Alkalinity (mean~2295 μmol&#183;kg<sup>-1</sup>) influenced by ammonium-based primary production, nitrogen fixation and sporadic entrainment of nutrient rich waters in the upper thermocline. More studies in different western tropical Atlantic coastal systems can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tropical shelf sea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ocean carbon budget under specific regional trophic regi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Si Ratios total Alkalinity CO2 Flux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Trophic Conditions Western Tropical Atlantic
下载PDF
Long-term impa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dynamics of tropical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pools 被引量:26
3
作者 YANGJing-cheng HUANGJian-hui +2 位作者 PANQing-min TANGJian-wei HANXing-gu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56-261,共6页
Land-use changes, especially the conversion of native forest vegetation to cropland and plantations in tropical region, can alter soil C and N pools and N availability for plant uptake. Deforestation, followed by shif... Land-use changes, especially the conversion of native forest vegetation to cropland and plantations in tropical region, can alter soil C and N pools and N availability for plant uptake. Deforestation, followed by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rubber tree plantation, is a common land-use change in Xishuangbanna, southwest China. However the influence of this kind of land-use change on soil C and N dynamics in this reg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land-use change on soil C and N pool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 five adjacent plots, which belong to three land-use types including secondary forest-an acuminate banana(Musa itinerans) secondary forest and a male bamboo(Dendrocalamus membranaceae) secondary forest,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rubber tree (Hevea brasiliensis (H.B.K.) Muell. Arg.) plantation(one plot is 3-year-old, and another is 7-year-old). We measured soil bulk density (BD), pH value, moisture content and concentrations of soil organic carbon(SOC), total soil nitrogen(TSN), and inorganic N(NO - 3-N and NH + 4-N ) at 0—3, 3—20, 20—40 and 40—60 cm depths, and calculated C and N pools in 0—20, 20—40, 40—60, and 0—60 cm soil layers. Compared with the adjacent secondary forests,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rubber tree plantations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decline in concentrations and stocks of SOC and TSN in 0—20 and 0—60 cm soil layers, and increase in pH and bulk density at 0—3, 3—20, and 20—40 cm depths. Soil moisture content decreased only in 0—20 cm surface soils in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plantations. The dynamics of mineral N was much more complex, which had different trends among depths and ecosystems. Compared with the secondary forests, SOC stocks in 0—20 cm surface soils in shifting cultivation and rubber tree plantations(3-year-old plantation and 7-year-old plantation) decreased by 34.0%, 33%, and 23%; and TSN stocks decreased by 32 2%, 20.4%, and 20.4%,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decreases of SOC and TSN stocks in 0—60 cm soil layers were much les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 and N losses were mainly occurred in 0—20 cm surface soil, followed by 20—40 cm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organic carbon(SOC) total soil nitrogen(TSN) inorganic nitrogen land-use change tropical soil Xishuangbana
下载PDF
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C、N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爱军 陈坚 +1 位作者 李东义 卓志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361-2368,共8页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 在泉州湾不同类型海岸湿地采集了6根短柱状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粒度并计算了中值粒径,利用元素分析仪分析了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和总氮(TN)含量.结果显示,泉州湾海岸湿地的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介于9.2~18.5 μm之间;水头光滩湿地沉积物TIC含量约为0.137%,高于附近互花米草湿地的含量(0.014%~0.038%),TIC主要集中在粗颗粒部分.沉积物TOC、TN含量分别介于0.939%~2.057%和0.163%~0.260%之间,互花米草对C、N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红树林对C、N的富集能力很弱;周边的排污活动使水头地区的TOC含量明显高于洛阳江河口地区.沉积物TOC、TN含量与中值粒径之间的相关性很弱,TOC与TN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花米草湿地TN含量与C/N、互花米草湿地和光滩湿地的TOC与C/N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这些初步说明泉州湾海岸湿地沉积物的TOC主要来源于周边污染物的排放及植被自身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湿地 沉积物 总有机碳(TOC) 总无机碳(tic) 总氮(TN) 泉州湾
下载PDF
长期施氮引起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变化 被引量:17
5
作者 李小涵 李富翠 +2 位作者 刘金山 郝明德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795-2803,共9页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方法】利用黄土高原旱地持续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在每年施磷39 kg P2O5·hm-2条件下,设置0、45、90、135、180 kg N·hm-2 5个氮水平种植冬小麦,在小麦收获期采集0—40 cm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对旱地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累积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氮肥用量对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旱地土壤不同土层总碳无显著变化,但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却随之增加,与不施氮肥相比,增幅可达7%—28%;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含量也增加,增幅达31%—106%,但施氮量过高不利于有机碳累积。对不同形态土壤碳累积量与氮肥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施氮量120 kg N·hm-2时,0—3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36.6 Mg;施氮量161 kg N·hm-2时,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2.69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土壤有机碳增加1.34 kg·hm-2,轻质有机碳增加0.31 kg·hm-2;0—20 cm表层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百分比也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相反,5—2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量180 kg N·hm-2时,无机碳累积量比不施氮减少2.8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无机碳减少0.67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虽不显著影响土壤的总碳数量,却显著地改变了旱地土壤碳的组成,即通过增加土壤的轻质有机碳,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累积量,同时降低了土壤的无机碳累积。因此,合理调控氮肥用量,不仅是旱地作物增产的关键措施,对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培肥土壤也有重要意义。同时,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无机碳损失不容忽视,其潜在的农业、生态与环境效应需引起大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肥用量 有机碳 无机碳 轻质有机碳
下载PDF
营养条件对污水中小球藻生长及产能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剑敏 苏秀燕 +4 位作者 马顷 王程丽 董文静 靳同霞 马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32,81,共7页
以过滤的富营养化的鱼塘废水为培养液,添加外源的碳、氮、磷元素,考察污水中不同的外源无机碳浓度、总氮浓度、总磷浓度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油脂含量和烃类含量的影响。在25℃、光照强度为4 500 Lux、光暗比为12L:12D... 以过滤的富营养化的鱼塘废水为培养液,添加外源的碳、氮、磷元素,考察污水中不同的外源无机碳浓度、总氮浓度、总磷浓度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油脂含量和烃类含量的影响。在25℃、光照强度为4 500 Lux、光暗比为12L:12D的条件下培养10 d。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1)以Na2CO3做碳源,小球藻生物量和烃类含量在外源无机碳浓度为6 mg/L时最高,油脂含量在外源无机碳浓度为12 mg/L最高。(2)以KNO3做氮源,小球藻生物量在总氮浓度为25 mg/L时最高,油脂含量在总氮浓度为15 mg/L时最高,烃含量在总氮浓度为20 mg/L时最高。(3)以KH2PO4做磷源,小球藻生物量和烃类含量在总磷浓度为2 mg/L时最高,油脂含量在总磷浓度为1.5 mg/L时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污水 油脂 无机碳 总氮 总磷
下载PDF
洞头近海养殖水域沉积物碳含量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4
7
作者 权伟 应苗苗 +3 位作者 康华靖 周庆澔 许曹鲁 张呈念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80-585,共6页
为揭示近海养殖活动在碳埋藏中的作用,对洞头近海3个不同养殖年份(2、10、30a)的紫菜养殖区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水溶性无机碳(WSIC)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近岸养殖区沉积物TOC... 为揭示近海养殖活动在碳埋藏中的作用,对洞头近海3个不同养殖年份(2、10、30a)的紫菜养殖区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及水溶性无机碳(WSIC)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近岸养殖区沉积物TOC、WSOC含量高于远岸.沉积物柱样中TOC含量在上层0~20 cm最高,而WSOC含量在下层40~60 cm最高.不同养殖年份的养殖区沉积物WSOC含量有显著差异,最高值出现在养殖30a的水域.近海养殖水域沉积物碳库中TIC含量高于TOC含量,TIC含量占总碳(TC)含量的58%,远岸TIC含量高于近岸.沉积物水溶性碳库以有机碳形式为主,WSOC含量占总水溶性碳库的73%.研究表明,洞头近海紫菜养殖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碳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有一定差异,无机碳特别是深层无机碳对近海沉积物中碳的长期固定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沉积物 总有机碳 总无机碳 水溶性有机碳 水溶性无机碳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尚雯 李德禄 +6 位作者 魏林源 马全林 唐进年 李银科 张芝萍 张卫星 高松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民勤干旱沙区种植人工梭梭林4,13,36年后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碳(soil total carbon,TC)含量...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民勤干旱沙区种植人工梭梭林4,13,36年后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碳(soil total carbon,TC)含量及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种植梭梭后,0-50cm层灌丛下和行间SOC和TN含量总体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5-50cm层灌丛下SIC含量在13年梭梭林地最高。36,13年林地0-50cm层灌丛下SOC和TN储量均高于行间,而13年灌丛下SIC储量低于行间,4年灌丛下5-50cm层SOC、TN和SIC储量均低于行间。0-50cm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全氮储量增幅分别为102.44%,24.66%,54.55%,36年林地SOC和TN储量随土层加深先降低后增加,但4,13年和流动沙地SOC、SIC和TN储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占总碳比例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造林年限、土层深度等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相关(P<0.01)。民勤干旱沙区造林提高了土壤碳库截存量,并且随林龄增长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沙地造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全氮
下载PDF
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周玲 张世熔 +3 位作者 李婷 李云 徐小逊 贾永霞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231-2238,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I、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化肥(NPK)、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高、中、低水平(CFI、CF2和CF3)5种施肥处理下0~60cm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在玉米生长期内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CF1、CF2和CF3处理能显著提高0~60cm土壤总有机碳(TOC)和易变性有机碳的含量及易变性有机碳的活性(P〈0.05),其中以CF2处理提高最显著;施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影响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弱。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溶解性有机碳(DOC)、水溶性有机碳(WSOC)这3种易变性有机碳中ROC和DOC可以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对有机无机复混肥敏感的指标,可用于预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影响,还需进行长期的定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易变性有机碳 总有机碳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玉芬 刘忠珍 +4 位作者 魏岚 李衍亮 黄连喜 黄庆 许桂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0-409,共10页
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 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三个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0.002mm;粉粒:0.02~0.002 mm;砂粒:0.05~0.02 mm)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丁草胺在不同土壤和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固/液界面的分配规律。同时,定量计算土壤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并从有机无机复合体角度探讨不同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TOC)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和较小的解吸率,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则具有较小的吸附量和最大的解吸率。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分别为36.7%~72.4%、21.7%~50.5%和<10%。TOC是影响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受各粒径组分中TOC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无机矿物的复合程度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草胺 有机无机复合体 粒径 吸附 总有机碳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低氨氮污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捷 张杰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67-71,共5页
考察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处理低氨氮污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进水NO2--N浓度较低时,提高NO2--N浓度可促进ANAMMOX反应的进行,而当NO2--N浓度过高时(>118.4mg/L)则会对该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但此时ANAMMOX反应并没有停止,厌... 考察了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处理低氨氮污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当进水NO2--N浓度较低时,提高NO2--N浓度可促进ANAMMOX反应的进行,而当NO2--N浓度过高时(>118.4mg/L)则会对该反应产生抑制作用,但此时ANAMMOX反应并没有停止,厌氧氨氧化菌仍保持较高的活性;适当增加进水的无机碳(IC)浓度可刺激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但过高浓度的IC会对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进水中总有机碳(TOC)的存在不利于厌氧氨氧化反应的进行;ANAMMOX菌的自养固定CO2过程会导致周边环境呈碱性,为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应当控制反应器中的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低氨氮污水 亚硝酸盐 无机碳 有机碳 PH值 污水处理
下载PDF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体系及其响应机制初探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斌 陈建芳 +5 位作者 金海燕 李宏亮 刘希真 庄燕培 徐燕青 张海生 《海洋学研究》 2011年第3期63-70,共8页
根据2009年8月"908"项目长江口补充调查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pH值、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a)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分布范围在1 647.1~2 236.9μmol/dm3之间,平... 根据2009年8月"908"项目长江口补充调查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pH值、溶解氧(DO)和叶绿素a(Chla)等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口及邻近东海海域夏季溶解无机碳(DIC)含量分布范围在1 647.1~2 236.9μmol/dm3之间,平均值为2 031.2μmol/dm3;空间分布为由近岸冲淡水方向向外海逐渐增加;DIC在垂直分布上总体呈现底层水〉次表层水〉表层水,在29.0°N,122.6°E的底层存在1个高值中心,这可能与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深层水作用有关。对TAlk、DIC与盐度的相关性探讨发现,当盐度为10~25,TAlk、DIC与盐度呈现很好的保守性关系;而在盐度接近0、大于30及盐度为25~28时则出现偏离保守型稀释曲线现象,而这3个区域分别属于河口淡水端、海水端和长江口羽状锋区域,这一现象的发生与河水端不同的输入源、海水端的水文物理过程以及长江羽状锋区域生物活动强弱密切相关。此外,根据DIC体系中DIC、pH值、温度和盐度等的实测数据进行推算可知,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pCO2的范围为15.4~166.9 Pa(154.0~1 669.0μatm),其中以29.5°N、123°E为中心的区域出现表层pCO2值的低值中心[〈39.0 Pa(390μatm)],理论上可认为是大气CO2的1个典型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DIC) 总碱度(TAlk) PCO2 长江口 东海
下载PDF
规模化沼气工程总挥发酸与碳酸氢盐自动滴定装置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树彪 陈新颖 +2 位作者 刘良 郭建斌 董仁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7-222,166,共7页
为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厌氧发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根据Nordmann滴定法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液总挥发酸(VFA)质量浓度和碳酸氢盐(TIC)质量浓度自动滴定装置。本装置以Lab VIEW为平台,可精确测定厌氧发酵液的VFA质量浓度和... 为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厌氧发酵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根据Nordmann滴定法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沼气工程厌氧发酵液总挥发酸(VFA)质量浓度和碳酸氢盐(TIC)质量浓度自动滴定装置。本装置以Lab VIEW为平台,可精确测定厌氧发酵液的VFA质量浓度和TIC质量浓度,并能够实现p H计自动标定、自动滴定与补液、生成实时滴定曲线、数据处理与存储等功能。利用该装置对人工配制的混合模拟样品溶液和实际沼气工程的猪粪厌氧发酵液进行滴定试验,结果表明:测定混合模拟样品溶液和实际厌氧发酵液VFA质量浓度和TIC质量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5%以内,结果重复性好,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比手动滴定法高,可有效避免手动滴定人为误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装置在连续运行15 h条件下测定结果稳定,运行性能良好,该装置在沼气工程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气工程 厌氧发酵 挥发性脂肪酸 碳酸氢盐 自动滴定
下载PDF
西北冰洋总碱度与溶解无机碳的分布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恒 高众勇 +1 位作者 陈立奇 张凡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2008年7—9月,中国进行了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本研究即利用此次宝贵的科学考察机会,在西北冰洋现场采集大量的海水样品,进行二氧化碳体系(主要包括总碱度(TA)和溶解无机碳(DIC)等)研究,得到了西北冰洋二氧化碳体系参数的分布,并对其控... 2008年7—9月,中国进行了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本研究即利用此次宝贵的科学考察机会,在西北冰洋现场采集大量的海水样品,进行二氧化碳体系(主要包括总碱度(TA)和溶解无机碳(DIC)等)研究,得到了西北冰洋二氧化碳体系参数的分布,并对其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夏季西北冰洋表层海水总碱度(TA)、盐度归一化总碱度(nTA,nTA=TA×35/S)、溶解无机碳(DIC)和盐度归一化溶解无机碳(nDIC,nDIC=DIC×35/S)的范围分别为1 757—2 229μmol.kg-1,2 383—2 722μmol.kg-1,1 681—2 034μmol.kg-1,2 119—2 600μmol.kg-1。由于受到河水和海冰融化水的稀释,表层DIC和TA的浓度都比较低。78°N以南西北冰洋上层水柱中TA与盐度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比较保守,在盐度大于30时,主要是海水端元与河水端元混合,在盐度小于30时主要是海水端元与海冰融化水端元的混合。在楚科奇海,DIC分布主要受到有机质生产或降解的主控,而加拿大海盆无冰区混合层DIC分布的主控因素是海水与海冰融化水的保守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碱度 溶解无机碳 西北冰洋 分布 控制因子
下载PDF
白令海BR断面海-气CO_2通量及其参数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众勇 孙恒 陈立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92,共8页
通过对2008年夏季白令海大气和海水pCO2连续观测资料,结合BR断面上站位水体垂直采样测量,对白令海不同海区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白令海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CO2吸收能力的海区,其中陆坡流区碳通... 通过对2008年夏季白令海大气和海水pCO2连续观测资料,结合BR断面上站位水体垂直采样测量,对白令海不同海区pCO2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参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将白令海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CO2吸收能力的海区,其中陆坡流区碳通量高达-18.72mmol/(m2.d),是海盆北区的近2倍,比海盆南区高一个量级;在海盆北区和陆坡流区pCO2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在海盆南区和陆架区两者的关系不明显,表明这两个海区的温度可能不是pCO2变化的主要调控因子;在海盆北区与陆架区pCO2与盐度呈显著的相关,这很可能受到水团混合的影响,而在海盆南区与陆坡流区两者的变化幅度比较小,关系也不显著。在海盆南区有充分混合的高温、高盐、高溶解总无机碳(DIC)和高总碱度(TA)的水体,这是导致该海区CO2吸收能力最弱的主要原因。在陆坡流区与此相反,呈现出低温、低盐、低TA和低DIC的水体特征,明显不同于白令海盆或白令海陆架区,这可能是形成表层海水pCO2低值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令海 白令陆坡流 海-气CO2通量 溶解总无机碳 总碱度
下载PDF
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对气候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阳春 徐永福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82,共12页
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 应用一个嵌套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太平洋环流碳循环模式,分析了1960~2000年太平洋不同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模拟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为大气CO2的排放区,南、北太平洋(南、北纬15°至模式计算区域南、北边界)为吸收区。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随时间均存在显著的波动,其中赤道太平洋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最显著。3个海区海气碳通量年际波动对气候事件的响应并不一致,在El Nio年赤道太平洋冷舌的强度和总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以及输出生产力均会受到上升流减弱的影响而降低,La Nia年这些海气碳通量控制要素的分布情况则正好相反,但在南北太平洋副热带以及高纬度海区,El Nio和La Nia对这些要素带来的影响却并不一定相反,对输出生产力的影响甚至是一致的。以海表温度(SST)为例考察海气碳通量与物理场之间的关系表明,在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对DIC的影响是控制海气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其他海区,尤其是副热带海区,由于垂直运动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生物生产力水平较低,SST的波动对海气碳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海气碳通量 波动 海表温度 总溶解无机碳
下载PDF
土壤样品中TOC的测定浅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亮 张四维 嵇文涛 《油气田环境保护》 CAS 2017年第4期46-48,62,共3页
环境土壤中的TOC(总有机碳)含量是反应土壤有机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描述了应用总有机碳测定仪和固体进样装置对土壤中TOC含量的测定方法,建立TC(总碳)和IC(无机碳)测定标准曲线,利用差减法计算出TOC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 环境土壤中的TOC(总有机碳)含量是反应土壤有机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描述了应用总有机碳测定仪和固体进样装置对土壤中TOC含量的测定方法,建立TC(总碳)和IC(无机碳)测定标准曲线,利用差减法计算出TOC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线性良好,多次测定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较小,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总有机碳 总碳 无机碳
下载PDF
泥样的总有机碳测定中无机碳的确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楼成林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2期129-129,133,共2页
利用非分散红外吸收分析仪器来测定泥样品中的总有机碳,对其中泥样中的无机碳的确定进行探讨。
关键词 泥样 总有机碳 无机碳
下载PDF
水中有机物的测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天文 欧阳瑞珍 《福建分析测试》 CAS 2000年第3期1274-1276,共3页
本文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水样中总有机碳的含量,从而进行水质分析。
关键词 总碳(TC) 无机碳(IC) 总有机碳(TOC)
下载PDF
总有机碳(TOC)分析仪在电厂化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郭可勇 《浙江电力》 2009年第4期67-69,共3页
论述了TOC-Vws分析仪的测定原理;通过对标样中总有机碳(TOC)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相互比较,初步研究两者间的相关性;采用TOC-Vws分析仪对电厂原水预处理系统、除盐系统和水汽系统中的TOC进行了测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无机碳 湿法氧化 水处理 有机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