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in mangrove sediments from the Yingluo Bay,China,since 1900
1
作者 Yao Zhang Xianwei Meng +4 位作者 PengXia Jun Zhang Dahai Liu Zhen Li Wanzhu W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8期65-77,共13页
Mangroves can not only provide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but are also efficient carbon producers,capturers,and sinks.The estimation of the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OCAR)in mangrove sediments is fund... Mangroves can not only provide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but are also efficient carbon producers,capturers,and sinks.The estimation of the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OCAR)in mangrove sediments is fundamental for elucidating the role of mangroves in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In particular,understanding the past changes in the OCAR in mangrove sediments is vital for predicting the future role of mangroves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environment.In this study,three dated sediment cores from interior and fringe of mangroves in the Yingluo Bay,China,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calculated OCAR since 1900 in this area.The increasing OCAR in the mangrove interior was attributed to mangrove flourishment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characterized by the rising temperature.However,in the mangrove fringe,the strengthening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under the sea level rise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decreasing OCAR,particularly after the1940 s.Furthermore,the duration of inundation by seawater was the primary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OCAR from the mangrove fringe to interior,while the strengthened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fter the 1940 s broke this original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organic carbon source mangrove development TEMPERATURE hydrologic conditions
下载PDF
Effects of Caragana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on organic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otal and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 fraction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SHANG Wen LI Yuqiang +5 位作者 ZHAO Xueyong ZHANG Tonghui MA Quanlin TANG Jinnian FENG Jing SU 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7年第5期688-700,共13页
Afforestation is conducive to soil carbon(C) sequestration in semi-arid reg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on sequestrations of total and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SOC) fractions... Afforestation is conducive to soil carbon(C) sequestration in semi-arid region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s of afforestation on sequestrations of total and labile soil organic carbon(SOC) fractions in semi-arid sandy land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Caragana microphylla Lam. plantations with different ages(12-and 25-year-old) on sequestrations of total SOC as well as labile SOC fractions such as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 The analyze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soil depths of 0–5 and 5–15 cm under two shrub-related scenarios: under shrubs and between shrubs with moving sand dunes as control site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of northern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torages of total SOC at soil depths of 0–5 and 5–15 cm were higher in 12-and 25-year-old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than in moving sand dunes(i.e., control sites),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bserved under shrubs in 25-year-old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Furthermore, the concentrations and storages of LFOC and MBC showed similar patterns with those of total SOC at the same soil depth. The 12-year-old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had higher percentages of LFOC concentration to SOC concentration and MBC concentration to SOC concentration than the 25-year-old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and moving sand dunes at both soil depth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among SOC, LFOC, and MBC, implying that restoring the total and labile SOC fractions is possible by afforestation with C. microphylla shrubs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At soil depth of 0–15 cm, the accumulation rate of total SOC under shrubs was higher in young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18.53 g C/(m^2·a); 0–12 years) than in old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16.24 g C/(m^2·a); 12–25 years), and the accumulation rates of LFOC and MBC under shrubs and between shrubs were also higher in young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than in old C. microphylla plantatio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C. microphylla in the Horqin Sandy Land may be a good mitigation strategy for SOC sequestration in the surface soi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agana microphylla plantation soil organic carbon 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carbon accumulation rate Horqin Sandy Land
下载PDF
Accumulation contribu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lacustrine organic-rich shales and mudston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shale oil evaluation 被引量:3
3
作者 ZHAO Wenzhi ZHU Rukai +2 位作者 HU Suyun HOU Lianhua WU Song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6期1160-1171,共12页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rock composition between shale and mudstone determine the discrepancy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shale oil/gas reservoirs.The evalu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rock composition between shale and mudstone determine the discrepancy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conventional and shale oil/gas reservoirs.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source rocks are different in the future exploration in self-sourced petroleum systems.Shales are deposited in deep/semi-deep lacustrine,with low sedimentation rate and chemical depositions of various degrees,while mudstones are mostly formed in shallow lacustrine/lakeside,with high deposition rate and density flow characteristics.Three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shales,including the"fertility effect"caused by volcanic ash deposition and hydrothermal injection,excessive and over-speed growth of organisms promoted by radioactive materials,and deep-water anaerobic environment and low sedimentation rate to protect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matter from dilution.Lamellations in shales are easy to be stripped into storage space,and acid water produced dur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an dissolve some particles to generate new pores.The massive mudstones with high clay content are of poor matrix porosity.Shales with high total organic carbon,developed laminations,relatively good reservoir property,and high brittle mineral content,are the most favorable lithofacies for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hale and mudstone reservoirs,to identif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shale and mudstone formations,determine the type and standard of"sweet-spot"evaluation parameters,optimize"sweet-spot areas/sections",and adopt effective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total amount and economy of shale oil resources,as well as the scale of effective explo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S MUDSTONES lower limi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rock fabric accumulation contribution difference lacustrine shale oil sweet-spotting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放射虫组合及其烃源意义
4
作者 易雨昊 包汉勇 +4 位作者 朱红涛 陆亚秋 孟志勇 李凯 陈发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80,共14页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以放射虫为代表的微体化石对于辨别硅质泥页岩沉积的成因也具有重要意义。放射虫是显生宙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环境,而其丰度是古海洋生产力的良好指标。利用酸蚀法分离出放射虫化石,从而鉴别化石的形态组合特征并结合薄片镜下统计,分析了放射虫丰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东红星地区HY3井吴家坪组吴二段中发育大量放射虫化石,经鉴定为泡沫虫目和内射球虫目分子,属于典型的浅水放射虫组合(Se组合)。镜下统计表明吴二段放射虫丰度与TOC含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放射虫组合特征,结合吴家坪组沉积序列和古地理背景,推断吴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水深小于60 m的较浅水环境。吴二段有机质富集可能受到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上升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古生产力是吴二段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坪组 红星地区 放射虫组合 有机质富集 古生产力 总有机碳(TOC)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
作者 施林林 柳开楼 +4 位作者 董林林 沈园 陈培峰 沈明星 王海侯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化肥减量的关键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明确太湖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有机氮肥替代率的主要限制因素,为提高有机氮肥替代率提供理论基础。依托40 a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分别选择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单施有机肥(OM)3个处理,研究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碳氮关系。其中,化肥采用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年均施氮225~300 kg/hm^(2),年均施磷(P2O5)119.4 kg/hm^(2),年均施钾(K2O)179.1 kg/hm^(2);有机肥采用猪粪和菜籽饼,年均折合施氮103.1 kg/hm^(2),折合施磷(P2O5)82.7 kg/hm^(2),折合施钾(K2O)70.1 kg/hm^(2)。测定指标包括土壤有机碳、总氮,计算有机氮肥替代率和土壤碳氮比。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碳水平,OM、NPK和C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可用米氏方程拟合,且前10 a内快速累积、后30 a趋近平衡,平均含量分别为16.8、15.8、15.1 g/kg。长期施肥处理线性提高了土壤总氮含量,OM、NPK和CK处理土壤平均总氮含量分别为1.71、1.64、1.47 g/kg。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序演变可用分段线性模型拟合,有机氮肥替代率前期略降低后期增加,稻麦两季有机氮肥替代率的时间拐点分别出现在第11年和第15.5年。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有机氮肥替代率与土壤总有机碳无显著关系,但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显著线性相关。在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碳氮库容,具有较高水平土壤有机碳(>17.0 g/kg)是提升有机氮肥替代率的前提,但在有机碳趋近饱和后,土壤总氮和碳氮比是限制有机氮肥替代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麦轮作 有机氮肥替代率 土壤有机碳 土壤总氮
下载PDF
絮凝预处理对垃圾浓缩液有机物去除影响研究
6
作者 韦艺佳 张金冉 +4 位作者 朱润泽 孙治国 夏正启 占美丽 刘克琼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7期270-273,共4页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置是填埋场运行管理的难题,其富含的高浓度有机物会导致MVR蒸发设备结垢和起泡。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多种絮凝剂对浓缩液有机物絮凝效果,明确了最佳的絮凝剂及絮凝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PFS絮凝效果最...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置是填埋场运行管理的难题,其富含的高浓度有机物会导致MVR蒸发设备结垢和起泡。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了多种絮凝剂对浓缩液有机物絮凝效果,明确了最佳的絮凝剂及絮凝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絮凝剂PFS絮凝效果最好,PAFC絮凝效果最差,PAC、SC-101L和PSAF的最适pH值分别为3,5和3,TOC去除率分别为75%,83%,60%。絮凝效果与絮凝剂投加量成正相关关系,絮凝剂PAC、PSAF、PFS、SC-101L、PAFC在最适投加量下TOC的去除率分别为57%,46%,98%,64%,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 浓缩液 絮凝条件 总有机碳 去除率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7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下载PDF
有机物料腐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梁鑫宇 宋明丹 +1 位作者 韩梅 李正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2-1090,共9页
【目的】研究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特征,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农业大学试验站开展有机物料土壤埋袋试验。供试有机物料为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每种物料称取40.0 g于尼龙网袋中,于2021年3... 【目的】研究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在土壤中的释放特征,为其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青海农业大学试验站开展有机物料土壤埋袋试验。供试有机物料为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每种物料称取40.0 g于尼龙网袋中,于2021年3月30日埋入20 cm深土壤中自然腐解。埋入土壤后的第7、14、28、42、72、117、162天采样,测定尼龙袋内有机物料干重、碳、氮、磷含量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计算物料养分残留率和释放率。【结果】至腐解结束(埋后162天),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的碳残留率分别为35.5%、42.2%、53.4%、14.7%。腐解过程中,马铃薯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在埋后0~7天的碳矿化率最大,油菜秆在埋后7~14天的碳矿化率最大。以双库指数积温模型拟合碳残留量随腐解时间的变化,R2均在0.90以上。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毛叶苕子的年腐殖化系数分别为41%、34%、58%、24%。在整个腐解过程中,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氮素、磷素表现为直接释放,马铃薯秆和油菜秆表现为淋溶—浓缩—释放。腐解至162天,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氮素释放率分别为28.0%、10.2%、31.8%、88.3%,磷素释放率分别为45.1%、33.9%、62.4%、71.4%;马铃薯秆、油菜秆和小麦秆磷释放率大于氮释放率,而毛叶苕子的氮释放率大于磷释放率。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有机物料初始碳含量、氮含量、C/P值可以解释氮、磷养分释放的82.5%~98.5%。【结论】有机物料初始碳、氮含量和碳/磷值显著影响着秸秆中氮素和磷素的总释放量。马铃薯秆、油菜秆、小麦秆和毛叶苕子的年腐殖化系数分别达41%、34%、58%、24%。毛叶苕子的氮、磷释放速率快,总释放量高且在腐解过程中持续释放,因而可以替代部分化肥。马铃薯和油菜秆氮、磷释放速率较低,且其释放在腐解过程中表现为淋溶—浓缩—释放过程,在腐解14~72天对养分的富集会与微生物竞争外界氮磷养分,因此,还田时需补充一定量的化肥来满足秸秆腐解对磷氮的需求。小麦秆还田后腐殖化系数最高,氮、磷表现为直接释放,因而培肥土壤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碳残留率 养分释放 双库指数积温模型
下载PDF
重庆丘陵山区池塘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王馨平 吕明权 +1 位作者 文雯 马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0216-10227,共12页
池塘等小型水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碳排放的热区,但是对池塘碳埋藏速率认识相对匮乏,限制了全面认识池塘在流域碳传输中的功能。为探究池塘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的11个池塘为研究对象,... 池塘等小型水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碳排放的热区,但是对池塘碳埋藏速率认识相对匮乏,限制了全面认识池塘在流域碳传输中的功能。为探究池塘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及其影响因素,选取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的11个池塘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7月对池塘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了池塘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估算出池塘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量和埋藏速率,并分析了池塘因素和流域因素对池塘沉积物有机碳埋藏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沉积物总有机碳(TOC,Total Organic Carbon)含量在1.03%—3.51%之间变化,总体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2)有机碳埋藏速率均值为194.60 g m^(-2)a^(-1),范围区间为142.76—293.32 g m^(-2)a^(-1),略高于其他池塘的类似研究结果;(3)沉积物TOC含量与总氮(TN,Total Nitroge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流域中林地面积占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旱地面积占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有机碳埋藏速率与流域内旱地面积占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池塘相对于大型水体储碳能力更强,池塘虽然单位面积小,但数量多,在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核算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地理景观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沉积物 总有机碳 碳汇 有机碳埋藏速率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87
10
作者 尚杰 耿增超 +3 位作者 陈心想 赵军 耿荣 王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7,共9页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B0)显著增加87.22%、33.33%、18.76%、94.79%、178.80%;在10~20 cm土层,TOC、POC、TN、NO-3-N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EOC、MBC、AN均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B0显著增加78.05%、23.85%、31.07%,而MBN在40 t·hm-2时达到最大,比B0显著增加50.87%;在20~30 cm土层,并没有直接地施用生物炭,但因为上层生物炭的影响,除NO-3-N外,其余各指标含量多在60 t·hm-2或80 t·hm-2时显著高于B0;此外,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分别增加37.92%~108.31%和1.05%~14.94%,其中氮储量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也表明,土壤TOC、EOC、POC、TN、AN、NO-3-N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具有提高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增加土壤碳截留,提升土壤养分供应的能力。推荐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碳 全氮 旱作农田 储量 分布 用量
下载PDF
长期施氮引起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变化 被引量:17
11
作者 李小涵 李富翠 +2 位作者 刘金山 郝明德 王朝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795-2803,共9页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 【目的】提高土壤碳固持,特别是增加有机碳累积、减少碳损失,对于提高旱地土壤肥力、缓解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增施氮肥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作物增产措施,但氮肥投入对土壤碳的影响如何,一直没有报道。【方法】利用黄土高原旱地持续23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在每年施磷39 kg P2O5·hm-2条件下,设置0、45、90、135、180 kg N·hm-2 5个氮水平种植冬小麦,在小麦收获期采集0—40 cm不同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对旱地土壤总碳、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的影响,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轻质有机碳及无机碳累积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氮肥用量对旱地土壤不同形态碳的影响。【结果】随氮肥用量增加,旱地土壤不同土层总碳无显著变化,但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却随之增加,与不施氮肥相比,增幅可达7%—28%;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含量也增加,增幅达31%—106%,但施氮量过高不利于有机碳累积。对不同形态土壤碳累积量与氮肥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施氮量120 kg N·hm-2时,0—30 cm土层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36.6 Mg;施氮量161 kg N·hm-2时,0—40 cm土层轻质有机碳累积量达最高值2.69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土壤有机碳增加1.34 kg·hm-2,轻质有机碳增加0.31 kg·hm-2;0—20 cm表层土壤轻质有机碳占有机碳的百分比也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相反,5—20 cm土层土壤无机碳含量却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量180 kg N·hm-2时,无机碳累积量比不施氮减少2.8 Mg,每千克肥料氮每年可使无机碳减少0.67 kg·hm-2。【结论】在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虽不显著影响土壤的总碳数量,却显著地改变了旱地土壤碳的组成,即通过增加土壤的轻质有机碳,增加了土壤的有机碳累积量,同时降低了土壤的无机碳累积。因此,合理调控氮肥用量,不仅是旱地作物增产的关键措施,对增加土壤有机碳固持、培肥土壤也有重要意义。同时,施用氮肥引起的土壤无机碳损失不容忽视,其潜在的农业、生态与环境效应需引起大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氮肥用量 有机碳 无机碳 轻质有机碳
下载PDF
海水中镉对牙鲆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刘长发 王凡 赵冲 郑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3-567,共5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镉在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内蓄积及在清洁海水中排放规律 ,以及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对镉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镉暴露浓度为 0 5mg·L- 1时 ,牙鲆各组织镉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 ,第 ...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镉在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内蓄积及在清洁海水中排放规律 ,以及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对镉吸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镉暴露浓度为 0 5mg·L- 1时 ,牙鲆各组织镉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 ,第 1 0天达吸收平衡 ,Cd蓄积量顺序为内脏 ( 1 4 7 73mg·kg- 1) >鳃 ( 1 5 55mg·kg- 1) >肌肉 ( 4 578mg·kg- 1) ,表明内脏是重金属镉蓄积的主要部位 .染毒 1 3d后 ,将牙鲆移入清洁海水中 ,结果表明 ,随排放时间增加 ,各组织镉蓄积量明显下降 ,排放至第 1 5天时各组织镉排出率为内脏团 ( 80 6 6 % ) >鳃 ( 73 6 6 % ) >肌肉 ( 56 84 % ) ,表明受镉污染牙鲆经清洁海水排放后 ,有望达到食用标准 .海水中TOC浓度对镉蓄积量有明显影响 .随着TOC浓度升高 ,各组织内镉蓄积量明显下降 ,表明海水TOC能降低镉的生物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蓄积 排放 总有机碳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与泥岩的成藏差异及其在页岩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79
13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胡素云 侯连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9-1089,共11页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浅湖环境,沉积速率快且多具密度流特征。火山灰沉落与热液注入导致“肥沃效应”、放射性物质促使生物超量超速生长、深水厌氧环境与低沉积速率保护有机物堆积不被稀释等因素促使页岩段有机物富集。页理易剥离成为储集空间,生烃产生的酸性水溶蚀部分颗粒形成增孔效应;泥岩呈块状,黏土矿物含量高,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段总有机碳含量高,页理发育,储集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岩相类型。开展页岩与泥岩成藏差异研究,以页岩、泥岩为端元,落实资源分布,确定“甜点”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优选页理发育的“甜点区/段”,使用有效开发技术,对客观评价页岩油资源总量、经济性与规模有效开发都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泥岩 总有机碳含量下限 岩石组构 成藏差异 陆相页岩油 甜点选区
下载PDF
铜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蓄积、分配及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赵冲 郑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5,共7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Cu在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 ,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配体种类对铜吸收的影响及其与海水表观络合容量 (ACuCC)的关系。结果表明 ,Cu浓度为 0 .5mg/L...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Cu在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 ,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配体种类对铜吸收的影响及其与海水表观络合容量 (ACuCC)的关系。结果表明 ,Cu浓度为 0 .5mg/L时 ,各组织内Cu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 ,第 1 3天均达吸收平衡 ,此时Cu蓄积量 (mg/kg)为内脏 971 .89>肌肉 2 0 4 .99>鳃 90 .0 4。染毒 1 3天牙鲆在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 :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Cu蓄积量下降 ,第 8天接近排放平衡。此时各组织Cu排出率为 :肌肉 89% >鳃 86.5 % >内脏团 83.7%。海水中TOC浓度、种类对牙鲆Cu蓄积有明显影响 ,当TOC浓度相同时 ,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Cu在牙鲆组织内吸收和蓄积量 ;当TOC种类相同时 ,随TOC浓度升高 ,各组织铜蓄积量均明显下降 ,表明海水TOC能降低牙鲆组织对Cu的吸收和积累。ACuCC随TOC浓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 ,并与TOC浓度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蓄积 总有机碳(TOC)
下载PDF
互花米草引种对苏北潮滩湿地TOC、TN和TP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2
15
作者 高建华 杨桂山 欧维新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9-808,共10页
分析了TOC、TN和TP在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沉积物和植被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TOC和TN的水平和垂向平均含量以互花米草滩为最高,其次分别为盐蒿滩、芦苇滩和光滩。TP的平均含量以光滩为最高,依次由海向陆逐渐减小。在生物量最大期间... 分析了TOC、TN和TP在苏北潮滩湿地不同生态带沉积物和植被中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TOC和TN的水平和垂向平均含量以互花米草滩为最高,其次分别为盐蒿滩、芦苇滩和光滩。TP的平均含量以光滩为最高,依次由海向陆逐渐减小。在生物量最大期间(秋季),单位面积上互花米草体内TOC、TN和TP的累积量远大于盐蒿和芦苇。互花米草主要通过以下4个方面对研究区潮滩湿地TOC、TN和TP的分布产生影响:(1)互花米草滩面较高的沉积速率;(2)互花米草对整个潮滩湿地不同植被分布格局的改变;(3)互花米草有着高生产力以及巨大的地下生物量;(4)互花米草的生长特性使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磷的需求量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花米草 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累积 潮滩湿地 江苏
下载PDF
南海北部ODP1148站中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16
作者 陈晓良 赵泉鸿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74,共6页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碳酸盐含量 堆积速率 溶解作用 晚新生代 南海 古环境
下载PDF
栲-木荷林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7
作者 张晓鹏 潘开文 +1 位作者 王进闯 陈其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2-1593,共12页
用网袋法在20℃条件下将润楠、栲、木荷凋落叶及其混合物(润楠+栲、润楠+木荷、栲+木荷、润楠+栲+木荷)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在培养第14、42和84天时凋落叶残留率及其培养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研究其... 用网袋法在20℃条件下将润楠、栲、木荷凋落叶及其混合物(润楠+栲、润楠+木荷、栲+木荷、润楠+栲+木荷)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在培养第14、42和84天时凋落叶残留率及其培养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培养到14d,润楠+栲、栲+木荷、润楠+栲+木荷混合凋落叶显著提高了土壤TOC;润楠、栲、木荷、润楠+栲凋落叶显著抑制了土壤DOC;润楠+栲+木荷凋落叶显著增加了土壤MBC,润楠+栲和润楠+木荷凋落叶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在培养到42d,仅润楠+木荷、栲+木荷混合凋落叶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和DOC;仅润楠+栲、润楠+木荷和润楠凋落叶显著减少了土壤MBC。在培养到84天,所有凋落叶都对土壤TOC与DOC无显著影响,栲+木荷、润楠+栲+木荷、木荷、润楠+栲凋落叶显著增加了土壤MBC,栲凋落叶显著减少了土壤MBC;凋落叶分解快慢为栲+木荷>木荷>润楠+栲+木荷>润楠+栲>栲>润楠+木荷>润楠。凋落叶分解率和土壤TOC、DOC及MBC在不同培养时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凋落叶种类和混合对凋落叶分解以及对土壤TOC、DOC和MBC的影响效应包括促进、抑制和无显著影响,这种效应与凋落叶的质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质量 分解率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下载PDF
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 被引量:13
18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1 位作者 李元超 林荣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66-7172,共7页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产生的影响。无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摄食率与3种海藻的干湿比和鲜海藻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该端足类存在着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其摄食率与鲜海藻的总有机碳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藻的总氮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并未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藻钩虾 干湿比 总有机碳 摄食率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演化及其对碳与营养成分的扣留 被引量:11
19
作者 丁喜桂 叶思源 +2 位作者 赵广明 袁红明 王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2,共9页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了一口24.6m的浅钻ZK1,对获取的岩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观测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通过ZK1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7种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并利用AMS 14C测...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了一口24.6m的浅钻ZK1,对获取的岩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观测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通过ZK1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7种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并利用AMS 14C测年方法,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进行了年代划分,并计算了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碳的加积速率。结果表明:总碳和有机碳与除硫和磷元素以外的各营养成分都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2>0.7,Ρ<0.05);碳、氮、磷的加积速率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5,Ρ<0.01),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碳、氮、磷的加积速率的主控因素;虽然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浓度较低(<1%),但由于沉积物的高沉积速率,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加积速率达到648.1g/(m2·a),远高于世界其它高有机碳浓度的湿地,因此是很好的碳汇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沉积环境 有机碳 加积速率
下载PDF
海水中总有机碳(TOC)对牙鲆铜、铅、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邢殿楼 刘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当海水TOC浓度相同时,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量。研究表明:孔石莼、牙鲆分泌物均能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TOC浓度、种类变化对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内脏>鳃>肌肉。内脏团、肌肉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大小顺序为Cu>Pb>Cd;鳃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顺序为Pb>Cu>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牙鲆 重金属 蓄积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