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析膜性肾病的病机及诊治思路
1
作者 曹博宁 王珍 王耀献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9-523,528,共6页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讨膜性肾病的病机,提出“湿蕴脾肾,中气下陷”的病机理论,其中以风邪外侵,中土亏损为发病先导,中气不足,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凝滞,湿瘀阻络为病机核心,毒损脾肾,中气下陷为病情进展,大气虚散,脏腑衰惫为病重结局... 基于中气下陷理论探讨膜性肾病的病机,提出“湿蕴脾肾,中气下陷”的病机理论,其中以风邪外侵,中土亏损为发病先导,中气不足,脾肾亏虚为发病基础,气机凝滞,湿瘀阻络为病机核心,毒损脾肾,中气下陷为病情进展,大气虚散,脏腑衰惫为病重结局,中气亏虚贯穿膜性肾病发病始终。论治当取升阳举陷大法,强调早期调补脾肾,御风于外,中期祛湿化瘀解毒,升阳通络,晚期升阳益胃排毒,兼顾心肾虚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性肾病 蛋白尿 水肿 中气下陷 升阳益胃 脾肾亏虚 风邪外侵 毒损脾肾
下载PDF
吴勉华论治肠癌经验探析
2
作者 祝金标 吴艳 吴勉华(指导)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4年第1期197-200,共4页
吴勉华教授发挥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肠癌致病之因为癌毒,结合肠腑“实而不能满”的脏腑特性,肠癌脾胃气虚和癌毒内生贯穿病理始终,肠癌多伴“气滞、湿毒、热毒、瘀毒”等病理因素,导致肠腑通降失司,“湿、热、瘀、毒”... 吴勉华教授发挥国医大师周仲瑛“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肠癌致病之因为癌毒,结合肠腑“实而不能满”的脏腑特性,肠癌脾胃气虚和癌毒内生贯穿病理始终,肠癌多伴“气滞、湿毒、热毒、瘀毒”等病理因素,导致肠腑通降失司,“湿、热、瘀、毒”等复合病理因素胶结,形成有形之瘤体。吴教授主张动态辨期治疗,早期以健运脾胃、消积化滞为主,中后期强调温补脾胃、化湿和胃、消癌解毒、化瘀攻积,时时需解郁安神。吴教授临证强调剥离复杂病机,分清轻重缓急,用药法遵节次矩矱,强调配伍组合。本文总结吴教授辨治肠癌经验,并附验案一则,为治疗肠癌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癌毒病机 脾胃气虚 吴勉华
下载PDF
基于“脾病下流乘肾”探讨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凡 王杰 +3 位作者 崔成姬 刘洪凯 刘禹彤 张守琳 《陕西中医》 CAS 2023年第12期1823-1826,共4页
糖尿病肾病(DKD)因其发病因素、所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的错综复杂性,致使诸多医家无法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通过对近5年的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结合DKD分为隐性期、显性期以及终末期的特点,以“脾病下流乘肾”为纲... 糖尿病肾病(DKD)因其发病因素、所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的错综复杂性,致使诸多医家无法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通过对近5年的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结合DKD分为隐性期、显性期以及终末期的特点,以“脾病下流乘肾”为纲,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毒损肾络等三方面详细论述了DKD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KD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脾病下流乘肾 病因病机 气阴两虚 脾肾阳虚 毒损肾络
下载PDF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莪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丽 冯佳琪 +1 位作者 陈静 吕文良 《山东中医杂志》 2023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理论 莪术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络病 脾虚络瘀 配伍
下载PDF
王秀娟教授从“滞、虚、邪”论治胃癌前病变的经验 被引量:3
5
作者 徐斐 王玉菡 +1 位作者 武亚平 王秀娟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269-273,共5页
王秀娟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病机演变规律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即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胃虚损,以致气滞、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内生,损伤胃络,久而形成微癥瘕。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而气... 王秀娟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病机演变规律为“因滞致虚,因虚夹邪”,即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脾胃虚损,以致气滞、痰瘀、浊毒等病理产物内生,损伤胃络,久而形成微癥瘕。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而气滞、痰瘀、浊毒为发病之标。治疗上祛邪兼以扶正,在祛痰、散浊、解毒的基础上,健脾纳运,培本固源,以改善患者症状,延缓微癥瘕发展进程。辨证治疗,疗效突出,可有效改善胃黏膜状态,控制甚至逆转萎缩、肠化生、非典型增生,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为PLG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前病变 脾胃虚损 痰瘀 浊毒 微癥瘕 王秀娟
下载PDF
根据“脾虚毒损胃络”探讨胃“炎-癌”转变的论治思路
6
作者 丁鑫 刘冬梅 袁方 《吉林中医药》 2023年第8期882-884,共3页
“炎-癌转化”是炎症相关性疾病从炎症到癌症发生、发展、转化过程的总称。基于“脾虚毒损胃络”理论并结合古今对炎症和癌症的认识,详细论述辨治胃“炎-癌转化”思路,应健脾益气以治其本,祛邪解毒以治其标,凉润通降以顺其性,以期为中... “炎-癌转化”是炎症相关性疾病从炎症到癌症发生、发展、转化过程的总称。基于“脾虚毒损胃络”理论并结合古今对炎症和癌症的认识,详细论述辨治胃“炎-癌转化”思路,应健脾益气以治其本,祛邪解毒以治其标,凉润通降以顺其性,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胃“炎-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毒损胃络 “炎-癌”转变 论治思路
下载PDF
国医大师王庆国时相辨证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婧 范淑月 +3 位作者 倪钰莹 崔颖 罗再奕 刘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7期728-731,共4页
王庆国教授运用时相辨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演变过程划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阻胃络”三个阶段。针对此过程,提出不同阶段应分别以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选用归脾建中抗萎汤、百乌泻心汤、丹参、三棱... 王庆国教授运用时相辨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演变过程划分为“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阻胃络”三个阶段。针对此过程,提出不同阶段应分别以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选用归脾建中抗萎汤、百乌泻心汤、丹参、三棱、莪术、延胡索等方药,及时干预,阻断病情,同时,根据该疾病发展的时相规律,提前用药,先证而治,如此往往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时相辨证 脾胃气虚 脾胃湿热 瘀阻胃络 名医经验
下载PDF
基于益气活血理论探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
8
作者 何梅 祝芳 王艳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3期164-166,共3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阴阳气血失调、脾胃气虚、胃络血瘀所致。单兆伟教授的自拟方二参三草汤具有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效,临证时根据患者证候的不同,可适宜调整剂量或佐温中、或佐疏肝、或佐养阴、或佐清热、或佐化浊等。本文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脾胃阴阳气血失调、脾胃气虚、胃络血瘀所致。单兆伟教授的自拟方二参三草汤具有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之效,临证时根据患者证候的不同,可适宜调整剂量或佐温中、或佐疏肝、或佐养阴、或佐清热、或佐化浊等。本文主要是基于益气活血理论探讨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气虚 胃络血瘀 健脾益气
下载PDF
建立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脾胃气虚、毒损胃络病证结合模型的探索 被引量:5
9
作者 彭继升 杨晋翔 +1 位作者 安静 贺梅娟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第10期1357-1360,共4页
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脾胃气虚、毒损胃络病证结合的实验模型。方法以12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为基础,配合自由饮用浓度为0.05%氨水溶液,进食含0.03%盐酸雷尼替丁大鼠饲料,进行造模。... 目的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脾胃气虚、毒损胃络病证结合的实验模型。方法以12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为基础,配合自由饮用浓度为0.05%氨水溶液,进食含0.03%盐酸雷尼替丁大鼠饲料,进行造模。于实验第20周起每4周分别随机抽检2只,检测模型复制程度。记录大鼠宏观表征、体质量、饮水、进食量。造模成功后,停止干预12周,观察自然恢复组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结果于第32周成功建立异型增生大鼠模型,且模型组表现出偏小,皮毛散乱,黯淡无光,蜷缩少动喜扎堆,尾部紫暗,舌质瘀紫等表征,体重、饮水量、进食量均低于正常组。停止干预12周后自然恢复组胃黏膜病理仍为异型增生表现。结论采用MNNG灌胃,配合低浓度氨水、雷尼替丁喂养,所建立的萎缩性胃炎合并异型增生大鼠模型,符合脾胃气虚、毒损胃络的中医证候表现,模型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合并异型增生 脾胃气虚 毒损胃络证 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
下载PDF
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肝星状细胞标记物VEGF和PDGF-AB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赫伟丽 苑晓晨 +2 位作者 赵帆 徐光福 张爱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11期2715-2720,共6页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剂治疗乙肝肝硬化好转的分子机制,完善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选择符合入排标准的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5例,...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通络颗粒剂治疗乙肝肝硬化好转的分子机制,完善该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方法,随机选择符合入排标准的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15例,肝炎门诊就诊的乙肝肝硬化患者42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均已规范使用抗病毒药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入组后予益气解毒通络颗粒治疗6个月;对健康者,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集血样,待标本集中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成批检测VEGF、PDGF-AB含量。并将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血清VEGF水平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较健康者轻度升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及健康者均有所下降,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血清PDGF-AB水平乙肝肝硬化患者治疗前较健康者显著降低(P <0. 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 <0. 05)但仍低于健康者(P <0. 05)。结论:VEGF和PDGF-AB水平的变化与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病相关,益气解毒通络颗粒能够改善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VEGF和PDGF-AB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解毒通络颗粒 乙肝肝硬化 毒损肝络 气虚络闭型 益气解毒通络法 肝星状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
下载PDF
中医辨证论治Hp相关性慢性胃炎30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翟金海 花海兵 +1 位作者 陈兰 张肖 《河南中医》 2015年第3期589-590,共2页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三联根除方案,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中药疗程8周,西药疗程7 d...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予三联根除方案,治疗组给予中药联合西医三联根除方案,中药疗程8周,西药疗程7 d。观察两组Hp根除率和主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83.3%,对照组Hp根除率为66.7%,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主要症状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辨证论治联合西医三联根除Hp疗法可以提高Hp根除率,改善患者主要不适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肝胃不和证 脾胃湿热证 脾胃虚弱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血证
下载PDF
运脾和络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熙芮 柴可夫 《河南中医》 2010年第8期734-736,共3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由于糖尿病日久,气血亏虚,络脉闭阻所致,故在治疗时采用运脾和络法以滋其气血生化之源和通其痰瘀阻滞之标,双向调节,相辅相成,并根据不同的证型和临床表现应用不同的治法,以达到辨证论治、对症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 运脾和络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脾气虚损 痰瘀阻络
下载PDF
血液病血证从肝火与脾肾亏损论治——黄振翘治疗出血病证临床经验总结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韶虹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0-22,共3页
根据血液病出血病证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 ,归纳分析出血病证的病机为肝火伤络为标 ,脾肾亏损为本 ,是标本互见之证。病机以实为主 ,采用泻肝火凉血分伏热为治本 ,止血为治标 ;以本虚为主 ,当脾肾同治 ,调气血、水火、阴阳及肝脾肾三脏。... 根据血液病出血病证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 ,归纳分析出血病证的病机为肝火伤络为标 ,脾肾亏损为本 ,是标本互见之证。病机以实为主 ,采用泻肝火凉血分伏热为治本 ,止血为治标 ;以本虚为主 ,当脾肾同治 ,调气血、水火、阴阳及肝脾肾三脏。临床用药主张辨证施治 ,随证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出血病证 肝火伤络 脾肾亏损 黄振翘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戈林 《河南中医》 2022年第8期1226-1230,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特点。方法:选择1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脾胃虚弱证42例,脾胃湿热证35例,肝胃不和证22例,胃阴不足证14例,胃络瘀血证11例。通过胃镜、胃黏膜病理学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病理特点。方法:选择12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脾胃虚弱证42例,脾胃湿热证35例,肝胃不和证22例,胃阴不足证14例,胃络瘀血证11例。通过胃镜、胃黏膜病理学活检及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等方法对各证型患者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其余各证型黏膜白相率较高,血管透见率及颗粒增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黏膜粗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弱证比较,其余各证型单纯性、伴糜烂以及伴黏膜出血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伴增生及伴胆汁反流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弱证比较,其余各证型轻度萎缩及重度萎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度萎缩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弱证比较,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血证萎缩伴肠化生比例较高,胃络瘀血证萎缩伴异型增生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湿热证比较,其余各证型Hp阳性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胃虚弱证比例较高,胃络瘀血证较低,脾胃湿热证Hp检测阳性率最高,其中胃络瘀血证患者黏膜白相、血管透见、颗粒增生以及重度萎缩等病理特点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证型分布 肝胃不和证 脾胃虚弱证 脾胃湿热证 胃阴不足证 胃络瘀血证 病理特点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盼盼 田晶晶 戚经天 《河南中医》 2020年第4期593-596,共4页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探讨其主要症状与其他症状间的联系。方法:收集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信息,诊断中医证型,采用CONCOR迭代相关收敛法、可视化分析法等对其相对中心度、节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患病几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年人>年轻人>老年人。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有明显诱因者136例,其中与情绪相关者50例,与饮食相关者58例,与劳累相关者16例,与感受外邪相关者8例,另因手术或药物诱发者4例。18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肝胃郁热证38例,胆热犯胃证26例,气郁痰阻证32例,瘀血阻络证10例,脾虚湿阻证29例,痰气交阻证21例,寒热错杂证30例。嗳气、乏力、反酸、胃痛贯穿于各个证型中,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而嗳气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证候网络中相对中心度最高。子群2的内部密度数值最大,子群2的症状包括:乏力、反酸、口苦。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病机为"脾胃虚弱,胃虚气逆",嗳气、反酸、乏力、胃痛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关系密切,乏力、反酸、口苦三症状内部联系最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社会网络视角 证候分布 肝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气郁痰阻证 瘀血阻络证 脾虚湿阻证 痰气交阻证 寒热错杂证
下载PDF
仲景学说在脾胃病辨治中的应用
16
作者 李鲜 柳婷 《河南中医》 2017年第9期1502-1503,共2页
多数慢性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诱因多为饮食不慎、情志刺激等,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胃病中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多见,往往相互错杂为患,治疗颇为棘手,当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以"衡"... 多数慢性胃病患者反复发作的诱因多为饮食不慎、情志刺激等,而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素体脾胃虚弱,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胃病中单纯的虚、实、寒、热证并不多见,往往相互错杂为患,治疗颇为棘手,当补虚泻实,平调寒热,以"衡"为期,众所周知,脾胃病易治,却难以根除,主要原因在于初愈后调理失当。除了告知患者节饮食,调情志外,临床上常给患者开具用于无病时服用的方药来预防复发,嘱其间断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病 脾胃虚弱 以“衡”为期 瘥后防“复” 中焦为保 《伤寒论》 张仲景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15
17
作者 樊静娜 迟莉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1-4,共4页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逐年升高,预后不佳,中医药治疗UC疗效显著。UC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胃虚损为本,毒损肠络、肠络瘀阻为标,其中脾胃虚损是UC发病的内在基础,日久累及他脏;毒损肠络,肠络瘀阻是UC关键病机... 目前,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逐年升高,预后不佳,中医药治疗UC疗效显著。UC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脾胃虚损为本,毒损肠络、肠络瘀阻为标,其中脾胃虚损是UC发病的内在基础,日久累及他脏;毒损肠络,肠络瘀阻是UC关键病机。本文提出治疗当调补脾肾,兼顾他脏;法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辨证为主,分期论治;中西互补,内外合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脾胃虚损 毒损肠络 肠络瘀阻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对“甘温除热法”的再认识及其临床应用总结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坤 何浩强 +2 位作者 朱爽 徐舒欣 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年第1期170-174,共5页
甘温除热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用于治疗由气虚引起的内伤发热,其中,脾胃虚弱和阴火上冲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补中益气汤类方是甘温除热法遣方用药的代表方,能够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李东垣首倡阴火理论,通过补中焦,升清阳... 甘温除热理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用于治疗由气虚引起的内伤发热,其中,脾胃虚弱和阴火上冲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关键,补中益气汤类方是甘温除热法遣方用药的代表方,能够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李东垣首倡阴火理论,通过补中焦,升清阳,复元气来泻阴火。创立的甘温除热大法,实为治疗真寒假热证的反治法,当属于中医“热因热用”的范畴,为后世医家治疗内伤发热另辟蹊径。现代临床研究也发现甘温除热法治疗发热疗效显著,现多将其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治疗癌症晚期发热、外科术后发热、血液疾病及免疫疾病发热等其他非感染性、不明原因的发热,能明显缩短患者退热时间,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和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亦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温除热 内伤发热 脾胃虚弱 阴火
下载PDF
基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辨治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雅芸 田梅 +1 位作者 王灿 张伟 《山东中医杂志》 2022年第9期930-933,共4页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出自李杲《脾胃论》,脾胃为元气生发之本,很多疾病的病机多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治疗上应重视脾胃,培补元气。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虽病机繁复,但究其本质均为“肺气虚损,脾胃不足”。肺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出自李杲《脾胃论》,脾胃为元气生发之本,很多疾病的病机多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司,治疗上应重视脾胃,培补元气。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虽病机繁复,但究其本质均为“肺气虚损,脾胃不足”。肺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胃运化,胃气不充,元气不足,则不能将水谷之清气上输于肺,故肺虚气少;胃阴液亏损,虚火上炎,则阴虚肺燥;肺脾气虚,气血津液运化失常,停聚于内,变为痰湿、瘀血,最终形成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无论是在生理还是病理上,肺与脾胃均密切相关,补益脾胃贯穿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治疗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 内伤脾胃 肺脾气虚 痰瘀阻络 健脾益肺
下载PDF
从阳虚论治奥沙利铂所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传龙 谭兆峰 齐元富 《山东中医杂志》 2020年第9期918-921,共4页
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化疗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导致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限制了它的应用。从中医角度分析,奥沙利铂所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核心病机为阳虚,且主要责于脾阳虚。治疗上应治病求本,以固护脾胃为先,扶正祛邪,祛湿... 奥沙利铂作为第三代铂类化疗药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导致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限制了它的应用。从中医角度分析,奥沙利铂所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核心病机为阳虚,且主要责于脾阳虚。治疗上应治病求本,以固护脾胃为先,扶正祛邪,祛湿消滞顺脾性;同时注重内外合治、中西医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虚 脾阳虚 奥沙利铂 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固护脾胃 祛湿消滞 化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