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针作用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 被引量:33
1
作者 梅志刚 朱兵 +1 位作者 何伟 高昕妍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75-2677,共3页
目的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μl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平核团分... 目的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μl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平核团分布情况。结果除了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外,在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以及其他核团也发现了标记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结论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与迷走初级中枢有神经联系,耳甲穴位针刺效应很可能是通过耳-迷走反射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孤束核 迷走神经运动背核 辣根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大鼠脑干星形胶质细胞在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秦雪 刘真 +2 位作者 王璟 仝令印 孙海基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8-174,共7页
研究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MV)和孤束核(NTS)星形胶质细胞在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束缚-浸水应激组(RWIS 0.5、1、2、3、5h),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将12只雄... 研究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MV)和孤束核(NTS)星形胶质细胞在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束缚-浸水应激组(RWIS 0.5、1、2、3、5h),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L-AA(星形胶质细胞的抑制剂)组,束缚-浸水应激1 h,检测Fos蛋白和GFAP蛋白的表达及胃黏膜损伤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大鼠在DMV和NTS的不同区段GFAP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束缚-浸水应激条件下,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L-AA可显著抑制GFAP的表达及神经元的Fos蛋白的表达,同时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星形胶质细胞可能通过调节神经元的激活,参与了束缚-浸水应激,影响了胃肠机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 星形胶质细胞 FOS 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下载PDF
NGF对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及内脏感觉传入部位TNF-α mRNA表达的上调作用 被引量:8
3
作者 刘晓湘 曹德寿 +2 位作者 闫军浩 高杰 方秀斌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5-229,共5页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 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 ,研究实验性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肿瘤坏死因子 αmRNA(TNF α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NGF抗体对其的影...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 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结合显微图像分析 ,研究实验性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肿瘤坏死因子 αmRNA(TNF αmRNA)表达的变化以及NGF抗体对其的影响。 结果 生理盐水组与单纯致敏组TNF α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与这两个对照组相比 ,哮喘豚鼠TNF αmRNA的表达在气道上皮、肺内炎性细胞、C7~T5段脊神经节及脊髓后角内均明显上调 (P <0 0 1) ;在哮喘 +NGF抗体组 ,上述部位内TNF α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哮喘组 (P <0 0 1)。 结论 NGF诱发TNF α的表达可能是NGF参与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 ,NGF抗体抑制哮喘时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TNF αmRNA的表达可能是治疗哮喘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神经生长因子 下呼吸道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 哮喘 豚鼠
下载PDF
大鼠瘙痒模型中瘙痒信号的初级传入通路追踪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樊翌明 臧海涛 +3 位作者 殷光甫 林传友 胡道松 茹立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595-596,618,共3页
目的 建立大鼠瘙痒模型,观察瘙痒信号的外周传入部位.方法 大鼠颈背部皮内注射2% 5-羟色胺(5-HT)建立大鼠瘙痒模型.1周后,随机挑选4只大鼠行颈背部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用神经束路追踪术(TMB法)观察大鼠颈2~5(C2~C5... 目的 建立大鼠瘙痒模型,观察瘙痒信号的外周传入部位.方法 大鼠颈背部皮内注射2% 5-羟色胺(5-HT)建立大鼠瘙痒模型.1周后,随机挑选4只大鼠行颈背部皮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用神经束路追踪术(TMB法)观察大鼠颈2~5(C2~C5)背根神经节(DRG)内HRP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 DRG中HRP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C3 DRG中阳性细胞最多见,C4中较少,C2,C5中缺乏.结论 大鼠颈背部中线区域的瘙痒信号主要通过C3 DRG传入脊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瘙痒 5-羟色胺 背根神经节 束路追踪
下载PDF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被引量:7
5
作者 吴利平 李辉 +1 位作者 李云庆 张远强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3期2171-2174,共4页
目的 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 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 荧光金 (FG)逆行追踪与 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 , , 层及脊髓的... 目的 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 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 荧光金 (FG)逆行追踪与 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 , , 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将 FG注入孤束核后 ,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 , , 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 FG标记神经元 ;部分 FG标记神经元呈 PKCγ阳性 ,FG/ 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 , , 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γ亚单位 延髓背角 脊髓背角 孤束核 伤害性感受 大鼠
下载PDF
NGF对哮喘豚鼠下呼吸道及内脏感觉传入部位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晓湘 曹德寿 +1 位作者 齐金萍 方秀斌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97-602,共6页
为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白介素-1β(IL-1β)免疫反应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豚鼠肺、C7~T5段脊神经节和... 为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白介素-1β(IL-1β)免疫反应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豚鼠肺、C7~T5段脊神经节和相应节段脊髓背角NGF和IL-1β的表达.用Luzex-F实时图像分析系统和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别对结果进行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染色反应强度用灰度值表示):生理盐水组与单纯致敏组豚鼠IL-1β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这两个对照组相比,哮喘豚鼠气道上皮、肺内炎性细胞、血管平滑肌内的神经末梢、C7~T5段脊神经节及相应节段脊髓背角内IL-1β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降低(P<0.01);在哮喘+NGF抗体组(鼻腔吸入NGF抗体),上述部位内IL-1β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高于哮喘组(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组和单纯致敏组比较,哮喘组豚鼠肺、C7~T5段脊神经节及相应节段脊髓样品中IL-1β或NGF目标带的IDV(integrated density value)与内参照IDV的比值均明显升高(P<0.01),而哮喘+NGF抗体组上述部位样品中IL-1β或NGF目标带的IDV与内参照IDV的比值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0.01),表明NGF可上调IL-1β的表达.这些结果提示NGF诱发IL-1β的表达可能是NGF参与哮喘发病的机制之一,NGF抗体抑制哮喘时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IL-1β的表达可能是治疗哮喘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Β 神经生长因子 下呼吸道 脊神经节 脊髓背角 哮喘 豚鼠
下载PDF
哮喘时豚鼠下呼吸道及内脏感觉传入部位 Trk A 的表达以及神经生长因子对其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晓湘 曹德寿 +1 位作者 齐金萍 方秀斌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9-43,64,共6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 NGF 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 A(TrkA),用 Western blot 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豚鼠肺、脊神经节和脊...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其神经免疫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豚鼠下呼吸道和内脏感觉传入部位 NGF 高亲和力受体酪氨酸激酶 A(TrkA),用 Western blot 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豚鼠肺、脊神经节和脊髓背角 NGF 和 TrkA 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哮喘豚鼠气道上皮、肺内炎性细胞、血管平滑肌内的神经末梢、C_7~T_5段脊神经节及相应节段脊髓背角内 TrkA 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降低;哮喘+NGF 抗体组则明显高于哮喘组。(2)哮喘组豚鼠肺、C_7~T_5段脊神经节及相应节段脊髓样品中 TrkA 或 NGF 目标带的 IDV 与内参照 IDV 的比值均明显升高,而哮喘+NGF 抗体组则明显低于哮喘组。结论:NGF 可上调 TrkA 的表达,TrkA 介导的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可能是 NGF 参与哮喘发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A 神经生长因子 下呼吸道 脊神经节 脊髓背角 哮喘
下载PDF
应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0
8
作者 胡佐鸿 《中医药导报》 2016年第2期112-113,116,共3页
回顾分析应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的文献,并应用神经元汇聚投射理论讨论了其机制。唇系带龈交穴布有三叉神经上颌神经分支,从发生的角度来看属于鳃弓神经,其传入中枢核团主要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孤束核;而肛垫上皮具有泄殖腔的特征,... 回顾分析应用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的文献,并应用神经元汇聚投射理论讨论了其机制。唇系带龈交穴布有三叉神经上颌神经分支,从发生的角度来看属于鳃弓神经,其传入中枢核团主要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孤束核;而肛垫上皮具有泄殖腔的特征,与泄殖腔源的神经支配是相同的,主要是阴部神经和盆腔神经,其传入脊髓核团是骶髓后连合核。上述两者继而又共同投射到了臂旁核,我们猜想其上下两者的二级神经传入汇聚于臂旁核发生机能整合,产生新的神经效应,这可能是通过上唇系带龈交穴诊治痔病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唇系带 龈交穴 孤束核 后连合核 臂旁核 神经元汇聚投射
下载PDF
电化学刺激兔迷走复合区对胆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刘传勇 刘京璋 +2 位作者 周建华 王翰如 李自英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1997年第A03期207-210,共4页
为探讨兔迷走复合区(DVC)调节胆道运动的作用,用置入兔胆囊内膀胱法测量胆囊内压(GP)及钩式康铜丝双极电极引导奥迪氏括约肌(SO)肌电。实验结果:(1)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DMV)引起GP升高,SO锋电位频率(FSPSO)和SO锋电位幅... 为探讨兔迷走复合区(DVC)调节胆道运动的作用,用置入兔胆囊内膀胱法测量胆囊内压(GP)及钩式康铜丝双极电极引导奥迪氏括约肌(SO)肌电。实验结果:(1)电刺激迷走神经背核(DMV)引起GP升高,SO锋电位频率(FSPSO)和SO锋电位幅度(ASPSO)增加;(2)电刺激孤束核(NTS)GP改变不明显,但引起胆囊位相性收缩频率(FRCGB)增加,FSPSO和ASPSO增加;(3)DVC(DMV+NTS)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MSG)后GP升高,FPCGB、FSPSO、ASPSO增高,反应持续10~20min后消失;(4)静脉注射阿托品后10min,电或化学刺激DVC不再引起胆囊与SO活动的改变。实验结果提示,DVC对胆道运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外周M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复合区 胆道 胆囊 电刺激 刺激 化学性
下载PDF
大鼠腰髓内Calbindin D-28K样、SP受体样及Fos阳性神经元向臂旁外侧核的投射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金莲 张富兴 熊抗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49-453,共5页
目的 观察大鼠腰髓向臂旁外侧核 (LPB)投射的CalbindinD 2 8K(CB)样阳性神经元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SP受体 (SPR)样阳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四甲基罗达明 (TMR)逆行追踪与CB、SPR或Fos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三标方... 目的 观察大鼠腰髓向臂旁外侧核 (LPB)投射的CalbindinD 2 8K(CB)样阳性神经元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传递和SP受体 (SPR)样阳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四甲基罗达明 (TMR)逆行追踪与CB、SPR或Fos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三标方法 ,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结果  1 将TMR注入一侧LPB后 ,大量的TMR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同侧腰髓背角Ⅰ层、外侧脊核 (LSN)和中央管周围灰质 (X层 )。Ⅱ层内也可见少量散在分布的TMR逆标神经元。 2 CB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髓背角Ⅰ、Ⅱ层 ,尤其在Ⅱ层内可见大量的CB样阳性细胞呈密集分布。 3 SPR样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腰髓背角Ⅰ层、LSN和X层。Ⅱ层内也可见少量的SPR阳性神经元。 4 5 %福尔马林注入大鼠同侧足底后诱导的Fos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腰髓背角Ⅰ、Ⅱ层、Ⅴ~Ⅶ的外侧部。 5 TMR CB SPR和TMR CB Fos三标神经元均主要分布于背角Ⅰ层 ,Ⅱ层内也有少量的三标神经元。其中位于Ⅰ、Ⅱ内的TMR CB SPR三标神经元数分别各占TMR、CB和SPR单标神经元数的 10 3%、9 8%和 14 6 % ,而TMR CB Fos三标神经元数分别各占TMR、CB和Fos单标神经元数的 11 8%、10 6 %和 15 8%。 结论 腰髓背角Ⅰ、Ⅱ层内 ,传递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并向LPB投射的部分CB样阳性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 逆行束路追踪 CALBINDIN D-28K SP受体 C-FOS 形态学研究 大鼠
下载PDF
鸡脊髓后角Ⅰ、Ⅱ层内大神经元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秀岩 马文锋 热海佐保子 《解剖科学进展》 CAS 1999年第3期245-248,共4页
本研究采用心脏灌流法固定鸡标本 ,切取鸡脊髓颈膨大部分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 PAP法 ) ,在光镜下观察了后角大神经元 ,其周围有大量 SP样免疫反应终扣。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 层、 层外侧区和 层内 ;树突伸向 层、 层外侧... 本研究采用心脏灌流法固定鸡标本 ,切取鸡脊髓颈膨大部分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法 ( PAP法 ) ,在光镜下观察了后角大神经元 ,其周围有大量 SP样免疫反应终扣。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分布在 层、 层外侧区和 层内 ;树突伸向 层、 层外侧区以及 层的深部。电镜下观察 ,在 层内 ,大神经元的树突与突触小球的 P物质阳性中心终末形成突触。这一发现提示 ,大神经元直接接受来自初级感觉传入终末的信息。结合以前的研究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脊髓后角 疼痛 免疫细胞化学
下载PDF
大鼠胃迷走感觉纤维的中枢投射——光镜电镜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世斌 罗天锡 卢光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4期252-255,共4页
将CB-HRP注入大鼠胃壁,光镜下见标记终扣主要分布在两侧孤束核(Sol)的内侧部.连合核和胶状核以及最后区。电镜下见Sol和最后区内的标记终扣主要与树突形成对称或非对称型突触。证实了迷走神经背核(DNV)也接受胃迷走感觉纤维的投射,胃迷... 将CB-HRP注入大鼠胃壁,光镜下见标记终扣主要分布在两侧孤束核(Sol)的内侧部.连合核和胶状核以及最后区。电镜下见Sol和最后区内的标记终扣主要与树突形成对称或非对称型突触。证实了迷走神经背核(DNV)也接受胃迷走感觉纤维的投射,胃迷走传入纤维与DNV中的胃运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可直接形成突触联系。同时还证实了DNV中胃运动神经元树突可伸入Sol内并与其内的胃迷走感觉纤维形成突触联系,因而认为胃迷走-迷走单突触反射弧可能存在两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纤维 电镜 光镜 大鼠 中枢 树突 胃运动 突触联系 最后区 迷走神经背核
下载PDF
国人延髓动脉的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恩潭 夏家骝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3期237-243,共7页
本文观察了110例成人脑标本的延髓外部动脉;采用动脉X线造影法和透明法,在20例人脑标本上观察了延髓内部动脉的形态和供应。将延髓表面分为四区,供应各区的外部动脉可分为相应的4群。前正中群和前外侧群动脉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前正中... 本文观察了110例成人脑标本的延髓外部动脉;采用动脉X线造影法和透明法,在20例人脑标本上观察了延髓内部动脉的形态和供应。将延髓表面分为四区,供应各区的外部动脉可分为相应的4群。前正中群和前外侧群动脉主要来自脊髓前动脉,前正中群动脉供应舌下神经核、内侧丘系及部分锥体束等中缝两侧结构;前外侧群动脉供应大部分锥体束;外侧群动脉来自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主要供应网状结构、脊髓丘脑束、三叉神经脊束及核、迷走神经背核等;后群动脉来自脊髓后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主要供应薄、楔束核等。本文还讨论了延髓外侧区的血液供应及“终动脉”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髓 毛细血管网 舌下神经核 锥体束 网状结构 迷走神经背核 动脉
下载PDF
大鼠脊髓向后柱核投射的纤维行径的研究
14
作者 高秀来 松下松雄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67-171,共5页
后柱核由薄束核、楔束核和外楔核组成。用菜豆白细胞凝集素(PHA-L)倾行追踪技术研究大鼠脊髓向后柱核的纤维投射。结果显示,颈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外侧区(腹侧部行径皮质脊髓束),标记末梢分布于楔束核和外... 后柱核由薄束核、楔束核和外楔核组成。用菜豆白细胞凝集素(PHA-L)倾行追踪技术研究大鼠脊髓向后柱核的纤维投射。结果显示,颈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外侧区(腹侧部行径皮质脊髓束),标记末梢分布于楔束核和外楔核;胸髓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中间区,标记末梢分布于楔束核内侧部和薄束核外侧部;腰膨大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内侧区,标记末梢分布于薄束核大部;骶髓注入例的标记纤维见于后索背侧部的最内区,标记末梢分布于薄束核的最内侧部。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脊髓向后柱核的投射行径存在明确的定位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后索 后柱核 传入神经纤维 PHA-L 大鼠
下载PDF
刺激大鼠大脑脚影响脊髓伤害感受性传递的下行途径
15
作者 王歌昕 袁斌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在麻醉大鼠用部分切割脊髓的方法分析了刺激大脑脚(CP)影响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下行途径。刺激CP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C-反应)的影响以抑制为主,部分(30.7%)神经元在抑制作用产生之前先被兴奋。抑制作... 在麻醉大鼠用部分切割脊髓的方法分析了刺激大脑脚(CP)影响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的下行途径。刺激CP对背角神经元伤害感受性反应(C-反应)的影响以抑制为主,部分(30.7%)神经元在抑制作用产生之前先被兴奋。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背索(DF)或背外侧索(DLF)实现的,然而在多数神经元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DLF的作用似乎更为重要。兴奋作用则是通过DF实现的。由于大鼠的皮质脊髓束(CST)位于DF中,以上结果提示大脑皮层不仅可直接通过CST,而且可经某些脊髓上结构中继后由DLF下行调控脊髓的伤害感受性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皮层 下行调控 脊髓 背角 伤害
下载PDF
Tanshinone ⅡA improves functional recovery in spinal cord injury-induced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被引量:9
16
作者 Yong-dong Yang Xing Yu +2 位作者 Xiu-mei Wang Xiao-hong Mu Feng He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67-275,共9页
Tanshinone ⅡA, extrac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exer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through its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tive and anti-apoptotic properties. This study intravenously injected tanshinone ⅡA 20... Tanshinone ⅡA, extracted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 exerts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through its anti-inflammatory, anti-oxidative and anti-apoptotic properties. This study intravenously injected tanshinone ⅡA 20 mg/kg into rat models of spinal cord injury for 7 consecutive 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tanshinone ⅡA could reduce the inflammation, edema as well as compensatory thickening of the bladder tissue, improve urodynamic parameters, attenuate secondary injury, and promote spinal cord regeneration. The number of hypertrophic and apoptotic dorsal root ganglion(L6–S1) cells was less after treatment with tanshinone ⅡA. The effects of tanshinone ⅡA were similar to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30 mg/kg methylprednisolone.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tanshinone ⅡA improved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induced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by remodeling the spinal pathway involved in lower urinary tract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inal cord injury tanshinone IIA spinal pathway 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 neurogenic bladder dorsal root ganglion detrusor-sphincter dyssynergia urodynamic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电针中脘穴对大鼠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石宏 杨兆坤 +6 位作者 王晓宇 何伟 宿杨帅 张晓宁 万红叶 曲正阳 景向红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1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 目的观察电针中脘穴对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并探讨与延髓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核团神经元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20只SD大鼠均以0.5 mol/L稀盐酸0.5 ml/100 g灌胃以诱导胃伤害性反应,随机选出8只统计灌胃前1 min与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45、50、55、60 min胃平滑肌肌电慢波信号(GSW)曲线下面积,以及延髓孤束核(NTS)和迷走神经背核(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剩余12只大鼠于稀盐酸灌胃后5~25 min内给予中脘穴电针干预持续1 min,比较电针干预前后各1 min内GSW曲线下面积以及NTS和DMV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结果与灌胃前比较,GSW曲线下面积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 min明显增加,NTS兴奋性神经元(占比90%,57/63)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5、10、15、20、25、30、35、40 min明显升高,且均在灌胃后第1 min达到峰值(P<0.01或P<0.05);DMV抑制性神经元(占比91%,20/22)细胞外放电频率在灌胃后第1 min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均明显降低(P<0.05)。与中脘穴电针干预前比较,电针干预后GSW曲线下面积及NTS兴奋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明显降低(P<0.05),而DMV抑制性神经元细胞外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可以改善胃内酸刺激诱导的胃伤害性反应,其可能通过减少内脏感觉的传入信息降低延髓NTS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伤害性反应 酸刺激 中脘穴 电针 孤束核 迷走神经背核
原文传递
含部分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手和腕背复合组织缺损
18
作者 马建安 胡德锋 +7 位作者 徐鸿杰 胡振业 叶红禹 孙艺 程永松 郑顺江 赵晓航 丁茂超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含部分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修复手和腕背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2年8月,永康市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10例手和腕背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年龄24~48(平均37)岁。10例均伴有3指或以上伸指肌腱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含部分髂胫束的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修复手和腕背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2年8月,永康市骨科医院手外科收治10例手和腕背部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患者,年龄24~48(平均37)岁。10例均伴有3指或以上伸指肌腱缺损,各指肌腱缺损长5.0~11.0 cm,共35指,软组织缺损范围6.0 cm×8.0 cm~11.0 cm×21.0 cm。6例合并掌、指骨骨折缺损和掌指关节囊缺损。均予以急诊彻底清创,对合并的骨折予以内固定后VSD敷料覆盖。3~5 d后采用含部分髂胫束的ALTF移植修复手和腕背软组织缺损,皮瓣切取范围6.0 cm×9.0 cm~9.0 cm×17.0 cm,剩余创面植皮覆盖,并同期重建伸指功能。供区9例直接拉拢缝合,1例取腹部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包括皮瓣感觉、外观及供区愈合情况,手部伸指功能恢复情况按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方法进行评定。结果除1例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经2次手术探查并行血管移植后皮瓣成活外,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轻度臃肿,无明显色素沉着,感觉恢复S27例、S33例,均无伸肌腱再次断裂,手功能按TAM系统评定:优3指,良18指,可9指,差5指;供区留线形瘢痕。结论含部分髂胫束的ALTF移植修复手和腕背复合组织缺损,在修复创面的同时,可重建伸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髂胫束 移植 复合组织缺损 手背 腕背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Can we be aware of both visceral and somatic sensations via a single neuronal pathway? 被引量:2
19
作者 Guowei Lü Qingjin Li +1 位作者 Zhuo Meng Xiaohong Li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23期1940-1945,共6页
Sensory information arising from somatic and visceral area is thought to be respectively transmitted to the brain by two distinct sensory neuronal systems, the somatic and visceral sensory pathway. A novel and unique ... Sensory information arising from somatic and visceral area is thought to be respectively transmitted to the brain by two distinct sensory neuronal systems, the somatic and visceral sensory pathway. A novel and unique spinal sensory system, the spinosolitary tract-dorsal column postsynaptic neuronal system (SST-DCPS), was physiologically and anatomically identified. The spinal neurons project to both visceral (the solitary tract nucleus) and somatic sensory (the dorsal column nuclei) nuclei via their branched axons and receive both visceral and somatic sensory information ascending from periphery through dichotomized primary afferents and descending from their targets via their branched axons. The brain might thus be aware of both visceral and somatic sensation via a single SST-DCPS neuronal channel. The finding of SST-DCPS system, as an example, might be considered as an intersection or fuzzy set of the SST and DCPS system and the concept of dichotomy in classification of neurons and neuronal pathw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nosolitary tract-dorsal column POSTSYNAPTIC system branching/collateral projection dichotomized primary AFFERENT somatovisceral sensory convergence spinal cord somatovisceral interaction referred pain.
原文传递
耳针效应的形态学基础-来自HRP神经示踪法的证据
20
作者 梅志刚 朱兵 +1 位作者 何伟 高昕妍 《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9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μl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 目的:观察支配耳甲区迷走神经在延髓水平中枢的投射情况,探讨耳针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只,外耳道口方向分离耳甲皮肤与皮下组织,微量注射器缝内注射40μl浓度为30%的HRP神经示踪剂,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细胞在延脑水平核团分布情况。结果:除了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外,在孤束核和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以及其他核团也发现了标记神经元或神经纤维结论:耳甲区迷走神经分支与迷走初级中枢有神经联系,耳甲穴位针刺效应很可能是通过耳-迷走反射途径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孤束核 迷走神经运动背核 辣根过氧化物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