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皮类中药现代文献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曙光 王加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196-199,共4页
植物皮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为探寻此类药物的药性特点,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梳理,筛选出604味药物;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药物分布在100个科属中,其中樟科和五加科数量最多;药用部位最多者为树皮,其后依次为根皮、茎皮、果皮... 植物皮类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广泛,为探寻此类药物的药性特点,笔者对《中华本草》进行梳理,筛选出604味药物;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此类药物分布在100个科属中,其中樟科和五加科数量最多;药用部位最多者为树皮,其后依次为根皮、茎皮、果皮、种皮、假种皮。四气属性以温性药物数量最多,其次为平性、凉性、寒性和热性。五味分析中味苦者最多,其次是辛味、甘味、酸味、咸味。在有归经记载的药物中,归肝经的药物占比最大,其后依次是归脾、胃、肾、大肠经。有毒药物64味,占比10.6%。可外用的药物418味,占比69.2%。现代研究表明:植物皮类中药多含生物碱、挥发油、黄酮、三萜、酚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等药理作用,广泛用于眼科、皮肤科、妇科以及呼吸和消化等系统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类 中药 文献研究 药性 应用
下载PDF
植物皮类中药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晓霜 马莹莹 +1 位作者 雍永秀 施银银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第5期22-24,共3页
临床皮肤病治疗方法中,"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古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记载;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以及镇痛等作用。在皮肤... 临床皮肤病治疗方法中,"以皮治皮"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古籍中有大量关于植物皮类中药治疗各种皮肤疾病的记载;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植物皮类中药具有抑菌、杀菌、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以及镇痛等作用。在皮肤科疾病的治疗中,该类药物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类中药 皮肤病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临床应用”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李盼盼 纪宝玉 +5 位作者 何江龙 李秀清 吴婉阁 陈随清 董诚明 裴莉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58,共10页
目的: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目的:统计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功能及特点,对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及临床应用之间相关规律进行挖掘,为辨状论质理论加强论证,为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部分地方标准,筛选出收录的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对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的特点、功能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得62味植物皮类中药,主要分布于1界,3门,31科;在科属中,芸香科>豆科>葫芦科;在入药组织中,树皮>根皮>果皮>种皮;在性味中,温>寒>平>凉>热,含苦味>含甘味=含辛味>含酸味;在归经中,肺>肝>脾>心>大肠>肾>胃=膀胱;在中药学分类中,多属于清热药。植物皮类中成药485种,以含陈皮的中成药最多,在给药剂型中,以丸剂为主;在药味中,以苦味和甘味居多;在功能中,以扶正剂最多;在注意事项中,以妊娠禁忌最多。结论:植物皮类中药的入药组织、性味功效与临床应用之间存在相关性,须注意用药禁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合理选择植物皮类中药及其中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皮类中药 入药组织 性味功效 临床应用 中成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