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oetic and Pictorial Splendor-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in Chinese Architecture
1
作者 LUO Jin QIU Jian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5期69-73,共5页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is based on connection, seeking emotion and harmony. With various forms, though, this style of expression shares the same value in some art forms, like traditional Chines...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is based on connection, seeking emotion and harmony. With various forms, though, this style of expression shares the same value in some art forms, lik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commonalities of various forms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is paper offered an insight into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light of poetic and pictorial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In order to illuminate the corresponding conne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and Chines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respective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esthetics, and cultur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Via analogous analysis, which includes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emo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feelings in traditional poetry,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order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spirit of calligraphy, and the analogy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the picturesque scene, the poetic and pictorial express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was clarified. This paper emphasized that Chinese architecture needs to jump out of the concrete image, eradic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boundaries, and stress the integration of arts and humanities in a higher level, to express Chinese architecture in a Chinese way. That means making Chinese architecture modern in forms and techniques, and traditional in spirit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Chinese architectur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Poetic and pictorial splendor
下载PDF
从感物到性灵:阳明心学与传统诗文观的嬗变
2
作者 张小琴 吴珊珊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7-93,共7页
“感物说”与“性灵说”作为我国传统诗文创作的两种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作家创作的一种审美体验。“感物说”历经了一个以物为先,以物为重到心、物并举的审美体验过程。“性灵说”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以心为主,顺应心性的审美创作过程。“... “感物说”与“性灵说”作为我国传统诗文创作的两种重要的理论来源,是作家创作的一种审美体验。“感物说”历经了一个以物为先,以物为重到心、物并举的审美体验过程。“性灵说”则在此基础上,强调以心为主,顺应心性的审美创作过程。“性灵说”强调心之主体意识的突出性、重要性与功能性。从“感物说”到“性灵说”的创作审美体验过程中,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对性灵文学观的发展,具有关键的主导性作用。王阳明强调“心”在诗文创作中的关键性作用,他以心学理论指引诗文创作,转变了传统“感物说”的创作理念,使诗文创作沿着“性灵说”的方向发展与演变。王阳明的心学观在明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对后世诗文作家的性灵文学书写风格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物说 性灵说 阳明心学 传统诗文观
下载PDF
寻求富有传统姻缘的美术史观 被引量:1
3
作者 夏燕靖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9期26-36,I0001,I0002,共13页
以中国传统美术史学核心理论为建构主题,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会贯通于整个美术史学的研究当中,对其内涵在学术上作出更加清晰的阐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今美术史学研究中涌... 以中国传统美术史学核心理论为建构主题,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融会贯通于整个美术史学的研究当中,对其内涵在学术上作出更加清晰的阐释,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是当今美术史学研究中涌现出的富有现实价值的观点。其具体研究措施主张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推进传统美学和古典文艺理论融通中西,向传统美术史学领域沟通,完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现代性转换。本文从“诗言志”、“中和观”及“观物取象”与化境说的主题切入,进一步阐释中国传统美术史观的文化特性,推动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美术史学 史观与核心理论 诗言志 中和观 意象与意境
下载PDF
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策略探微
4
作者 茅乐怡 钱华 《成才之路》 2023年第13期137-140,共4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是语文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有效策略。文章从小学经典诗文诵读的要求入手,分析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现状,并从关注整体教学、把握阅读细节,科学划分种类、实施针对性教学,合理创设情境、进行整合教学等方面对新课标视域下小学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新课标 经典诗文 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策略
5
作者 李家思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第6期116-119,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经典古代诗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高尚道德情操,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及人生态度有着积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经典古代诗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高尚道德情操,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文章分析了教材中课文的特征和思想内涵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高中生在新时代发展的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学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中 语文教材 古代诗文
下载PDF
视觉张力与想象:论许淇散文诗的色彩表现
6
作者 宋扬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8-82,共5页
许淇是当代重要的散文诗写作者,他自创的词牌散文诗、“城市系列”散文诗都在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创新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许淇也是一位画家,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大家,身后遗留画作之繁不亚于其文学作品的数量,因此,许淇... 许淇是当代重要的散文诗写作者,他自创的词牌散文诗、“城市系列”散文诗都在当代散文诗的发展创新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许淇也是一位画家,早年师从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大家,身后遗留画作之繁不亚于其文学作品的数量,因此,许淇年少形成的绘画思维不自觉地进入后来的散文诗创作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即是其散文诗中丰富多样的色彩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淇 散文诗 色彩表现 诗画交互 视知觉
下载PDF
鲁迅作品《野草》的艺术构思机制研究
7
作者 严小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92-95,共4页
鲁迅作品《野草》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探究和分析其在作品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深入挖掘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本思想及对艺术表现追求的基本倾向。从主题开掘、描写方式... 鲁迅作品《野草》之所以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机制有着很大的关系。探究和分析其在作品创作中的艺术构思机制,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深入挖掘鲁迅在文学创作中的文本思想及对艺术表现追求的基本倾向。从主题开掘、描写方式、艺术手段等方面结合具体文本对《野草》的艺术构思机制进行分析和研究,获得鲁迅在散文诗创作中的独创精神和宝贵经验;明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表达和艺术表现方式,可以发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机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推动《野草》研究的继续深入及当代散文诗创作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散文诗 《野草》 艺术构思机制 描写个别 梦境抒写现实 诗哲融合
下载PDF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中古诗文引用为例
8
作者 陈萃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1期193-198,共6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提供了价值源泉和升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该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它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契合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提供了价值源泉和升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该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古诗文引用为研究对象,将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古诗文引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条主线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引用古典名句的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和总结,具体分析引用古诗文的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古诗文引用的方式方法,通过大数据分析国家领导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古典继用、灵活化用、内涵延伸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 治国理政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下载PDF
从古诗词赏析看中国古人的思乡情结
9
作者 李鹏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5期13-16,57,共5页
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极其珍贵的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欣赏古诗词还可以有效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了解古人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各类情感抱负。而思乡情结则属于中国古人在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常见情感,现存的古诗词中... 古诗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属于极其珍贵的文学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欣赏古诗词还可以有效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了解古人在古诗词中所蕴含的各类情感抱负。而思乡情结则属于中国古人在古诗词中所表达的常见情感,现存的古诗词中包括极其丰富的思乡类古诗词,不同诗人在不同环境下对思乡情结的表达具有不同的特征,运用了不同意象表达手法,而深入了解这些古诗词中的思乡情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分析古诗词中古人思乡根源的基础上,对中国思乡古诗词中的思乡意象进行赏析,以期为研究中国古诗词中的思乡情结提供指导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 古诗词文化 思乡古诗词 思乡情结 思乡意象 表达手法
下载PDF
探寻俗赋的流变遗踪——简论敦煌俗赋与后世文学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鸿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1-69,共9页
两汉以来的俗赋到唐五代时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故事性强、语言浅显、亦庄亦谐、娱乐性的作品。这种俗赋虽因其封闭于敦煌藏经洞而不为人知,但作为一种传统文体却并未停滞不前,它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传承和应用。通过考察唐五... 两汉以来的俗赋到唐五代时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故事性强、语言浅显、亦庄亦谐、娱乐性的作品。这种俗赋虽因其封闭于敦煌藏经洞而不为人知,但作为一种传统文体却并未停滞不前,它仍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新的传承和应用。通过考察唐五代之后的俗赋对变文说唱、话本小说、杂剧戏曲、通俗类书等方面的流变影响,以此可探寻和揭示俗赋与后世文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赋 变文说唱 小说戏曲 通俗类书
下载PDF
门外谈诗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40-146,共7页
中国诗论提倡“诗言志”,不但指表达自我,而且有表现精神生活走向的问题;既包含着价值判断,也包含着审美判断。中国诗词讲寄托,有巨大的涵括力和理解的灵动性,解诗尽可能不要超出情理所允许的范围,要留有联想的余地。中国的诗词好比一... 中国诗论提倡“诗言志”,不但指表达自我,而且有表现精神生活走向的问题;既包含着价值判断,也包含着审美判断。中国诗词讲寄托,有巨大的涵括力和理解的灵动性,解诗尽可能不要超出情理所允许的范围,要留有联想的余地。中国的诗词好比一棵大树,用传统诗词形式写出来的就是这棵大树的一片叶、一个芽,必须与这棵大树“匹配”。讲匹配、整体性,还要讲个性。真正能言“志”就有个性,否则就只能人云亦云,成为应酬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寄托 整体性与个体性 传统诗词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古代辨体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78~2018)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竞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90,共12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理论范畴,"辨体"批评研究在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综述总结。文章对总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辨体、破体、尊体和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类文体辨析两个板块...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理论范畴,"辨体"批评研究在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综述总结。文章对总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辨体、破体、尊体和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类文体辨析两个板块分别述评,回顾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进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今后辨体理论批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体 破体 尊体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下载PDF
旧新间的彷徨:论鲁迅的诗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卫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0-77,84,共9页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 鲁迅的诗歌作品相对他的杂文、小说,数量并不多,影响也有限。然而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不可完全忽视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国近现代诗歌在过渡时期的明显特征。鲁迅青年时期开始旧体诗创作,多与朋友交流,表达他对人生、社会的看法,有抒情、言志和讽世多种。他的自由体新诗响应五四新文化运动而作,艺术成就略逊,但《野草》集中的一些散文诗足以展现他的诗歌才华。在诗与散文的写作上,鲁迅用笔有所区别,散文技巧相对成熟。另外,针对鲁迅诗歌研究状况,简要地提及当前诗歌研究需避免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旧体诗 新诗 散文诗 《野草》
下载PDF
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与文言叙事传统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文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6-82,共7页
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文言叙事传统的洗礼,仅仅着眼于口头叙事传统,难以圆满地把握这一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有意赋予文本以不确定含义和将诗心与写实融合方面,明清章回小说中的几部经典作品卓有... 明清章回小说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文言叙事传统的洗礼,仅仅着眼于口头叙事传统,难以圆满地把握这一研究对象。尤其是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有意赋予文本以不确定含义和将诗心与写实融合方面,明清章回小说中的几部经典作品卓有建树,体现了鲜明的文人小说风范。这一类文人小说,是不能以研究通俗文学的方式来解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章回小说 表达方式 文言叙事传统 通俗小说 讲唱文学
下载PDF
试论中国古代文字狱的文学根源 被引量:2
15
作者 闾海燕 《常熟高专学报》 2001年第3期39-42,46,共5页
文字狱横行 2 0 0 0余年 ,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诗文阐释方式也是导致文字狱产生的重要原因。弄清它们与文字狱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文字狱这... 文字狱横行 2 0 0 0余年 ,与中国封建社会相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政治无疑是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但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诗文阐释方式也是导致文字狱产生的重要原因。弄清它们与文字狱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文字狱这一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狱 文学根源 传统文学观念 传统诗文阐释方式
下载PDF
鲁迅散文“释愤抒情”的理论探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剑南 《嘉应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8-41,共4页
鲁迅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释愤抒情”,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庄子,与外国的厨川白村、弗洛伊德也有关系。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 鲁迅散文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释愤抒情”,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屈原、司马迁、庄子,与外国的厨川白村、弗洛伊德也有关系。鲁迅散文以释愤抒情为核心,体现了诗情盎然、“放言无惮”、“深于取象”、“随物赋形”等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散文 释愤抒情 理论渊源 优良传统
下载PDF
论“言”二则
17
作者 邱渊 齐春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94-98,共5页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 从五帝时代到商朝,“诗言志”是统治者用语言向神表达感情、表露心迹的一种方式。到了周朝,人文精神觉醒,“诗言志”蕴涵了更多的人文关怀。《诗经》中的有些“诗”开始“言”劳动人民之“志”。《诗经》中的“恋歌”开始“言”人对人本身的而不是对神的感情。中国古代重视“立言”,古人借“立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扬雄将自己的哲学代表作叫《法言》。在明代,小说家将小说或小说集叫做“言”,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小说和古代阐释哲学观点的说体文有渊源关系,在古人眼里,可以用小说来反映世界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 诗言志 立言 传统小说
下载PDF
朦胧诗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反叛
18
作者 聂茂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190-196,共7页
朦胧诗创作者走的还是从"感时伤国"到"涕泪飘零"的老路,秉承的依旧是屈原式的精神余脉,但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主流话语的承认。朦胧诗因为"阅读与诠释习惯"问题而受到批判。朦胧诗与"九叶派"&qu... 朦胧诗创作者走的还是从"感时伤国"到"涕泪飘零"的老路,秉承的依旧是屈原式的精神余脉,但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主流话语的承认。朦胧诗因为"阅读与诠释习惯"问题而受到批判。朦胧诗与"九叶派""新月派"以及六十年代台湾现代派诗歌的"精神反叛"是血脉相通的:"九叶派"反叛的是"口号诗"和"政治宣传诗"所造成的"语言危机";台湾现代派诗歌反叛的是意识形态的"膨胀化"所造成的"诗歌美学危机";而朦胧诗反叛的既是十年动乱所造成的"语言危机",又是长期的政治利比多所造成的"诗歌美学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表达策略 诗歌传统 精神反叛
下载PDF
中国民族审美传统与艺术功能模式
19
作者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6-18,共3页
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这个艺术功能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确立和流传,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民族审美传统的反映,中国民族审美传... 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这个艺术功能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确立和流传,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民族审美传统的反映,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制约着他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及欣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文以载道 中国民族审美传统
下载PDF
李调元“诗道性情”论发微
20
作者 甘生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08-113,2,共6页
李调元的"诗道性情"论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审美意蕴。这一理论不是对袁枚性灵说的模仿和照搬,而是李调元从自己的创作旨趣出发,在吸收了巴蜀文学范式的有益养分和少年时游学江浙的丰富经历后,培育出的理论硕果。
关键词 李调元 “诗道性情”论 文学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