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后RC桥墩竖向承载力最优工程需求参数的选取方法
1
作者 董慧慧 马睿 +1 位作者 韩强 杜修力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70,共12页
桥墩结构的震后竖向承载力是评估梁式桥梁震后通行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其难以测量。为了快速定量地评估桥梁结构的震后通行能力,对评估梁式桥梁结构震后竖向承载力的最优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选取与墩柱残余侧移和损... 桥墩结构的震后竖向承载力是评估梁式桥梁震后通行功能的重要指标,但其难以测量。为了快速定量地评估桥梁结构的震后通行能力,对评估梁式桥梁结构震后竖向承载力的最优工程需求参数(EDP)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首先选取与墩柱残余侧移和损伤相关的5个EDPs,通过对考虑了材料不确定性的RC桥墩进行Pushover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5个EDPs,进一步对震后的桥墩进行Pushdown分析获取震后竖向承载力。然后采用回归模型对所选EDPs与震后竖向承载力损失比的关系曲线进行回归分析,选取竖向承载力损失比关系曲线的最优回归模型为在ln(x)-y坐标系中的正态累积函数模型,进一步通过最优EDP评价准则对评估竖向承载力损失比的5个EDPs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当考虑震后可计算性时,峰值侧移率最优;当考虑震后可测性时,残余侧移率最优;当考虑余震时,改进的Park-Ang指标最优。通过选取的最优EDP可以建立桥梁结构功能指标与抗震性能指标之间的联系,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桥梁结构的抗震韧性评估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墩 震后通行能力 竖向承载力损失 最优EDP 残余侧移率 损伤程度
下载PDF
城市交通承载力系统动力学评估及多情景预测
2
作者 李小静 张金伟 李子文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7-27,共11页
为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交通承载力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和情景预测。重新定义了城市交通承载力,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模型。以兰州市为例,对2023-2030年的未来交通在5种情景发展模式下的交通承载力进行可靠性评估和预测。结... 为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交通承载力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和情景预测。重新定义了城市交通承载力,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计算模型。以兰州市为例,对2023-2030年的未来交通在5种情景发展模式下的交通承载力进行可靠性评估和预测。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水平,绝对误差在3%以内。兰州市在5种设定情景下,2030年资源承载力均处于临界可靠状态;环境承载力在环境改善型时达到最高30.88,为基本可靠;社会经济承载力在综合发展时达到最大24.8,为临界可靠。分别提升交通资源和社会经济都会提升相应的子系统承载力,然而交通环境承载力却具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这符合城市交通实际情况,验证了系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正负反馈关系。城市交通承载力呈现出逐步提升的趋势,将在2026年以后均达到20以上,处于临界可靠区间。且综合发展型提升效果最好,2030年相比2022年增长47.2%,已接近基本可靠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可靠性评估 情景预测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城市核心区更新改造项目交通承载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奚少新 蒋小娇 《交通与运输》 2024年第S01期226-230,共5页
聚焦城市核心区更新项目的升级变化,深入探讨项目交通特点及需求特征,研判交通发展趋势和出行模式转变对交通设施的新要求。以白石洲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分析制约片区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剖析地区客群出行特征,通过优先提高自平衡率、大... 聚焦城市核心区更新项目的升级变化,深入探讨项目交通特点及需求特征,研判交通发展趋势和出行模式转变对交通设施的新要求。以白石洲城市更新项目为例,分析制约片区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剖析地区客群出行特征,通过优先提高自平衡率、大力发展慢行系统、用足轨道交通资源、尽力提升公交吸引力和努力挖潜路网效能等交通改善措施,支撑片区交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区 城市更新 承载力 交通优化
下载PDF
厦门市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探析
4
作者 史志法 《交通与运输》 2024年第4期94-99,共6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城市普遍开展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对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普遍面临评价阶段、研究范围、实施性不强等限制,而规划阶段的交通影响评价一直仅有共识却没有广泛实...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城市普遍开展了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对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普遍面临评价阶段、研究范围、实施性不强等限制,而规划阶段的交通影响评价一直仅有共识却没有广泛实施。以厦门市近年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改革创新开展的国土空间详细规划阶段交通影响评价工作为例,完整介绍厦门市详细规划阶段交通影响评价的制度、技术以及规划传导体系的创新。实践证明,厦门市探索的详细规划阶段交通影响评价,依托多阶段、多层次交通影响评价体系的构建并融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监督体系中,通过在规划阶段方案反馈与互动机制、交通需求预测科学性、交通规划提升的可实施性等方面的全面创新,正逐步推动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区域性与系统性协调,也促进了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中的规划审批效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详细规划 交通影响评价 土地利用 交通承载能力 交通设施
下载PDF
Degradation of a protected mountain area by tourist traffic:case study of the Tatra National Park,Poland 被引量:3
5
作者 Joanna FIDELUS-ORZECHOWSKA Elzbieta GORCZYCA +1 位作者 Marcin BUKOWSKI Kazimierz KRZEMIE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10期2503-2519,共17页
Mountain protected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which makes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r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u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Maintaining that balance is... Mountain protected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biodiversity,which makes it a great challenge for managers to maintain a balance between their use and the st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Maintaining that balance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in areas with high tourism pressure.The expected volume of tourist traffic should be considered at the planning stage of the tourist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process.Insufficient capacity of tourist infrastructure can lea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which is hard,or at times impossible,to repair.In our research,we identified patterns of tourist footpath and road functioning in an environmentally protected area with high volumes of tourist traffic.Data from geomorphologic mapping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ourist footpath and road structures in the Tatra National Park(TNP).Fieldwork was conducted in several stages between 1995 and 2019.Orthophotomaps from the years 1977,2009,2017 and 2019 were used to identify and compare degraded zones along selected tourist footpaths.Degraded zones were defined as areas surrounding a footpath or tourist road with a mean width larger than or equal to 10 meters,with heavily damaged or completely removed vegetation and exposed,weathered cover,where geomorphic processes that would not take place under normal conditions are readily observable.The examined tourist footpaths and roads vary in terms of their morphometric parameters.Research has shown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an and maximum footpath width as well as maximum incision depth for the forest zone versus the subalpine and alpine zones.A lack of differences in these parameters was noted between the alpine and subalpine zones.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area of degraded zones found adjacent to tourist footpaths occurred in all the studied geo-ecological zones in the study period.However,the largest increase occurred atop wide ridgelines found in the alpine zone.Degraded zones may be an indication of exceeding the tourist carrying capacity of a mountain tourist area.Mass tourism in TNP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degraded zones adjacent to footpaths,whose continuous evolution may lead to irreversible changes in local relie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t traffic Degraded zones Mountain area Morphogenetic processes carrying capacity
下载PDF
都市圈交通综合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兆鑫 朱昌锋 +3 位作者 孙元广 王学贵 王傑 赵良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51-57,共7页
为测度都市圈交通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从交通潜在出行需求、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经济发展三方面构建都市圈交通综合承载力模型,对既有研究进行扩展:由单一城市扩展为都市圈;由单要素下的承载力扩展为多要素下的综合承载力。以成都都市圈... 为测度都市圈交通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从交通潜在出行需求、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经济发展三方面构建都市圈交通综合承载力模型,对既有研究进行扩展:由单一城市扩展为都市圈;由单要素下的承载力扩展为多要素下的综合承载力。以成都都市圈为例,对2010-2020年子系统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承载力位于[1.1,1.5]时,在考虑与不考虑设施承载力的两种场景下,承载力分别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9.8%和456%;2)潜在出行需求承载力在2015后处于高水平稳定状态,以0.5为转化阈值,经济对设施的作用向拉动—制约转化,但成都市外围区域仍为发展短板;3)熵值法与CRITIC法所得承载力的趋势基本吻合,经历低水平波动—中水平波动—高水平波动三个发展时期,与承载力理论变化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综合承载力 都市圈 熵值法 CRITIC法
下载PDF
基于迭代学习辨识算法的非线性宏观交通流参数优化
7
作者 胡小勇 张建军 +1 位作者 邓志刚 杨云晖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13期183-186,共4页
考虑到迭代学习辨识算法具有的独特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迭代学习辨识算法的非线性宏观交通流参数优化方法。通过一个城市道路网络的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时变量多参数的动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VISSIM的路段评估函数... 考虑到迭代学习辨识算法具有的独特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迭代学习辨识算法的非线性宏观交通流参数优化方法。通过一个城市道路网络的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识别时变量多参数的动态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VISSIM的路段评估函数对各个路段的密度和车速进行采集,可方便对迭代式识别方法评估结果进行比较。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多,网络各个路段排队车错误值逐渐降低,且保持不变。对网络交通系统的最大错误对比,更好地体现了迭代识别的正确性。道路网的非线性宏观流量模型与道路模拟实验结果总体上与道路交通流量的实际改变相一致,验证了该方法在道路网络中的非线性大流量模型的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非线性 拥堵现象 迭代学习 参数辨识 承载能力 交叉口信号
下载PDF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交通容量的确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7
8
作者 刘志硕 申金升 +1 位作者 张智文 魏宏业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0-73,78,共5页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交通容量是衡量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定量指标,研究城市交通容量的基本理论和确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各国交通容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交通容量划分为微观交通容量和宏观交... 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交通容量是衡量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定量指标,研究城市交通容量的基本理论和确定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各国交通容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交通容量划分为微观交通容量和宏观交通容量,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然后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交通容量确定方法并进行了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确定城市交通容量,从而为政府部门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衡量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城市交通容量 理论分析 交通可持续发展 交通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基于交通波理论的北槽深水航道通航效率 被引量:10
9
作者 白响恩 肖英杰 +1 位作者 孙玉萍 郑剑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1-65,共5页
为研究北槽深水航道内慢速船驶入深水航道时对航道通航效率的影响,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结合船舶交通流特性,建立慢速船驶入限制追越航道内的船舶交通流波动模型,解释慢速船驶入和驶出北槽深水航道前后船舶交通流的集聚和消散过程。结果... 为研究北槽深水航道内慢速船驶入深水航道时对航道通航效率的影响,以交通波理论为基础,结合船舶交通流特性,建立慢速船驶入限制追越航道内的船舶交通流波动模型,解释慢速船驶入和驶出北槽深水航道前后船舶交通流的集聚和消散过程。结果表明,若慢速船在北槽深水航道非交管时间前进入,对整个航道的通航效率影响很大,需要通航管理部门制定详尽的通航计划、调配进出船顺序,以提高北槽深水航道的通航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路运输 北槽深水航道 交通波 通航效率 通过能力
下载PDF
交通环境承载力动态离散计算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志硕 申金升 +1 位作者 魏宏业 张智文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2004年第1期64-67,共4页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模式,然后尝试性地建立了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离散量化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应用,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规划城市交通规模,确定交通环境整治方向,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污染物在环境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模式,然后尝试性地建立了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离散量化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应用,从而为交通管理部门规划城市交通规模,确定交通环境整治方向,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可持续发展 交通环境容量 交通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信号控制下路段交通承载能力计算及交叉口配时优化模型 被引量:7
11
作者 卢凯 汪丽 +1 位作者 吴蔚 邓兴栋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3-341,共9页
为了能够对信号控制下的路段交通承载能力进行准确分析计算,综合考虑路段空间属性、路段排队长度、驶入驶出流量以及交通控制方案等因素,给出了道路及路段与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承载能力定义,推导了最长承载时间与最大承载车辆总数的计算方... 为了能够对信号控制下的路段交通承载能力进行准确分析计算,综合考虑路段空间属性、路段排队长度、驶入驶出流量以及交通控制方案等因素,给出了道路及路段与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承载能力定义,推导了最长承载时间与最大承载车辆总数的计算方法,建立了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承载能力优化模型,并搭建了基于VISSIM与PYTHON的实时交互仿真实验平台.针对算例中信号交叉口流量不变与流量动态变化2种情形进行了计算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的等饱和度配时方法相比,该优化模型2种情形的最长承载时间分别增加了约23.0%和55.1%,且仿真结果与计算值的最大偏差在12.4%以内,验证了优化模型的有效性,实现了通过延长最长承载时间降低过饱和交叉口上游发生排队溢流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承载能力 信号控制 排队长度 绿信比
下载PDF
交通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方法初探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晓燕 陈红 胡晗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1-154,共4页
根据环境科学中有关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结合发展可持续交通的要求,提出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组成体系,认为交通环境承载力是由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组成,... 根据环境科学中有关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结合发展可持续交通的要求,提出交通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组成体系,认为交通环境承载力是由交通环境污染承载力、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交通环境心理承载力和交通环境经济承载力组成,提出各个组成分量的基本概念和具有很强操纵性的定量化计算公式。此外,探讨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演化阶段。在各阶段中,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算侧重点、计算内容和制约因素也各不相同,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交通环境承载力的计量模型不仅可以用于交通系统规划和交通结构优化,还可为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环境承载力 计量模型 城市生态交通规划
下载PDF
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李晓燕 陈红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9-82,共4页
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根据城市模式的演化趋势,在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生态... 针对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拥挤、交通环境污染严重、交通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以及传统交通规划理论的不足,对交通规划理论进行研究。根据城市模式的演化趋势,在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的概念,构建了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的理论框架。研究表明,该理论框架充分考虑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和交通发展的相互作用,通过确定合理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可提高城市交通环境容量,解决现有的城市交通问题,并促进生态城市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规划 交通环境承载力 城市生态交通
下载PDF
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综述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小静 王花兰 +1 位作者 范媛媛 傅忠宁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5,共11页
多年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领域使交通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量化研究方法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承载力向上与城市交通规划,向下与机动车需求管理融合,可以得到多个延伸的科研选题。在特定的时... 多年来,广泛的应用场景和领域使交通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和量化研究方法等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作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交通承载力向上与城市交通规划,向下与机动车需求管理融合,可以得到多个延伸的科研选题。在特定的时空网络中,一定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就是道路网络或基础设施现有或未来的承载状态,即交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交通环境稳定时,道路交通设施单元或系统的承载能力或阈值。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基础理论、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这3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和发展建议。现有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存在理论体系不完善,评价量化方法有效性难以保证,评价指标选取缺少标准化,复杂系统承载力缺乏综合的内外部耦合协调分析,以及应用技术方法落后等问题。首先,未来可以建立较完善的交通承载力理论体系;其次,标准化评价指标,建立有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交通系统内外部的耦合协调机制,提出协同优化策略;最后,改进应用技术方法,拓展自身及交叉领域应用。为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保障,为促进我国交通可持续文明发展建设进程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交通承载力 交通资源环境 评价模型 耦合协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孙艳军 陈新庚 +1 位作者 包芸 彭晓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5-47,共3页
根据广州市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变化态势,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宏观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动态和社会系统压力是影响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合主成分分析... 根据广州市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变化态势,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交通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宏观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动态和社会系统压力是影响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了2010和2015年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变化趋势,为政府部门规划城市交通规模及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环境承载力 驱动因子 主成分分析 回归预测 广州市
下载PDF
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基于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袁振洲 邓娜 闫欣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8,共6页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 为探讨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构建了反映交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中的10个典型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并从时空维度进行二者耦合过程与演变趋势的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各城市群的交通和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值因地域差异较大,2010—2014年升降不一,具有层级结构:除长江中游和珠三角的交通承载水平呈波动下降趋势外,成渝、长三角和环渤海呈波动上升;除环渤海的环境承载力水平呈持续上升外,其余城市群呈波动下降;交通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耦合互动效应明显,但各城市群的交通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等级较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低度协调的耦合状态,其余城市群的协调处于中度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承载力 耦合 指标体系 时空 城市群
下载PDF
北京市交通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20
17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85,124,共5页
通过选取北京市区域交通、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交通综合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标分析法对北京市2007~2012年的交通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交通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交... 通过选取北京市区域交通、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构建交通综合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标分析法对北京市2007~2012年的交通综合承载力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交通综合承载力的影响最大;交通资源环境承载力提升显著;区域交通承载力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公共交通承载力引领交通综合承载力的能力有限.继而从中心区功能疏解、区域交通协同发展、发展个性化公共交通、征收拥堵费以及动静交通平衡等五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交通承载力 指标体系
下载PDF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宜慧 詹存卫 +1 位作者 陈帆 赵言文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4-17,共4页
概述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及其规划环评工作现状。在对10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结构层次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建立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 概述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及其规划环评工作现状。在对10个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评价指标体系在结构层次和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建立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并展望了其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规划环评 指标体系 交通环境承载力
下载PDF
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能力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丽珍 赵映莲 兰淑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8-123,共6页
依据新建青藏铁路格拉段设计资料,按把全段分成一段和分成二段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区间通过能力及货物输送能力。分析得出,仅在不预留"天窗"情况下,按格尔木~那曲和那曲~拉萨两段分别计算,年输送能力满足各段近、远期的运量需... 依据新建青藏铁路格拉段设计资料,按把全段分成一段和分成二段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区间通过能力及货物输送能力。分析得出,仅在不预留"天窗"情况下,按格尔木~那曲和那曲~拉萨两段分别计算,年输送能力满足各段近、远期的运量需求;而在全年或半年每日预留180min"天窗"和按全段计算的各种情况,输送能力都不能完全满足运量需求。研究提出,在不开通预留车站条件下,在部分区间增设计轴装置并在相应区间采取列车连发运行,输送能力会随计轴设备设置数量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需要在部分区间增设计轴设备后,可满足设计年度运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单线运行图 通过能力 输送能力
下载PDF
青藏铁路格拉段区间通过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朱家荷 刘新 梁倩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28-135,共8页
按照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组织的要求,旅客列车必须在白天发到。因此,此区段的列车运行图结构具有纵向按区间分段,横向按时间分带,客、货列车分时运行的特点。在对列车对数(或组对数)与列车交会次数、列车交会占用中间站数和区间数、及其... 按照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组织的要求,旅客列车必须在白天发到。因此,此区段的列车运行图结构具有纵向按区间分段,横向按时间分带,客、货列车分时运行的特点。在对列车对数(或组对数)与列车交会次数、列车交会占用中间站数和区间数、及其对应区间最大列车运行图周期等因素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对数列车集中交会占用时间带的控制范围,分别推算出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计算结果表明:在预留3 h维修天窗的条件下,按站间闭塞普通运行图的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分别为6对;按虚拟自动闭塞追踪运行图的客、货列车最大行车量分别为10对。以理论计算可能达到的最大客、货列车行车量为目标所铺画的模拟列车追踪运行图,其结果与理论推算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区间通过能力 自动闭塞 追踪运行图 集中交会 运输组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