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An 8-year bibliometric analysis 被引量:3
1
作者 Yan Du Xiaoxia Yang Hong Song Bo Chen Lin Li Yue Pan Qiong Wu Jia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0期2392-2399,共8页
OBJECTIVE: To identify global research trends in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Web of Science. DATA RETRIEVAL: We performed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ata retri... OBJECTIVE: To identify global research trends in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 Web of Science. DATA RETRIEVAL: We performed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data retrieval for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containing the key words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ranscranial Doppler, transvaginal color Doppl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the Web of Science. SELECTION CRITERIA: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a) peer-reviewed articles on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were published and indexed in the Web of Science; (b)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s and reviews; and (c) publication between 2004-2011. Exclusion criteria were: (a) articles that required manual searching or telephone access; and (b) corrected papers or book chapters. MAIN OUTCOME MEASURES: (1)Annual publication output; (2)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country; (3)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institution; (4) top cited publications; (5)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journals; and (6) comparison of study results on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RESULTS: Imaging has become the predominant method used in diagnosing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clinical imaging methods wer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T, MRI, and 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examinat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s used as the gold standard. However, it is a costly and time-consuming invasive diagnosis that requires some radiation exposure, and is poorly accepted by patients. As such, it is mostly adopted i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the clinic. CT is now accepted as a rapid, simple, and reliable non-invasive method for use in diagnosi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preoperative appraisal. Ultrasonic Doppler can be used to reflect the hardness of the vascular wall and the nature of the plaque more clearly than CT and MRI. 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ied standard of classific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maging. Detection of clinical super-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due to its changes on imaging, lack of specificity, and its similarity to a space-occupying lesion. Neuroimaging diagnosis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remains a highly active area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transvaginal colordoppler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cerebral infarction diagnosis NEUROIMAGING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vascular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ccording to age and region of infarct 被引量:5
2
作者 Daopei Zhang Shuling Zhang +1 位作者 Hongtao Zhang Yuming Xu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2期2536-2541,共6页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underwent CT angi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asculopath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age group and location of stroke. Patie...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underwent CT angiograph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Intracranial and extracranial vasculopathy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age group and loc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nd 〈 60 years had similar rates of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and vertebrobasilar artery developmental or origin anomalies. 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and tortuosity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than 〈 60 years. The rates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anomalies and tortuosity were high i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Vertebrobasilar artery tortuosity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whereas vertebrobasilar artery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occurred with similar frequency in patients aged 〈 60 years and 〉 60 years. Patients with infarction of the brainstem or cerebellum were more ~ikely to have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basi^ar artery stenosis or occlusion,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or tortuosity, and basilar artery tortuosity, and patients with infarction of the thalamus, medial temporal, or occipital lobe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vertebral or basilar arteries. Vertebrobasilar artery tortuosity, 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hypoplasia), and congenital variations of the vertebrobasilar system may lead to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at different location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ebrobasilar artery vertebral artery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rtery tortuosit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CT angiography NEUROIMAGING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联合MRA在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彬 陈龙华 《临床研究》 2024年第3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能及其在患者预后情况中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92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效能及其在患者预后情况中的评估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92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类型和大脑中椎动脉狭窄程度,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颈动脉超声联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脑梗死组患者中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组患者的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类型和大脑中椎动脉狭窄程度,并分析颈动脉超声联合MRA对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的预测价值。结果脑梗死组患者的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椎动脉狭窄程度均较非脑梗死组严重,且检出的斑块数量要多于非脑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椎动脉狭窄程度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774和0.757。预后良好组患者的颈部动脉内膜层厚度低于预后不良组,斑块数量少于预后不良组,椎动脉狭窄程度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量、椎动脉狭窄程度和联合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550、0.762和0.946。结论颈动脉超声联合MR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及其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磁共振血管造影 急性脑梗死 诊断 预后评估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曙光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5期106-108,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以梁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MRI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以梁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MRI技术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对100例ACI患者的病灶分布进行统计并计算DWI、MRA单独及组合诊断ACI的效果。结果 100例ACI患者中单发病灶、多发病灶各有69例、31例;100例ACI患者中DWI检测阳性93例,阳性诊断率为93.00%(93/100),且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发病时间≤6 h内患者45例,DWI检测阳性45例,阳性诊断率为100.00%(45/45);发病时间6~24 h患者40例,DWI检测阳性35例,阳性诊断率为87.50%(35/40);发病时间24~74 h患者15例,DWI检测阳性14例,阳性诊断率为93.33%(14/15)。100例ACI患者中MRA检测阳性90例,阳性诊断率为90.00%(90/100);DWI与MRA联合检测的阳性诊断率稍高于单独DWI或MRA检测,且这3种检测的阳性诊断率并无差别(P>0.05)。结论 通过采用DWI技术,可以敏感地检测脑组织中的梗死灶弥散变化,为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MRA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脑血管结构,提供了关键信息,有助于了解梗死灶周围的血流情况。这两者的联合应用使得诊断更为全面、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应用
下载PDF
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MRA与 脑梗死再发的关系研究
5
作者 刘娜 彭爱妮 +2 位作者 吴晶 徐寿成 于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99-20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测定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MRA评估血管... 目的探讨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与脑梗死再发的相关性及预测作用。方法选取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3例,测定患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MRA评估血管狭窄评分、侧支循环充盈评分,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其中34例脑梗死再发患者作为脑梗死再发组,107例脑梗死未再发患者作为脑梗死未再发组,排除其他各种原因失访12例患者,并绘制各指标用于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脑梗死再发组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高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脑梗死再发组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均低于脑梗死未再发组(P<0.05)。患者脑梗死再发与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均有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血管狭窄评分、侧枝循环充盈评分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5、0.889、0.935,三者联合预测患者脑梗死再发的AUC为0.994,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患者脑梗死复发的AUC。结论血清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合MRA血管狭窄评分、侧支循环充盈评分诊断脑梗死再发效能较高,对脑梗死再发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 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狭窄评分 侧支循环充盈评分 脑梗死再发
下载PDF
Trousseau综合征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误诊分析
6
作者 王兆平 杨昀瑶 +2 位作者 吴渊 王玺 高峰 《右江医学》 2024年第3期244-248,共5页
目的分析Trousseau综合征(TS)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MRI特征,以提高TS相关性脑梗死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3年6月48例TS相关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探讨实验室检查及MRI特征在诊断T... 目的分析Trousseau综合征(TS)相关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MRI特征,以提高TS相关性脑梗死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3年6月48例TS相关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探讨实验室检查及MRI特征在诊断TS相关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结果48例TS相关性脑梗死患者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40~78岁,肿瘤类型前三位依次是胃癌10例(20.83%),肺癌9例(18.75%),结肠癌7例(14.58%),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D-二聚体(D-D)升高,48例头部MRI均属于多个血管分布区、大小不等的病灶混合,可有不同期相的混合,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梗死灶与供血血管狭窄不匹配。与非误诊组比较,误诊组存在较多的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DWI单个病灶数,误诊组累及血管数量、存在多时期发作的急性缺血病灶相对较少(P<0.05)。结论MRI图像显示多血管区域梗死和/或不同脑梗死病灶阶段并存及血浆D-D水平明显增高,对早期发现TS相关性脑梗死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USSEAU综合征 肿瘤 脑梗死 误诊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
7
作者 林广勇 叶慧敏 +1 位作者 黎月桃 宋琴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5 Hz高频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群的大脑皮质运动代表区。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0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采用5 Hz高频rTMS刺激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群的大脑皮质运动代表区。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及视频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另选取同期在医院体检的11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人组,比较病例组治疗前后与健康人组的低频振幅(ALFF)。结果治疗后,病例组患者的SSA评分为(20.60±2.20)分,低于治疗前的(24.70±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9,P=0.002<0.05)。治疗后,病例组患者的VFSS评分为(8.20±0.60)分,高于治疗前的(7.10±0.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P=0.003<0.05)。治疗前与健康人组比较,病例组患侧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例组患侧中央前回、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较治疗前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 Hz高频rTMS作用于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层代表区,可有效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吞咽功能,潜在的康复机制可能与调节了大脑皮质的兴奋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吞咽功能障碍 磁共振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联合颈部血管彩超评价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意义
8
作者 郑宾 郑永洁 马宏武 《海军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823-82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颈部血管彩超评价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收治的16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部位分为对照组(n=82,非分水岭...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颈部血管彩超评价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并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收治的164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部位分为对照组(n=82,非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与研究组(n=82,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A、DWI、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对比2组MRA、DWI、颈部血管彩超特征,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RA、DWI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对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大脑中动脉中度及以上狭窄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rFA)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扩散率指数(rM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RA、DWI、颈部血管彩超及三者联合诊断分水岭脑梗死的AUC值分别为0.774、0.677、0.732、0.884,且三者联合诊断的AUC值高于单独指标诊断的AUC值(P<0.05)。结论MRA、DWI、颈部血管彩超在诊断分水岭脑梗死中具有重要价值,三者联合的诊断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颈部血管彩超 分水岭脑梗死
下载PDF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CVUS、CTA、MRA特征分析
9
作者 余叶青 邹武 方文杰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究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VUS、CTA及MRA检查,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0岁)53例和老年组(... 目的探究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颈部血管超声(CVUS)、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VUS、CTA及MRA检查,按照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60岁)53例和老年组(>60岁)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影像学(CVUS、CTA、MRA)特征。结果中青年组年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糖尿病及高血脂占比均低于老年组,高学历、吸烟、饮酒、高血压占比均高于老年组(t分别=20.14、2.45、4.10,χ^(2)分别=5.00、7.59、12.62、4.50、6.79、3.90,P均<0.05);中青年组意识障碍、语言障碍、逐渐发作、活动时发病发生率均低于老年组,且发病时间短于老年组(χ^(2)分别=4.21、4.43、4.56、5.30,t=4.37,P均<0.05);CVUS及MRA显示,中青年组中未见明显异常占比高于老年组(χ^(2)分别=4.50、5.13,P均<0.05),CTA显示,中青年组中纤维核心混合斑块占比高于老年组(χ^(2)=5.83,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起病急,合并基础病较少,而老年脑梗死患者基础病较多,症状严重,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程度低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中青年 颈部血管超声 CT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价值研究
10
作者 刘中锋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 目的 探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6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均行3D-ASL、MRA、DWI技术检查。分析ASL与DWI检出率、ASL与MRA检出率及MR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行DWI检查均可见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可达100%,其中73例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行ASL检查时可见灌注异常;另27例患者均为小面积脑梗死,ASL检查可见11例脑部灌注显示。大面积脑梗死ASL>DWI组患者检出IP概率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L<DWI组及ASL≈DWI组患者在不同梗死情况中IP检出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小面积脑梗死的27例患者中经MRA检出2级狭窄5例,3级狭窄6例,行ASL检查时可见病灶区域均呈低灌注表现,16例患者在ASL检查中均未见明显异常。而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的73例患者中经MRA检出0~2级狭窄56例,行ASL检查可见高低不等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52例患者均表现为低灌注。经MRA检查检出3级狭窄17例,行ASL检查可见内低周高灌注及高灌注各2例,其余13例均表现为低灌注。ASL<DWI组MRA狭窄中以4级为主,ASL≈DWI组MRA狭窄以2~3级为主,ASL>DWI组狭窄以0~1级为主。结论3D-ASL、MRA、DWI在IP诊断中能够及时明确病灶灌注情况及病灶位置,同时还可明确责任血管情况,对判断IP病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19
11
作者 殷宇慧 刘文宏 +5 位作者 虞峰 王卉 高凤莲 卢欣 陈靖 贺茂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脑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超声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马玉栋 李宝民 +4 位作者 王君 温朝阳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86-688,共3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脑卒中史1 71例,无脑卒中史41例,头晕17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大小、斑块回声、是否合并溃疡;测量并记录颈动脉狭窄近端、狭...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3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有脑卒中史1 71例,无脑卒中史41例,头晕170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斑块大小、斑块回声、是否合并溃疡;测量并记录颈动脉狭窄近端、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计算颈动脉狭窄率,用颈动脉狭窄率与颈动脉狭窄处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行直线回归分析,推算颈动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参数分级标准。结果有脑卒中史患者在低回声斑块、等回声斑块、强回声斑块、不均匀回声斑块分别为39、10、41、81例,无脑卒中史患者分别为6、6、27、2例。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斑块溃疡诊断分别为87、94例。颈动脉狭窄处PSV≥1 45 cm/s、EDV≥45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2.0和颈动脉狭窄处PSV≥260 cm/s、E)V≥88 cm/s、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3.6可以分别作为颈动脉狭窄≥50%和颈动脉狭窄≥70%的血流参数临界点。结论超声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的第一筛选手段,PSV、EDV、颈动脉狭窄处与狭窄近端PSV/PSV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的多普勒血流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9
13
作者 周宁 缪小燕 朱立祥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224-22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TCD和MRA或MRV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通过比较分析TCD、MRA/MRV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TCD和MRA或MRV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通过比较分析TCD、MRA/MRV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上的一致性与差别,探讨它们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DSA检查28例,阳性25例,TCD检查21例,阳性17例,与DSA符合率达71.43%;MRA/MRV检查26例,阳性24例,与DSA符合率为80.77%。结论:DSA、TCD和MRA/MRV这3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依据不同情况联合应用,可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脑血管病 诊断
下载PDF
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阮利江 黄伟 +2 位作者 王岩 余志敏 孙淑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53-156,共4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细小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的28例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细小侧和对侧大脑前动脉交...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细小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探讨T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TCD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筛查的28例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的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前后细小侧和对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CA-A1)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观察,并与28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结果28例患者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62±17)cm/s显著低于对照组(87±15)cm/s(P<0.01),对侧ACA-A1血流速度(123±13)c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平均为对侧的1/2。压迫对侧颈总动脉后,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倍数(3.08±0.51)显著高于对照组(1.97±0.25)(P<0.01),对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倍数(1.35±0.11)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增高幅度平均为对侧的2倍以上。结论根据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前后双侧大脑前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血流信号强度、血流分布等辅助指标,TCD可诊断一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发生脑梗死风险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春良 刘宏顺 +1 位作者 顾莹辉 樊帆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MR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2评分及ABCD2+DWI+MRA评分对182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TIA后2 d、7 d和30 d内的脑梗死...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ABCD2评分结合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MR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2评分及ABCD2+DWI+MRA评分对182例TIA患者进行评定,观察TIA后2 d、7 d和30 d内的脑梗死发生率。采用ROC曲线评估ABCD2及ABCD2+DWI+MRA评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准确度。结果本组56例(30.8%)患者于30 d内发生脑梗死,其中42例(23.1%)发生于7 d内,19例(10.4%)发生于2 d内,均无脑出血发生。与低危组比较,中危组与高危组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DWI异常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者(均P<0.05)。30 d时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P<0.05)。伴DWI异常及颅内动脉狭窄≥50%的低危组患者各时间点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正常和颅内动脉狭窄<50%的患者(均P<0.05)。ABCD2+DWI+MRA评分预测TIA第2 d、第7d及第30 d的脑梗死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ABCD2评分(均P<0.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DWI和MRA能进一步提高预测TIA后发生脑梗死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TOAST分型特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樊新颖 贾伟 +3 位作者 李敏 马敏敏 刘德志 朱武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后循环梗死的TOAST分型特征,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机制。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共435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后循环梗死的TOAST分型特征,探讨后循环梗死患者的病因及机制。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首次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共435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超声心动图等相关检查,分为近段梗死、中段梗死和远段梗死。各项检查完善后参照TOAST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1例)、小动脉闭塞型(83例)、心源性栓塞型(88例)、其他明确病因型(10例)及不明原因型(33例)。结果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最常见(50.8%),其次为心源性栓塞(20.2%)、小动脉闭塞型(1 9.1%)。与年龄<45岁患者比较,中老年患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后循环梗死最常见(P<0.05)。在所有患者中,远段梗死最常见(53.7%),其次为中段梗死(30.3%)及近段梗死(23.2%)。近段梗死患者的小动脉闭塞型较少见,与远段梗死、中段梗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后循环梗死最常见的病因,后循环梗死病因存在年龄、性别、部位差异。明确后循环梗死的病因,对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血管造影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变异的血流动力学检测 被引量:9
17
作者 阮利江 甄云 +2 位作者 孙淑娟 黄伟 余志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454-458,共5页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前动脉(ACA)和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经MR血管成像(MRA)确诊的ACA或ACoA变异的患者62例(患者组),无血管变异的健康者48名(对照组)。应用TCD检测两组颅内外血管血流动力学...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前动脉(ACA)和前交通动脉(ACoA)变异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经MR血管成像(MRA)确诊的ACA或ACoA变异的患者62例(患者组),无血管变异的健康者48名(对照组)。应用TCD检测两组颅内外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①患者组中,48例为一侧大脑前动脉交通前段(ACA-A1)发育不良,细小侧ACA-A1血流速度为(61±16)cm/s,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6±15)cm/s;粗大侧ACA-A1血流速度为(125±12)cm/s,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细小侧血流速度约为粗大侧的1/2。②压迫对侧颈总动脉(CCA)后,双侧ACA-A1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在细小侧压迫前、后收缩峰血流速度的比值(Vp后/Vp前)为3.10±0.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3±0.24;粗大侧Vp_后/Vp_前为1.33±0.11,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小侧Vp_后/Vp_前为粗大侧的2倍以上。③9例为一侧ACA-A1缺如,健侧ACA-A1血流速度为(131±17)cm/s,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57例ACA-A1细小或缺如侧的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为(47±11)cm/s,显著低于对侧的(60±13)cm/s,P<0.01。④对5例ACoA缺如的患者,分别压迫同侧CCA,ACA血流信号均消失。结论根据双侧ACA压迫颈动脉试验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合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及血流信号的强度、血流分布等辅助指标,TCD可初步诊断ACA或ACoA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磁共振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变异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症经颅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茜 陈红 +2 位作者 廖书胜 张田田 高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对207例LA患者(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和200例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 D)检测,其中有78例LA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检查,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LA组颅内各组血管...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症(LA)颅内血管成像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对207例LA患者(老年组与非老年组)和200例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 D)检测,其中有78例LA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 R A)检查,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LA组颅内各组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老年LA组颅内各动脉Vm与非老年LA组同名血管比较血流速亦普遍减慢(P<0.05)。78例LA患者行M R A检查,异常检出率为93.59%,两项检查方法对比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龄、低灌注和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病变与LA形成有关。TC D及M R A检查可显示LA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血管损害,为判断病情及预后,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经颅多普勒超声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龚涛 高平 +1 位作者 李金 丁翠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634-636,共3页
目的 本研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仪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无创伤性地探查颅内大动脉的管腔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 ,了解TCD与MRA探查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可能性及相关性 ,探讨TCD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以便能利用TCD仪观察脑... 目的 本研究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仪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技术 ,无创伤性地探查颅内大动脉的管腔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情况 ,了解TCD与MRA探查脑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可能性及相关性 ,探讨TCD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以便能利用TCD仪观察脑血管疾病演变过程中 ,脑血管本身的病变过程。方法 对门诊就诊及住院的 91例患者 ,同时行TCD、MRA及磁共振成像 (MRI)检查 ,分析TCD、MRA的结果及两者的相符性 ,同时分析TCD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91例患者中仅 72例病人TCD显影良好。TCD显影良好的患者中 ,MRA显示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 ,TCD也有相应变化的相符率。TCD显示异常的血管 ,MRA有相应变化的相符率。TCD异常的表现 ,主要为血流速度增快 ,其中又可分两侧对称型及不对称型。在不对称型患者中 ,TCD与MRA结果的相符率最高 ,在MCA及ACA中分别为 90 0 %、89 3%。结论 对高龄患者 ,TCD的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是颞窗显影不佳 ;TCD对脑血管狭窄性病变检出的敏感性较低 ,特别是对后循环血管中的PCA及VA ;但对两侧不对称型的高血流血管 ,TCD对病变血管检出的特异度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血管病 脑血管 MRAe
下载PDF
症状性颈动脉系统动脉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韩旭 赵锡海 +6 位作者 刘丹青 崔豹 马露 马林 蔡幼铨 娄昕 蔡剑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1-184,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斑块颅内、外分布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有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55例,其中脑梗死27例(49.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8例(50.9%),同时进行颅内、外颈动脉MRI,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颅外颈动脉:最大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累及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分别为(3.7±1.6)mm、(27.7±15.0)mm及(37.9±30.6)%;37例(67.3%)斑块内伴有钙化,24例(43.6%)斑块内伴有出血,25例(45.5%)斑块内伴有富脂质坏死核,13例(23.6%)斑块表面纤维帽破裂;颅内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前循环(包括大脑前、中动脉)的管腔狭窄度分别为(37.2±26.5)%和(37.5±26.2)%。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66,r=0.564,P<0.01)。前循环狭窄与颅外颈动脉狭窄及最大管壁厚度有相关性(r=0.879,r=0.598,P<0.01)。结论颅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性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可以作为预测颅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