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ole of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Planetary Waves in the Maintenance of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Regime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Winter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倩 Hans-F.GRAF 崔雪锋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87-194,共8页
Using 1958-2002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 investigate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planetary wave propagation and its role in wave-mean flow interac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state of the polar vortex (PV) in the stra... Using 1958-2002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we investigate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planetary wave propagation and its role in wave-mean flow interaction which influences the state of the polar vortex (PV) in the stratosphere in Northern Hemisphere (NH) winter. This is done by analyzing the Eliassen-Palm (E-P) flux and its divergence. We find that the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waves propagate upward and equatorward in NH winter, with stronger upward propagation of stationary waves from the troposphere to the stratosphere, and stronger equatorward propagation of transient waves from mid-latitudes to the subtropics in the troposphere. Stationary waves exhibit more upward propagation in the polar stratosphere during the weak polar vortex regime (WVR) than during the strong polar vortex regime (SVR). On the other hand, transient waves have more upward propagation during SVR than during WVR in the subpolar stratosphere, with a domain of low frequency waves. With different paths of upward propagation, both stationary and transient waves contribute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observed stratospheric PV regimes in NH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planetary waves STATIONARY transient
下载PDF
On hairpin vortex generation from near-wall streamwise vortices 被引量:7
2
作者 Yinshan Wang Weixi Huang Chunxiao Xu 《Acta Mechanica Sinic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39-152,共14页
The generation of a hairpin vortex from near-wall streamwise vortices is studied via the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 of the streak transient growth in the minimal channel flow at Re_τ- 400.The streak profile i... The generation of a hairpin vortex from near-wall streamwise vortices is studied via the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 of the streak transient growth in the minimal channel flow at Re_τ- 400.The streak profile is obtained by conditionally averaging the DNS data of the fully developed turbulent channel flow at the same Reynolds number.The near-wall streamwise vortices are produced by the transient growth of the streak which is initially subjected to the sinuous perturbation of the spanwise velocity.It is shown that the arch head of the hairpin vortex first grows from the downstream end of the stronger streamwise vortex and then connects with the weaker,opposite-signed streamwise vortex in their overlap region,forming a complete individual hairpin structure.The vorticity transport along the vortex lines indicates that the strength increase and the spatial expansion of the arch head are due to the stretching and the turning of the vorticity vector,respectively.The hairpin packets could be further produced from the generated individual hairpin vortex following the parent-offspr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irpin vortex Streamwise vortex Streak transient growth
下载PDF
A Comparison of Polar Vortex Response to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Warming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双林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469-482,共14页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e tropical Indo-Pacific Ocea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armer. Meanwhile,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ic polar vortices (NPV and SPV) have exhibited a deepening trend in boreal wi...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e tropical Indo-Pacific Ocea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armer. Meanwhile,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ic polar vortices (NPV and SPV) have exhibited a deepening trend in boreal winter.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arming (IOW) favors an intensifying NPV and a weakening SPV, how the tropical Pacific Ocean warming (POW) influences the NPV and SPV remains unclear. In this study,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conducted through ensemble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GCM)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 two warmings exerted opposite impacts in boreal winter, in that the IOW intensified the NPV while the POW weakened the NPV. Fo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both the IOW and POW warmed the southern polar atmosphere and weakened the SPV. A diagnos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vorticity budget revealed that such an interhemispheric difference in influences from the IOW and POW in boreal winter wa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oles of transient eddy momentum flux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hemispheres. Furthermore, this difference may have been linked to different strengths of stationary wave activity between the hemispheres in boreal win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ical Indo-Pacific Ocean warming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lar vortex atmospheric generalcirculation model transient eddy stationary wave
下载PDF
不同厚宽比矩形截面柱体涡激振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祝瑜哲 陈伏彬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3-81,共9页
厚宽比的变化将导致矩形截面柱体周边流场的变化,进而影响结构气动性能及其涡激振动响应。基于Fluent软件平台,以雷诺数22 000的二维矩形截面柱体为对象,结合重叠网格技术与四阶龙格-库塔法,研究了厚宽比对其涡激振动的影响,从流场角度... 厚宽比的变化将导致矩形截面柱体周边流场的变化,进而影响结构气动性能及其涡激振动响应。基于Fluent软件平台,以雷诺数22 000的二维矩形截面柱体为对象,结合重叠网格技术与四阶龙格-库塔法,研究了厚宽比对其涡激振动的影响,从流场角度进行了影响机理分析。首先,选择厚宽比D/B=0.25的矩形截面,将计算结果与相关文献试验与模拟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的有效性;然后,从气动力系数统计值及自谱、流向与横风向振幅变化以及相位转变等角度,对比分析了厚宽比对结构涡激振动响应的影响;最后,从瞬态流场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折减风速对柱体尾涡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柱体截面面积不变时,较小厚宽比柱体的涡振响应极为微弱,气动性能也明显低于大厚宽比柱体,大厚宽比柱体的气动性能及涡振响应高于标准方柱,振幅也会在较低折减风速下发生突变,但会在较高折减风速下达到振幅峰值。比起圆柱等结构,分离角固定的矩形柱体的尾涡脱落模式对折减风速的变化并不敏感,这一特征在大厚宽比方柱上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厚宽比 涡激振动 折减风速 振幅比 瞬态流场
下载PDF
基于大涡模拟的轴流泵叶顶泄漏涡瞬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德胜 石磊 +2 位作者 陈健 耿琳琳 吴苏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4-80,共7页
为了深入掌握轴流泵叶顶区湍流特性,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某一模型轴流泵内部非定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时域和频域特性图,分析间隙内压差和泄漏速度之间的关联现象,讨论了叶顶间隙内泄漏流的瞬态特性。根据三维泄漏涡结构,揭示了轴... 为了深入掌握轴流泵叶顶区湍流特性,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某一模型轴流泵内部非定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时域和频域特性图,分析间隙内压差和泄漏速度之间的关联现象,讨论了叶顶间隙内泄漏流的瞬态特性。根据三维泄漏涡结构,揭示了轴流泵叶顶区不同类型的涡系,叶顶泄漏涡带在剪切层内涡丝动力的驱动下逐渐变长,然后与射流剪切层分离;叶顶间隙内涡团的瞬态变化大于叶顶泄漏涡的周期性变化,导致剪切层内的小尺度涡的生成周期时间较短,其在主泄漏涡带上方形成了小尺度泄漏流涡带。从叶顶轴平面的涡结构可发现,随着弦长系数的增大,剪切层内的分离涡不断被分离并且被叶顶泄漏涡卷吸,在主泄漏涡向相邻叶片压力面的运动过程中,其涡量不断减小,并且在转轮室端壁面附近不断诱导各种尺度的涡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泄漏 湍流 大涡模拟 叶顶 泄漏涡 瞬态特性
下载PDF
混流泵启动过程瞬态流场的涡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伟 季磊磊 +2 位作者 张扬 施卫东 杨勇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80-2489,共10页
为了深入分析混流泵启动过程的瞬态流动结构,研究启动过程叶轮内部能量分布特性及其对瞬态性能的影响,基于正则化螺旋度法提取瞬态流场涡核,对启动过程进口段、叶轮和导叶段内部流动进行涡结构分析,并运用过流断面诊断法对混流泵启动过... 为了深入分析混流泵启动过程的瞬态流动结构,研究启动过程叶轮内部能量分布特性及其对瞬态性能的影响,基于正则化螺旋度法提取瞬态流场涡核,对启动过程进口段、叶轮和导叶段内部流动进行涡结构分析,并运用过流断面诊断法对混流泵启动过程内部流动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观测截面流场的涡核结构受叶轮叶片数的影响较大,涡核总体呈现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化过程;随着转速增加,叶轮内涡结构正向和反向涡交替变化,并在转速稳定后流动逐渐趋于稳定;导叶内的涡结构在启动初期呈非对称性分布,当转速稳定后,涡结构区域逐渐减少并呈现规律性分布,流体流动趋于稳定。在混流泵启动过程中,随着叶轮旋转加速,总压流随之迅速增大,叶轮对流体做功,流体获得的能量迅速增加;由于流体惯性,加速末期流体获得了大于稳态转速下的能量,这种瞬态效应的外部体现就是在加速末期泵装置获得了瞬时冲击扬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泵 启动过程 瞬态流场 涡结构 涡动力学
下载PDF
水泵水轮机增减负荷过程三维流动特性大涡模拟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胡秀成 张立翔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2-500,共9页
采用大涡模拟(LES)对水泵水轮机增减负荷过渡过程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捕捉到了不同开度下叶道中多种涡系结构,展示了叶道涡涡量分布,分析了水轮机工况及水泵工况小流量运行区的流动结构变化特性,揭示了水流进口攻角与叶道涡涡系结... 采用大涡模拟(LES)对水泵水轮机增减负荷过渡过程进行三维非定常数值模拟,捕捉到了不同开度下叶道中多种涡系结构,展示了叶道涡涡量分布,分析了水轮机工况及水泵工况小流量运行区的流动结构变化特性,揭示了水流进口攻角与叶道涡涡系结构关系,对各类叶道涡不同形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马蹄涡识别变量,并对比分析了水轮机工况及水泵工况涡结构变化特性。计算表明水泵水轮机的水力稳定性与机组运行工况改变时的流动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在增减负荷过渡过程中,叶道涡结构的尺度及分布范围均随时间发生较大变化,是影响流态发生巨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泵水轮机 大涡模拟 过渡过程 叶道涡 流动特性
下载PDF
高压降迷宫套筒组合调节阀涡激振动仿真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树勋 张万年 +2 位作者 王伟波 徐晓刚 朱禄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5-103,共9页
针对高压降类调节阀涡激振动现象,设计多通道迷宫盘片和多级套筒组合高压降调节阀。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流固耦合模态分析法,计算调节阀内部瞬态流场及结构模态,得到其三种典型开度的流体流动情况,升力系数时域和频域特性曲线,以... 针对高压降类调节阀涡激振动现象,设计多通道迷宫盘片和多级套筒组合高压降调节阀。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和流固耦合模态分析法,计算调节阀内部瞬态流场及结构模态,得到其三种典型开度的流体流动情况,升力系数时域和频域特性曲线,以及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分析结果表明:4s时刻,随调节阀开度减小,流体最大流速相应减小,第四级套筒外部流道区域的大涡逐渐形成小涡。调节阀全开时流体升力系数波动比70%和40%开度时更为剧烈,一阶模态频率、二阶模态频率均随开度的增大而增大。调节阀模态频率没有落在漩涡脱落主频率范围内,调节阀不会发生涡激振动锁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降 迷宫套筒 计算流体动力学 瞬态流场 涡激振动
下载PDF
离心式上充泵小流量工况转换瞬态流动特性 被引量:2
9
作者 付强 张帆 +2 位作者 袁寿其 朱荣生 陶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00-2207,共8页
为研究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由上充工况向小流量工况转换运行过程中的瞬态流动特性,基于RA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采用商业软件CFX对其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该瞬态过程进行数值计... 为研究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由上充工况向小流量工况转换运行过程中的瞬态流动特性,基于RA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采用商业软件CFX对其进行定常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该瞬态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上充泵内部流动瞬态压力及速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由上充工况向小流量工况转变过渡过程中,叶轮、导叶、出口涡壳的流道内压力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在瞬态转变过程中,随着流量的减小,上充泵内部漩涡范围增大,流动形式也愈来愈差,导致压力和速度波动幅值增大;由于动静干涉影响,叶轮与导叶交界面附近监测点的压力和速度波动程度高于其他监测点的波动程度,双蜗壳流道内圈的波动高于外圈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式上充泵 核电站 变工况 漩涡 瞬态流动
下载PDF
旋涡自吸泵内部流场压力脉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洋 彭帅 +1 位作者 刘瑞华 刘洋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3-588,共6页
为研究不同工况下旋涡自吸泵内部瞬态流动特性,利用ANSYS CFX软件并选取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包括叶轮、泵体和支架在内的旋涡自吸泵整机内部流场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将定常数值模拟结果与外特性试验进行对比验证... 为研究不同工况下旋涡自吸泵内部瞬态流动特性,利用ANSYS CFX软件并选取雷诺时均N-S方程和RNG 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包括叶轮、泵体和支架在内的旋涡自吸泵整机内部流场进行了瞬态数值模拟.将定常数值模拟结果与外特性试验进行对比验证,并将其作为瞬态非定常计算的初始值,提取了泵内部流动情况和监测点的压力脉动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与叶轮接触的环形流道内主频为单边叶频,径向方向叶频也存在较明显的峰值;靠近壁面的环形流道内,能量集中在单边叶片通过频率及其倍频处;在隔板间隙处能量值更大,除低频段有明显的波动外,峰值集中在单边叶频及其倍频段,在间隙处的径向上从边缘至中间部位,单边叶频与叶频的能量值呈此消彼长趋势,中间部位叶频为主频;叶轮上的压力脉动转频为主频,峰值分布在转频及其倍频,随倍数的增加能量值依次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涡自吸泵 压力脉动 非定常计算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FLUENT软件的多级降压调节阀涡振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东涛 葛长榕 +1 位作者 孟祥瑞 于晓光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2-58,81,共8页
针对某管路系统多级降压调节阀涡激振动现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热流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对调节阀的涡激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仿真得到调节阀流量特性曲线和3种工况下流体压力、涡核速度分布云图。设计一种调节阀流量检测试验装置,... 针对某管路系统多级降压调节阀涡激振动现象,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热流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对调节阀的涡激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仿真得到调节阀流量特性曲线和3种工况下流体压力、涡核速度分布云图。设计一种调节阀流量检测试验装置,并对调节阀在不同开度的流量进行检测。试验数据与仿真数据保持一致,从而验证仿真的准确性。通过监测流场中漩涡脱落的升力系数,得到调节阀的升力系数时域特性曲线,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其转换为频域特性曲线,从而确定流场涡激振动的主频。在Workbench平台,利用热流固耦合模态分析替代传统静力学模态分析,得到调节阀的前6阶固有频率与第1阶模态振型。通过将涡激振动的主频与前6阶固有频率相对比,发现:随着开度增大,各级降压效果越来越明显,大涡逐渐形成小涡,漩涡脱落愈发显著。调节阀的涡激振动主频在140 Hz内,其各阶模态频率均在255.96 Hz以上。调节阀的模态频率没有落到涡激振动主频范围内,调节阀不会发生涡激共振现象。为设计安全可靠的管路系统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降压调节阀 瞬态流场 涡激振动 模态分析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
下载PDF
单凹坑壁面的瞬态红外传热测量与流场显示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高文 赵鹏 +1 位作者 张宗卫 刘涛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1-45,共5页
为了揭示凹坑冷却结构的强化传热机理,基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半无限大瞬态导热模型,用红外热成像仪的瞬态测温技术和金属网快速加热技术,对矩形通道内壁面进行了瞬态传热测量,获得了光滑壁面和带有单个球面凹坑壁面的局部对流换热... 为了揭示凹坑冷却结构的强化传热机理,基于第三类边界条件下的一维半无限大瞬态导热模型,用红外热成像仪的瞬态测温技术和金属网快速加热技术,对矩形通道内壁面进行了瞬态传热测量,获得了光滑壁面和带有单个球面凹坑壁面的局部对流换热系数分布,并用油-粉末法对凹坑壁面进行了壁面流场显示,实验雷诺数范围1.58×104~6.36×104。实验发现凹坑强化换热与其诱导形成的涡流结构密切相关,单个球面凹坑引起的涡流可以使凹坑下游边缘附近的局部换热最大增强80%左右,凹坑下游尾迹区域的平均换热增强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凹坑 涡流 换热系数 红外热像仪 瞬态测量
下载PDF
基于CFD的变道超车过程气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洪涛 龙世桀 +1 位作者 杨峻程 王旭 《汽车工程学报》 2020年第4期269-280,共12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动网格技术对变道超车过程进行了瞬态模拟,研究表明,变道超车过程中,两车侧向力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遂趋于平稳,两车侧向力的变化伴随着流场中涡的变化,涡产生、变大、运动、消失的过程消耗着流场中的能量。随...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中的动网格技术对变道超车过程进行了瞬态模拟,研究表明,变道超车过程中,两车侧向力变化趋势为先增后减遂趋于平稳,两车侧向力的变化伴随着流场中涡的变化,涡产生、变大、运动、消失的过程消耗着流场中的能量。随着两车速度增大,侧向力均增大;两车间距增大,侧向力均减小。当不同车型变道超车时,两车的行驶稳定性和操作安全性较相同车型变道超车受到更为严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道超车 侧向力 瞬态模拟
下载PDF
涡流二极管泵内部流动瞬态特性的大涡模拟
14
作者 尹俊连 孙青军 +1 位作者 焦磊 王乐勤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2-576,共5页
为了研究涡流二极管泵的瞬态特性,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对泵的瞬态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发现了"单胞涡"现象并记录了"单胞涡"的产生、发展等过程,最后将模拟结果与文献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 为了研究涡流二极管泵的瞬态特性,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对泵的瞬态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发现了"单胞涡"现象并记录了"单胞涡"的产生、发展等过程,最后将模拟结果与文献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泵内的旋转流动具有明显的单胞涡特征,不同于水力旋流器;流量变化曲线的诸拐点与"单胞涡"的各演化阶段具有良好的对应,说明泵体内流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流场中存在的"单胞涡"的变化所引起,当"单胞涡"发展至稳定阶段时,泵内流量变化也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流二极管泵 瞬态特性 单胞涡 大涡模拟
下载PDF
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75
15
作者 孙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97-307,共11页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持续性活动特征,然后讨论了东亚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及瞬变扰动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在我国东北地区十分活跃,从时间连续的低频天气图上发现,该地区附近周期性循环出现的低... 本文首先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持续性活动特征,然后讨论了东亚大气10~20天低频振荡及瞬变扰动对东北冷涡持续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在我国东北地区十分活跃,从时间连续的低频天气图上发现,该地区附近周期性循环出现的低频气旋同东北冷涡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并且其传播路径也较有规律。另外,本文还通过E矢量分析以及月平均准地转位涡的收支计算,研究了东亚大气瞬变扰动对形成时间平均冷涡的影响,得出,在时间平均东亚阻高/东北冷涡偶极子系统控制的区域附近有瞬变扰动动能向时间平均气流动能转换,同时这里也存在有明显的E矢量辐合,导致平均西风减弱,而有利于经向环流的发展。时间平均气流的位涡平流不利于阻高/冷涡偶极子系统的存在,且使偶极子系统高、低压中心的经向距离拉大,而瞬变扰动的位涡输送则有利于冷涡高位涡值和阻高低位涡值在原地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持续性活动 低频振荡 瞬变扰动 异常天气
下载PDF
瞬变电磁法用于检测与识别硐室爆破盲炮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连生 梁龙华 +2 位作者 吴吉洋 焦永斌 陆哲祥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7-112,共6页
应用瞬变电磁法对硐室爆破盲炮的检测与识别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试验时先确立电磁背景场,然后在硐室中预置良性导体并测得电磁场后消除背景场,在爆破后再次进行瞬变电磁测量。通过对比爆破前后预置良性导体涡流场的变化,实现硐室爆破盲... 应用瞬变电磁法对硐室爆破盲炮的检测与识别进行了可行性研究。试验时先确立电磁背景场,然后在硐室中预置良性导体并测得电磁场后消除背景场,在爆破后再次进行瞬变电磁测量。通过对比爆破前后预置良性导体涡流场的变化,实现硐室爆破盲炮检测与识别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当铝箱目标体埋深不超过30 m时,瞬变电磁检测法可以明确地确定铝箱的位置;当铝箱埋深超过30 m后,铝箱形成的二次涡流场层次不明,不能确定铝箱的埋深与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 硐室爆破 盲炮检测与识别 涡流场 目标体
下载PDF
基于LES的泵站前池表面涡及液下涡流瞬态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潘强 施卫东 +1 位作者 赵瑞杰 张德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6-194,共9页
泵站前池或泵站进水池是泵进口前的过流部件,在不同工况的流动中存在多种旋涡,可分为自由表面涡和液下涡,这些高度不稳定的旋涡是影响水泵装置运行效率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泵站进水池的内部涡流,采用大涡模拟(LES)及流体体积函... 泵站前池或泵站进水池是泵进口前的过流部件,在不同工况的流动中存在多种旋涡,可分为自由表面涡和液下涡,这些高度不稳定的旋涡是影响水泵装置运行效率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泵站进水池的内部涡流,采用大涡模拟(LES)及流体体积函数(VOF)方法对泵站进水池中的三维非稳态流动进行了非定常数值计算,并进行了系统的验证。基于数值计算结果,统计了旋涡的时均特性,讨论了RANS方法和LES方法对涡流预测的区别;采用λ2等值面将旋涡结构可视化,观测到自由表面涡及附底涡周围环绕的二次涡结构;分析了不同时刻表面涡及附底涡的形态和瞬态特性,通过涡量方程得到了对流项及拉升、弯曲项对主涡涡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次涡与主涡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主涡动量的向外耗散,并通过自旋引起主涡轴向拉升或者弯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进水池 自由表面涡 液下涡 大涡模拟 流体体积函数 瞬态特性
下载PDF
东北冷涡环流及其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布和朝鲁 谢作威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3期34-39,共6页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 主要总结了东北冷涡形成和维持的动力学原因:(1)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地形以及临海的水汽条件有利于东北地区移动性冷涡系统的形成和发展。(2)与欧亚大陆阻塞型环流相联系的准纬向低频Rossby波活动将其波能量直接频散到东北地区,形成冷涡环流。(3)源自东北亚阻塞型环流以及副热带异常环流的Rossby波均可经向传播到东北地区,有利于东北冷涡环流的维持(尤其在仲夏和晚夏)。(4)与相邻阻塞型环流有关的对流层中低层冷空气活动可强迫出东北地区局地上传Rossby波,致使冷涡环流形成和维持。(5)来自东北地区上游的瞬变天气扰动与下游异常环流型相互匹配,形成有效的瞬变涡动强迫作用,使冷涡环流持续维持。(6)负位相西太平洋(WP)遥相关型是东北冷涡活动的下游背景环流型,其盛行是东北冷涡环流反复出现和持续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阻塞型环流 ROSSBY波 瞬变涡动强迫 WP遥相关型
下载PDF
混流式水轮机飞逸过程瞬态流动与能量耗散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颜雁 孙龙刚 +2 位作者 郭鹏程 范文睿 徐卓飞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4-805,共12页
水轮机经历飞逸过程时,其内部将出现流动分离、涡漩及高振幅压力脉动等瞬态水力特性。为明确其在飞逸过程的不稳定流动特性,本文以某典型水头段混流式模型水轮机为研究对象,对其由额定转速过渡至飞逸转速的瞬态流动过程开展研究,数值计... 水轮机经历飞逸过程时,其内部将出现流动分离、涡漩及高振幅压力脉动等瞬态水力特性。为明确其在飞逸过程的不稳定流动特性,本文以某典型水头段混流式模型水轮机为研究对象,对其由额定转速过渡至飞逸转速的瞬态流动过程开展研究,数值计算获得的飞逸单位转速及流量与试验测试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飞逸过程中,转轮进口处水流在大冲角作用下形成较强的流动分离,诱发转轮叶片通道产生大尺度的涡漩结构,且随转速升高,涡漩体积逐渐增大,对主流形成强烈扰动。过流部件内均捕捉到低频、宽频特征的高振幅压力脉动,频率范围在0.5倍叶频以下,且对应的转轮域压力幅值最高。进一步,本文基于能量平衡方程分析水轮机能量耗散特性,发现各过流部件能量耗散主要发生在转速上升的初始阶段,且转轮和尾水管内的能量耗散之和超过耗散总量的90%。此外,湍动能生成项和雷诺应力做功项远大于黏性耗散项和黏性力做功项,表明不稳定飞逸过程中的能量输运和耗散主要由湍流主导。转轮内的主要能量耗散位置与涡漩结构位置对应,表明转轮内流动分离诱导的复杂涡漩结构是引起能量耗散的根源,为进一步揭示水轮机飞逸过程的能量耗散机制研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流式水轮机 飞逸 瞬态流动 涡漩 能量耗散
下载PDF
流场环境对柔性立管湿模态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东阳 Laith K.Abbas +1 位作者 王国平 芮筱亭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87-1594,共8页
为了研究静水压力和瞬态流场载荷对三维柔性立管湿模态的影响,本文基于声-固耦合模型对考虑水介质、顶张力情况下的立管进行湿模态计算,并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不考虑流-固耦合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 为了研究静水压力和瞬态流场载荷对三维柔性立管湿模态的影响,本文基于声-固耦合模型对考虑水介质、顶张力情况下的立管进行湿模态计算,并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采用不考虑流-固耦合的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和考虑流固双向耦合的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结构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omputational structure dynamics,CFD/CSD)方法分别计算了立管的瞬态流场载荷,并与实验数据对比;将水深产生的静水压力和瞬态流场载荷分别加载到三维柔性立管表面进行静力学分析,计算其湿模态。计算结果表明:立管湿模态频率比干模态频率小很多,且随着顶张力增大而增大;静水压力和瞬态流场载荷都使得湿模态频率略微增加;静水压力和瞬态流场载荷对湿模态低阶振型影响较大,对高阶振型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模态 声-固耦合模型 涡激振动 顶张力 柔性立管 瞬态流场载荷 湍流模型 干模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