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北过渡带地理结构与范围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百平 姚永慧 +4 位作者 刘俊杰 李佳宇 蒋娅 高美荣 查小春 《自然保护地》 CSCD 2023年第2期1-11,共11页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 东西向横穿中国中部的昆仑—秦岭巨型构造系使得我国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南北分异,但目前对于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位置和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划分仍存在争议。本文对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结构与范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确定了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和性质。研究表明,中国南北过渡带由西部的秦岭—大巴山系和东部的江淮低山平原两部分组成,以地带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标志,与之对应的主要气候指标是最冷月均温0~4℃、极端最低气温为-10~-20℃;秦岭南坡下部常绿阔叶树种的出现不是亚热带开始的标志,而是南北植物交错区的开始或者严格意义上南北过渡的开始;江淮地区具有明显的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的特点,冬季气候指标比夏季温度指标更具控制作用;秦巴山地的存在和江淮地区冬季低温是我国南北过渡带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发育了长约1750 km、平均宽度400 km、面积约70万km2的中国南北过渡带。南北过渡带的概念比南北分界线和北亚热带的提法更能够反映秦巴山地和江淮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也更能体现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独特性质,对于认识中国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更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北分界线 中国南北过渡带 秦巴山地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最冷月均温
下载PDF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混交灌木根区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麻进 胡广录 +1 位作者 陈海志 焦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4-41,共8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 土壤水分是干旱区植被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根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抵御沙漠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SS×PP)、泡泡刺×沙拐枣(PP×SG)、沙拐枣×梭梭(SG×SS)为研究对象,对3种典型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进行连续采样并测定土壤含水率。结果表明:1)7-9月,3种混交灌木根区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变化范围依次为:梭梭×泡泡刺0.54%~2.75%、1.06%~2.41%、0.73%~4.72%;沙拐枣×梭梭0.42%~2.59%、0.96%~2.35%、0.57%~3.58%;泡泡刺×沙拐枣0.31%~2.38%、0.56%~2.33%、0.79%~3.71%。3种混交灌木在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大,60~100 cm土层各类型混交灌木土壤含水率变化逐渐趋于稳定。2)7月,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梭梭×泡泡刺的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沙拐枣×泡泡刺,9月,20~40、60~100 cm土层混交灌木沙拐枣×梭梭的土壤含水率显著低于其他2种混交灌木类型。3)3种混交灌木土壤持水能力大小为梭梭×泡泡刺>泡泡刺×沙拐枣>沙拐枣×梭梭。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防风固沙植被建设中植物种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土壤含水率 混交灌木 土壤持水能力
下载PDF
2017-2018年河南宝天曼天然栎林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
3
作者 牛晓栋 孙鹏森 +3 位作者 陶思睿 陈志成 牛保亮 刘世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3年第4期75-84,共10页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直接测定了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分配和水分利用等功能和过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直接测定了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分配和水分利用等功能和过程,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机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本研究选取位于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站的天然栎林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涡度相关系统和环境梯度系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并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质量控制和分析。本数据集包括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速、风向、光合有效辐射、向上/向下的短波辐射、向上/向下的长波辐射、净辐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和碳通量等观测指标,形成了半小时、日尺度、月尺度和年尺度的数据产品,以期为研究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及其机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 天然栎林 小气候 涡度相关系统 环境梯度系统
下载PDF
Spatial patterns of Pinus tabulaeformis and Pinus massoniana forests in Qinling-Daba Mountains and the boundary of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 被引量:2
4
作者 YAO Yonghui HU Yufan +1 位作者 KOU Zhixiang ZHANG Baiping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20年第9期1523-1533,共11页
The Qinling Mountains is not only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but also the boundary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o-ecological pattern of ... The Qinling Mountains is not only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but also the boundary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o-ecological pattern of China.However,there is controversy about 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this geographical boundary in academic community due to the complexity,transition and heterogeneity of the transitional zone,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limitation indicators and research purposes.To further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zone and clarify 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the geo-ecological boundar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combined with SRTM topographic data,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Pinus massoniana forest and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which represent subtropical coniferous forest in South China an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 in North China respectively,were chosen to analyze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s in the Qinling-Daba Mountains and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at their boundary with the climatic indexe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the coldest month(January) average temperature,the warmest month(July)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The results show that:(1) Pinus massoniana and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s and the climate indicators of their boundary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vegetation-climate indexes for the delimitation of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ubtropical coniferous forest(Pinus massoniana forest) and temperate coniferous forest(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is located along the south slope of Funiu Mountain to the north edge of Hanzhong Basin(the south slope of Qinling Mountains) at an altitude of 1000–1200 m,where the climatic indictors are stable: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about 750–1000 mm,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is about 12–14℃,the coldest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is 0–4℃,and the warmest monthly average temperature is about 22–26℃.(2) It can be more scientifically to delimitate the boundary of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 in China by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ing the vegetation-climate indicators.Additionally,the boundary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 in Qinling-Daba Mountains should be a transitional zone consisting of the boundaries of coniferous forests,broad-leaved forests and shrubs between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The results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election of delimitation index of subtropical and warm temperate zo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ling-Daba Mountains North-South transitional zone Pinus tabulaeformis forest Pinus massoniana forest climate subtropical zone warm temperate zone
原文传递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风蚀气候侵蚀力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永 赵举 程玉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57-60,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是造成风蚀重要因素,年平均气候侵蚀力为154.5,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侵蚀力水平强的地区,超过风蚀气候侵蚀力“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在季节上的气候侵蚀力分析,春季最... 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是造成风蚀重要因素,年平均气候侵蚀力为154.5,属于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侵蚀力水平强的地区,超过风蚀气候侵蚀力“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在季节上的气候侵蚀力分析,春季最强为80.3,以下依次是冬季38.7、夏季18.9、秋季1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风蚀 气候侵蚀力 分级标准
下载PDF
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洪晓 王学全 +1 位作者 杨文斌 卢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7-1203,共7页
在样线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林对草原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影响.随榆树林树木密度的提高,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均呈降低趋势.靠近榆树林的... 在样线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内蒙古四子王旗人工榆树林对温带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榆树林对草原的物种多样性有明显影响.随榆树林树木密度的提高,林下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均呈降低趋势.靠近榆树林的草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等指数高于远离榆树林的草原群落.喜生于树林内部的草本植物有旱麦瓶,喜生于榆树林周边草原的草本植物有阿尔泰狗娃花、扁蓄豆、二裂委陵菜、赖草和糙隐子草等.可见,盲目排斥草原地区造林并非科学之举,应选择土壤水分相对丰富的地段营造适当规模的人工林,以促进草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人工林 林草过渡带 指示种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森林/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侯建华 武明录 +2 位作者 胡永富 张向忠 胡振天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48-156,共9页
1993~ 1998年夏季间研究了森林 /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结构及与该生境的关系。共记录鸟类 10 3种。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相互渗透 ,鸟类组成混杂 ,4种环境梯度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鸟类群落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水平... 1993~ 1998年夏季间研究了森林 /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结构及与该生境的关系。共记录鸟类 10 3种。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相互渗透 ,鸟类组成混杂 ,4种环境梯度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鸟类群落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水平梯度变化。森林区是鸟类栖息的主要生境 ,由林缘至林内 5 0m和由林缘至草原 3 0m范围内为鸟类的高密度带。鸟类群落结构随森林植被垂直空间层次复杂性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具有垂直空间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将鸟类群落划分为 6个垂直空间栖息取食集团 ,各集团根据各自的栖息取食行为格局分割了生境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集团内部的鸟类则通过更为细致的生态分割和加剧生态位重叠而得以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群落结构 森林/草原过渡地带 塞罕坝
下载PDF
我国江河源头区水生态保护战略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浩 王琳 《中国水利》 2017年第17期15-18,共4页
山区是大多数江河的源头和发源地,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DEM数字高程图,参照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叠加我国水资源分区图和水土保持分区图,综合得到八大类江河源头区。分析各类江河源头区气候、... 山区是大多数江河的源头和发源地,江河源头区的生态保护对于整个流域的水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根据DEM数字高程图,参照我国主要山脉分布,叠加我国水资源分区图和水土保持分区图,综合得到八大类江河源头区。分析各类江河源头区气候、降水量、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土壤类型等特点,提出我国江河源头区上蓄、限牧、调农和补偿的水生态保护战略,具体包括源头区水库拦蓄工程建设和源头区林草植被建设,加强海绵调蓄功能,在西北风沙区和青藏高原江河源头区的牧区草地实施封育、轮牧、严限载畜量、适当控制源头区牧业人口等措施,在我国农牧交错带区域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减粮增饲、生态种养等措施,在源头区推进水生态补偿政策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头区 水生态保护 林草覆盖 牧区草地 农牧交错带 生态补偿
下载PDF
下李林场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划分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席庆 尚杨娟 李明阳 《林业调查规划》 2008年第6期47-50,54,共5页
河岸林过渡带是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的划分是研究和保护河岸林及其群落的基础,也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必要工作.为了探究河岸林林分... 河岸林过渡带是河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的划分是研究和保护河岸林及其群落的基础,也是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的必要工作.为了探究河岸林林分过渡带宽度划分的方法,采用重要值法对吕梁山西部山区山西省临沧市隰县下李林场的河岸林宽度进行判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型的河岸林的过渡带宽度不同;河岸落叶松林过渡带宽度为40 m,河岸油松林过渡带宽度为2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林 河岸林过渡带 宽度划分 重要值法
下载PDF
森林草原过渡区森林凋落物分解初期规律研究
10
作者 赵鹏武 张素华 +2 位作者 张波 葛鹏 周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6年第3期16-19,23,共5页
为了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和调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作用,本文采用网袋法对杨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生长季的冻融破碎过程白桦和山杨林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变... 为了探索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凋落物分解规律和调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载体作用,本文采用网袋法对杨桦次生林凋落物分解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非生长季的冻融破碎过程白桦和山杨林的凋落物失重率分别变为51.34%和38.71%,生长季的分解变化不大,总体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显著相关;凋落物失重模式分别为:y白=0.312e-0.4721t(R2=0.9347);y山=0.035e-0.3502t(R2=0.9601)。凋落物N、P、K 3种养分元素及有机碳含量的迁移规律从前1年的秋季到第2年的秋季基本呈"释放—富集"模式,生长季刚开始时养分动态均呈下降趋势,开始富集的转折点基本在分解210~240 d左右,到分解360 d时富集最大。由此可知:凋落物分解、养分元素迁移过程可能不以微生物分解为主导,降雨淋溶、物理破碎等非生物因素可能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过渡区 凋落物分解 规律
下载PDF
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天然栎林的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量:9
11
作者 牛晓栋 刘晓静 +1 位作者 刘世荣 孙鹏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6701-6711,共11页
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仪器观测了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河南南阳)的一片锐齿栎天然林的能量通量及常规气象。以一个完整年(2016年10月—2017年9月)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定量分析了此锐齿栎林的能量通量的日变化、... 利用开路涡度相关系统和常规气象观测仪器观测了我国北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带(河南南阳)的一片锐齿栎天然林的能量通量及常规气象。以一个完整年(2016年10月—2017年9月)的观测数据为依据,定量分析了此锐齿栎林的能量通量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以及各能量分量的分配特征,并计算了能量闭合度以及波文比。结果表明:锐齿栎林观测期间一整年净辐射为2626.17 MJ/m^2,感热通量为867.1 MJ/m^2,潜热通量为1417.25 MJ/m^2,土壤热通量为-2.60 MJ/m^2,土壤为热源;各能量分量日变化基本呈单峰型曲线,季节变化特征明显。非生长季,锐齿栎林的能量主要分配给感热通量,占净辐射的54.18%;生长季,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通量,占净辐射的67.48%。观测期间研究区年降雨量较平均值稍大(1231.8 mm),森林蒸散量为579 mm,仅为降雨量的47%。波文比受森林物候变化影响较大,在非生长季平均值约为2.1,生长季约为0.2。土壤热通量在生长季2017年4—9月份为正值,土壤表现为热汇,其余月份皆为热源。土壤热通量的变化过程主要受净辐射调控,森林物候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河南宝天曼锐齿栎森林通量观测站全年能量闭合度为67%,在国际同类观测站的范围之内(55%—99%)。不能完全闭合的原因可能与通量源区面积不匹配、计算能量平衡时忽略冠层热存储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林 涡度相关 能量平衡 气候过渡带
下载PDF
中国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锐齿栎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牛晓栋 孙鹏森 +2 位作者 刘晓静 栾军伟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980-5991,共12页
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Quercus aliena)天然次生林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 在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期间,采用涡度相关法对位于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的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5年生锐齿栎(Quercus aliena)天然次生林的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该森林生态系统在生长季5-10月份为碳汇,非生长季各月为碳源,净碳吸收量与释放量分别在7月和4月达到最大。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为569.4 g C m-2a-1,生态系统呼吸为529.9 g C m-2a-1,总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99.3 g C m-2a-1。30min尺度上夜间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与5cm深度土壤温度的关系可用指数方程表示(R2=0.21,P<0.001),其温度敏感性系数(Temperatur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Q10)为2.2。如果排除夜间通量观测的误差,处在海拔较高地区的夜间低温和非生长季的低温抑制了生态系统呼吸排放,可能导致全年生态系统呼吸量较低。在生长季5-10月份,各月的白天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符合直角双曲线模型,初始光能利用效率、平均最大光合速率和白天平均生态系统呼吸强度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是0.06-0.12μmol CO2μmol-1 photon、0.44-1.47mg CO2m-2s-1和0.07-0.19 mg CO2m-2s-1。夏季7、8月份,较高的饱和水汽压差对白天锐齿栎林的碳吸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长季末期9月份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对白天锐齿栎林的碳吸收也产生了抑制作用,表明生长末期降水过多影响森林的碳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过渡带 锐齿栎 CO2通量 饱和水汽压差
下载PDF
亚热带-温带过渡区秦岭落叶阔叶林幼苗组成及数量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何念军 朱文婷 +2 位作者 李涛 谢峰淋 党海山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4-343,共10页
以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样地的木本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9年对幼苗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及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调查到的幼苗分属24科42属,共69个物种,累计记录11... 以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m^(2)固定样地的木本植物幼苗为研究对象,于2015-2019年对幼苗种类、数量、萌发和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幼苗的物种组成、数量及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5年间调查到的幼苗分属24科42属,共69个物种,累计记录11408株;样地中的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组成基本不变,但整体物种数有减少趋势;幼苗数量在年际间和不同物种间有较大差异,17个物种幼苗数量较多,大于100株,其总和占幼苗总量的56.28%,产生新增幼苗的物种有53个,累计增加6280株;死亡幼苗6929株,其中4469株为新生幼苗,占新增幼苗总数的74.14%,新苗的死亡数远远大于旧苗死亡数;幼苗新增和死亡的高峰期大致吻合,出现在每年的5-7月。整体看来,秦岭大样地的幼苗数量处于平稳波动状态,物种更新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过渡区 森林更新 幼苗组成 年际动态
下载PDF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鸡公山落叶栎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学顺 冯万富 +3 位作者 李培学 刘国顺 单燕祥 张玉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3-367,共5页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 在鸡公山天然落叶栎林中设置样地,调查分析了落叶栎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测定了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并用生物量方程法估测了乔木层各组分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落叶栎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156.60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乔木层(81.65 t·hm-2)>土壤层(66.13 t·hm-2)>凋落物层(7.50 t·hm-2)>灌木层(1.09 t·hm-2)>草本层(0.23 t·hm-2).在不同采样层次上碳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土壤层碳储量随着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栎林 生物量 碳储量 暖温带-亚热带过度区
下载PDF
Effects of fire and nitrogen addition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three dominant understory plant species in a temperate forest 被引量:4
15
作者 Mengjun Hu Shiqiang Wan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19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Aims Fire and atmospheric nitrogen(N)deposition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forest canopy.However,their impacts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traits of understory plants in forests remain... Aims Fire and atmospheric nitrogen(N)deposition have 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forest canopy.However,their impacts on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traits of understory plants in forests remain largely unexplored.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burning and N addition on foliar N content,net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traits of three dominant shrub species(Vitex negundo,Lindera glauca and Symplocos chinensis)in a temperate forest in Central China.Methods The experiment used a pair-nested design,with four treatments(control,burning,N addition and burning plus N addition)and five replicates.Leaf mass area(LMA),area-based concentrations of foliar N and chlorophyll(N_(area) and Chl_(area)),net photosynthesis(A_(n)),stomatal conductance(g_(s)),maximum photosynthetic rate(A_(max))and maximal carboxylation rate(V_(cmax)),basal diameter,height and branch length(BL)of the three species were measured.Important Findings Across the three species,burning stimulated LMA,N_(area),Chl_(area),A_(n),g_(s),A_(max) and V_(cmax),and consequently enhanced basal diam-eter,height and BL.Nitrogen addition increased A_(n) and gs but did not affect LMA,N_(area),Chl_(area),A_(max),V_(cmax),basal diameter,height or BL.However,N addition strengthened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burning on g_(s),V_(cmax),A_(n) and BL.The findings indicate the primary role of light resources in determining plant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of understory shrub species after fire and highlight that understory plan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rojection of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forests under 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ing climate transitional zone disturbance gas exchange NUTRIENT shrub
原文传递
地形对色季拉山典型植被过渡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君惠 喻武 《高原农业》 2021年第5期444-451,共8页
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植被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以期为气候变化高寒敏感地带土壤有机碳碳库演化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乔灌木过渡带有... 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东南色季拉山不同植被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分布状况,以期为气候变化高寒敏感地带土壤有机碳碳库演化过程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乔灌木过渡带有机碳含量最高,林线附近有机碳含量达到115.81 g/kg,为乔木的5.05倍;海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对地形因子分析时发现,阳坡有机碳含量远大于阴坡,中坡位有机碳含量最高,达49.93±18.357 g/kg,陡坡有机碳较缓坡高,但缓坡中值大于陡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类型 土壤有机碳 乔灌过渡带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林草过渡区土壤碳库活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慧 包翔 +5 位作者 周梅 赵鹏武 石亮 巴音德乐黑 郝良杰 乌艺恒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过渡区活性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以森林、林线、树线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7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大小为森林>林线>树线...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过渡区活性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以森林、林线、树线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7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大小为森林>林线>树线,表层(0~10 cm)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碳库活度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一致。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碳库稳定性逐渐减弱。碳库活度与海拔有负相关关系,与林分密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与乔木生物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过渡区 活性有机碳 碳库活度 碳库指标 碳库稳定性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防风固沙效应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广录 陈海志 +3 位作者 麻进 陶虎 周成乾 刘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40,共10页
为探究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防风固沙效应,通过野外调查观测,定量分析了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am modendron)、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对风沙流流量及风沙流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应... 为探究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防风固沙效应,通过野外调查观测,定量分析了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am modendron)、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对风沙流流量及风沙流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固沙植物防风效果表现为梭梭>沙拐枣>泡泡刺,且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差异显著,梭梭与其他灌丛植物相比防风效果更加显著,风速降幅可达到62.9%,有效防护距离最大;梭梭、泡泡刺、沙拐枣的阻沙效率分别为60.7%、51.0%、46.3%,且各灌丛植物在相同风速下输沙率随高度呈阶梯式递减;灌丛植物输沙率与风速符合指数函数或多项式函数关系,风速超过7.0 m·s-1时输沙率增加速度最为剧烈。梭梭的阻风效果优于泡泡刺和沙拐枣,但其近地表防风蚀效果一般,泡泡刺因为低矮密集的植株结构表现出较好的防风蚀性,但有效防护距离最小,且在高度较大时防风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植物 防风固沙 风沙流结构 荒漠绿洲过渡带
原文传递
秦巴山区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空间分布及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姚永慧 寇志翔 +1 位作者 胡宇凡 张百平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298-2306,共9页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界线,在中国地理生态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过渡带的复杂性、过渡性和异质性以及划分指标、研究目的的不同,学术界关于这一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论。为了进一步揭示秦巴山区过渡带的特征,明确中国南北地理—生态分界线的位置,本文选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这两类分别代表中国南方亚热带针叶林和北方温带针叶林的植被,结合研究区SRTM地形数据、气温和降水数据等,以年降水、最冷月(1月)气温、最热月(7月)气温和年均温为气候指标,详细分析了这两类植被在秦巴山区的空间分布及二者分界线处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①马尾松林和油松林的分界线及相应位置的气候指标可以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划分的植被—气候指标之一。秦巴山区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林)与温带针叶林(油松林)的分界线位于伏牛山南坡至汉中盆地北缘一线(秦岭南坡)海拔1000~1200 m处;分界线处气候指标稳定:年降水750~1000 mm,年均温12~14℃,最冷月气温0~4℃,最热月气温22~26℃。②通过综合的植被—气候指标来划分秦巴山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界线,能更科学地确定气候带分界线的位置及过渡带的特征,更全面地反映地表植被—气候格局的变化。此外,秦巴山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应该是由亚热带与暖温带针叶林分界线、阔叶林分界线、灌丛分界线等组成的一个过渡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亚热带与暖温带划分指标的选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地 南北过渡带 马尾松林 油松林 气候 亚热带 暖温带
原文传递
秦岭落叶阔叶林25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特征 被引量:24
20
作者 谢峰淋 周全 +6 位作者 史航 舒枭 张克荣 李涛 冯水园 张全发 党海山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9-448,共10页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 秦岭落叶阔叶林是温带–亚热带过渡区保存较好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复杂。为了研究该过渡区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按照CTFS (Center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For Bio)的建设标准,于2015年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落叶阔叶林建立了一块面积25 ha的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了其物种组成、区系特征、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独立个体有47,739株,隶属于36科66属119种。温带区系成分的科和属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1.18%和60.00%,温带区系特征明显。稀有种有51种,占总树种的42.86%。落叶树种有106种,占总树种的89.07%,在样地内占绝对优势。重要值≥1的物种共有20个,分别占样地总个体数和总胸高断面积的70.35%和57.41%,重要值最大的物种分别是乔木层的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rrata)、亚乔木层的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和灌木层的刺叶栎(Q. spinosa)。样地内所有个体的平均胸径为8.61 cm,整体径级分布呈倒'J'型,小径级个体较多,群落更新良好。除了太白杨(Populus purdomii),样地内优势种表现出大尺度的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分布与生境紧密相关,不同物种表现出不同的生境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秦岭 暖温带–亚热带过渡区 物种组成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