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代裼袭礼辨疑
1
作者 彭林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43,共9页
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 裼袭礼是周代典礼中常见的仪节之一,涉及周代贵族穿着裘衣之法、裘衣与裼衣色泽配合原则以及裼裘与袭裘的礼义等问题,《礼记》等屡有提及,而语焉不详。两汉以后,此礼亡佚,学者异说纷呈,莫衷一是。礼有“盛礼”与“非盛礼”之异,前者要求“充美”,后者则要求“见美”。裘衣之外加裼衣作为文饰,谓之“见美”;在裼衣外用另一件衣服覆盖,称为“袭”,谓之“充美”。裼袭乃是专为裘而设,因裘而有裼与袭,绝非专为聘礼而设。春、夏行礼,葛衣之外加罩衣,虽或有裼袭之义,但不得蒙裼袭之名。学者分歧之根源有二,一是郑注“裼者,免上衣见裼衣”与“凡襢裼者左”,所指非一,贾疏误混,并以为吉凶皆袒,后儒遂以丧袒、射袒、罪袒与裼袭之袒为一,致使经义淆乱。二是文字讹误,裼袭礼之“袒裼”当如段玉裁之说作“但裼”,如此则经义自清。《玉藻》入公门的规定可证表裘、袭裘乃未与裘服配合使用的裼衣、袭衣,袭衣确为充美之衣的专名。周代君臣礼服于细微处见名分,两国交聘,君臣同服麛裘,而主国之君以素衣为裼,使臣以绞衣为裼;裘服君用纯色,袖口处臣用杂色。三年之丧,丧服亦有相应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裼袭 裼衣 袭衣 记》 《玉藻》 江永
下载PDF
明于人伦,赴以礼义:周代冠礼与当代成人礼建构
2
作者 颜炳罡 王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0,共8页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冠礼成文仪式最早见于《仪礼》,是周代宗法社会的成人礼。周代冠礼具有多重意蕴,它指向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追寻,“成人”意味着人的伦理责任与权力、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获得。此外,冠礼“成人”之...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冠礼成文仪式最早见于《仪礼》,是周代宗法社会的成人礼。周代冠礼具有多重意蕴,它指向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追寻,“成人”意味着人的伦理责任与权力、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获得。此外,冠礼“成人”之义指向的是以“家”为核心的纵贯的历史意识和横向的人伦秩序,体现了对家的存有与绵延的贞定护持。周代冠礼引导青年关怀现实,树立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意识。以损益原则发展当代成人礼,探寻与思考人之为人的依据,引导青年树立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是周代冠礼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成人 人性
下载PDF
跨文化阐释视角下“礼”的内涵及英译——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为例
3
作者 严春妹 周子静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论语》中的核心概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内涵丰富,应用面广。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礼”的阐释日趋多元化,相关译介方法多样。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侧重于对原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 《论语》中的核心概念“礼”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内涵丰富,应用面广。随着时代发展、文化语境的变迁,对“礼”的阐释日趋多元化,相关译介方法多样。跨文化阐释式翻译侧重于对原语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使用目标语读者熟知的文化意象替换或解释译者解读过的原语文本。跨文化阐释视角下从“礼”的源考及释义着手,结合“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宣传语,讨论“礼”的内涵及其英译问题,有助于推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阐释 “南孔圣地 衢州有 英译
下载PDF
“礼”的英译问题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玉良 张彩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 数百年来,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翻译的儒家经典英文译本众多,但从儒家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礼"的翻译来看,其中的曲译和误译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是译者大都局限于字面意思,没能做到从汉民族历史文化的角度去透彻理解和翻译儒家思想。这种翻译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媒"的作用,但并不能传达出儒学真谛,据此西方读者无法真正认识儒家思想,这极不利于儒家思想的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翻译 误译 儒家经典翻译 解决方法
下载PDF
宋代周礼学文献述论 被引量:4
5
作者 夏微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宋代的《周礼》学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内容更加丰富,大致可分为传说、分篇、专著、图谱四类;宋代《周礼》学文献在训诂上喜与郑、贾立异,并多以义理解经;宋代《周礼》学文献具有珍贵的经学、史学、文献学价值。
关键词 宋代 《周
下载PDF
近代以来礼制起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9
6
作者 曹建敦 郭江珍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47-52,共6页
近代以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对礼制起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诸说蜂出,人言人殊,迄今仍未定论。今归纳分析诸说,以期对该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以后对于礼制起源问题,尚须在前贤时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 近代 制起源 综述
下载PDF
徐松《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论略——南宋国家典礼及礼书编纂的珍贵资料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军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45-49,共5页
清代学者徐松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大量的稀见文献,其中关于宋代的《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在学界则鲜有研究者。《中兴礼书》及《续编》,虽然在体制和内容方面无大的创新,但对于研究南宋的典礼、历史、... 清代学者徐松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了大量的稀见文献,其中关于宋代的《中兴礼书》及《中兴礼书续编》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在学界则鲜有研究者。《中兴礼书》及《续编》,虽然在体制和内容方面无大的创新,但对于研究南宋的典礼、历史、音乐、官窑等诸多方面,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需要学界不断去挖掘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松 《中兴书》 南宋
下载PDF
理雅各《礼记》翻译的局限——兼论中国经典外译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华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17-125,203,共10页
理雅各的《礼记》译本是西方世界至今最为常用的参考文献,但它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其一,他的翻译底本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科举读本,而不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礼记》注疏文本;其二,传教士的身份使得其翻译局限于基督教文化;其... 理雅各的《礼记》译本是西方世界至今最为常用的参考文献,但它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局限性.其一,他的翻译底本选择了当时最流行的科举读本,而不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礼记》注疏文本;其二,传教士的身份使得其翻译局限于基督教文化;其三,文化差异和礼学功底不足,使其译文字句受困于中国经典字词的多义性或歧义性.当今的中国传统经典外译,实际上是一种重译或再译.今天所面临的困难在于,翻译者的古文献训练与外语训练极不对称,很难找到两者俱佳的优秀人才.如果不熟悉经学史,撇开历代注疏而直接切入元典的外文翻译,会造成更大的语义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记》传教士 经典外译
下载PDF
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被引量:2
9
作者 宋钟秀 《三明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01-304,共4页
以理雅各英译的《礼记》为蓝本,对其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理雅各采用了一些主要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脚注、音译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其翻译目的。
关键词 记》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纽马克语义翻译论视角探究中国古代经典的英译——以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为例
10
作者 宋钟秀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12期149-150,共2页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语义翻译策略在其译本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此译法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韵味。同时,为避免因过度忠实原文形式而造成误译,...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语义翻译策略在其译本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此译法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韵味。同时,为避免因过度忠实原文形式而造成误译,文章还探讨了如何正确适用语义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翻译 理雅各 记》
下载PDF
从目的论视角看理雅各和老安的《礼记》英译
11
作者 方美珍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6-38,共3页
以功能目的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理雅各、老安的《礼记》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探讨两个译本由于译者翻译目的的不同,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代典籍的翻译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借鉴经验。
关键词 记》 理雅各 老安 英译本 翻译策略 功能目的
下载PDF
曹魏、西晋郊礼重构及其对郑玄、王肃说之择从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英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5-86,共12页
曹魏至西晋的郊礼重构是中古礼制一系列变革中的重要环节。曹魏郊礼由魏明帝下诏制定,西晋郊礼则是世家大族统治者为了再造理想社会所撰《新礼》的组成部分。西晋郊礼与曹魏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曹魏依从郑玄说,《新礼》... 曹魏至西晋的郊礼重构是中古礼制一系列变革中的重要环节。曹魏郊礼由魏明帝下诏制定,西晋郊礼则是世家大族统治者为了再造理想社会所撰《新礼》的组成部分。西晋郊礼与曹魏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最重要的变化是曹魏依从郑玄说,《新礼》则依从王肃说。此外,曹魏为了施行“先祖配天”还进行了祖先系谱的重构。曹魏、西晋郊礼对郑玄、王肃说的择从以及西晋雅乐的重构,说明中古早期的国家礼制在整体重构过程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在不断调适。西晋灭亡并没有使重构礼典的传统消失,后来建立的王朝仍在继续进行重构礼典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郊 郑、王之学 曹魏 西晋 《新
下载PDF
“礼”在早期拉丁文“四书”中的翻译:兼论“礼仪之争”
13
作者 《国际汉学》 CSSCI 2022年第2期33-44,202,共13页
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罗明坚在其《论语》拉丁文手稿(1588)中对“礼”的翻译,比较了他与柏应理的拉丁语翻译(1687)。罗明坚使用的词在拉丁语传统中主要表达“良好的礼貌”“礼貌行为”,特别是“urbanitas”一词,将城市(“urbs”)的文明礼... 本文分析了耶稣会士罗明坚在其《论语》拉丁文手稿(1588)中对“礼”的翻译,比较了他与柏应理的拉丁语翻译(1687)。罗明坚使用的词在拉丁语传统中主要表达“良好的礼貌”“礼貌行为”,特别是“urbanitas”一词,将城市(“urbs”)的文明礼仪与乡村的粗糙礼仪区分开来。柏应理加了更多的解释,以澄清“礼”不仅仅是外部礼貌。两位译者都没有将儒家的“礼”与任何宗教或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最后,本文讨论了西方对中国“礼”的不同理解及其与“礼仪之争”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文“四书” 罗明坚 柏应理 仪之争
下载PDF
礼魂
14
作者 屈原 左辛黎 《语言教育》 1998年第4期30-30,共1页
关键词 FLOWERS rites PASSED
下载PDF
《孔丛子》“天子亲征礼”渊源考
15
作者 刘晨亮 米治鹏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103-110,共8页
《孔丛子·问军礼》记载了一套"天子亲征礼",此礼由"天子亲征出礼""天子亲征战礼"与"天子亲征入礼"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之源流并不相同,但大抵有《尚书》诸誓、《礼记·王制》《礼记... 《孔丛子·问军礼》记载了一套"天子亲征礼",此礼由"天子亲征出礼""天子亲征战礼"与"天子亲征入礼"三部分组成;三部分之源流并不相同,但大抵有《尚书》诸誓、《礼记·王制》《礼记·曾子问》三个源流;《孔丛子·问军礼》文本形成时间应在中古中国的转型时期--东汉一代,且此文本之形成是儒家礼仪精神逐渐注入中古中国的国家礼仪这一过程的重要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丛子》 天子亲征 记·王制》 记·曾子问》
下载PDF
也谈“礼俗互动”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声国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9,157,共12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礼俗互动”说引发了中国思想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大大推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然而学者们在“礼”“俗”二者之间关系的描述上,以及“礼俗”概念的范畴与性质界定上,往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礼”与“俗”具有交融性或交叉性,并非国家礼制和民众文化间的截然对立;作为一个独立概念的“礼俗”,存在贵族礼俗、士族礼俗、官僚礼俗、庶民礼俗等多种类型;礼俗是历代各级统治者“以礼化俗”的产物,发挥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作用。《仪礼》作为礼学重要原典,有其独特的行文方式和意义非凡的礼意元素,对后世国家礼制与庶民礼俗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互动 《仪
原文传递
清朝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及其儒学译述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罗莹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四书"域外传播史是"中学西传"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结合"礼仪之争"这一时代背景,可对比利时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的儒学译介成果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他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学典籍译著《中华帝国六... "四书"域外传播史是"中学西传"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结合"礼仪之争"这一时代背景,可对比利时来华耶稣会士卫方济的儒学译介成果进行梳理,重点关注他于1711年在布拉格出版的儒学典籍译著《中华帝国六经》(Sinensis Imperii Libri Classici Sex)。进而以该书《中庸》译文为例,比较卫氏译文与其他拉丁文译本之间的异同。一方面勾勒出16-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对儒学典籍翻译与阐释的基本路径;另一方面着重探讨卫氏译文的独特之处及个中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士 仪之争 《中庸》 概念译介
下载PDF
辽朝“进士”称谓考辨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福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2-95,共4页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殿试合格的进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部贡院 乡贡进士 前进士 殿试进士
下载PDF
《逍遥游》中“野马”、“尘埃”考辨 被引量:7
19
作者 鲁立智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12期42-44,共3页
研究《庄子》的学者对《逍遥游》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段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 研究《庄子》的学者对《逍遥游》篇"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一段的理解可谓众说纷纭。通过引证汉译佛典,参之以《礼记注疏》,对"野马"一词的准确意义以及"尘埃"一词在文中的使用作了新的说明,考证出"野马"乃指海市蜃楼的现象,而"尘埃"则因鸱鸣而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游》 野马 海市蜃楼 尘埃 鸱鸣 汉译佛典 记注疏》
下载PDF
孔子:大地上的行道者——从人类生存的整体性理解孔子思想
20
作者 李宪堂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20,共8页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 孔子预设了当下世界中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绝对性,在天命所照耀、先王伟大传统所灌注的人类整体性存在的视域内,将"仁"显明为人类群体秩序建构的内在亲和力,将"礼"提升为人类群体生存的本质形式,从而为人类整体性存在赋予一种来自天命的神圣辉光,并以自己的亲身践履为身后的大众启示了一条通向人类尊严的大道;他促成了道德标准的内在化,催生了以"行道"为职志、以"圣人"为人格理想的士人阶层,为社会大众提供了在群体中成就自我的方式和途径;他"下学上达"的天命观照亮了人性的幽暗和文化的永恒,开启了人性、物性与天道相贯通的途径,为天下一体的人类礼仪性存在赋予无可置疑的神圣性,标志着即将进入文化勃发期的中华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觉知和对未来的祈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儒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