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ISST数据的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建超 乔璐璐 +3 位作者 李广雪 刘勇 马妍妍 刘玲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25,共13页
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观测悬浮体,具有纵向分辨率更大及可以实现分粒级测量悬浮体浓度的优势。基于2007年1月南黄海高分辨率LISST观测数据,结合水样抽滤、CTD温盐等观测数据,将LISST体积浓度转化为质量浓度,分析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 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观测悬浮体,具有纵向分辨率更大及可以实现分粒级测量悬浮体浓度的优势。基于2007年1月南黄海高分辨率LISST观测数据,结合水样抽滤、CTD温盐等观测数据,将LISST体积浓度转化为质量浓度,分析冬季南黄海悬浮体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南黄海三剖面的LISST体积浓度数据与抽滤质量浓度相关性较好,转化后的LISST数据与抽滤相比更适于分析悬浮体的分布;受海流影响,南黄海海底存在多个高悬浮体区域,沿岸流控制下的悬浮体主要为细颗粒物质,黄海暖流控制下的悬浮体主要为粗颗粒物质;海洋温跃层明显促进了近底层悬浮体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lisst 黄海暖流 温跃层 南黄海
下载PDF
利用ADCP和LISST—100仪观测悬浮物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原野 赵亮 +1 位作者 魏皓 江文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55,共8页
利用黄河口海床基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周日观测资料对悬浮物浓度进行了反演,反演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球面扩散、声学近场的非球面扩散、海水和悬浮颗粒的吸收衰减以及其他因素对回声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粒径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 利用黄河口海床基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的周日观测资料对悬浮物浓度进行了反演,反演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球面扩散、声学近场的非球面扩散、海水和悬浮颗粒的吸收衰减以及其他因素对回声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粒径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利用ADCP仪回声强度反演悬浮物浓度具有较高的精度。结合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测得的粒径分布信息在反演过程中考虑了粒径修正,重点讨论了观测区域粒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的剧烈变化会降低体积后向散射强度与悬浮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大颗粒物质的存在使计算得到的悬浮物浓度偏高,粒径修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影响,但线性拟合的相关性并未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P仪 lisst-100仪 回声强度 体积后向散射强度 粒径
下载PDF
利用LISST观测絮凝体粒径、有效密度和沉速的垂线分布 被引量:49
3
作者 程江 何青 王元叶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3-39,共7页
2003年6月,利用B型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_100在长江口徐六泾站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潮垂线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利用OBS-3A测量现场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速。观测结果显示现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平均... 2003年6月,利用B型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_100在长江口徐六泾站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潮垂线细颗粒悬浮泥沙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利用OBS-3A测量现场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有效密度和沉速。观测结果显示现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平均粒径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表层为30~60μm,中层为50~80μm,底层超过90μm。絮凝体有效密度受水动力条件控制,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有效密度在532~1456kgm3之间;絮凝体的现场沉速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加大,沉速变化范围在070~562cms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t-100 絮凝 粒径 密度 沉速 长江河口 徐六泾
下载PDF
基于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的悬浮体平均粒径计算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文建 王珍岩 黄海军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4-33,共10页
根据2012年夏季和2016年冬季在南黄海中部利用原位激光粒度仪(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LISST)进行调查获得的实测数据,对两种平均粒径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产生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 根据2012年夏季和2016年冬季在南黄海中部利用原位激光粒度仪(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ry,LISST)进行调查获得的实测数据,对两种平均粒径计算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产生差别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在夏季和冬季,在温度跃层以上粒度分布以粗颗粒为主,两种计算方法差值较小,可以相互替代。在温盐跃层以下层位,细颗粒组分增加,导致二者计算差值变大。端元分析表明较高的平均粒径值倾向于造成平均粒径差值增大。矩值法强调了粗颗粒组分的贡献,而平均粒级法对细颗粒组分的贡献更加敏感,后者是更适用于将LISST观测数据应用于陆架海区现代沉积环境研究的粒径参数计算方法。本文为使用LISST在陆架海区进行现代沉积过程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粒径 矩值法 平均粒级法 原位激光粒度仪(lisst) 粒径谱
下载PDF
高生产力区LISST-100和OBS对悬浮颗粒物测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凡仁福 魏皓 赵亮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92-500,共9页
LISST-100通过激光前向散射测量32个粒径的悬浮颗粒物体积分数,OBS通过接受后向散射光强测量浊度,浊度反映水体浑浊程度,可用其变化代表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利用LISST-100和OBS于浙江外海高生产力区对悬浮颗粒物进行周日变化的同步观测... LISST-100通过激光前向散射测量32个粒径的悬浮颗粒物体积分数,OBS通过接受后向散射光强测量浊度,浊度反映水体浑浊程度,可用其变化代表悬浮颗粒物浓度变化。利用LISST-100和OBS于浙江外海高生产力区对悬浮颗粒物进行周日变化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浮游生物高生物量水体中,LISST-100能够测量出悬浮颗粒物体积分数的变化,由于颗粒物体积与其粒径成立方关系,其对于大颗粒物质变化比较敏感;OBS只能反映部分浓度变化,OBS接收的后向散射量强度取决于颗粒物后向散射截面的影响,因此对于小颗粒悬浮物质更为敏感,对大颗粒物质变化不敏感。无机小颗粒占优水体中LISST-100和OBS对于悬浮颗粒物的测量均较为理想。在悬浮颗粒物组分复杂的水体中,采用LISST-100有其优势,它可以获得不同粒径组分的体积分数,而OBS则适用于更小粒径范围的水体,主要是因为其对大粒径的浮游生物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lisst-100 OBS 比较研究 高生产力区
下载PDF
LISST-100X粒度分析仪在石角站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王宁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1-5,共5页
LISST-100X(C型)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泥沙分析仪器,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为了检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特将北江石角站作为实验站点进行了多次试验,对其是否适宜进行悬移质泥沙测验与分析进行了验证,分析其在含沙量、颗... LISST-100X(C型)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是目前比较先进的泥沙分析仪器,方便快捷、操作简单。为了检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特将北江石角站作为实验站点进行了多次试验,对其是否适宜进行悬移质泥沙测验与分析进行了验证,分析其在含沙量、颗粒分析等方面的性能,建立了单位(VL/L)与常规测沙(Kg/m3)的转换关系,为该仪器在广东的推广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t-100X 石角站 含沙量 颗粒分析
下载PDF
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体积转换常数的计算方法
7
作者 陈德明 石照泉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27-28,40,共3页
激光粒度仪是施测泥沙颗粒级配分布的设备,在施测过程中以测试水体中悬浮物来确定泥沙颗粒级配的分布,并通过体积转换常数来计算含沙量。本文就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泥沙体积转换常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以确... 激光粒度仪是施测泥沙颗粒级配分布的设备,在施测过程中以测试水体中悬浮物来确定泥沙颗粒级配的分布,并通过体积转换常数来计算含沙量。本文就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泥沙体积转换常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以确定最优值的选择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t现场测沙仪 体积转换常数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长江口徐六泾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特性 被引量:14
8
作者 程江 何青 夏小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4-313,共10页
2003年6月14日—22日,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 2003年6月14日—22日,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颗粒物的情况下,于长江口徐六泾定点连续观测了洪季大、小潮表层粘性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实有粒径、体积浓度,配合OBS-3A现场测量的悬沙浓度计算了现场絮凝体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观测结果显示,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粒径、有效密度和静水沉速的平均值分别为98.0μl/L、39.8μm、1173kg/m3、1.14mm/s和70.8μl/L、64.4μm、919kg/m3、2.32mm/s。研究表明:①长江口徐六泾表层絮凝体体积浓度主要受水流流速影响,再悬浮现象明显,体积浓度过程线滞后流速过程线,落潮期间滞后10—30min,涨潮则滞后30—50min;②小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大于一定流速时絮凝体平均粒径则随流速增大而减小,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在50cm/s的垂线平均流速时出现平均粒径与垂线平均流速关系的转折;③徐六泾大、小潮表层絮凝体平均粒径在体积浓度75μl/L时出现平均粒径与体积浓度关系的转折,体积浓度小于75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增加而增大,超过75μl/L时粒径随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④絮凝体有效密度由粒径大小控制,粒径大,有效密度小,反之亦然,粒径和有效密度共同决定絮凝体静水沉速,有效密度和沉速与平均粒径之间均存在良好的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sst 絮凝体 粒径 有效密度 沉速 长江口
下载PDF
鄱阳湖HJ-1A/1B卫星CCD影像TSM浓度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伟 陈晓玲 +3 位作者 田礼乔 陆建忠 李熙 张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6-420,共5页
应用2008年~2011年近4年鄱阳湖151景HJ-1A/1B卫星CCD传感器影像,以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开展3个航次的外业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总悬浮物(TSM,Total Suspended Matter)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研究鄱阳湖TSM浓度时空动态分布... 应用2008年~2011年近4年鄱阳湖151景HJ-1A/1B卫星CCD传感器影像,以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开展3个航次的外业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总悬浮物(TSM,Total Suspended Matter)浓度遥感反演模型,研究鄱阳湖TSM浓度时空动态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鄱阳湖TSM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日变率北湖为0~17mg/L,平均值为5.66mg/L,南湖0~12mg/L,平均值为3.01mg/L;TSM浓度季相变化上枯水期高于丰水期,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月平均TSM浓度最大值/最小值之比变化最大的区域为北湖,2011年9月比2008年9月高出20.4倍;2009年~2011年年平均TSM浓度北湖分别为37.96、50.57、74.54mg/L;南湖区分别为23.40、31.50、33.28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J-1A 1B卫星CCD 水色遥感 lisst 总悬浮物 鄱阳湖
下载PDF
长江口浑浊带絮凝体特性 被引量:24
10
作者 唐建华 何青 +1 位作者 王元叶 刘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7-33,共7页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 2005年1月,在长江口浑浊带所在的南槽水域,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天然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情况下,定点连续测量了涨落潮变化过程中表层水体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级配谱;并用OBS-3A和ADP同步测得表层水体的含沙量、盐度和流速。数据分析表明,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存在明显的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现象,絮凝体的形成和破碎过程非常明显:水流动力条件直接导致絮凝体的破碎,盐水则促进絮凝体的形成;水流流速和盐度的变化分别造成了絮凝体的四分之一日和半日周期的变化,在长江口浑浊带水域盐度对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比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更大且更快;粘性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现象的临界粒径为32.5μm左右。这为长江口浑浊带形成机制及长江口粘性细颗粒泥沙动力沉积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浑浊带 絮凝体 lisst-100 泥沙
下载PDF
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的谱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江 何青 +2 位作者 王元叶 刘红 夏小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0-464,共5页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絮凝体粒径在大小潮、表底层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口徐六泾处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 2003年6月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不扰动的情况下,获取了长江口徐六泾处悬浮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现场粒径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絮凝体粒径在大小潮、表底层的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长江口徐六泾处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粒径存在着明显的变化周期:大潮表层存在7.86h,3.93h和2.95h的变化周期;小潮表层存在8.38h和3.14h的变化周期;大潮底层存在3.33h和1.19h的变化周期。研究认为长江口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对徐六泾的絮凝体粒径有影响。涨落潮的周期性变化导致流速的周期性变化,流速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水流紊动剪切力的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的水流紊动剪切力作用于絮凝体,从而导致絮凝体粒径的变化周期和涨落潮流历时的周期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泥沙 絮凝体 谱分析 粒径 长江河口 周期性变化 2003年6月 变化周期 水流紊动 激光粒度仪 徐六泾 长江口 变化规律 涨落潮流 分析表 剪切力 力作用 现场 底层 表层 流速
下载PDF
鄱阳湖丰水期水体悬浮颗粒物粒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江辉 谢盛鑫 +2 位作者 刘瑶 余自强 夏清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43-47,共5页
悬浮颗粒物粒径作为一项重要湖泊水环境影响因子,掌握其分布特征对改善湖泊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为对象,通过2017年6月丰水期的全湖观测,利用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仪野外采集颗粒物粒径数据,从平面和垂向两个空间角度... 悬浮颗粒物粒径作为一项重要湖泊水环境影响因子,掌握其分布特征对改善湖泊水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为对象,通过2017年6月丰水期的全湖观测,利用LISST-100X现场激光粒度仪野外采集颗粒物粒径数据,从平面和垂向两个空间角度分析了鄱阳湖丰水期水体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鄱阳湖丰水期悬浮颗粒物所测中值粒径分布3. 63~62. 77μm范围内,在垂向上,悬浮颗粒物粒径整体上表层低于底层;在平面上,悬浮颗粒物中值粒径值大小:北部>中部>南部;同时对鄱阳湖丰水期悬浮颗粒物进行粒径等级划分结果表明,粒径组分以粉砂(3. 79~53. 49μm)为主,约占70%;悬浮颗粒物黏土和细砂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南部湖区的黏土占比为北部湖区的一倍,而大粒径的细砂、中砂呈现出北部湖区和中部主湖区多于南部湖区的现象。水动力、人为采砂作业是影响鄱阳湖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的主要因素,此外还受到底质与浮游植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粒径 鄱阳湖 垂直剖面 lisst-100X
下载PDF
高浓度悬沙观测的室内标定实验与对比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文祥 黄远光 +1 位作者 程武风 李明波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27,共6页
现场采集河口潮滩不同位置表层泥沙样品,利用自行研制的室内标定装置,采用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3A)和声学测沙仪(LISST-ABS)进行高悬沙浓度的室内标定实验。结果显示,光学传感器输出浊度(NTU)值和声学传感器输出后向散射(ACB)值,随... 现场采集河口潮滩不同位置表层泥沙样品,利用自行研制的室内标定装置,采用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BS-3A)和声学测沙仪(LISST-ABS)进行高悬沙浓度的室内标定实验。结果显示,光学传感器输出浊度(NTU)值和声学传感器输出后向散射(ACB)值,随着悬沙浓度不断增大都存在最大值或拐点,并随悬沙粒径变化而不同;在小于30μm的细颗粒泥沙环境,光学传感器(OBS-3A)反应敏感,悬沙浓度在10 g/L以下,具有观测精度高优势;相对于光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LISST-ABS)对悬沙粒径变化相对不敏感,观测数值稳定,在粒径变化较大的极端环境下,观测悬沙浓度变化具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沙浓度 标定实验 OBS-3A lisst-ABS
下载PDF
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研究
14
作者 史华明 陈亮 李团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7期7408-7409,7422,共3页
[目的]为了研究悬浮体浓度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方法]通过对当前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重量法)的研究,对部分误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悬浮体浓度调查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人为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由干燥后再次吸湿带来的误... [目的]为了研究悬浮体浓度分析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方法]通过对当前悬浮体浓度分析方法(重量法)的研究,对部分误差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悬浮体浓度调查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以下3个方面:人为因素带来的偶然误差;由干燥后再次吸湿带来的误差,该误差一般小于1.3 mg;滤膜过滤损耗带来的误差,该次滤膜损耗为2~3 mg.利用LISST激光粒度仪对悬浮体浓度进行调查,并与重量法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且LISST激光粒度仪可以避免重量法中的众多误差,所获取的数值更接近真实值.[结论]该研究可为悬浮体浓度分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浓度 重量法 lisst
下载PDF
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含沙量推算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杜耀东 宋星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73,共3页
针对现有的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LISST-100X)推算含沙量的方法比较简单,计算精度不是很令人满意的问题,利用LISST-100X能够同时测量泥沙颗粒级配的优势,考虑不同级配的沙质对整个沙质含沙量的不同贡献,提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推算含沙量... 针对现有的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LISST-100X)推算含沙量的方法比较简单,计算精度不是很令人满意的问题,利用LISST-100X能够同时测量泥沙颗粒级配的优势,考虑不同级配的沙质对整个沙质含沙量的不同贡献,提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推算含沙量。分别使用原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对洞庭湖南咀水文站和汉口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进行了计算。通过比较发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推算含沙量的精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沙量测验 水文测验 现场激光粒度分析仪 多元线性回归
下载PDF
基于声学仪器与粒径分析仪研究东海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过程 被引量:6
16
作者 徐亚军 赵亮 原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4-131,共8页
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 浮游动物的昼夜迁移活动与其种群变动和摄食节律紧密联系,浮游动物昼夜移动的研究已经成为种群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夏季在浙江东部近海,结合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和激光粒径分析仪(LISST-100)等仪器进行了一次定点周日连续观测。通过声学反演方法,得到后向散射强度剖面的时间变化,结合LISST-100得到的水体悬浮物粒径谱,研究了浮游动物垂直迁移及其习性。分析发现了可能是精致真刺水蚤的一次昼夜垂直迁移过程,其在夜间进入跃层附近进食,白天蛰伏于底层低温高盐的台湾暖流水中,垂向迁移速度达到了0.05m/s。LISST-100观测还发现在夜间跃层边界处大粒径颗粒聚集和100~150μm大小的颗粒物的减少,水体中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节律,推测水体中不同层次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昼夜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迁移 浮游动物 lisst-100 ADCP 东海
下载PDF
2013年夏秋季黄、渤海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7
作者 吴昊 丘仲锋 +2 位作者 张艳萍 孙德勇 王胜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1-99,共9页
悬浮颗粒物及粒径是水质重要参数,研究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了解。利用2013年6月和2013年11月LISST-100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渤海区域悬浮物粒径和浓度的分布情况,浓度分布整体上近岸高远岸低,粒径分布呈现近岸细远岸粗... 悬浮颗粒物及粒径是水质重要参数,研究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加深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了解。利用2013年6月和2013年11月LISST-100观测数据,研究了黄、渤海区域悬浮物粒径和浓度的分布情况,浓度分布整体上近岸高远岸低,粒径分布呈现近岸细远岸粗的特征,季节分布特征明显。通过典型断面分析发现,悬浮物粒径和浓度随着水深变化明显,连续站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对底层颗粒物的再悬浮作用显著,潮流对悬浮物的时空分布有着重要影响;水体衰减系数随着体积浓度变化明显。此外,还研究了悬浮颗粒物粒径Junge分布在黄、渤海区域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悬浮物 粒径分布 体积浓度分布 lisst-100
下载PDF
长江口大面积水域絮凝体粒径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秀文 朱博章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60-63,共4页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大范围絮凝体测验,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沿程各测站絮凝体粒径与体积浓度的关系曲线变化趋势在长江口内和口外以及口内和口外之间过渡段分别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且口内各... 利用现场激光粒度仪LISST-100在长江口水域进行了大范围絮凝体测验,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沿程各测站絮凝体粒径与体积浓度的关系曲线变化趋势在长江口内和口外以及口内和口外之间过渡段分别遵循各自的规律,而且口内各测站体积浓度最低点所对应的絮凝体粒径惊人的相似,皆为5.27μm。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所得到的数据表明,长江口大面积水域最稳定的絮凝体粒径为220μm左右;从絮凝体平均粒径的分布情况来分析,口内较口外具有更大的絮凝潜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体 泥沙 粒径分布规律 lisst 长江口
下载PDF
Properties of coarse particles i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during summer 被引量:4
19
作者 ZHANG Kainan WANG Zhenyan +1 位作者 LI Wenjian YAN J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79-92,共14页
Fine particles in seawater commonly form large porous aggregates. Aggregate density and settling velocity determine the behavior of this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within the water column.However, few studies o... Fine particles in seawater commonly form large porous aggregates. Aggregate density and settling velocity determine the behavior of this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within the water column.However, few studies of aggregate particles over a continental shelf have been undertaken. In our case study, properties of aggregate particles, including size and composition,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North Yellow Se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a scienti?c cruise in July 2016, in situ ef fectiv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SPM at 10 stations were measured, while temperature and turbidity measurements and samples of water were obtained from surface, middle, and bottom layers. Dispersed and inorgan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were determin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in situ SPM was divided into(1) small particles(<32 μm),(2) medium particles(32–256 μm) and(3) large particles(>256 μm). Large particles and medium particles dominated the total volume concentrations(VCs) of in situ SPM. After dispersion, the VCs of medium particles decreased to low values(<0.1 μL/L). The VCs of large particles in the surface and middle layers also decreased markedly, although they had higher peak values(0.1–1 μL/L). This suggests that almost all in situ medium particles and some large particles were aggregated, while other large particles were single particles.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rimary particles <32 μm in?uenced the formation of these aggregates.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revealed that these aggregates consisted of both organic and inorganic ?ne particles, while large particles were mucus-bound organic aggregates or individual plankton.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oarser particles was clearly related to water strati?cation. Generally, medium aggregate particles were dominant in SPM of the bottom layer. A thermocline blocked resuspension of?ne material into upper layers, yielding low VCs of medium-sized aggregate particles in the surface layer.Abundant large biogenic particles were present in both surface and middle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PM) coarse particles aggregates North YELLOW Sea laser in SITU scattering and transmissometery(lisst)
下载PDF
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的幂律模型研究——以黄渤海为例 被引量:6
20
作者 彭田 丘仲锋 +1 位作者 孙德勇 王胜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0-118,共9页
为了准确地描述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探索高精度的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模拟,本文基于2014年11月黄、渤海的现场悬浮颗粒物粒径数据,研究了幂律模型在黄、渤海的适用性;同时,参考粒径作为幂律模型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幂律模型的斜率(... 为了准确地描述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探索高精度的悬浮颗粒物粒径分布模拟,本文基于2014年11月黄、渤海的现场悬浮颗粒物粒径数据,研究了幂律模型在黄、渤海的适用性;同时,参考粒径作为幂律模型的重要参数,影响着幂律模型的斜率(颗粒粒径分布斜率)和模拟精度,因此对不同参考粒径下幂律模型的斜率变化情况以及模型模拟精度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黄、渤海区域颗粒粒径分布斜率在0.46~7.53(均值:4.09),其中84.2%的斜率在3.2~4.5范围内;当参考粒径小于7.33μm时,颗粒粒径分布斜率变化大(均值为5.60±1.09),颗粒粒径分布模拟误差大,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在20%~85%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48.2%;当参考粒径为7.33~19.8μm时,颗粒粒径分布斜率为4.08±0.29,颗粒粒径分布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在5%~25%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9.8%;当参考粒径大于19.8μm时,颗粒粒径分布斜率为3.87±0.25,颗粒粒径分布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在2%~10%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6.0%。误差分析表明:参考粒径取值大于19.8μm,幂律模型对颗粒粒径分布的模拟效果较好,最优参考粒径可选为122.0μm,此时模拟误差最小(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的平均值为4.79%±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渤海 悬浮颗粒物 颗粒粒径分布 幂律模型 参考粒径 lisst-100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