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通道电解技术在化工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范凯锋 张珂 +2 位作者 李晓玲 常丽萍 鲍卫仁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37,43,共7页
对近年来微通道电解技术在化工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着重评述了微通道电解技术在微流体输送、电化学反应、电化学检测领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最后从反应器性能、流动特性、化学动力学等角度提出了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微化工 微通道电解 电化学反应 流体输送
下载PDF
多级液体分布器流动特性分析
2
作者 杜百会 朱晓磊 +4 位作者 陆晓峰 程可 许雪乔 吴远远 赵玉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3,共10页
新型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率受到反应池流场扰动影响较大,引起流场扰动的主要因素是液体分布器出流均匀性和出孔湍流强度。目前,关于分布器均匀布水的研究较少,尚未揭示淹没流的孔口阻力特性与沿程阻力特性协同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孔径... 新型污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率受到反应池流场扰动影响较大,引起流场扰动的主要因素是液体分布器出流均匀性和出孔湍流强度。目前,关于分布器均匀布水的研究较少,尚未揭示淹没流的孔口阻力特性与沿程阻力特性协同机制。本文提出一种孔径梯度变化的多级液体分布器结构,应用于某示范工程中,建立了基于物质传输模型的淹没流液体分布装置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试验得到2个测试平面内氯离子质量浓度最大偏差为1.97%,有限元模拟得到多级液体分布器的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为89.1%。在进水过程中,试验和有限元模拟所得新进水质量分数的变化趋势一致,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新型污水反应器结构的合理性,且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液体分布器 管路 扰流 物质传输 均匀性 污水反应池 克里斯琴森均匀系数
下载PDF
反应性射流中湍流/非湍流界面附近标量输运特性
3
作者 曹晴晴 李岩 +1 位作者 张欣羡 周毅 《气体物理》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湍流/非湍流界面(turbulent/non-turbulent interface,T/NTI)层分隔开湍流区和非湍流区,研究T/NTI有利于加深对湍流区和非湍流区之间传质的理解。通过开展射流和环境流间发生二级非平衡基元反应(A+B→R)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流场中... 湍流/非湍流界面(turbulent/non-turbulent interface,T/NTI)层分隔开湍流区和非湍流区,研究T/NTI有利于加深对湍流区和非湍流区之间传质的理解。通过开展射流和环境流间发生二级非平衡基元反应(A+B→R)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该流场中各组分在T/NTI附近的化学反应和标量输运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性射流流场中对流项在湍流区域的标量输运中占主导地位。射流的上游处化学反应较为剧烈且随着流向逐渐减弱,在T/NTI层内及其附近均存在显著的化学反应,而下游T/NTI层附近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远离T/NTI层的湍流核心区。在T/NTI层附近,反应物A和生成物R的输运机制呈现类似但相反的趋势。在无旋边界附近,反应物A和生成物R的输运主要由扩散和对流作用共同影响,但其浓度几乎不随时间发生变化。在T/NTI层内,反应物B的输运主要由对流作用影响,T/NTI附近的流动阻碍化学反应后所余较少的反应物B向无旋边界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化学反应 湍流/非湍流界面层 标量输运 条件平均统计
下载PDF
Ba/Fe双掺LaCoO_(3)热敏陶瓷材料低温离子传输机制研究
4
作者 丁宇宁 张惠敏 +2 位作者 潘叶 谢俊涛 荣景豪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17-23,共7页
为了开发电学性能优异的深低温材料,采用传统高温固态法制备了Ba/Fe双掺杂的LaCoO_(3)负温度系数热敏陶瓷材料,结合XRD、SEM、XPS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离子价态分布等,并在22—80 K和80—290 K范围内进行了低温... 为了开发电学性能优异的深低温材料,采用传统高温固态法制备了Ba/Fe双掺杂的LaCoO_(3)负温度系数热敏陶瓷材料,结合XRD、SEM、XPS等测试手段,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离子价态分布等,并在22—80 K和80—290 K范围内进行了低温电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双掺杂改性降低了LaCoO_(3)材料的应用温区,ρ(22 K)在1.85×10^(5)—6.94×10^(6)Ω·cm范围内变化,材料常数B(22—100 K)在146.09—162.75 K范围内变化;在深低温环境下,材料的导电机理由80 K以上时的小极化子跳跃导电转变为80 K以下时的双交换导电,导致了材料常数B发生突变。由此证明,该双掺杂热敏陶瓷材料在极低温测试中具有可开发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热敏电阻 NTC陶瓷 电学性能 La_(1-x)Ba_(x)Co_(1-y)Fe_(y)O_(3) 传输机制 高温固态法 导电机理 低温离子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5
作者 蒋金洋 郑皓睿 +2 位作者 孙国文 王凤娟 刘志勇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47-1053,共7页
为了客观评价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传输-反应-损伤的全过程,基于结晶压理论、体积膨胀理论及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考虑孔隙率、曲折度和临界损伤程度的传输模型,并通过交替隐式差分法实现了硫酸盐传输变系数求解.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结果与... 为了客观评价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传输-反应-损伤的全过程,基于结晶压理论、体积膨胀理论及Fick第二定律,建立了考虑孔隙率、曲折度和临界损伤程度的传输模型,并通过交替隐式差分法实现了硫酸盐传输变系数求解.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最大误差为26.7%,可较好地预测混凝土中SO42-的扩散规律;硫酸盐质量分数和临界损伤程度对混凝土剥落具有较大的影响,相同临界损伤程度下5%硫酸钠溶液中混凝土的剥落速率比其在3%硫酸钠溶液中快51.8%;相同硫酸盐质量分数下临界损伤程度从0.80增大至0.95时,混凝土的剥落厚度减小了4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硫酸盐 传输-反应 临界损伤程度 孔结构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聚多巴胺功能化大肠杆菌生物电催化剂的构建及其氧还原性能
6
作者 白正宇 邢宝凤 牛洋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0-36,F0002,共8页
细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port,EET)能力是影响微生物电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然而,缓慢的生物-非生物界面EET效率严重限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中阴极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 细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port,EET)能力是影响微生物电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然而,缓慢的生物-非生物界面EET效率严重限制了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中阴极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的生物电催化性能.通过在单个大肠杆菌(E.coli)细胞表面原位包覆共轭导电聚多巴胺(PDA)功能性涂层,有效提高了微生物细胞的界面导电性和黏附性,并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与天然的大肠杆菌相比,经过PDA修饰的大肠杆菌作为ORR的生物电催化剂时,EET效率显著提高,实现了更大的ORR电催化活性,氧还原电流密度达到2.62 mA·cm^(-2).此外,采用PDA修饰的大肠杆菌作为生物阴极组成的MFC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达到95.3μW·cm^(-2),与天然的大肠杆菌相比提高了1.14倍.研究结果表明,共轭导电聚合物PDA具有氨基、酚基等亲水基团,可以提高底物的亲水性,还具有醌基可以加速细胞外呼吸过程中的电子转移,利用其修饰细菌可以赋予细菌更多的额外功能,例如导电性和黏附性,进而有效提高其电催化性能,为制备高活性生物电催化材料以及提高MFC的产电性能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电催化剂 细胞外电子传递 氧还原反应 功能性涂层 微生物燃料电池
下载PDF
Dynamics of Ore-Forming Processesof the Stratabound Skarn Copper Depositsof Tongling, Anhui Province 被引量:2
7
作者 Yu Chongwen, Jiang Yaosong and Xiao Zhengyu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1期59-73,共15页
The skarn and ore bodies of the stratabound skarn copper deposits of Tongling, Anhui Province, are both controlled by definite stratigraphic horizons, and they are concordant with the strata. They occur as layers and ... The skarn and ore bodies of the stratabound skarn copper deposits of Tongling, Anhui Province, are both controlled by definite stratigraphic horizons, and they are concordant with the strata. They occur as layers and layer-like bodies in permeable carbonate rocks of the Middle-Upper Carboniferous Huanglong and Chuanshan Formations which are underlain by impermeable shale or siliceous rocks of the Upper Devonian Wutong Formation. The authors study the dynamics of ore-forming processes of the ore deposits with the dynamic model of coupled transport and reaction, a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 The salinity gradient and flow rate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can both promote the mixing and reaction of juvenile water and formation water, and the permeable strata are favourable sites for the intense transport-reaction of mix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deposits. (2) As isothermal transport-reaction took place along the bedding of strata, the moving transport-reaction front formed at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ore-forming fluids and the rocks advanced slowly along the permeable strata, and then stratiform skarn and ore bodies concordant with the strata were formed. (3) The gradient transport-reaction taking place across the isotherms in the cross-bedding direction caused the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to alter gradually from magnesian skarn to sulphide ore bo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tabound skarn ore deposit dynamics of ore-forming processes dynamics of coupled transport and reaction transport-reaction of mixing isothermal transport-reaction gradient transport-reaction
下载PDF
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在超重核合成研究中的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明昊 张钰海 +3 位作者 李静静 唐娜 孙帅 张丰收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138,共9页
超重核合成对于扩展核素版图、探索极限条件下原子核性质、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核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对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进展做了评述,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输运模型,并介绍了... 超重核合成对于扩展核素版图、探索极限条件下原子核性质、理解核天体物理中的快中子俘获过程都有着重要意义,是核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本文对重离子碰撞输运理论的发展现状和进展做了评述,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输运模型,并介绍了基于输运理论和实验上合成超重核素的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针对重离子熔合反应和多核子转移反应研究情况展开讨论,并对国际上新一代核科学大装置的进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未来国际上超重核合成的研究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运理论 超重核素 熔合反应 多核子转移反应
下载PDF
非平衡吸附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9
作者 王浩越 陈宏信 +1 位作者 冯世进 王文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547-2555,共9页
针对溶质非平衡吸附特征,建立了非平衡吸附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一维运移模型,考虑了在对流、弥散、吸附(平衡和非平衡)、反应(氧化反应和自然需氧量反应)耦合作用下的溶质运移过程,选用COMSOL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①非... 针对溶质非平衡吸附特征,建立了非平衡吸附条件下双分子反应性溶质一维运移模型,考虑了在对流、弥散、吸附(平衡和非平衡)、反应(氧化反应和自然需氧量反应)耦合作用下的溶质运移过程,选用COMSOL对模型进行数值求解。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平衡吸附条件下污染物去除的第一阶段为氧化反应主导的快速修复,第二阶段为非平衡吸附主导的慢速修复;②考虑非平衡吸附可以更加精准刻画污染物拖尾效应;③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数k、平衡吸附比例影响数f以及非平衡吸附速率影响数a均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且a的影响程度与平衡吸附占总吸附比例f相关,佩克莱数Pe影响较小;④在k,a,f较小且Pe较大的情况下,拖尾效应较为严重,必须考虑非平衡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衡吸附 两点模型 双分子反应 溶质运移 拖尾效应
下载PDF
达格列净致非高糖血症性酮症酸中毒3例并文献复习
10
作者 商永芳 杨颖 +3 位作者 李盈 林青 王晔 张方华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439-441,共3页
目的报道3例使用达格列净导致酮症酸中毒的病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应用达格列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的3例病人,结合文献探讨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及... 目的报道3例使用达格列净导致酮症酸中毒的病例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0年3月青岛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应用达格列净后出现酮症酸中毒的3例病人,结合文献探讨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原因及病人的临床特点。结果3例糖尿病病人有2例为初次使用达格列净,1例病人用药数月,3例病人均合并使用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发生酮症酸中毒时症状不明显,易于漏诊、误诊。结论应用达格列净病人需注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尤其与GLP-1受体激动剂合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病例报告
下载PDF
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霉酚酸类药物暴露和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吕建琼 宋沧桑 +1 位作者 毛盼盼 王国徽 《中南药学》 2023年第6期1565-1571,共7页
霉酚酸(MPA)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预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脱氧核糖(或核糖)核酸合成抑制剂,其治疗窗窄,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个体差异显著,具有明显且重要的肠肝循环过程。基因多态性是MPA代谢差异的重要... 霉酚酸(MPA)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预防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脱氧核糖(或核糖)核酸合成抑制剂,其治疗窗窄,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个体差异显著,具有明显且重要的肠肝循环过程。基因多态性是MPA代谢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MPA肠肝循环涉及多种转运体,因此,除代谢酶外,相关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也与MPA代谢紧密相关。目前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MPA暴露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热点。本文旨在综述转运体基因(ABCB1、ABCC2、ABCG2、SLCO1B1和SLCO1B3)多态性对MPA体内暴露和相关不良反应的影响,为MPA个体化用药和减少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酚酸类药物 转运体 基因多态性 药物暴露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双平行平面射流与环境流基元反应特性研究
12
作者 李岩 曹晴晴 周毅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4-835,共12页
为揭示双射流与环境流之间流动-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标量输运机理,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具有二级非平衡基元反应(A+B→R)的双射流与环境流反应工况进行了研究,达姆科勒数Da为1且雷诺数为2000。首先通过对反应性单射流进行数值模拟,将平均... 为揭示双射流与环境流之间流动-化学反应耦合过程的标量输运机理,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具有二级非平衡基元反应(A+B→R)的双射流与环境流反应工况进行了研究,达姆科勒数Da为1且雷诺数为2000。首先通过对反应性单射流进行数值模拟,将平均流向速度和平均混合浓度分数等统计量与现有方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方法的准确性;其次,基于化学反应标量输运方程研究了反应性双射流流动-化学反应耦合过程中的标量输运和化学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流场上游湍流/非湍流界面(T/NTI)附近存在1个急剧消耗环境流中反应物B的区域,T/NTI的卷吸过程深刻影响着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流场上游,T/NTI附近某一时刻产物R的非稳态变化几乎由化学反应产生和对流输运过程决定,而流场下游湍流区域某一时刻产物R的非稳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对流作用;统计平均下,在6<x/d<20范围内,流场流向对流作用和法向对流作用对产物R的输运收支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平行平面射流 环境流 基元反应 大涡模拟方法 标量输运方程 湍流 计算流体力学 对流输运过程
下载PDF
胜利油田化学剂对原油金属含量影响分析
13
作者 戈琳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23年第8期61-64,共4页
选取胜利油田开采的现河原油、海洋原油和孤岛原油3种原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原油中的金属含量及油田化学剂中的钙含量,考察采油化学剂、集输化学剂对原油中主要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胜利原油金属主要以钙、镍为主... 选取胜利油田开采的现河原油、海洋原油和孤岛原油3种原油为研究对象,采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原油中的金属含量及油田化学剂中的钙含量,考察采油化学剂、集输化学剂对原油中主要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胜利原油金属主要以钙、镍为主;采油化学剂与集输化学剂不会影响原油镍含量,不同集输化学剂对原油中镍、钒含量没有影响,说明原油中镍、钒含量不受脱水/盐条件及采油化学剂的影响,这可能与其存在形态有关;采油化学剂与集输化学剂的加入对钙的存在形态影响较大,影响程度与原油酸值呈正比。表面活性剂类油田化学剂会促进水中钙向原油组分中转移,其中钙以环烷酸钙的形式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利油田 化学剂 原油 金属含量 采油 集输 环烷酸钙 反应体系
下载PDF
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吕集尔 朱留华 +1 位作者 郑容森 韦艳芳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6,共7页
公路交通中的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或其他不良驾驶行为会直接导致驾驶员的反应迟钝,极易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本文着重研究了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首先,基于NaSch模型提出了一种能模拟驾驶员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元胞自动... 公路交通中的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或其他不良驾驶行为会直接导致驾驶员的反应迟钝,极易酿成重大的交通事故.本文着重研究了驾驶员反应时间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首先,基于NaSch模型提出了一种能模拟驾驶员驾驶行为对行车安全影响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其次,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反应时间对交通安全影响的曲线.研究发现驾驶员的反应时间是影响行车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最后,本文试图提出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研究结论是:杜绝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不良驾驶行为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运输 反应时间 元胞自动机 交通安全隐患 安全行车条件
下载PDF
化学气相传输法分离二元混合稀土氧化物 被引量:7
15
作者 何鹏 苍大强 +1 位作者 宗燕兵 孙艳辉 《稀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3-56,共4页
以KCl为络合物配体,研究与Y2O3离子半径十分接近的Dy2O3、Ho2O3和Er2O3的分离特性以及重稀土氧化物Ho2O3-Er2O3、Er2O3-Tm2O3、Tm2O3-Yb2O3及Yb2O3-Lu2O3之间的分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后主要沉积位置在中温和低温区。不同温度区域... 以KCl为络合物配体,研究与Y2O3离子半径十分接近的Dy2O3、Ho2O3和Er2O3的分离特性以及重稀土氧化物Ho2O3-Er2O3、Er2O3-Tm2O3、Tm2O3-Yb2O3及Yb2O3-Lu2O3之间的分离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分离后主要沉积位置在中温和低温区。不同温度区域的最大分离系数分别为,SFY/Dy=11.49,SFY/Ho=15.28,SFY/Er=6.37。说明Y-Dy、Y-Ho及Y-Er控制一定的温度梯度完全可以达到分离目的。SFHo/Er=1.40,SFEr/Tm=2.21,SFTm/Yb=1.38,SFYb/Lu=4.33,高于传统的湿法分离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化学气相传输 稀土氧化物 稀土分离
下载PDF
安徽铜陵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动力学 被引量:13
16
作者 於崇文 蒋耀淞 肖正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3-254,共12页
本文应用输运反应耦合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安徽铜陵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研究指出:(1)成矿流体的盐度梯度和流速均可促进岩浆水与地层水的混合和反应,透水层是二者发生强烈混合输运反应与成矿作用的有利场所;(2)... 本文应用输运反应耦合过程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安徽铜陵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的成矿作用动力学机制。研究指出:(1)成矿流体的盐度梯度和流速均可促进岩浆水与地层水的混合和反应,透水层是二者发生强烈混合输运反应与成矿作用的有利场所;(2)在顺层方向上发生等温输运反应时,成矿流体与岩石接触界面处形成的移动输运反应前锋顺透水层从上游向下游缓慢推进,形成了与地层整合的层伏夕卡岩体与层状矿体;(3)在穿层方向上发生穿越等温线的梯度输运反应结果使矿物成分从镁夕卡岩向硫化物矿体发生渐变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控夕卡岩型 铜矿床 成矿作用 动力学
下载PDF
4种木本植物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和吸收光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适应 被引量:33
17
作者 林植芳 彭长连 +2 位作者 孙梓健 林桂珠 温达志 《植物生理学报(0257-4829)》 CSCD 2000年第5期387-392,共6页
以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亚热带自然林乔木荷树、黧蒴和林下灌木九节、罗伞幼苗的光合电子传递及激发能利用的分配对生长光强的适应特性。 4种植物生长于 10 0 %、36 %和 16 %的自然光下 8个月 ,叶片的光化学速率... 以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亚热带自然林乔木荷树、黧蒴和林下灌木九节、罗伞幼苗的光合电子传递及激发能利用的分配对生长光强的适应特性。 4种植物生长于 10 0 %、36 %和 16 %的自然光下 8个月 ,叶片的光化学速率和热能耗散速率随光强增大而提高 ,热能耗散占总的光能吸收的比例也因光强不同而改变 ,16 %光下的相对热耗散率约为 40 %~ 45 % ,10 0 %自然光下增大至 5 0 %~ 75 %。叶片总的非环式电子流速率及其分配到光呼吸的比例在 10 0 %光强下最高。乔木和灌木的电子传递和光能分配特性在 16 %光下相似 ,在 10 0 %光下差别较明显。除灌木种有较高的热耗散比例之外 ,其余的参数皆比乔木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化学反应 热耗散 光合电子传递 分配 木本植物
下载PDF
微化工系统内多相流动及其传递反应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8
作者 骆广生 王凯 +2 位作者 徐建鸿 吕阳成 王玉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21-1626,共6页
微化工系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其良好的传递和反应特性,在多相反应和分离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微化工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微分散技术、微介观尺度混合、多相传递性能以及反应过程调控等方面,近年来取... 微化工系统是化学工程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鉴于其良好的传递和反应特性,在多相反应和分离过程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微化工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微分散技术、微介观尺度混合、多相传递性能以及反应过程调控等方面,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主要针对微化工系统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综述,探讨微化工系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化工系统 微分散 传递性能 反应调控
下载PDF
基于非稳态渗流传递的煤炭地下气化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9
作者 崔勇 梁杰 王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A01期231-238,共8页
为了解煤炭地下气化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平面二维地下气化区为模拟对象,研究了水平煤层地下气化过程中渗流传热传质与燃烧气化反应耦合过程的特征,建立多孔介质非稳态渗流传递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二维数学模型。研究了煤焦在不同... 为了解煤炭地下气化的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以平面二维地下气化区为模拟对象,研究了水平煤层地下气化过程中渗流传热传质与燃烧气化反应耦合过程的特征,建立多孔介质非稳态渗流传递与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二维数学模型。研究了煤焦在不同供氧条件下,火焰工作面移动速度、燃烧区与气化区温度场、产物浓度分布规律及瞬态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煤燃烧气化反应主要发生在沿渗流气化通道的热渗透作用区域,随着气化过程的进行,气化工作面不断向气化区出口方向推移;在摩尔分数为0.15,0.20,0.33供氧量、富氧-水蒸气工艺条件下,火焰工作面的移动速度分别为0.125,0.174,0.274 m/h;氧化区、还原区在二维温度场中存在清晰的热分界线,随时间的推移,其面积比从0.5增大到2.5,最后还原区的范围逐步扩展到出口;提高供气中氧气浓度,热渗透作用区域内的温度相应升高,煤粒燃烧气化反应期缩短,煤气中H2和CO含量增加;模型计算结果与模型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下气化 富氧-水蒸气气化 瞬态渗流传递 反应区扩展
下载PDF
沉积物电缆细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海涵 王跃 +3 位作者 黄廷林 赫慧艳 王玥 张梦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048-3055,共8页
目前,在沉积物中发现一种丝状多细胞微生物-电缆细菌,该菌属于变形菌门的脱硫球茎菌科(Desulfobulbaceae).电缆细菌通过远距离电子传输将沉积物表面的氧还原与深处缺氧层的硫化物氧化电耦合进行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调节氧分子和硫化物... 目前,在沉积物中发现一种丝状多细胞微生物-电缆细菌,该菌属于变形菌门的脱硫球茎菌科(Desulfobulbaceae).电缆细菌通过远距离电子传输将沉积物表面的氧还原与深处缺氧层的硫化物氧化电耦合进行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调节氧分子和硫化物迁移转化.电缆细菌有3种连接方式,表层存在脊段结构进行电子运输,并在富含硫酸盐和季节性周期变化的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这种新型的多细胞合作方式对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显著影响,促进沉积物硫化区铁锰的溶解,并抑制硫和磷等元素的释放.此外,电缆细菌参与硫化物和烃类污染物的降解,为污染沉积物生物修复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本文对电缆细菌的发现、生理代谢、栖息环境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等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细菌 远距离电子传输 氧化还原反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