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8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Causes of PM_(2.5) and O_(3) Double High Pollution Events in China during 2013–20
1
作者 Zhixuan TONG Yingying YAN +6 位作者 Shaofei KONG Jintai LIN Nan CHEN Bo ZHU Jing MA Tianliang ZHAO Shihua QI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235-1250,I0004-I0021,共34页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and ozone(O_(3))double high pollution(DHP)event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over China in recent years,but their causes are not completely clear.In this study,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and ozone(O_(3))double high pollution(DHP)event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over China in recent years,but their causes are not completely clear.In this study,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DHP events in China during 2013–20 is analyzed.The synoptic types affecting DHP events are identified with the Lamb–Jenkinson circula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The meteorological and chemical causes of DHP events controlled by the main synoptic types are further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 that DHP events(1655 in total for China during 2013–20)mainly occur over the North China Plain,Yangtze River Delta,Pearl River Delta,Sichuan Basin,and Central China.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increases by 5.1%during 2013–15,and then decreases by 56.1%during 2015–20.The main circulation types of DHP events are“cyclone”and“anticyclone”,accounting for over 40%of all DHP events over five main polluted regions in China,followed by southerly or easterly flat airflow types,like“southeast”,“southwest”,and“east”.Compared with non-DHP events,DHP ev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static or weak wind,high temperature(20.9℃ versus 23.1℃)and low humidity(70.0%versus 64.9%).The diurnal cycle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cause PM_(2.5)(0300–1200 LST,Local Standard Time=UTC+8 hours)and O_(3)(1500–2100 LST)to exceed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t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DHP day.Three pollutant conversion indices further indicate the rapid secondary conversions during DHP events,and thus the concentrations of NO_(2),SO_(2)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decrease by 13.1%,4.7%and 4.4%,respectivel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informative for future decis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DHP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high pollution events pm_(2.5) OZON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meteorological causes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中国城市PM_(2.5)污染暴露不平等及其驱动因素——基于Theil指数和LMDI分解 被引量:1
2
作者 马本 秦露 夏天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5-566,共12页
聚焦大气污染物PM_(2.5),对2015~2021年污染物浓度进行人口规模赋权,构建中国城市PM_(2.5)污染暴露水平指标,基于GINI系数和Theil指数测度污染暴露不平等,并按城市行政层级、省份进行差异分解;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别对... 聚焦大气污染物PM_(2.5),对2015~2021年污染物浓度进行人口规模赋权,构建中国城市PM_(2.5)污染暴露水平指标,基于GINI系数和Theil指数测度污染暴露不平等,并按城市行政层级、省份进行差异分解;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分别对污染暴露水平、不平等程度进行驱动因素分解,探究其变化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城市PM_(2.5)污染暴露不平等总体温和,GINI系数保持在0.2以内且呈递减趋势.不同行政级别城市间未表现出污染暴露不平等,而省际差异对污染暴露不平等的贡献达68.4%;总体上能源的污染暴露乘数、政府绿色支出能耗强度是PM_(2.5)污染暴露水平的主要抑制因素,对污染暴露水平的驱动贡献超过60%.政府支出结构、支出规模、经济发展和人口因素对PM_(2.5)污染暴露起促增作用,但各因素在不同层级的城市间具有异质性;能源的污染暴露乘数、绿色支出能耗强度对不平等的动态抑制作用弱化,主要依靠能源绿色化的治污策略面临挑战.据此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持续降低中国PM_(2.5)污染暴露水平,实现环境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质量 污染暴露水平 环境不平等 泰尔指数 动态因素分解 pm_(2.5)
下载PDF
2022年南京市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3
作者 韦丽 孙凤霞 +4 位作者 张艺 许珊珊 唐彦钊 贾云飞 熊丽林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特征,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于2022年每月10—16日分别在江北新区和江宁区2个监测点开展PM_(2.5)和PAHs采样,分别采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目的了解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污染特征,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于2022年每月10—16日分别在江北新区和江宁区2个监测点开展PM_(2.5)和PAHs采样,分别采用称重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PM_(2.5)和PAHs含量,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PAHs的致癌风险。结果不同季节PM_(2.5)、PAHs和B[a]P的浓度存在差异(P<0.01),其中PM_(2.5)、PAHs浓度均是冬、春季高于夏、秋季,B[a]P浓度春季高于夏、秋季。两个监测点PAHs、B[a]P年均浓度、春季、夏季浓度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江北新区均高于江宁区。两个监测点含量最高的多环芳烃是5环、其次是4环和6环。两个监测点3环、4环、5环、6环PAHs年均浓度均不同(P均<0.05),江北新区高于江宁区。PAHs年浓度中位数值对两个监测点人群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均大于1.0×10^(-6)。PAHs年浓度95分位数对人群的年龄段超额致癌风险除江宁区0~2岁年龄段人群外,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超额致癌风险均大于1×10^(-6)。结论南京市两个监测点大气PM_(2.5)中PAHs分布存在季节和地区差异,具有潜在的超额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多环芳烃(PAHs)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泰州市某区2020—2022年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
4
作者 乔秋菊 夏昊云 邢怡晨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3期254-262,共9页
泰州市区PM_(2.5)浓度总体较好,但市区内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空气中PM_(2.5)载带的金属元素经呼吸途径进入人体,长期蓄积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为了解泰州市某市区大气悬浮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泰州市区PM_(2.5)浓度总体较好,但市区内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空气中PM_(2.5)载带的金属元素经呼吸途径进入人体,长期蓄积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为了解泰州市某市区大气悬浮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及其来源,并评价人群健康风险程度。2020—2022年每月采集大气PM_(2.5)样品,超声浸提滤膜中金属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金属元素污染状况,正定矩阵源解析法解析金属元素可能来源,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估法评估当地居民的暴露风险程度。2020—2022年PM_(2.5)浓度略微下降,且均是8月、9月、10月浓度较低,1月、11月、12月浓度较高,年均质量浓度依次为(48.4±33.6),(41.6±24.3),(40.8±20.9)μ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概率依次为11.9%(10/84),11.9%(10/84),10.7%(9/84)。所测12种金属元素中,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Zn、Al、Mn、Pb、Cu、As、Cr、Se、Ni、Sb、Cd、Tl,其中Mn、Ni均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Pb、Cd未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As、Cr超标率依次为17.2%,86.3%。地累积指数值发现,除Al未受到污染,其余元素均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Se、Cd污染程度较高,Cr、Mn、Ni污染程度较低。健康风险评估发现,Al、Cr、Ni、As、Se、Cd、Sb的HQ值小于1,Cr、As的CR值在1×10^(-6)~1×10^(-4)。源解析表明,污染来源有燃煤源、交通排放源、自然源、冶金化工等工业源。3年内PM_(2.5)平均浓度略有降低,除As、Pb、Mn平均浓度变化不大,其余元素平均浓度变化不尽相同。Al、Cr、Ni、As、Se、Cd、Sb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水平,Cr、As暴露会产生潜在致癌风险。在降低扬尘自然污染源、燃煤源、工业源、交通源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Cr、As污染来源,有针对性地降低人群暴露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特征 pm_(2.5) 金属元素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预测方法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容硕 谢沛远 +5 位作者 陈宏飞 杨清荣 关民普 马南 尉鹏 朱仁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和机器学习LightGBM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PM_(2.5)与O_(3)浓度预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训练后的LightGB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污染,准确率达80.8%;对O_(3)污染预测的准确率为52.5%.②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比湿和环境温度均呈负相关;大气O_(3)8 h滑动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比湿和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③有利的气象条件可能是2021年PM_(2.5)年均浓度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促使2021年和2022年6月O_(3)月评价值(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90百分位浓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这种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气PM_(2.5)与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影响分析,也能有效预测PM_(2.5)与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郑州市
下载PDF
中国特大城市群PM_(2.5)污染及健康负担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巫燕园 刘逸凡 +2 位作者 汤蓉 姜玲玲 王海鲲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7,共10页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 我国过去数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探究重点城市群PM_(2.5)污染及其健康影响特征与趋势对于评估和优化污染控制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气污染、人口特征等多源高分辨率数据,应用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比较了2000-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四个特大城市群的PM_(2.5)污染及其健康负担.结果表明,过去的二十一年中,京津冀的PM_(2.5)污染最严重,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次之,珠三角污染程度最轻;总体上四个城市群PM_(2.5)年均浓度先增后降,2020年较2000年分别下降35.6%,43.9%,34.6%和49.7%.2020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PM_(2.5)归因死亡人数分别约为12.8万、14.0万、5.2万和9.0万,老龄化和人口增长是城市群大气污染健康负担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因素贡献最大.PM_(2.5)污染减轻是健康负担下降的主要驱动力,表明城市群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显著的健康效益.未来需要加强人群健康视角的城市群PM_(2.5)污染防控,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群大气污染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pm_(2.5)污染 归因死亡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武汉市冬季重污染过程中PM_(2.5)组分特征与区域来源解析
7
作者 王健颖 唐晓 +4 位作者 陈科艺 胡柯 王瑶 丁宁 韩雨阳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9,共13页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实施,在高强度的污染治理下,中东部地区PM_(2.5)污染改善效果显著。为探讨在PM_(2.5)浓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仍时有发生的武汉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特征,以2020年1... 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相继实施,在高强度的污染治理下,中东部地区PM_(2.5)污染改善效果显著。为探讨在PM_(2.5)浓度不断降低的背景下,仍时有发生的武汉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成因及特征,以2020年12月武汉地区一次长达10 d的重污染过程为例,利用多种观测数据和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分析污染过程中PM_(2.5)的化学组分特征和区域贡献等。结果表明:污染日二次无机盐SNA(SO_(4)^(2-)、NO_(3)^(-)和NH+4)和碳质组分(EC和OC)在PM_(2.5)中的占比高(分别为78%和18%),NO_(3)^(-)的占比从清洁日的36%上升到污染日的46%,是污染过程中占比最高的化学组分。污染期间,NO_(3)^(-)和SO_(4)^(2-)的浓度比为2.9~6.1,因此二次无机盐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移动源;OC和EC的浓度比为3.0~9.8,因此碳质组分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燃煤源。污染期间主要有河南-孝感-武汉和安徽-黄冈-武汉2条污染传输带,污染物传输以武汉周边城市的近距离输送为主,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武汉本地及武汉城市圈的区域贡献增加。重度污染天是静稳天气下持续的偏弱东风和西北风输送的污染气团在不易扩散的天气条件下累积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污染过程 区域传输 武汉市
下载PDF
兰州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8
作者 马程杰 王宇红 +3 位作者 秦敏丽 徐菁郁 成震香 苏利民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474-486,共13页
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不仅影响兰州市的环境质量,还危害人体健康。2020年在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PM_(2.5)中10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利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确定污染来源,使用... 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污染不仅影响兰州市的环境质量,还危害人体健康。2020年在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采集大气PM_(2.5)样品,测定PM_(2.5)中10种金属元素浓度,分析样品中金属元素浓度特征,利用正定矩阵因子模型(PMF)确定污染来源,使用美国环保局(EPA)暴露模型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城关区、西固区大气PM_(2.5)年平均质量浓度为48.21μg·m^(-3)、49.33μg·m^(-3),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年均浓度限值(35μg·m^(-3))。城关区、西固区10种金属元素浓度总和分别为241.03 ng·m^(-3)、296.80 ng·m^(-3),其中Al、Mn、Pb都是两区主要的金属元素组分。两区均以工业/扬尘混合源为主要污染来源,工业源和燃煤/机动车混合污染源也占一定比例。两区各金属元素均不具备非致癌风险;此外,Cr、Ni、As和Cd的致癌风险指数均未超过10^(-4),因此,兰州市大气PM_(2.5)中金属元素通过呼吸途径的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可见,应加强对工业、扬尘源的治理,从而改善大气质量和确保人体健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金属元素 污染特征 pmF模型 健康风险评价
下载PDF
邯郸地区2017—2021年PM_(2.5)和O_(3)污染特征
9
作者 牛红亚 金妞 +4 位作者 胡塔峰 胡伟 王硕 史沥介 王金喜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70,共11页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 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分析2017—2021年邯郸市及周边区县PM_(2.5)和O_(3)污染特征。研究发现:2017—2021年各地区PM_(2.5)年均质量浓度持续降低,轻度及轻度以上污染逐渐减少;2017—2019年O_(3)污染加剧,2020年起O_(3)年均质量浓度逐年下降,污染天不断减少。PM_(2.5)和O_(3)-8 h分别在1月(平均浓度为127.3μg/m^(3),平均超标22d)和6月(平均浓度为233.4μg/m^(3),平均超标22 d)污染最严重。结合气象参数分析来看,PM_(2.5)与温度、风速和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O_(3)-8 h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风速、湿度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弱。后向轨迹和潜在源分析表明:邯郸地区PM_(2.5)典型污染月受山西省中部地区污染传输影响最大,O_(3)典型污染月受河南省东部污染传输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郸地区 pm_(2.5) O_(3)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基于PM_(2.5)浓度达标约束和区域联防联控的河南省地级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10
作者 王硕迪 董欣宜 +3 位作者 苏方成 徐起翔 王克 张瑞芹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5-995,共11页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 为研究以河南省为代表的受大气污染传输影响显著省份的大气环境容量,本文基于CMAQ模型,采用嵌套迭代模拟的方法,计算了在周边省份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时17个地级市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结果表明:①省外传输对河南省PM_(2.5)浓度的贡献率为50.29%,其中周边7个省份传输贡献率为36.19%,可见周边省份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河南省实现空气质量达标的必要条件.②在省级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周边7个省份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的大气环境容量分别为279.07×10^(4)、465.61×10^(4)、172.67×10^(4)和182.96×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243.13×10^(4)、402.79×10^(4)、143.63×10^(4)和142.54×10^(4)t.③在区域联防联控的前提下,全省PM_(2.5)浓度达标时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SO_(2)、NO_(x)、一次PM_(2.5)和NH_(3)环境容量分别为23.48×10^(4)、52.40×10^(4)、22.74×10^(4)和32.17×10^(4)t,超载排放量分别为48.43×10^(4)、106.78×10^(4)、45.84×10^(4)和61.63×10^(4)t.④河南省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会对全省PM_(2.5)浓度变化有显著贡献.研究显示,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时,4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的最大值为52.40×10^(4)t,超载排放量的最大值为106.78×10^(4)t.为实现河南省PM_(2.5)浓度达标,河南省周边省份均需要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同时河南省需要加大对东南部区域的SO_(2)和NO_(x)排放以及西北部区域的一次PM_(2.5)和NH_(3)排放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Q模型 空气质量达标 pm_(2.5) 区域传输 大气环境容量
下载PDF
2019-2020年西安城市PM_(2.5)、气体污染物及气象数据集
11
作者 冉伟康 周家茂 +3 位作者 方焱 徐馨 王启元 韩永明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我国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关中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大气污染治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以臭氧(O3)等污染气体和细颗粒物(PM_(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厘清大气污染成因... 通过近几年的治理,我国空气污染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关中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大气污染治理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以臭氧(O3)等污染气体和细颗粒物(PM_(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厘清大气污染成因并进行污染治理,需要更细致的观测数据提供科学支撑。本数据集是在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的高新子观测场利用气体分析仪获取的环境大气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一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浓度。通过气象站对站点周边的温湿度、气压、太阳辐射,风速风向等气象数据进行观测;采集了离线PM_(2.5)滤膜并分析出质量浓度数据。观测场位于西安市城市核心区域,数据的观测时间范围是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其中污染气体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是5分钟,气象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是1分钟,PM_(2.5)数据的时间分辨率是24小时。观测仪器每周进行维护和检测以保证仪器的采集质量,分析仪器每月进行仪器校准和标定保证数据质量。本数据集可以为关中地区大气环境提供基础数据记录,也为进一步的污染评价、控制和治理等提供了数据支撑,为关中区域大气污染过程、成因机制,大气污染防控提供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市 气象数据 污染气体 pm_(2.5) 2019-2020年
下载PDF
江苏省县域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2
作者 楚翠姣 钟声 +2 位作者 梁进 茅晶晶 郁建桥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140-145,共6页
文章利用江苏省2017年-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县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并比较了与主城区PM_(2.5)浓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江苏省县域PM_(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降幅为25.4%,... 文章利用江苏省2017年-2022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了全省县域细颗粒物(PM_(2.5))浓度时空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并比较了与主城区PM_(2.5)浓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江苏省县域PM_(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5年降幅为25.4%,年均下降速率为2.1μg/(m 3.a)。空间分布呈“西北部偏高,东南部偏低”的特征。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表明,县域PM_(2.5)月均浓度整体与月均气温、月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但仅个别月份,与月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主城区PM_(2.5)平均浓度相比,县域平均浓度整体较低,但二者浓度差呈现逐年迅速减小趋势,从日变化看,二者浓度差最大出现在上下班高峰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县域 城县差异 气象因素 江苏省
下载PDF
2016—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
13
作者 牛计伟 李晓恒 +4 位作者 季佳佳 刘宁 张振 裴迎新 施小明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5期431-437,447,共8页
目的评价多环芳烃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了解珠三角地区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2016—2022年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及珠海市选10个区设置10个监测点,每月10—16日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测定PM_(... 目的评价多环芳烃暴露的人群健康风险,了解珠三角地区大气PM_(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2016—2022年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广州、深圳、佛山及珠海市选10个区设置10个监测点,每月10—16日采集环境空气样品,测定PM_(2.5)及其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分析多环芳烃污染来源,使用BaP毒性当量法评价多环芳烃呼吸暴露途径的人群健康风险。结果2016—2022年珠三角地区PM_(2.5)逐年平均浓度(x±s)分别为(57.45±29.66)、(51.26±35.69)、(43.86±33.17)、(40.53±24.70)、(29.26±34.27)、(31.57±24.91)、(30.17±21.06)μg/m^(3),呈下降趋势(Z=-29.83,P<0.01),PM_(2.5)中多环芳烃平均浓度(x±s)分别为(6.23±6.29)、(5.17±6.95)、(4.00±4.46)、(3.34±3.93)、(2.52±2.92)、(3.05±4.30)、(2.65±2.60)ng/m^(3),浓度虽然降低近60%,但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多环芳烃16种成分除萘(NAP)外均呈下降趋势(P<0.05),2018—2022年PM_(2.5)中多环芳烃致癌效应健康风险CR值M(P_(25),P_(75))为5.35×10^(-7)(2.54×10^(-7),1.21×10^(-6)),自第69百分位数开始大于1×10^(-6),第99百分位数为9.19×10^(-6),均小于1×10^(-4)。结论珠三角地区四城市大气PM_(2.5)污染整体呈不断改善趋势,四城市中临海的深圳和珠海市优于佛山和广州市,PM_(2.5)与多环芳烃成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逐月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是本地源排放所致,存在石化燃料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石油挥发和有机物质燃烧等多重来源,不同城市多环芳烃污染构成和来源并不完全一致,且高温燃煤对多环芳烃浓度变化有重要影响。珠三角地区大气PM_(2.5)中多环芳烃具有潜在致癌风险,宜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细颗粒物 多环芳烃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
下载PDF
城市大气环境中PM_(2.5)污染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琰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遭遇雾霾天气,作为雾霾的成因之一,细颗粒物(PM_(2.5))是主要污染物。本文结合PM_(2.5)的来源及危害,论述我国PM_(2.5)污染治理现状,分析某城市大气环境的PM_(2.5)污染特征,提出... 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遭遇雾霾天气,作为雾霾的成因之一,细颗粒物(PM_(2.5))是主要污染物。本文结合PM_(2.5)的来源及危害,论述我国PM_(2.5)污染治理现状,分析某城市大气环境的PM_(2.5)污染特征,提出相应的PM_(2.5)污染治理措施,以期有效治理大气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pm_(2.5) 来源 危害 治理 污染特征
下载PDF
大连市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
15
作者 丁成亮 郑洪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5-101,共7页
为探究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并分析潜在源区,文章基于大连市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PM_(2.5)和O_(3-8 h)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复合污染时气象特征,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确定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海平面压力为1008.6~1016 hPa、温度为1... 为探究PM_(2.5)-O_(3)复合污染特征并分析潜在源区,文章基于大连市2019年高时间分辨率PM_(2.5)和O_(3-8 h)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复合污染时气象特征,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确定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海平面压力为1008.6~1016 hPa、温度为14.5~21℃、相对湿度为48%~59%时更易发生PM_(2.5)-O_(3)复合污染;大连市西北和西南方向气流占比最大,西南方向在春、秋、冬3季携带的PM_(2.5)浓度最高,可达82.55μg/m^(3),且春季携带的O_(3)浓度最高,为109.83μg/m^(3),西北方向夏季气流携带的O_(3)浓度最高,为122.02μg/m^(3)。大连市PM_(2.5)和O_(3)污染受到山东省东北部、京津冀西南部和渤海海域等地区远距离输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生PM_(2.5)-O_(3)复合污染的气象条件更为严苛,大气污染区域联合防控时应重点关注山东省东北部、京津冀西南部等城市的外来输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O_(3)复合污染 季节 气象条件 后向轨迹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一次PM_(2.5)与臭氧协同污染过程分析
16
作者 方文圣 曹念文 施欣池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2-356,共15页
2018年4月16—22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PM_(2.5)与臭氧(O_(3))协同污染过程,为深入认识两者协同污染发生的成因及过程,利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了本次协同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地面形势、垂直特征等,并按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变... 2018年4月16—22日我国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一次PM_(2.5)与臭氧(O_(3))协同污染过程,为深入认识两者协同污染发生的成因及过程,利用多源数据,综合分析了本次协同污染过程的气象要素、地面形势、垂直特征等,并按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变化将污染过程分为增长、高位、下降三个过程。结果表明:(1)本次污染过程中气温、气压、相对湿度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有较好对应关系,不同过程转换时风速变化明显,O_(3)污染在每天16:00出现最多。(2)蒙古低压靠近京津冀且京津冀处于高压外围时的静态天气下污染物易积累传输,冷锋过境后污染物质量浓度快速下降,东北高压控制下空气质量较高。(3)19日凌晨气溶胶垂直分布主要包括混合型、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来自京津冀南部、西南部;19日中午气溶胶垂直分布主要包括混合型、污染型、沙尘型气溶胶,污染物主要来自京津冀北部。高空传输易带来沙尘型气溶胶,地面污染严重时地面气团传输以外来水平传输为主。(4)PM_(2.5)小时平均质量浓度与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气压及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O_(3)小时平均质量浓度与气温、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两种污染物间呈显著正相关,两种污染物的小时质量浓度高值大多出现在风向为135°到225°的东南至西南风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臭氧 协同污染 京津冀
下载PDF
长三角城镇化对PM_(2.5)污染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王诗雨 陈德超 +2 位作者 章熙然 范金鼎 张委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PM_(2.5)及社会经济数据,首先采用熵值法构建经济、人口、土地、生态城镇化评价体系,并运用趋势分析法探究PM_(2.5)演变趋势,其次通过地理探测器对PM_(2.5)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8年...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PM_(2.5)及社会经济数据,首先采用熵值法构建经济、人口、土地、生态城镇化评价体系,并运用趋势分析法探究PM_(2.5)演变趋势,其次通过地理探测器对PM_(2.5)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18年,江苏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多聚集于苏南,浙江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浙北,安徽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南京、杭州等核心城市带动周边发展。(2)2004—2008年A类(明显增加)分布上海、皖北、江苏大多数城市,B类(略有增加或先减后增)多数在浙江;2009—2013年A类完全消除,B类仅淮北,C类(稳定)、D类(略有减少或先增后减)以皖北、浙南为主;2014—2018年均为E类(明显减少)。(3)经济规模对PM_(2.5)污染影响最大,经济结构次之,交互模式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土地扩增、绿化覆盖率等对PM_(2.5)污染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污染 城镇化 时空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顾及溢出效应的城市生态空间对PM_(2.5)污染的影响
18
作者 何利杰 黄炉斌 +2 位作者 樊玉霞 韦晶 何培培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6,共10页
大城市是中国空气污染的重点治理区域,但现有研究聚焦于如何从源头上减少人为污染排放,鲜少关注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生态结构以提升存量生态空间的环境效益,进而削减既定人为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鉴于此,文章以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且生态用地... 大城市是中国空气污染的重点治理区域,但现有研究聚焦于如何从源头上减少人为污染排放,鲜少关注如何通过优化城市生态结构以提升存量生态空间的环境效益,进而削减既定人为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鉴于此,文章以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且生态用地较为紧张的武汉市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高精度PM_(2.5)数据,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与多元回归模型,探析了2000—2020年武汉市不同结构的城市生态空间对PM_(2.5)污染的削减作用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城市生态空间可以显著地削减PM_(2.5)污染,3期直接削减量分别为7.62μg/m^(3)、16.52μg/m^(3)和3.64μg/m^(3),直接削减作用是城市生态空间削减PM_(2.5)污染的主要渠道;武汉市城市生态空间在削减PM_(2.5)污染时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溢出效应产生的间接削减量分别为2.13μg/m^(3)、2.77μg/m^(3)和0.93μg/m^(3),远小于直接削减量,但也不容忽视;当生态空间规模一定时,不同结构的城市生态空间对PM_(2.5)污染的直接削减作用一致,而间接削减作用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面状结构,线状生态空间对PM_(2.5)污染的间接削减作用更为明显,且随着规模的增加,差异越显著。该研究结果既可以丰富城市生态空间的环境效应研究视角,又可以为兼具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重压力的大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提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空间 pm_(2.5)污染 空间溢出效应 生态空间结构
下载PDF
郴州市秋冬季PM_(2.5)污染传输路径与潜在源贡献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濠 肖童觉 +3 位作者 聂星 杨云芸 高雯媛 龙雯琪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_(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_(2.5)... 通过应用HYSPLIT、MeteoInfo模型,计算2017—2021年秋冬季抵达郴州地区72 h的后向气流轨迹并进行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探讨郴州市PM_(2.5)传输特征及污染潜在源分布。结果表明,郴州市秋冬季PM_(2.5)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北偏东方向,以近距离输送为主,频率最高的是从咸宁市通城县经岳阳市平江县、株洲地区的短距离轨迹,其频率为34.17%;WPSCF高值带起源于河南省,经湖北、平江、江西等地区,最终到达郴州。WCWT分析结果得出,PM_(2.5)污染趋势与上述一致,影响范围更宽,影响程度相对较轻。2017—2021年间,郴州地区污染传输通道影响逐年减小,PM_(2.5)浓度平均下降1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传输路径 潜在源贡献 后向轨迹 聚类分析 秋冬季 郴州地区
下载PDF
PCA-BP模型下皖北城市群PM_(2.5)浓度分析
20
作者 张弛 朱宗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01-2606,共6页
为探究皖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下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空气中PM_(2.5)浓度的相关变量,结合2018—2021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数据及相关地域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按时间段长短及... 为探究皖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下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空气中PM_(2.5)浓度的相关变量,结合2018—2021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数据及相关地域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法按时间段长短及季节性变化分别选取月度数据与年度数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季节下空气污染物PM_(2.5)、PM_(10)的浓度及其他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构建基于PCA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BP),建立PCA-BP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法提高模型精度,对大气污染物PM_(2.5)的浓度做短期预测。实验结果表明:PM_(2.5)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M_(10)、CO、NO_(2)、SO_(2);皖北地区PM_(2.5)含量整体在冬季偏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在夏季与秋季较高,冬季较低,四季的预测精度R2分别达到0.924、0.958、0.935、0.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模型 主成分分析 pm_(2.5)预测 空气污染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