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
作者 肖亚利 王金艳 +3 位作者 孟祥茹 赵敏 吕平 崔涛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3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32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68例)和对照组(158例),实验组在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基础上采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照组行常规PCI,分析两组疗效、术后心功能指标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结果实验组多支病变数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39,P=0.029),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1 255.72±368.53)U/L、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水平(113.42±26.80)U/L、CK达峰时间(9.37±3.74)h、CK-MB达峰时间(9.41±3.68)h及无复流发生率(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852.35±326.48)U/L,(225.82±25.96)U/L,(12.95±7.46)h,(12.66±6.82)h和5.1%],而实验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率(91.1%)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3级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2.2%和82.9%)。术后1个月实验组再次入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1.498,P=0.001),而两组总死亡率、再次心梗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再次入院率(23.8%和32.1%)、总死亡率(4.2%和5.4%)、再次心梗发生率(1.2%和1.8%)及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1.2%和1.8%)较对照组(25.9%和35.4%,6.3%和10.1%,7.0%和10.8%,2.5%和4.4%,1.3%和3.8%)有减少的趋势。结论 STEMI患者PCI中使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较常规PCI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栓负荷,增加心肌的有效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尤家聪 孙彤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6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ST性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6月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有血栓负荷,随机分为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治疗组(30例),同期应用替罗非班未联合血栓抽吸导管治疗为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术后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血流变化(TIMI分级)、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出血性并发症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即刻(TIMI)血流、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ST段回落程度、住院期间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致命性出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血栓抽吸导管 老年
下载PDF
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许璇 余科 +1 位作者 曾洁芳 韦朝霞 《广州医药》 201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应用于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双抗)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罗非班(静脉...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应用于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双抗)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罗非班(静脉治疗48 h)联合丁苯酞序贯双抗治疗。结果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序贯双抗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凝血酶时间(TT)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有差异。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序贯双抗治疗可明显改善进展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为时间窗外的进展性脑梗死提供了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罗非班 丁苯酞 进展性脑梗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崔波 郭莹 张翼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年第4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经封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危ACS患者195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实验组(n=98)和对照组97例,均于入选后72h内接受PCI治疗。比较两组间...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经封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危ACS患者195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实验组(n=98)和对照组97例,均于入选后72h内接受PCI治疗。比较两组间基础资料,记录使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随访术后30天内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应用盐酸替罗非班组术后30天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1%比8.2%);增龄(OR=1.362,P<0.001)、高血压(OR=5.254,P=0.042)和2型糖尿病(OR=11.542,P<0.001)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使用盐酸替罗非班的治疗期间、两组重度和轻度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出血并发症和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均为1.0%。结论:高危ACS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是安全有效的,能及早强化抗血板治疗,有减少PCI术后MACE发生率的趋势。增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是ACS患者中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综合症 盐酸替罗非班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小洲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600-1603,共4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68例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早期(症状加重3 h内)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治疗,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观察使用替罗非班...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68例进展性脑梗死(PCI)患者,早期(症状加重3 h内)给予替罗非班静脉治疗,检测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国)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观察使用替罗非班前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使用替罗非班治疗2周后,前循环脑梗死组有效率为75.00%,后循环脑梗死组为71.43%,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与使用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并发症并未明显增加。结论:替罗非班在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可改善患者预后,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替罗非班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金二亮 祝源 +8 位作者 杨李 陈刚 李欢欢 赵曰圆 盛柳青 汤伟 杨铭 潘力 李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9-353,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0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颅内破裂动脉瘤213例,未破裂动脉瘤79例,动脉瘤复发9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8例。成功置入支架后即可给予盐酸替罗非班[2~4μg/kg(2—4ml)],术后继续持续泵人24h,次日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结果309例颅内动脉瘤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期间动脉瘤再出血6例(1.9%),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0.6%),气管隆突处渗血1例(0.3%)。其中298例术后12~24h成功过渡到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76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在术前、术后1d的平均值分别为(75.7±10.4)%和(71.9±15.9)%(t=2.147,P=0.035);133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率(激活后CD62p)在术前、术后3d后的平均值分别为(73.2±13.2)%和(27.9±22.1)%(t=20.25,P〈0.001)。结论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中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安全有效,但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用时需慎重。监测血小板活化状态能够客观反映血小板的抑制情况,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替罗非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