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and Hopf Bifurcation Analysis of a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Time Delayed Incomplete Trophic Transfer 被引量:1
1
作者 Chang-qin ZHANG Liping LIU +1 位作者 Ping YAN Lin-zhong ZHANG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235-246,共12页
A new nonlinear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incomplete trophic transfer is introduced. In this model, we assume that the rate of the trophic absorption of the predator is less than the rate of the conversion of consumed ... A new nonlinear predator-prey model with incomplete trophic transfer is introduced. In this model, we assume that the rate of the trophic absorption of the predator is less than the rate of the conversion of consumed prey to predator in the Ivlev-type functional responses.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the positive equilibrium of the model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equilibrium of the model are studi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Hopf bifurcation analysis of the delayed model is prov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complete trophic transfer time delay Ivlev-typ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STABILITY HOPFBIFURCATION
原文传递
Trace metals in barnacles:the significance of trophic transfer
2
作者 Philip S. RAINBOW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05年第z1期110-117,共8页
Barnacles have very high accumulated trace metal body concentrations that vary with local trace metal bioavailabilities and represent integrated measures of the supply of bioavailable metals. Pioneering work in Chines... Barnacles have very high accumulated trace metal body concentrations that vary with local trace metal bioavailabilities and represent integrated measures of the supply of bioavailable metals. Pioneering work in Chinese waters in Hong Kong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value of barnacles (particularly Balanus amphitrite) as trace metal biomonitors in coastal waters,identifying differences in local trace metal bioavailabilities over space and time. Work in Hong Kong has also shown that although barnacles have very high rates of trace metal uptake from solution, they also have very high trace metal assimilation efficiencies from the diet. High assimilation efficiencies coupled with high ingestion rates ensure that trophic uptake is by far the dominant trace metal uptake route in barnacles, as verified for cadmium and zinc. Kinetic modelling has shown that low efflux rate constants and high uptake rates from the diet combine to bring about accumulated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barnacles that are amongst the highest known in marine inverteb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nacles trophic transfer ASSIMILATION efficiency TRACE metals.
原文传递
PAEs和APs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与食物链传递
3
作者 刘银娥 罗孝俊 +2 位作者 黄晨晨 王璐 麦碧娴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74-4682,共9页
探究了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13种新型增塑剂(APs)在广东清远某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中的累积与食物链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体内PAEs总浓度分别为20~974ng/g ww和264~370n... 探究了7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13种新型增塑剂(APs)在广东清远某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中的累积与食物链传递特征.结果表明,废弃电子垃圾拆解区水生生物和北江段淡水鱼体内PAEs总浓度分别为20~974ng/g ww和264~370ng/g ww,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为主要污染物;APs总浓度分别为1.25~181ng/g ww和27~62ng/g ww,以对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为首要污染物.电子垃圾拆解区各水生生物中PAEs和APs的浓度和组成差异显著,与其食性、生长阶段和代谢能力紧密相关.北江段鲮鱼和罗非鱼间无明显的种间差异,主要与其具有相似的栖息环境、摄食行为和脂肪含量有关.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湿重浓度和脂重浓度均与氮稳定同位素值(δ^(15)N)呈显著正相关,其营养级放大因子(TMF)分别为1.65和1.88.此外,邻苯二甲酸二苯酯的脂重浓度与δ^(15)N呈显著正相关,TMF为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新型增塑剂 水生生物 生物积累 食物链传递
下载PDF
云南45个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及其定量重建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小林 陈光杰 +1 位作者 刘园园 李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102,I0003,I0004,共17页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开发的增强,营养物质的流域输出与水体富集导致云南湖泊出现了持续的富营养化过程,对高原湖泊的生物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尺度上云南湖泊的现代监测时间较短(如<20年),无法为湖泊生态...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流域开发的增强,营养物质的流域输出与水体富集导致云南湖泊出现了持续的富营养化过程,对高原湖泊的生物群落构建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区域尺度上云南湖泊的现代监测时间较短(如<20年),无法为湖泊生态恢复提供可靠的营养水平背景值。因此,应用古湖沼学方法建立硅藻群落与营养水平指标的定量模型可为污染湖泊的富营养化历史重建与修复目标建立提供重要的定量分析手段。本文选取云南地区45个湖泊开展了表层沉积物硅藻群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湖泊水体的环境变量数据开展了影响硅藻群落构建的环境梯度识别,识别出水体总磷(TP)是驱动硅藻群落空间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独立解释方差为4.54%,P<0.001)。进一步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建立了45个湖泊的表层沉积物硅藻与水体TP的转换函数。采用偏最小二乘加权平均回归(WA-PLS)方法建立的转换函数模型中,组分2的预测能力最强(R^(2)_jack=0.465,RMSEP=0.396)。进一步结合星云湖沉积物硅藻群落的演替序列,定量重建了近百年来水体TP值的变化历史。重建结果与多年监测数据具有显著的一致性(P<0.001,R^(2)=0.79,n=13),零模型检验进一步表明了水体TP浓度是驱动硅藻长期演替的显著因子。历史重建结果显示,在星云湖富营养化前的历史时期(约1950年前)水体TP的背景浓度约为12.8~29.3μg/L,可作为该污染湖泊开展环境修复的营养水平修复目标。研究表明,基于生物群落结构的湖泊营养水平定量重建方法可为建立云南污染湖泊的环境修复目标提供重要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硅藻 转换函数 营养水平 定量重建 星云湖
下载PDF
藻类对甲基汞的富集与传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罗晓庆 刘艳伟 +5 位作者 郭瑛瑛 刘广良 阴永光 张庆华 蔡勇 江桂斌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3-706,共14页
甲基汞是一种高毒性的污染物,其易累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控制着进入食物链的甲基汞浓度和总量.藻类对甲基汞的显著富集作用及水生食物链传递过程导致其在高营养... 甲基汞是一种高毒性的污染物,其易累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控制着进入食物链的甲基汞浓度和总量.藻类对甲基汞的显著富集作用及水生食物链传递过程导致其在高营养级生物中显著累积.因此,厘清藻类在甲基汞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作用对于揭示甲基汞的生物累积和预测甲基汞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藻类对甲基汞的富集与食物链传递特征与机制,总结了影响富集与食物链传递的生物与环境因素,讨论了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等环境变化对藻类富集与传递甲基汞的影响,并展望了藻类富集甲基汞研究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 甲基汞 生物富集 食物链传递 吸附 吸收
下载PDF
典型水生生物中微塑料的累积、清除及食物链传递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闫振华 朱培元 陆光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3年第2期1-7,11,共8页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清除与其自身尺寸、形态和聚合物类型等密切相关,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异性是干扰微塑料从生物体内排泄的重要因素,有无食物的环境条件是调节双壳类和节肢类生物对微塑料累积与清除的重要路径;微塑料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但不一定会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载体效应导致其复合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过程发生改变,共存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时间是调控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能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累积 清除 食物链传递 复合污染物 水生生物
下载PDF
金属纳米颗粒在水环境中的食物链传递:转化行为的影响与重要性
7
作者 邓仁全 董仕鹏 +1 位作者 李瑞宾 毛亮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2-212,共11页
近20年来,金属纳米颗粒(metal-based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MNPs)因其优越的性能在诸如个人护理品、运动器材以及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中的使用日益增加,将不可避免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释放到水环境中去,通过直接吸收或营养传递等方式被... 近20年来,金属纳米颗粒(metal-based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MNPs)因其优越的性能在诸如个人护理品、运动器材以及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中的使用日益增加,将不可避免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释放到水环境中去,通过直接吸收或营养传递等方式被水生生物摄入并纳入食物网中,进而传递到更高级的生物甚至人类体内,对生物健康造成威胁。然而,MNPs在水环境以及生物体内的转化行为显著影响了其生物富集和食物链传递过程,若不考虑转化行为在传递过程中的贡献,将极大降低预测MNPs环境风险的准确度。本文在系统综述MNPs在水环境中的食物链传递研究进展的同时,讨论了影响其在水生食物链间传递的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MNPs在环境中的转化行为对食物链传递过程的影响。针对目前相关研究仍集中在传递过程和传递程度上的局限,本文建议今后的研究应从MNPs的原位检测技术、生物可利用性和食物链传递行为评价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开展,进而为未来MNPs在可持续安全应用和健康效应评价方面奠定重要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纳米颗粒 食物链 水环境 转化过程 金属离子
下载PDF
重金属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 被引量:88
8
作者 王文雄 潘进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9-604,共6页
近年来 ,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中摄食富集的定量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体内金属的浓度并不一定和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有相关关系 ,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还受到生物的同化、排出等过程以及其它生理生化因子的影... 近年来 ,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中摄食富集的定量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体内金属的浓度并不一定和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有相关关系 ,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富集还受到生物的同化、排出等过程以及其它生理生化因子的影响。在经典的海洋浮游生物食物链中 (浮游植物→桡足类→鱼类 ) ,桡足类往往可以很有效地排出体内的金属 ,同时鱼类的金属同化率又很低 ,所以该食物链中金属的浓度随食物链水平增加而减少。目前研究发现只有甲基汞和铯 Cs会被食物链所放大。在以腹足动物为顶级捕食者的底栖食物链中 ,因为生物结合金属的效率很高 ,高同化率和低排出率导致金属浓度在生物体内得到放大。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可利用性可以通过测定同化率、排出率等参数、并结合考虑生物对该金属的消化行为 ,运用一个简易的动态模型来估算。已有的研究中人们多考虑金属的化学性质对食物链传递的影响。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对金属在不同海洋食物链 (底栖和浮游 )中的传递的研究成果 ,强调在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评估中 ,要充分考虑到动物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海洋食物链 浓度 生物放大 无脊椎动物 鱼类 金属代谢机制 海洋生物
下载PDF
2004年夏季台湾海峡上升流海域悬浮颗粒物粒径谱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叶翔 李炎 +2 位作者 黄邦钦 胡毅 陈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2-110,共9页
利用2004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现场激光粒度仪剖面测量数据,运用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理论,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Sheldon谱图和正态化谱图的剖面分布精细结构。横跨台湾海峡沿岸及浅滩外斜上升流的A和B两断面Sheldon粒径谱类型相近,正... 利用2004年夏季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的现场激光粒度仪剖面测量数据,运用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理论,分析了悬浮颗粒物的Sheldon谱图和正态化谱图的剖面分布精细结构。横跨台湾海峡沿岸及浅滩外斜上升流的A和B两断面Sheldon粒径谱类型相近,正态化谱图的斜率r的范围从-0.79到-0.65,在明显高于寡营养海域的水平上波动。斜率r的高值带或高变幅带,在上升流系高叶绿素带及叶绿素最大层的周边或前端的呈斑状分布。海洋食物链的粒径谱分析结果支持关于台湾海峡南部上升流生态系高生产力、短食物链和高营养转换效率的宏观认识,并深化对营养转换效率分布精细结构的了解。现场激光粒度仪可发展为探索海洋食物链时空分布精细结构的常备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谱 营养转换效率 上升流 激光粒度仪 台湾海峡
下载PDF
不同污染程度湖泊沉积物中不同粒级可转化态氮分布 被引量:49
10
作者 王圣瑞 金相灿 焦立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57,共6页
研究了污染程度不同的五里湖、月湖、东太湖和贡湖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4个湖泊的沉积物各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均不相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是释... 研究了污染程度不同的五里湖、月湖、东太湖和贡湖不同粒级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与分布.结果表明:4个湖泊的沉积物各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的含量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均不相同.强氧化剂可提取态氮(SOEF-N)是释放能力最弱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66.97%~87.97%.离子交换态氮(IEF-N)结合能力最弱,是最容易被释放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占总可转化态氮的7.37%~22.25%.同一粒级中,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对氮循环的贡献为SOEF-N最大,IEF-N其次,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与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最低.随着沉积物粒级的由粗到细,总可转化态氮以及各形态可转化态氮含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沉积物细颗粒部分对氮循环的可能贡献占绝对的主体,是粗颗粒部分的几倍到几十倍.相比而言,污染程度轻的贡湖和东太湖沉积物无论总可转化态氮还是各形态可转化态氮,细颗粒部分的相对含量均低于污染程度重的五里湖和月湖沉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程度 湖泊沉积物 粒级 可转化态氮 氮形态
下载PDF
The transfer and resulting negative effects of nano-and micro-plastics through the aquatic trophic web—A discree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被引量:1
11
作者 Charles V.Neves Christine C.Gaylarde +5 位作者 Jose Antonio Baptista Neto Khaue S.Vieira Bruno Pierri Carolina C.C.Waite Daniela C.Scott Estefan M.da Fonseca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The ubiquitous occurrence of plastic nano-and micro-particle contamination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its potential risks and impacts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especially in aquatic ecosystems.Hundreds of aquatic speci... The ubiquitous occurrence of plastic nano-and micro-particle contamination has raised concerns about its potential risks and impacts on the global environment,especially in aquatic ecosystems.Hundreds of aquatic species,from different trophic levels,have been affected by this“new”contaminant,which has been reported mainly in their digestive tracts.Consequently,current knowledge about plastic nano-and micro-particle spread and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aquatic biota is growing rapidly.However,there is a significant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trophic spread of microplastic contamin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derived from laboratory assays with that from field research is difficult.Field experiments are unable to deal with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ingested plastic microparticles.On the other hand,laboratory assays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plastic microparticles and of their adhered or constitutive toxins on representative species cannot satisfactorily simulate the real environment.As a result,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plastic particles through the trophic net and the resulting human health risks.The present review seeks to gather information that can give a more accurate idea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challenges to be faced in mitig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effects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aquatic,particularly estuarine,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hic transfer Plastic matrix additives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Human health Microplastics
原文传递
东平湖水生物现状及水质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庞清江 亓剑 +3 位作者 齐磊 王爱军 张钰镭 杨元青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7-251,256,共6页
本文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东平湖水体质量的要求,利用实地调查和监测的水生生物数据资料,对东平湖水体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及评价,可为东平湖水体质量的有效地控制治理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运行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东平湖 水体质量 富营养化 水生生物
下载PDF
食物相暴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对砷的累积与转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宋梦萍 杨常亮 +4 位作者 张璟 黄中情 曾绍宇 刘雯清 何发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97-1904,共8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砷(As)的累积与转化作用,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选取杂食性淡水鱼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让其分别摄食暴露于1 mg·L^(−1)砷酸[As(Ⅴ)]水溶液中15 d的浮水植物青萍(Lemna mi... 为研究不同类型、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对砷(As)的累积与转化作用,采用室内培养试验,选取杂食性淡水鱼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让其分别摄食暴露于1 mg·L^(−1)砷酸[As(Ⅴ)]水溶液中15 d的浮水植物青萍(Lemna minor L.)、沉水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节肢动物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研究不同食物相暴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对砷的累积与转化作用.结果发现,动植物能吸收并累积水中的砷,且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其对含砷水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尼罗罗非鱼摄食不同类型的食物之后,其肌肉组织中累积的砷含量不同,但总砷量与食物相中的浓度趋势一致,为投喂青萍组>投喂轮叶黑藻组>投喂日本沼虾组;当罗非鱼通过食物摄入砷,相较于一甲基砷酸(MMA)和二甲基砷酸(DMA),As(Ⅴ)更容易转化为亚砷酸[As(Ⅲ)],砷被蓄积与转化后主要以砷甜菜碱(AsB)的稳态形式存在;不同生物对砷的累积和转化方式不同,水生动物更易将无机砷甲基化为毒性较小的AsB;投喂日本沼虾的罗非鱼对砷的生物转化能力最高,砷在营养转移过程中可沿食物链传递但没有在罗非鱼中生物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食物链 营养转移 生物累积 生物转化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生态监测(2005年)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乃群 李运贤 +2 位作者 李玉英 杜敏华 胡兰群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35-539,共5页
在生态调查基础上从微生物学、理化及叶绿素a指标等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水源区为寡污型水体,水体基本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源区指标除TN为Ⅲ类水质外,其它监测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是理想的水源地.本研... 在生态调查基础上从微生物学、理化及叶绿素a指标等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进行了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水源区为寡污型水体,水体基本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源区指标除TN为Ⅲ类水质外,其它监测指标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是理想的水源地.本研究为建立中线水源区长期生态研究数据信息库及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 微生物菌群 生态监测 营养状态指数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因子分析定权法的丹江口水库水体营养度综合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伟 李忠锋 +1 位作者 李超 丁志宏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9年第6期164-168,190,共6页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是多指标水质评价法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针对模糊评价等方法中权重值确定所具有的主观性,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定权的水质综合评价法及富营养化指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体营养度... 指标权重值的确定是多指标水质评价法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针对模糊评价等方法中权重值确定所具有的主观性,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定权的水质综合评价法及富营养化指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体营养度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丹江口库区的污染物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丹江口库区水体营养度全年时段内均处于中营养化水平,但是,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时的水体富营养化指数的差异还是较大的。总体来看,丹江口库区中,小太平洋水质最好,陶岔水质次之,大石桥水质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分析定权 南水北调 丹江口水库 营养度 富营养化指数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具有不完全营养转换和脉冲效应的单食饵多捕食者系统的复杂性分析(英文)
16
作者 程娴 闫萍 +1 位作者 刘利平 张长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2-194,共13页
提出了一类具有不完全营养转换和脉冲效应的单食饵多捕食者系统.在该系统的Ivlev型功能反应项中,选取了不同的捕食者营养吸收率与消耗食饵的转化率.在周期性投放捕食者的脉冲效应下,分析了系统的灭绝和持续生存,并利用Floquet乘子理论... 提出了一类具有不完全营养转换和脉冲效应的单食饵多捕食者系统.在该系统的Ivlev型功能反应项中,选取了不同的捕食者营养吸收率与消耗食饵的转化率.在周期性投放捕食者的脉冲效应下,分析了系统的灭绝和持续生存,并利用Floquet乘子理论和比较定理,给出了食饵根除周期解渐近稳定与系统持续生存的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所得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营养转换 Ivlev型 脉冲效应 灭绝 持续生存
下载PDF
Remediation effect of compost on soluble mercury transfer in a crop of Phaseolus vulgaris 被引量:1
17
作者 Nora E.Restrepo-Sánchez Liliana Acevedo-Betancourth +1 位作者 Beatriz Henao-Murillo Carlos Peláez-Jaramillo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61-67,共7页
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mercury(Hg) transfer in Phaseolus vulgaris plants grown in soil with Hg-doped compost at the maximum levels permitted by Colombian law on organic amendment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ra... We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mercury(Hg) transfer in Phaseolus vulgaris plants grown in soil with Hg-doped compost at the maximum levels permitted by Colombian law on organic amendments.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ransfer was made in different plant organs: roots,stem, leaves, pods and seeds. Matrix effect was determined in doped soil assays, using soil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 of compo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se of organic matter reduced Hg transfer to the plant and the amount transferred was differentially distributed to the organs. We observed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distance from the body to the root. It was evident that transfer was mediated by quantitative factors;the greater the presence of mercury in soil, the larger the amount that will be transferred.Results also indicate the remedial effect of compost and the presence of a barrier, at the root level, against mercury translocation to the plant aerial par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ophic transfer Mercury Organic matter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原文传递
白洋淀优势鱼类中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生物累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申立娜 付雨 +4 位作者 张璐璐 秦珊 剧泽佳 姚波 崔建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470-5479,共10页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 antibiotics,QNs)易富集于水生生物中,近年来在我国湖泊中广泛检出,且其生物富集系数和营养传递行为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选取白洋淀9种优势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14种QNs的生物累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 antibiotics,QNs)易富集于水生生物中,近年来在我国湖泊中广泛检出,且其生物富集系数和营养传递行为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选取白洋淀9种优势鱼类为研究对象,分析14种QNs的生物累积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评估了QNs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中ΣQNs质量浓度范围为0.7400~1590 ng·L^-1,其中氟甲喹(flumequine,FLU)、喹酸(oxolinic acid,OXO)和氧氟沙星(ofloxacin,OFL)检出率较高,FLU平均质量浓度最高;鱼类体内ΣQNs含量范围为17.1~146 ng·g^-1,其中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和FLU平均含量较高.生物累积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s,BAF)范围(L·kg^-1)为96.2(BAFMAR)~489(BAFCIP),表明QNs在鱼类中的生物累积能力较低.5种检出率较高的QNs[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FLU、马波沙星(marbofloxacin,MAR)、诺氟沙星(norfloxacin,NOR)和OFL]的营养放大因子(trophic magnification factors,TMF)范围为0.714(TMFMAR)~1.33(TMFENR),其中ENR呈营养放大,FLU、MAR和QNs呈营养稀释.理化参数与BAF和TMF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 H、T、SD、DO、COD、TP、TN、NH4^+-N、NO3^--N和PO4^3--P与BAF和TMF相关性较为显著.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CIP的危害系数(hazard quotient,HQ,0.0040~0.026)显著高于其它QNs(≤0.0050),危害指数(hazard index,HI)范围为0.0010~0.035,具有高健康风险.因此,应制定更为严格的抗生素排放标准,减少湖泊外源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输入,以减少污染物在鱼类体内的生物累积,降低抗生素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抗生素(QNs) 白洋淀 优势鱼类 生物累积 营养传递 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人工合成纳米颗粒在水生食物链中的分布、传递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9
作者 侯瑞锋 尹双 +6 位作者 代燕辉 李玥 刘卓苗 姚欢 王震宇 徐立娜 赵建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90-800,共11页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最具有市场应用潜力的新兴科学技术,近十年来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迅猛发展,使其在化工、医疗、电子、能源、环境保护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合成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在纳米产品的整个...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最具有市场应用潜力的新兴科学技术,近十年来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等方面迅猛发展,使其在化工、医疗、电子、能源、环境保护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合成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在纳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将不可避免地进入水环境,与水生生物直接或间接(营养传递)的接触,从而沿水生食物链进行传递和转移,并影响生物的一系列生命活动.本文以不同水生生物为对象,总结了ENPs在不同类群的生物中的分布特点,着重探讨了ENPs在淡水和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规律,并分析了ENPs性质和水环境因素对传递过程的影响.本文最后对ENPs在水生食物链中的研究现状、前景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合成纳米颗粒 生物分布 水生食物链 营养传递 生物放大
原文传递
纳米材料与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食品安全与启示(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Ying-qing DENG Jason C.WHITE Bao-shan XI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8期552-572,共21页
研究目的:通过综述作物对纳米材料的吸收途径和积累,以及纳米材料对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的影响,为纳米污染在农业中的风险提供理论分析和启示。创新要点:归纳了纳米材料被作物吸收的路径和对作物生理、遗传、营养各水平上产生的胁迫。重要... 研究目的:通过综述作物对纳米材料的吸收途径和积累,以及纳米材料对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的影响,为纳米污染在农业中的风险提供理论分析和启示。创新要点:归纳了纳米材料被作物吸收的路径和对作物生理、遗传、营养各水平上产生的胁迫。重要结论:当前纳米与作物的研究应集中在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上,考虑农业实际情况和环境因素,分析纳米材料通过食物链富集和传递的可能性,探讨纳米材料与其他土壤有机污染物可能产生的复合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植物吸收 食物链传递 食品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