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5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ravity Wave Activity and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During Typhoon Molave(2020)
1
作者 HUANG Dong WAN Ling-feng +3 位作者 WAN Yi-shun CHANG Shu-jie MA Xin ZHAO Kai-ji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4年第3期306-326,共21页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process induced by the gravity waves(GWs)caused by Typhoon Molave(2020)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we analyzed the ERA5 reanalysis data prov...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STE)process induced by the gravity waves(GWs)caused by Typhoon Molave(2020)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we analyzed the ERA5 reanalysis data provided by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and the CMA Tropical Cyclone Best Track Dataset.We also adopted the mesoscale forecast model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V4.3 for numerical simulation.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were about typhoon-induced STE and typhoon-induced GWs,while our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STE caused by typhoon-induced gravity waves.Our analysis shows that most of the time,the gravity wave signal of Typhoon Molave appeared below the tropopause.It was stronger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typhoon center(10°-20°N,110°-120°E)than on the west side,suggesting an eastward tilted structure with height increase.When the GWs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region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typhoon center broke up,it produced strong turbulence,resulting in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At this time,the average potential vorticity vertical flux increased with the average ozone mass mixing ratio.The gravity wave events and STE process simulated by the WRF model we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ERA5 reanalysis data,but the time of gravity wave breaking was different.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after the breaking of the GWs induced by typhoons,turbulent mixing will also be generated,and thus the S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wave TYPHOON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 STE upper troposphere and lower stratosphere UTLS
下载PDF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Temporal-Spatial Variant Troposphere on Ground-Based SAR Imaging of Asteroids
2
作者 Tingting Fu Yuanhao Li +2 位作者 Zhiyang Chen Zheng Wu Cheng Hu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 CAS 2023年第6期727-739,共13页
The near-Earth asteroid collisions could cause catastrophic disasters to humanity and the Earth,so it is crucial to monitor asteroids.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is an observation technique for high reso... The near-Earth asteroid collisions could cause catastrophic disasters to humanity and the Earth,so it is crucial to monitor asteroids.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is an observation technique for high resolution imaging of asteroids.The ground-based SAR requires a long integration time to achieve a large synthetic aperture,and the echo signal will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emporal-spatial variant troposphere.Traditional spatiotemporal freezing tropospheric models are ineffective.To cope with this,this paper models and analyses the impacts of temporal-spatial variant troposphere on ground-based SAR imaging of asteroids.For the background tropo-sphere,a temporal-spatial variant ray tracing method is proposed to trace the 4D(3D spatial+temporal)refractive index network provided by the numerical weather model,and calculate the error of the background troposphere.For the tropospheric turbulence,the Andrew power spectral model i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multiphase screen theory,and varying errors are obtained by tracking the changing position of the pierce point on the phase screen.Through simulation,the impact of temporal-spatial variant tropospheric errors on image quality is analyzed,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X-band echo signal is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 troposphere and the echo signal must be compens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Earth asteroids ground-based SAR troposphere ray tracing
下载PDF
一次冷涡背景下次天气尺度系统对强对流环境场的影响
3
作者 李瑞萍 王秀明 +3 位作者 李树文 王扬 田晓婷 李梦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在同一东北冷涡背景下,2016年6月12—13日山西境内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12日为分散性对流而13日为大范围强对流。基于多源资料通过对比探讨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其演变对风暴环境进而对风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日风暴强度和风... 在同一东北冷涡背景下,2016年6月12—13日山西境内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12日为分散性对流而13日为大范围强对流。基于多源资料通过对比探讨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其演变对风暴环境进而对风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日风暴强度和风暴结构差异显著。6月12日对流孤立分散且回波强度小于55 dBZ,而13日准线性风暴发展成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引发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回波强度达60 dBZ。(2)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为冷涡背景下的次天气尺度低涡。12日次天气尺度低压扰动开始出现,距离远而未影响山西;13日低压扰动东移发展为次天气尺度切断低涡,低涡相关的地面冷锋及850 hPa切变线触发山西上游对流。(3)12日低层水汽含量低,0~3 km垂直风切变弱,13日低涡前偏南水汽输送使低层显著增湿,叠加中层干冷空气形成不稳定层结,受低涡影响0~3 km风垂直切变增强至5.0×10-3s-1,冷锋触发的对流风暴在上述环境下强烈发展并产生阵风锋,阵风锋组织风暴形成飑线,冷池与0~3 km风切变相互作用使飑线维持。(4)13日有利于飑线发展的环境要素与东北冷涡西侧的次天气尺度切断低涡系统密切相关,次天气尺度低涡是飑线形成发展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次天气尺度系统 强对流 环境场
下载PDF
中国区域ERA5-ZTD/PWV精度评估与台风事件响应研究
4
作者 连达军 何琦敏 +2 位作者 李黎 富尔江 张克非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再分析数据能够提供多种历史气象数据同化产品,为了评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最新一代ERA5再分析数据集估计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和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产品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利用... 再分析数据能够提供多种历史气象数据同化产品,为了评估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最新一代ERA5再分析数据集估计的天顶对流层延迟(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和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产品在中国区域的精度,利用2017—2019年中国区域内14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地面监测站和89个探空站反演的ZTD和PWV数据分别对ERA5-ZTD和ERA5-PWV精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除青藏地区的站点外,ERA5-ZTD的精度分布较为均匀,平均Bias、RMSE和STD分别为-6.3 mm、19.3 mm和17.5 mm;ERA5-PWV的精度分布呈现西部内陆高和东南沿海低的趋势,平均Bias、RMSE和STD分别为0.3 mm,2.9 mm和2.7 mm。此外,在研究2019年“利奇马”台风期间ZTD和PWV的时空分布中,提出了使用水汽到达时间差的方法定量估计台风的水汽移动速度。得到台风期间ZTD和PWV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布规律,且移动方向与台风的移动路径方向是一致的,估计的水汽平均移动速度为12.4 km/h,与台风的平均移动速度16.1 km/h非常接近。因此,ERA5-ZTD/PWV在中国区域内具有较高的精度,ZTD和PWV可作为重要气象因子为台风的预警预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A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对流层延迟 水汽 台风
下载PDF
ADS-B信号在对流层大气波导中的传播性能
5
作者 田斌 张厶允 +2 位作者 陈子豪 闫孟宝 牟伟琦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对流层大气环境存在特殊大气结构“大气波导”,可形成电波超视距传播或产生雷达盲区等。目前,通过雷达、GNSS信号等可以对大气波导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演探测,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ADS-B信号具有应用范围广、信号密度大、实时性高等特点,... 对流层大气环境存在特殊大气结构“大气波导”,可形成电波超视距传播或产生雷达盲区等。目前,通过雷达、GNSS信号等可以对大气波导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演探测,但均存在一定的不足。ADS-B信号具有应用范围广、信号密度大、实时性高等特点,为此提出利用ADS-B信号受到不同大气环境影响后能量损耗不同的特点对ADS-B信号与对流层大气环境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以武汉地区ADS-B信号数据为例,基于抛物方程传播理论对路径损耗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ADS-B接收信号与仿真结果存在线性相关性并给出线性表述,为后续利用ADS-B信号反演大气波导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大气波导 抛物方程 ADS-B信号 传播损耗
下载PDF
夏季青藏高原对流层臭氧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
6
作者 王振华 雒佳丽 +2 位作者 张健恺 谷明臻 朱方瑞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基于2003—2022年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卫星数据和中国生态环保部的地面臭氧等数据,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发现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并以每年约... 基于2003—2022年ERA5(ECMWF reanalysis v5)再分析数据、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卫星数据和中国生态环保部的地面臭氧等数据,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发现夏季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并以每年约0.08 DU的速度增加。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高低年份差异不仅与对流层高低层臭氧垂直分布直接相关,更与高低层动力和化学过程有关。分析发现:当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偏高时,青藏高原北侧对流层顶偏低,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且存在断裂,较弱的传输屏障使平流层对流层交换增强,有利于平流层高浓度臭氧空气下传。对流层低层的垂直环流通过向上传输低浓度臭氧空气影响整个对流层臭氧浓度。此外,青藏高原西南部对流层整层的臭氧浓度偏低还与南亚高压异常有关,青藏高原腹地对流层臭氧柱总量偏高可能与地面污染物排放、地面太阳净辐射量异常偏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臭氧 青藏高原 夏季 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对流层折射率预测方法研究
7
作者 钱志刚 杨东升 +1 位作者 郭晓彤 李雪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4年第5期120-125,132,共7页
对于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误差受对流层大气折射率影响,提高对流层大气折射率预测的精确性能够降低导航定位误差.对流层大气折射率是研究对流层对电磁波传播影响的主要参数,其预测的精确性对于无线电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传... 对于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误差受对流层大气折射率影响,提高对流层大气折射率预测的精确性能够降低导航定位误差.对流层大气折射率是研究对流层对电磁波传播影响的主要参数,其预测的精确性对于无线电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的对流层折射率预测方法,将年、月、日、时刻、地表折射率、海拔高度作为网络模型的输入,输入海拔高度处的折射率作为模型的输出;类似地,通过调整输入和输出参数,还可以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近地面1 km折射率梯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香港地区和太原地区历史探空气象数据对新提出算法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现有文献中的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计算的精确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 对流层折射率 折射率梯度
下载PDF
产生青海“22·8”极端强降水的三维环流结构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泽雯 孙溦 宇如聪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54,共18页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 利用探空资料、台站逐时观测资料和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以包含对流层高层气温特征的三维环流结构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2022年8月17—18日引发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山洪灾害的短时极端强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前,中国西北地区上空300 hPa存在明显暖异常,随着时间推移暖异常略向东南方向移动且强度逐渐增强,并在降水峰值时刻达到最强。在静力平衡的调控作用下,对流层高层暖异常上层出现位势高度正异常,下层出现位势高度负异常。与这种配置相对应,对流层高层出现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为高层辐散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暖异常移动增强,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向东南移动增强。另外,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气旋式切变,低层偏东气流转变为气旋前部偏南气流,为降水地区低层暖湿条件增强、大气不稳定度增大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三维环流结构不仅为强降水形成提供了有利的高、低层环流条件与水汽条件,还为不稳定能量的积蓄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通县西北高、东南低的喇叭口地形影响下,低层偏南气流携带的丰富水汽在此处聚集,配合较强的不稳定能量,共同促成了此次短时极端强降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坡 短时强降水 三维环流结构 对流层高层温度
下载PDF
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变化特征及趋势
9
作者 孔琳琳 邹捍 周立波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5-390,共16页
在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北极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提示北极对流层大气基本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作为大气基本状态的度量,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何种变化,是北极研究者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对北极对... 在北极快速变化背景下,北极对流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不断增加,提示北极对流层大气基本状态可能发生变化。作为大气基本状态的度量,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发生何种变化,是北极研究者关心的重要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对北极对流层大气地-气能量交换、侧边界能量交换和大气能量变化研究的简要回顾,给出了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变化及趋势的物理图像和基本数据。以上研究表明,(1)北极下垫面向对流层大气的能量输送不断增加,夏季中高纬度向北极对流层大气的能量输送也在增加,从能量收支的角度提示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增加的可能性;(2)采用再分析资料的最新研究也表明,近数十年来,北极对流层大气能量不断增加,大气基本状态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量 地-气交换 能量输送 对流层 北极地区
下载PDF
北疆冬季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延伸期的环流异常特征
10
作者 马丽云 陈平 +2 位作者 胡景高 姚俊强 毛炜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5-601,共17页
本文利用1951~2019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日站点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疆(新疆北部)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PECE)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平流层与对流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年代际尺度上,北疆PECE... 本文利用1951~2019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逐日站点数据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季北疆(新疆北部)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PECE)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平流层与对流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年代际尺度上,北疆PECE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频次最多,此后逐渐减少,表明北疆区域发生该事件的概率在降低。空间分布上,无论是极端低温频次还是冷空气强度,极值中心皆在额尔齐斯河流域一线。北疆PECE发展过程中,平流层和对流层环流皆发生了阶段性的调整。延伸期阶段,距事件爆发前25日时,平流层I区(30°E~120°E)极涡首先开始了由强到弱的转变(欧亚弱极涡型)。行星波向下游频散,东南支波列携带能量影响北疆。至事件爆发前20日,对流层极涡也表现出强度减弱,冷空气分裂南下。此后进入短期阶段,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在乌拉尔山高压脊前堆积,使得高压脊加强维持至事件爆发前3日,西伯利亚高压携带冷空气向东南方向扩展,随后对流层大型横槽斜脊引导冷空气南下,地面西伯利亚高压发展强盛向南爆发,3日后冷空气影响北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持续性极端低温事件 关键影响系统 平流层—对流层过程
下载PDF
基于MAX-DOAS观测的鹤山地区对流层甲醛廓线反演研究
11
作者 钱园园 罗宇涵 +7 位作者 周海金 窦科 常振 杨太平 奚亮 汤付颖 徐自强 司福祺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81-1788,共8页
甲醛(HCHO)是大气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不仅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还在对流层光化学反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秋季对流层臭氧及甲醛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而对流层甲醛也是分析边界层臭氧形成机理的... 甲醛(HCHO)是大气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痕量气体,它不仅与人类健康和环境密切相关,还在对流层光化学反应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秋季对流层臭氧及甲醛污染问题较为严重,而对流层甲醛也是分析边界层臭氧形成机理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因此,在珠三角地区开展甲醛观测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MAX-DOAS)反演了鹤山超级站2019年9月20日至10月3日期间的氧气二聚体(O_(4))与HCHO的差分斜柱浓度(DSCD),使用几何近似法得到了甲醛的大气质量因子(AMF),进而获得了对流层甲醛的垂直柱浓度(VCD)。结果显示,观测期间的对流层甲醛VCD在4.99×10^(13)~6.48×10^(16)molec·cm^(-2)之间波动,平均值为2.18×10^(16)molec·cm^(-2)。将MAX-DOAS反演的对流层甲醛VCD与TROPOMI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MAX-DOAS与TROPOMI结果近乎一致,相关性系数R为0.80,但9月25日与28日的TROPOMI结果偏低了约25%,这可能是由于观测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此外,该研究还基于反演的O_(4)与甲醛DSCD,使用基于最优估计算法的海德堡大学廓线反演算法(HEIPRO)反演了观测期间的对流层气溶胶及甲醛廓线,结果表明,甲醛污染主要集中在近地面0~800 m内,观测期间的甲醛污染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工业及机动车尾气排放。将MAX-DOAS技术反演的近地面甲醛结果与2,4-二硝基苯肼色谱技术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技术的近地面甲醛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均观测到了9月27至29日的近地面甲醛高值(峰值达到了14.31μg·m^(-3)),且相关性系数R为0.88,斜率为0.98,验证了MAX-DOAS技术反演的近地面甲醛结果的可靠性。MAX-DOAS技术可实现对流层甲醛VCD的实时监测,可作为验证星载观测结果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最优估计算法,MAX-DOAS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流层甲醛廓线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技术 对流层甲醛 最优估计算法 鹤山 卫星校验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the three representative empirical models for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using the CMONOC data
12
作者 Debao Yuan Jian Li +4 位作者 Yifan Yao Fei Yang Yingying Wang Ran Chen Tairan Xu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EI CSCD 2024年第5期488-494,共7页
The precise correction of atmospheric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is significant for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performance regarding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time.In the past decades,ma... The precise correction of atmospheric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is significant for th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performance regarding positioning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time.In the past decades,many empirical ZTD models based on whether the gridded or scattered ZTD products have been proposed and widely used in the GNSS positioning applications.But there is no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se models for the whole China region,which features complicated topography and climate.In this study,we completely assess the typical empirical models,the IGGtropSH model(gridded,non-meteorology),the SHAtropE model(scattered,non-meteorology),and the GPT3 model(gridded,meteorology)using the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network.In genera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e models share consistent performance with RMSE/bias of 37.45/1.63,37.13/2.20,and 38.27/1.34 mm for the GPT3,SHAtropE and IGGtropSH model,respectively.However,the models had a distinct performance regarding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elevation,seasonal variations,and daily variation.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RMSE values are around 50 mm,which a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western region,approximately 20 mm.The SHAtropE model exhibits better performance for areas with large variations in elevation.The GPT3 model and the IGGtropSH model are more stable across different months,and the SHAtropE model based on the GNSS data exhib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across various UTC epoc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Empirical ZTD model CMONOC data
下载PDF
南京北郊低对流层挥发性有机物垂直分布特征及对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
13
作者 施双双 朱彬 +2 位作者 沈利娟 杨思琪 王红磊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527,共15页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 在各地臭氧(O_(3))污染呈现多发态势的背景下,垂直方向上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尚不明晰。利用南京北郊2020年10月17日至11月15日低对流层(高度为0~1000 m)强化探空数据,探讨了VOCs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对O_(3)生成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VOCs总含量(体积分数,下同)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73.4±26.1)×10^(-9)~(50.4±20.3)×10^(-9)),各高度上烷烃占比最大(64.3%~71.6%),烯烃占比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3.4%~9.9%),芳香烃、卤代烃和乙炔占比无显著变化;交通排放和低边界层致使早、晚VOCs廓线垂直梯度大,低层VOCs积累且烷烃占比增大,而午后VOCs各组分垂直分布较均匀。②受大气层结影响,白天混合层内以烷烃和烯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OH自由基损失率(L_(OH))分别为3.3和2.7 s^(-1),占比分别为42.8%和35.1%;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均以烷烃和芳香烃的光化学反应为主。③午后混合层内VOCs的OH自由基损失率、臭氧生成潜势(OFP)与O_(3)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代表局地VOCs和O_(3)关系特征;早晨稳定边界层和残余层内无显著相关性;光化学反应活性较大的VOCs组分对O_(3)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集中在低层,以乙烯和丙烯为主;低对流层上部对O_(3)光化学生成的潜在贡献主要以低活性的烷烃为主,二甲苯/乙苯比值(X/E)分析表明,高层气团老化程度较高,可反映区域大气特征。限制化工厂排放、提升机动车排放标准和燃油质量是改善南京地区O_(3)污染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垂直分布 臭氧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活性 南京
下载PDF
多系统PPP天顶对流层延迟时空序列精度评估及分析
14
作者 张智超 王乐 +2 位作者 刘国林 陈世通 黄观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8-703,共6页
利用2021-09全球80个MGEX测站进行PPP实验,以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发布的ZTD产品为参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系统联合估计ZTD在精度上具有较大优势,GPS+BDS双系统比单GPS系统平均RMSE精度提高约0.6 mm, GPS+BDS+GLONASS+Galileo... 利用2021-09全球80个MGEX测站进行PPP实验,以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发布的ZTD产品为参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多系统联合估计ZTD在精度上具有较大优势,GPS+BDS双系统比单GPS系统平均RMSE精度提高约0.6 mm, GPS+BDS+GLONASS+Galileo四系统比双系统精度提高约0.9 mm,单系统条件下GPS的ZTD估计精度高于BDS。在精度空间分布上,随着纬度升高ZTD估计精度提升较为明显,当纬度大于50°时,四系统PPP估计的ZTD精度优于5 mm。在纬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观测站海拔升高可提升ZTD估计精度。在模糊度固定的情况下,ZTD估计精度明显提升,单GPS系统估计ZTD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7.6 mm和8.4 mm,相比于浮点解分别提高约11%和12%,平均收敛时间加快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单点定位 天顶对流层延迟 模糊度固定 时空序列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一次深对流活动对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影响的模拟研究
15
作者 刘迪 田文寿 +1 位作者 雒佳丽 张如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9-1344,共16页
利用WRF-Chem模式分析了2010年8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次深对流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深对流系统具备穿透性对流特征,强上升气流能够直接将近地面含高浓度CO和低浓度O_(3)的空... 利用WRF-Chem模式分析了2010年8月12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次深对流过程中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深对流系统具备穿透性对流特征,强上升气流能够直接将近地面含高浓度CO和低浓度O_(3)的空气输送至低平流层,使低平流层CO浓度升高、O_(3)浓度降低。同时,深对流活动激发了较强的湍流混合过程,在深对流活动结束后的3~4小时内,湍流混合作用导致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持续发生STE过程,将对流层的冰晶、CO和O_(3)输送至低平流层,但受凝结脱水作用影响,湍流过程向低平流层传输的水汽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 深对流 青藏高原 WRF-Chem 模式
下载PDF
A predictive model for regional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16
作者 Yu Lei Danning Zhao 《Astronomical Techniques and Instruments》 CSCD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The conventional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model(known as the Saastamoinen model)does not consider seasonal variations affecting the delay,giving it low accuracy and stability.This may be improved with adjustments... The conventional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ZTD)model(known as the Saastamoinen model)does not consider seasonal variations affecting the delay,giving it low accuracy and stability.This may be improved with adjustments to account for annual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This method uses ZTD data provided by the Global Geodetic Observing System to analyz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bias of the Saastamoinen model in Asia,and then constructs a model with seasonal variation corrections,denoted as SSA.To overcome the dependence of the model on in-situ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the SSA+GPT3 model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SSA and GPT3(global pressure-temperature)mode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nnual and semi-annual variations can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Saastamoinen model,yielding small and time-stable variations in bias and root mean square(RMS).In summer and autumn,the bias and RMS are noticeably smaller than those from the Saastamoinen model.In addition,the SSA model performs better in low-latitude and low-altitude areas,and bias and RMS dec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latitude or altitude.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SSA model is also evaluated for external consistenc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SSA model(bias:-0.38 cm,RMS:4.43 cm)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aastamoinen model(bias:1.45 cm,RMS:5.16 cm).The proposed method has strong applicability and can therefore be used for predictive ZTD correction across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Saastamoinen model Seasonal variations Asian area Accuracy analysis
下载PDF
中国对流层臭氧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17
作者 侯鑫 张霄羽 +3 位作者 张红 郭淏淏 荀楠楠 王善婷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11-1919,共9页
近年来臭氧(O_(3))浓度的升高给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认识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基于OMI-MLS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随... 近年来臭氧(O_(3))浓度的升高给人类健康和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迫切需要认识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基于OMI-MLS数据,分析了2005-2020年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采用随机森林模型量化了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影响因子的重要性。结果表明:①在月尺度上,我国OMI-MLS对流层O_(3)柱浓度与站点近地面O_(3)浓度显著相关,87.81%站点的近地面O_(3)浓度与OMI-MLS对流层O_(3)柱浓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大于0.50(P<0.05)。在季尺度上,我国OMI-MLS对流层O_(3)柱浓度与站点近地面O_(3)浓度在春、秋两季相关性较高,在夏、冬两季相关性较差。②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多年平均值为34.42DU,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005-2020年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0.228 DU/a),但各地区对流层O_(3)柱浓度的年际变化存在差异,华南地区的对流层O_(3)柱浓度增速(0.272 DU/a)最快,西南地区增速(0.209DU/a)最慢。③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并且对流层O_(3)柱浓度的季节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对流层O_(3)柱浓度在夏季增速(0.265 DU/a)最快,春季、秋季(均为0.217 DU/a)次之,冬季(0.213DU/a)最慢。④对流层O_(3)柱浓度年际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因子在重要性排序上存在差异,总体上,气象因子对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影响程度最大,排放因子的影响程度较小。研究显示,我国对流层O_(3)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形成该时空分布格局的影响因子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O_(3)柱浓度 时空分布 季节变化 影响因子 随机森林
下载PDF
夏季南亚高压东-西振荡过程中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水汽的分布和传输特征
18
作者 唐南军 任荣彩 +1 位作者 祝传栋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7-986,共20页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 夏季南亚高压的“双模态”分布对应着其中心位置在10~20天准双周时间尺度上的东—西振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上对流层的水汽分布和传输有显著影响。本文利用夏季7~8月逐日的ERAI再分析资料,通过基于南亚高压东—西振荡指数的位相合成分析发现,当南亚高压呈青藏高原模态时,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异常偏高(低),伊朗高原模态时则相反;伴随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由青藏高原向西移至伊朗高原上空,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亦自青藏高原东侧向西逐渐传播到伊朗高原以西地区。进一步诊断表明,除了在青藏高原北侧和南侧水汽经向绝热输送异常有抵消作用外,两高原地区上对流层水汽倾向异常主要由水汽纬向绝热输送异常及其辐合辐散异常所贡献,而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引起的垂直非绝热输送异常在上对流层则主要与剩余项(水汽的凝结和蒸发)相抵消。因此,青藏高原(伊朗高原)上对流层为水汽含量正异常时对应着青藏高原上空的对流活动异常偏弱(强)。而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和上对流层水汽含量正异常中心自青藏高原向伊朗高原移动的过程,对应着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活动异常和垂直向上的水汽非绝热输送异常不断增强,同时上对流层水汽凝结异常也不断增强。此外,南亚高压向西移动过程中,上对流层水汽绝热辐合(辐散)异常主要发生在其西(东)侧,这是造成水汽含量异常中心纬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高压东—西振荡 青藏高原周边 上对流层水汽 分布与传输
下载PDF
BDS/GPS/GLONASS中距离RTK算法研究
19
作者 刘扬 任思思 +1 位作者 李帅 纪元月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S01期125-128,共4页
针对中距离RTK基准站与流动站大气延迟误差相关性迅速降低,导致多系统多频全模糊度解算成功率有限、Ratio值过低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大气误差的BDS/GPS/GLONASS多频实时动态定位算法,将电离层延迟误差、相对对流层延迟误差和GLONAS... 针对中距离RTK基准站与流动站大气延迟误差相关性迅速降低,导致多系统多频全模糊度解算成功率有限、Ratio值过低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估计大气误差的BDS/GPS/GLONASS多频实时动态定位算法,将电离层延迟误差、相对对流层延迟误差和GLONASS频间偏差作为参数估计,采用部分模糊度策略,设置与观测时长有关的连续锁定历元数阈值和模糊度解算截止高度角解算一段22.4 km基线,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估计GLONASS频间偏差保证了GLONASS单系统RTK结果的精度,三系统联合定位增加了滤波估计参数个数,但保证了卫星几何构型,提升了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NASS 频间偏差 电离层延迟 对流层延迟
下载PDF
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大气折射误差修正方法研究
20
作者 汪昭凯 计一飞 +5 位作者 董臻 唐飞翔 张永胜 张庆君 赵秉吉 高贺利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0-578,共9页
大气介质垂向非均匀分布会使穿行其中的电磁波发生折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对流层和电离层,可造成电磁波传播延迟及路径弯曲,进而导致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测距和测角误差。本文基于射线追踪法实现了大气折射误差建模,推导了雷达测距和测... 大气介质垂向非均匀分布会使穿行其中的电磁波发生折射现象,尤其是其中的对流层和电离层,可造成电磁波传播延迟及路径弯曲,进而导致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测距和测角误差。本文基于射线追踪法实现了大气折射误差建模,推导了雷达测距和测角误差关于大气折射指数垂向分布的精确表达式,并详细阐述了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大气折射误差修正原理及流程,相比于传统的误差近似模型及修正方法,本文所提出的误差模型更准确、修正方法更有效。基于对流层和电离层模型获取大气折射指数垂向分布特性曲线,进行大气折射误差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大气分层不同间隔取值下的误差补偿精度更高、性能更稳健,特别是在低仰角情况下,其性能优势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层 电离层 大气折射效应 地基空间目标监视雷达 大气折射误差修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