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槽台”沉积体系及演化 被引量:75
1
作者 魏国齐 陈更生 +6 位作者 杨威 杨雨 胡明毅 张林 吴世祥 金惠 沈珏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4-260,共7页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主要受开江 梁平海槽控制 ,短期存在的海槽在其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钻井、露头等岩石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 川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主要受开江 梁平海槽控制 ,短期存在的海槽在其两侧形成了较为对称的类似于威尔逊相模式的碳酸盐岩沉积体系。通过详细的钻井、露头等岩石学资料的研究 ,认为飞仙关组主要发育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斜坡和盆地相共六类沉积相。其盆地相较深海盆地相浅 ,主要发育深色泥灰岩和灰质泥岩 ;斜坡沉积特征明显 ,见浊流、碎屑流沉积 ,但陆棚相不发育 ,可能是海槽深度小、面积小引起的 ;随着海槽的关闭 ,海水变浅 ,海槽内部的沉积由盆地相向斜坡、台地边缘滩、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相演化特征明显 ;到飞四段顶部 ,整个川北地区均一化为局限台地相或蒸发台地相沉积。由于海槽存在时间短 ,沉积相在平面上和纵向上的演化过程十分清晰。随着海槽的关闭 ,海水向广海方向退却 ,台缘鲕滩也向海槽边界 ,即向广海方向发生了迁移 ,而且其发育层位逐渐变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地质演化 槽台 发育层位
下载PDF
川西地区中古生界海相天然气基础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许国明 林良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川西海相区域在中古生代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台-槽过渡带,经历了基底形成阶段、地台及其周缘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盆山耦合三大演化阶段。"槽盆"或"台盆"形成演化控制烃源坳陷形成及演化,孕育多套烃... 川西海相区域在中古生代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台-槽过渡带,经历了基底形成阶段、地台及其周缘盆地形成演化阶段、前陆盆地形成演化盆山耦合三大演化阶段。"槽盆"或"台盆"形成演化控制烃源坳陷形成及演化,孕育多套烃源岩。印支晚期构造运动是川西构造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改变了晚三叠世以前扬子西缘川西克拉通及其周缘盆地演化的构造格局,调整了印支晚期前的川西海相油气系统。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次构造运动龙门造山带的强烈抬升挤压,使该区海相油气系统遭到破坏,部分可能被调整改造,在新的成藏背景下调整成藏;龙门山推覆带下存在的中古生界"原地体",保存条件好,其中有可能形成大中型的天然气藏。川西海相中古生界天然气基础地质条件优越,是有利的天然气勘探远景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台过渡带 槽盆 台盆 烃源岩 油气系统 构造样式
下载PDF
上扬子台地晚二叠世礁相油气藏的断块构造控制与勘探方法建议 被引量:4
3
作者 朱忠发 刘建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8-176,共9页
从构造作用最重要的沉积记录入手,结合大量玄武岩成线状、面状喷溢,同生断层发育,表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体系与台地断块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等进行研究,发现上扬子台地从形成到结束历经3次大落大起、无数次强烈撕裂和2次大规模撕裂,并... 从构造作用最重要的沉积记录入手,结合大量玄武岩成线状、面状喷溢,同生断层发育,表层褶皱、断裂构造形迹体系与台地断块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等进行研究,发现上扬子台地从形成到结束历经3次大落大起、无数次强烈撕裂和2次大规模撕裂,并造成部分地区的大幅沉降,形成若干条台内台沟等景观。台地东半部从北到南形成大巴山前缘断块、华莹山断块、东部台缘断块、永川-宜宾断块、赤水-古道-盐津断块、毕节-镇雄断块、黔西-大方断块、织金-纳雍断块和普定-普安断块等9个断块,并首次绘制出第一幅断块格杂图。断块间彼此作不平衡升降运动,其结果造成断块一端高跷,抬升侧控制着生物礁的生长发育和白云岩的形成,最后形成礁控油气藏。晚二叠世时,大巴山前缘断块是西端高跷、东部低垂,南侧抬升、向北掀斜;华蓥山断块和东部台缘断块均是北部高跷、南部低垂,东侧抬升、向西掀斜。在此基础上提出,勘探礁控油气藏应遵循:①断块构造控制;②由高跷端向低垂端、由抬升侧向掀斜侧顺序施钻;③断块掀斜不明,生物礁发育不清,应先做沉积相分析对比,切勿盲目上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块 台沟相 构造体系 沉积记录 生物礁模式 晚二叠世 上扬子台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灯影期沉积特征及槽-台体系成因模式 被引量:19
4
作者 文龙 罗冰 +7 位作者 钟原 马奎 严威 张玺华 李勇 彭瀚霖 李堃宇 周红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3-524,590,共13页
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为研究对象,探讨灯影期沉积格局及槽-台体系成因类型。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灯影组沉积特征、槽-台体系类型及形成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灯影期的槽-台体系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型... 以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为研究对象,探讨灯影期沉积格局及槽-台体系成因类型。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地球化学等资料对灯影组沉积特征、槽-台体系类型及形成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灯影期的槽-台体系分为沉积型和侵蚀型两种类型,结合地质、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北部地区发育沉积型槽-台体系,川中-川南地区为侵蚀型槽-台体系;灯影组内部可划分出4个Ⅲ级层序,等时格架内多期岩相古地理展布及变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升降及桐湾运动Ⅰ幕、Ⅱ幕侵蚀作用;通过建立3条不同位置及方向的关键地震剖面演化模式,阐明了沉积与侵蚀作用的相互关系。盆地内灯影组发育相控型和岩溶型两大类有利勘探区带,其中川中-川北地区3期沉积型台缘带丘滩体、川中-川南地区侵蚀槽内的岩溶型残丘储集体、台内洼地边缘及微地貌高地丘滩体是下一步重要的风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震旦纪 灯影组 岩相古地理 槽-台体系 成因模式 岩溶残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