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振动沉管下沉深度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兰云 王杰 李守信 《西部探矿工程》 CAS 1999年第3期4-6,共3页
根据振动沉管下沉原理,从实践经验出发,提出预估振动沉管下沉深度的公式,指出正确预估振动沉管下沉深度是缩短工期、避免浪费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振动沉管 下沉深度 端阻力 侧摩阻力 灌注桩
下载PDF
不同埋管形式对混凝土能量桩受力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常虹 李洋 李宗效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27-33,共7页
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温度循环下的不同埋管形式能量桩桩顶竖向位移、侧摩阻力及桩周土温度场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固结比时两种不同埋管形式在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位移及侧摩阻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作用下桩体在上部和下... 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温度循环下的不同埋管形式能量桩桩顶竖向位移、侧摩阻力及桩周土温度场变化,并分析了不同固结比时两种不同埋管形式在荷载作用下的桩顶位移及侧摩阻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作用下桩体在上部和下部分别产生负的侧摩阻力;不同固结比时,随着固结比的增大,能量桩桩顶竖向位移逐渐减小;在相同输入功率下,并联U型桩的换热、桩顶沉降量和桩侧摩阻力均高于单U型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桩 侧摩阻力 埋管形式 温度循环 固结比
下载PDF
软土地区桩侧后注浆灌注桩抗拔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楼康明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14年第7期28-31,共4页
对上海某工程中4根采用双套管工艺的桩侧后注浆的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通过双套管将工程桩桩顶标高以上桩身与土体隔离,使试桩更接近工程桩实际受荷状态。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软土地区桩侧后注浆灌注桩桩身位移和桩身内力... 对上海某工程中4根采用双套管工艺的桩侧后注浆的试桩进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荷试验,通过双套管将工程桩桩顶标高以上桩身与土体隔离,使试桩更接近工程桩实际受荷状态。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软土地区桩侧后注浆灌注桩桩身位移和桩身内力均沿深度的增大而逐渐向下发展,桩身侧摩阻力也由桩顶随深度向下逐渐发挥;桩侧后注浆工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桩身侧摩阻力,从而提高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侧后注浆灌注桩 双套管 桩侧摩阻力
下载PDF
天津高银117大厦超长双护筒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晓剑 余地华 +4 位作者 侯玉杰 黄刚 叶建 艾心荧 刘浩昆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3,共3页
对于采用超长摩擦桩来控制建筑物沉降的超高层建筑,如何在试桩试验中较好地消除非有效段桩周侧向摩擦阻力,为大楼桩基设计提供可靠、准确的试验数据,一直困扰着广大工程建设者。依托天津高银117大厦试桩工程实际,研发了一套消除桩基非... 对于采用超长摩擦桩来控制建筑物沉降的超高层建筑,如何在试桩试验中较好地消除非有效段桩周侧向摩擦阻力,为大楼桩基设计提供可靠、准确的试验数据,一直困扰着广大工程建设者。依托天津高银117大厦试桩工程实际,研发了一套消除桩基非摩擦段侧向摩擦阻力的钢制双护筒装置。该双护筒长26m,由内外护筒组成,外护筒与周边土一起对内护筒形成侧向约束作用,内护筒在荷载作用下能有效与外护筒脱开并自由沉降,将42 000k N的荷载顺利向下传递,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础 双护筒 试桩 侧摩阻力 设计 施工技术
下载PDF
软土地层大直径曲线顶管隧道受力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冯金勇 蒋凯 +1 位作者 潘伍 梁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20-2426,共7页
为研究软土地层中大直径曲线顶管隧道受力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软土地层大直径曲线顶管的管壁接触压力、环向和纵向钢筋应力进行测试,并与已有文献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管接触压力整体分布均匀,注浆对管壁接触压力影响较大... 为研究软土地层中大直径曲线顶管隧道受力特征,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对软土地层大直径曲线顶管的管壁接触压力、环向和纵向钢筋应力进行测试,并与已有文献研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管接触压力整体分布均匀,注浆对管壁接触压力影响较大,停机后接触压力略有减小;环向应力初期以受压为主,顶进后期逐渐转为受拉,整体分布特征不明显,纵向应力以拉应力为主,其变化主要由管道轴线偏移控制;管壁注浆后减阻效果明显,顶力与管侧平均摩阻力均显著降低。对土压力分布模式展开分析,发现顶管规范公式偏于保守;土柱理论由于未考虑卸荷拱效应,所得理论值较实测值偏大;太沙基理论与马斯顿理论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该研究结论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直径曲线顶管 现场测试 管道内力 管侧摩阻力 管壁接触压力
下载PDF
管程扰流传热与阻力实验中的特征长度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锋祥 阎华 +2 位作者 丁玉梅 杨卫民 谭晶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67-871,共5页
以管程扰流雷诺数、努塞尔数和达尔西阻力因数中的特征长度为切入点,结合各特征数的物理意义提出管程扰流特征长度选取准则。指出管程扰流有动态扰流和静态扰流之分,应选取不同的特征长度。进而结合管程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与自清洁装置&... 以管程扰流雷诺数、努塞尔数和达尔西阻力因数中的特征长度为切入点,结合各特征数的物理意义提出管程扰流特征长度选取准则。指出管程扰流有动态扰流和静态扰流之分,应选取不同的特征长度。进而结合管程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与自清洁装置"洁能芯"的传热和阻力实验,将不同特征长度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处理结果进行比较讨论,验证管程扰流特征长度选取准则,同时也阐述转子组合式强化传热装置"洁能芯"的强化传热与阻力特性。实验表明,当21 000≤Re≤56 000,与光滑圆管相比,"洁能芯"使得管程努塞尔数提高15%~20%,总传热系数提高约20%,达尔西阻力因数约为光管的3倍~5倍。实验中特征速度和定性温度分别为管程平均流速和平均温度。所提出的管程扰流特征长度选取准则对于内插件管程扰流强化传热技术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程扰流 特征长度 特征数 强化传热 阻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