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旦纪晚期管壳化石类群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录易 华洪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6-333,共8页
扼要介绍陕西宁强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高家山段种类繁多 ,保存精美 ,实属国内外所罕见的管壳化石类群 ,该类化石暂按管壳形态结构分为单层管壳类和多层管壳类。前者以Chenella为代表 ,后者又分具套管式结构类以Sinotubulites为代表和具叠... 扼要介绍陕西宁强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高家山段种类繁多 ,保存精美 ,实属国内外所罕见的管壳化石类群 ,该类化石暂按管壳形态结构分为单层管壳类和多层管壳类。前者以Chenella为代表 ,后者又分具套管式结构类以Sinotubulites为代表和具叠锥套合式结构类以cloudinids为代表。类似管壳化石在世界已有 11个产地 ,层位稳定 ,对于末元古纪的时代划分和揭示早期动物的演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生物演化的连续性 ,寒武纪之初生物“大爆发”并非“突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壳化石类群 高家山生物群 震旦纪晚期
下载PDF
晚前寒武纪管状化石与叠层石共生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录易 邱树玉 +1 位作者 华洪 郑昭昌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315-321,共7页
在宁夏贺兰山蓟县系王全口群顶部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蓟县系全吉群红藻山组叠层石Colonnella和Conophyton的柱体之间充填物中,发现的大量管状化石,实为一种微小生物潜穴,说明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实际材料;同时它们可能具有... 在宁夏贺兰山蓟县系王全口群顶部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北缘蓟县系全吉群红藻山组叠层石Colonnella和Conophyton的柱体之间充填物中,发现的大量管状化石,实为一种微小生物潜穴,说明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实际材料;同时它们可能具有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潜力,值得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层石 管状化石 晚前寒武纪 地层
下载PDF
湖南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管状宏体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3
作者 刘建清 谢渊 +2 位作者 赵瞻 林家善 杨平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0-744,共5页
首次在湘西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厚层块状硅质岩中发现个体大小达厘米级的管状宏体化石,内部结构清晰,从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分析,并与相同层位的陕西宁强高家山生物群、峡东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对比,认为是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可靠的后... 首次在湘西新化震旦系留茶坡组厚层块状硅质岩中发现个体大小达厘米级的管状宏体化石,内部结构清晰,从其个体大小、结构特征分析,并与相同层位的陕西宁强高家山生物群、峡东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对比,认为是目前这一地区发现的最可靠的后生动物化石,可能系一新的种属。文中同时结合埃迪卡拉生物群及其上下层位生物群研究现状,简要探讨了其在生命早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震旦系 留茶坡组
下载PDF
湖北庙河—莲沱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及遗迹化石 被引量:20
4
作者 丁启秀 邢裕盛 +2 位作者 王自强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8-123,T002,共7页
在湖北秭归庙河灯影组白马沱段及水井沱组底部分别采获Sinotubulites及小壳化石,在宜昌莲沱长江两岸灯影组石板滩段下部发现遗迹化石Planolites。上述生物群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震旦系典型剖面的生物群内容,而且对研究地史早期... 在湖北秭归庙河灯影组白马沱段及水井沱组底部分别采获Sinotubulites及小壳化石,在宜昌莲沱长江两岸灯影组石板滩段下部发现遗迹化石Planolites。上述生物群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震旦系典型剖面的生物群内容,而且对研究地史早期生物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纪 灯影组 化石 遗迹化石
下载PDF
管状带式输送机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张贤 《发电设备》 2006年第6期436-438,共3页
在江苏利港发电股份有限公司三期工程4×600 MW机组除渣系统中,运用管状带式输送机进行灰渣的输送,替代普通皮带桥接力输送和汽车运输这两种较原始的输送工艺手段,拓展了管状带式输送机在火电厂散料输送系统中的应用,并提高了效率。
关键词 能源与动力工程 火电厂 灰渣输送 管状带式输送机
下载PDF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琪 刘云焕 +7 位作者 邵铁全 张虎 张亚楠 唐汉华 姜开拓 王朝景 庞国涛 秦嘉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60,共12页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 陕南寒武纪梅树村期西乡生物群中的管状化石数量丰富,本文对其中的三类主要化石类型:软舌螺、似软舌螺类和阿纳巴管类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软舌螺主要为圆管螺目,属于寒武纪软舌螺演化的第一阶段,且化石具有不同的壳体结构:主要分为单层壳和多层壳两大类,多层壳根据截面又可分为同心与偏心两类。单层壳与同心多层壳可能属于原生结构;偏心多层壳属于次生结构。对上述各类结构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的单层壳与次生多层壳居多,并推测原生多层壳体的出现可加固管体,是地球早期生物为应对同期食肉动物所进化出的生存对策。似软舌螺类的两属:小软舌螺属及小钻孔螺属在此生物群中均有发现。西乡生物群中的阿纳巴管类主要为Anabarites trisulcatus,Aculeochrea tripartitus和Anabarites isiticus,其中Anabarites isiticus的化石壳体表面具有细密生长纹,生长纹可明显分为较粗与较细两类,二者相间排列、重复出现,体现了生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软舌螺 似软舌螺 阿纳巴管 梅树村期 西乡生物群 西乡 陕南
原文传递
湖北通山志留纪晚期地层的发现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怿 蒋青 +3 位作者 唐鹏 张小乐 黄冰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6-391,共6页
通过对湖北通山新桥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综合研究,在原"茅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多层线形植物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四川广元、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等地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研究结果,提出:通山地区原归入&q... 通过对湖北通山新桥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综合研究,在原"茅山组"的地层中发现了多层线形植物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四川广元、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等地志留系上部地层的研究结果,提出:通山地区原归入"茅山组"的地层,其地质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在湖北东南部(大冶—崇阳地区),小溪组由南向北厚度变薄,推测其沉积中心在江西西北部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层 线形植物化石 大型虫管遗迹化石 小溪组 志留纪晚期 通山 湖北
原文传递
安徽宿松坐山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怿 蒋青 +3 位作者 唐鹏 张小乐 黄冰 詹仁斌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9-166,共8页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qu... 通过对安徽宿松原称"茅山群"地层的综合研究,发现了2层线形植物化石、植物类表皮微体化石和大型虫管遗迹化石。结合湖南张家界和澧县、重庆秀山、贵州石阡和印江、湖北通山等地志留纪晚期地层的研究结果,确定宿松坐山原称"茅山群"地层的时代为志留纪晚期(Ludlow-Pridoli);依据所含化石和岩性特征,认为这套地层应称为小溪组。综合分析了安徽下扬子地层分区的志留系上部地层,认为该区可能不存在真正茅山群沉积,原称"茅山群"地层为志留纪晚期小溪组。造成该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之后沉积间断的原因是广西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线形植物 植物类表皮 大型虫管遗迹化石 广西运动 小溪组 志留纪 宿松 安徽
原文传递
湖北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杨犇 尚晓冬 +1 位作者 Michael Steiner 刘鹏举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8-454,共7页
埃迪卡拉纪晚期出现的管状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具有重要的地层指示意义。笔者近期于神农架地区水磨山剖面和天燕剖面灯影组顶部含砾白云岩中发现典型管状化石组合,包括Cloudina lucianoi、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及一些壳体光滑的... 埃迪卡拉纪晚期出现的管状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具有重要的地层指示意义。笔者近期于神农架地区水磨山剖面和天燕剖面灯影组顶部含砾白云岩中发现典型管状化石组合,包括Cloudina lucianoi、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及一些壳体光滑的管状化石。此次发现扩大了此类化石在扬子板块的分布范围。结合其产出层位及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神农架地区含管状化石层位可与陕西宁强灯影组高家山段—碑湾段和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管状化石层位相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埃迪卡拉纪 灯影组 神农架地区
原文传递
川南马边老河坝磷矿区麦地坪组中管状化石壳体成分特征及与围岩的关系 被引量:3
10
作者 冀文虎 庞艳春 +1 位作者 文源 胡强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小壳化石壳体成分的鉴定对于揭露寒武纪早期小壳动物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分析了川南马边老河坝磷矿区麦地坪组中不同岩性管状化石壳体成分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围岩中管状化石壳体成分不同:围岩为磷块岩,管状化... 小壳化石壳体成分的鉴定对于揭露寒武纪早期小壳动物群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分析了川南马边老河坝磷矿区麦地坪组中不同岩性管状化石壳体成分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围岩中管状化石壳体成分不同:围岩为磷块岩,管状化石中间层保存成分以胶磷矿为主,夹白云石晶体;围岩为白云岩,管状化石中间层保存成分以胶磷矿为主;而围岩为灰岩,管状化石的中间层保存成分以胶磷矿或方解石为主。后期磷酸盐化作用改造明显:壳体内部碳酸盐矿物被胶磷矿或微晶质石英交代、磷质壳内部被白云石或隐晶质燧石交代现象发育,其中以碳酸盐矿物被胶磷矿交代的现象居多;部分管状化石的壳体出现模糊的多圈层结构和壳体增厚的现象;壳体内部填充的胶磷矿在围岩中普遍出现。壳体保存成分与围岩性质密切相关,研究区内保存的管状化石壳体成分绝大部分经历了磷酸盐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壳体成分 磷酸盐化 麦地坪组 川南马边
原文传递
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Sinotubulites形态测量学研究
11
作者 代乔坤 华洪 +3 位作者 崔再航 骆劲舟 闵筱 潘晓强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0-227,共18页
Sinotubulites是新元古代末期一类直或微弯,两端开口的圆柱管状化石,具有多层套合的管壁结构,目前已在世界多个地区发现,是寒武纪大爆发前管状生物大辐射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对采自陕西宁强李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高家山生物群中管状化石... Sinotubulites是新元古代末期一类直或微弯,两端开口的圆柱管状化石,具有多层套合的管壁结构,目前已在世界多个地区发现,是寒武纪大爆发前管状生物大辐射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对采自陕西宁强李家沟剖面埃迪卡拉纪高家山生物群中管状化石Sinotubulites的各项数据进行测量统计,以探讨管体各部分特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关系。此次共选择测量保存较为完整的化石样品378枚,其中扫描电镜下检测口视样品150个,侧视样品134个,显微镜下检测样品94个,后者由于精度问题仅做数据辅助支撑。通过数据处理发现,Sinotubulites管状化石的最大直径和内圆直径线性关系明显(R^2=0.7);五六角最大直径与单边长度间线性关系最高(R^2=0.8903);总体上看,化石管体长度与壁厚、长度与最大直径无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inotubulites在生长的不同阶段可能通过丢弃旧管,分泌新管,换管生活。同时在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inotubulites不是单纯依靠分泌更厚的壳壁,而更可能是通过纵脊的多少来稳定管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Sinotubulites 形态测量学 个体发育 埃迪卡拉纪
原文传递
陕南宁强埃迪卡拉纪末期管状化石生物群新材料
12
作者 陈伟 蔡耀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01-310,共10页
埃迪卡拉纪末期的化石生物群是研究动物矿化起源和演化的直接证据来源,但是该段地史时期古生物资料的匮乏导致对这些重大演化历史的认识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寻找更多的化石材料以及更多的化石类群是深化研究该段生命演化史的唯一途... 埃迪卡拉纪末期的化石生物群是研究动物矿化起源和演化的直接证据来源,但是该段地史时期古生物资料的匮乏导致对这些重大演化历史的认识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寻找更多的化石材料以及更多的化石类群是深化研究该段生命演化史的唯一途径。本文报道了陕南宁强圆宝山剖面发现的埃迪卡拉纪末期管状化石新材料。新发现的化石产于灯影组顶部,位于寒武纪早期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之下。目前发现的化石类型主要包括Cloudina hartmannae Germs 1972、C.ningqiangensis Cai et al.,2017和Multiconotubus chinensis Cai et al.,2017,此外还有一些与寒武纪早期化石形态相似的管状化石。这些化石材料的发现扩大了埃迪卡拉纪末期化石生物群的多样性以及古地理分布范围,为研究矿化动物群在该段地史时期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化石 埃迪卡拉纪 灯影组 陕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