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reduced - dose cranial spinal irradiation followed by conformal posterior fossa tumor bed boost for average - risk medulloblastoma: efficacy and patterns of failure 被引量:2
1
作者 Douglas JG Barker JL +1 位作者 Ellenbogen RG Geyer JR 《中国神经肿瘤杂志》 2004年第1期46-46,共1页
PURPOSE:To review the efficacy and patterns of failure in average-risk medulloblast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reduced-dose cranial spinal irradiation and a conformal tumor bed boost.METH-ODS ... PURPOSE:To review the efficacy and patterns of failure in average-risk medulloblastoma patients treated with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reduced-dose cranial spinal irradiation and a conformal tumor bed boost.METH-ODS AND MATERIALS: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average risk(defined as<==1.5 cm(2)of residual tumorafter resection,age>3 years,and no involvement of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r spine)medulloblastoma werediagnosed at our institution between January 1994 and December 2001.They were enrolled in an institution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se cranial spinal irradiation followed by conformal posterior fossa tumor bed boost for average efficacy and patterns of failure risk medulloblastoma 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reduced
下载PD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nail bed: A case report
2
作者 Peng-Fei Li Ning Zhu Hui Lu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21期3590-3594,共5页
BACKGROU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of the nail bed is a poorly reported malignant subungual tumor.Because it presents with nonspecific symptoms and signs,it is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by dermatologists or surgeons... BACKGROU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of the nail bed is a poorly reported malignant subungual tumor.Because it presents with nonspecific symptoms and signs,it is frequently misdiagnosed by dermatologists or surgeons.A delay in diagnosis and/or wrong treatment might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disease progression.Thus,new perspectives are needed to assist dermatologists and surgeons with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SCC.This rare case presented with a 2-year delay in the diagnosis of SCC teaches a valuable lesson.CASE SUMMARY A 62-year-old female presented with a non-healing subungual growth in the nail bed of the right middle finger for 2 years.The lesion was first medicated with iodine by the patient herself without any relief.Twenty months later,a dermatologist diagnosed the lesion as paronychia and treated it with nail avulsions repeatedly with no obvious alleviation.A lesionectomy confirmed the lesion was SCC.An extended excision of the tumor with amputation of the 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 was subsequently performed.A biopsy of sentinel lymph nodes was negative.Due to the result of preoperativ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sweeping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was considered dispensable and was skipped.At the 2-year follow-up,the patient showed a quick recovery and no sign of recurrence.CONCLUSION Our successfu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case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attention to long-standing non-healing lesions of the nail bed and the necessity for discreet evaluation and customization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NAIL bed LESION Customized treatment MALIGNANT SUBUNGUAL tumor Case report
下载PDF
自动勾画技术在全乳内侧瘤床同步推量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车 罗德红 +4 位作者 喻皇飞 张琴 胡小池 余盛华 李亚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406-2411,共6页
目的 通过比较自动勾画(auto-segmentation, AS)与人工勾画(manually segmented, MS)结构的几何、剂量和工作时间差异,以评估自动勾画在全乳放疗内侧瘤床同步推量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左侧乳腺癌... 目的 通过比较自动勾画(auto-segmentation, AS)与人工勾画(manually segmented, MS)结构的几何、剂量和工作时间差异,以评估自动勾画在全乳放疗内侧瘤床同步推量中应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行单纯全乳大分割放疗内侧瘤床同期推量患者30例,采用戴斯系数(DSC)、95%豪斯多夫距离(95HD)评估软件AccuContour自动勾画的全乳计划靶区(PTV)和心肺结构几何差异;然后比较两组对应放疗计划PlanA和PlanM靶区和心肺剂量学差异;最后比较两组花费时间。结果 自动勾画实现了肿瘤计划靶区(PGTV)、PTV、肺和心脏DSC分别为0.94(0.91,0.96)、0.88(0.86,0.91)、0.98(0.97,0.98)和0.94(0.93,0.95),95HD(cm)分别为0.25(0.20,0.33)、0.99(0.56,1.20)、0.29(0.25,0.35)和0.50(0.50,0.59);剂量学结果显示AS组PGTV和PTV的V95、D95和Dmean明显低于人工勾画组(P <0.05),而左肺的V20和MLD明显增大(P <0.05),心脏剂量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GTV和心肺的剂量参数平均绝对差异小于1 Gy/1%;工作效率上,自动勾画组中能在2 d内完成对超过70%的患者勾画和计划,时间大幅缩短。结论 与人工勾画相比,在全乳放疗内侧瘤床推量中自动勾画靶区和心肺的几何和剂量参数差异较小。如果在计划优化前对PTV人工略微修改,或可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自动勾画 剂量学 内侧瘤床
下载PDF
瘤床加量在侵犯全层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初步剂量学及毒性反应研究
4
作者 丁文评 王惠丽 +4 位作者 陆元元 周蔼斌 阮俊 王朝霞 陈意红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瘤床加量在侵犯全层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初步剂量学和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8月在弋矶山医院采用瘤床加量治疗的侵犯宫颈全层宫颈癌患者15例,分析瘤床加量前后靶区、危及器官(OAR)剂量学指标及患者的... 目的:探讨瘤床加量在侵犯全层宫颈癌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初步剂量学和毒性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3年8月在弋矶山医院采用瘤床加量治疗的侵犯宫颈全层宫颈癌患者15例,分析瘤床加量前后靶区、危及器官(OAR)剂量学指标及患者的毒副反应。结果:患者瘤床区域加量后,计划瘤床靶区(PGTVtb)的最小剂量(D_(min))、平均剂量(D_(mean))及最大剂量(D max)均高于加量前(P<0.05)。患者瘤床区域加量后,膀胱的V_(30)、V_(40)、V_(50)和直肠的V_(40)、V_(50)较加量前均增加(P<0.05),而小肠V_(30)、V_(40)、V_(50)及左右侧股骨头V_(40)、V_(50)加量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床加量治疗后,患者出现了轻度(1、2级)急性生殖泌尿道和下消化道不良反应。9例(60.00%)和5例(33.33%)患者分别出现中度(3级)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下降,出现1例3级血小板下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重度(4级)急性不良反应。结论:宫颈癌术后行瘤床加量,瘤床区域剂量得到提升,毒副反应可接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瘤床加量 放射治疗 危及器官
下载PDF
锥形束CT引导下盆腔肿瘤患者在六维床上不同固定体位的摆位误差及靶区外放边界
5
作者 郭璋琪 李兵 +2 位作者 毛荣虎 孙学明 刘晓男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0期1071-1074,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引导下盆腔肿瘤患者在六维床上不同固定体位的摆位误差以及靶区外放边界(M_(PTV))。方法将60例盆腔肿瘤患者按照固定体位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患者采用仰卧位,利用真空负压带与固定板进...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引导下盆腔肿瘤患者在六维床上不同固定体位的摆位误差以及靶区外放边界(M_(PTV))。方法将60例盆腔肿瘤患者按照固定体位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30),试验组患者采用仰卧位,利用真空负压带与固定板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侧卧位,利用腹部固定装置配合摆位支撑器固定。两组患者均进行CBCT扫描,获取CBCT图像后进行配准,获取6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左右(X)、头脚(Y)、前后(Z)、平移与旋转冠状位(Rx)、矢状位(Ry)、横断位(Rz)。根据M_(PTV)外放边界公式M_(PTV)=2.5∑+0.7σ,计算出平移方向(X、Y、Z)的M_(PTV)值。结果试验组患者X、Y方向的摆位误差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Z、Rx、Ry、Rz方向的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在Y方向上获取的M_(PTV)值最小,对照组患者在Z方向上获取的M_(PTV)最小。结论CBCT引导下盆腔肿瘤患者在六维床上的仰卧位配合固定装置与侧卧位配合固定装置均存在摆位误差。临床选择患者的固定体位时需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以及患病程度、心理、患病位置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摆位误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盆腔肿瘤 六维床 固定体位 摆位误差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区同步加量IMRT的剂量学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蒙渡 唐丰文 +4 位作者 刘锐 杨蕴一 王书文 韩苏夏 赵新汉 《西部医学》 2017年第5期622-626,共5页
目的前瞻性临床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3年43例Ⅰ~Ⅱ期行保乳手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保乳术后进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目的前瞻性临床观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的剂量分布、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2013年43例Ⅰ~Ⅱ期行保乳手术加前哨淋巴结活检和/或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保乳术后进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并予以瘤床区同步加量治疗。采用调强放疗技术(IMRT),计划靶区(PTV)50Gy/25f,瘤床加量区(PTV boost)60Gy/25f/2.4Gy/fx。观察放疗计划剂量学特征、临床副反应、放疗前后美容效果及疗效。结果采用调强放疗技术的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射治疗具有良好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指数(CI)及均匀度指数(HI)。1度皮肤反应发生率53.49%,2度为41.86%,3度为4.65%,无4度皮肤反应者;1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30.23%,2级为9.16%,未出现3~4级放射性肺炎;1级和2级上肢水肿发生率分别为18.60%和4.65%;放疗前评估美容效果优良率为93.02%,放疗后为86.04%;3年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RFS)为97.67%,3年的总体生存率(OS)为95.35%。结论瘤床同步加量放射治疗乳腺癌缩短了治疗周期,调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剂量分布均匀度及适形度,急性及远期副反应风险较低,3年的DFS及OS理想,美容效果评价满意,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IMRT 瘤床区同步加量放疗 放射治疗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外照射内侧和外侧瘤床两种加量方法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魏贤顶 赵于天 +3 位作者 金建荣 丁阳 崔强亮 杨波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4100-4103,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外照射内侧和外侧瘤床两种局部加量方法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寻求最佳的瘤床加量方法。方法:对16例瘤床偏外侧、22例瘤床偏内侧共计38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分别勾画全乳靶区和瘤床靶区。电子线...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外照射内侧和外侧瘤床两种局部加量方法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寻求最佳的瘤床加量方法。方法:对16例瘤床偏外侧、22例瘤床偏内侧共计38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分别勾画全乳靶区和瘤床靶区。电子线补量计划使用6 MV-X线对全乳进行野中野正向调强设计,处方剂量50 Gy/25 fx/5 W,完成后局部瘤床再使用9 Mev电子线补量使得瘤床总量60 Gy/30 fx/6 W。同步加量计划,使用6 MV-X线对全乳和瘤床设计5~6个照射野的逆向调强计划,处方剂量为全乳靶区50 Gy/25 fx/5 W,瘤床靶区60 Gy/25 fx/5 W。所有患者都进行两套计划设计,并分别比较外侧组和内侧组的剂量学特点,同时观察放疗期间和放疗结束3月内的局部皮肤和放射性肺炎情况。结果:外侧组的同步加量计划的靶区适形性、均匀性和V95%均显著优于电子线补量计划,同侧肺V20、V30小于后者,同侧肺V5、心脏Dmean和对侧肺Dmean大于后者,同侧肺Dmean无统计学差异;内侧组的同步加量计划的靶区适形性优于电子线补量计划,同侧肺V5、心脏Dmean大于后者,同侧肺的V30小于后者,同侧肺V20、Dmean、对侧肺Dmean无统计学差异,全部患者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Ⅰ、Ⅱ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为29%,未出现严重的局部皮肤破损情况,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偏外侧的患者进行外照射时,使用同步加量的方法能明显优化靶区剂量,不会增加危及器官的受量,同时可以缩短放疗疗程,瘤床偏内侧的患者两种方法都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疗法 瘤床加量 剂量学
下载PDF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护理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运智 孙明丽 +2 位作者 张学勇 武素玲 修志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789-1791,共3页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护理效果。方法91例肿瘤患者化疗276例次,根据骨髓抑制分级标准,将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56例次)入住百级无菌层流病床进行保护性隔离,并给予有效预防感染、心理及饮食护理。...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护理效果。方法91例肿瘤患者化疗276例次,根据骨髓抑制分级标准,将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56例次)入住百级无菌层流病床进行保护性隔离,并给予有效预防感染、心理及饮食护理。结果56例次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接受无菌层流床治疗后,感染的发生率仅10.7%。结论无菌床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感染率,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无菌床 骨髓抑制 护理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调强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 被引量:9
9
作者 郑荣辉 李洪胜 +4 位作者 张秀萍 张伟军 黄赖机 谭剑明 邓瑾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6期569-572,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女性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的放射毒性、乳腺美容效果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乳腺癌保乳术后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患者,年龄26~67岁,随机分为大分割研究组(14例)和常规分割对照组(16例)。全乳调强放疗剂量:大分割... 目的:探讨中国女性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的放射毒性、乳腺美容效果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乳腺癌保乳术后符合入组条件的30例患者,年龄26~67岁,随机分为大分割研究组(14例)和常规分割对照组(16例)。全乳调强放疗剂量:大分割组40.5 Gy/15 f/21 d,常规分割组50.0 Gy/25 f/35 d;瘤床加量:大分割组46.5 Gy/16 f/22 d,常规分割组60.0 Gy/30 f/42 d。结果:所有患者急性/晚期放射性皮炎均列为I^II度;研究组和对照组急性/晚期皮肤毒性和乳房美容效果比较均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0例患者未见明显放射性心、肺毒性出现;中位随访21.7个月,无发生肿瘤局部复发。结论:中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具有与常规分割放疗同等良好的治疗耐受性、乳房美容效果及放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调强放射治疗 瘤床加量 大分割放疗
下载PDF
三种全乳同步瘤床加量调强放疗计划的比较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刚 张顺康 +5 位作者 沈磊 孙丽云 赵映薇 王鑫 王欢欢 卢月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11-619,共9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采用3种不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制定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同步瘤床加量的放疗计划,并对3种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 背景与目的:目前保乳手术+术后放疗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治疗模式。采用3种不同适形调强放疗技术制定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同步瘤床加量的放疗计划,并对3种放疗计划的肿瘤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等方面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放疗科2018年度收治的女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50例,左、右侧乳腺癌患者各25例。分别采用正向调强、逆向调强、容积调强等3种调强治疗方法制定全乳同步瘤床加量放疗计划。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适形度(conformity index,CI)与均匀度(homogeneity index,HI);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同侧肺(V5、V20、V30)、心脏(Dmean、左乳癌V25、右乳癌V15)、对侧乳腺(D2、Dmean);单次治疗的总跳数(minute,MU)及出束时间,并进一步分析乳房体积大小对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正向调强、逆向调强与容积调强放疗计划的全乳靶区CI分别为0.69±0.09、0.86±0.06和0.79±0.07(两两比较P<0.001),瘤床靶区CI分别为0.71±0.15、0.79±0.15和0.80±0.12(两两比较P=0.007、P<0.001和P=0.624),全乳靶区HI分别为0.17±0.03、0.13±0.03和0.18±0.03(两两比较P<0.001),瘤床靶区HI分别为0.17±0.05、0.07±0.01和0.10±0.02(两两比较P<0.001)。同侧肺V5为56.08±7.24、46.08±5.48和57.82±6.64(两两比较P<0.001、P=0.079、P<0.001),V20为27.96±2.57、20.28±2.13和23.44±2.71(两两比较P<0.001、P=0.025、P<0.001),V30为22.34±2.20、15.40±2.37和16.42±2.82(两两比较P<0.001、P=0.006、P=0.012)。左乳癌心脏Dmean为775.48±113.23、584.20±223.04和634.24±174.38(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45),右乳癌心脏Dmean为209.32±84.60、125.56±41.65和200.80±49.74(两两比较P<0.001、P=0.524、P<0.001),左乳癌心脏V25为8.20±1.73、5.02±1.38和6.65±1.56(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37),右乳癌心脏V15均为0值不做比较。对侧乳腺的Dmean为288.05±105.14、108.25±56.47和123.59±73.79(两两比较P<0.001、P<0.001、P=0.023)。单次治疗MU为285.74±17.73、1463.94±227.74和445.50±98.22(两两比较P<0.001),出束时间为205.12±20.68、343.26±37.59和138.06±13.53(两两比较P<0.001)。50例患者以患侧乳房体积平均值764.89mL为界分成两组,乳房小体积组3种放疗计划的靶区CI、HI以及单次MU与出束时间优于乳房大体积组,而在正常器官剂量学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逆向调强与容积调强在靶区剂量学参数及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优于正向调强计划。其中逆向调强计划稍优于容积调强,推荐用于耐受较好、有长期生存预期的中、青年患者;而容积调强计划的单次MU更少,出束时间更短,建议老年、乳房体积较大的患者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同步瘤床加量 调强放疗
下载PDF
术中电子线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瘤床加量放疗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昕 王翔 +4 位作者 王文彦 高纪东 宣立学 李晔雄 冯勤付 《中国医刊》 CAS 2013年第11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采用术中瘤床放疗替代术后瘤床加量外照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做术中瘤床区放疗,术后全乳外放疗。观察近期疗效、切口愈合情况、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采用术中瘤床放疗替代术后瘤床加量外照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14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做术中瘤床区放疗,术后全乳外放疗。观察近期疗效、切口愈合情况、美容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4个月,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及死亡病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延迟拆线3例,中位愈合时间14天,无切口脂肪液化、水肿或血肿。美容效果优秀或良好12例。轻度皮肤色素沉着1例。无放疗相关急性血液学毒性。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术中瘤床区补量放疗替代术后瘤床加量近期疗效稳定,美容效果好,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术中电子线放疗 瘤床加量放疗
下载PDF
右乳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X线和后程电子线补量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彪 潘香 +2 位作者 杨毅 张凯恋 唐一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银夹标记条件下瘤床同步X射线补量调强放疗(SIB-IMRT)和后程电子线补量调强放疗(IMRT+E)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右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置银夹标记患者15例,采用Pinnacle39.6计划系统分别设计SIB-IMRT和IMRT+... 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银夹标记条件下瘤床同步X射线补量调强放疗(SIB-IMRT)和后程电子线补量调强放疗(IMRT+E)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右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置银夹标记患者15例,采用Pinnacle39.6计划系统分别设计SIB-IMRT和IMRT+E两组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参数。结果:两组计划比较全乳和瘤床靶区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平均剂量(D_(mean))以及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及器官右肺V_5、V_(10)、V_(20)、D_(mean),左肺D_(mean),全肺V_(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IB-IMRT组右肺V_(20)明显低于IMR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D_(mean)、左乳腺D_(mean)、瘤床前缘的皮肤组织D_(mean)的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IB-IMRT组瘤床后缘1 cm厚的肺组织D_(mean)高于IMRT+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乳癌保乳术后瘤床银夹标记调强放疗的两种补量方式大多数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保证全乳和瘤床靶区覆盖率的条件下,虽然SIB-IMRT组瘤床后缘1 cm厚的肺组织D_(mean)偏高,但对肺、心脏和左乳腺等保护整体上明显优于IMRT+E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SIB-IMRT也比IMRT+E更加简单方便,既提高工作效率又减少总的治疗时间,省时又省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银夹标记 瘤床同步补量 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下载PDF
大分割放射治疗不同瘤床补量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性损伤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建廷 邵瑞雨 +3 位作者 王晶 李娜 熊伟 王晓红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7期22-26,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大分割放射治疗中瘤床同步补量与序贯瘤床补量两种技术发生急性和(或)晚期乳房相关放射性损伤、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的差异性,以提高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在医院行...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大分割放射治疗中瘤床同步补量与序贯瘤床补量两种技术发生急性和(或)晚期乳房相关放射性损伤、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的差异性,以提高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在医院行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109例女性患者,根据瘤床补量技术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行瘤床同步补量调强放射治疗(SIB-IMRT),对照组行全乳调强放射治疗(IMRT)后序贯瘤床电子线补量放射治疗。对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皮肤及皮下组织放射性损伤、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和2年后美容效果以及近期疗效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放射治疗后109例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为≤1级(占91.7%),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皮肤及皮下组织放射性损伤主要为≤1级(占86.2%),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和2年后美容效果优良率分别为87.2%(95/109)和90.8%(99/109),2年局部肿瘤控制率、无疾病生存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在放射治疗结束2年后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放射性损伤、放射治疗结束1个月和2年后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1.8%(1/56),明显低于对照组[15.1%(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7,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射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较好,应用瘤床同步补量技术更能够降低2级以上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可优先选择该方式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大分割放射治疗 瘤床补量 技术评价
下载PDF
右乳癌保乳术后无标记的瘤床不同补量模式调强放疗剂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潘香 赵彪 +2 位作者 张凯恋 杨毅 唐一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8期766-769,782,共5页
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瘤床无银夹标记的患者术后行瘤床同步X射线调强放疗(SIB-IMRT)与后程电子线补量调强放疗计划(IMRT+E)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右乳腺癌保乳术中瘤床未放置银夹标记的患者15例,采用Pinnacle39.6计划系统分别设计S... 目的:探讨右乳腺癌保乳术瘤床无银夹标记的患者术后行瘤床同步X射线调强放疗(SIB-IMRT)与后程电子线补量调强放疗计划(IMRT+E)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右乳腺癌保乳术中瘤床未放置银夹标记的患者15例,采用Pinnacle39.6计划系统分别设计SIB-IMRT计划和IMRT+E计划,比较两种补量方法的剂量学参数。结果:SIB-IMRT和IMRT+E的全乳和瘤床靶区的D_(max)、D_(min)、D_(mean)以及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肺V_5、V_(20)、D_(mean)、左肺D_(mea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IB-IMRT计划中右肺V_(10)、全肺V_(20)明显低于IMRT+E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D_(mean)两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心脏V_5、V_(15),IMRT+E计划明显高于SIB-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乳腺D_(mean)、瘤床前缘0.5 cm厚的皮肤体积的D_(mean)两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瘤床后缘1 cm厚的肺体积的D_(mean),SIB-IMRT高于IMRT+E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乳癌保乳术后无银夹标记患者调强放疗瘤床两种补量方式的多数剂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MRT+E相比,SIB-IMRT在保证瘤床和全乳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降低了患侧肺和心脏的损伤,减少了总的治疗时间,省时省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乳手术 无标记 瘤床补量 调强放疗 剂量学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方法与传统方法治疗压疮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7
15
作者 刘恩 陈凡华 郝美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60-261,共2页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与传统方法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 5 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2 5例采用艾灸、滴药、湿润烧伤膏 (MEBO)治疗压疮。对照组 2 5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压疮。结果实验组有效率 10 0 % ,治愈率 80 ...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与传统方法治疗压疮的疗效。方法将 5 0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 2 5例采用艾灸、滴药、湿润烧伤膏 (MEBO)治疗压疮。对照组 2 5例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压疮。结果实验组有效率 10 0 % ,治愈率 80 %。对照组有效率 10 0 % ,治愈率 4 4 %。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艾灸、滴药、MEBO治疗压疮的疗效优于传统方法 ,中西医结合方法使创面肉芽生长迅速、不结痂、上皮蔓延修复快、疗程短等优点。建议推广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压疮 ,尤其是晚期肿瘤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方法 传统方法 治疗 压疮 效果比较 湿润烧伤膏 晚期肿瘤
下载PDF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护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运智 孙明丽 +2 位作者 张学勇 武素玲 修志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年第05X期89-91,共3页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护理效果。方法 91例肿瘤患者化疗276例次,根据骨髓抑制分级标准,将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56例次)入住百级无菌层流病床进行保护性隔离,并给予有效预防感染、心理及饮食护理...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床的护理效果。方法 91例肿瘤患者化疗276例次,根据骨髓抑制分级标准,将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56例次)入住百级无菌层流病床进行保护性隔离,并给予有效预防感染、心理及饮食护理。结果 56例次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接受无菌层流床治疗后,感染的发生率仅10·7%。结论无菌床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化疗后出现Ⅲ度、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感染率,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无菌床 骨髓抑制 护理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序贯加量与同期加量放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于波 顾小伟 +3 位作者 舒忠琴 沙莎 周菊英 王利利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序贯加量和同期加量两种放射治疗技术的疗效、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7年5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瘤床序贯加量放疗组(序贯组)49例,同期加...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序贯加量和同期加量两种放射治疗技术的疗效、副反应及美容效果。方法2014年1月-2017年5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瘤床序贯加量放疗组(序贯组)49例,同期加量放疗组(同期组)47例。序贯组剂量分割方式为全乳50 Gy/25次/5周,后续瘤床序贯加量10~16Gy/5~8次/1~1.5周;同期组剂量分割方式为全乳50 Gy/25次/5周,瘤床60Gy/25次/5周。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副作用、美容效果和长期生存。结果序贯组与同期组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晚期皮肤反应发生率、骨髓抑制发生率、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放疗后、放疗1年后的序贯组与同期组美容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5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全组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保乳术后瘤床序贯加量和同期加量的疗效相似,美容效果相当且未加重早晚期不良反应,并有缩短疗程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术 瘤床 同期 序贯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纵隔各分区的淋巴结转移概率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荣刚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3年第10期2257-2260,共4页
目的:分析各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模式,探讨食管癌术后辅助性调强放疗的靶区勾画技巧,缩小照射野,降低放疗毒副作用。方法:收集589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复发157例,淋巴结复发83.4%(131例),瘤床复发9.6%(15例... 目的:分析各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模式,探讨食管癌术后辅助性调强放疗的靶区勾画技巧,缩小照射野,降低放疗毒副作用。方法:收集589例接受根治性切除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复发157例,淋巴结复发83.4%(131例),瘤床复发9.6%(15例,包括合并淋巴结复发6例),吻合口复发5.7%(9例,包括合并淋巴结复发4例,合并残胃复发1例),残胃复发1.3%(2例)。结果:各段食管癌术后的复发模式以区域淋巴结转移为主,食管癌淋巴结复发仍以纵隔淋巴结转移为主,纵隔1R区淋巴结复发明显高于其他分区,并且没有纵隔5区淋巴结复发。贲门癌以腹腔淋巴结复发为主;T4、T3、T2期患者手术后瘤床复发的风险分别为19.1%、1.4%、1.5%,瘤床复发主要为T4期患者。结论:临床上做食管癌术后辅助性调强放疗时,CTV可以根据不同部位食管癌的复发模式及淋巴结转移规律进一步缩小照射野。食管癌根治术后放疗靶区应设计为:上段食管癌应包括双锁骨上,纵隔1、2、4、7、3P区,瘤床,吻合口;中、下段食管癌术后放疗靶区包括双锁骨上,纵隔1、2、4、7、3P区,吻合口。T4期患者包括瘤床即可,瘤床下界置于原发灶下界即可。T3以上患者由于瘤床复发几率很低,可甩掉瘤床的照射。对于术后清扫贲门或胃左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可照射腹腔淋巴结引流区,包括腹腔3、7、8、9、16a组淋巴引流区;贲门癌包括瘤床,腹腔3、7、8、9、10、11、16a组淋巴引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术后放疗 瘤床 调强放疗
下载PDF
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钟伟伟 郑祖安 +3 位作者 刘庆 董克湉 廖景龙 李君超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SRT的37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个体化头热塑网罩联合发泡胶制作的个体化头枕与碳纤维底板固定,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每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 目的:探讨六维床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行SRT的37例颅内肿瘤患者采用个体化头热塑网罩联合发泡胶制作的个体化头枕与碳纤维底板固定,CT模拟定位获取治疗计划参考图像,每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CBCT图像采用骨窗模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采用Varian Edge直线加速器机载CBCT影像引导,用六维治疗床在线校正摆位误差。误差校正后再次行CBCT扫描,将CBCT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进行再次配准,记录配准结果,比较六维床校正前后的误差结果。结果:颅内肿瘤首次摆位误差中,三个平移方向X、Y、Z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14±0.071)cm、(0.096±0.077)cm、(0.090±0.069)cm.,3个旋转方向Rx,Ry,Rz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737±0.451)°、(0.748±0.384)°、(0.701±0.381)°。六维床在线校正后获得残余误差结果,3个平移方向X、Y、Z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20±0.016)cm、(0.012±0.012)cm、(0.014±0.011)cm,3个旋转方向Rx,Ry,Rz的残余误差分别为(0.080±0.080)°、(0.076±0.075)°、(0.076±0.075)°,6个方向上校正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影像引导下的六维治疗床对颅内肿瘤SRT的摆位误差有明显的纠正作用,建议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时,采用六维方向在线校正摆位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六维床 摆位误差
下载PDF
甲床外单发性血管球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涛 马东来 +1 位作者 刘跃华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4-26,共3页
报告1例血管球瘤。患者男,46岁。颈部左侧豆大红色带蒂肿物10年,疼痛5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萎缩变薄,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内可见肿瘤细胞团块,主要由大量均匀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和扩张的血管腔组成,免疫组化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A... 报告1例血管球瘤。患者男,46岁。颈部左侧豆大红色带蒂肿物10年,疼痛5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萎缩变薄,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内可见肿瘤细胞团块,主要由大量均匀一致的血管球细胞和扩张的血管腔组成,免疫组化染色: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vimen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CD34、CD31均(-),诊断为甲床外单发性血管球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单发性 甲床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