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东北土木厝宜居性改造与实践——以晓阳镇凤过溪11号民居为例
1
作者 缪远 马一丹 +1 位作者 吕忠正 吴先德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25-233,共9页
闽东北土木厝作为福建传统村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营造体系是乡民农耕生产、生活形态在闽东北山区条件下的自组织体现。然而,宁德地区的相关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表明:传统民居存在空间布局、物理性能、功用设施、风貌传承和安... 闽东北土木厝作为福建传统村落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营造体系是乡民农耕生产、生活形态在闽东北山区条件下的自组织体现。然而,宁德地区的相关田野工作和文献研究表明:传统民居存在空间布局、物理性能、功用设施、风貌传承和安全保障问题,零散修补难以满足民居保护和再利用需求。因此,为提高民居宜居性,针对民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造对策。以闽东北土木厝传统营造体系为基础,从屋顶、墙体、木骨、隔板和基础5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建筑性能的具体措施,并通过凤过溪11号民居的项目实践案例探索了当下乡村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土木厝 营造技艺 乡村建筑遗产
下载PDF
土、石、木在“土木厝”环境应变建造中的合作原理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罗辉 冷天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共8页
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为对象,关联材料特性、建造技艺和地域因素,解析土、石、木在应对地形和气候因素的环境应变建造中的合作原理,以此为案例理解中国传统建造体系的材料建造与形态结果之间的建构逻辑,为传统建筑文... 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为对象,关联材料特性、建造技艺和地域因素,解析土、石、木在应对地形和气候因素的环境应变建造中的合作原理,以此为案例理解中国传统建造体系的材料建造与形态结果之间的建构逻辑,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发展、传统建造体系的现代化工作提供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木厝 环境应变 合作原理
原文传递
“土木厝”,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的类型应变研究
3
作者 罗辉 赵辰 《建筑实践》 2019年第2期12-13,共2页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以民间的建造一“土木/营造”为基础的,其单体和聚落是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关系的空间呈现,并在历史演变中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关系。近现代以来,尤其在近30年来剧烈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空间的...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以民间的建造一“土木/营造”为基础的,其单体和聚落是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关系的空间呈现,并在历史演变中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关系。近现代以来,尤其在近30年来剧烈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当下的乡村复兴正是以自然/人文生态保护下的乡村发展为目的,乡村空间的生态发展成为当下建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之核心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的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民居研究,脱离真实的“土木/营造”之传统建造体系而过于注重民居建筑的表面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拨开“形式风格”之迷雾回到“土木/营造”的传统建造体系中,从传统建造体系的合理内核中探求其现代化路径,是乡村空间得以生态发展的关键。因此,本论文基于“土木/营造”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质之理论,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作为对象,研究其在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条件变化之中的适应性演变一应变之规律性,认知传统建造体系的内核以辨析其现代化方向和路径之可能性,从而为乡村复兴中将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联结为连贯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视角。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汉人移民的集聚地,闽东北区域是移民经陆路和水路迁徙通道入闽的首站。中国传统建造体系“土木/营造”在移民至闽东北的迁徙和定居过程中再适应而演变发展,形成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然而,闽东北区域内因地形阻隔而形成相对地理独立、生态差异、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多个地理文化单元,移民在其间定居和相互交流的发展中,"土木厝”以类型学原理在各地理文化单元中因建造因素的差异而不断应变,形成极为丰富的各种演变类型。本文限定闽东北为空间范畴,以唐末至今为时间范畴,研究"土木厝"的应变规律。“土木厝”依据闽东北移民族群的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空间,根据自然地理因素构筑居住与礼仪空间并置的单座建筑/院落,依据家庭/族群关系和地形条件组合形成聚落。本文以闽东北人文地理背景下“土木厝”的演变规律定义其建筑学基本类型,在基本类型建造要素分类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应变:地形、气候和材料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基底、墙体、构架、分隔面和屋顶等建造要素在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中再适应而发生单体类型的应变;家庭模式、经济模式、宗法信仰、行为习俗和安全防卫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因素的差异造成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为空间的变化引发“土木厝”的单体类型和聚落类型的应变。依据“土木厝”类型应变的研究和调研,初步划定了“土木厝”在闽东北地域的人文地理范畴。“土木厝”应变的研究思路,是去除闽东北民居形态差异和风格特征理论的干扰而直达其建造实质的途径,对于当下乡村复兴中明晰传统建造体系之核心价值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合理衔接在思想方法上提供指导意义,即:在地形、气候条件无实质性变化而建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现代化的当下,应循“土木厝”应变逻辑而探求其现代化更新的路径。此外,“土木厝”的应变研究亦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土木/营造”观念的佐证,并作为案例有益于重新诠释中国建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复兴 自然/人文生态 传统建造体系 土木/营造 闽东北 土木厝 类型 应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