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osion dynamics of tungsten wire array Z-pinches on the YANG accelerator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显宾 杨礼兵 +13 位作者 李晶 周少彤 任晓东 张思群 但加坤 蔡红春 段书超 陈光华 章征伟 欧阳凯 李军 张朝辉 周荣国 王贵林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5期410-417,共8页
We investigated the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osion dynamics of low-wire-number cylindrical tungsten wire array Z-pinches on the YANG accelerator with a peak current 0.8-1.1 MA and a rising time ~ 90 ns.The a... We investigated the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osion dynamics of low-wire-number cylindrical tungsten wire array Z-pinches on the YANG accelerator with a peak current 0.8-1.1 MA and a rising time ~ 90 ns.The arrays are made up of(8-32)×5 μm wires 6/10 mm in diameter and 15 mm in height.The highest X-ray power obtained in the experiments was about 0.37 TW with the total radiation energy ~ 13 kJ and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 9%(24×5 μm wires,6 mm in diameter).Most of the X-ray emissions from tungsten Z-pinch plasma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spectral band of 100-600 eV,peaked at 250 and 375 eV.The dominant wavelengths of the wire ablation and the magneto-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were found and analyzed through measuring the time-gated self-emission and laser interferometric images.Through analyzing the implosion trajectories obtained by an optical streak camera,the run-in velocities of the Z-pinch plasmas at the end of the implosion phase were determined to be about(1.3-2.1)×10 7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PINCH tungsten wire array X-ray radiation implosion dynamics
下载PDF
Tensile properties of tungsten-rhenium wires with nanofibrous structure 被引量:1
2
作者 Na-na Qiu Yin Zhang +2 位作者 Cheng Zhang Huan Tong Xi-ping S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055-1059,共5页
In this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ungsten-rhenium wires with nanofibrous micro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at both room temperature(RT) and 800?C.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associated to the nanofibrous mi... In this stud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ungsten-rhenium wires with nanofibrous micro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at both room temperature(RT) and 800?C.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associated to the nanofibrous microstructure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ungsten-rhenium wires with nanofibrous grains exhibited a very high tensile strength reaching values of 3.5 GPa and 4.4 GPa for the coarse(grains diameter of 240 nm) and fine(grains diameter of 80 nm) wires, respectively. With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from RT to 800?C, the tensile strength decreased slightly but still held high values(1.8 GPa and 3.8 GPa). All the fracture surfaces exhibited apparent neck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pear-edge shaped fracture surface, indicating excellent ductility of the wires. A model of the strengthening mechanism of these tungsten-rhenium wires wa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gsten-rhenium wi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nanofibrous microstructure TENSILE STRENGTH
下载PDF
Towards an optical coupler using fine-wire:a study of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of a heterojunction formed in a single fine-wire of tungsten oxides
3
作者 陈尚辉 陈建 +1 位作者 邓少芝 许宁生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0年第3期557-562,共6页
Nanodevices using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of a single nanowire have attracted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to optical signal coupling and optical power... Nanodevices using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of a single nanowire have attracted growing interest.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the photovoltaic effect to optical signal coupling and optical power transmission, and report on the realization of a heterojunction formed between WO2 and WO3 in a fine-wire having a diameter on the micrometer scale. Using a laser beam of 514.5 nm as a signal source, the WO2-WO3 heterojunction yields a maximum output power of up to 37.4 pico watt per heterojunction. Fast responses (less than a second) of both photovoltaic voltage and current are also observed. In addition, we demonstrate that it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way to adapt a commercial Raman spectrometer for the combined functions of fabrication,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vottaic measurement of an optical signal coupler and optical power transmitter based on a fine-wire. Our results show an attractive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nanowire or fine-wire elements for coupling optical signals into and for powering a nanoelectronic or nano-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circuit that work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eventing it from directly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with the optical coupl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coupler HETEROJUNCTION tungsten oxide fine-wire PHOTOVOLTAIC
下载PDF
旋转电弧焊接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黄绍服 彭振 +3 位作者 柳建 程磊 王晓龙 蔡志海 《电焊机》 2024年第1期95-106,共12页
熔焊焊接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侧壁不熔、咬边、晶粒粗大等问题,导致接头性能较低。为更好地解决焊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旋转电弧焊接技术。相对于普通焊接,旋转电弧中的旋转电弧耦合力在焊接时对熔池的搅拌破碎效应能加速焊缝中的传质传热... 熔焊焊接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侧壁不熔、咬边、晶粒粗大等问题,导致接头性能较低。为更好地解决焊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旋转电弧焊接技术。相对于普通焊接,旋转电弧中的旋转电弧耦合力在焊接时对熔池的搅拌破碎效应能加速焊缝中的传质传热,并细化晶粒减小焊缝残余应力,能解决焊接中常见问题,获得优质焊缝并提高焊接接头的使用寿命。主要综述了基于外加磁场、非对称钨极旋转电弧、缆式焊丝熔化极旋转电弧的研究现状,指出目前旋转电弧焊接技术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电弧焊接 外加磁场 非对称钨极旋转电弧 缆式焊丝
下载PDF
CMOS红外光源的设计与实现
5
作者 王林峰 余隽 +3 位作者 李中洲 黄正兴 朱慧超 唐祯安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3,126,共5页
基于红外气体传感器微型化、低成本和低功耗的发展需要,设计了一种用于非色散红外(NDIR)集成气体传感器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红外光源。它以非等间隔的蛇形钨(W)薄膜电阻作为加热丝,以二氧化硅(SiO_(2))和氮化硅(Si_(3)N_(4))... 基于红外气体传感器微型化、低成本和低功耗的发展需要,设计了一种用于非色散红外(NDIR)集成气体传感器的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红外光源。它以非等间隔的蛇形钨(W)薄膜电阻作为加热丝,以二氧化硅(SiO_(2))和氮化硅(Si_(3)N_(4))多层复合介质薄膜为支撑形成悬空膜片式微热板,以氧化铜(CuO)和二氧化锰(MnO_(2))纳米材料复合薄膜作为辐射增强层。基于COMSOL软件进行了热电耦合仿真,证明结构设计合理性。采用标准CMOS工艺、硅(Si)的深刻蚀工艺以及静电流体动力学打印技术流片制造了该CMOS红外光源芯片。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红外光源从室温升温至469℃的热响应时间约为41 ms,电功耗仅为138 mW,辐射区温度分布均匀,引入辐射增强层使表面比辐射率提高约35%,红外光源的辐射功率和红外光谱辐射强度测试结果表明:该涂层有效地增强了红外辐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红外光源 非色散红外集成气体传感器 辐射增强层 钨丝微热板
下载PDF
00Cr13Ni5Mo不锈钢四钨极耦合电弧双丝增材制造工艺
6
作者 周鑫 梁晓梅 +2 位作者 王建昌 黄瑞生 滕彬 《焊接》 2024年第5期37-43,共7页
为解决现有基于GTA热源增材制造工艺存在的熔覆效率较低、焊接效率较低的突出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四钨极耦合电弧双丝增材制造工艺,并通过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研究熔覆电流、行走速度与送丝速度对单层单道沉积层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解决现有基于GTA热源增材制造工艺存在的熔覆效率较低、焊接效率较低的突出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四钨极耦合电弧双丝增材制造工艺,并通过控制变量的试验方法研究熔覆电流、行走速度与送丝速度对单层单道沉积层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熔池面积的波动与电弧压力是四钨极热源单道沉积层出现单道沉积层不连续、咬边等缺陷的主要原因,在保证成形质量的前提下,四钨极热源最大行走速度为400 mm/min、最大送丝速度为12 m/min、熔覆效率为6.24 kg/h,沉积件微观组织由回火索氏体、逆变奥氏体及碳化物组成,沉积件冲击吸收能量达到208 J,为MAG热源的2.5倍。综上所述,四钨极耦合电弧双丝增材制造工艺可以在保证优良冲击性能的前提下显著解决GTA热源增材制造工艺存在的熔覆效率较低、焊接效率较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四钨极耦合电弧 双丝 增材制造
下载PDF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 Formation in a Wire Explosion Process by Adopting the Optical Emission Technique
7
作者 B.DEBALINA M.KAMARAJ +2 位作者 S.R.CHAKRAVARTHI N.J.VASA R.SARATHI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6期562-569,共8页
In the present study nano-tungsten carbide particles were generated in a wire explosion process.The plasma generated during the wire explosion process was analyzed using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OES).The impact... In the present study nano-tungsten carbide particles were generated in a wire explosion process.The plasma generated during the wire explosion process was analyzed using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OES).The impact of ambient pressure on the plasma temperature,electron density and plasma lifetime was studied.Lifetime variations of the plasma produce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The produced nano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through wide angle X-ray diffraction(WAXD)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studies. Particles produced with a negative DC charging voltage had a larger mean size when compared to a positive charging voltage.Polarity dependence on the plasma duration was observed where plasma was sustained for a longer duration with a negative DC charging vol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cal emission wire explosion tungsten carbide life time nano particle
下载PDF
钨材强韧化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立 聂仁鑫 +3 位作者 王喆 黄伯云 王德志 黄祥 《硬质合金》 CAS 2023年第6期413-424,共12页
光伏产业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光伏行业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电池。相对高碳钢丝基体,在高强韧性钨丝基体负载金刚石能更好地满足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超薄单晶硅片高效、高质量切割的需求。提高强韧性是提高... 光伏产业属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光伏行业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电池。相对高碳钢丝基体,在高强韧性钨丝基体负载金刚石能更好地满足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关键材料——超薄单晶硅片高效、高质量切割的需求。提高强韧性是提高钨丝拉拔合格品率、实现超细钨丝高质量拉丝成材和钨丝金刚线高效切割超薄单晶硅片的基础,热机械压力加工、合金化、晶粒度和晶粒形貌调控等是实现钨材强韧化的主要路径。本文综述了钨材的各种强韧化路径的实施方案与实施效果,旨在为第二代高强韧性超细光伏钨丝的研发提供有效参考,主要包括钨材强韧性的热机械压力加工提升策略、固溶强化和第2相强化策略以及细晶强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材高性能化 光伏钨丝 钨丝金刚线 单晶硅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结构光视觉的GTAW送丝位置实时传感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武少杰 李宏利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0-266,共7页
核电反应堆冷却剂管道(主管道)是连接反应堆压力壳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主要承压设备,被称为核电的“主动脉”.主管道焊接通常采用钨极氩弧焊(gas tungsten arc welding,GTAW)工艺,通过轨道小车进行全位置焊接.然而,受限于坡口的一致性以... 核电反应堆冷却剂管道(主管道)是连接反应堆压力壳与蒸汽发生器之间的主要承压设备,被称为核电的“主动脉”.主管道焊接通常采用钨极氩弧焊(gas tungsten arc welding,GTAW)工艺,通过轨道小车进行全位置焊接.然而,受限于坡口的一致性以及设备的稳定性,焊丝与熔池之间的相对位置(简称为送丝位置)在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偏移,破坏了熔池稳定,进而对焊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此外,焊接过程中的高亮弧光以及高温也进一步加大了送丝位置传感的难度.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基于结构光视觉传感法,通过分析送丝位置对熔池形貌的影响机制,研究熔池形貌与结构光反射图样之间的对应关系,获得一种能够有效判断主管道GTAW焊接过程中送丝位置的传感方法.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光视觉传感技术能够利用熔池表面的镜面特性,将熔池表面的振动状态放大.当送丝位置位于熔池前端时,在熔池前端出现凹陷,并且反映为反射图样右端位置的点阵集中.当送丝位置位于熔池内部时,根据焊丝熔化状态又分为大电流和小电流两种情况:当电流较小时,焊丝在熔池与电弧热量的共同作用下熔化,使得熔池内部出现凹陷,并反映为反射图样中部的点阵集中;当电流较大时,焊丝在电弧热量的作用下熔化,滴入熔池并引起熔池振荡.因此,基于结构光视觉技术能够有效地获取焊丝与熔池的相对位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光视觉传感 钨极氩弧焊 送丝位置 反射图样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金刚线发展机遇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金晟 张勇 《金属制品》 CAS 2023年第1期1-4,共4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推进及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背景下,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2030年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量保守估计为195~315 GW,乐观估计为240~366 GW。光伏行业持续的高景气度为金刚线... 在“碳达峰、碳中和”不断推进及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背景下,全球光伏装机规模有望持续增长。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2030年全球每年新增光伏装机量保守估计为195~315 GW,乐观估计为240~366 GW。光伏行业持续的高景气度为金刚线应用提供了巨大市场。作为可能替代品钨丝金刚线的难题是原料问题,钨丝生产的成材率还比较低,使用钨丝做金刚线母线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细线化问题,但要全面取代高碳钢丝,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成本。预计未来3~5年,金刚线仍将是硅片切割的主流耗材,两种金刚线母线高碳钢丝与钨丝会长期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金刚线 光伏行业 钨丝金刚线
下载PDF
逆氢蓝钨工艺对掺杂钨丝高温性能的影响
11
作者 叶铭海 李世明 方毅金 《中国钨业》 CAS 2023年第1期51-57,共7页
不同相成分的蓝钨对掺杂钨丝的高温性能有显著影响。在采用通氢还原法制备蓝钨工艺中,通过研究顺氢和逆氢两种工艺下的蓝钨相成分及以此为原料生产的掺杂钨丝高温性能,对比不同预还原工艺下生产丝材的再结晶组织以及所加工的掺杂钨丝高... 不同相成分的蓝钨对掺杂钨丝的高温性能有显著影响。在采用通氢还原法制备蓝钨工艺中,通过研究顺氢和逆氢两种工艺下的蓝钨相成分及以此为原料生产的掺杂钨丝高温性能,对比不同预还原工艺下生产丝材的再结晶组织以及所加工的掺杂钨丝高温性能的差异,探讨逆氢还原气氛所生产的蓝钨对掺杂钨丝高温性能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采用逆氢还原法能有效提高铵钨青铜成分,所生产的掺杂钨丝高温抗下垂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钨丝 逆氢 蓝钨 高温性能
下载PDF
双钨极TIG电弧增材熔敷道成形特性研究
12
作者 韩庆璘 何澳 +2 位作者 李鑫磊 张广军 黎文航 《电焊机》 2023年第2期97-103,共7页
双钨极TIG电弧具有低电弧压力特性,能够在大电流下避免驼峰、咬边等缺陷,提高熔敷效率。为将其应用于增材制造,采用单丝输送和双丝输送两种模式,针对200 A以上的大电流双钨极TIG电弧,研究熔敷电流、送丝速度、行走速度对熔敷成形的影响... 双钨极TIG电弧具有低电弧压力特性,能够在大电流下避免驼峰、咬边等缺陷,提高熔敷效率。为将其应用于增材制造,采用单丝输送和双丝输送两种模式,针对200 A以上的大电流双钨极TIG电弧,研究熔敷电流、送丝速度、行走速度对熔敷成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丝输送模式下,200~350 A电流范围内,送丝速度过快会导致熔敷道铺展不良,而在350 A以上,送丝速度过快会导致插丝缺陷;采用双丝输送模式,能提高电弧熔丝热效率,有效降低插丝倾向,提高熔敷效率。最终得出200~650 A电流下的最大许用送丝速度和行走速度范围,为双钨极TIG电弧增材制造提供了成形良好的工艺窗口。双钨极TIG电弧增材在650 A熔敷电流下依然能够成形良好,熔敷效率达到5.36 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钨极TIG电弧增材制造 熔敷效率 双丝 工艺窗口
下载PDF
镁合金摆动多道增材层成形特征参数与尺寸控制规律研究
13
作者 罗晓宇 冯曰海 +1 位作者 赵鑫 刘思余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86-192,共7页
针对AZ31B镁合金多道增材成形中尺寸精确控制的问题,定义了表面平整度、波峰平均高度差和波峰平均高度来表征摆动钨极氩弧多道增材层的成形特征,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摆动参数与多道增材层成形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摆动参数对... 针对AZ31B镁合金多道增材成形中尺寸精确控制的问题,定义了表面平整度、波峰平均高度差和波峰平均高度来表征摆动钨极氩弧多道增材层的成形特征,采用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摆动参数与多道增材层成形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摆动参数对成形特征参数的影响规律,并对通过模型优化得到的摆动参数进行了实际验证。建模与实验结果发现:表面平整度在摆动参数交互作用的影响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偏移量大于11 mm时,摆动幅度小于3 mm、停留时间小于0.3 s和行进速度大于30 cm/min都能使波峰平均高度差趋于最小;波峰平均高度受停留时间和偏移量的影响最显著。回归模型优化获得的最佳摆动参数为:摆动幅度2.56 mm、摆动频率2.5 Hz、停留时间0.3 s、行进速度30 cm/min和偏移量11.46 mm。采用该参数获得的多道增材层各成形特征参数分别为:表面平整度0.98,波峰平均高度差为0.03 mm仅占波峰平均高度的1.07%,波峰平均高度为(2.80±0.02)mm与目标值间的误差仅为0.71%,多道增材层的成形得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钨极氩弧焊 响应曲面法 成形特征 电弧增材制造
下载PDF
40级串联FLTD驱动杆箍缩二极管的箍缩特性模拟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鹏飞 孙凤举 +3 位作者 杨海亮 孙剑锋 孙江 李静雅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65-3068,共4页
快放电直线型变压器(FLTD)直接驱动阳极杆箍缩二极管(RPD)技术的紧凑型闪光照相装置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采用数值模拟(PIC)方法,建立了40级串联FLTD的粒子模拟模型,研究了不同触发时序下次级分别为正、负极性时的输出特性;在此基础上,初... 快放电直线型变压器(FLTD)直接驱动阳极杆箍缩二极管(RPD)技术的紧凑型闪光照相装置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采用数值模拟(PIC)方法,建立了40级串联FLTD的粒子模拟模型,研究了不同触发时序下次级分别为正、负极性时的输出特性;在此基础上,初步模拟了RPD在4 MV电压下的箍缩特性。结果为:在脉冲源参数和负载相同的情况下,次级MITL内筒为正极性时的阴极传导电流比例明显低于负极性情况;在脉冲源输出电压4MV时,RPD电子束箍缩良好,电子束的轴向分布较为集中,38%的电子束沉积在距离针尖1.5mm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光照相 磁绝缘传输线 杆箍缩二极管 粒子模拟
下载PDF
中国钨加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1
15
作者 赵慕岳 范景莲 +2 位作者 刘涛 成会朝 韩勇 《中国钨业》 CAS 2010年第2期26-30,共5页
介绍了钨制品在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并以大量数据证明中国的硬质合金、钨基合金、钨丝、钨电器等领域的产能与产量已是世界产业大国,但在某些高性能与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并对中国钨制... 介绍了钨制品在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并以大量数据证明中国的硬质合金、钨基合金、钨丝、钨电器等领域的产能与产量已是世界产业大国,但在某些高性能与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并对中国钨制品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加工 硬质合金 钨基合金 钨丝
下载PDF
钨及钨合金的研发和应用现状 被引量:18
16
作者 付洁 李中奎 +4 位作者 郑欣 张廷杰 张小明 丁旭 袁晓波 《稀有金属快报》 CSCD 2005年第7期11-15,共5页
介绍了钨及钨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动向,包括纯化技术、细化研究、强韧化研究、复合材料的研究等。并对当前研究较多的钨合金材料,主要是耐震钨丝、纳米钨合金、钨电极材料、钨基复合材料等的制备工艺、合金性能及应用开发现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钨及钨合金 工艺技术 耐震钨丝 钨电极材料 钨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缠绕钨丝CVD钨管的组织及性能 被引量:4
17
作者 马捷 李辉 +2 位作者 张永志 魏建忠 张姗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67,共5页
为了提高CVD钨的强度和韧性,采用自制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以WF6和H2为反应气体,在化学气相沉积钨过程中周期性地在基体上缠绕钨丝,沉积制备了钨丝-CVD钨复合材料。使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沉积制备的钨丝-CVD钨复合材料涂层... 为了提高CVD钨的强度和韧性,采用自制化学气相沉积装置,以WF6和H2为反应气体,在化学气相沉积钨过程中周期性地在基体上缠绕钨丝,沉积制备了钨丝-CVD钨复合材料。使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SEM)分别对沉积制备的钨丝-CVD钨复合材料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电子能谱仪、密度测量仪、显微硬度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分别测试分析了涂层的结构、成分、密度、显微硬度及压溃强度。结果表明:与不缠钨丝的CVD钨管相比,缠绕钨丝的CVD钨管中CVD钨晶粒得到了细化,择优取向基本消失;钨丝-CVD钨复合材料涂层具有较高纯度和致密度;钨丝-CVD钨管的压溃强度显著提高,断口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气相沉积(CVD) 钨丝 复合材料
下载PDF
超细钨丝连续电解抛光工艺参数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旭东 周秀文 +2 位作者 杨波 余斌 钟华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31-1135,共5页
以直径低于10μm的超细钨丝作为Z-pinch实验丝阵负载材料,其制备常用到电解腐蚀技术。为定量控制每道次钨丝的减径量,并探索钨丝电解参数优化方法,根据法拉第定律推导并验证了在应用电解腐蚀技术制备超细钨丝的过程中单位长度钨丝的失... 以直径低于10μm的超细钨丝作为Z-pinch实验丝阵负载材料,其制备常用到电解腐蚀技术。为定量控制每道次钨丝的减径量,并探索钨丝电解参数优化方法,根据法拉第定律推导并验证了在应用电解腐蚀技术制备超细钨丝的过程中单位长度钨丝的失重与电流强度和拉丝速率的比值存在正比关系。实验观测到,道次减径比超过25%时,断丝几率较减径比为20%时的高60%以上。基于实验结论,提出了每道次定量控制钨丝直径减少量的方法。在18~26℃、质量分数为15%的KOH溶液中,针对3μm钨丝采用了最小化腐蚀道次的电解参数。对用这种参数制得的钨丝进行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钨丝表面质量与断裂强度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PINCH 钨丝 电解 收丝速度 优化 表面质量
下载PDF
超细钨丝的电解腐蚀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德斌 邱龙会 付志兵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1-524,共4页
直径小于7μm的超细钨丝是制备Z-pinch丝阵负载的主要原料,为了满足Z-pinch物理实验需要,利用电解腐蚀法原理,制备出了直径最小为3.0μm的超细钨丝。研究了电解液温度、电解液质量分数、电解电压和收丝速度等工艺条件对钨丝的影响,并用... 直径小于7μm的超细钨丝是制备Z-pinch丝阵负载的主要原料,为了满足Z-pinch物理实验需要,利用电解腐蚀法原理,制备出了直径最小为3.0μm的超细钨丝。研究了电解液温度、电解液质量分数、电解电压和收丝速度等工艺条件对钨丝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万能测力计测试了所制备钨丝的直径、形貌及抗拉强度。实验表明,电解电压和收丝速度是影响钨丝腐蚀速度的主要因素,所制备的钨丝表面光滑,均方根粗糙度为2.42 nm,直径为3.5μm的钨丝其抗拉强度为2.32 g。利用这种方法所制备的超细钨丝已用作Z-pinch丝阵负载的靶材料,取得了很好的物理实验结果,X光能量已达到36.58 kJ。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腐蚀法 电解电压 超细钨丝 Z-pinch丝阵负载
下载PDF
准球型负载装配技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斌 周秀文 +6 位作者 朱晔 杨波 刘旭东 杨毅 方瑜 王朝阳 牛高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9-173,共5页
根据准球型负载的结构和材料特点及其装配过程中对精度的要求,开展了丝阵和泡沫微球装配技术的研究。并根据准球型负载的丝阵装配技术,进行了丝阵直径约8mm、钨丝直径约10μm的丝阵负载装配;利用泡沫微球装配系统进行了直径约3mm微球与... 根据准球型负载的结构和材料特点及其装配过程中对精度的要求,开展了丝阵和泡沫微球装配技术的研究。并根据准球型负载的丝阵装配技术,进行了丝阵直径约8mm、钨丝直径约10μm的丝阵负载装配;利用泡沫微球装配系统进行了直径约3mm微球与直径约200μm玻璃纤维的精确装配。准球型负载已成功应用于准球型负载物理试验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试验结果,有望在惯性约束聚变(ICF)物理试验及准球型负载物理试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精度 准球型负载 惯性约束聚变 Z箍缩 钨丝 低密度泡沫微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