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 被引量:8
1
作者 许世刚 徐林 +1 位作者 曹旭 焦勇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手足徐动型脑瘫的效果,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至2006年,对560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施行了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其中男391例,女169例,年龄3~25岁,平均10.7岁。术后1周对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术后6个月和1年时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观察评估内容包括头颈部活动、双手协调能力、站立及步态、肌张力、流涎、斜视、眼球运动、语言清晰度等。效果明显者权重值为1分,有改善但不甚满意者权重值为0.5分,无效为0分。结果:术后1年560例患者中308例头颈部活动改善(占55%),403例双手协调能力改善(占72%),229例站立及步态改善(占41%),185例肌张力改善(占33%),252例流涎改善(占45%),174例斜视、眼球运动改善(占31%),251例语言清晰度改善(占45%),310例家长对手术结果总体满意(占55%)。术后6个月有效率高于术后1年。结论:手足徐动型脑瘫患者接受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治疗后部分患者在手足徐动症状、手指协调能力、肌张力、流涎以及语言发音方面确有改善。其机制可能与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性,脑组织微循环改变及脑潜能神经元激活有关。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动脉外膜 颈交感神经切除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重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对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车在前 高平进 +1 位作者 姬开达 朱鼎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2317-2321,共5页
目的:克隆和构建带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TGF,并观察其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表型的影响。方法:以AF总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CTGF的cDNA,克隆入pcDNA3.1(+)载体,酶切和... 目的:克隆和构建带大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TGF,并观察其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表型的影响。方法:以AF总R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CTGF的cDNA,克隆入pcDNA3.1(+)载体,酶切和测序鉴定重组子。将构建好的pcDNA3.1(+)/CT-GF用脂质体法转入AF细胞。W estern b lotting观察CTGF的表达。同时观察转染pcDNA3.1(+)/CTGF对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大鼠CTGF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CTGF.并证明其能在真核细胞内表达。转染pcDNA3.1(+)/CTGF可以诱导AF表型转化。结论:重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诱导大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血管外膜 成纤维细胞 表型转化
下载PDF
人胎基底动脉肽能神经的支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
3
作者 杜韵璜 黎昭洪 +1 位作者 罗治寰 谢兆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5,共5页
以16例24周龄至38周龄死亡人胎的基底动脉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ABC法和PAP法)研究某些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于光镜下观察到基底动脉壁的外膜中存在血管活性肠肽(VIP)样、P物质(SP)样和生长抑素(SOM)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这些... 以16例24周龄至38周龄死亡人胎的基底动脉作材料,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ABC法和PAP法)研究某些肽能神经纤维的分布。于光镜下观察到基底动脉壁的外膜中存在血管活性肠肽(VIP)样、P物质(SP)样和生长抑素(SOM)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呈树枝样、爪样、索条样或点状,有些集合成束。在靠近中膜的外弹性膜附近,神经纤维较为密集。但中膜及内膜未发现神经纤维。不同周龄胎儿的基底动脉壁中,此三种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的分布区域和型式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外弹性膜 血管活性肠肽
下载PDF
经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对心肌灌注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贝 杨超智 +4 位作者 戚曦 李文卿 李宗民 罗文琦 李宏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比较经由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或血液循环的示踪剂在大鼠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明确经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的心肌灌注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和Micro-CT成像方法,分别研究荧光素钠、硝酸银经由下肢血管外膜传输在心肌组织中灌注的特点。... 目的比较经由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或血液循环的示踪剂在大鼠心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明确经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的心肌灌注特点。方法采用组织学和Micro-CT成像方法,分别研究荧光素钠、硝酸银经由下肢血管外膜传输在心肌组织中灌注的特点。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的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血液灌注10 min组、外膜传输1 min组、5 min组和10 min组共5组,每组各5只。分别在右下肢血管外膜附近、或右下肢静脉管腔内给予生理盐水、硝酸银溶液或荧光素钠,留取下肢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心肺组织标本,分别进行组织学和Micro-CT成像研究,分别比较荧光素钠和银信号的分布差异。结果组织学分析显示血管外膜给予的荧光素钠并非进入血液,而是经由下肢血管外膜组织液向心性传输进入心肌组织。Micro-CT结果发现,经由下肢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后,在近心端的血管外膜及其周围组织中有大量银信号,而远心端很少[(13.9±0.6)×10^(3)μm^(2)比(0.0±0.0)×10^(3)μm^(2),P<0.0001];血液灌注组下肢血管的近心端和远心端的银信号分布则无显著性差异[(16.2±0.8)×10^(4)μm^(2)比(14.3±0.5)×10^(4)μm^(2),P=0.1976]。分别比较不同时间段的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经由血管外膜传输的示踪剂逐渐分布在心肌组织中,而在心腔内部的分布很少。血液灌注组心肺组织的银信号主要分布于心腔内,而心肌组织中量少。结论与经血液循环的心肌灌注相比,经由下肢血管外膜组织液传输的示踪剂在心肌组织中分布的量更多。说明心肌组织灌注很可能存在血液灌注和血管外膜传输两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液 血管外膜 心肌灌注 MICRO-CT
下载PDF
组织液沿血管壁流动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孔钇雅 余晓彬 +2 位作者 马超 殷雅俊 李宏义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年第8期1195-1199,共5页
本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横向(横截面)看流动通路空间拓扑结构的多级性(包括血管周围间隙、血管基底膜、血管外膜及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以及各级结构上组织液流动现象的多样性;2)从纵向看全身血管树上的组织液流动现象;3)比较了国内... 本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横向(横截面)看流动通路空间拓扑结构的多级性(包括血管周围间隙、血管基底膜、血管外膜及血管周围结缔组织),以及各级结构上组织液流动现象的多样性;2)从纵向看全身血管树上的组织液流动现象;3)比较了国内外研究结果之间的异同点;4)展望了血管循环系统上组织液流动的生理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间隙 血管周围结缔组织 血管外膜 血管中膜 组织液流动
下载PDF
兔颈动脉外膜剥离血管出血的动物模型
6
作者 秦丹丹 万圣云 +1 位作者 丁洋 詹焱青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8期1-3,7,共4页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血管外膜剥离出血的动物模型,用于临床进一步研究局部止血药物的效果。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按胶原酶浓度分为1 g/L、2 g/L、4 g/L三组,胶原酶消化兔颈动脉至动脉外膜疏松,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在剥离过程... 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血管外膜剥离出血的动物模型,用于临床进一步研究局部止血药物的效果。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按胶原酶浓度分为1 g/L、2 g/L、4 g/L三组,胶原酶消化兔颈动脉至动脉外膜疏松,眼科镊钝性剥离外膜,在剥离过程中出现血管渗血,观察对比不同浓度胶原酶消化后动脉出血量的变化,并取消化前后的颈动脉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外膜剥离程度,以确定胶原酶最佳消化浓度及剥离程度。结果 1g/L的胶原酶消化动脉外膜不彻底,无法造成动脉稳定的出血,4 g/L的胶原酶导致血管消化过度破裂出血,2 g/L的胶原酶消化血管外膜+眼科镊钝性剥离可使血管外膜剥离彻底,血管出血稳定。结论胶原酶消化+眼科镊钝性剥离血管外膜的方法可建立稳定的血管出血模型,其最佳消化浓度为2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 兔颈动脉 外膜剥离 血管出血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