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6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nd Tunnel Test on the Wind-Resistant Behavior of a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during Erection
1
作者 马存明 廖海黎 陶奇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201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behavior of the Sutong bridge over Yangtze River during erection, a 1:50 sectional model of the bridge deck, a 1: 100 full aeroelastic model of the free standing pylon and a 1...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aerodynamic behavior of the Sutong bridge over Yangtze River during erection, a 1:50 sectional model of the bridge deck, a 1: 100 full aeroelastic model of the free standing pylon and a 1: 125 full aeroelastic model for the maxim cantilever configuration were buil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no serious vortex-induced vibration at the bridge deck, and that the free standing tower, the model scale and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influenced static loading. The buffeting responses during the maximum cantilever configuration did not affect the safety of the bridge under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le-stayed bridge Erection stage Aerodynamic behavior Wind tunnel test
下载PDF
Control of rock joint parameters on deformation of tunnel opening 被引量:3
2
作者 Suman Panthee P.K.Singh +1 位作者 Ashutosh Kainthola T.N.Singh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6年第4期489-498,共10页
In this paper, stress behavior of shallow tunnels under simultaneous non-uniform surface traction and symmetric gravity loading was studied using a 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 The existing fullplane elastos... In this paper, stress behavior of shallow tunnels under simultaneous non-uniform surface traction and symmetric gravity loading was studied using a direc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 The existing fullplane elastostatic fundamental solutions to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fields were used and implemented in a developed algorithm. The cross-section of the tunnel was considered in circular, square, and horseshoe shapes and the lateral coefficient of the domain was assumed as unit quantity. Double-node procedure of the BEM was applied at the corners to improve the model including sudden traction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thod used was a powerful tool for modeling underground openings under various external as well as internal loads. Eccentric load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stress pattern of the surrounding tunnel. The achievements can be practically used in completing and modifying regulations for stability investigation of shallow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ess behavior 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 Shallow tunnels Eccentricity
下载PDF
Geological Model of Mae Tang-Mae Ngad Diversion Tunnel Project, Northern Thailand
3
作者 Kan Kaewkongkaew Noppadol Phien-wej +1 位作者 Thanu Harnpattanapanich Chinda Sutiwanich 《Open Journal of Geology》 2013年第5期340-351,共12页
Most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o focus o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model which may be determ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The limitation in geotechnical data and budget a... Most of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round the world have to focus o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model which may be determined from variou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The limitation in geotechnical data and budget affects the accuracy of the geological model, particularly for projects of long and deep tunnel of which accessibility to the excavation points is difficult and far reaching. Therefore, an approach adopted for interpre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evel of uncertainty of the derived geological model.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geological models at the site of a long water diversion tunnel project in a complex geologic setting in northern Thailand from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tectonic setting and local tectonic condition so that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rock mass conditions along the tunnel alignment can be assessed for a better planning of tunne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he paper describes tectonic settings at regional scale (Northern Thailand and Eastern Myanmar), tectonic features and geologic condition in project area,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data along tunnel alignment and predicted tunnel ground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LOGICAL Model TECTONIC SETTING tunnel Ground behavior
下载PDF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study of molecular growth structures of Gd@C_(82) on Cu(111)
4
作者 陈建 秦志辉 +4 位作者 潘金波 卢双赞 杜世萱 高鸿钧 曹更玉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7期32-36,共5页
The coverage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nucleation behaviors of the Gd@C82 metallofullerenes on Cu(111) have been studied by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LT-STM) in detail. Upon molecular depositi... The coverage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nucleation behaviors of the Gd@C82 metallofullerenes on Cu(111) have been studied by low-temperatur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LT-STM) in detail. Upon molecular deposition at low temperature, Gd@C82 molecules preferentially decorate the steps and nucleate into single layer islands with increasing coverage. Further annealing treatment leads some of the Gd@C82 molecules to assemble into bright and dim patches, which are correlated to the adsorption induced substrate reconstruction. Upon sufficient thermal activation, Gd@C82 molecules sink into the Cu(111) surface one-copper-layer-deep, forming hexagonal close-packed molecular islands with intra-molecular details observed as striped patterns. By considering the 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the Gd@C82 nearest-neighbor distance and the lattice of the underlying Cu(111), we clearly identified two kinds of in-plane molecular arrangements as (19(1/2)×19(1/2))R23.4°and (19(1/2)×19(1/2))R36.6°with respect to Cu(111). Within the assembled Gd@C82 molecular, island molecules with dim–bright contrast are spatially distributed, which may be modulated by the preexisted species on Cu(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LOFULLERENE SELF-ASSEMBLY nucleation behaviors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下载PDF
Short-and long-term behaviors of drifts in the Callovo-Oxfordian claystone at the Meuse/Haute-Marne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被引量:5
5
作者 G.Armand A.Noiret +1 位作者 J.Zghondi D.M.Seyed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221-230,共10页
Since 2000, the French National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Agency (ANDRA) has been constructing an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URL) at Bure (east of the Paris Basin) to perform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obt... Since 2000, the French National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Agency (ANDRA) has been constructing an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URL) at Bure (east of the Paris Basin) to perform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obtain in situ data necessary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geological repository in the Callovo- Oxfordian claystone. An important experimental program is planned to 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 of the rock to different drift construction methods, Before 2008, at the main level of the laboratory, most of the drifts were excavated using pneumatic hammer and supported with rock bolts, sliding steel arches and fiber shotcrete. Other techniques, such as road header techniques, stiff and flexible supports, have also been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ir impacts. The drift network is developed following the in situ major stresses. The parallel drifts are separated enough so as they can be considered independently when their hydromechanical (HM) behaviors are compared. Mine-by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HM response of the rock and the mechanical loading applied to the support system due to the digging and after excavation. Drifts exhibit extensional (mode I) and shear fractures (modes II and III) induced by excavation works. The extent of the induced fracture networks depends on the drift orientation versus the in situ stress field.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rift convergence and deform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walls as function of time and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upport methods on the rock mass behavior. An observation based method is finally applied to distinguish the instantaneous and time-dependent parts of the rock mass deformation around the dr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experiments Claystone tunnel convergence Induced fractures Short- and long-term behaviors
下载PDF
直流电下导电沥青混凝土非线性导电行为研究
6
作者 李秀君 张恒 +1 位作者 莫洁清 宋明洋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9-346,共8页
导电沥青混凝土中非线性导电行为的导电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实验室制备的碳纤维(CF)–碳纤维粉(CFP)导电沥青混凝土,通过测试外力场对导电沥青混凝土电阻率的关系,结合线性随机电阻网络模型、动态随机电阻网络模型和非线性随机动态电阻... 导电沥青混凝土中非线性导电行为的导电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实验室制备的碳纤维(CF)–碳纤维粉(CFP)导电沥青混凝土,通过测试外力场对导电沥青混凝土电阻率的关系,结合线性随机电阻网络模型、动态随机电阻网络模型和非线性随机动态电阻器模型,研究导电沥青混凝土非线性导电行为,明确非线性导电行为的导电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碳纤维掺量、油石比和压力的增加,电阻率呈现明显且相似的非线性下降趋势,其中,碳纤维粉掺量的增加导致电阻率先下降后上升;不同掺量的导电沥青混凝土伏安特性曲线均呈现非线性特征;在强电场作用下,导电相材料本身的非线性导电行为和绝缘态部分载流子通道导通引起的非线性导电行为共同导致了碳纤维–碳纤维粉导电沥青混凝土的非线性导电行为,并证明在电场作用下导电沥青混凝土存在隧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粉 电阻率 导电沥青混凝土 非线性导电行为 隧道效应
下载PDF
带定位榫盾构隧道管片接头剪切力学行为研究
7
作者 林刚 易丹 +2 位作者 罗世培 晏启祥 张君臣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9,共10页
外套于盾构隧道管片螺栓的空心圆锥筒定位抗剪构件定位榫能有效控制盾构管片错台量和错台值,与管片、螺栓共同形成“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为探明盾构隧道管片受压工况、“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在剪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力学特征... 外套于盾构隧道管片螺栓的空心圆锥筒定位抗剪构件定位榫能有效控制盾构管片错台量和错台值,与管片、螺栓共同形成“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为探明盾构隧道管片受压工况、“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在剪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力学特征和破坏机理,以内径7.5 m、外径8.3 m、弯螺栓连接的盾构隧道衬砌环的纵向接头为例,首先,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轴力分别为196、392、588和784 kN4种工况的接头剪切破坏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然后,对接头剪切破坏过程、定位榫和螺栓力学及变形特征、管片接缝面变形破坏特征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原型剪切破坏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印证和补充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管片-定位榫-弯螺栓”接头剪切破坏全过程分为接触面静摩擦、定位榫弹性变形、定位榫塑性错动和螺栓剪切破坏4个阶段;定位榫弹性变形阶段,定位榫表现为“压扁”形态,定位榫塑性错动阶段,定位榫拱顶外侧首先出现塑性屈服区,随着剪切荷载的增加,塑性区将扩展到定位榫端部和横断面内大部分区域,塑性破损过程中定位榫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外部剪切荷载转移给螺栓;螺栓杆体受力从定位榫塑性错动阶段开始,最终加载侧杆体将发生“拉直”破坏、固定侧杆体将发生弯剪破坏;管片接缝面混凝土从定位榫塑性错动阶段后期出现塑性区,初始位于榫槽内水平两侧,随着剪力增加,塑性区将向周边扩展,最终与管片内弧面手孔塑性区连通,形成“手孔-螺栓孔-手孔”塑性破坏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定位榫 管片接头 力学行为 数值模拟 原型试验
下载PDF
隧道支护工字型钢与喷射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8
作者 路军富 李旻昊 +1 位作者 冉迅 陈龙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78,共12页
工字型钢与喷射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协同变形,整体承载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该文进行了自然粘结和焊接栓钉两组对照的推出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特征,获取粘结滑移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试件的粘结滑移性能,通过函数建立了... 工字型钢与喷射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性能对隧道初期支护的协同变形,整体承载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该文进行了自然粘结和焊接栓钉两组对照的推出试验,观察试件的破坏特征,获取粘结滑移曲线。在此基础上分析试件的粘结滑移性能,通过函数建立了自然粘结和焊接栓钉试件的粘结滑移本构模型,并提出了特征值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自然粘结试件的破坏模式为纵向劈裂破坏,焊接栓钉试件为拉裂破坏,拉裂缝位置沿栓钉横向排列方向;试件的荷载-裂缝宽度曲线与平均粘结强度-滑移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分为四段:无滑移段、斜线上升段、曲线下降段和水平残余段;在型钢腹板增加栓钉连接件,能有效提高型钢喷射混凝土的特征粘结强度。试验曲线与本构模型曲线对比拟合较高,表明该文提出的本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结果对于隧道工字型钢与喷射混凝土支护结构破坏特征研究及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支护 组合结构 粘结滑移性能 本构关系 栓钉连接件
下载PDF
高铁隧道片状掉块气动行为及对行车安全影响
9
作者 杨伟超 刘俊杰 +3 位作者 刘义康 王昂 施成华 何旭辉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1-179,共9页
高铁隧道衬砌病害日益恶化,衬砌掉块问题愈发严重,对列车运行安全危害极大。为探究隧道内行车时衬砌掉块脱落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建立大气-隧道-衬砌掉块-列车三维数值模型,对列车运行条件下衬砌掉块的气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片状衬砌掉... 高铁隧道衬砌病害日益恶化,衬砌掉块问题愈发严重,对列车运行安全危害极大。为探究隧道内行车时衬砌掉块脱落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建立大气-隧道-衬砌掉块-列车三维数值模型,对列车运行条件下衬砌掉块的气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片状衬砌掉块初始下落位置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剥落位置片状掉块沿隧道纵向位移均为负值;拱顶掉块沿隧道纵向位移平均为侧边墙掉块的1.45倍,上侧边墙掉块横向运动位移为拱顶掉块的2~3倍;拱顶掉块随着距隧道中线距离的增大受流场结构影响越显著,初始加速度峰值越大;拱顶剥落的衬砌掉块可能与列车直接相碰,上侧边墙剥落的衬砌掉块可能与车身侧面相碰或者被卷入到轮轨内,下侧边墙剥落的衬砌掉块远离车身运动,对行车安全无影响。研究结果对今后高速铁路隧道衬砌病害防治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隧道 衬砌掉块 6 DOF模型 气动行为 行车安全性
下载PDF
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研究
10
作者 邬岚 陈雨欣 +2 位作者 陈茜 赵顗 李铭浩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2,共7页
基于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分析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以实地采集的车行轨迹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主线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特征及影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后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换道点选择行为决... 基于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分析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以实地采集的车行轨迹数据为基础,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主线车辆换道点选择行为特征及影响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而后分别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进行换道点选择行为决策建模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主线交织车辆换道点选择的主要因素为目标车辆状态以及本车道的后车状态,且经特征筛选之后建立换道决策模型的精度更高,其中支持向量机模型可以较好的刻画换道行为,模型的预测精度不低于85%。研究成果有助于在仿真模型中更准确描述换道点选择行为,同时为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的优化和辅助驾驶策略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城市连续隧道交织区 换道点选择行为 行为特征分析 决策模型
下载PDF
机械法联络通道管片切削下主隧道力学行为研究
11
作者 孟祥林 李伟平 +4 位作者 赵泽昌 霍永鹏 胡运春 张正黎 晏启祥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4-140,200,共8页
为了解机械法联络通道破洞过程中主隧道管片结构响应变化,依托宁波市轨道交通5号线海晏北路站—民安东路站区间工程,采用动力显式有限元法,建立全刀盘三维精细化模型并引入材料累进破坏失效准则,对不同施工阶段下主隧道管片力学行为进... 为了解机械法联络通道破洞过程中主隧道管片结构响应变化,依托宁波市轨道交通5号线海晏北路站—民安东路站区间工程,采用动力显式有限元法,建立全刀盘三维精细化模型并引入材料累进破坏失效准则,对不同施工阶段下主隧道管片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了施工初始阶段、预撑阶段及刀盘切削阶段下全切削环和半切削环管片衬砌变形图、弯矩图和轴力图,绘制了主隧道管片在3种切削阶段下应力云图,并与原型管片加载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内支撑体系可为主隧道分担水土压力,有效减小管片整体内力与竖向变形;联络通道破洞后,切削区管片洞口表现出悬臂效应,最大位移位于全切削环洞口下侧,在破洞后应尽快施作强支护加固,限制管片开口处变形进一步发展;刀盘磨削管片过程中,半切削环弯矩变化相对于全切削环具有滞后性,两者均在靠背侧拱腰部位产生弯矩最大值,轴力总体上则从拱腰至拱顶底较为平滑地减小;在切削阶段,管片洞口外壁与靠背侧中部存在应力集中,半切削环与标准环的交界处发生了应力突变,应适当加大钢隔舱管片与普通混凝土管片之间的连接螺栓强度,避免螺栓破坏引起主隧道管片错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盾构隧道 力学行为 数值计算 管片 联络通道 刀盘
下载PDF
广义章-朱准则在深埋隧道数值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
12
作者 陶连金 刘建功 黄琳昆 《公路交通技术》 2024年第4期8-15,28,共9页
深部岩体隧道的智能建造是当今隧道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准确模拟深部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提高深埋隧道数值计算精度,将广义章-朱岩体强度准则引入深埋隧道数值分析中,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岩体强度准则的特性、... 深部岩体隧道的智能建造是当今隧道工程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为准确模拟深部岩体的三维应力状态,提高深埋隧道数值计算精度,将广义章-朱岩体强度准则引入深埋隧道数值分析中,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岩体强度准则的特性、参数以及工程应用3个角度对广义章-朱准则在深埋隧道数值分析中的适用性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从准则特性的角度,广义章-朱准则能反映深部岩体的非线性特征以及中间主应力效应,适用于深埋隧道数值分析;2)从参数选取角度,提出了一种广义章-朱准则参数估算方法,有利于提高广义章-朱准则的适用性;3)工程案例表明广义章-朱准则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在深埋条件下采用广义Hoek-Brown准则计算得到的围岩变形误差达到23%~30%,建议采用广义章-朱准则进行深埋隧道数值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章-朱准则 非线性力学行为 岩体力学参数 深埋隧道 数值计算
下载PDF
逆断层错动作用下双仓管廊结构力学特性和抗断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志岗 陶连金 +2 位作者 石城 史明 刘建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50,共14页
断层蠕滑错动和地震作用对穿越断层及其上覆土层的浅埋地下结构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通过开展节段双仓管廊结构穿越45°逆断层的1∶30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对双仓管廊结构的位移、应变和接触压力分布规律等主要参数开展实时监测,并结... 断层蠕滑错动和地震作用对穿越断层及其上覆土层的浅埋地下结构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通过开展节段双仓管廊结构穿越45°逆断层的1∶30室内相似模型试验,对双仓管廊结构的位移、应变和接触压力分布规律等主要参数开展实时监测,并结合结构的渐进破坏过程、破坏模式和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清晰揭示逆断层错动作用下节段双仓管廊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和致灾机理。结果表明:柔性接头可较好地释放断层蠕滑错动产生的能量和强制位移,并减小施加在结构上的弯曲剪切复合作用。节段衬砌结构的相邻节段影响较小,仅在C~E块的接头处出现局部破坏,避免了结构出现整体坍塌。上盘区域内管廊结构的位移变化明显。靠近断层面的双仓管廊结构的内力响应显著,尤其是70~120cm管廊结构破坏严重,应作为重点设防区域。逆断层错动完成后,双仓管廊结构易出现张拉和压缩破坏,其开裂破坏形式主要有裂缝、环间错台和剥落掉块。可见采用柔性接头措施可有效提高穿越断层的地下结构的抗断性能和震后保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断层 双仓管廊 柔性接头 模型试验 力学行为
下载PDF
雾天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区域驾驶人视觉行为特性研究
14
作者 江文艺 杜志刚 +2 位作者 贺世明 梅家林 韩磊 《交通信息与安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7,135,共9页
隧道入口区域和雾环境对驾驶人的视觉都有着重要影响,引起驾驶人的视觉行为变化,导致驾驶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交通安全。为探究雾对隧道入口区域驾驶人视觉行为特性的影响,在河南三湖隧道和韩口隧道开展实车试验,选取24个驾驶人样本,以... 隧道入口区域和雾环境对驾驶人的视觉都有着重要影响,引起驾驶人的视觉行为变化,导致驾驶行为的变化,从而影响交通安全。为探究雾对隧道入口区域驾驶人视觉行为特性的影响,在河南三湖隧道和韩口隧道开展实车试验,选取24个驾驶人样本,以驾驶人的注视、扫视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驾驶人在雾天和晴朗天气下隧道内外的视觉行为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雾天驾驶人的视觉行为特性相较于晴朗天气存在显著性差异,①雾天驾驶人驶入隧道前,注视点分布更为集中,注视持续时间高于1000 ms的占比增加,夜间有雾达到29%、平均注视时间增加、注视频率减少、视觉搜索范围及效率减小,扫视幅度0~5°占比达88.89%,驾驶人对两侧环境关注度变小,努力寻找隧道洞口,驾驶行为更加谨慎;②雾天驾驶人驶入隧道后,注视点范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扩大,平均注视时间和平均扫视时间增加,视觉搜索范围及其效率增加,驾驶人对隧道侧壁、隧道轮廓关注度提高;③雾天时,夜间相较于白天,对驾驶人视觉行为的影响总体而言更大,驾驶谨慎程度进一步提高;④在白天,雾使隧道洞口视线诱导设施可视性降低,隧道洞口视认性差,驾驶人视觉环境剧烈过渡,视觉负荷和心理压力增加,从而显著提升了行车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高速公路特长隧道 雾天 视觉行为
下载PDF
不同视线诱导系统下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减速行为试验研究
15
作者 强伟杰 陈国俊 +3 位作者 杜志刚 陈伟锋 余亮 贝润钊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63-1873,共11页
为分析驾驶人在隧道入口区域的减速行为特征,并定量评价不同视线诱导设施的调节作用,开展模拟试验,基于日间自由流状态构建场景1(行业标准、对照组)、场景2(2.5 m立面标记)、场景3(环形立面标记)、场景4(多层次视线诱导系统)4组试验场景... 为分析驾驶人在隧道入口区域的减速行为特征,并定量评价不同视线诱导设施的调节作用,开展模拟试验,基于日间自由流状态构建场景1(行业标准、对照组)、场景2(2.5 m立面标记)、场景3(环形立面标记)、场景4(多层次视线诱导系统)4组试验场景,采用开始减速位置、减速度变化率、油门开度变化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驾驶人速度变化呈现“平稳—下降—较平稳”趋势;2)在行业标准下开始减速位置较近,导致需采取较大减速度、较少减速阶段实现车速下降,行车舒适度低于、操纵危险度大于其他场景;3)2.5 m立面标记与环形立面标记均能使驾驶人提前辨识洞门,行车舒适区间占比有所提升;4)多层视线诱导系统表现最优,开始减速位置提前65%,行车舒适区间提升最大(13.1%),且其采用的控制油门减速策略,平均油门开度最大(0.095)、油门操纵危险度最小(0.13),是入口区域较适宜的减速模式。试验结果表明:隧道入口洞门采用环形立面标记、增设多层次视线诱导系统有利于驾驶人早发现、早减速、缓减速,能显著提升隧道入口区域行驶安全性与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隧道 交通安全 隧道入口区域 减速行为 视线诱导系统
下载PDF
高速公路隧道反光条间距对跟驰行为的影响
16
作者 徐文广 杜志刚 +2 位作者 梅家林 陈雪峰 贝润钊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文中根据跟驰过程隧道反光条的刺激次数计算出相应的反光条间距,选取32名驾驶员作为被试,通过UC/Win-Road开展模拟驾驶实验,记录隧道反光条间距为0、280、140、100、70、50 m方案下的行车数据,采用第一次减速车距、跟车车距和车道偏移... 文中根据跟驰过程隧道反光条的刺激次数计算出相应的反光条间距,选取32名驾驶员作为被试,通过UC/Win-Road开展模拟驾驶实验,记录隧道反光条间距为0、280、140、100、70、50 m方案下的行车数据,采用第一次减速车距、跟车车距和车道偏移等指标验证方案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相较于改善前,不同间距下隧道反光条都会增大第一次减速车距和跟车车距,减少车道偏移量,提升隧道行车安全性.但是当隧道反光条间距过大、刺激次数少时,改善效果较差,当隧道反光条间距过小、刺激次数多时,会引起负面影响,导致车距和偏移改善效果不显著,其中隧道反光条间距为140 m、刺激2次时最为合理,车距和偏移改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隧道 模拟驾驶 跟驰行为 隧道反光条间距 刺激次数
下载PDF
隧道工人认知偏差对其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
17
作者 李瑚均 杨珂 +3 位作者 罗讯 陈辉华 张建设 苑东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29,共6页
为预防隧道工人不安全行为,探究隧道工人认知偏差如何影响工人不安全行为及该过程中风险感知的作用。基于既有文献构建工人认知偏差、风险感知和工人不安全行为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结合隧道建造情境设计测量量表并开展问卷调研;选用回... 为预防隧道工人不安全行为,探究隧道工人认知偏差如何影响工人不安全行为及该过程中风险感知的作用。基于既有文献构建工人认知偏差、风险感知和工人不安全行为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结合隧道建造情境设计测量量表并开展问卷调研;选用回归分析检验构建的概念模型探究工人认知偏差对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工人认知偏差可正向影响工人不安全行为(效应值为0.713),也可负向影响工人的风险感知(效应值为-0.607);隧道工人的风险感知可负向影响工人不安全行为(效应值为-0.617),且在工人认知偏差与工人不安全行为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效应值为0.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人 认知偏差 不安全行为 风险感知 中介效应 回归分析
下载PDF
点间隧穿耦合对四能级三量子点电磁感应透明介质孤子动力学的影响
18
作者 王胤 王壬颍 +1 位作者 陈桥 邓永和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69,共9页
利用概率幅变分近似结合多重尺度法,研究了探测光在两边产生点间隧道耦合的非对称阵列型三量子点电磁诱导透明介质的传播性质.结果表明,由于系统的色散效应和点间隧穿耦合产生的非线性效应相平衡,系统能形成稳定传播的超低速时间光孤子... 利用概率幅变分近似结合多重尺度法,研究了探测光在两边产生点间隧道耦合的非对称阵列型三量子点电磁诱导透明介质的传播性质.结果表明,由于系统的色散效应和点间隧穿耦合产生的非线性效应相平衡,系统能形成稳定传播的超低速时间光孤子.有趣的是,仅开启一边的点间隧穿耦合(即另一边关闭),随着点间隧穿耦合强度的增加,光孤子的速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但光孤子的幅度却一直增大.两边两个点间隧穿耦合强度均开启后,随着点间隧穿强度逐渐的增大,光孤子的幅度随着点间隧穿强度的增大会出现逐渐减小,直到出现一个拐点后才迅速增大;而光孤子的速度相比较于单个隧穿强度的影响会明显降低,且出现停滞的现象.这些结果不但揭示出点间隧道耦合对三量子点电磁感应透明介质光孤子的动力学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预言在半导体量子点器件中可利用点间隧道耦合调节其光孤子传输的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感应透明介质 点间隧道耦合 光孤子动力学
下载PDF
公路隧道单侧扩建围岩与衬砌力学响应与安全特性试验研究
19
作者 徐龙旺 韦勇克 +2 位作者 林志 伍汉 杨红运 《公路工程》 2024年第4期6-14,21,共10页
公路隧道单侧式扩建施工是常见的扩挖方式,但其施工力学行为与安全性鲜有报道。通过模型试验模拟了公路隧道单侧式扩建施工的全过程,对公路隧道单侧式扩建施工时的围岩应力、衬砌应力、轴力、弯矩与安全性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公路隧道单侧式扩建施工是常见的扩挖方式,但其施工力学行为与安全性鲜有报道。通过模型试验模拟了公路隧道单侧式扩建施工的全过程,对公路隧道单侧式扩建施工时的围岩应力、衬砌应力、轴力、弯矩与安全性进行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扩建隧道时,受到二次扰动的围岩强度急剧降低,破坏程度明显增大,在扩挖侧拱腰与拱顶区域最为显著。②隧道扩建过程中,前榀旧衬砌,应力重分布效应将增加后榀旧衬砌压应力;新衬砌在安装后逐渐承担围岩荷载,其应力显著增加,尤其在拱顶和拱腰位置。③大部分衬砌模型的安全系数小于2.0,尤其是拱脚部位最容易失稳,拱脚区域需要额外的加固措施,以防止潜在的结构失稳和破坏。④以试验数据为指导,提出了超前支护上下台阶法,以及将洞渣回填作为隧道上台阶开挖施工平台,实现了安全高效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单侧式扩建 施工力学行为 安全性分析
下载PDF
大直径盾构斜穿矩形匝道引起的结构扭转及实测分析
20
作者 李志义 钟铧炜 +3 位作者 滕政伟 刘颖彬 蒋思豪 孙亦厚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9期72-78,85,共8页
匝道结构的异形大断面使得其对纵横向不均匀变形极为敏感,当受到盾构斜穿等非对称扰动时将产生明显的竖向沉降和扭转变形,这对结构受力极其不利。以上海北横通道超大泥水盾构小角度斜穿杨树浦港井匝道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大直径盾... 匝道结构的异形大断面使得其对纵横向不均匀变形极为敏感,当受到盾构斜穿等非对称扰动时将产生明显的竖向沉降和扭转变形,这对结构受力极其不利。以上海北横通道超大泥水盾构小角度斜穿杨树浦港井匝道为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大直径盾构斜穿匝道过程中匝道的变形特征与变化规律,并对施工过程中多次停机引起的匝道结构响应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匝道竖向沉降受盾构切口和盾尾位置以及停机和再次推进影响明显;盾尾注浆和盾构再次推进将引起隧道抬升,抬升幅值可达4mm。匝道扭转变形与盾构-匝道相互位置密切相关;扭转变形纵向分布呈现逆时针向顺旋转交替变化。盾构-匝道相互位置以及对应穿越阶段对匝道最终竖向和扭转变形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隧道 扭转 沉降 响应分析 监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