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aluation of a Micro-scale Wind Model's Performance over Realistic Building Clusters Using Wind Tunnel Experiments 被引量:3
1
作者 Ning ZHANG Yunsong DU +1 位作者 Shiguang MIAO Xiaoyi F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8期969-978,共10页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ver complex building clusters of a wind simulation model(Wind Information Field Fast Analysis model, WIFFA) in a micro-scale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system(Urban Microscale Air Po... The simulation performance over complex building clusters of a wind simulation model(Wind Information Field Fast Analysis model, WIFFA) in a micro-scale air pollutant dispersion model system(Urban Microscale Air Pollution dispersion Simulation model, UMAPS) is evaluated using various wind tunnel experimental data including the CEDVAL(Compilation of Experimental Data for Validation of Micro-Scale Dispersion Models)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and the NJU-FZ experiment data(Nanjing University-Fang Zhuang neighborhoo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d model can reproduce the vortexes triggered by urban buildings well, and the flow patterns in urban street canyons and building clusters can also be represented. Due to the complex shapes of buildings and their distributions, the simulation deviations/discrepancies from the measurements are usually caused by the simplification of the building shape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key zone sizes.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ies of different cases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has a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numerical models that solve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nd can produce very high-resolution(1–5 m) wind fields of a complex neighborhood scale urban building canopy(~ 1 km ×1km) in less than 3 min when run on a personal compu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model urban wind fiel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data emergency response model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ressure control of soil chamber in shield tunneling 被引量:1
2
作者 Qiang ZHANG Shou-Ju LI Li-Juan CAO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3年第3期414-420,共7页
关键词 压力控制 盾构掘进 实验室 最优控制律 汉密尔顿函数 数学模型 压力系统 盾构隧道
下载PDF
地表堆卸载对浅覆土盾构隧道影响试验研究
3
作者 符宇坤 康成 +4 位作者 梁荣柱 向黎明 王理想 柯宅邦 吴小建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2,共12页
地铁沿线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紧邻地铁隧道的地表临时堆载,堆载清除后依然会对隧道结构造成不可恢复变形,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堆载过程引起的盾构隧道变形,缺少堆载−卸载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为探究地表堆... 地铁沿线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紧邻地铁隧道的地表临时堆载,堆载清除后依然会对隧道结构造成不可恢复变形,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堆载过程引起的盾构隧道变形,缺少堆载−卸载这一完整过程的研究。为探究地表堆−卸载引起的浅覆土隧道变形特性,以错缝无榫槽盾构隧道为原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盾构隧道模型开展砂土地层盾构隧道的浅覆土堆−卸载试验和常覆土堆载试验,分析浅覆土隧道堆−卸载过程受力及变形情况,并对比堆载过程浅覆土隧道与常覆土隧道受力及变形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地表堆−卸载过程引起隧道管环变形由整体沉降和径向收敛2个部分组成。地表临时堆载引起隧道的部分变形是不可逆的,且浅覆土隧道的卸载回弹变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卸载后,隧道环的不可恢复位移偏移量:拱底>拱顶>拱腰。距离荷载中心越近,截面椭圆化越明显,且拱顶、拱底和拱腰是产生弯矩的峰值处。浅覆土隧道对地表荷载变化更敏感,在地表堆载下产生明显的沉降区,且隧道两端发生翘起现象;常覆土隧道差异沉降相对较小,沉降曲线较平滑。浅覆土隧道受到附加应力更大,但受影响范围要小于常覆土隧道。研究可为地表突发堆载中既有盾构隧道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覆土盾构隧道 3D打印 地表临时堆载 卸载回弹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地铁隧道围岩热库逐年演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丽慧 邹学成 +4 位作者 陶辉 刘畅 杜志萍 宋洁 郑懿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57,82,共6页
通过搭建缩尺模型实验台,分析了空气侧温度周期动态变化下地铁隧道新建到远期17a的隧道围岩土体热库变化。根据围岩土体温度场随时间分布特性,将其分为动态拓展期和动态稳定期。给出土体温度随深度逐年演化特性和热量蓄放特性,指出该实... 通过搭建缩尺模型实验台,分析了空气侧温度周期动态变化下地铁隧道新建到远期17a的隧道围岩土体热库变化。根据围岩土体温度场随时间分布特性,将其分为动态拓展期和动态稳定期。给出土体温度随深度逐年演化特性和热量蓄放特性,指出该实际地铁隧道模型中围岩土体热库厚度稳定在20m,热库峰值稳定在22.7℃,热库特征厚度稳定在2m。为后续解决远期运行区间隧道温升过高的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隧道 缩尺模型实验 围岩土体 热库 蓄放热
下载PDF
考虑水—土耦合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试验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纪峰 崔秀琴 刘波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8-45,共8页
考虑水—土耦合情况,进行不同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致地表沉降的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总结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孔隙水压力和围岩压力的变化特性,归纳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曲线;探讨隧道埋深、支... 考虑水—土耦合情况,进行不同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条件下盾构隧道施工致地表沉降的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总结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孔隙水压力和围岩压力的变化特性,归纳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曲线;探讨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以及孔隙水压力对地表沉降值的影响,推导地表横断面沉降槽计算的经验公式,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地铁10号线部分区间的地表沉降预测。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埋深增加,地表沉降值减小,地表横向沉降槽影响范围加宽;沉降值随支护超压比增加而增大;掘进速度变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程度较小;施工扰动围岩及孔隙水压力消散对地表沉降值有较大影响;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的经验公式预测值与FLAC3D数值模拟预测值、现场实测值均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耦合 盾构隧道 地表沉降 物理模型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体育场挑蓬风荷载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杜向东 孟宪忠 +5 位作者 钮珍南 张伯寅 钱基宏 赵基达 宋涛 洪涌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 CSCD 1999年第2期58-65,共8页
能容纳五万多观众的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在观众席上建有能遮挡风雨的挑蓬,挑蓬之大达座席覆盖率90%以上,总面积21000m2。挑蓬被支撑在外环梁和由斜拉索吊拉的内环梁上。大跨度梁结构受力问题,是建筑结构业一个十... 能容纳五万多观众的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在观众席上建有能遮挡风雨的挑蓬,挑蓬之大达座席覆盖率90%以上,总面积21000m2。挑蓬被支撑在外环梁和由斜拉索吊拉的内环梁上。大跨度梁结构受力问题,是建筑结构业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杭州地区的地理位置处于我国的台风区,更显出风荷载影响的严重性。因此需对体育场置于大气边界层风洞中进行风荷载模拟实验,以取得合理的挑蓬体型系数,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供重要依据。最终可以节省建筑物的造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 风洞 风载 实验模拟 体育场挑蓬
下载PDF
长泄洪洞模型糙率修正方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贺昌林 余挺 +2 位作者 张建民 许唯临 彭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6-29,共4页
针对长泄洪洞在小比尺物理模型壁面糙率不相似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通过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手段在不改变泄洪洞位置与原河道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可以在小比尺物理模型上实现泄洪洞出口流速和流量的相似。研究表明,本方法适用于有压... 针对长泄洪洞在小比尺物理模型壁面糙率不相似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通过合理的技术方案和手段在不改变泄洪洞位置与原河道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可以在小比尺物理模型上实现泄洪洞出口流速和流量的相似。研究表明,本方法适用于有压接无压和明流泄洪洞,很好的解决了在小比尺模型上长泄洪洞出口挑流水力特性及下游冲刷特性的模型相似性难题,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符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泄洪洞 糙率修正 模型相似率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隧道中高速列车空气阻力的水流模型实验 被引量:3
8
作者 徐一民 王韦 +1 位作者 许唯临 刘善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4,共5页
为探求不同隧道设计体型中高速列车的空气阻力变化规律,在保证阻力相似的前提下,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越江隧道初设方案为原型,用水流代替气流作为流体介质进行了模型实验,给出了SS8型列车通过南京越江隧道时空气阻力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 为探求不同隧道设计体型中高速列车的空气阻力变化规律,在保证阻力相似的前提下,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越江隧道初设方案为原型,用水流代替气流作为流体介质进行了模型实验,给出了SS8型列车通过南京越江隧道时空气阻力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竖井可以降低空气阻力最多达8.0%;隔墙将增加10.0%左右的空气阻力。建议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越江隧道采用单孔双竖井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高速列车 空气阻力 水流模型 模型实验
下载PDF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高磨蚀性硬岩TBM滚刀磨损试验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蔡昱 祝和意 +2 位作者 杨小玉 委玉奇 夏明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9-1584,共6页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TBM掘进施工在试掘进段因遭遇高磨蚀性硬岩地层,滚刀发生严重磨损,致使施工进度严重滞后。为降低刀具磨损,节约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必须对刀具磨损进行准确预测。针对高磨蚀性地层,开展滚刀磨损预测研究;通...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输水隧洞TBM掘进施工在试掘进段因遭遇高磨蚀性硬岩地层,滚刀发生严重磨损,致使施工进度严重滞后。为降低刀具磨损,节约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必须对刀具磨损进行准确预测。针对高磨蚀性地层,开展滚刀磨损预测研究;通过课题组前期研究结果,建立滚刀磨损理论预测模型;通过室内实验,建立滚刀磨损实验预测模型;通过现场试验,对室内实验模型及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的理论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验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相对误差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隧洞 高磨蚀性地层 TBM刀具磨损 预测模型 试验研究
下载PDF
风洞6PUUS并联实验台运动位置控制仿真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谭兴强 谢志江 谢永春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25,共7页
针对风洞模型实验平台的6PUUS并联机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运动要求,运用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及空间笛卡尔坐标变换理论求出了该类机构在任意实验给定欧拉角下的拉杆运动位置和滑块的运动插补路径。根据空间位置插补求解算法,验证了该算... 针对风洞模型实验平台的6PUUS并联机构,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及运动要求,运用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及空间笛卡尔坐标变换理论求出了该类机构在任意实验给定欧拉角下的拉杆运动位置和滑块的运动插补路径。根据空间位置插补求解算法,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通过仿真分析获得了这类并联机构在工作范围内不发生滑块相撞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机构参数的变化,对比优化前后的拉杆和动平台尺寸参数,证明该方法和仿真程序可以为这类并联机构的优化设计和奇异位形的辅助分析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风洞 试验台 运动仿真 空间插补 仿真建模 6PUUS
下载PDF
一个新的水平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延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9-572,共4页
对前期实验获得的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的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研究者所发表的3组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3条关于烟气逆流层长度随火源释热速率和通风风速变化规律的定性描述.据此构造了不同的回归模型,对上述4组数据进... 对前期实验获得的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的实验数据以及其他研究者所发表的3组实验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了3条关于烟气逆流层长度随火源释热速率和通风风速变化规律的定性描述.据此构造了不同的回归模型,对上述4组数据进行了多元非线性回归.得到了一个关于纵向通风隧道火灾烟气逆流层长度的经验公式,该公式完全满足前述的3条定性规律,并较已知经验公式更好地与实验数据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火灾 烟气 逆流层长度 实验模拟 经验公式
下载PDF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气模型测力试验技术研究
12
作者 王泽江 宋文萍 +3 位作者 杨波 曾学军 孙鹏 唐小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94-2400,共7页
由于内阻测量方法限制,来流Ma_∞>4时常规通气模型测力试验精度无法满足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和性能评估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试验精度满足飞行器研究需要,探索了将天平测量内阻技术引入常规通气模型测力试验的可行性。从... 由于内阻测量方法限制,来流Ma_∞>4时常规通气模型测力试验精度无法满足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和性能评估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确保试验精度满足飞行器研究需要,探索了将天平测量内阻技术引入常规通气模型测力试验的可行性。从改进试验方法角度提出了一种回避内阻测量难题的新型试验方法:采用"尾支+六分量天平"直接测量通气模型的气动特性(机体控制体产生的气动力载荷),并开展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由于减少了内阻测量环节,新型测力试验技术的精度高,Ma_∞=6时的阻力系数误差小于2%,远低于常规通气模型测力试验误差,具有精度高、模型相对简单、技术复杂程度较低、推广应用可能性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风洞试验技术 测力试验 通气模型 天平 气动力 内阻
下载PDF
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风洞试验及模型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愿 钱战森 向先宏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7,共10页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C进气道 风洞试验模型 侧板缝隙 前缘钝化 迎风台阶
下载PDF
一种智能材料结构在变形体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雷鹏轩 王元靖 +2 位作者 吕彬彬 余立 杨振华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80,共7页
为验证所提出的智能材料结构在柔性变后缘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在跨声速风洞中运用模型变形视频测量技术测量了机翼后缘的偏转变形量,并记录了偏转变形的动态过程。同时测量了上翼面的压力分布。实验马赫数0.4~0.8,模型迎角0... 为验证所提出的智能材料结构在柔性变后缘机翼气动特性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在跨声速风洞中运用模型变形视频测量技术测量了机翼后缘的偏转变形量,并记录了偏转变形的动态过程。同时测量了上翼面的压力分布。实验马赫数0.4~0.8,模型迎角0°~6°。分析了来流条件对结构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声速条件下,智能材料结构在气动载荷作用下能够驱动机翼后缘偏转变形。驱动力一定时,变形能力受到马赫数和迎角等因素影响。马赫数增加会减弱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能力,导致变形速度减小,后缘偏转角降低。迎角的影响较为复杂,且与马赫数的影响相互耦合,马赫数越高迎角的影响越强。最后,通过对后缘压力分布形态的分析得出,变形后后缘是否发生流动分离是影响智能材料结构变形能力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体机翼 高速风洞 模型变形视频测量 光滑连续偏转后缘 试验研究
下载PDF
含交叉断层深埋隧洞围岩衬砌外水压力物理模型试验
15
作者 王如宾 王新越 +3 位作者 张文全 徐卫亚 陆进彬 向天兵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9-1192,共14页
为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富水区深埋隧洞围岩灌浆圈衬砌复合系统的外水压力作用规律,该文自行研制适用于深埋隧洞的大型高外水压力物理模型试验测试系统,选取滇中引水工程昆明段松林隧洞TSLT-005与TSLT-006(TSLT-005、TSLT-006为断层编号)... 为揭示复杂地质条件下富水区深埋隧洞围岩灌浆圈衬砌复合系统的外水压力作用规律,该文自行研制适用于深埋隧洞的大型高外水压力物理模型试验测试系统,选取滇中引水工程昆明段松林隧洞TSLT-005与TSLT-006(TSLT-005、TSLT-006为断层编号)交叉断层典型洞段为研究对象,开展含交叉断层深埋隧洞衬砌外水压力物理模型试验,揭示不同隧洞埋深、不同地下水位及不同排水条件下,衬砌的外水压力变化规律,并给出各工况下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建议取值范围。结果表明:隧洞埋深和地下水位对衬砌结构的外水压力影响明显,随着隧洞埋深的增大,受高地应力影响,围岩与灌浆圈自身的孔隙度与渗透性下降,对地下水渗流势能起到较好的削弱作用,导致衬砌的外水压力整体呈降低趋势;随着地下水位升高,衬砌全环的外水压力呈增大趋势,且由于岩体中细颗粒会被高水压冲散,因此形成较为连通发育的渗流通道,渗压增速也会随地下水位的升高而增大;设置衬砌排水孔可有效降低隧洞拱肩及其以上部位的外水压力,当隧洞围岩存在交叉断层分布时,断层带影响的衬砌部位外水压力降低效果受到一定削弱,且对衬砌的外水压力分布影响较为明显,在高地下水位工况下,需重点关注“断层带”对围岩衬砌结构整体的影响范围;当衬砌结构不排水时,600 m埋深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约为200 m埋深的92%,设置排水孔后,600 m埋深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约为200 m埋深的85%;当隧洞围岩存在交叉断层时,在不排水情况下,衬砌最不利点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建议取值0.95以上,在排水条件下,衬砌处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建议放宽至0.82;最后,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衬砌的外水压力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在衬砌不排水工况下,误差约为9.3%,在衬砌排水工况下,误差约为7.8%,表明高外水压力作用物理模型装置和试验结果基本上合理可行。该研究为富水区深埋隧洞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引水隧洞 物理模型试验 高外水压力 断层破碎带
原文传递
盾构隧道致地层沉降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纪峰 刘波 张会芝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1-98,共8页
通过不同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的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总结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土压力的变化特性,归纳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曲线;探讨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对地表沉降值的影响,推导地表... 通过不同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的盾构隧道施工地表沉降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总结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规律,分析土压力的变化特性,归纳不同条件下的地表沉降曲线;探讨隧道埋深、支护压力和掘进速度对地表沉降值的影响,推导地表横断面沉降槽计算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随着隧道埋深增加,地表沉降值减小,地表横向沉降槽影响范围加宽;地表最终沉降值随支护超压比增加而增大;掘进速度变化对地表沉降的影响程度较小;施工扰动损伤围岩对地表沉降值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物理模型 地表沉降 试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