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4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el test study of frost heaving pressures in tunnels excavated in fractured rock mass in cold reg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Bing Sun 《Research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2010年第5期405-410,共6页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 taking the horseshoe, city-gate and round linings as examples, the value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normal frost heaving pressures (hereinafter as frost heaving pressures) in tu...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 taking the horseshoe, city-gate and round linings as examples, the value and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of normal frost heaving pressures (hereinafter as frost heaving pressures) in tunnels excavated in fractured rock mass in cold regions under different constraints and freezing depths were studied by a test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the larger the frozen depth, the larger the frost heaving pressure, and the stronger the top constraint, the larger the frost heaving pressure. For the horseshoe lining and city-gate lining, the top constraint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frost heaving pressures on the arch and the inverted arch. For the round lining, the influences of the top constraint on the frost heaving pressure in all linings are almost the same. The frost heaving pressure is maximum on the city-gate lining and minimal on the round lining. The largest frost heaving pressure all occur near the foot of the inverted arch for the three kinds of lining. Thus, the test data basically coincide with the observed in situ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nnel in cold region fractured rock mass frost heaving pressure model test
下载PDF
Considerations of rock dilation on modeling failure and deformation of hard rocks-a case study of the mine-by test tunnel in Canada 被引量:9
2
作者 Xingguang Zhao Meifeng Cai MCai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2010年第4期338-349,共12页
For the compressive stress-induced failure of tunnels at depth, rock fracturing process is oft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surface parallel fracture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shear failure is likely t... For the compressive stress-induced failure of tunnels at depth, rock fracturing process is oft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surface parallel fractures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shear failure is likely to occur in the final proces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shear bands, breakouts or V-shaped notches close to the excavation boundaries. However, the perfectly elastoplastic, strain-softening and elasto-brittle-plastic models cannot reasonably describe the brittle failure of hard rock tunnels under high in-situ stress conditions. These approaches often underestimate the depth of failure and overestimate the lateral extent of failure near the excavation. Based on a practical case of the mine-by test tunnel at an underground research laboratory (URL) in Canada, the influence of rock mass dilation on the depth and extent of failure and deformation is investigated using a calibrated cohesion weakening and frictional strengthening (CWFS) model. It can be found that, when modeling brittle failure of rock masses, the calibrated CWFS model with a constant dilation angle can capture the depth and extent of stress-induced brittle failure in hard rocks at a low confinement if the stress path is correctly represented, as demonstrated by the failure shape observed in the tunnel. However, using a constant dilation angle cannot simulate the nonlinear deformation behavior near the excavation boundary accurately because the dependence of rock mass dilation on confinement and plastic shear strain is not considered. It is illustrated from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at the proposed plastic shear strain and confinement-dependent dilation angle model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alibrated CWFS model implemented in FLAC can reasonably reveal both rock mass failure and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in vicinity of the excav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s and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d rocks brittle failure deformation dilation angle model confinement plastic shear strain mine-by test tunnel
下载PD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l test of sand flow 被引量:2
3
作者 黎伟 房营光 +2 位作者 莫海鸿 谷任国 陈俊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0期2840-2848,共9页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and-f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 Zhoutouzui variable cross-section immersed tunnel, a kind o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was devised on the basis of full-scale 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sand-flow foundation treatment engineering of Guangzhou Zhoutouzui variable cross-section immersed tunnel, a kind of sand deposit-detecting method was devised on the basis of full-scale model test of sand-flow method. The real-time data of sand-deposit height and radius were obtained by the self-developed sand-deposit detector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has high precision. In the use of sand-flow method, the sand-carrying capability of fluid is limited, and sand particles are all transported to the sand-deposit periphery through crater, gap and chutes after the sand deposit formed. The diffusion range of the particles outside the sand-deposit does not exceed 2.0 m. Severe sorting of sand particles is not observed because of the unique oblique-layered depositing proces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gap and chutes directly affect the sand-deposit expansion, and the expansion trend of the average sand-deposit radius accords with quadratic time-history cur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mersed tube tunnel FOUNDATION treatment model test of sand-flow method SAND DEPOSIT detecting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and-deposit
下载PDF
柔性光伏系统颤振性能的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寿英 马杰 +1 位作者 刘佳琪 陈政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柔性光伏支架的频率低、质量轻,极易在风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幅振动。以某实际柔性光伏项目为工程背景,借鉴桥梁抗风的研究经验,对该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性能进行研究。首先,考虑严格的相似比关系,设计并制作了弹性悬挂节段模型系统,并对其... 柔性光伏支架的频率低、质量轻,极易在风荷载作用下发生大幅振动。以某实际柔性光伏项目为工程背景,借鉴桥梁抗风的研究经验,对该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性能进行研究。首先,考虑严格的相似比关系,设计并制作了弹性悬挂节段模型系统,并对其动力特性进行了测试;然后,进行不同光伏组件倾角(-39°~+39°)下的弹性悬挂节段模型测振风洞试验,研究光伏组件风致响应随风速的变化规律,得到各倾角下柔性光伏节段模型的颤振临界风速值,探讨2种气动措施对提高柔性光伏支架颤振稳定性的效果。结果表明:在0°~39°的正倾角工况下,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临界风速随光伏组件倾角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颤振临界风速出现在12°~21°光伏组件倾角范围内,折算成实际风速为9.6m/s;在-39°~0°的负倾角工况下,颤振临界风速随光伏组件倾角的增大,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颤振临界风速出现在-21°~-12°光伏组件倾角范围内,折算成实际风速为10.1m/s;设置中央稳定板的气动措施难以有效提高柔性光伏支架的颤振临界风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光伏支架 颤振 节段模型 风洞试验 临界风速 光伏组件倾角 气动措施
下载PDF
Impact of shield tunneling on adjacent spread foundation on sandy cobble strata 被引量:7
5
作者 Yong Fang Jun Wang +1 位作者 Chuan He Xiongyu Hu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年第4期244-255,共12页
The section of shield tunnel of the Chengdu Metro line passes primarily through sandy cobble strata. There are many buildings with spread foundations along the lines.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will disturb the ground... The section of shield tunnel of the Chengdu Metro line passes primarily through sandy cobble strata. There are many buildings with spread foundations along the lines. Shield tunnel construction will disturb the ground, causing displacement or stress to adjacent spread foundations. Based on the similarity theory, a laboratory model test of shield tunnel driving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shield tunnel excavation on the displace ment of adjacent spread found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undation closer to the tunnel has greater displacement or settlement than that further away. The horizontal dis placement is small and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cutting face. The displacement along the machine driving direction is bigger and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hrust force. Settlement occurs primarily when shield machine passes close to the foundation and is the greatest at that time. Uneven settlement at the bottom of the spread foundation reaches a maximum after the excavation ends. I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a particle flow model was con struct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hield tunnel excavation on the stresses in the ground. The model showed stress con centra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spread founda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ground loss ratio, a loose area appears in the tunnel dome where the contact force dropped. Above the loose area, the contact force increases, forming an arch shaped soil area which prevents the loose area from expanding to the ground surface. The excavation also changed the pressure distribution around spread found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eld tunnel Sandy cobble strata Spreadfoundation Distinct element method model test
下载PDF
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土体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子新 李小昌 李佳宇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51,共11页
针对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周围土体稳定性问题,自主研制了TJ-TBM2015多功能微型隧道掘进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外壳直径以模拟地层损失,采用动力控制系统,微型隧道掘进机可以实现盾构隧道的连续动态机械开挖。基于试验平台进行了地表无超载、地... 针对软土地层盾构掘进周围土体稳定性问题,自主研制了TJ-TBM2015多功能微型隧道掘进试验平台,通过改变外壳直径以模拟地层损失,采用动力控制系统,微型隧道掘进机可以实现盾构隧道的连续动态机械开挖。基于试验平台进行了地表无超载、地表有局部超载和隧道临近穿越群桩基础3种工况的盾构隧道掘进试验,通过传感器监测不同工况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变形和隧道周围土体的应力变化,研究土体的稳定性特征,并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应力重分布主要发生在隧道中心1倍直径范围内;局部超载对土体稳定性影响有限,但超载会造成其所在位置附近地表沉降增大;群桩基础对地层起到了一定的加固和隔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层 盾构掘进 模型试验 土体稳定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导致的差异沉降对盾构隧道受力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石钰锋 胡梦豪 +3 位作者 周宇航 黄大维 黄展军 陈焕然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1-1532,共12页
盾构隧道在下卧地层软硬突变、局部堆载等因素影响下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可能诱发管片环间错台、螺栓断裂和接缝渗水等病害,危及隧道安全。然而,现有试验研究在隧道模型上多将纵向接头简化处理,难以反映盾构隧道纵向受力变形特性,对于隧... 盾构隧道在下卧地层软硬突变、局部堆载等因素影响下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可能诱发管片环间错台、螺栓断裂和接缝渗水等病害,危及隧道安全。然而,现有试验研究在隧道模型上多将纵向接头简化处理,难以反映盾构隧道纵向受力变形特性,对于隧道下卧软硬突变地层等工况的模拟也较为缺乏。为此,提出一种可同时模拟抗拉、抗弯刚度的“弹簧+螺栓型”接头,并以此接头制作可满足纵向力学性能相似的隧道模型,对盾构隧道进行下卧软硬突变、局部堆载等工况下的模型试验,进一步探明不同因素导致的差异沉降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机理,并采用数值模拟验证了试验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较单一地层而言,隧道下卧软硬突变时纵向沉降曲线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其隧道沉降及差异沉降最值显著增大,软土侧隧道沉降较硬土侧更为显著,最大沉降、沉降差均出现在突变区软土侧衬砌处;2)下卧地层突变导致隧道横向收敛变形在纵向上分布不均,使软土侧衬砌收敛变形减小,硬土侧衬砌收敛变形显著增大;3)局部堆载对管片弯矩分布影响较小,对弯矩最值影响较大;4)下卧软土区隧道结构内力分布明显变异,隧道衬砌正弯矩区域显著增大,负弯矩区域略有减小,且弯矩最值提升显著。因此针对软硬突变地层,必要时在硬土侧隧道可采用粘钢法等方法提升衬砌横向刚度,以控制其收敛变形;软土侧隧道建议对管片进行螺栓复紧,并加强接缝防水,以减小下卧地层弱化对隧道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模型试验 等效刚度 差异沉降 纵向接头
下载PDF
侧部注浆对已建盾构隧道受荷变形影响试验研究
8
作者 黄大维 赵梽錡 +3 位作者 徐长节 罗文俊 耿大新 石钰锋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18,共9页
采用侧部注浆法整治盾构隧道横椭圆变形超限过程中,盾构隧道周围附加土压力及隧道变形特性暂不明晰。通过几何相似比为1∶10的缩尺寸模型试验开展了侧部注浆对已建盾构隧道的影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注浆挤压作用下,将导致隧... 采用侧部注浆法整治盾构隧道横椭圆变形超限过程中,盾构隧道周围附加土压力及隧道变形特性暂不明晰。通过几何相似比为1∶10的缩尺寸模型试验开展了侧部注浆对已建盾构隧道的影响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在注浆挤压作用下,将导致隧道周围的土压力在注浆点处局部增大,两边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产生了明显的水平被动土拱现象;在注浆附加荷载影响下,模型盾构隧道在注浆点附近发生了竖椭圆变形,而在离注浆点较远处则发生了横椭圆变形,且隧道发生了反弯现象;注浆过程中发生了“渗透→挤密→劈裂”扩散模式与“挤密→劈裂→渗透”扩散模式,并阐明了两种浆液扩散模式的扩散机制;隧道外壁附加荷载主要由浆液通过渗透扩散与劈裂扩散的浆液压力所形成,同时浆液挤压土体变形对隧道周围的浆液也将形成一定的挤压荷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侧部注浆 隧道纠偏 模型试验 被动土拱
下载PDF
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施工力学行为试验研究
9
作者 崔凌岳 王福文 孙铁成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3,共9页
为完善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形式及变形特征,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根据所选地铁车站的地质条件及衬砌结构特点浇筑衬砌模型并配制围岩相似材料,利用模型试验对采用全断面法在Ⅴ级围岩环境下进行的风道和车站主体开挖... 为完善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受力形式及变形特征,依托青岛某地铁工程,根据所选地铁车站的地质条件及衬砌结构特点浇筑衬砌模型并配制围岩相似材料,利用模型试验对采用全断面法在Ⅴ级围岩环境下进行的风道和车站主体开挖过程的力学行为展开研究,并从隧道衬砌结构变形及地层内部位移变化规律两方面分析了浅埋暗挖交叉相贯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对于交叉相贯位置处的隧道结构,已有隧道结构将改变后续施工隧道衬砌结构应变最大值及其出现位置;位于交叉相贯隧道结构附近不同象限内的围岩分别处于水平变形累加区和往复区;地表竖向变形最大点位于后续施工的车站上方且与交叉相贯位置存在一定距离,而在交叉相贯位置处的地表竖向变形值稍小;模型试验明确了交叉相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围岩及衬砌结构的变形特征,给出了隧道结构地表最大变形与施工步序间的时空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交叉相贯隧道结构的施工及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结构 交叉相贯隧道 模型试验 浅埋暗挖 地表沉降
下载PDF
跨博-阿断裂隧道的抗错断性能模型试验
10
作者 刘继国 郭韬 +2 位作者 苗宝栋 彭文波 魏龙海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许多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穿越不良地质区段,受到来自活动断层的错动威胁.为探究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制,以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 中国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许多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穿越不良地质区段,受到来自活动断层的错动威胁.为探究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结构的应变响应规律及变形破坏机制,以天山胜利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光纤传感技术,通过室内缩尺模型试验,开展了走滑断层作用下分节段铰接隧道变形破坏研究.结果显示,隧道衬砌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断层破碎带内部及边缘附近,隧道整体的破坏模式为拉压剪切组合破坏模式;沿隧道纵向,断层破碎带处隧道受力模式总体上为拱顶与拱底受拉,两侧既有受拉也有受压;沿截面环向,环向应变分布呈“W”形,存在两个拉应变峰值及两个压应变峰值,截面变形趋势为两侧受到水平挤压作用,迫使截面由马蹄形向椭圆形发展.研究结果揭示了走滑断层作用下铰接隧道的变形破坏形式以及衬砌变形规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走滑断层 模型试验 铰接隧道 光纤传感 变形特征
下载PDF
黄土盾构隧道开挖围岩扰动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11
作者 韩兴博 陈子明 +3 位作者 叶飞 梁晓明 冯浩岚 夏天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7,共10页
为了探究不同含水率和埋深等工况下的黄土盾构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作用特征,采用相似模型试验,首先通过三轴试验测定了不同含水率下原状黄土物理参数及强度指标,通过大量试配得到了不同含水率下与原状黄土强度指标参数相似的试验用土... 为了探究不同含水率和埋深等工况下的黄土盾构隧道开挖对围岩的扰动作用特征,采用相似模型试验,首先通过三轴试验测定了不同含水率下原状黄土物理参数及强度指标,通过大量试配得到了不同含水率下与原状黄土强度指标参数相似的试验用土。其后,考虑盾构隧道盾尾间隙特征,开展不同含水率及埋深等组合工况下盾构开挖模拟试验,通过微型土压力传感器、百分表等监测元件以及数字图像技术等手段,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地层变形、地表沉降和围岩应力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含水率较低时,围岩的自稳能力强;含水率越高,埋深越大,开挖对地层的扰动作用也越大;地表最大沉降值与含水率呈正相关,与埋深呈负相关;围岩剩余应力随含水率和埋深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含水率增大至一定值(26.6%)时,围岩剩余应力骤减;基于不同含水率下的围岩应力及变形发展规律,可将黄土含水率分为自稳、形变以及松动含水率,基于含水率和埋深引起的围岩松动情况,可将不同工况下的黄土盾构隧道围岩压力作用模式按照形变压力和松动压力计算,以更加适应黄土地层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盾构隧道 相似模型试验 含水率 埋深 围岩变形 应力
下载PDF
黄土盾构下穿不同地下非连续管线的模型试验
12
作者 苏永华 李明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8,共10页
针对城市盾构隧道施工下穿既有输气管线引起管线沉降与受力问题,以河南省某在建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考虑不同非连续管线接头间距、接头刚度和管隧间距的影响,探讨管隧正交工况下,隧道开挖对非连续管... 针对城市盾构隧道施工下穿既有输气管线引起管线沉降与受力问题,以河南省某在建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考虑不同非连续管线接头间距、接头刚度和管隧间距的影响,探讨管隧正交工况下,隧道开挖对非连续管线沉降、弯矩及管土接触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黄土盾构正交下穿管线存在沉降集中区,在该区范围内,管线接头与管段相对刚度比的大小对管线平均沉降增长速率影响较大,相对刚度比由1.30减小至0.21,非连续管线平均沉降增长速率增大1.5倍;相对刚度比相对大小对非连续管线沉降和弯矩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定义非连续管线综合刚度比,揭示不同综合刚度比下非连续管线最大沉降变化规律和管线最大正负弯矩相对变化规律,其中综合刚度比与管线最大沉降服从3次多项式拟合函数,管线的最大正弯矩值随着最大负弯矩值的改变服从4次多项式拟合函数;管线的管土接触应力变化均呈现“双峰型”变化,管土接触峰值应力随着接头间距的增大而增大;数值模拟表明,管线最大沉降随着管隧间距增大而呈现折线型减小,该转折点出现在管隧间距与隧道开挖直径比为1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盾构 管隧正交 沉降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大型低速风洞全模阵风试验支撑装置研制与验证
13
作者 于金革 由亮 +3 位作者 张颖 赵冬强 李俊杰 杨希明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2-1468,共7页
为适应日益增多的低速风洞全模阵风试验的需要,发展阵风试验技术,在航空工业气动院FL-10风洞研制了一套双自由度支撑装置,该装置放开了模型升沉和俯仰方向的较大运动自由度,实现了飞机刚体运动模态的模拟。装置主要结构为“钢梁+小滑车... 为适应日益增多的低速风洞全模阵风试验的需要,发展阵风试验技术,在航空工业气动院FL-10风洞研制了一套双自由度支撑装置,该装置放开了模型升沉和俯仰方向的较大运动自由度,实现了飞机刚体运动模态的模拟。装置主要结构为“钢梁+小滑车”,小滑车可在钢梁上自由滑动,避免了采用滑轨形式导致模型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滞现象;采用整流翼型与风洞上下壁板连接,减小了对风洞的破坏,降低了对风洞流场的影响;装置升沉运动高度为3 m,俯仰角范围可达±34°;升沉摩擦因数小,机构变形量小,具备模型防护功能。应用该装置成功开展了民机阵风载荷减缓试验,证明了装置设计合理,可以应用于低速全模阵风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10风洞 全机模型 阵风试验 双自由度 模型支撑
下载PDF
基于地基梁理论的断层非线性错动下隧道纵向响应研究
14
作者 铁明亮 常铭宇 +4 位作者 詹胜文 申玉生 左雷彬 陈孔福 张熙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65-1376,共12页
为研究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纵向响应,采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和弹性梁理论,建立穿越多破裂面断层隧道在断层强制位错作用下的纵向响应微分方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获得隧道结构在断层位错作用下的纵向变形、内力响应,并通过模... 为研究走滑断层错动作用下隧道结构的纵向响应,采用Pasternak双参数地基和弹性梁理论,建立穿越多破裂面断层隧道在断层强制位错作用下的纵向响应微分方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获得隧道结构在断层位错作用下的纵向变形、内力响应,并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对理论解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解析模型对隧道结构纵向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理论解析模型计算得到的隧道纵向变形和弯矩变化趋势与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完全一致,但数值上趋于保守;2)断层错动的位移形式和围岩-隧道结构的刚度匹配关系对隧道结构纵向响应的影响较大,应根据具体的断层破碎带形式选择合适的断层错动位移函数;3)随着围岩-隧道结构刚度比的增大,围岩对隧道结构的约束作用随之增大,隧道结构纵向内力集中现象增加,但受断层错动影响的范围减小,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应结合施工成本、抢通时间等来选择合适的围岩-隧道结构刚度匹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断层错动 模型试验 弹性地基梁 理论解析模型
下载PDF
隧道衬砌裂缝特征对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学增 李振 +2 位作者 杨芝璐 桑运龙 孙州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45,共9页
为明确松动荷载作用下,衬砌裂缝特征对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1∶10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了带裂缝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对于预制裂缝长度不超过L/3(试件纵向长度)、深度不超过0.7 H(试件厚度)的试... 为明确松动荷载作用下,衬砌裂缝特征对结构承载性能的影响,通过1∶10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研究了带裂缝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破坏模式和极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对于预制裂缝长度不超过L/3(试件纵向长度)、深度不超过0.7 H(试件厚度)的试件,裂缝发展存在阶段性特征,试件破坏由拱腰失效引起,属于延性破坏。对于预制裂缝长度不低于2 L/3或深度不低于0.9 H的试件,裂缝发展过程不存在阶段性特征,试件破坏由拱顶失效引起,属于脆性破坏;随裂缝长度和深度增加,结构极限承载力降低。当预制裂缝长度为L/3且深度为0.3 H、0.7 H、0.9 H,以及长度为2 L/3且深度为0.3 H、0.7 H时,试件极限承载力依次为完整试件的86.96%、78.26%、73.91%、69.57%、60.87%。相比于裂缝深度,纵向长度对结构承载性能影响更明显,可作为裂缝评价的重要指标;提出了基于裂缝特征的衬砌承载力预测公式,可明确带裂衬砌的极限承载力,为结构性能评估、加固时机及加固参数的选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极限承载力 模型试验 裂缝特征 扩展有限元
下载PDF
盾构隧道施工期渗漏聚氨酯堵漏作用机制研究
16
作者 柳献 孙齐昊 +1 位作者 范森 舒计城 《隧道建设(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82-91,共10页
为探明隧道渗漏时聚氨酯的堵漏机制,设计并开展盾构隧道渗漏与聚氨酯注浆堵漏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分别对不同地层中隧道渗漏引发的外部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以及注浆堵漏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隧道渗漏后砂土与粉土地层周围孔隙水... 为探明隧道渗漏时聚氨酯的堵漏机制,设计并开展盾构隧道渗漏与聚氨酯注浆堵漏模型试验,通过试验分别对不同地层中隧道渗漏引发的外部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以及注浆堵漏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隧道渗漏后砂土与粉土地层周围孔隙水压力迅速下降,水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以渗流形式向渗漏点补给,造成周边地层侵蚀破坏,但2种地层侵蚀发展规律不同。2)砂土与粉土地层中聚氨酯注浆堵漏机制相似,均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聚氨酯反应释放大量气体,抵抗渗流水压;第2阶段聚氨酯固化,封堵渗漏通道,实现堵漏效果;第3阶段聚氨酯彻底固化,引起隧道结构外部荷载重分布。3)由于砂土与粉土地层渗流侵蚀规律不同,聚氨酯注浆堵漏效果有所差异,粉土地层注浆堵漏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渗漏 模型试验 聚氨酯 堵漏机制
下载PDF
粉煤灰堆积体大断面连拱隧道失稳破坏模式及施工力学研究
17
作者 余涛 廖杭 +4 位作者 朱宁波 姚志刚 方勇 李希文 田青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9-1918,共10页
国内目前并无在粉煤灰堆积体中采用暗挖法修建大断面连拱隧道的先例,给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依托盐坪坝隧道工程,开展了室内相似模型试验,探讨了该地层下大断面连拱隧道塌落拱演化规律及开挖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连... 国内目前并无在粉煤灰堆积体中采用暗挖法修建大断面连拱隧道的先例,给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依托盐坪坝隧道工程,开展了室内相似模型试验,探讨了该地层下大断面连拱隧道塌落拱演化规律及开挖施工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连拱隧道在粉煤灰堆积体中开挖极易发生失稳,将失稳过程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破坏模式具有突发性、剧烈性、对称性、同步性特征;塌落拱高度约为隧道开挖跨度的40%。采用单侧壁导坑法开挖时粉煤灰堆积体承载力严重不足,根据相似换算关系左、右洞拱顶沉降分别为16.86,14.91cm,需对地层实施注浆加固;地层沉降呈对称“双峰状”,先行洞相较于后行洞受开挖影响较大,中隔墙的承载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地层位移,单洞压力拱向双洞压力拱转换过程中,中隔墙受到偏压作用容易向先行洞侧偏转,建议在先行洞开挖时中隔墙添加支撑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拱隧道 粉煤灰堆积体 模型试验 塌落拱 单侧壁导坑法
下载PDF
基于气弹模型风洞试验的高耸桅杆风振响应特性
18
作者 刘慕广 杜睿 谢壮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1-869,共9页
为了探究高耸桅杆结构风振响应特性,采用刚性节段加连接棒法制作了356 m高桅杆的气弹模型,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桅杆结构的位移响应高度分布特征和模态参与特性,并分析了风速和风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桅杆结构的位移响应随高度呈非线性变化... 为了探究高耸桅杆结构风振响应特性,采用刚性节段加连接棒法制作了356 m高桅杆的气弹模型,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了桅杆结构的位移响应高度分布特征和模态参与特性,并分析了风速和风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桅杆结构的位移响应随高度呈非线性变化,其最大平均和脉动响应均出现在顶部2层纤绳锚固点间的中间部位.桅杆结构的横风向响应基本与顺风向相当.风向改变对平均位移有一定影响,对脉动无明显影响.结构顺、横风向风振响应中前三阶模态振动能量具有相近量级,且风速变化会对桅杆结构的模态频率产生一定影响.结构气动阻尼均为正值,且随风速增加而增大.桅杆结构的顺风向风振系数除底部外,其他高度均要显著低于规范值.风速和风向的改变对桅杆中、上部的风振系数影响较小,仅在底部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桅杆 气弹模型 风洞试验 风振响应 风振系数
下载PDF
边界层和压力滞后对翼型动态失速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李治国 陈猛 +2 位作者 张雅静 高志鹰 汪建文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3,共8页
为优化动态失速模型经验常数,提升动态失速发生时翼型气动性能预测精度,该文基于B-L动态失速模型,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风洞实验数据,探究压力滞后及边界层滞后时间常数对翼型动态失速性能的影响。主... 为优化动态失速模型经验常数,提升动态失速发生时翼型气动性能预测精度,该文基于B-L动态失速模型,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风洞实验数据,探究压力滞后及边界层滞后时间常数对翼型动态失速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压力滞后与边界层滞后时间常数对动态升力系数的影响较大且与平均攻角有关。当平均攻角相对较小且气流处于附着流动与分离流动之间时,适当减小时间常数可使动态失速模型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验值;当平均攻角相对较大,气流处于分离流动与完全分离流动时,可适当增大时间常数值。压力滞后与边界层滞后时间常数对动态阻力系数的影响不显著。动态升力系数仅在攻角逐渐减小的完全分离流动过程中,随着边界层滞后时间常数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简化模型 风洞试验 动态失速 动态升力系数 动态阻力系数 时间常数
下载PDF
含水率影响下黄土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扩散特性试验研究
20
作者 叶飞 李思翰 +2 位作者 夏天晗 张才飞 韩兴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51-2059,共9页
为了揭示黄土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在地层中的扩散形式和规律,考虑盾构隧道盾尾间隙特征,建立含水率、渗流压力、土压力可实时监测以及扩散过程可视的模型试验系统。考虑黄土不同含水率,通过试验研究浆液扩散形式以及注浆过程中的含水... 为了揭示黄土盾构隧道壁后注浆浆液在地层中的扩散形式和规律,考虑盾构隧道盾尾间隙特征,建立含水率、渗流压力、土压力可实时监测以及扩散过程可视的模型试验系统。考虑黄土不同含水率,通过试验研究浆液扩散形式以及注浆过程中的含水率、渗流压力和土压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干密度下,不同含水率对壁后注浆浆液扩散形式影响显著;含水率为10%时,浆液未发生明显扩散,浆-土形成了明显的分界面,仅分界面处的含水率发生显著变化,各分层土体土压力较大;含水率为20%和30%时,浆液扩散范围增大,各分层土体含水率均有变化,土压力和渗流压力出现了阶跃曲线,土体中形成了明显的浆脉。黄土盾构隧道壁后注浆中浆液的扩散形式主要为压密扩散、压滤扩散和劈裂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盾构隧道 壁后注浆 模型试验 浆液扩散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