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puncture with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wirling manipulation inhibits hippocampal neuronal apoptosis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被引量:4
1
作者 Juan Lu Yan Guo +7 位作者 Chang-qing Guo Xue-min Shi Ning-yu Du Rui-li Zhao Wen-ping Du Jing-rong Liang Shi-peng Zhu Huan Che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5期770-778,共9页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on blood pressure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 this study used the reinforcing twirling method(1.5–2-mm depth; rot...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 on blood pressure and target organ damag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s), this study used the reinforcing twirling method(1.5–2-mm depth; rotating needle clockwise for 360° and then counter clockwise for 360°, with the thumb moving heavily forward and gently backward, 60 times per minute for 1 minute, and retaining needle for 9 minutes), the reducing twirling method(1.5–2-mm depth; rotating needle counter clockwise for 360° and then clockwise for 360°, with the thumb moving heavily backward and gently forward, 60 times per minute for 1 minute, and retaining needle for 9 minutes), and the needle retaining method(1.5–2-mm depth and retaining the needle for 10 minutes). Bilateral Taichong(LR3) was treated by acupuncture using different manipulations and manual stimulation. Reinforcing twirling, reducing twirling, and needle retaining resulted in a decreased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reduced Bax m 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and an increased Bcl-2/Bax ratio in the hippocampus compared with the SHR group. Among these groups, the Bcl-2/Bax protein ratio was highest in the reducing twirling group, and the Bcl-2/Bax m RNA ratio was highest in the needle retaining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inforcing twirling, reducing twirling, and needle retaining methods all improve blood pressure and prevent target organ damage by increasing the hippocampal Bcl-2/Bax ratio and inhibiting cell apoptosis in the hippocampus in SH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ACUPUNCTUR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twirling manipulation Taichong (LR3) hippocampal CAI area blood pressure apoptosis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Twirling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cent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on 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in rats 被引量:6
2
作者 Guo Qiulei Liu Qingguo +1 位作者 Sun Dongmei Nie Binbi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391-398,共8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in rats in order to confirm that twirling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TRRM) might be the cent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ction.METHODS: In the study,^(18) F-2-...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in rats in order to confirm that twirling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TRRM) might be the cent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action.METHODS: In the study,^(18) F-2-fluoro-deoxy-D-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18 F-FDG-PET)was employed. Fifity-six 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SH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model group, a single-needle acupuncture(SNA) group, a twirling reinforcing group(SNA + TRF) and a twirling reducing(SNA + TRD) group. Fourteen Wistar rats were assigned to the control group. The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at Taichong(LR 3) acupoint was administered once daily in the SNA, SNA + TRF and SNA + TRD groups for 14 days, with 1 d interval between the two weeks. The blood pressure(BP) of all rats was measured repeatedly and18 F-FDG-PET sca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14 th day. PET images were processed with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8.0.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ystolic BP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SNA, SNA+TRF and SNA + TRD versus the model groups(all P <0.01) and in the SNA + TRF and SNA + TRD versus the SNA groups(both P < 0.01), with the SNA+TRD group exhibited the best antihypertensive effect(P < 0.01). The key brain regions activated by TRRM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cerebellum, hippocampus, hypothalamus, medulla oblongata, insular cortex, midbrain, thalamus and visual cortex.CONCLUTION: TRRM could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BP of SHRs by improving the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of the activated key brain regions and the underlying central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central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and neuro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rling reinforcing reducing method HYPERTENSION Blood pressure Positron-Emission to-mography CENTRAL MECHANISM
原文传递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3
作者 李静 《China Medical Abstracts(Internal Medicine)》 2017年第1期1-2,共2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one patients with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were r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one patients with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group(35 cases),a needle retaining group(33 cases)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uncture with twirling reducing method for tinnitus of excessive liver-fire type a clinical observation
原文传递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神经递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4
作者 张静 刘继鹏 +3 位作者 岳炳南 高辛瑜 张琳 刘清国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6期959-962,981,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探寻针刺调控血压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下丘脑室旁核(PVN)中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表达的影响,探寻针刺调控血压的作用机制。方法27只雄性SHR大鼠随机分配到补法组、泻法组和模型组中。9只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只进行捉抓固定不做针刺干预,补法组和泻法组均取双侧的太冲穴进行针刺干预。各组每日上午干预1次,周期为14 d,2周之间休息1 d。于针刺第0、3、7、14日定期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并记录。实验第14日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PVN中GABA、Glu的含量,以及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的含量,最后使用HE染色法观察PVN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补法组和泻法组均能显著降低SHR大鼠血压(P<0.01),且泻法组降压效果更为显著(P<0.05)。针刺后,与模型组相比,补法组和泻法组PVN组织中GABA含量显著增加,Glu含量显著降低(均P<0.01);补法组和泻法组血清中IL-6、TNF-α水平相比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HE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补法组和泻法组可改善病变情况,细胞总数增多。结论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可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且捻转泻法降压效果更为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VN中神经递质GABA含量升高、Glu含量降低,以及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下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下丘脑室旁核 神经递质 炎症因子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下载PDF
基于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探讨针刺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巨噬细胞极化调节和肾保护作用
5
作者 张琳 王方明 +5 位作者 郭秋蕾 张静 高辛瑜 吴小丽 刘宇 刘清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474-2480,共7页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血压和肾脏中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12只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36只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每组12...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血压和肾脏中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12只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36只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捻转泻法组、捻转补法组,每组12只。捻转补法组与捻转泻法组分别在双侧太冲穴进行针刺捻转泻法和针刺捻转补法,每天1次,共两周,中间休息1次。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进行相同时长与频次的抓捉固定,不做针刺干预。在干预期间使用尾压法测量大鼠血压,两周后收集大鼠血清和肾组织,采用ELISA法观察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含量和肾脏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0含量。Western blot法观察肾脏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分化簇(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86、CD206蛋白的表达情况。用苏木素—伊红(hemo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压显著升高(P<0.01),血清NE、AngⅡ浓度显著上升(P<0.01),肾脏中TLR4、NF-κB、CD86、IL-1β含量显著上升(P<0.01),CD206、IL-10含量显著下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SHR出现肾小管与肾小球形态不规则,存在炎性细胞浸润。(2)与模型组相比,捻转泻法组和捻转补法组血压显著降低(P<0.01),血清NE、AngⅡ浓度显著降低(P<0.01),肾中TLR4、NF-κB、CD86表达显著下降(P<0.01),IL-1β浓度降低(P<0.05,P<0.01),CD206、IL-10含量显著上升(P<0.01),肾小管与肾小球形态正常,存在少量炎性细胞浸润。(3)与捻转泻法组相比,捻转补法组血压较高(P<0.05),血清中NE、AngⅡ浓度和肾脏中TLR4、NF-κB、CD86、CD206、IL-1β、IL-10均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太冲穴并行捻转补泻手法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AngⅡ含量,抑制TLR4/NF-κB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来抑制IL-1β,增加IL-10浓度,起到降压和肾保护作用,且捻转泻法的效果优于捻转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冲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巨噬细胞极化 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通路 自发性高血压 肾保护 交感神经系统
下载PDF
重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陶晓雁 孙彩霞 +7 位作者 杨金亮 毛湄 廖辰聪 孟金光 樊文博 张一菲 任绪茹 俞洪凤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 目的:观察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眼周腧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比较轻度、重度2种不同刺激强度及白昼戴镜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知情、同意原则,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120例(240只患眼)青少年近视患者随机分为重度刺激组(60例,120只患眼)、轻度刺激组(60例,120只患眼),另设戴镜组(60例,120只惠眼)对比。重度刺激组、轻度刺激组均选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太阳穴,采用捻转泻法,重度刺激组各穴捻转幅度360°、90次/分,轻度刺激组各穴捻转90°、60次/分;戴镜组不进行针刺治疗,只需白昼戴镜。比较各组视力改善情况。结果:捻转泻法治疗后视力有所提高(P<0.01),且重度刺激组较轻度刺激组视力提高明显(P<0.01),戴镜组视力无变化。患者年龄、治疗前近视程度均与治疗后视力变化差值有密切关系(P<0.01)。结论:捻转泻法治疗青少年近视临床疗效肯定;重度刺激优于轻度刺激;年龄、近视程度对临床疗效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针灸疗法 捻转补泻 针刺泻法 眼针 青少年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即刻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杜小正 王金海 +2 位作者 鲍春龄 焦志华 东贵荣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7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 目的观察捻转补泻手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的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捻转补法组(39例)、平补平泻组(37例)和捻转泻法组(40例),选取百会与双侧太阳穴的连线为施术部位,于双侧连线上接力式刺入3针,分别施以捻转补法、平补平泻法、捻转泻法,每针操作1 min,间隔10 min以相应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针刺结束后即刻和1、2、3 h以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和肢体部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量表评价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结果针刺后即刻、1 h和2 h,捻转补法组FMA明显高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而针刺后3 h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即刻和1、2、3 h,捻转补法组NDS均低于平补平泻组和捻转泻法组(P<0.05)。平补平泻组与捻转泻法组各时点FMA和ND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捻转补法对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即刻效应优于平补平泻法和捻转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急性缺血性中风 肢体运动功能 即刻效应 简化Fugl-Meyer评分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覃蔚岚 秦谊 +2 位作者 符永鋆 曾贵刚 刘清国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03-706,共4页
回顾近15年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就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机制及其效应做简要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规范并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针刺操作的量化参数、捻转补泻的作用机制等仍... 回顾近15年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就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机制及其效应做简要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规范并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针刺操作的量化参数、捻转补泻的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 刺法 综述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主动脉中TGF-β1和P38 MAPK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毅 刘清国 +4 位作者 王朝阳 李涛 陈中 张月 段嵩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针刺手法在分子水平对高血压调控的作用机制及补泻手法效应的差异。方法:SHR 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15只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每天上午分别对各组大鼠双侧"太冲"穴施以相应刺激,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中... 目的:探讨针刺手法在分子水平对高血压调控的作用机制及补泻手法效应的差异。方法:SHR 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15只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每天上午分别对各组大鼠双侧"太冲"穴施以相应刺激,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中TGF-β1、P38 MAPK的基因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GF-β1结果:针刺泻法组TGF-β1的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针刺补法组大体一致(P>0.05),低于针刺对照组(P<0.05)和模型对照组(P<0.01)。P38 MAPK结果:针刺泻法组P38 MAPK的mRNA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与针刺补法组大体一致(P>0.05),低于其它SHR组(P<0.05)。结论:捻转泻法可降低主动脉组织中TGF-β1、P38 MAPK的mRNA表达,且泻法作用优于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捻转补泻/手法 P38 MAPK TGF-Β1 主动脉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大鼠肾脏TGF-β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孙静文 王朝阳 +3 位作者 田艳鹏 金娜美 郭妍 刘清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123-2126,共4页
目的: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中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0只12周龄的雄性SHR大... 目的:研究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SHR(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脏中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0只12周龄的雄性SHR大鼠被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捻转补法组(A)、捻转泻法组(B)、平补平泻组(C)、针刺留针组(D)、模型组(E),均为高血压组,每组12只;12只12周龄雄性WKY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针刺处理28天后,分别取各组大鼠肾脏,观察肾脏病理学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在各组肾脏中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空白组肾小管的表达无或极微量;在模型组的肾小球有少量表达,但在肾小管的表达显著,且随高血压病程的进展,TGF-β1的表达显著性增加(P<0.01):B组与E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C、D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捻转泻法是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方法,会减少高压血流对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机械性损伤,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TGF-β1的分泌,从而降低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捻转补泻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TGF-Β1 肾脏损害
下载PDF
针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观察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成宏 王玉中 郭新侠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7-190,共4页
目的:观察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0例PD患者随机分为针四关穴组( A组)60例、常规取穴组(B组)60例、月月舒组(C组)60例。A组以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合谷、太冲);B组常规取穴... 目的:观察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80例PD患者随机分为针四关穴组( A组)60例、常规取穴组(B组)60例、月月舒组(C组)60例。A组以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合谷、太冲);B组常规取穴,穴取三阴交、次醪为主;C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前列腺素等指标的改变。结果:A组治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100.0%;B组分别为60.0%、95.O%;C组分别为25.0%、90.0%。A、B组疗效优于C组(P<0.01);而治疗30分钟内止痛疗效比较,A、B两组优于C组(P<0.01),A组优于B组(P<0.01)。结论:青龙摆尾法针刺四关穴为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抑制前列腺素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针灸疗法 刺法 合谷 太冲 捻转补泻
下载PDF
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NE、5-HT及NO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赫 杨芳媛 +8 位作者 战河 郭秋蕾 洪性勋 崔志源 张跃 纪智 袁静云 王紫娟 刘清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补泻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SHR)小脑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w,5-H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的影响,探讨小脑在针刺降压的效应机制。方法 40只9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每组10只;空白组WKY 10只。针前1天及针刺干预的第3、8、13、18、23、27天测量血压。28天后摘取小脑,应用Elisa法检测小脑组织NE、5-HT和NO的含量。结果 (1)血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在针前,模型组、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各组之间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3天开始至27天,针刺组、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血压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自针刺后第8天开始至27天,针刺补法组、针刺泻法组与针刺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而补法组与泻法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自针后第13天开始至27天,针刺泻法组均比针刺补法组血压降低(P<0.05)。(2)NE、5-HT、NO: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小脑NE、5-HT含量显著升高(P<0.05),NO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NE、5-HT含量降低(P<0.05)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针刺泻法组NO含量升高(P<0.05);与针刺组和针刺补法组比较,泻法组小脑组织NE降低(P<0.05),而针刺组与补法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均可有效降低SHR大鼠收缩压;自针后第7天开始,不同针刺手法降压效果出现显著差异,且捻转泻法组比捻转补法组降压效果显著,其降压作用可能与调节小脑,NE、5-HT、NO含量有关,且捻转补法组和泻法组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小脑
下载PDF
试论“飞经走气”针法技术操作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丹 高颖 王富春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204,共3页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梃《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 本文以徐凤《金针赋》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为基础,并对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梃《医学入门》等多部著作中"飞经走气"针法的论述进行阐述分析,总结出"飞经走气"各针法的技术特点。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凤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行气 针刺感应 捻转补泻 刺法
下载PDF
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静 张晓哲 +1 位作者 卢桂花 杨继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留针对照组和理疗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针刺捻转泻法、针刺留针及理疗三种方法治疗。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耳鸣严重... 目的:观察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10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肝火上扰型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捻转泻法组、留针对照组和理疗对照组各35例,分别采用针刺捻转泻法、针刺留针及理疗三种方法治疗。各组治疗前后比较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耳鸣临床疗效、耳鸣致残量表评分,3个疗程后对比评分结果。结果:治疗后各组耳鸣严重程度、耳鸣致残量表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后捻转泻法组评分均低于理疗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评分差值捻转泻法组均高于留针对照组及理疗对照组(P<0.05),3组耳鸣显效率分别为60%、40%、31.4%,捻转泻法组和留针对照组显效率均高于理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捻转泻法治疗肝火上扰型耳鸣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针刺 捻转泻法 肝火上扰
下载PDF
针刺曲池穴得气和捻转补泻手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24
15
作者 睢明河 王朝阳 马文珠 《中医药信息》 2012年第3期87-90,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评价不得气、得气、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效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不得气组、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和得气右转组,分别于针刺前... 目的:观察针刺曲池穴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评价不得气、得气、捻转补法和捻转泻法的效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不得气组、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和得气右转组,分别于针刺前、进针10min、起针即刻和起针10min测量血压。结果: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后各组血压明显降低(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得气左转组"中的虚证和"得气右转组"中的实证)、虚泻实补("得气左转"中的实证和"得气右转"中的虚证)的降压效果明显优于不得气组(P<0.01);得气组、得气左转组、得气右转组、虚补实泻、虚泻实补之间的降压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针刺治疗中,不得气也有效,但得气比不得气效果好;以针的捻转方向的不同来区分的捻转补泻手法即"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本研究中未显示相应的补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针刺 得气 捻转补泻 曲池
下载PDF
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成勇 秦珊 +5 位作者 李忠仁 刘兰英 王和生 吴文忠 陈栋 张聪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第9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 目的观察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56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29眼)和对照组20例(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力、视野平均视敏度(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视力、MS及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为3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新明穴配合强补手法是一种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视神经萎缩 新明 针药并用 捻转补泻 提插补泻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合谷穴对其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平 关卫 +2 位作者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1-33,共3页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合谷穴后,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对局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1)补泻手法,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合谷穴
下载PDF
捻转补泻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平 关卫 +2 位作者 王芳 陈冰 诸凯 《天津中医》 2002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 ,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 :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 ,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 ,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 ,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 目的 :阐明针刺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是否存在效应上的差异 ,并探讨其效应差异是否为补泻效应的差异。方法 :应用红外线热像技术 ,采用不同的捻转补泻手法针刺健康人足三里后 ,观察其在即刻、10、20、30min ,对脘腹部皮肤温度的影响。结果 :不同捻转补法与泻法的操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 ,其中补法可以使皮温升高 ,泻法可以使皮温降低 ,以石氏捻转补泻针法较为明显。结论 :1)补泻手法 ,补法和泻法的操作可产生不同的效应。2)不同捻转补泻手法对皮肤温度产生的升降效应为补泻效应 ,其中以石氏捻转补泻手法最为明显。3)证明补泻手法实施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捻转补泻手法 红外线热像技术 皮肤温度 健康人 足三里
下载PDF
石学敏针刺补泻手法量学切入点浅析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阿根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11期32-34,共3页
通过对比常见针刺补泻手法的特点,探索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研究以研究捻转补泻手法作为突破口的科学性、合理性。
关键词 补泻手法 针刺手法量学 捻转补泻
下载PDF
左右利手捻转补泻手法对血虚证模型大鼠RBC、Hb、IRF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肖敏佳 褚亚宇 +2 位作者 柳杨 刘清国 王朝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4年第4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证模型。... 目的:探讨捻转补泻手法与具体捻转方向的关系。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A组)、模型组(B组)、留针组(C组)、右手前捻组(D组)、右手后捻组(E组)、左手前捻组(F组)、左手后捻组(G组)。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证模型。隔日针刺1次,共10次。检测大鼠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IRF)。结果:治疗前1 d,与A组相比,其余各组RBC、Hb显著降低(P<0.01),IRF显著升高(P<0.01);治疗第7 d,各组RBC、Hb比较,B组含量最低(P<0.05),C、D、F 3组差异不明显(P>0.05),A、E、G 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3组含量高于后3组(P<0.05),IRF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第14、21 d,各治疗组RBC、Hb、IRF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捻转补泻手法与左、右捻转方向无关,无论何手持针,均拇指前捻用力为"补",拇指后捻用力为"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补泻手法 捻转方向 血虚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