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during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in the SW Korean Peninsula:Implication for the Mesozoic “Laramide-style” orogeny along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被引量:1
1
作者 Seung-Ik Park Jungrae Noh +4 位作者 Hee Jun Cheong Sanghoon Kwon Yungoo Song Sung Won Kim M.Santosh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3期909-925,共17页
Dur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s experience shortening along with inversion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Here we explore a tectonic scenario for the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where ... During subduction, continental margins experience shortening along with inversion of extensional sedimentary basins. Here we explore a tectonic scenario for the inversion of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where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intra-arc volcano-sedimentary Oseosan Volcanic Complex was developed on top of the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post-collisional sequences, namely the Chungnam Basin. The basin shortening was accommodated mostly by contractional faults and related folds. In the basement, regional high-angle reverse faults as well as low-angle thrusts accommodate the overall shortening, and are compatible with those preserved in the cover. This suggests that their spatial and temporal development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initial basin geometry and inherited structures.Changes in transport direction observed along the basement-sedimentary cover interface is a characteristic structural feature, reflecting sequential kinematic evolution during basin inversion. Propagation of basement faults also enhanced shortening of the overlying sedimentary cover sequences. We constrain timing of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ca. 158-110 Ma) inversion from altered K-feldspar 40 Ar/39 Ar ages in stacked thrust sheets and K-Ar illite ages of fault gouges, along with previously reported geochronological data from the area. This "non-magmatic phase" of the Daebo Orogeny is contemporaneous with the timing of magmatic quiescence across the Korean Peninsula. We propose the role of flat/low-angle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Pl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ramide-style" basement-involved orogenic event along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o-PHASE extensional basin SYSTEMS Paleo-Pacific Plate INVERSION tectonics “Laramide-style” OROGENY 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下载PDF
Fracture prediction in the tight-oil reservoirs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northern China 被引量:8
2
作者 Wen-Tao Zhao Gui-Ting Hou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1-23,共23页
It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Ordos Basin because fracturing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 It is important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tight reservoirs of the Ordos Basin because fracturing is very crucial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low-permeability reservoirs.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s are used to predict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Longdong area, southern Ordos Basin. The numerical modeling i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in the Chang 7a and 72 members, and the different forces that have been exerted along each boundary of the basin in the Late Mesozoic and the Cenozoic. The calculated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racture orientations in the Late Mesozoic and the Ceno- zoic are NW-EW and NNE-ENE,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two-factor method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density. The distribution maps of predicted fracture density in the Chang 71 and 72 members are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the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Late Mesozoic has a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fracture development than that in the Cenozoic. The average fracture densities in the Chang 71 and 72 members are similar, 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ir distribut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geological elements, the lithology and the layer thickness are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control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which further determine the frac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stable Ordos Basin. The predicted fracture density and the two-factor method can be utilized to guide future exploration in the tight-sand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dos basin - Yanchang Formation Fracturepredictio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two-factor methodTight-sand reservoirs
下载PDF
地震采集方案评价优化分析方法及应用——以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为例
3
作者 杨万祥 李献民 +2 位作者 宋志华 阎建国 任立龙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准噶尔盆地多数勘探领域处于沙漠戈壁地区,由于近地表吸收衰减强和各种类型的噪声多而强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采集资料的品质,常常采用“强化”参数下的“两宽一高”地震采集。在“提质增效,高效勘探”的背景下,从兼顾数据品质和采集成... 准噶尔盆地多数勘探领域处于沙漠戈壁地区,由于近地表吸收衰减强和各种类型的噪声多而强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采集资料的品质,常常采用“强化”参数下的“两宽一高”地震采集。在“提质增效,高效勘探”的背景下,从兼顾数据品质和采集成本的技术经济一体化考虑,评价已有采集方案,提出优化方案,成为该地区及业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通过分析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近年来实施的多块“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方案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笔者提出了一种用定量关系为依据的采集方案评价优化流程,得出了研究区各个采集方案的适当或需进一步优化的相关结论,为研究区下一步采集方案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两宽一高”地震采集 采集方案 评价优化 资料品质
下载PDF
A research on the geothermal structure in Yanqing-Huailai Basin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
4
作者 祖金华 吴乾蕃 廉雨方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1997年第4期115-118,共4页
AresearchonthegeothermalstructureinYanqing┐HuailaiBasinanditsneighbouringregionJIN-HUAZU(祖金华)QIAN-FANWU(吴乾蕃)... AresearchonthegeothermalstructureinYanqing┐HuailaiBasinanditsneighbouringregionJIN-HUAZU(祖金华)QIAN-FANWU(吴乾蕃)YU-FANGLIAN(廉雨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restrial heat flow two dimensional temperature structure Yanqing Huailai basin and its neighbouring regions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演变及多情景预测
5
作者 苏婉 邱春霞 赵镠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5,共6页
针对大尺度偏远流域土地利用演变、变化驱动和土地利用预测研究较为欠缺的问题,本文利用GIS技术、地理探测器和PLUS模型等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土地覆盖等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探究了影响耕地变化的... 针对大尺度偏远流域土地利用演变、变化驱动和土地利用预测研究较为欠缺的问题,本文利用GIS技术、地理探测器和PLUS模型等方法,基于2000—2020年5期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土地覆盖等数据,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探究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模拟了多情景下2025年流域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①西藏“一江两河”流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和林草用地面积增加;②流域植被覆盖范围广,土地利用程度为中低等水平,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③距水域距离、降水和高程是影响流域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④生态保护情景更符合“一江两河”流域未来土地利用绿色可持续发展,可为流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PLUS模型 “一江两河”流域
下载PDF
Composition and origin of molecular compounds in the condensate oils of the Dabei gas field, Tarim Basin, NW China
6
作者 ZHU Guangyou CHI Linxian +5 位作者 ZHANG Zhiyao LI Tingting YANG Haijun CHEN Weiyan ZHAO Kun YAN Huihu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9年第3期504-517,共14页
The Dabei gas field in the Kuqa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deep continental condensate gas field in China.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 The Dabei gas field in the Kuqa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is the most complex and deep continental condensate gas field in China.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 (GC×GC-TOFM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five condensate oil samples from this fie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mples have n-alkane series in complete preservation and rich adamantanes. According to the methyladamantane index, the condensate oil is the product of the source rock with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of 1.3%–1.6%. According to the gas maturity calculated through carbon isotope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the natural gas is corresponding to Ro of 1.3%–1.7%, reflecting that the natural gas and condensate oil are basically formed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t the high maturity stage of source rock. The Dabei gas field has favorabl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ick salt rock in the Paleogene acts as a regional high-quality caprock directly overlying the high-qua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of the Cretaceous, the coal source rocks have high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tensity and provide continuous oil and gas, and the subsalt thrust structures develop in rows with rich faults, providing migration pathways for oil and gas migration. These factors together controlled the formation of the Dabei gas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DENSATE oil molecular compound adamantanes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Dabei GAS field KUQA Depression TARIM basin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7
作者 高文于 杨红 +4 位作者 白有志 柳文杰 吕庆鑫 顾琪 张红锋 《高原农业》 2024年第4期429-437,共9页
土壤有机碳、氮、磷、钾等化学成分在土壤物质循环及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确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含量及空间分布对土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 土壤有机碳、氮、磷、钾等化学成分在土壤物质循环及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明确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含量及空间分布对土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在0~60 cm土壤深度,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介于12.62~46.72、0.91~2.05、0.24~0.62、4.96~9.10 g·kg^(-1),其均值分别为30.66、1.49、0.42、6.98 g·kg^(-1),可见“一江两河流域”草地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均属于矿质土壤。(2)不同县域间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异质性较大。(3)草地土壤C/N、C/P、C/K和N/P分别介于10.97~29.96、33.79~100.15、1.67~6.96和2.86~5.68,其均值分别为20.17、71.08、4.39和3.57。N/P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4.00),说明本研究区域为明显的N元素限制类型。(4)土壤C/N与C/P和C/K化学计量比之间具有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即土壤N、P、K含量均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江两河流域 草地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SV和SH波垂直入射下二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对比研究
8
作者 刘昇 刘启方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盆地-子盆地中的子盆地除了底部直达的入射体波外,还存在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的面波入射,导致子盆地共振特性的变化。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SH波和SV波垂直入射下,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大盆地倾角和半宽对二维梯形盆地-子盆地的二... 盆地-子盆地中的子盆地除了底部直达的入射体波外,还存在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的面波入射,导致子盆地共振特性的变化。基于显式有限元法,对比分析了SH波和SV波垂直入射下,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大盆地倾角和半宽对二维梯形盆地-子盆地的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受大盆地产生的横向传播面波的影响,子盆地的速度峰值PGV和累积能量Ex最大值均有明显放大,且SV波入射下的放大系数大于SH波;子盆地基底阻抗比对盆地-子盆地的PGV最大值、Ex最大值、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影响较大,大盆地倾角和半宽的影响不大。SV波和SH波入射下子盆地二维共振频率较单一小盆地均有所增加,且同阻抗比下SV波入射的增幅大于SH波。SH波入射下二维共振频率下的放大系数基本大于单一小盆地,而SV波在低阻抗比下低于单一小盆地,高阻抗比下高于单一小盆地和SH波入射下的结果。SV波入射下盆地-子盆地的二维共振频率及其对应放大系数受大盆地的影响较SH波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子盆地 显式有限元法 二维盆地共振 阻抗比
下载PDF
大扩散角二级消力池水流结构的调控方法
9
作者 马腾飞 杨明杰 储高群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128,共4页
针对每侧扩散角均为12°的二级消力池在中低水位时翼墙附近易产生大范围回流区致使主流居中的问题,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可增强消力池内水流横向扩散均化作用的工程方法及其适宜位置。结果表明,在第一级消力池内布设分流底坎低... 针对每侧扩散角均为12°的二级消力池在中低水位时翼墙附近易产生大范围回流区致使主流居中的问题,基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可增强消力池内水流横向扩散均化作用的工程方法及其适宜位置。结果表明,在第一级消力池内布设分流底坎低水位时易产生急流飞溅不良流态,海漫段的水流跌落区范围较原方案时增大,最大跌落长度可为原方案时的1.77倍,不利于下游防冲安全;在第二级消力池中部布设分流底坎可明显增大左右岸处纵向出池流速,出池流速横向分布更均匀,与原方案相比其离散系数在中低水位区间平均可减小23.1%,低水位时出池水流最大跌落长度可减小22.6%,并可壅高第一级消力池内水深,提高两级消力池的消能率,总消能率最大可提高至55.53%,使消力池的整体消能防冲性能进一步增强。该成果可供水闸设计及除险加固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扩散角 二级消力池 分流底坎 横向均化 适宜位置
下载PDF
调节性水电容量补偿方案设计研究
10
作者 张天遥 陶湘明 +3 位作者 毛玉鑫 胡杨 周佳 黄炜斌 《水力发电》 CAS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为缓解目前单一制电价政策下调节性水电在电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亟需配置合理的容量补偿机制。研究以调节性水电为对象,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实际,采用固定容量价格机制下的未补偿成本法作为容量补偿电价核定方法,建立了一套兼具实用性和可... 为缓解目前单一制电价政策下调节性水电在电力市场中的不利地位,亟需配置合理的容量补偿机制。研究以调节性水电为对象,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实际,采用固定容量价格机制下的未补偿成本法作为容量补偿电价核定方法,建立了一套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水电容量补偿方案,并对长江流域某地6座新投调节性水电站进行测算,对比验证了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设计的补偿方案意义明确,适应性强,测算结果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水电 容量补偿 补偿机制 市场化 两部制电价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两湖一库”流域水质净化时空演变
11
作者 刘金环 李威 吕思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184-10193,共10页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水质净化演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两湖一库”流域为例,运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探讨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水质净化演变,对于保护和改善水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两湖一库”流域为例,运用PLUS(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和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水质净化模块,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模拟流域在未来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用地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水质净化特征。定量揭示土地利用变化与水质净化功能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两湖一库”流域土地类型以耕地为主,2030年在自然发展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趋势,生态保护情景可有效保护流域耕地、林地等空间分布和面积;“两湖一库”流域TN、TP输出量以低强度输出为主,2000—2020年TN输出量先增加后减少,TP输出量逐年增加,水质净化能力呈稳中变好的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情境下TN输出量持续减少,TP输出量呈向上浮动,生态保护情景下TN、TP输出量较自然发展情景下减少,生态保护情景可以增加水质净化能力。生态用地类型可以有效截留N、P进入水体,生态保护情景下有效降低生态用地类型的变化速度,减少TN、TP的输出量,“两湖一库”流域未来规划中应增加生态用地的占比,增加土地类型对TN、TP的截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水质净化 “两湖一库”流域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基建驱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研究
12
作者 刘小翠 李爽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0期73-79,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关系,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基建投入、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和异质性分析对新基建投入驱动数字经济可持... 为探究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关系,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九省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基建投入、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稳健性检验、中介效应和异质性分析对新基建投入驱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效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能够直接、间接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存在地区差异性,表现为新基建投入对上游地区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中下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新基建投入 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中介效应分析 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二维电阻率成像法在沙颍河流域工程地质结构测绘中的应用
13
作者 陈超杰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4年第5期53-57,共5页
沙颍河流域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研究区域的岩性包括冲积层、火山灰和花岗岩等。在研究区域发现的地质接触、断层和断裂带可以表明这个区域发生过的地质演变过程。为了研究这些重要的地质特征,二维电阻率成像方法得到进一步拓展和研究。该... 沙颍河流域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研究区域的岩性包括冲积层、火山灰和花岗岩等。在研究区域发现的地质接触、断层和断裂带可以表明这个区域发生过的地质演变过程。为了研究这些重要的地质特征,二维电阻率成像方法得到进一步拓展和研究。该方法可以描绘出地质结构的地下图像。文章的研究包括对三条不同长度的独立调查线路的勘测。使用偶极子阵列和10m的电极间距进行调查。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地下地质接触情况,并确定接触带处是否存在断层或者断裂带。二维电阻率成像方法反演剖面的结果成功地表征了断层、接触面和裂缝等地质构造的类型。结果表明二维电阻率成像方法的结果可以用于绘制沙颍河流域的地质线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颍河流域 地质结构 二维电阻率成像方法
下载PDF
岛盆结合土方开挖技术在老城区深基坑中的应用
14
作者 潘国华 王超迪 任泽军 《建筑技术》 2024年第19期2319-2321,共3页
老城区市中心基坑工程最大开挖深度达20.55 m,采用3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开挖难度高;土方开挖量达48.5万m^(3),开挖方量大。一方面通过栈桥优化缓解材料堆放和场内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分成东西两大区块采用岛盆结合进行土方开挖,加快... 老城区市中心基坑工程最大开挖深度达20.55 m,采用3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开挖难度高;土方开挖量达48.5万m^(3),开挖方量大。一方面通过栈桥优化缓解材料堆放和场内交通压力,另一方面分成东西两大区块采用岛盆结合进行土方开挖,加快出土速度,并将中心土墩作为堆场和车辆临时停放点,进一步解决场地紧张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两墙合一 内支撑 岛盆结合
下载PDF
基于“两山”发展模型的黄河流域经营性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
15
作者 王唯 于陶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共10页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大多缺乏系统规划和开发导致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基于“两山”关系状态模型,将黄河流域27个经营性水利风景区划分为共生增长型、绿色发展型、拮抗发展型和...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水利风景区大多缺乏系统规划和开发导致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基于“两山”关系状态模型,将黄河流域27个经营性水利风景区划分为共生增长型、绿色发展型、拮抗发展型和金色发展型,并分析了处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营性水利风景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位于流域中下游的水利风景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状况较好,资源禀赋优异但未得到充分开发的水利风景区数量最多。对此,针对不同类型水利风景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大化,提出生态修复、生态产业链联合延长、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当地产业绿色转型、加强文旅融合、推进生态产业化等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风景区 生态产品 “两山”发展模型 价值实现路径 黄河流域
下载PDF
“超级盆地模式”——成熟盆地油气增储上产新思路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吕建中 刘嘉 +3 位作者 孙乃达 李晓光 焦姣 张焕芝 《国际石油经济》 2019年第9期40-48,共9页
IHSMarkit类比全球陆上和延伸到近海的盆地,发现有25个超级盆地和24个次超级盆地,它们具有产储量大幅增长的潜力,形成“超级盆地模式”.“超级盆地模式”正在重塑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方向,为油气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让成熟盆地"... IHSMarkit类比全球陆上和延伸到近海的盆地,发现有25个超级盆地和24个次超级盆地,它们具有产储量大幅增长的潜力,形成“超级盆地模式”.“超级盆地模式”正在重塑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方向,为油气行业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让成熟盆地"焕发青春",不仅取决于地下资源状况、勘探思路转变、市场变化、技术创新,还取决于政府态度、开放准入、法律条款、市场竞争及社会包容等各种因素.未来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不仅需要着眼于前沿勘探和新兴领域,更要回归现有的开发风险低的成熟盆地和已知资源,实现储量有序接替、产量有效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盆地 次超级盆地 成熟盆地 勘探开发模式 二叠纪盆地
下载PDF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被引量:43
17
作者 陶和平 高攀 钟祥浩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1-768,共8页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当前人类日益关心的问题之一。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探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逆向指标测度的评价模型;同时选取1990年和2004年两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分形,通过比较两个年份... 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是当前人类日益关心的问题之一。以西藏“一江两河”地区为例探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逆向指标测度的评价模型;同时选取1990年和2004年两个时段的数据进行分形,通过比较两个年份脆弱性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自1990年“一江两河”开发区建立以来,随着区域经济活动的日益加强,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不断加剧,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区域未来持续发展受到威胁;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因子看,1990年主要是自然因子,2004年人为因子占比重加大;从县域生态环境脆弱类型来看,自1990年以来“一江两河”地区高脆弱型县由4个增加到10个,县域经济发展越迅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越快,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影响因素 经济与环境作用机理 “一江两河”地区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两江地区油成藏模式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1
18
作者 傅广 陈章明 +1 位作者 付晓飞 杨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22,共4页
分析松辽盆地两江(松花江、嫩江)地区油藏类型及其与油源的空间位置及油运移方式,认为该区油藏形成有4种模式: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的背斜及构造.岩性油藏、烃源岩内油初次运移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沟通烃源岩与断续条... 分析松辽盆地两江(松花江、嫩江)地区油藏类型及其与油源的空间位置及油运移方式,认为该区油藏形成有4种模式: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的背斜及构造.岩性油藏、烃源岩内油初次运移形成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断层沟通烃源岩与断续条带状和透镜状砂体形成的断层-岩性油藏、构造应力和流体高压匹配形成的泥岩裂缝油藏。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该区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烃源岩成熟区、良好盖层区域分布、断裂发育程度、油运移方式。图4表1参2(傅广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两江地区 成藏模式 油藏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田沙漠化 被引量:23
19
作者 魏兴琥 杨萍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也是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分析了区域内农业开发、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和土壤肥力变化对农田风蚀的影响,初步得出:盲目开垦、不合理的农作制度和薄弱的农田基础...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也是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分析了区域内农业开发、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和土壤肥力变化对农田风蚀的影响,初步得出:盲目开垦、不合理的农作制度和薄弱的农田基础条件加剧了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造成目前区域内约5万hm2占区域内总耕地面积47%以上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并呈扩展态势。为了有效的防治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建议加强农田防护林等基础建设,大力发展草田间作、草田轮作等草地农业模式,建立适宜的传统农作与现代技术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的农作制度,扩大冬小麦、冬青稞、油菜和豆科作物、豆科饲料等冬春季节覆盖农田地表的作物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田 沙漠化 风蚀 西藏
下载PDF
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银川盆地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朱怀亮 胥博文 +4 位作者 刘志龙 石峰 辛玉齐 曹学刚 程国强 《物探与化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进行地热资源调查,以银川盆地西部斜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51个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分析和计算,并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二维反演电阻率模型... 为进行地热资源调查,以银川盆地西部斜坡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51个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分析和计算,并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大地电磁测深剖面二维反演电阻率模型。反演结果表明,研究区4km以浅电性结构单元可分为三层,分别为低阻层—中高阻层—低阻层,推断研究区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古近系—新近系和奥陶系。根据区域地热地质资料,研究区内最为有利的热储层为新近系红柳沟组,其次为古近系清水营组和新近系干河沟组。通过本次大地电磁测深调查,圈定了研究区有利地热资源储藏范围,证实了大地电磁测深法在沉积盆地地热资源勘查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地热勘查 二维反演 银川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