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a Fixed-geometry Two-dimensional Mixed-compression Supersonic Inlet with Sweep-forward High- light and Bleed Slot in an Inverted "X"-type Layout 被引量:10
1
作者 Wan Dawei Guo Rongwei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4-312,共9页
A fixed-geometry two-dimensional mixed-compression supersonic inlet with sweep-forward high-light and bleed slot in an inverted "X"-form layout was tested in a wind tunnel. Results indicate: (1) with increases of... A fixed-geometry two-dimensional mixed-compression supersonic inlet with sweep-forward high-light and bleed slot in an inverted "X"-form layout was tested in a wind tunnel. Results indicate: (1) with increases of the free stream Mach number,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decreases, while the mass flow ratio increases to the maximum at the design point and then decreases; (2) when the angle of attack, a, is less than 6°,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of both side inlets tends to decrease, but, on the lee side inlet, its valu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on the windward side inlet, and the mass flow ratio on lee side inlet increases first and then falls, while on the windward side it keeps declining slowly with the sum of mass flow on both sides remaining almost constant; (3) with the attack angle, a, rising from 6° to 9°, both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and mass flow ratio on the lee side inlet fall quickly, but on the windward side inlet can be observed decreases in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and increases in the mass flow ratio; (4) by comparing the velocity and back pressure characterristics of the inlet with a bleed slot to those of the inlet without, it stands to reason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bleed slot has not only widened the steady working range of inlet, but also made an enormous improvement in its performance at high Mach numbers. Besides, this paper also presents an example to show how this type of inlet is desig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ospace propulsion system supersonic inlet two-dimensional mixed-compressi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bleed slot "X"-type sweep-forward high-light
下载PDF
TBCC发动机用进气道设计及沿飞行轨迹斜板角度优化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蔡元虎 张建东 王占学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5-619,共5页
基于Oswatitsch的最佳波系理论、Kantronitz准则和CFD技术,开展了TBCC发动机用二维混压式几何可调进气道的设计研究。基于一维气动热力学理论和CFD技术,完成了沿飞行轨迹斜板角度的优化和典型工作点上进气道特性的计算。计算表明,基于... 基于Oswatitsch的最佳波系理论、Kantronitz准则和CFD技术,开展了TBCC发动机用二维混压式几何可调进气道的设计研究。基于一维气动热力学理论和CFD技术,完成了沿飞行轨迹斜板角度的优化和典型工作点上进气道特性的计算。计算表明,基于一维气动热力学理论、Oswatitsch最佳波系理论、Kantronitz准则和CFD技术,且有附面层抽吸设计的进气道能够满足沿飞行轨迹的TBCC发动机性能要求,并具有良好的内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进气道 气动设计
下载PDF
TBCC发动机用二级混压式进气道压缩段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商旭升 何宇峰 +1 位作者 李垠广 蔡飞超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5-371,共7页
为了适应TBCC发动机宽马赫数进气需求,基于Oswatitsch的最佳波系理论和CFD技术,考虑变比热、激波与附面层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分别选取飞行马赫数Ma=4,高度H=21300m和飞行马赫数Ma=6,高度H=26600m为设计点,对TBCC发动机二级混压式进气道... 为了适应TBCC发动机宽马赫数进气需求,基于Oswatitsch的最佳波系理论和CFD技术,考虑变比热、激波与附面层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分别选取飞行马赫数Ma=4,高度H=21300m和飞行马赫数Ma=6,高度H=26600m为设计点,对TBCC发动机二级混压式进气道进行了初步设计,分析并比较了两种方案进气道的设计点和非设计点性能及二维流场。计算结果表明:不考虑粘性影响,本文设计的进气道能够满足沿飞行轨迹的TBCC发动机性能要求,具有良好的内外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进气道 一体化 起动性能 变比热 tbcc发动机
下载PDF
并联式TBCC发动机进排气系统气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丁午 王强 胡海洋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5-39,共5页
针对一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气动方案,对其从涡轮向冲压模态转换过程中的典型工作点上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态转换中涡轮发动机进气道的流量系数逐渐下降,反压承受能力逐渐减弱,冲压发动机... 针对一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气动方案,对其从涡轮向冲压模态转换过程中的典型工作点上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模态转换中涡轮发动机进气道的流量系数逐渐下降,反压承受能力逐渐减弱,冲压发动机进气道的流量系数逐渐增加。模态转换中,涡轮发动机喷管在不同落压比(NPR=20~80)下均无明显流动分离现象;冲压发动机喷管分离区逐渐减小,且随着落压比的增加分离程度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进气系统 排气系统 并联布局 模态转换 数值模拟
下载PDF
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气动技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5
作者 向先宏 钱战森 张铁军 《航空科学技术》 2017年第1期10-18,共9页
阐述了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串联、内/外并联等典型TBCC发动机的主要特点对其模态转换气动技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主要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TBCC模态转换过程需要进一步解决... 阐述了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串联、内/外并联等典型TBCC发动机的主要特点对其模态转换气动技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主要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TBCC模态转换过程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关键气动问题,主要包括新型高性能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设计技术、模态转换过程高精准度数值模拟及风洞试验技术、模态转换条件对进气道出口流场性能和起动特性影响、模态转换过程分流板区域内外流复杂非定常流动机理及对飞行器气动特性的影响等,为TBCC组合动力模态转换气动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动力 进气道 模态转换 气动特性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一种Ma0~4 TBCC进气道气动设计及性能分析
6
作者 袁化成 刘君 郭荣伟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41,共9页
从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需求出发,给出了TBCC进气道捕获面积以及模态转换马赫数确定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平动式模态转换装置的马赫数0~4内并联TBCC进气道气动方案设计,给出了进气道单自由度几何调节机构方案及其几何调节规律。通... 从TBCC推进系统总体性能需求出发,给出了TBCC进气道捕获面积以及模态转换马赫数确定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基于平动式模态转换装置的马赫数0~4内并联TBCC进气道气动方案设计,给出了进气道单自由度几何调节机构方案及其几何调节规律。通过对涡轮通道典型几何参数的规律化研究,结果表明:方转圆段几何长度、中心点ym值以及面积变化规律对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及马赫数影响较小,对进气道出口流场的均匀度影响较大;就研究的进气道而言,选取方转圆段几何长度为3m,中心控制点ym=1.5,沿程截面面积变化规律为"先急后缓"的设计较为适宜;Ma=4.0时,设计的TBCC变几何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为0.45,Ma=2.2时,总压恢复系数和畸变分别为0.79和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推进系统 tbcc进气道 变几何机构 平动式模态转换 方转圆扩压段
下载PDF
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风洞试验及模型典型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愿 钱战森 向先宏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7,共10页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 开展了外并联式TBCC进气道典型模态转换条件下的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获得了其主要气动性能参数,并验证了所采用的CFD方法的基本可靠性。以CFD为主要手段,针对该TBCC进气道模型开展了侧板缝隙、前缘钝化以及内型面迎风台阶3方面加工偏差对进气道气动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分流板与侧板之间的缝隙导致了高、低速通道之间的窜流,在缝隙为0.5mm时,高速通道总压恢复系数增加量可达2.13%,同时流量系数增加2.27%,这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产生了影响,模型侧板缝隙应小于0.5mm;在一般加工精度(0.3mm)下,前缘钝化半径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较小,进气道性能参数基本保持不变;在一般装配精度(0.5mm)下,内型面迎风台阶对进气道流量系数基本无影响,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的减小量小于0.44%,能够满足进气道气动性能的评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c进气道 风洞试验模型 侧板缝隙 前缘钝化 迎风台阶
下载PDF
TBCC发动机涡轮进气道喷水冷却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罗佳茂 乐嘉陵 +4 位作者 杨顺华 张建强 张弯洲 李季 刘彧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10-1219,共10页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TBCC)发动机涡轮进气道进行喷水冷却是解决TBCC发动机推力不连续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基于实际流场条件选取某型TBCC发动机涡轮进气道结构,对进气道内喷水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 TBCC)发动机涡轮进气道进行喷水冷却是解决TBCC发动机推力不连续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基于实际流场条件选取某型TBCC发动机涡轮进气道结构,对进气道内喷水冷却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飞行器不同工况下水滴的蒸发特性及喷水对来流高温空气的预冷效果。结果表明,来流空气温度降幅随水气比提高而增大,最高温降可达152.4K。水气比提高后水滴蒸发率逐渐降低,但蒸发总量仍会继续上升。相同水气比条件下,飞行马赫数越高,喷水冷却效果越明显。在Ma3.5飞行速度和水气比0.03条件下有最高蒸发率,达83.05%。喷水冷却有效扩展了涡轮模态飞行马赫数,最高能使飞行速度提升至Ma2.84,即喷水冷却扩展了TBCC从涡轮模态向超燃冲压模态转换的衔接速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c发动机 进气道预冷却 喷水预冷却 水气比 蒸发特性
下载PDF
一种TBCC进气道涡轮通道抽吸方案设计 被引量:1
9
作者 章欣涛 袁化成 +2 位作者 卢杰 王颖昕 伊戈玲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0-258,共9页
对一种组合发动机进气道模态转换设计马赫数下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涡轮通道不同区域抽吸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对比了外压段不同区域及内压段不同区域抽吸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抽吸方案对比了外压段抽吸及内压段... 对一种组合发动机进气道模态转换设计马赫数下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涡轮通道不同区域抽吸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对比了外压段不同区域及内压段不同区域抽吸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通过设计不同抽吸方案对比了外压段抽吸及内压段抽吸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以外压段为主,内压段为辅的抽吸思路,并选取不同组合方式对比,确定了最优的抽吸方案,以此方案为基础研究了模态转换过程中抽吸对进气道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进气道外压段、内压段单独抽吸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进气道的起动性能;内、外压区域同时抽吸,随抽吸流量率减小,总压恢复与流量系数乘积增大;涡轮通道抽吸对改善进气道模态转换结束状态起动性能的帮助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 进气道 进气道起动 抽吸 气动性能 数值仿真
下载PDF
一种外并联式TBCC变几何进气道的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杰 袁化成 +1 位作者 王颖昕 伊戈玲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对一种Ma=0~7的二元外并联式TBCC变几何进气道设计开展了研究,给出了进气道总体设计思路、气动型面设计过程、变几何调节规律以及流场控制方案。初步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进气道满足预期的流量捕获需求,高速通道Ma=4和Ma=7时的喉道总压... 对一种Ma=0~7的二元外并联式TBCC变几何进气道设计开展了研究,给出了进气道总体设计思路、气动型面设计过程、变几何调节规律以及流场控制方案。初步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进气道满足预期的流量捕获需求,高速通道Ma=4和Ma=7时的喉道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0.62和0.45,低速通道Ma=2.3和Ma=4时的喉道总压恢复系数分别为0.97和0.73;该变几何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可以正常工作,没有明显的流动分离出现;由于侧板溢流,三维计算结果下的总压恢复系数与流量系数略低于二维计算结果。对三维外并联TBCC变几何进气道开展了涡轮通道扩压段设计及数值仿真研究,给出了三维模型的气动特性及涡轮通道的反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 进气道 变几何 气动性能 数值仿真
下载PDF
TBCC发动机进气机匣流道评估与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俊 余华蔚 +1 位作者 蔡留成 杨伟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3,共5页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气机匣进行全三维流场计算,评估进气机匣流道的流场和性能,发现进气机匣流道中气流损失过大,总压恢复系数不满足指标要求,需进行优化。然后根据流场分析结果和流道截面积变化,使用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进...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气机匣进行全三维流场计算,评估进气机匣流道的流场和性能,发现进气机匣流道中气流损失过大,总压恢复系数不满足指标要求,需进行优化。然后根据流场分析结果和流道截面积变化,使用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进气机匣流道进行优化,使流道截面积变化更为平缓。对修改设计后的流道再进行全三维流场计算分析,反复迭代使得最终的进气机匣流道和支板的总压恢复系数大幅提高,并满足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进气机匣 三次样条 优化设计 三维计算
下载PDF
攻角对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起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圣黄 孙波 +1 位作者 唐琳 丁宋毅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71-179,共9页
在来流Ma3、攻角为10°、8°、6°的条件下,采用动网技术对外二元并联TBCC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流动特性进行瞬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来流在一定攻角条件下,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不起动/再起动存在迟滞现象... 在来流Ma3、攻角为10°、8°、6°的条件下,采用动网技术对外二元并联TBCC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流动特性进行瞬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来流在一定攻角条件下,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的不起动/再起动存在迟滞现象,且冲压通道的性能参数存在迟滞回路;来流攻角越大,冲压通道不起动时分流板的位置越靠前,迟滞回路前移,冲压通道出口流量系数整体增大,出口马赫数和总压恢复系数整体减小;冲压通道的等熵极限与Kantrowitz极限内收缩比不一致,在模态转换过程中,冲压通道内收缩比变化先后经过2个极限值导致了迟滞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c进气道 外并联 模态转换 瞬态数值模拟 动网格 迟滞现象
下载PDF
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分流板流固耦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多 顾瑞 +2 位作者 徐惊雷 伏宇 范志鹏 《飞机设计》 2013年第4期59-63,共5页
TBCC内并联式进气道有共用的气流捕获进口和内压缩段,气流经过内压缩段后,再分为2路,分别流向涡轮发动机压气机和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本文以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分流板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进口马赫数为2.5,分流板分别在0°和-3°位... TBCC内并联式进气道有共用的气流捕获进口和内压缩段,气流经过内压缩段后,再分为2路,分别流向涡轮发动机压气机和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本文以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分流板为研究对象,研究在进口马赫数为2.5,分流板分别在0°和-3°位置时的流固耦合动态特性。为了简化计算模型,本文分流板的模型为实体模型,材料选定为45钢,不考虑重力和壁面传热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1)分流板呈现超声速颤振现象;(2)分流板位置为-3°的最大应力值较0°位置时增加了18.6倍,参考点Tip-Point y方向的最大位移增加了18.94倍。流固耦合分析可以更加真实的研究TBCC进气道分流板实际工作中的动态响应现象,为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并联式tbcc进气道 流固耦合 超声速颤振
下载PDF
国外TBCC发动机进气道设计和试验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茜 桂丰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8-62,共5页
跟踪研究了国外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气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列举了典型的进气道设计方案,总结了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关键技术,如模态转换技术、不同工作模式匹配技术、流场控制技术以及一体化技术。TBCC发动机进气道需开展... 跟踪研究了国外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进气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列举了典型的进气道设计方案,总结了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关键技术,如模态转换技术、不同工作模式匹配技术、流场控制技术以及一体化技术。TBCC发动机进气道需开展大量试验研究以突破技术瓶颈,国外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试验,并取得一定成果。二元可调进气道和三维内转式进气道,是TBCC发动机进气道的主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tbcc 二元进气道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 模态转换 一体化技术 试验设备
下载PDF
基于乘波前体的2元TBCC变几何进气道一体化设计
15
作者 俞宗汉 谢业平 +3 位作者 黄国平 蒲永彬 李乾 王瑞琳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40,共6页
针对空天飞行器"地面起动-高速巡航"的宽马赫数飞行的设计需求,结合乘波体提高升阻比及2元进气道型面调节简单可实现的优势,设计了1种基于乘波前体的2元TBCC变几何进气道,并对不同工作状态下的2元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 针对空天飞行器"地面起动-高速巡航"的宽马赫数飞行的设计需求,结合乘波体提高升阻比及2元进气道型面调节简单可实现的优势,设计了1种基于乘波前体的2元TBCC变几何进气道,并对不同工作状态下的2元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分析计算。所用进气道的总偏转角为23°,唇口角为10°,可有效抑制溢流阻力。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飞行马赫数为2.0~4.0时,变几何进气道均能成功起动,流量系数在0.60以上,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为0.47~0.85,气动性能良好。同时,对过渡模态下的2元TBCC进气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究了不同的流量分配方案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流量比的增大,冲压通道出口的气动性能提升,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元变几何进气道 超燃冲压发动机 乘波前体 数值模拟 过渡模态 流量分配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三维内并联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气动特性研究
16
作者 袁永青 徐腾宏 叶巍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2023年第5期1-10,共10页
对一种典型的三维内并联TBCC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中的稳态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探索了分流板分别处于冲压通道关闭、模态转换初始位置、涡轮通道关闭以及中间位置上时进气道的气动性能。重点分析了进气道出口的马赫数、流量、总压... 对一种典型的三维内并联TBCC进气道在模态转换过程中的稳态气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探索了分流板分别处于冲压通道关闭、模态转换初始位置、涡轮通道关闭以及中间位置上时进气道的气动性能。重点分析了进气道出口的马赫数、流量、总压恢复系数、畸变指数等参数随出口反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冲压通道和涡轮通道各自内部的结尾激波被推出分流板以前,通道出口反压变化对另外一个通道出口参数的影响较小;但是由于其中一个通道的结尾激波的变化,可能会在出口反压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另外一个通道的畸变指数发生突增。研究结果可以为TBCC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中的性能分析提供方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bcc) 进气道 气动特性 模态转换 结尾激波 流量分配
下载PDF
Unsteady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an over-under TBCC inlet during mode transition under unthrottled and throttled conditions
17
作者 Liang CHEN Yue ZHANG +4 位作者 Hao ZHANG Huijun TAN Ziyun WANG Hang YU Hongchao XUE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275-295,共21页
The study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into the mode transition of an overunder TBCC(Turbine-Based Combined Cycle)inlet,with a specific emphasis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t off-design transition Mach number... The study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into the mode transition of an overunder TBCC(Turbine-Based Combined Cycle)inlet,with a specific emphasis on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at off-design transition Mach number.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into the mode transition characteristics in both unthrottled and throttled conditions within a highspeed duct,employing high speed Schlieren and dynamic pressure acquisition syst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speed duct faced flow oscillations primarily dictated by the separation bubble near the duct entrance during the downward rotation of splitter,leading to the duct’s unstart under the unthrottled condition.During the splitter’s reverse rotation,a notable hysteresis of unstart/restart of the high-speed duct was observed.Conversely,hysteresis vanishes when the initial flowfield nears the critical state owing to downstream throttling.Moreover,the oscillatory diversity,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igh-speed duct,was firstly observed during the mode transition induced by throttling.The flow evolution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an initial instability stage characterized by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s below 255 Hz induced by shock train self-excitation oscillation and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s around 1367 Hz caused by the movement of separation bubble.This stage is succeeded by the“big buzz”phase,comprised of pressure accumulation/release within the overflow-free duct and shock motion outside the duct to retain dynamic flow balance.The dominant frequency esca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rnal contraction ratio in the range of 280 Hz to 400 Hz.This was followed by a 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stage around 453 Hz dominated by a large internal contraction ratio with low pulsating energy,accompanied by a continuous supersonic overflow.Lastly,as the splitter gradually intersected the boundary layer of the first-stage compression surface,the capture area and the turbulence intensity of the incoming flow underwent a sudden shift,leading to a more diverse flow oscillation within the duct,manifested as various forms of mixed buz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ver-under tbcc inlet Mode transition Off-design condition Unsteady flows HYSTERESIS
原文传递
外并联涡轮基组合循环进气道模态转换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化成 章欣涛 +1 位作者 童泽润 郭荣伟 《航空科学技术》 2015年第11期37-42,共6页
对一种外并联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进行了基于定常和非定常的模态转换过程气动特性分析,并研究了模态转换时间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最终获取了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的流动特性,并分析了模态转换时间对外并联TBCC进气道的气动性... 对一种外并联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进行了基于定常和非定常的模态转换过程气动特性分析,并研究了模态转换时间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最终获取了进气道模态转换过程的流动特性,并分析了模态转换时间对外并联TBCC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影响。结果表明:低速唇口旋转角度相同时,不同模态转换时间下的气动性能参数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气道 涡轮基组合循环 模态转换 数值仿真 气动性能
下载PDF
带预压缩性质的高马赫数内转式进气道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伟 李鹏 +3 位作者 王霄 张堃元 南向军 李永洲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6,共4页
传统的轴对称基准流场存在两个问题:进气道内收缩比较大,起动性能差;前缘弯曲激波在靠近中心体附近剧烈弯曲,激波损失很大,极有可能造成唇口激波脱体。为此,设计了新型的轴对称基准流场,把较强的前缘激波设计为两道较弱的预压缩激波,显... 传统的轴对称基准流场存在两个问题:进气道内收缩比较大,起动性能差;前缘弯曲激波在靠近中心体附近剧烈弯曲,激波损失很大,极有可能造成唇口激波脱体。为此,设计了新型的轴对称基准流场,把较强的前缘激波设计为两道较弱的预压缩激波,显著提高了进气道喉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新型轴对称基准流场设计的内转式进气道性能优良,但存在溢流较严重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流场 内转式进气道 马赫数分布规律 弯曲激波 反设计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下载PDF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明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5112-5116,共5页
采用等激波强度的方法,考虑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和进气道前体斜板的调节规律。对高超声速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二维混压式几何可调进气道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控制进气道喉部出口马赫数的大小,给出了三斜板内外混合压缩进气道设计点的几何... 采用等激波强度的方法,考虑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和进气道前体斜板的调节规律。对高超声速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二维混压式几何可调进气道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控制进气道喉部出口马赫数的大小,给出了三斜板内外混合压缩进气道设计点的几何尺寸和非设计点的斜板调节规律。运用二维CFD数值计算手段,通过求解欧拉方程,对所设计进气道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表明,设计的进气道结构简单,附加阻力小,总压恢复系数高,低速起动性能好,调节规律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进气道 气动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