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jacent mode resonance of a hydraulic pipe system consisting of parallel pipes coupled at middle points 被引量:2
1
作者 Xin FAN Changan ZHU +1 位作者 Xiaoye MAO Hu DING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 SCIE EI CSCD 2023年第3期363-380,共18页
The coupling vibration of a hydraulic pipe system consisting of two pipes is studied.The pipes are installed in parallel and fixed at their ends,and are restrained by clips to one bracket at their middle points.The pi... The coupling vibration of a hydraulic pipe system consisting of two pipes is studied.The pipes are installed in parallel and fixed at their ends,and are restrained by clips to one bracket at their middle points.The pipe subjected to the basement excitation at the left end is named as the active pipe,while the pipe without excitation is called the passive pipe.The clips between the two pipes are the bridge for the vibration energy.The adjacent natural frequencies will enhance the vibration coupling.The governing equation of the coupled system is deduced by the generalized Hamilton principle,and is discretized to the modal space.The modal correction is used during the discretization.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natural characters indicates that the adjacent natural frequencies can be adjusted by the stiffness of the two clips and bracket.The harmonic balance method(HBM)is used to study the responses in the adjacent natural frequency reg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ibration energy transmits from the active pipe to the passive pipe swimmingly via the clips together with a flexible bracket,while the locations of them are not node points.The adjacent natural frequencies may arouse wide resonance curves with two peaks for both pipes.The stiffness of the clip and bracket can release the vibration coupling.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iffness of the clip on the passive pipe should be weak and the bracket should be strong enough.In this way,the vibration energy is reflected by the almost rigid bracket,and is hard to transfer to the passive pipe via a soft clip.The best choice is to set the clips at the pipe node points.The current work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weakening the coupled vibration during the dynamic design of a coupled hydraulic pip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ulic pipe system coupling vibration adjacent mode coupling parallel pipe conveying fluid harmonic balance method(HBM)
下载PDF
Non-Negative Adaptive Mechanism-Based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Uncertainties 被引量:1
2
作者 Van-Truong Nguyen 《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 SCIE EI 2023年第2期2771-2787,共17页
In this paper,a non-negative adaptive mechanism based on an adaptive nonsingular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have finite time and high-speed trajectory tracking for parallel manipulators... In this paper,a non-negative adaptive mechanism based on an adaptive nonsingular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have finite time and high-speed trajectory tracking for parallel manipulators with the existence of unknown bounded complex uncertainties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s.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a hybrid scheme of the online non-negative adaptive mechanism,tracking differentiator,and nonsingular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NFTSMC).Based on the online non-negative adaptive mechanism,the proposed control can remove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uncertainties and disturbances must be bounded for the NFTSMC controllers.The proposed controller has several advantages such as simple structure,easy implementation,rapid response,chattering-free,high precision,robustness,singularity avoidance,and finite-time convergence.Since all control parameters are online updated via tracking differentiator and non-negative adaptive law,the tracking control performance at high-speed motions can be better in real-time requirement and disturbance rejection ability.Finally,simulation results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lel manipulator uncertainties and disturbances nonsingular fast terminal sliding mode control non-negative adaptive mechanism tracking differentiator
下载PDF
Paralleled DC-DC Power Converters Sliding Mode Control with Dual Stages Design 被引量:1
3
作者 Bashar Khasawneh Maha Sabra Mohamed A. Zohdy 《Journal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2014年第2期1-10,共10页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w cascaded series parallel design for improve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DC-DC buck boost converters by a new Sliding Mode Control (SMC) method. The converter is controlled using Sliding Mode Co...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new cascaded series parallel design for improved dynamic performance of DC-DC buck boost converters by a new Sliding Mode Control (SMC) method. The converter is controlled using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that utilizes the converter’s duty ratio to determine the skidding surface. System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an improved overall performance over typical PID controller, and there was no overshoot or settling time, tracking the desired output nicely. Improved converter performance and robustness were expe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DC Converters paralleled Converter DC-DC CONTROL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DC-DC SLIDING mode CONTROL (SMC) Hyper Plane DESIGN Variable Structure CONTROL (VSC)
下载PDF
MODELING AND CONTROLLING OF PARALLEL MANIPULATOR JOINT DRIVEN BY PNEUMATIC MUSCLES 被引量:5
4
作者 Tao Guoliang Zhu Xiaocong Cao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37-541,共5页
A parallel manipulator joint driven by three pneumatic muscles and its posture control strategy are presented. Based on geometric constraints and dynamics, a system model is developed through which some influences on ... A parallel manipulator joint driven by three pneumatic muscles and its posture control strategy are presented. Based on geometric constraints and dynamics, a system model is developed through which some influences on dynamic response and open-loop gain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supply pressure, the initial pressure and the volume of pneumatic muscle. A sliding-mode controller with a nonlinear switching function is applied to control posture, which adopts the combination of a main method that separates control of each muscle and an auxiliary method that postures error evaluation of multiple muscles, especially adopting the segmented and intelligent adjustments of sliding-mode parameters to fit different expected postures and initial states.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is control strategy not only amounts to the steady-state error of 0. 1° without overshoot, but also achieves good trajectory track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eumatic muscle parallel manipulator joint Sliding-mode controller Posture control
下载PDF
Storage and Parallel Loading System Based on Mode Network for Multimode Medical Image Data
5
作者 Xiao Zhai Haiwei Pan +2 位作者 Xiaoqin Xie Zhiqiang Zhang Qilong Han 《国际计算机前沿大会会议论文集》 2016年第2期61-62,共2页
Since Multimode data is composed of many modes and their complex relationships,it cannot be retrieved or mined effectively by utilizing traditio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single mode data.To address th... Since Multimode data is composed of many modes and their complex relationships,it cannot be retrieved or mined effectively by utilizing traditional analysis and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single mode data.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we design and implement a graph-based storage and parallel loading system aimed at multimode medical image data.The system is a framework designed to flexibly store and rapidly load these multimode data.Specifically,the system utilizes the Mode Network to model the mod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multimode medical image data and the graph database to store the data with a parallel loading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mode MEDICAL image data mode NETWORK GRAPH database parallel loading
下载PDF
Parallel spatial-temporal mode
6
作者 ZHU Ding-ju 《通讯和计算机(中英文版)》 2009年第4期42-46,共5页
关键词 空间时间模型 平行 数据流水线 计算机技术
下载PDF
基于终端积分滑模的三相逆变器自适应下垂控制方法
7
作者 彭云建 张绍良 +1 位作者 李正可 高月芳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9-37,共9页
针对并联逆变器传统下垂控制中电压电流双闭环方法的鲁棒性较差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鲁棒的终端积分滑模控制律的下垂控制策略。分析滑模控制的收敛速度、响应时间和抖振幅度三个指标,在终端滑模控制律中增加积分环节建立一类扩展滑模... 针对并联逆变器传统下垂控制中电压电流双闭环方法的鲁棒性较差问题,提出了基于自适应鲁棒的终端积分滑模控制律的下垂控制策略。分析滑模控制的收敛速度、响应时间和抖振幅度三个指标,在终端滑模控制律中增加积分环节建立一类扩展滑模控制律。其次,针对系统参数扰动及直流源侧电压的不确定性,利用自适应鲁棒控制实现抑制扰动,将输出电压控制在参考电压的合适范围内,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最后,综合终端积分滑模控制律,根据LC型并联三相逆变器的下垂控制模型,实现逆变器输出电压的自适应鲁棒跟踪控制,有效实现孤岛模式下逆变电源并联干扰抑制。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并联逆变器的仿真控制模型并进行电路实验,验证了本文控制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逆变器 滑模控制 逆变器并联控制 自适应控制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下高校体育“学导双行”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8
作者 韩玉姬 陈远莉 +1 位作者 李芳 陈骏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48,共4页
大学体育肩负着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逻辑起点,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与参与、品德与能力、结果与产出内涵基础上,提出“一中心,双赋能,... 大学体育肩负着促进青年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本研究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以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为逻辑起点,从学生学习和发展、动机与参与、品德与能力、结果与产出内涵基础上,提出“一中心,双赋能,四路径”的高校体育“学导双行”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锻炼、优化指导与多维评价的实施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学习目标设计、优化师生双向学习、评价学习结果产出提供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教育 高校 体育 学导双行 教学模式
下载PDF
一种新型3-RRPU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及鲁棒控制研究
9
作者 韩秀英 李旭莹 +1 位作者 凌金博 杨琨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64-1471,共8页
针对现有的三平移并联机构大多正解不唯一、较难实现精确稳定运动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3-RRPU型三平移并联机构,同时研究了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运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三平移的原理,进行了驱动输入的... 针对现有的三平移并联机构大多正解不唯一、较难实现精确稳定运动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3-RRPU型三平移并联机构,同时研究了机构的运动学、动力学及轨迹跟踪控制方法。首先,运用螺旋理论分析了该机构三平移的原理,进行了驱动输入的选取与论证,对机构平台奇异性、驱动奇异性和支链奇异性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运动学理论建立了运动学模型,推导了位置正、逆解析解;再次,运用拉格朗日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机构操作空间的刚体动力学模型;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线性反馈解耦的自适应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以证明其控制稳定性,并基于动力学模型对空间轨迹跟踪精度和控制力矩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RRPU并联机构的位置正解在一般位形下具有唯一性,机构的平台奇异位形和驱动奇异位形少且无支链奇异。该轨迹控制方法可使机构在载荷20 kg、速度0.18 m/s、加速度0.12 m/s 2下,实现0.002 m以内的高精度复杂轨迹跟踪;基于Sigmoid函数的轨迹控制方法还能有效削弱控制力矩的抖振,为实现工业领域高速、高精度、高性能的三平移运动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平移并联机构 位置正解 奇异性 螺旋理论 非线性反馈解耦 自适应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机构操作空间
下载PDF
电气化铁路“车-网”系统串/并联双模式宽频谐波扰动产生装置设计与测量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向阳 胡海涛 +3 位作者 肖冬华 陶海东 宋依桐 何正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5109-5121,I0008,共14页
精确测量动车组与电力机车(简称机车)四象限变流器(four-quadrant converter,4QC)和牵引网的宽频带阻抗特性是识别电气化铁路“车-网”系统振荡和不稳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已有研究采用单一电压/电流扰动注入方式对牵引网或机车4QC... 精确测量动车组与电力机车(简称机车)四象限变流器(four-quadrant converter,4QC)和牵引网的宽频带阻抗特性是识别电气化铁路“车-网”系统振荡和不稳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已有研究采用单一电压/电流扰动注入方式对牵引网或机车4QC阻抗进行测量,可能造成部分谐波扰动流向非目标测量对象,导致被测对象的谐波扰动信噪比低,影响阻抗测量精度。因此,该文提出一种适用于电气化铁路“车-网”联合系统的串/并联双模式宽频谐波扰动产生装置与阻抗测量方法,装置具有电压和电流两种工作模式,可以发出频带为1~3000Hz的宽频谐波扰动。扰动产生装置拓扑主要由多绕组降压变压器、谐波功率放大单元、并联LC谐振电路和反串联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模块等部分构成,结合双闭环dq解耦控制和载波移相开环脉宽调制(pulse-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策略,实现频带双边可控、幅值可控且分布均匀的大功率谐波扰动输出。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和RT-Lab硬件在环实验验证该文串/并联双模式宽频谐波扰动产生装置设计方案及阻抗测量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化铁路“车-网”系统 串/并联双模式 宽频谐波扰动产生装置 并联LC谐振电路 反串联IGBT模块
下载PDF
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受剪性能研究
11
作者 郑勇 张浩 +3 位作者 袁森 蔡远征 苏明周 孙艳文 《建筑钢结构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100,共13页
为研究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在剪力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承载性能,完成了3组9个带混凝土基材的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试件的受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平行受剪工况下破坏模式为齿牙剪切破坏,垂直受剪工况下破坏模式为混凝土边缘破坏及槽道卷边... 为研究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在剪力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和承载性能,完成了3组9个带混凝土基材的不锈钢槽式预埋组件试件的受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平行受剪工况下破坏模式为齿牙剪切破坏,垂直受剪工况下破坏模式为混凝土边缘破坏及槽道卷边受弯破坏。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ABAQUS软件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齿牙尺寸、混凝土强度、边缘距离、锚件中心线间距及预埋槽道有效埋深等参数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平行受剪工况下,平齿型槽道的齿牙数量、宽度及厚度的增加均可提高极限承载力,齿牙高度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垂直受剪工况下,平齿型和燕尾型槽道的混凝土强度及边缘距离的增加均可提高极限承载力,而锚件中心线间距的增加则使极限承载力降低,预埋槽道有效深度对极限承载力影响较小。给出了不同破坏模式下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承载力计算公式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 槽式预埋组件 平行受剪 垂直受剪 破坏模式 承载力
下载PDF
一种新型的CRM-Boost APFC控制方法
12
作者 陈明城 张卫平 +2 位作者 刘元超 史本元 张晓强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6,共8页
介绍了Boost-APFC电路工作在临界导通模式下的优势。针对传统单相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存在PI参数调试时间较长、调节效果较差、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有静态工作点的单相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并通过PSI... 介绍了Boost-APFC电路工作在临界导通模式下的优势。针对传统单相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存在PI参数调试时间较长、调节效果较差、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有静态工作点的单相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并通过PSIM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优点。针对新型交错控制方法存在PI参数调试时间较长、不稳定因素增加等不足和需要额外使用一个电压控制电流源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型两相交错并联CRM-Boost APFC电压模式控制方法,并且完成了PSIM仿真,功率因数高达99.96%。制作了一台4kW的两相交错并联CRM-Boost APFC实验样机,并进行了实验调试,功率因数达到了99.66%,效率为9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ost-APFC 临界导通模式 静态工作点 两相交错并联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应变测量的光纤形状还原算法研究
13
作者 武佳琪 李永倩 +3 位作者 王健健 刘婷 张雨薇 赵旭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0,共4页
为了验证并行传输标架还原光纤传感器形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设计了基于单模光纤的形状传感器,提出了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形状传感器建模和分布式应变信息的提取,对比分析了并行传输标架和弗莱纳标架在形状传感器不同弯曲形状和不同... 为了验证并行传输标架还原光纤传感器形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设计了基于单模光纤的形状传感器,提出了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形状传感器建模和分布式应变信息的提取,对比分析了并行传输标架和弗莱纳标架在形状传感器不同弯曲形状和不同应变采样点数下的还原精度。结果表明:并行传输标架进行传感器形状还原时,不仅很好地还原了传感器的形状,而且弥补了在奇点位置前后弗莱纳标架方向发生突变,造成还原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的不足。并行传输标架的远端位置误差低于光纤总长度的0.003 42%,相较弗莱纳标架,降低了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模光纤 形状传感器 并行传输标架 形状传感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Stewart平台神经网络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14
作者 常光宇 陈志峰 +1 位作者 郭春雨 庞明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59,共7页
针对Stewart平台的六自由度(six degrees of freedom,6-DOF)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并应用于Stewart平台的位置姿态控制中。通过分析Stewart平台的位置反解和速度反解,建立运动学方程,利用牛顿-欧... 针对Stewart平台的六自由度(six degrees of freedom,6-DOF)轨迹跟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并应用于Stewart平台的位置姿态控制中。通过分析Stewart平台的位置反解和速度反解,建立运动学方程,利用牛顿-欧拉方程建立动力学方程,并结合加速度反解得到了平台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基于非奇异滑模面函数,设计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律。考虑到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的逼近特性,采用RBF神经网络对模型未知部分进行自适应逼近,并利用Lyapunov第二法设计了自适应律;通过仿真证明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PID)控制器,提出的RBF神经网络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具有更好的轨迹跟踪精度和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WART平台 并联机器人 动力学 滑模控制 自适应控制系统 神经网络 LYAPUNOV方法 非线性控制
下载PDF
基于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15
作者 沈书宇 张海峰 叶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5-1603,共9页
针对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扰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运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表明6-PSS并联机构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的多变量系统),... 针对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和时变扰动,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快速终端滑模的鲁棒控制策略。首先,运用虚功原理建立了该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该动力学模型表明6-PSS并联机构是一个具有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的多变量系统),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离线处理,使其反映出机构真实动力学特性,并满足设备实时计算能力的要求;然后,基于简化后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GFTSMC),设计李雅普诺夫(Lyapunov)函数对控制律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控制器的稳定性;最后,将控制策略应用于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轨迹跟踪控制,并将其与PD前馈控制及传统滑模控制(SMC)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FTSMC相对于PD和SMC的平均误差分别下降了82.92%和18.88%,标准差分别下降了80.03%和41.73%,且能够起到抑制抖振的效果,是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的一种有效且实用的鲁棒控制方案。该研究结果可为6-PSS并联运动模拟器控制及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动力学建模 虚功原理 滑模控制 李雅普诺夫函数 全局快速终端滑模控制器
下载PDF
工程车辆3-RPS座椅悬架半主动滑模控制
16
作者 樊书伟 燕碧娟 +1 位作者 叶伟 张文军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8-164,共7页
工程车辆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垂向单维度的被动减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解决该问题,依据可实现三维减振的3-RPS并联机构座椅悬架,提出一种新型三维控制策略。基于“座椅-人体”三维振动数学模型,设计一种新的三维天棚控制模型,作为... 工程车辆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垂向单维度的被动减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为解决该问题,依据可实现三维减振的3-RPS并联机构座椅悬架,提出一种新型三维控制策略。基于“座椅-人体”三维振动数学模型,设计一种新的三维天棚控制模型,作为滑模控制的参考对象。设计滑模控制器,并根据Lyapunov稳定判据,对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判断。利用Simulink软件建立座椅-人体受振模型,对处于E、F、G级3种路面环境中,分别采用滑模控制以及被动控制模式的座椅的减振效果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被动控制的座椅悬架,采用三维滑模控制的座椅悬架在垂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下降率在38.88%至57.06%之间;俯仰方向上的角加速度的下降率在36.00%至54.89%之间;侧倾方向上的角加速度的下降率在49.58%至59.97%之间。且可有效降低垂直方向上的加速度峰值,对于冲击载荷减振性能良好。研究成果可为半主动多维减振座椅悬架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工程车辆 3-RPS并联机构 三维天棚控制 滑模控制
下载PDF
基于双模式分解多通道输入的VSC-STATCOM逆变器故障诊断模型
17
作者 孔凡文 毕贵红 +4 位作者 赵四洪 王祥伟 陈冬静 张靖超 陈仕龙 《电机与控制应用》 2024年第7期103-118,共16页
针对传统电压源型静止同步补偿器中逆变器故障诊断存在的信号特征提取不充分,深度学习网络识别能力不足以及高噪声情况下识别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模式分解、多通道输入(MCI)、并行卷积神经网络(P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 针对传统电压源型静止同步补偿器中逆变器故障诊断存在的信号特征提取不充分,深度学习网络识别能力不足以及高噪声情况下识别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模式分解、多通道输入(MCI)、并行卷积神经网络(PCNN)、双向长短时记忆(BiLSTM)网络和自注意力(SA)机制组合的逆变器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利用变分模态分解和时变滤波经验模态分解对逆变器输出的三相电流进行分解,降低原始信号复杂程度,实现不同模态分量间的规律互补;其次,利用MCI-PCNN-BiLSTM-SA组合模型对特征矩阵进行深层特征提取、学习和识别;最后,通过仿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特征提取能力较强,在无噪声情况下平均识别率高达99.48%,在高噪声情况下平均识别率达95.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故障诊断 双模式分解 多通道输入 并行卷积神经网络 自注意力
下载PDF
多运动模式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18
作者 刘鑫 赵雯 +2 位作者 李建国 赵艳芹 宋爱平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面对行业对自动化装备的重大需求,引入一种由移动副驱动的并联机构,该机构具有多运动模式、大工作空间等特点,可用于钻孔、装配、检测等领域.为了分析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采用闭环矢量法建立不同运动模式下系统通用的运动学模型;在此基... 面对行业对自动化装备的重大需求,引入一种由移动副驱动的并联机构,该机构具有多运动模式、大工作空间等特点,可用于钻孔、装配、检测等领域.为了分析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采用闭环矢量法建立不同运动模式下系统通用的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滑块行程、关节转角等约束条件,提出空间搜索法搜索不同运动模式下并联机构的可达工作空间.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运动模式下,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连续无空洞,该结果为后续的机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运动模式 并联机构 运动学 工作空间
下载PDF
多算法融合的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19
作者 李云峰 王聪 李玉琴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77,共6页
目的:解决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存在的控制精度低和运动稳定性差等问题。方法:在四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基础上,提出将滑模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和改进蝙蝠算法相结合用于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通过改进蝙... 目的:解决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存在的控制精度低和运动稳定性差等问题。方法:在四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结构基础上,提出将滑模控制算法、模糊控制算法和改进蝙蝠算法相结合用于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通过改进蝙蝠算法对模糊算法带宽进行寻优,通过优化的模糊控制算法自适应调整滑膜控制算法的模糊增益和滑膜面斜率,降低控制器的跟踪误差,提高抗干扰能力,并验证所提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的优越性。结果:所提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实际分拣准确率为99.90%,平均分拣时间为0.509 s。结论:与常规方法相比,所提轨迹跟踪控制方法的关节轨迹跟踪精度更高,抗干扰能力更强,输出力矩更加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轨迹跟踪 滑模控制算法 模糊控制器 蝙蝠算法 四自由度
下载PDF
反常电子粘滞性引起的双撕裂模非线性演化
20
作者 何志雄 董家齐 蒋海斌 《南方能源建设》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目的]在常规电阻撕裂模方程的基础上加入反常电子粘滞性,用圆柱位形的磁流体动力学,对由反常电子粘滞性引起的双撕裂模的非线性发展做了数值研究。[方法]通过对非线性发展阶段磁岛和磁力线的演化分析,详细研究了两个有理面间距分别为... [目的]在常规电阻撕裂模方程的基础上加入反常电子粘滞性,用圆柱位形的磁流体动力学,对由反常电子粘滞性引起的双撕裂模的非线性发展做了数值研究。[方法]通过对非线性发展阶段磁岛和磁力线的演化分析,详细研究了两个有理面间距分别为较大、中等、较小3种情况下,由反常电子粘滞性引起的双撕裂模非线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磁场拓扑结构的变化以及相关动力学特征,探讨了非线性发展的驱动问题。[结果]研究表明,两个有理面的间距的大小,对双撕裂模非线性发展有很大影响。间距中等时,会发生快速磁重联,对位形破坏最快最大。[结论]研究结果对托卡马克的位形设计和运行时的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撕裂模 反常电子粘滞性 非线性演化 等离子体模拟 磁重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