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iparatide anabolic therapy as potential treatment of type Ⅱ dens non-union fractures
1
作者 Enrico Pola Virginia Pambianco +3 位作者 Debora Colangelo Virginia M Formica Giovanni Autore Luigi A Nasto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7年第1期82-86,共5页
Odontoid fractures account for 5% to 15% of all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and 1% to 2% of all spine fractures. Type Ⅱ fractures are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 pattern in elderly patients. Treatment(rigid and non-rigid im... Odontoid fractures account for 5% to 15% of all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and 1% to 2% of all spine fractures. Type Ⅱ fractures are the most common fracture pattern in elderly patients. Treatment(rigid and non-rigid immobilization, anterior screw fixation of the odontoid and posterior C1-C2 fusion) remains controversial and represents a unique challenge for the treating surgeon. The aims of treatment in the elderly is to quickly restore pre-injury function while decreas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inactivity, immobilization with rigid collar and prolonged hospitalizatio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type Ⅱ odontoid fractures is associated with relatively high rates of non-union and in a few cases delayed instability. Options for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non-unions include surgical fixation or prolonged rigid immobilization.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73-year-old woman with post-traumatic odontoid nonunion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Teriparatide systemic anabolic therapy. Complete fusion and resolution of the symptoms was achieved 12 wk after the onset of the treatment. Several animal and clinical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e potential role of Teriparatide in enhancing fracture healing. Our case suggests that Teriparatide may have a role in improving fusion rates of C2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ype odontoid fractures NON-UNION Anabolic therapy TERIPARATIDE fracture healing
下载PDF
Treatment of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in Elderly Patients by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被引量:1
2
作者 Dun Liu Yong Wang +1 位作者 Bing Hu Jinjun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7年第11期572-582,共11页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 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and related prognosi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who underwent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17 patients had a history of trauma before surgery, and they all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or subluxation and varying degrees of neck occipital pain and limited mobility. Result: No spinal cord or vertebral artery injury occurred during surgery. Follow-up information is complete.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6 to 48 months (mean 27.4 ± 12.4 months). Postoperative imaging review prompted a good reduction of cervical spine, stable sequence;no pedicle screw loosening, fracture, iliac bone graft at the location of the situation, odontoid fracture and bone healing at the good, the patient after cervical rotation are limited to varying degrees. Conclusion: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iliac bone graftin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derson II odontoid fracture can achieve good stability, and the prognosis is good, but long-term cervical rotation function may be aff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DERSON type II odontoid fracture CERVICAL POSTERIOR Approach PEDICLE Screw FIXATION
下载PDF
Review of Management of Type-2 Odontoid Fracture in Elderly
3
作者 Jagodish Chandra Ghosh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1期12-21,共10页
Odontoid fracture accounts for 15%<span> - 20% of all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Among the odontoid fracture, type-2 fracture </span><span>is</span><span> the most commo... Odontoid fracture accounts for 15%<span> - 20% of all cervical spine injuries. Among the odontoid fracture, type-2 fracture </span><span>is</span><span> the most common variety. This injur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incidence of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nonunion in </span><span>the </span><span>elderly irrespective of mode of treatment. Management of odontoid fracture cannot be standardized till to date and ideal treatment for type-2 odontoid fractures still ha</span><span>s</span><span> some controversial issues.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find </span><span>a </span><span>controversial aspect of management along with opinion to find out a standard guideline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in Pubmed and Google scholar databases with key words</span><span>: </span><span>odontoid, fracture, type-2, management, nonoperative and operative management. Nonoperative treatment with halo vest is associated with very high rate of complication in elderly patient. When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this fractures is indicated that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hard cervical collar or cervicothoracic orthosis. Curr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surgical management of odontoid fractures may offer a protective benefit but it is limited to patients younger than 75 years of age. Though surgical treatment has </span><span>a </span><span>better outcome</span><span>, it </span><span>is also limited by the co-mobidities and hazards of anesthesia and surgery in elderly patient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this fracture in </span><span>the </span><span>elderly should preferably be carried out with hard collar or avoiding halo vest. Surgical treatment is associated with little advantage but should be selected with proper attention to age, comorbidities, fracture geometry and it is better to individualize the treatment strategy.</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dontoid fracturE type-2 MANAGEMENT REVIEW
下载PDF
经跗骨窦切口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余俊 胡磊 +2 位作者 周骏武 丁伟 李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目的分析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采用经跗骨窦切口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跟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2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以及Mar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2例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13~16个月。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分别为(53.1±10.3)min、(4.3±0.9)cm,明显短于对照组[(84.0±15.3)min、(11.1±1.2)cm],术后疼痛评分为(1.8±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手术对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强度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足部功能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内固定 经跗骨窦切口 外侧L形切口 骨折复位
下载PDF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7
5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7 位作者 邹小宝 许俊杰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齿状突骨折 陈旧性骨折 术式选择 治疗效果
下载PDF
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薛力 陈勤 +4 位作者 周政 邵勇 邱建中 关龙 王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79-98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3月~2006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7~69岁,平均39岁。车祸伤8例,跌伤7例,均... 目的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3月~2006年4月,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系统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17~69岁,平均39岁。车祸伤8例,跌伤7例,均为急性损伤。术后采用JOA肩部疾患评分标准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术后患者伤121均I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15例患者均获9~34个月随访,平均16.4个月。根据JOA肩部疾患疗效评分标准,JOA总平均分为93.1分,疼痛评分为28.0分,功能评分为18.8分,活动范围评分为26.3分。X线片检查示锁骨骨折于术后3~6个月愈合,平均3.9个月。未发现肩锁关节半脱位及脱位。结论应用锁骨钩钢板系统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固定可靠,能早期行功能锻炼,术中应保护肩袖和肩锁关节周围组织减少损伤,骨折愈合后内固定需尽早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钩钢板 Neer 锁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数字化颈前路螺钉内固定方案设计: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宣煌 张国栋 +1 位作者 吴长福 林海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6期4926-4933,共8页
背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难度大、风险高以及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之间的选择难点。目的:探讨计算机软件应用于Ⅱ型齿状突骨折三维重建、复位以及数字化内固定设计的方法和临床应方法:将1具颈椎标本制作成Ⅱ型齿状突骨折类型,... 背景: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存在难度大、风险高以及颈椎稳定性和颈椎活动度之间的选择难点。目的:探讨计算机软件应用于Ⅱ型齿状突骨折三维重建、复位以及数字化内固定设计的方法和临床应方法:将1具颈椎标本制作成Ⅱ型齿状突骨折类型,进行高速CT薄层扫描,在Mimics中对骨折模进行重建、复位,以Solidworks进行螺钉的设计,并在骨折复位三维模型上进行虚拟内固定,以此导临床。结果与结论:对骨折标本模型进行了三维重建、复位,根据三维模型测量数据,完成虚拟螺钉内固定并成功指导临床手术。结果显示,应用Mimics及Solidworks可在计算机上设计出用于治疗Ⅱ型齿状骨折的数字化螺钉固定,对临床手术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型齿状突骨折 数字化设计 三维重建 螺钉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TightRope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晨 胡劲涛 +7 位作者 邱斌松 顾海峰 章水均 徐跻峰 姚斌 陈垍航 夏冰 毕擎 《浙江医学》 CAS 2015年第7期544-548,共5页
目的分析TightRope(TR)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55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24例患者选择TR钢板治疗,其中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36.6岁;31例患者选择锁... 目的分析TightRope(TR)钢板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手术治疗的55例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24例患者选择TR钢板治疗,其中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龄36.6岁;31例患者选择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中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36.7岁。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5天疼痛,术后6个月(未拆除钢板)及术后1年疼痛、肩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末次随访时的喙锁间隙及愈合后骨折移位情况。结果在术后第5天的VAS疼痛评分中,锁骨钩钢板组大于TR组;术后6个月锁骨钩钢板组的Constant评分及SF-36低于TR组(Constant评分:86.3比90.5;SF-36:81.7比92.4,P<0.05),VAS疼痛评分前者高于后者(2.1比0.3,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中锁骨钩钢板未拆除时锁骨钩钢板组有5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症,在钢板拆除后症状消失。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锁骨钩钢板组Constant评分较术后6个月有改善,但仍低于TR组(90.7比93.1,P<0.05),SF-36评分TR组优于锁骨钩钢板组(87.5比93.3,P<0.05),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钩钢板组在钢板拆除后出现2例肩袖损伤,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得到改善。两组患者末次随访喙锁间隙及骨折端移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治疗卜NeerⅡ型锁骨骨折上两种钢板的治疗均能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TR钢板具有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的优势,是NeerⅡ型锁骨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ROPE 锁骨骨折 NEER
下载PDF
加长PFNA-Ⅱ治疗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杨同群 张谦 +4 位作者 耿喜林 张海鸿 李延宏 胡旭昌 冯海军 《临床骨科杂志》 2015年第2期254-254,共1页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加长PFNA-Ⅱ治疗80例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6~78岁。左侧43例,右侧37例。均为新鲜骨折,且为闭合复杂粉碎性骨... 2011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加长PFNA-Ⅱ治疗80例Evans-Jensen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本组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46~78岁。左侧43例,右侧37例。均为新鲜骨折,且为闭合复杂粉碎性骨折。1.2治疗方法连续硬膜外麻醉72例,全身麻醉8例(因凝血时间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Evans-JensenⅤ型 加长PFNA-
下载PDF
二期骨折愈合中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晛 王凡 +1 位作者 蒋红梅 李瑞祥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 揭示二期骨折愈合中 、 型胶原表达的变化规律 ,加深对骨愈合机制的认识。方法 利用大鼠股骨二期骨折愈合模型 ,分别于骨折后 3天和 1、2、3、4周取材 ,制片 ,HE、阿尔新蓝染色及 、 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周时 ,免疫... 目的 揭示二期骨折愈合中 、 型胶原表达的变化规律 ,加深对骨愈合机制的认识。方法 利用大鼠股骨二期骨折愈合模型 ,分别于骨折后 3天和 1、2、3、4周取材 ,制片 ,HE、阿尔新蓝染色及 、 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周时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 、 型胶原均有表达。 型胶原表达第 3周时达峰值 , 型胶原表达3周后急剧上升 ,第 4周达较高水平。结论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胶原 型胶原 蛋白质表达 骨折愈合
下载PDF
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 Ⅱ、Ⅲ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鹤鹏 杨成林 耿硕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12期105-108,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收治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54例。治疗医师根据患者手术内固定...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收治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患者54例。治疗医师根据患者手术内固定物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LCP内固定治疗,B组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患肢无负重练习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临床效果评定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对两组患者行8-1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35±2.25个月。A组患者的手术平均时间、骨折愈合平均时间显著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平均出血量、住院平均时间、下地患肢无负重练习平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结果显示,A组术后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略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的骨折影像学复位评估,A组23例解剖复位,3例部分复位,1例复位较差;B组22例解剖复位,3例部分复位,2例复位较差,两组的各种复位患者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闭合性胫骨Pilon骨折临床疗效更佳,在降低手术创伤的同时,关节面恢复、骨折端稳固固定更好,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内固定 闭合性 胫骨PILON骨折 Ruedi-Allgower Ⅲ型
下载PDF
Gartland Ⅱ型肱骨髁上骨折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雷茗 刘立航 +2 位作者 鲁晓波 王远辉 叶里子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6期1003-1004,共2页
目的:比较内侧入路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典型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24例。术前查体不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5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9例行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 目的:比较内侧入路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典型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24例。术前查体不伴有血管神经损伤。15例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9例行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随访9~21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肱骨远端形态恢复。其中闭合复位组2例,切开组1例出现关节活动受限,但屈伸功能受限<10°;闭合复位组1例出现迟发型尺神经麻痹,术后3.5个月逐渐恢复。两组的肘功能屈伸活动度和提携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Ⅱ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和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议先行闭合复位,两次复位不成功者则改用切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GARTLAND 儿童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路钉棒固定治疗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章彦 朱轶 谢彬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6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治疗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椎板或小关节间植骨。结果患者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治疗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对20例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椎板或小关节间植骨。结果患者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未发生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时间3~55(11±3.1)个月。颈椎复位良好,序列稳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折愈合好,植骨渐进融合。结论创伤不稳定性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或侧块螺钉-棒复位固定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稳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不稳 颈后路 型齿状突骨折 钉-棒内固定
下载PDF
手术治疗桡骨头Mason Ⅱ~Ⅳ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徐金渭 全仁夫 +1 位作者 章英良 孙观荣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Mason Ⅱ~Ⅳ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Mason Ⅱ~Ⅳ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Herbert螺钉固定9例,微型钢板固定42例,桡骨头假体置换7例。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Mason Ⅱ~Ⅳ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Mason Ⅱ~Ⅳ型桡骨头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中Herbert螺钉固定9例,微型钢板固定42例,桡骨头假体置换7例。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2个月。21例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中肘关节僵硬5例,骨折不愈合2例,异位骨化3例;37例Mason Ⅱ型桡骨头骨折患者中肘关节僵硬2例,无骨折不愈合及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按照肘部Broberg-Morrey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34例,良12例,可3例,差9例,优良率79%。结论对于Mason Ⅱ~Ⅳ型桡骨头骨折患者建议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于桡骨头粉碎骨折并伴有肘关节不稳患者一期桡骨头置换术也可取得较好的早期效果;但是中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头骨折 MASON -Ⅳ型 桡骨头假体置换术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与Ⅰ期钢板内固定治疗Gustilo Ⅱ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星 陈苑妮 +2 位作者 杨康勇 欧会芝 黎清斌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28-30,33,共4页
目的对比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与Ⅰ期钢板内固定治疗Gustilo Ⅱ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Gustilo Ⅱ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Ⅰ... 目的对比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与Ⅰ期钢板内固定治疗Gustilo Ⅱ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Gustilo Ⅱ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采用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Ⅰ期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所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Johner-Wruhs法评定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P<0.05)。研究组及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3.33%和73.33%,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Ⅰ期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单侧多功能支架外固定治疗Gustilo Ⅱ型胫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更显著,且具有并发症少、骨折愈合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性骨折 胫骨 GUSTILO 支架外固定 Ⅰ期钢板内固定
下载PDF
可吸收棒或钛合金螺钉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晓 梅伟 张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7期4328-4332,共5页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方法,内固定的选择有螺钉、微型钢板、克氏针、可吸收棒或钉等,临床疗效报道不一致。目的:对比可吸收棒或钛合金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 背景: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有效方法,内固定的选择有螺钉、微型钢板、克氏针、可吸收棒或钉等,临床疗效报道不一致。目的:对比可吸收棒或钛合金螺钉内固定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桡骨头骨折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38-61岁,均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3例的内固定材料为钛合金螺钉,另12例的内固定材料为可吸收棒。术后随访拍摄X射线片,确定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对比两组目测类比评分、肘关节活动度及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与Broberg-Morrey评分。该研究已通过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结果与结论:(1)可吸收棒组、钛合金螺钉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35±0.92),(2.10±0.47)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与Broberg-Morr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3)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后、旋前角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4)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5)结果表明,可吸收棒与钛合金螺钉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可吸收棒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及应力性遮挡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棒 钛合金螺钉 Mason型桡骨头骨折 组织工程 桡骨 肘关节
下载PDF
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志文 朱志伟 +2 位作者 陈有芬 朱家骏 宋永进 《中国现代医生》 2011年第3期102-103,共2页
目的评价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68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切开复位Y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骨圆针撬拨固定。结果观察组优秀率77.14%,高于对照组的54.55%,差... 目的评价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60例(68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切开复位Y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骨圆针撬拨固定。结果观察组优秀率77.14%,高于对照组的5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0.0±3.9)d,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5.0±3.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21,P<0.01)。观察组肿胀1例(2.86%),未发现其他明显并发症;对照组肿胀2例(6.06%)、感染1例(3.0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佳,住院时间短,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钢板内固定 Sanders~Ⅲ型 骨圆针撬拨固定 跟骨骨折
下载PDF
个体化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亮科 禤天航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9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个体化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AndersonⅡ型齿状突基底骨折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个... 目的观察个体化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佛山市中医院AndersonⅡ型齿状突基底骨折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个体化3D打印技术辅助空心加压螺钉置钉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齿状空心加压螺钉置钉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置钉准确率)以及术后融合效果(包括枢椎愈合情况、螺钉松动或断裂发生率)。结果手术情况: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和置钉准确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融合效果:治疗组所有病例均得到骨性融合,无断裂或松动,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骨折不融合,3例伴有螺钉松动,1例出现螺钉断裂,治疗组的骨性融合率、螺钉松动或断裂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3D打印技术导板钉道置钉手术操作简单,置钉精确性高,能减少医生操作时间,提高术后骨折融合率,对临床上治疗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加压空心螺钉 型齿状突骨折
下载PDF
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 被引量:6
19
作者 安志辉 邢燕锋 +3 位作者 何娟 陈月 李盼 苗存良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7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TDP)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ll、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采用切... 目的:分析3D打印技术(TDP)联合经皮撬拨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ll、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对比。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27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87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伤口裂开、皮缘坏死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射线片测量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及跟骨中部宽度,并进行疼痛及功能评分等Maryland足部评分,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总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5,t=20.220,t=26.201,t=5.663;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64%,明显低于对照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62,P<0.01)。观察组患者Bohler角、Gissanc角及跟骨中部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Maryland足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1.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22,P<0.01)。结论:3D打印联合经皮撬拨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较好,可更好的评估患者骨折情况,为术前制定更为完善的手术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可明显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经皮撬拨 切开复位内固定 治疗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 临床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Neer 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邵朋 陈志祥 于振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6期27-29,共3页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髓内... 目的研究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骨折愈合时间较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颈干角为(131.7±6.6)°、肩关节优良率为85.29%,与对照组的(132.5±6.8)°、82.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在治疗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颈干角与肩关节功能,但肱骨近端髓内钉治疗手术时间较短,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术后骨折愈合较快,因此对于NeerⅡ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建议优先考虑行肱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锁定钢板 肱骨近端髓内钉 Neer型肱骨外科颈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