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e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ypical steppe and climate in Inner Mongolia
1
作者 Wang Yifeng Institute of Botany,Academia Sinica,Beijing 100044,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1990年第4期19-30,共12页
Typical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belongs to a part of Central Asia sub-region in Eurasian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In climate distinct wet and dry season, coherence of water and heat result in single peak type of seas... Typical steppe in Inner Mongolia belongs to a part of Central Asia sub-region in Eurasian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In climate distinct wet and dry season, coherence of water and heat result in single peak type of seasonal dynamic of steppe biomass. Community biomass has linear regressional equation with community height, it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is 0.959***. Growth rate of biomass in June, July and August is usually at 1.5-3.0 g/m2. d-1. Community standing dead occurs in June and equates green living biomass by mid-September. Community biomass is only standing dead biomass in the mid-October. Biomass, green production and standing dead have linear regressional relation with days of plant growing, thei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are 0.9919***, 0.9878*** and 0.9923***, respectively. Yearly dynamic of typical steppe biomass is variable, the maximum value is 2.4 times as much as the minimum. The peak biomass of Stipa grandis steppe was 87g/m2 in dry 1980 and 210g/m2 in rainy 1981, and their height and coverage were 60cm and 30% in 1980, 95cm and 40% in 1981. Major population biomass and individual plant dry weight at the peak time in 1980 is 50-70% lower than in 1981. In 1980, grass over the layer of 40 cm high became dead and community standing dead biomass amounted to 32.07%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2.5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1981 (13.08%). In addition, growth rate of biomass before the peak time in 1980 were negative value for 2 times. Seasonal dynamic curve of dry matter content is in negative proportion to biomass increase and dry matter content is higher in dry 1980 than in rainy 19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veground biomass typical steppe inner mongolia.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解析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7,共6页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 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 景观特征
下载PDF
以放牧率梯度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被引量:26
3
作者 韩苑鸿 汪诗平 陈佐忠 《草地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04-210,共7页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生态位分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克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窄,分别为0.298和0.565.表明对放牧较敏感.属宜轻牧植物。扁蓿豆、冰草和菊叶委陵菜的生态位宽度(0.849,0...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生态位分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克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窄,分别为0.298和0.565.表明对放牧较敏感.属宜轻牧植物。扁蓿豆、冰草和菊叶委陵菜的生态位宽度(0.849,0.857,0.891)适中.属宜中牧植物。而糙隐子草、冷蒿、星毛委陵菜、寸草苔、木地肤和变蒿等耐牧性较强.具有很宽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78.0.969,0.931.0.970.0.938.0.924,具有很强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生态位重叠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较大生态位宽度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具有相似形态特性的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放牧率 内蒙古 典型草原 植物种群 草原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克氏针茅与冰草的生存策略 被引量:7
4
作者 孙建 刘苗 +4 位作者 李胜功 胡中民 孙晓敏 温学发 张雷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148-2158,共11页
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生态恢复试验站,选择优势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冰草(Agropyroncristatum),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二者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生长季变化,微气象观测系统测定环境因子变化(DOY155-2... 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生态恢复试验站,选择优势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和冰草(Agropyroncristatum),使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二者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生长季变化,微气象观测系统测定环境因子变化(DOY155-265)。结果表明:(1)光合有效辐射(PAR)与冰草的水分利用率(WUE)显著相关(P<0.01),与克氏针茅的水分利用效率相关度不显著(P<0.05);(2)光合有效辐射与冰草的光合利用率(LUE)显著相关(P<0.05),与克氏针茅的光合利用效率相关度不显著(P<0.05);(3)相对湿度(RH)与冰草和克氏针茅的气孔导度(Gs)均显著相关(P<0.01),与冰草的光能利用率在0.01水平下显著相关;(4)饱和水汽压差(VPD)与冰草的气孔导度显著相关(P<0.05)。(5)冰草与克氏针茅的气孔导度受5cm和20cm深度土壤含水率(SWC)的影响较大,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这种影响呈下降趋势。表层5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冰草、克氏针茅的拟合度分别为0.4192和0.3057,20cm土层深度拟合度分别为0.3763和0.2546。(6)植物水分利用率和光合利用率可作为评价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优良指标,冰草在土壤含水率很低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良好的水分利用率,为胁迫忍耐性对策者;而克氏针茅在整个生长季的光能利用率低于冰草,反而在降水充沛、土壤含水量较高的生境下光能利用率高于冰草,为竞争性对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策略 克氏针茅 冰草 典型草原 内蒙古
下载PDF
刈割干扰下内蒙古草原两种丛生禾草繁殖策略的适应性调节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晓娜 哈达朝鲁 潘庆民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62,共10页
刈割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当植物面对刈割干扰时,可以通过繁殖策略的调节适应变化的环境。研究刈割干扰下植物繁殖策略的调节对于揭示植物的适应与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大针茅(Stipa grandis)... 刈割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当植物面对刈割干扰时,可以通过繁殖策略的调节适应变化的环境。研究刈割干扰下植物繁殖策略的调节对于揭示植物的适应与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在1979年围封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样地(对照)和毗邻的长期刈割区对其繁殖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长期刈割干扰下,大针茅的种群生物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由于其株丛生物量显著降低,大针茅种群生物量的维持得益于种群密度的显著增加。糙隐子草的种群生物量比对照区显著提高,由于其株丛生物量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糙隐子草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也是因为密度的显著提高。因此,密度调节是两种植物应对长期刈割干扰的重要的调节机制。2)长期刈割干扰下,两种植物在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所采取的密度调节策略并不相同。大针茅种群生殖株丛的密度无显著变化,非生殖株丛的密度显著提高,导致其非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增加,而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降低。因此刈割干扰下大针茅种群在密度调节上采取了保持有性繁殖株丛密度,增加无性繁殖株丛密度的策略。糙隐子草种群非生殖株丛的密度显著增加,但生殖株丛的密度增加幅度更大,导致其非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降低,而生殖株丛的相对密度显著提高。因此刈割干扰下糙隐子草种群在密度调节上采取了增加无性繁殖株丛密度的同时,更大幅度地增加有性繁殖株丛密度的策略。3)长期刈割干扰下,两种植物对生物量生殖分配的调节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大针茅株丛生物量向生殖枝分配的比例无显著变化,通过降低生殖枝向穗的生物量分配比例,降低了对有性生殖过程的生物量分配的投入;而糙隐子草则通过增加株丛生物量向生殖枝分配的比例,维持生殖枝向穗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从而增加了对有性繁殖过程生物量分配的投入。4)长期刈割干扰下,大针茅的株丛面积和株丛分蘖数与对照区无显著差异。糙隐子草株丛面积降低,但是株丛分蘖数无显著变化。本实验说明,植物种群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之间的密度调节和资源分配调节是草原植物应对刈割干扰下的重要调节机制,不同的响应策略影响着植物种群的消长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调节 内蒙古典型草原 繁殖对策 资源分配
下载PDF
基于变分方法的内蒙古典型草原水热通量估算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娟 周广胜 +1 位作者 王云龙 王玉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046-2051,共6页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2004年8月13—18日、2005年5月21~26日)和非生长季(2004年12月10~15日)共18d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10Hz输出1次)和小气候梯度系统在线输出资料(0.5h输出1次),分析了变分方法对草原陆气通量估算... 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生长季(2004年8月13—18日、2005年5月21~26日)和非生长季(2004年12月10~15日)共18d的涡动相关系统观测资料(10Hz输出1次)和小气候梯度系统在线输出资料(0.5h输出1次),分析了变分方法对草原陆气通量估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变分法估算的感热与潜热通量与涡动相关法观测结果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且能量闭合程度更高.变分法计算的感热通量在白天明显地较涡动相关法得到的通量值高,12:00前后两者通量都达到峰值,两者之差也达到峰值,而夜间则较为接近;变分法计算的潜热通量曲线的相位略微落后于涡动相关法的通量曲线,且夜间的涡动相关法测得的潜热通量负值极少,负值通量的绝对值也很小.这表明夜间大气稳定导致涡动相关法存在一定程度的通量低估现象.变分法与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陆气通量的估算比较表明,变分法可避免能量平衡法计算不稳定导致的虚假峰值现象,计算结果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通量 变分法 涡动相关法 波文比能量平衡法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27
7
作者 陈佐忠 汪诗平 王艳芬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23-429,共7页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最近几年在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结构影响长期观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过程、草原生态系统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 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最近几年在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对植物群落结构影响长期观测、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过程、草原生态系统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放牧生态系统管理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研究结果指出 ,农垦活动使有机碳损失 34% ,草原植被———土壤系统是甲烷的弱汇 ;2 0多年来 ,这一地区气候变化有变暖趋势 ,冬季增温明显 ,春季干旱进一步加剧 ,影响初级生产力生产 ;系统提出草原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并对退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草原生态系统 定位研究 退化草原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地上生物量的空间格局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被引量:43
8
作者 陈效逑 郑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4,共6页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格点地上生物量与格点的纬度和经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气象站点所在地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多年平均年均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的格点地上生物量与格点的纬度和经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各气象站点所在地的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多年平均年均温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多年平均年干燥度之间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在干燥度介于1-1.5的地区,地上生物量对干燥度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是在水热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年降水量的近东西向分布决定地上生物量分布的近东西向分异特点,而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决定地上生物量分布的近南北向分异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地上生物量 空间格局 水热条件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典型草原蛴螬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乌宁 刘新民 +1 位作者 郭砺 刘永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2年第4期379-383,共5页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典型草原蛴螬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蛴螬群落组成以黑皱鳃金龟为优势种,弓斑常丽金龟为次优势种.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蛴螬群落动态主要表现为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增减,优势种基本不变.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内蒙古典型草原蛴螬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蛴螬群落组成以黑皱鳃金龟为优势种,弓斑常丽金龟为次优势种.在不同放牧强度下,蛴螬群落动态主要表现为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增减,优势种基本不变.随着放牧强度的提高,蛴螬群落的密度、群落多样性、均匀性、物种丰富度,以及成虫和幼虫密度比值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放牧强度 蛴螬群落 群落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兴安 罗瑞芳 刘新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11年第6期621-628,共8页
1999年5~9月,采用土壤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69类4 080只,隶属于2门、4纲、9目、52科,优势类群为蚁科成虫和鳃金龟科幼虫,常见类群为蚧科、步甲科成虫、步甲科幼虫、吉丁甲科幼虫、... 1999年5~9月,采用土壤样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研究,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69类4 080只,隶属于2门、4纲、9目、52科,优势类群为蚁科成虫和鳃金龟科幼虫,常见类群为蚧科、步甲科成虫、步甲科幼虫、吉丁甲科幼虫、拟步甲科幼虫、鳃金龟科成虫、丽金龟科幼虫、盗虻科幼虫、象甲科成虫、象甲科幼虫、蚁科幼虫.在不受放牧扰动的情况下,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基本特征为:类群数和个体数以春季较高,秋季则表现为个体数较高、类群数较低.以密度-类群指数(DG)和群落复杂性指数(Cj)综合反映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较为合适.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如果采用25cm×25cm×30cm(长×宽×土壤深度)样方,基础调查的抽样数应该控制在不低于32个,其他内容的研究可以适当减少重复抽样数,但最少不应少于1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大型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无机氮含量对交替利用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单玉梅 陈海军 +2 位作者 白永飞 杨勇 王明玖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30,共7页
2009年6~9月初,在内蒙古典型草原上研究了4个不同放牧强度(对照无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与打草交替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度、含水量、无机N(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 2009年6~9月初,在内蒙古典型草原上研究了4个不同放牧强度(对照无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与打草交替利用方式下土壤温度、含水量、无机N(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温度整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含水量与之相反;6月,NH+4-N、NO-3-N和无机N含量均高于7月;7~9月,NH+4-N含量逐渐降低,NO-3-N含量则逐月增加,无机N含量先增加后降低;NH+4-N和无机N含量在7月和8月均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9月均在中度放牧下达到峰值。NH+4-N含量与温度间相关性不明显,与含水量呈负相关;NO-3-N含量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含水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无机N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与含水量间呈正相关,且均在中度放牧下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合比较分析,中度放牧与打草交替利用方式较有利于土壤N的转化及无机N含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牧与打草 交替利用 放牧强度 无机N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分解状态牛粪中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阿仁高娃 刘新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11年第1期82-86,共5页
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上未腐解、半腐解和腐熟牛粪中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分解状态牛粪中微生物总数的大小次序为腐熟牛粪>未腐解牛粪>半腐解牛粪;腐熟牛粪中的细菌数量最高,半腐解牛粪中的真菌... 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上未腐解、半腐解和腐熟牛粪中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分解状态牛粪中微生物总数的大小次序为腐熟牛粪>未腐解牛粪>半腐解牛粪;腐熟牛粪中的细菌数量最高,半腐解牛粪中的真菌数量最高,未腐解牛粪中的放线菌数量最高;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质量分数均为半腐解牛粪中最高,微生物生物量磷的质量分数为腐熟牛粪中最高;半腐解牛粪中有较高的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则在未腐解牛粪中最高.这表明不同分解状态牛粪具有不同的微生物和酶活性特征,半腐解牛粪具有较高的碳氮转化活性及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而磷转化活性则在腐熟牛粪中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 牛粪 分解 微生物 酶活性
下载PDF
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新民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06-1415,共10页
为阐明放牧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于2004年5-9月,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无放牧、适度放牧和过度放牧)草地为样地,采用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标本,分析了放牧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粪金龟子60839头,隶属于3科5属2... 为阐明放牧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于2004年5-9月,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无放牧、适度放牧和过度放牧)草地为样地,采用诱捕法采集粪金龟子标本,分析了放牧对粪金龟子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捕获粪金龟子60839头,隶属于3科5属24种。放牧影响下,粪金龟子群落个体数、种数和生物量均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粪金龟子对放牧的敏感性不同,并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春季粪金龟子群落个体数、生物量、种数以及符号蜉金龟Aphodius comma和马粪蜉金龟Aphodius subterraneus个体数与放牧强度提高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夏季粪金龟子群落种数和叉角粪金龟Ceratophyus polyceros个体数与放牧强度提高也呈显著负相关;秋季粪金龟子群落生物量和种数以及费氏粪金龟Ceratophyus fischeri、墨侧裸蜣螂Gymnopleurus mopsus和小驼嗡蜣螂Onthophagus gibbulus个体数与放牧强度提高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依据体长、体重和行为特征,将粪金龟子划分为4个功能群,放牧对体型较小的功能群Ⅲ和Ⅳ的影响较显著。指示值计算结果表明,费氏粪金龟、毛蜉金龟Aphodius scofa和马粪蜉金龟可以作为不同放牧强度草地的特征指示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放牧 粪金龟子群落 指示值法 功能群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羊粪和牛粪分解过程中有机氮组分的变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东 刘新民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4-181,共8页
有机态氮是放牧牲畜粪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在粪块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对放牧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有重要影响.2008年6月-2009年9月,采用人工堆置于地表和埋入地下处理,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羊粪和牛粪分解过程中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特征.2种粪块... 有机态氮是放牧牲畜粪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其在粪块分解过程中的变化对放牧生态系统氮素循环有重要影响.2008年6月-2009年9月,采用人工堆置于地表和埋入地下处理,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羊粪和牛粪分解过程中有机氮组分的变化特征.2种粪块基本类似,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的初始浓度较高,分解过程中呈降低趋势,分解率和分解速率明显高于酸解未知氮和非酸解未知氮.两种粪块的有机氮形态分布特征与土壤明显不同.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有机氮组分变化受粪块类型、堆置处理的显著影响,但无两种粪块之间的明显规律性差异.因此,在排泄入草地的第一个生长季中,两种粪块氮素矿化的主要有机氮源为氨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有机氮组分分解对草地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主要取决于2种粪块的形状和在草地中排泄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牛粪 分解 有机氮组分 内蒙古典型草原
下载PDF
放牧对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氮素转化细菌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雪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8年第6期765-769,共5页
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中与氮循环相关的4种细菌的动态变化以及放牧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群细菌的数量关系为氨化菌>自生固氮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各类细菌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为3月到8月数量明显上升,峰值出现在8月份,... 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中与氮循环相关的4种细菌的动态变化以及放牧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群细菌的数量关系为氨化菌>自生固氮菌>反硝化菌>硝化细菌;各类细菌的季节变化趋势基本为3月到8月数量明显上升,峰值出现在8月份,8月到10月,数量有所回落;轻度放牧使土壤中各类群细菌的数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过度放牧则导致土壤中各类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细菌 放牧强度 内蒙古
下载PDF
植物群落蒸散耗水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包俊江 刘芳 《内蒙古环境保护》 2005年第1期58-60,共3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植物群落蒸散量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因素,并根据作者所处地区的特点,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蒸散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蒸散 蒸发 蒸腾 内蒙古典型草原
下载PDF
典型草原家庭牧场自然禀赋特征及其分异 被引量:4
17
作者 尚辰蔚 何欣 +4 位作者 张雪峰 张庆 董建军 张靖 牛建明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8-424,共7页
牧户作为草原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其自然禀赋对维持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研究区域,依据草场面积、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2000-2012年单位面积最大生物... 牧户作为草原区生产与消费等经济行为的微观主体,其自然禀赋对维持与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研究区域,依据草场面积、平均海拔、平均坡度、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温度、2000-2012年单位面积最大生物量、2000-2012年单位面积最小生物量、2000-2012年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等8个自然禀赋指标,对2741个牧户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牧户的自然禀赋具有明显的差异,2741个牧户可以分为9组,年平均降水量、平均海拔等自然要素为决定禀赋分异的主要因子.(2)受自然禀赋限制,牧户草场单位面积产草量、总产草量,以及产草量的年际间波动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家庭牧场 自然禀赋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43
18
作者 侯琼 乌兰巴特尔 《气象科技》 2006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分析气候变化对草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对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近4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趋势和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分析气候变化对草原区土壤水分的影响对了解草原退化原因、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近40年气象资料和近20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利用线性趋势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气候变化趋势和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得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近40年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规律相似;影响土壤湿度的气象因子主要是降水和蒸发,温度通过影响蒸发而间接影响土壤湿度,蒸降差是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直观指标。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在降水增加不明显的条件下,加速了土壤干旱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壤水分 典型草原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日活动节律特征
19
作者 乌吉斯古楞 刘新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20年第2期165-171,共7页
日活动节律特征的分化是粪食性金龟减少种间竞争的主要机制之一。2017年7月13-14日,以诱捕法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水平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体型和体色差别较小,与体型和体色相关... 日活动节律特征的分化是粪食性金龟减少种间竞争的主要机制之一。2017年7月13-14日,以诱捕法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粪食性金龟群落、功能群和物种水平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表明: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体型和体色差别较小,与体型和体色相关联的日活动节律分化不很显著;与粪块利用形式(掘洞型和粪居型)相关联的日活动节律分化较为明显,即掘洞型粪食性金龟表现为昼行性,粪居型粪食性金龟则有全天活动特征。可以认为,在温带草原粪食性金龟物种间日活动节律特征的分化中,开阔的生境、寒冷的气候、较大的昼夜温差和不同物种对粪块利用形式的差别是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食性金龟 日活动节律 掘洞型 粪居型 内蒙古典型草原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低能见度天气大气能见度微观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闫宾 《内蒙古气象》 2018年第5期31-32,共2页
对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锡林浩特地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能见度<10km)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大气能见度微观影响因子。结果显示,近年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主要污染物是PM10,气溶胶散射是最主要... 对2010年1月到2015年12月锡林浩特地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能见度<10km)气溶胶的光学特性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大气能见度微观影响因子。结果显示,近年来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低能见度天气条件下,主要污染物是PM10,气溶胶散射是最主要的影响大气能见度的微观因子(对能见度衰减贡献比例为75.19%),水汽对大气能见度影响非常明显(对能见度衰减贡献比例为21.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 低能见度 大气能见度 微观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