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servoir evolution and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s of marine ultra-deep oil and gas in China 被引量:9
1
作者 LI Jianzhong TAO Xiaowan +8 位作者 BAI Bin HUANG Shipeng JIANG Qingchun ZHAO Zhenyu CHEN Yanyan MA Debo ZHANG Liping LI Ningxi SONG Wei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60-79,共20页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al background,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typical regional(paleo)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marine ultra-deep oil and gas regions in China,this paper reveals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al background,petroleum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typical regional(paleo)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marine ultra-deep oil and gas regions in China,this paper reveals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the marine ultra-deep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he key controlling factors of accumulation.The marine ultra-deep oil and gas resources in China are buried at depth of greater than 6000 m,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Precambrian and Lower Paleozoic strata in the Sichuan,Tarim and Ordos cratonic basins.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ultra-deep source rocks in China is controlled by cratonic rifts and cratonic depressions with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supercontinent breakup-convergence cycles.The source rocks in Sichuan Basin have the most developed strata,followed by Tarim Basin,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a and scale of Ordos Basin needs to be further confirmed.The marine ultra-deep reservoir in China is dominated by carbonate rocks,and the reservoir performance is controlled by high-energy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n the early stage,superimposed corrosion and fracture in the later stage.The regional caprocks are dominated by gypsum salt rocks,shale,and tight carbonate rock.The ultra-deep oil and gas fields in China have general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oil-reservoir forming,cracking(or partial cracking) of paleo-oil reservoirs,and late finalization of cracked gas(or highly mature to over mature oil and gas).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is controlled by static and dynamic geological elements jointly.Maj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center,high quality and large-scale reservoir resulted from karstification of high energy facies belt,thick gypsum rock or shale caprock,and stable trapping and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key factors for accumulation of ultra-deep oil and gas.We propose three favorable exploration directions,i.e.the areas around intracratonic rift and intracratonic depression,and craton marg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eep strata reservoir evolution Sichuan Basin Tarim Basin Ordos Basin intracratonic rifting exploration direction
下载PDF
Key oil accumulation periods of ultra-deep fault-controlled oil reservoir in northern Tarim Basin, NW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YANG Shuai WU Guanghui +4 位作者 ZHU Yongfeng ZHANG Yintao ZHAO Xingxing LU Ziye ZHANG Baosho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2期285-299,共15页
A giant fault-controlled oilfield has been found in the ultra-deep(greater than 6000 m) Ordovician carbonate strata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udy and oil e... A giant fault-controlled oilfield has been found in the ultra-deep(greater than 6000 m) Ordovician carbonate strata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udy and oil exploitation to determine the key oil accumulation periods. Based on detailed petrographic analysis, fluid inclusion association(FIA) in calcite samples filling in fractures from 12 wells were analyzed, and key accumulation period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controlled oilfield was studied by combining oil generation periods of the source rocks, formation periods of the fault and traps, and the fluid inclusion data.(1) There are multiple types of FIA, among them, two types of oil inclusions, the type with yellow fluorescence from the depression area and the type with yellow-green fluorescence from the uplift area with different maturities indicate two oil charging stages.(2)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of the brine inclusions in FIA is mostly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rises, and the minimum temperature of brine inclusions symbiotic with oil inclusions is closer to the reservoir temperature during its forming period.(3) FIA with yellow fluorescence all hav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below 50 ℃, while the FIA with yellow-green fluorescence hav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70–90 ℃ tested, suggesting two oil accumulation stages in Middle-Late Caledonian and Late Hercynian.(4) The Middle-Late Ordovician is the key formation period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fracture-cave reservoir and trap there.(5) The oil generation peak of the main source rock of the Lower Cambrian is in the Late Ordovician, and the oil accumulation stage is mainly the Late Ordovician in the depression area, but is mainly the Early Permian in the uplift area. The key oil accumulation period of the strike-slip fault-controlled reservoirs is the Late Caledonian, the depression area has preserved the primary oil reservoirs formed in the Caledonian, while the uplift area has secondary oil reservoirs adjusted from the depression area during the Late Hercynian. Oil reservoi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are the key factor for oil enrichment in the strike-slip fault zone of northern Tarim, and the Aman transition zone in the depression is richer in oil and gas and has greater potential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eep strata strike-slip fault-controlled oil reservoir accumulation period accumulation evolution fluid inclusion Fuman oilfield Tarim Basin
下载PDF
基于区域地质图与数字高程模型的地层埋深预测方法及应用
3
作者 徐思煌 肖键波 +1 位作者 王通 王诗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9-295,共7页
对于页岩气、水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早期选区评价,往往因为缺乏地震资料导致难以依赖地震构造解释获得目的层的埋深,故借助其他非地震资料有效预测目的层区域性埋深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质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都是广泛覆盖且容易... 对于页岩气、水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早期选区评价,往往因为缺乏地震资料导致难以依赖地震构造解释获得目的层的埋深,故借助其他非地震资料有效预测目的层区域性埋深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地质图与数字高程模型(DEM)都是广泛覆盖且容易获取的基础性资料。利用区域地质图蕴含的地层产状、地下构造起伏趋势、地层埋深和地表出露地层年代的关系等信息,再叠合DEM地表高程,建立了一种有效预测目的层构造高度和埋深的新方法。利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36幅1∶20万区域地质图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字高程模型资料,预测了该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界埋深,据此编制的龙马溪组底界埋深等值线图为该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评价提供了重要参数。该方法不仅可为页岩气早期选区评价提供有效支撑,还可应用于深部高压含水层中水溶气的资源评价、深部咸含水层CO_(2)地质封存的构造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地层 埋深预测 区域地质图 数字高程模型 龙马溪组 页岩气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涌水量时空演化的FDEM-CFD耦合分析
4
作者 杨泽斌 李浩 +1 位作者 马立强 麦龙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6-184,共9页
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分布与涌水量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二者重要预测方法,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建立岩体破坏-裂隙流体耦合理论及相应的模拟方法。以路家村矿154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构建拉/剪应力下非贯... 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分布与涌水量是工作面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数值模拟是二者重要预测方法,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建立岩体破坏-裂隙流体耦合理论及相应的模拟方法。以路家村矿154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构建拉/剪应力下非贯通裂隙开裂、贯通裂隙的法向与切向本构关系,并基于二相流质量守恒、动量守恒与状态方程,结合增强的浸没边界算法识别流-固界面,通过流体体积法实现裂隙内流体自由面的追踪和重构。在此基础上形成FDEM-CFD河下采煤覆岩裂隙与涌水量预测数值模型耦合程序,通过相邻工作面地面钻孔冲洗液消耗量观测法验证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及采用大井法理论对涌水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动岩体破坏-裂隙流体耦合理论及相应的FDEM-CFD程序,可数值实现河下浅埋厚煤层采动覆岩裂隙形成,以及裂隙内流体运移过程。当工作面推进至80~120 m时覆岩内形成贯通地表的导水裂隙。招山河水的主要下泄路径为工作面后方8~20 m位置处的导水裂隙,其斜向采空区、倾角65°~72°。模拟所得采空区涌水量为18.78 m^(3)/h,与大井法计算结果接近。上述成果在路家村矿区得到初步应用,为进一步开展河下浅埋厚煤层防治水工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下浅埋煤层 覆岩裂隙 涌水量 本构模型 FDEM-CFD耦合
下载PDF
渤中19-6潜山裂缝储层高承压可解堵防漏堵漏体系优化与应用
5
作者 侯冠中 许杰 +3 位作者 谢涛 何瑞兵 牛新鹏 黄维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8,共10页
渤中19-6等区块潜山储层裂缝发育,导致钻井过程中漏失频发。潜山层段顶部存在风化壳,裂缝极其发育,且多为微小—小裂缝,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通过分析渤中19-6等区块钻井液漏失密度、裂缝宽度和漏失工况,揭示了潜山裂缝漏失特征和机理;... 渤中19-6等区块潜山储层裂缝发育,导致钻井过程中漏失频发。潜山层段顶部存在风化壳,裂缝极其发育,且多为微小—小裂缝,严重影响了钻井时效。通过分析渤中19-6等区块钻井液漏失密度、裂缝宽度和漏失工况,揭示了潜山裂缝漏失特征和机理;通过形貌分析及酸溶率、抗温性和承压能力测试,优选出GYD合金作为架桥材料、水镁石纤维作为铺网捕获的纤维材料、MDF粉末和PF-EZCARB粉末作为填充粉末,构建了潜山裂缝性高承压可解堵堵漏体系。室内测试评价结果表明,所优选的堵漏材料复配协同,对开度1.0 mm×0.5 mm楔形长裂缝封堵承压达10 MPa,强化了防漏堵漏体系的网络结构,提高了承压堵漏性能,酸溶解堵率为72.5%,实现了“堵而不死,易于解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潜山储层的堵漏要求。本文构建的潜山裂缝性高承压可解堵堵漏体系已在渤中19-6区块深层探井中取得成功应用,可为渤海潜山储层安全高效钻井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19-6 潜山储层 裂隙性地层 钻井液漏失
下载PDF
厚硬顶板高强度开采覆岩破断 及来压规律研究
6
作者 刘晓刚 刘江斌 +2 位作者 张震 任建超 刘前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6,共11页
针对榆神矿区厚硬顶板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工作面煤壁片帮大、支架结构件损坏等强矿压问题,采用了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微震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覆岩破断运动及来压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厚硬顶板破断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区下沉... 针对榆神矿区厚硬顶板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工作面煤壁片帮大、支架结构件损坏等强矿压问题,采用了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和微震监测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覆岩破断运动及来压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厚硬顶板破断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区下沉特征,高、低位岩层之间较大的垂向离层空间和自下而上顺次交替垮落孕育了顶板“高+低层位组合破断”的时空基础;“小周期”来压期间内,来压强度将随着直接顶破断发育高度的降低而减弱,直接顶碎胀系数的增大将有利于来压强度的降低;“大周期”来压期间内,中高位岩层垂向破断高度和走向破断步距的增大都将引发来压强度上升,厚硬关键层的组合破断是“大周期”来压增强的关键诱因。针对该条件下的强矿压防治,提出了“弱化低位顶板、优化破断结构”和“弱化高位顶板、改变破断次序”的技术思路,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浅埋煤层 厚硬顶板 覆岩破断运动 来压规律 微震监测 榆神矿区
下载PDF
超浅埋富水砂层地铁隧道开挖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7
作者 蒋荣兵 王学军 +2 位作者 李夏 伍雨 段少龙 《江西建材》 2024年第8期259-261,共3页
文中针对超浅埋富水砂层浅埋暗挖易失稳的施工难题,提出“洞内洞外水平钻孔前进式分段注浆+超前管棚+CRD工法”的安全控制方法,该方法钻孔及注浆施工均在洞外完成,与洞内开挖不交叉作业,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采用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 文中针对超浅埋富水砂层浅埋暗挖易失稳的施工难题,提出“洞内洞外水平钻孔前进式分段注浆+超前管棚+CRD工法”的安全控制方法,该方法钻孔及注浆施工均在洞外完成,与洞内开挖不交叉作业,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采用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注浆加固厚度以及开挖步距下围岩的位移场、应力场变化规律,提出了合理的施工参数,并成功运用于某城市地铁横通道开挖。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该方法地层变形控制效果良好,且可以提高施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浅埋软弱地层 超前预注浆 数值分析 现场监测
下载PDF
浅埋极软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上浮控制措施及实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门小雄 任辉 +2 位作者 郭保和 陈玉林 孙飞祥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1期222-226,共5页
管片上浮控制是极软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控制的关键难题。为了研究极软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管片上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依托珠海隧道工程,制定4种抗浮措施,比较分析了不同措施的抗浮效果,优选了抗浮措施。本文基于实测数... 管片上浮控制是极软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控制的关键难题。为了研究极软地层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期管片上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依托珠海隧道工程,制定4种抗浮措施,比较分析了不同措施的抗浮效果,优选了抗浮措施。本文基于实测数据,研究管片上浮过程变化特征,揭示了施工期管片上浮变化规律;利用散点图进一步分析了管片错台量、掘进总推力、隧道埋深等因素与管片上浮量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大直径盾构 浅埋极软地层 上浮控制 因素分析
下载PDF
市政道路开挖对埋地管道力学行为变化影响
9
作者 黄小苑 《山西建筑》 2024年第5期181-184,共4页
市政道路开挖引起的路面地层沉降是威胁和破坏埋地管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路面地层沉降下埋地管道的力学行为。讨论了管道参数、土层厚度对埋地管道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采过程中,管道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最大垂直位... 市政道路开挖引起的路面地层沉降是威胁和破坏埋地管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路面地层沉降下埋地管道的力学行为。讨论了管道参数、土层厚度对埋地管道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采过程中,管道的最大Von Mises应力和最大垂直位移位于管道中部。随着开挖长度的增加,Von Mises应力、应变和垂直位移也随之增加。当管道开挖为100 m时,最大垂直位移为0.034 m,仅增加10倍,但此时管道水平位移已达到最大值。随着埋深的增加,埋地管道最大应力也随之增加。当埋深为10 m时,最大应力为117.2 MPa。因此,市政道路开挖时,应考虑土层厚度及管道埋深,进一步降低管道发生应力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道路 路面地层沉降 埋地管道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微动探测: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新方法 被引量:101
10
作者 徐佩芬 李世豪 +3 位作者 杜建国 凌苏群 郭慧丽 田宝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41-1845,共5页
微动探测作为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物探新方法,已成为盆地结构调查、地热井位选址和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物探手段。微动测深确定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如新生界地层底界、侏罗系与二叠系地层分界面、二叠系-石炭系灰岩顶... 微动探测作为地层分层和隐伏断裂构造探测的物探新方法,已成为盆地结构调查、地热井位选址和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重要物探手段。微动测深确定岩性差异较大的地质界面,如新生界地层底界、侏罗系与二叠系地层分界面、二叠系-石炭系灰岩顶界面等,深度误差可控制在5%左右。断层破碎带/隐伏断裂构造在微动视S波速度剖面上显示为低速异常或明显的速度差异,易于识别、解释。二维微动剖面技术已在探测隐伏地质构造(断层、陷落柱等)方面取得较好地质效果。本文介绍其原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动探测 S波速度结构 地层分层 隐伏断裂
下载PDF
阴极发光分析在恢复砂岩碎屑长石含量中的应用--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川西凹陷三叠系须家河组的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黄思静 佟宏鹏 +2 位作者 黄可可 刘丽红 张雪花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13-1019,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太原组和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砂岩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其特征是具有极低的长石含量和广泛的方解石胶结作用。对这些地层的样品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并很好地揭示了方解石胶结作用发生前的砂岩组构。研究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太原组和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砂岩都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储集层,其特征是具有极低的长石含量和广泛的方解石胶结作用。对这些地层的样品进行了阴极发光分析并很好地揭示了方解石胶结作用发生前的砂岩组构。研究表明:在这些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至少有10%~20%的长石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被煤系地层的酸性流体所溶解,因而砂岩的高成分成熟度和较大的“粒间孔隙体积”都不是原生的。另外,残余长石的阴极发光性还表明:埋藏成岩过程中被溶解的长石主要是钾长石,说明在风化、搬运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阶段,钾长石是相对稳定的,更多的斜长石是在埋藏前或埋藏成岩作用的早期阶段被溶解的,因而钾长石应是碎屑岩埋藏成岩过程中对次生孔隙贡献最大的长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储层 阴极发光 长石溶解 埋藏成岩作用 煤系地层
下载PDF
浅埋煤层重复采动覆岩裂隙及漏风通道演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余明高 滕飞 +2 位作者 褚廷湘 晁江坤 李品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下地表漏风对采空区煤自燃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神东矿区补连塔矿回采不同阶段覆岩孔隙率的发育规律、塑性区分布以及覆岩垮落高度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上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 为了研究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下地表漏风对采空区煤自燃的影响,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神东矿区补连塔矿回采不同阶段覆岩孔隙率的发育规律、塑性区分布以及覆岩垮落高度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上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裂隙发育呈"U"形分布,最大裂隙高度达130 m,尚未通达地表;下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最大裂隙高度达162 m,贯通地表。(2)上煤层回采完毕后,覆岩在上煤层上方62 m处发生明显离层,离层区下方覆岩下沉高度1.75~4 m,离层区至上覆岩层下沉高度0.25~1 m;下煤层回采完毕后,离层区进一步发育,离层区下煤层采空区顶板垮落,上煤层采空区岩体进一步沉陷,最大下沉高度达7 m,离层区至上覆岩层下沉高度>1~2 m。(3)在回采同一阶段,同一高度覆岩孔隙率变化率两侧大于中部;下煤层的回采使上煤层覆岩孔隙进一步发育,孔隙率变化率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采动 浅埋藏近距离煤层群 覆岩裂隙 孔隙率
下载PDF
双线并行隧道施工中影响地表沉降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3
13
作者 韩昌瑞 贺光宗 王贵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484-487,495,共5页
近年来为满足规划、平面线型要求,受地形、地质、地面构筑物的影响,双线地铁隧道呈迅猛增加的趋势。且大多数地铁区间隧道中,通常在同一埋深地层平行修筑两条隧道。广州轨道交通5号线淘金―区庄区间隧道具有穿越地层复杂、隧道断面、间... 近年来为满足规划、平面线型要求,受地形、地质、地面构筑物的影响,双线地铁隧道呈迅猛增加的趋势。且大多数地铁区间隧道中,通常在同一埋深地层平行修筑两条隧道。广州轨道交通5号线淘金―区庄区间隧道具有穿越地层复杂、隧道断面、间距、埋深均随里程而变化的特点。两条隧道的开挖将导致地表沉降相互影响,沉降预测更加困难。在概化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反演得到地层参数,选择典型隧道断面及地质剖面,采用数值方法分析不同间距、隧道埋深以及地层情况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得出一定的规律,预测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以指导实际工程的安全施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行隧道 地层特点 隧道间距 埋深 地表沉降
下载PDF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砂岩中火山碎屑物质在成岩阶段的变化与孔隙发育 被引量:23
14
作者 刘万洙 庞彦明 +3 位作者 吴河勇 高有峰 门广田 任延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98-702,共5页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砂岩中岩屑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岩屑,体积分数最高可达60%。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杂基和成岩期后的钙质及硅质胶结物,体积分数在11%~19%。其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相断陷盆地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岩石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 松辽盆地深层储层砂岩中岩屑成分主要为火山岩岩屑,体积分数最高可达60%。填隙物主要为凝灰质杂基和成岩期后的钙质及硅质胶结物,体积分数在11%~19%。其形成环境主要为陆相断陷盆地的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岩石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普遍低,而储层物性通常却很好。孔隙铸体、岩石薄片和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富火山岩岩屑储层岩石的物性受碎屑成分、填隙物和成岩流体3个因素影响,其中火山岩碎屑在埋藏成岩作用中易于形成的次生孔隙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原因。岩屑砂岩与储层物性相关的主要成岩后生变化有:(1)埋藏压实作用使碎屑岩原生孔隙大量减少;(2)溶蚀、脱玻化、次生矿物的生成和重结晶等成岩作用的总效应导致孔隙增加;(3)成岩流体改造和蚀变作用使火山碎屑物质形成大量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砂岩储层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深层 岩屑砂岩储层 火山岩碎屑 成岩作用 孔隙度渗透率 储集空间演化
下载PDF
裂谷盆地深层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成藏条件 被引量:12
15
作者 于开财 李胜利 +1 位作者 于兴河 郑秀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89-295,共7页
裂谷盆地是指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演变的某个阶段经历了裂谷时期的盆地。裂谷盆地深层在中国一般是指裂谷盆地中含油气层段埋深>3 500 m的地层,国外则指埋深>4 000 m的地层。中国东部具深层油气田的裂谷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盆地;... 裂谷盆地是指沉积盆地在地质历史演变的某个阶段经历了裂谷时期的盆地。裂谷盆地深层在中国一般是指裂谷盆地中含油气层段埋深>3 500 m的地层,国外则指埋深>4 000 m的地层。中国东部具深层油气田的裂谷盆地主要是中、新生代盆地;全球裂谷盆地深层的大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白垩系,其次是上古生界;深层油气藏的储层形式多样,有孔隙型、裂缝型、溶洞-裂缝型及孔隙-裂缝型等;深层油气田的油气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圈闭则大多以岩性或与断裂有关的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其次,盐岩体的活动对圈闭的形成亦十分重要,其类型则以复合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深层 地质特征 油气富集
下载PDF
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云峰 徐吉 +2 位作者 徐小峰 朱宽亮 吴艳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6,共7页
为了解决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井漏、溢流、机械钻速慢和钻井周期长等技术难题,开展了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研究。根据地层地质特点、潜山储层压力敏感性和井漏、溢流等情况,深层潜山水平井设计为四开和五开井身结... 为了解决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过程中井漏、溢流、机械钻速慢和钻井周期长等技术难题,开展了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研究。根据地层地质特点、潜山储层压力敏感性和井漏、溢流等情况,深层潜山水平井设计为四开和五开井身结构,设计采用"直—增—稳—增—稳—增—水平"七段式井眼轨道,优选了抗175℃的造斜工具、MWD监测仪器和抗220℃的水包油钻井液,并开展了水平井微流量精细控压技术及抗高温冻胶阀完井技术的应用研究,形成了适用于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的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南堡2号构造15口深层潜山水平井钻井完井情况表明,井漏和溢流等井下复杂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完钻井深最深达5 600.00m,水平位移最大超过了4 000.00m。潜山储层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实现了南堡2号构造深层潜山储层的安全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潜山 水平井 钻井 完井 南堡2号构造
下载PDF
风积沙厚度对浅埋煤层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翰钊 李守国 +3 位作者 段鹏飞 贾宝山 刘昭 耿晓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29,共5页
针对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52304工作面通过风积沙较厚区域时强烈的矿压显现现象,通过理论分析与物理相似模型以及现场测试等方法,建立工作面过风积沙区域时的力学模型,分析风积沙厚度对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对风积沙厚度对工... 针对神东矿区大柳塔煤矿52304工作面通过风积沙较厚区域时强烈的矿压显现现象,通过理论分析与物理相似模型以及现场测试等方法,建立工作面过风积沙区域时的力学模型,分析风积沙厚度对大采高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影响,对风积沙厚度对工作面关键层力学稳定性做出分析,并通过数值模拟对影响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风积沙厚度较大的开采区域,作用在覆岩主关键层结构上的载荷较大,造成主关键层破断块体的结构回转变形失稳,造成工作面矿压显现极强烈;大采高和风积沙厚度较大条件下距煤层较远的主关键层破断运动也会对工作面矿压显现产生影响,且采高、厚风积沙因素缺少其中一个时,主关键层均不会对工作面矿压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浅埋煤层 矿压显现 风积沙厚度 力学分析
下载PDF
天津海河隐伏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陈宇坤 任峰 +1 位作者 张翠芬 邵永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在海河隐伏断裂精确定位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天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中的 4个海相地层作为标志层 ,通过地质钻孔勘探、微体古生物鉴定、地层对比及年代学测定和研究 ,获得了海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表明 ,海河断裂在天津市区段的... 在海河隐伏断裂精确定位的基础上 ,文中利用天津地区晚第四纪地层中的 4个海相地层作为标志层 ,通过地质钻孔勘探、微体古生物鉴定、地层对比及年代学测定和研究 ,获得了海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表明 ,海河断裂在天津市区段的上断点埋深为 2 1m ,对应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中期 ,塘沽区段的上断点埋深为 16 4m ,最新活动时代已进入了全新世早、中期 ;天津市区段在晚更新世晚期 (36 2 90aBP)以来 ,垂直运动速度为 0 2 4 8mm/a ,塘沽区段全新世(72 0 0aBP)以来的平均垂直运动速率为 0 333mm/a。这表明海河断裂塘沽区段 (东段 )的活动性明显高于市区段 (西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断裂 晚第四纪 地层 运动速率 地质钻孔勘探
下载PDF
渐变观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桂林 梁运基 +3 位作者 王德志 江春明 雷勋毅 苏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1-464,共4页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的复杂构造特点,提出了一种渐变观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根据工区地质构造变化趋势和目的层埋深变化情况逐点、逐段设计采集参数(最大炮检距、道距、组合基距、覆盖次数等),其中最大炮检距的选择考虑了动校... 本文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的复杂构造特点,提出了一种渐变观测系统的设计思路——根据工区地质构造变化趋势和目的层埋深变化情况逐点、逐段设计采集参数(最大炮检距、道距、组合基距、覆盖次数等),其中最大炮检距的选择考虑了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有效波和干扰波分离、反射系数稳定、有效压制多次波等因素,所设计的渐变观测系统能满足不同层次物理点位的动校正拉伸、速度分析精度和反射系数的要求。南北向和东西向地震测线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在该区采用渐变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单炮地震记录品质稳定,信噪比高,浅层多次波、折射波等干扰波减弱,较好地解决了资料处理中的速度分析、动校正拉伸、静校正、叠加及偏移成像问题,取得了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系统 动校正 多次波 速度分析 炮检距 干扰波 大炮 最大 物理 设计思路
下载PDF
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异常及其地质控制因素 被引量:41
20
作者 赵丽娟 秦勇 林玉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65-1169,共5页
采用地质因素排除法,对云南老厂四勘区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在580~750 m埋深段出现递减的"异常"现象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区内主要次级背斜轴部与局部地温异常区段在空间上叠合。研究区煤层含气量与埋深之间关系... 采用地质因素排除法,对云南老厂四勘区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在580~750 m埋深段出现递减的"异常"现象的地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区内主要次级背斜轴部与局部地温异常区段在空间上叠合。研究区煤层含气量与埋深之间关系尽管受到次级褶曲的影响,但单纯的次级构造因素不可能控制这一"异常"的发育;上述叠合因素使得煤饱和吸附量的"临界深度"相对变浅,该因素进一步与区内煤层实际埋深条件的耦合,才是控制煤层含气量与埋深关系"异常"的关键地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含气量 埋藏深度 地质异常 异常地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