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ex brunnescens for Sand Fix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1
1
作者 康建军 赵明 +3 位作者 马和 张洋东 刘冬皓 童胜利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9期1716-1722,1725,共8页
Carex brunnescens, a pioneer plant that ha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fix s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q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of alpine grassland in Maq... Carex brunnescens, a pioneer plant that ha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fix s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q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of alpine grassland in Maqu. In this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onological characters, the growth process of overground and underground organs,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underground organs) of C. brunnescens were studied by a field observ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brunnescen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ning green earlier than other plants, a long growth period, and two flowering and fruiting cycles. The leaf width, length and number of a single plant, and the density, coverage and leaf density of commun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leaf extension period to the fruit mature period and then tended to be stable in the withering period, while the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a single plant and the leaf area of community rose significantly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ground stem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ems) and roots of C. brunnescens could survive in sand at a depth of 0-60 cm. The number of middle roots (0.2-0.5 mm in diameter) was the largest in all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and the total length of fine roots (〈0.2 mm) were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at a depth of 20-40 cm, while the total length of middle roots was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0-20 cm. The length, 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of the main roo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ems was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10-30 cm and was the min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40-50 cm. It is concluded that C. brunnescens can well adapt to the alpine sand habitat of Maqu, can be used as the constructive speci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lpine desertified grassland of Maqu, and has goo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Maqu) Desertified grassland Carex brunnescen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sand fixation
下载PDF
黄河上游高寒沙地生态经济型治沙植物筛选评价
2
作者 陈德朝 贺丽 +7 位作者 鄢武先 邓东周 吴世磊 李红霖 吴科君 黄雪梅 贾泽旭 张利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2期1-4,共4页
为助推黄河上游高寒区乡村振兴工作,在调查黄河上游沙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适应能力、扩繁能力、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4个方面确定地带性乡土植物、自然分布海拔、自然分布坡向等21个评价指标,构建黄河上游高寒沙地... 为助推黄河上游高寒区乡村振兴工作,在调查黄河上游沙生植物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适应能力、扩繁能力、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4个方面确定地带性乡土植物、自然分布海拔、自然分布坡向等21个评价指标,构建黄河上游高寒沙地生态经济型治沙植物筛选层次结构模型,从22种具有经济价值的乡土治沙植物中筛选出沙棘、金露梅、银露梅、变叶海棠、垂穗披碱草、高山羊茅、高山绣线菊和窄叶鲜卑花等8种优良生态经济型治沙植物,为黄河上游高寒沙地植被恢复治沙植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高寒沙地 治沙植物 层次分析法 筛选
下载PDF
黄河中游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海燕 王鑫 +1 位作者 杨振奇 薛志宏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329-336,共8页
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的实施,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该区地处砒砂岩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水蚀、风蚀问题仍旧严峻,生态... 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的实施,该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但该区地处砒砂岩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水蚀、风蚀问题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亟待提质增效。众多学者在该地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该地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地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窟野河流域治理成效,梳理了该地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对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发现窟野河流域的复合侵蚀机理研究相对薄弱,需要对区域水分承载能力阈值的精准厘定,且该地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社会经济效益有待提升,水土保持监管需向智慧化转型,为未来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窟野河 黄河多沙粗沙区 土壤侵蚀 生态修复
下载PDF
黄河和长江碎屑物质扩散研究——来自江苏沙脊物源示踪的约束
4
作者 林旭 刘海金 吴中海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研究源-汇系统对于理解岩石风化、河流输砂、泥砂沉积以及陆地和海洋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江苏省东海岸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在某些沿海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沙脊,是进行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之一。但目前对其物源区来... 研究源-汇系统对于理解岩石风化、河流输砂、泥砂沉积以及陆地和海洋沉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江苏省东海岸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在某些沿海地段形成了一系列沙脊,是进行沉积物源-汇过程研究的理想沉积记录之一。但目前对其物源区来自哪里还未达成共识。我们利用已发表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和钾长石Pb同位素数据,结合江苏沙脊及其周缘区域的数据结果,详细厘定江苏沙脊的物源区,并运用蒙特卡罗反演模型定量评估江苏沙脊潜在物源区对其物质贡献率。结果表明江苏沙脊北部的碎屑物质主要受大别山(45%)和鲁中山区(24%)的共同影响;黄河(29%)、古黄河(27%)和长江(25%)的碎屑物质对江苏沙脊中部的物质组成起重要影响。江苏沙脊南部的物源主要来自长江(68%)。江苏沙脊的出现得益于黄河和长江这样的大陆尺度的大河搬运了丰富的碎屑物质到下游,南黄海西海岸的平坦地貌有利于保存这些碎屑物质,末次冰期后东亚陆架海动力过程(潮汐、海浪和沿岸流等)持续对其改造,这体现了河流-海洋在塑造河口-海岸地貌中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沙脊 黄河 长江 锆石U-PB年龄 钾长石Pb同位素
下载PDF
全固废烧结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
作者 王正华 熊淑琴 +4 位作者 武文皓 韩晓雪 郭晨 赵翰霖 全洪珠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
以建筑渣土、黄河沉积沙以及污泥为原材料制备全固废烧结砖,借助XRD、XRF、SEM等手段对原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理化性质测试,确定了坯体的最佳制备方法及烧结制度,探究了含水率及黄河沉积沙掺量对烧结砖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 以建筑渣土、黄河沉积沙以及污泥为原材料制备全固废烧结砖,借助XRD、XRF、SEM等手段对原材料进行了详细的理化性质测试,确定了坯体的最佳制备方法及烧结制度,探究了含水率及黄河沉积沙掺量对烧结砖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含水率为25%时坯体水分挥发稳定,此时砖体烧结强度高;黄河沉积沙取代率为30%时坯体内形成完整的骨架结构,烧结砖强度增加;在每2个梯度间进行2 h保温处理,可为物质反应及气体挥发提供所需外部环境,提升烧结质量;烧结砖内部存在高温冷却后形成的由玻璃相以及主晶相构成的砖体骨架,使砖体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及力学强度;在含水率为25%、黄河沉积沙取代率为30%时,砖体强度达到29.3 MPa,吸水率为9.9%,符合工程用砖要求。通过原材料处理、配比设计、坯体成型、烧结工艺等方面对烧结砖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为全固废烧结砖的生产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 烧结砖 烧结制度 建筑渣土 黄河沉积沙 污泥
下载PDF
黄河流域西柳沟中游输沙势及风沙入黄量估算
6
作者 赵宏胜 党晓宏 +3 位作者 蒙仲举 李婉娇 冯霜 高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06-2618,共13页
以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风沙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风况和输沙势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开展风沙流活动观测,测定流域两岸不同下垫面输沙通量,再通过函数拟合法科学估测风沙入黄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属于中等风... 以十大孔兑之一的西柳沟风沙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研究区风况和输沙势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开展风沙流活动观测,测定流域两岸不同下垫面输沙通量,再通过函数拟合法科学估测风沙入黄量.结果表明:(1)研究区属于中等风能环境区,年均起沙风风速为6.41m/s,年均起沙风频率为17.85%,最大风速为11.37m/s;(2)不同时间尺度合成输沙势方向趋于一致,均以偏东南方向(SE,SSE)为主,年方向变率指数属于中等变率,年合成输沙势方向(RDD)为SSE方向,直接导致大量沙物质输入河道;(3)不同下垫面垂向输沙通量存在显著差异,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风沙入黄量占比分别为77.09%、15.30%和7.61%.流域地表输沙率垂线变化表明不同下垫面总输沙率与风速均呈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因此利用输沙率(q)、起沙风时长(h)与断面长度(d)之间关系,估算西柳沟流域年均风沙入黄总量约为8.09×10^(5)t/a.本文旨在探究西柳沟流域不同下垫面输沙率与风速两者之间耦合关系,为风沙入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从而降低风沙问题对黄河流域造成的安全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西柳沟流域 输沙势 输沙通量 风沙入黄
下载PDF
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
7
作者 张晓雷 徐志恒 +1 位作者 杨晨 毕峥峥 《水力发电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3,共10页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 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出现了较大变化,受水库清水下泄影响,黄河下游床沙粒径出现了明显的粗化。为了探讨床沙级配粗化对黄河下游洪水演进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一维水沙耦合数学模型,然后采用花园口至孙口河段2020年4—10月的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根据河段床沙粗化特点,并以花园口床沙粗化过程为代表,设计了4组床沙级配作为模拟计算的初始床沙条件;最后采用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床沙级配调整对洪水演进的影响。结果表明:床沙级配调整对黄河下游的流量、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以及河段冲淤量均有影响,但是对流量影响较小,而水位、含沙量、洪水演进时间与河段冲淤量对床沙级配的改变响应较为敏感。床沙中值粒径d_(50)由0.076 mm(级配1)增至0.242mm(级配4)时,夹河滩断面水位增高0.89 m,花园口至孙口河段冲淤量由冲刷0.679亿m^(3)转变为淤积0.059亿m^(3),冲刷量减幅为109%。研究结果可为新水沙情势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水沙耦合模型 床沙粗化 洪水演进 冲淤变化 黄河下游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8
作者 张维福 张呈春 +1 位作者 马思怡 展秀丽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7-106,116,共11页
[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 [目的]探究沙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河东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定位观测和自动观测系统数据,分析沙地土壤(0—150 cm深度)水分分布特征。[结果](1)各样地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变化趋势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4—5月为土壤水分积累期,6—8月为土壤水分消耗期,9—11月为土壤水分平稳期;(2)不同月份0—10 cm土壤含水量差异明显,40—15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3)0—20 cm为土壤水分活跃层,20—40 cm为土壤水分次活跃层,40—150 cm为土壤水分稳定层;(4)各样地之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流动沙丘>防护林(旱柳+新疆杨+樟子松林)>固定沙丘(花棒林)>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半固定沙丘(沙拐枣+柠条林);(5)不同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丘顶。[结论]宁夏河东沙地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布分层特征明显,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除了受到降雨量、植被种类、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量 动态变化特征 固定沙丘 宁夏河东沙地
下载PDF
标准贯入试验在黄河流域砂土液化地层判别中的应用
9
作者 侯向阳 王振军 +3 位作者 孙巍 惠冰 卞伟 张旭 《建筑技术开发》 2024年第7期65-67,共3页
依托济南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某车辆段为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对工程现场的强夯及未强夯区域进行了试验点位锤击数采集,并基于砂土液化的计算判别方法,对比分析了各区域的砂土液化情况。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标准贯入试验对于黄河流域轨道交... 依托济南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某车辆段为例,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对工程现场的强夯及未强夯区域进行了试验点位锤击数采集,并基于砂土液化的计算判别方法,对比分析了各区域的砂土液化情况。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标准贯入试验对于黄河流域轨道交通行业的砂土地层液化现象提供判别方法的可行性,以期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及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标准贯入试验 砂土液化
下载PDF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based on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被引量:7
10
作者 ZHANG Xiang LI Zhanbin +3 位作者 LI Peng TANG Shanshan WANG Tian ZHANG Hu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39-52,共14页
Aeolian-fluvial interplay erosion regions are subject to intense soil erosion and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loess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Aeolian-fluvial interplay erosion regions are subject to intense soil erosion and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in loess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Understanding the composition,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processes of eroded sediments in these regions is of considerabl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controlling soil erosion. In this study, based on laboratory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 analyzed rainfall-induced erosion processes on sand-covered loess slopes (SS) with different sand cover patterns (including length and thickness) and uncovered loess slopes (L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in case regions of aeolian-fluvial erosion. The grain-size curves of eroded sediments were fitted using the Weibull function. Compositions of eroded sediments under different sand cover patterns and rainfall intensities were analyzed to explore sediment transport modes of SS. The influences of sand cover amount and pattern on erosion processes of loess slopes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influences the proportion of loess erosion and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eroded sediments vary between SS and LS.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transforms silt erosion into sand erosion by reducing splash erosion and changing the rainfall-induced erosion processes. The percentage of eroded sand from SS in the early stag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generation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te stage. Sand cover on loess slopes aggravates loess erosion, not only by adding sand as additional eroded sediments but also by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eroded loess, compared with the loess slopes without sand cover. The influence of sand cover pattern on runoff yield and the amount of eroded sediment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sand cover amount. Furthermore, given the same sand cover pattern, a thicker sand cover could increase sand erosion while a thinner sand cover could aggravate loess erosion. This difference explains the existence of intense erosion on slopes that are thinly covered with sand in regions where aeolian erosion and fluvial erosion intera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olian-fluvial erosion sand-covered loess slopes sand cover amount sand cover pattern rainfall intensit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Inner Mongolia Reach of the yellow river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防风固沙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晓峰 马嘉豪 +5 位作者 冯晓明 贾子续 张欣蓉 延雨 孙泽冲 周继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60-671,共12页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防风固沙服务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对于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定量评估黄河流域2000—2018年防风固沙服务时空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区,防风固沙服务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对于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正土壤风蚀模型(RWEQ)定量评估黄河流域2000—2018年防风固沙服务时空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从社会、气候、土壤、植被、地形等角度探究各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河流域土壤风蚀模数与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分别以0.04 t hm^(-2)a^(-1)和0.14 t hm^(-2)a^(-1)的速率下降,而防风固沙保有率和植被覆盖度则分别以0.05%·a^(-1)和0.26%·a^(-1)的速率上升。(2)黄河流域土壤风蚀以微度(<2 t hm^(-2)a^(-1))和轻度(2—25 t hm^(-2)a^(-1))为主,共占研究区面积的96.28%。土壤风蚀在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而防风固沙服务高值则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和下游流域。(3)各驱动因素对黄河流域防风固沙服务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降水、温度、实际蒸散量、土壤黏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坡度以负面抑制作用为主,而风速、气压、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土壤粗砂含量则主要呈现正向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防风固沙服务 地理加权回归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再造黄河:治沙、治水与用水模式优化转型
12
作者 方行明 孙传旺 +1 位作者 张满银 屈子棠 《开发研究》 2023年第4期13-24,共12页
采用“再造黄河”的模式,将治沙、治水和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治理的优化转型,即用现代系统的方法构建治沙、治水、用水的综合体,协调解决黄河泥沙淤积、水患频仍、流域缺水和高效用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治沙方面,对黄... 采用“再造黄河”的模式,将治沙、治水和用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治理的优化转型,即用现代系统的方法构建治沙、治水、用水的综合体,协调解决黄河泥沙淤积、水患频仍、流域缺水和高效用水问题,实现水资源利用最大化。在治沙方面,对黄河中上游含沙量大的支流或部分主干道进行人工再造,采用先进、合适的建筑材料再造河床,从而使水流不直接接触并冲刷黄土,同时,适当抬高河堤,阻挡携带泥沙的雨水流入河道,以保持水土、改善水质并减少黄河泥沙输入量,从而保持黄河水的相对清澈,彻底解决黄河携带泥沙过多、下游泥沙淤积、“地上悬河”的危机;在治水和用水方面,在黄河中上游构建分洪(分流)、储水、储能综合系统。这一系统工程可在丰水的年份、季节储水储能,而在缺水的年份、季节弃能供水,满足流域水资源的需求,从而用黄河自身的水满足流域用水需求,不需调用外来水。在光催化制氢技术成熟时可构建水能-氢能储水储能综合系统,既可用水能发电,又可制氢。此外,还对“再造黄河”工程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对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运河 治沙 储水 储能
下载PDF
黄河上游沙漠小流域粗沙岸坡重力侵蚀滑塌过程及型态的数值模拟
13
作者 王之君 张科 +1 位作者 李余杰 郑健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7-133,共7页
采用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典型沙漠小流域“苏达尔沟”的数字高程数据,以黄土岸坡的滑塌过程和型态作为参照组,基于强度折减理论,通过数值模拟和野外实测资料对比验证,概化模拟降雨均匀入渗条件下沙漠粗沙岸坡的滑塌过程及型态.结果表明... 采用黄河上游“十大孔兑”典型沙漠小流域“苏达尔沟”的数字高程数据,以黄土岸坡的滑塌过程和型态作为参照组,基于强度折减理论,通过数值模拟和野外实测资料对比验证,概化模拟降雨均匀入渗条件下沙漠粗沙岸坡的滑塌过程及型态.结果表明:受土体颗粒之间黏聚力的影响,粗沙岸坡主要表现为分层、片状滑塌,而黄土岸坡多表现为块状或团状滑塌;较之黄土岸坡的弧型滑动,粗沙岸坡为折线型滑动,滑塌型态直立,模拟与实测结果定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粗沙岸坡 重力侵蚀 滑塌过程及型态 强度折减理论
下载PDF
不同工况下砂石过滤器对黄河水和再生水过滤性能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任亚楠 李淑芹 +2 位作者 刘泽元 侯鹏 李云开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1-267,274,共8页
为了了解不同水源条件下砂石过滤器的过滤性能,选取黄河水及再生水2种典型滴灌水源,测试了3种粒径石英砂滤料,5种滤速条件下砂石过滤器颗粒物去除率和水头损失,重点对比了2种水源下砂石过滤器过滤性能的差异.研究发现:砂石过滤器对再生... 为了了解不同水源条件下砂石过滤器的过滤性能,选取黄河水及再生水2种典型滴灌水源,测试了3种粒径石英砂滤料,5种滤速条件下砂石过滤器颗粒物去除率和水头损失,重点对比了2种水源下砂石过滤器过滤性能的差异.研究发现:砂石过滤器对再生水的浊度去除效果优于黄河水,浊度去除率提高5.95%~65.30%.在黄河水条件下,砂石过滤器水头损失大于再生水,水头损失增加了34.90%~68.40%;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砂石过滤器对再生水的浊度去除率缓慢上升,而对黄河水的浊度去除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过滤流速增加,砂石过滤器对再生水的浊度去除率呈先增后减趋势,而对黄河水的浊度去除率随流速增加并未有明显变化;黄河水条件下砂石过滤器的过滤参数建议选择粒径1.00~1.70 mm,过滤流速0.012 m/s,再生水建议选择粒径1.70~2.35 mm,过滤流速0.015 m/s.结果为不同水质条件下过滤器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石过滤器 黄河水 再生水 过滤参数 过滤性能
下载PDF
我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生态治理措施刍议
15
作者 吴小伦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1期42-48,共7页
土壤生态的优劣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根本性的问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得益于优越的土壤生态,自文明初兴阶段便是最主要的人口聚居地,也是我国良性宜农土壤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数千年来不断得到耕耘和垦治。然而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部分地... 土壤生态的优劣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根本性的问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得益于优越的土壤生态,自文明初兴阶段便是最主要的人口聚居地,也是我国良性宜农土壤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数千年来不断得到耕耘和垦治。然而受制于落后的生产力,部分地区的土壤生态先后遭到破坏,尤其是宋代以降,河决为患,泥沙沉滞,土壤沙化和盐碱化的面积渐趋增拓,水土流失也日益严峻化。沿岸百姓不得不通过兴水利、植草木等多种措施,改良沙碱土壤,防治水土流失。从实际情况看,这些措施基本上取得了当时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效果,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地区 良性土壤 沙碱性土壤 水土流失
下载PDF
引黄渠道水沙输移及冲淤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周宇伟 肖娟 吴文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5-167,64,共4页
以尊村灌区一干改造渠段为例,研究渠道泥沙输移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通过沿程悬移质、床沙质取样和实测流速,分析渠道淤积成因。结果表明,淤积最严重情况发生在渠首,停水期泥沙淤积是造成渠道淤积的重要因素,给出了各输水工况下应满足... 以尊村灌区一干改造渠段为例,研究渠道泥沙输移特性及冲淤变化规律。通过沿程悬移质、床沙质取样和实测流速,分析渠道淤积成因。结果表明,淤积最严重情况发生在渠首,停水期泥沙淤积是造成渠道淤积的重要因素,给出了各输水工况下应满足的挟沙流速,为今后渠道减淤,灌区高效运行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渠道输沙 挟沙力 泥沙淤积 引黄灌区
下载PDF
不同砂滤料配比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地暗管排水非全流过滤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嘉斌 田军仓 +2 位作者 赵广兴 张萌 王金鹏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70,共10页
探究不同砂滤料配比暗管排水非全流装置对农田排水过滤效果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稻田盐碱地为试验区,分别设置细砂粒(F1)、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F2)、细碎石(F3)3种砂滤料,研究不同砂滤料配比对滤水流量、排盐及滤沙效果的影响。结... 探究不同砂滤料配比暗管排水非全流装置对农田排水过滤效果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稻田盐碱地为试验区,分别设置细砂粒(F1)、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F2)、细碎石(F3)3种砂滤料,研究不同砂滤料配比对滤水流量、排盐及滤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1和F3处理相比,F2处理可有效减缓砂滤料堵塞程度,F2处理平均滤水流量较F1和F3处理分别提高131.33%和106.45%;F2处理排盐、滤沙效果同样优于F1和F3处理,其中F2处理滤水中平均TDS含量和浊度相比于F1和F3处理分别降低34.64%、31.40%和31.02%、62.18%。综上,宁夏引黄灌区稻田盐碱地暗管排水非全流过滤砂滤料选用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较单一砂滤料而言,可有效提升其过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盐碱地 暗管排水 非全流过滤 砂滤料
下载PDF
黄河砂与沙漠砂胶砂强度及微观机理
18
作者 赵静 单龙 +2 位作者 张轩硕 李宏波 朱一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5期15296-15304,共9页
针对天然砂料日趋枯竭的问题,采用黄河砂和沙漠砂分别全部替代天然砂配置砂浆,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能量光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和背散射电子(back scatter electrons,BSE)及元素... 针对天然砂料日趋枯竭的问题,采用黄河砂和沙漠砂分别全部替代天然砂配置砂浆,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能量光谱(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和背散射电子(back scatter electrons,BSE)及元素扫描微观表征手段并联合力学强度试验,从宏微观角度揭示两种砂浆强度发展机理。结果表明:沙漠砂体系中胶砂界面处的钙矾石(AFt)和水化硅酸钙(C-S-H)发育完善,养护前期大量层状Ca(OH)2紧密堆积,强化了胶砂界面结构;沙漠砂砂浆中的Ca/Si随龄期增加1.64,黄河砂砂浆的钙硅比增加0.52,有效保证其强度稳定性;沙漠砂颗粒黏结性强,充分填充砂浆界面孔隙,优化了砂浆结构的密实性,从而提升了其力学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砂 黄河砂 力学性能 微观分析
下载PDF
黄河宁夏某河段减沙渠首设计及其数值模拟
19
作者 柳明洋 李春光 +3 位作者 吕岁菊 赵文娟 乔桥 许昊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9-165,共7页
为解决沉积物在引水渠中积聚,对供水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渠首设计分流排沙系统,可提升用水效率。根据黄河宁夏某河段实测资料,采用二维数值模拟,基于MIKE 21软件构建黄河宁夏某河段二维水动力模型和泥沙模型,模拟两种不同工况下渠内含沙... 为解决沉积物在引水渠中积聚,对供水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渠首设计分流排沙系统,可提升用水效率。根据黄河宁夏某河段实测资料,采用二维数值模拟,基于MIKE 21软件构建黄河宁夏某河段二维水动力模型和泥沙模型,模拟两种不同工况下渠内含沙量。研究结果表明,引水渠改变了河流水动力学要素平衡状态,直接引水渠(工况1)水流动力轴线向凹岸摆动了46.6 m,渠道平均含沙量为0.6 kg/m^(3),最大含沙量为0.89 kg/m^(3);减沙引水渠(工况2)水流动力轴线向凹岸摆动了62.6 m,渠首流速居于0.2~0.4 m/s,渠道平均含沙量为0.2 kg/m^(3),最大含沙量为0.6 kg/m^(3)。工况2渠内含沙量各位置均低于工况1,工况2可有效降低渠内泥沙沉积。因此,工况2渠首设计方式可改善引水渠泥沙沉积问题,提升取水系统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渠 黄河 数值模拟 水流动力轴线 水沙分布
下载PDF
榆林黄河中游粗泥沙区生态问题与生态格局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颢 张茂省 +5 位作者 冯立 张鹏飞 王耀 李良娜 王尧 郭迟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69,共12页
黄河中游粗泥沙是黄河下游地上悬河形成的最重要组成物质,从源头遏制粗泥沙入黄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根本之策。笔者采用从大尺度向小尺度梯度分析、生态问题识别诊断与综合评判等方法,确定了陕西省榆林市北部7个黄河一级支流区为粗泥... 黄河中游粗泥沙是黄河下游地上悬河形成的最重要组成物质,从源头遏制粗泥沙入黄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根本之策。笔者采用从大尺度向小尺度梯度分析、生态问题识别诊断与综合评判等方法,确定了陕西省榆林市北部7个黄河一级支流区为粗泥沙主要来源区,并在识别出粗泥沙主要来源区生态问题及其之间关联性、紧迫度、优先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榆林黄河中游粗沙区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对策。即围绕2个核心目标、3个关键问题,将研究区划分为10个保护修复单元,提出布局7类工程和29个子项目,构建“1廊2带3区多点”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安全格局,从而达到提升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生态系统稳定性和韧性,实现从源头遏制粗泥沙入黄,缓解拦沙坝、水库和“地上悬河”泥沙淤积压力的目标。研究成果对于保障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粗泥沙区 生态问题 生态修复 保护修复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