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高患者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其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促进其免疫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的3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1例接受Ls-uLAR的病人中有31例(8.4%)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其中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23例(23/307,7.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6例吻合口重度狭窄难以回纳,15例经保守治疗吻合口漏临床愈合(其中2例因肺转移而放弃回纳);无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8例(8/64,12.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急诊行回肠造口,5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符合吻合口漏临床愈合标准的15例病人于初次术后3~16个月行造口回纳,其中8例(8/15,53.3%)再次出现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vs.否:100.0%vs.30.0%,P=0.026)、初次术中出血量(>50 mL vs.≤50 mL 87.5%vs.14.3%,P=0.010)及吻合口内镜下缺血征象(有vs.无:85.7%vs.25.0%,P=0.041)与再发吻合口漏相关。8例再发吻合口漏病人表现为骶前脓肿并继发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和肛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所有再发漏病人经保守治疗1~2个月均未能愈合,除1例直肠阴道瘘拒绝再次造口外,其余7例均改行横结肠造口。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并发吻合口漏结局不良,继发吻合口狭窄及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风险较高,对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愈合标准、造口回纳时机和手术方式,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病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择期拟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全麻方案,观察组患者采取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镇痛泵按压次数、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术后4 h (T1)、术后8 h (T2)、术后16 h (T3)、术后24 h (T4)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术后0~12 h、12~24 h、24~36 h、36~48h)舒芬太尼消耗量。以麻醉前(t0)、术后2 h (t1)、术后24 h (t2)为时间节点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19、-3.277、-14.938,P<0.05)。T1~T3时间段,观察组患者静息状态、运动状态下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83、-10.620、-14.045、-22.556、-16.659、-24.800,P<0.001)。术后0~12 h、12~24 h,观察组患者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总消耗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6、-25.440、-40.104,P<0.001)。t2时间点,观察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9、4.128、2.050,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4,P>0.05)。结论:全麻复合超声引导下双侧腹直肌后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应用于超低位直肠癌患者麻醉中,可有效提高患者镇痛质量,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其肛门排气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促进其免疫功能改善,且安全可靠。
文摘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Ls-uLAR)并发直肠吻合口漏病人的转归,并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Ls-uLAR并发吻合口漏的31例直肠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对造口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1例接受Ls-uLAR的病人中有31例(8.4%)术后并发吻合口漏。其中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23例(23/307,7.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吻合口复发再次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6例吻合口重度狭窄难以回纳,15例经保守治疗吻合口漏临床愈合(其中2例因肺转移而放弃回纳);无预防性造口术后吻合口漏8例(8/64,12.5%),其转归为: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急诊行回肠造口,5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符合吻合口漏临床愈合标准的15例病人于初次术后3~16个月行造口回纳,其中8例(8/15,53.3%)再次出现吻合口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是vs.否:100.0%vs.30.0%,P=0.026)、初次术中出血量(>50 mL vs.≤50 mL 87.5%vs.14.3%,P=0.010)及吻合口内镜下缺血征象(有vs.无:85.7%vs.25.0%,P=0.041)与再发吻合口漏相关。8例再发吻合口漏病人表现为骶前脓肿并继发不完全性肠梗阻4例,反复发作肛周脓肿和肛瘘2例,直肠阴道瘘2例。所有再发漏病人经保守治疗1~2个月均未能愈合,除1例直肠阴道瘘拒绝再次造口外,其余7例均改行横结肠造口。结论腹腔镜直肠癌超低位前切除术并发吻合口漏结局不良,继发吻合口狭窄及回纳后再发吻合口漏的风险较高,对吻合口漏病人的临床愈合标准、造口回纳时机和手术方式,尤其是新辅助放化疗后病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