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光谱紫外线照射治疗皮下瘀血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丁立新 刘莉 李淑芹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3期352-353,共2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ltraviolet,UV)红斑治疗外伤性皮下瘀血的机制。方法皮下瘀血的吸收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UV红斑反应。结果在抑制UV照射对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的条件下,UV促进皮下瘀血的平均吸收时间无明显变化(P>0....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ltraviolet,UV)红斑治疗外伤性皮下瘀血的机制。方法皮下瘀血的吸收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UV红斑反应。结果在抑制UV照射对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的条件下,UV促进皮下瘀血的平均吸收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减弱UV的红斑反应,UV照射后瘀血平均吸收时间显著延长(P<0.01)。较长时间红外线瘀血区照射,也可促进瘀血的吸收。结论UV红斑促进外伤性皮下瘀血的吸收作用与其局部红斑反应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红斑 外伤性皮下瘀血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 止血芳酸 普鲁卡因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贾丽丽 李远宏 +6 位作者 吴严 郑颖娜 姜黎黎 祝霞 武海恩 高兴华 陈洪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在其背部选取6个非曝光部位。部位1~4分别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基质,半小时后予1.5倍最小红斑量的模拟日光照射,部位5仅给...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招募11名健康志愿者,在其背部选取6个非曝光部位。部位1~4分别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基质,半小时后予1.5倍最小红斑量的模拟日光照射,部位5仅给予照射而不涂抹检测物质(阳性对照),部位6既不照射亦不涂抹检测物质(阴性对照)。照射前后测量皮肤L值、a*、b*值。结果:在阴性对照部位无红斑,L值和a*值分别为63.76和7.10;在阳性对照和涂抹基质的照光部位均出现明显的红斑,L值显著降至56.10和56.38,a*值显著升至15.55和15.97;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部位红斑轻微,L值降低及a*值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其他照光部位,L值和a*值分别为59.32和12.96(P<0.05)。结论:白藜芦醇加抗氧化剂可有效防护模拟日光照射引起的急性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模拟日光照射 红斑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贾丽丽 李远宏 +2 位作者 吴严 郑颖娜 高兴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0年第9期1306-1308,共3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材料和方法:招募1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在每位志愿者背部选取6个非曝光部位。部位1~4分别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基质,半小时后予1.5倍最小红斑量...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急性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材料和方法:招募11名健康女性志愿者,在每位志愿者背部选取6个非曝光部位。部位1~4分别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基质,半小时后予1.5倍最小红斑量的模拟日光照射,部位5仅予照射而不涂抹试验样品(阳性对照),部位6既不照射亦不涂抹试验样品(阴性对照)。每天照射1次,连续照射4天。照射前后测量皮肤EI值。末次照射后24h对受试部位皮肤进行取材,行HE染色,测量表皮厚度并进行日晒伤细胞计数。结果:在阴性对照部位无红斑和日晒伤细胞,EI值、表皮厚度分别为194.81、69.25;在阳性对照和涂抹基质的照光部位均出现明显的红斑,EI值增高、表皮增厚、日晒伤细胞增多,分别为432.09、123.75、20.38;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部位红斑轻微,EI值升高、表皮增厚、日晒伤细胞增多程度显著低于其它照光部位,分别为335.42;91.25;9.13(P<0.05)。结论:白藜芦醇联合抗氧化剂可有效地保护模拟日光照射引起的急性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模拟日光照射 红斑 表皮厚度 日晒伤细胞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后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动态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柳青 杨永辉 +1 位作者 刘竹南 朱新生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36-139,共4页
本文以全光谱紫外线3、6、9MED累积3次照射和12MED1次照射豚鼠皮肤,动态观察照射后皮肤反应和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皮肤不同程度的红斑反应,组织形态学观察呈急性炎症反应,照射剂量越大,炎... 本文以全光谱紫外线3、6、9MED累积3次照射和12MED1次照射豚鼠皮肤,动态观察照射后皮肤反应和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后引起皮肤不同程度的红斑反应,组织形态学观察呈急性炎症反应,照射剂量越大,炎症反应越明显,恢复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照射 组织形态学 物理疗法
下载PDF
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萍 刘玮 +1 位作者 信许亚 范立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1-213,共3页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最小红... 目的:建立人工紫外线诱导正常皮肤色素斑的模型。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人工光源,以连续紫外线(波段290~400nm)照射健康受试者上臂内侧皮肤,观察不同照射剂量及照射后不同测量时间局部皮肤黑素测量值的变化。结果:照射后1周,2.0倍最小红斑量(MED)照射剂量组产生黑素的强度高于1.5MED组(P<0.05),与2.5ME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MED组红斑消退及表面光滑度较2.5MED组轻(P<0.05),与1.5ME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外线照射后1周,各剂量组黑素测量值(L值)均达到高峰,其后随时间延长迅速下降(P<0.05),在第4、5周下降趋势变缓(P>0.05);而红斑测量值(a值)在紫外线照射1周时达到高峰后呈持续递减趋势(P<0.05)。结论:2.0MED照射剂量是紫外线在正常皮肤诱导色素斑的最佳剂量,照射后1~4周是观察色素变化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色素沉着 CIE-L^*a^*b^* 最小红斑量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光照射身体不同部位产生最小红斑量的比较 被引量:9
6
作者 宋秀祖 樊奇敏 +1 位作者 胡慧丽 许爱娥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年第5期267-269,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最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背部和腹部的最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 目的研究正常人不同部位的皮肤经308nm准分子光照射后,产生最小红斑量的差异,指导临床治疗剂量的选择。方法采用308nm准分子光疗仪,对50名志愿者的前臂、腹部、背部不同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照射。结果背部和腹部的最小红斑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臂与背部和腹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部位皮肤的最小红斑量有差异,临床采用308nm准分子光治疗时,应根据不同部位的最小红斑量选择适当的起始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下载PDF
小剂量紫外线照射联合优拓和藻酸盐填塞治疗窦道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巧玲 孟玲 +1 位作者 徐海燕 时丽萍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9期10-11,共2页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在脊髓损伤及偏瘫患者窦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或偏瘫并发窦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方法清创,对照组(30处窦道)采用溃疡糊填充窦道及周围组织,... 目的研究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在脊髓损伤及偏瘫患者窦道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或偏瘫并发窦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常规方法清创,对照组(30处窦道)采用溃疡糊填充窦道及周围组织,外用美皮康覆料覆盖;观察组(30处窦道)先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窦道10~20 s/次,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制成圆柱状填充窦道。结果观察组窦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时间比对照组缩短。结论使用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外加优拓包裹藻酸盐填充窦道,明显加快了窦道的愈合速度,缩短了治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偏瘫 窦道 紫外线照射 最弱红斑量 藻酸盐 优拓
下载PDF
防晒类化妆品的日光防晒系数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福民 朱世幸 +1 位作者 廖金凤 段西凌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第6期39-41,共3页
目的:研究防晒化妆品日光防晒系数( SPF)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PFA)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并探讨正确使用防晒类化妆品的方法。方法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不同的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隔15分钟后给予以出现最小红斑量... 目的:研究防晒化妆品日光防晒系数( SPF)和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PFA)与使用浓度及时间的关系,并探讨正确使用防晒类化妆品的方法。方法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不同的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隔15分钟后给予以出现最小红斑量( MED)为度的中波紫外线和最小持续黑化量( MPPD)为度的长波紫外线照射,进而分别算出SPF值和PFA值。将几种的防晒化妆品分别按标识浓度涂抹于受试者皮肤表面,间隔不同时间后给予以出现MED为度的中波紫外线和最小持续黑化量为度的长波紫外线照射,分别算出不同时间所对应的SPF值和PFA值。结果防晒化妆品的使用浓度和SPF以及PFA都具有相关性。防晒化妆品的SPF值在使用时间70~100分钟下降最为明显。 PFA值在时间为80~110分钟下降最为明显。结论使用防晒化妆品的标识浓度才可起到合适的防晒效果。在日常使用防晒化妆品时应每80分钟左右涂抹一次,以保证防晒化妆品的防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防晒系数 长波紫外线防护指数 MED 最小持续性黑化量 防晒化妆品
下载PDF
紫外线红斑对犬皮下瘀血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丁立新 卢宇 +2 位作者 杨永辉 赵佐庆 张旭东 《中华理疗杂志》 1999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V)照射治疗皮下瘀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犬皮下瘀血模型后,观察瘀血区UV红斑、血纤溶活性(FS)的变化对犬瘀血吸收时间的影响。结果:UV照射可激活犬血FS,但照射区瘀血斑无明显变化;在抑制...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V)照射治疗皮下瘀血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犬皮下瘀血模型后,观察瘀血区UV红斑、血纤溶活性(FS)的变化对犬瘀血吸收时间的影响。结果:UV照射可激活犬血FS,但照射区瘀血斑无明显变化;在抑制UV照射对犬血FS的激活条件下,UV照后瘀血斑吸收时间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瘀血区UV红斑减弱后其瘀血平均吸收时间显著延长(P<001)。结论:红斑效应为UV照射治疗后犬皮下瘀血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红斑 吸收 皮下瘀血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人工紫外线诱导皮肤参数变化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洪艳 杨丽 +4 位作者 朱建宇 雷芳敏 岳章 胡楠 贾雪婷 《香料香精化妆品》 CAS 2020年第5期53-55,85,共4页
借助Chromameter、Mexameter及Tewameter等仪器,对人工紫外线诱导后受试者皮肤颜色、皮肤血红素和黑色素含量以及皮肤水分流失量进行测试,探索经模拟日光照射后皮肤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多次低剂量照射过程中,皮肤L~*和ITA&#... 借助Chromameter、Mexameter及Tewameter等仪器,对人工紫外线诱导后受试者皮肤颜色、皮肤血红素和黑色素含量以及皮肤水分流失量进行测试,探索经模拟日光照射后皮肤特性参数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多次低剂量照射过程中,皮肤L~*和ITA°值呈现降低趋势,a~*值、皮肤血红素及黑色素含量值逐渐升高,在停止紫外照射后的2周内,皮肤L~*和ITA°值逐渐升高,a~*值、皮肤血红素及黑色素含量值逐渐降低,但仍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皮肤水分流失量在持续照射阶段及恢复阶段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最小红斑量 皮肤颜色 皮肤水分流失量
下载PDF
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世军 汪宇 +4 位作者 张伟 蔡灵龙 刘倩 韦蓉 陆洪光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9期1075-1078,1107,共5页
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 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者UVA-MED及UVB-MED。结果:190例志愿者UVA-MED中位数为48.25 J/cm2,UVB-MED为35.24 m J/cm2,男性UVA-MED和UVB-MED中位数均高于女性(P〈0.01),Ⅳ型皮肤MED中位数亦均显著高于Ⅲ型皮肤(P〈0.01);男性10~29岁组及30~49岁组UVA-MED明显高于≥50岁组(P〈0.01),10~29岁组UVB-MED高于30~49岁组及≥50岁组(P〈0.05);男性夏季UVA-MED显著低于春、秋两季(P〈0.01),女性夏季UVA-MED亦显著低于春、冬两季(P〈0.01);男、女性夏季UVB-MED低于春、秋、冬季(P〈0.05)。结论: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是影响贵阳地区人群MED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红斑量 皮肤日光反应类型 紫外线 贵阳
下载PDF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治疗多形性红斑临床及甲皱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华昌 李冠勇 +2 位作者 李世国 周春蕾 贺忠文 《中华理疗杂志》 1994年第2期89-90,共2页
采用紫外线充氧自血回输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40%;甲皱微循环改善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5%,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证明,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是治疗多形... 采用紫外线充氧自血回输治疗多形性红斑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40%;甲皱微循环改善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5%,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观察证明,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疗法是治疗多形性红斑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形性红斑 微循环 自血回输
下载PDF
紫外线局部照射后皮下瘀血吸收时间的观察
13
作者 丁立新 杨永辉 +2 位作者 王柳青 姚红 张周良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V)红斑治疗外伤性皮下瘀血的机理.方法:外伤性皮下瘀血患者瘀血区皮肤行UV局部照射后,观察UV红斑及血纤溶活性对瘀血吸收时间的影响.结果:在抑制UV照射对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的条件下,U...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V)红斑治疗外伤性皮下瘀血的机理.方法:外伤性皮下瘀血患者瘀血区皮肤行UV局部照射后,观察UV红斑及血纤溶活性对瘀血吸收时间的影响.结果:在抑制UV照射对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的条件下,UV促进皮下瘀血的平均吸收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减弱UV的红斑反应,UV照射后瘀血平均吸收时间显著延长(P<0.01).较长时间红外线瘀血区照射,也可促进瘀血的吸收.结论:UV红斑促进外伤性皮下瘀血的吸收作用与其局部红斑反应有明显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照射 皮下瘀血吸收
下载PDF
白藜芦醇外涂对模拟日光照射所致皮肤红斑的抑制作用
14
作者 吴严 贾丽丽 +3 位作者 郑颖娜 高兴华 陈洪铎 李远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754-756,共3页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外涂对模拟日光照射皮肤红斑的影响。方法:将20名志愿者左右侧背部分别划出6个部位。部位1~4分别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基质,左侧先涂抹后照光,右侧先照光后涂抹;部位5、6分别为阳性及阴性对...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外涂对模拟日光照射皮肤红斑的影响。方法:将20名志愿者左右侧背部分别划出6个部位。部位1~4分别涂抹白藜芦醇+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白藜芦醇、基质,左侧先涂抹后照光,右侧先照光后涂抹;部位5、6分别为阳性及阴性对照。连续4天,观察皮肤红斑。结果:照光后第1、2天,部位1~3无或隐约可见淡红斑;第3、4天,部位1、3红斑较第2天无加深,部位2红斑加深但较部位5轻。左侧形成的红斑较右侧相应部位轻。结论:白藜芦醇外用可有效预防与治疗模拟日光照射诱导的皮肤红斑,尤以预防性应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紫外线 红斑
下载PDF
皮肤光反应类型与紫外线诱导黑化反应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仲少敏 赵俊郁 +1 位作者 朱学骏 吴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8-1210,1214,共4页
目的观察皮肤光反应类型,肤色和最小红斑量与紫外线诱导黑化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6名健康受试者后背皮肤进行紫外线照射,测定最小红斑量并用总量3MED的紫外线诱导色素形成。测量曝光部位,非曝光部位和黑素斑L*a*b*值。... 目的观察皮肤光反应类型,肤色和最小红斑量与紫外线诱导黑化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日光模拟器对26名健康受试者后背皮肤进行紫外线照射,测定最小红斑量并用总量3MED的紫外线诱导色素形成。测量曝光部位,非曝光部位和黑素斑L*a*b*值。以最小红斑量,皮肤光反应类型和肤色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紫外线诱导黑化反应的变化。结果不同最小红斑量,皮肤光反应类型和肤色的个体在接受3MED的紫外线照射后,黑化程度和消退速度没有差异。结论对于不同的最小红斑量,皮肤光反应类型和肤色的个体诱导色素生成需要的紫外线总剂量不同,但是色素的形成程度和消退情况没有明显差异。提示中国人的皮肤晒黑潜能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色素沉着 皮肤光反应类型 个体类型角 最小红斑量
下载PDF
兴城矿泉浴对紫外线红斑反应的影响
16
作者 王成传 杨芳 于洪涛 《中国疗养医学》 2007年第9期513-514,共2页
目的了解矿泉浴前后照射紫外线对红斑反应的影响,为紫外线集中时间治疗提供方便。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100名,男83名,女17名。年龄22~58岁,均排除神经性疾病和使用过影响光敏反应的药物。采用测量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自体对照的方法。... 目的了解矿泉浴前后照射紫外线对红斑反应的影响,为紫外线集中时间治疗提供方便。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100名,男83名,女17名。年龄22~58岁,均排除神经性疾病和使用过影响光敏反应的药物。采用测量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自体对照的方法。实验部位是下腹两侧对称区。左侧测定生物剂量后进行矿泉浴,作为观察组;右侧矿泉浴后测定生物剂量,作为对照组。结果紫外线照射前或照射后进行矿泉浸浴,对紫外线红斑反应和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安排紫外线照射治疗时,无需考虑矿泉浴的先后,为紫外线集中时间治疗提供了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红斑 矿泉浴
下载PDF
330例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教全 梁碧华 +3 位作者 彭丽倩 唐奕 李华平 朱慧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05-109,113,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与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关系,以及最小红斑量(MED)的影响因素。方法:以SUV1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比较330例CAD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不同季节受试者UVA-MED值及UVB-... 目的:分析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与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关系,以及最小红斑量(MED)的影响因素。方法:以SUV1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比较330例CAD患者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不同季节受试者UVA-MED值及UVB-MED值。结果:男性患者UVB-MED值明显低于女性MED值[(45.23±21.01)mJ/cm^(2)比(48.50±22.59)mJ/cm^(2),t=2.79,P=0.43]。年龄大于50岁组UVA-MED值和UVB-MED值明显低于同性别19~29岁组和30~50岁组(t值分别为3.12、1.03、3.03、1.32,P值均<0.05)。病程为12~36个月和大于36个月组UVA-MED值和UVB-MED值均明显低于同性别病程小于12个月组(t值分别为2.25、2.81、2.60、2.34,P值均<0.05)。男性CAD患者夏季UVA-MED值均低于春季、秋季MED值(t值分别为5.46、3.21,P值均<0.05),但与冬季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67,P=0.58)。男性和女性夏季UVB-MED值均明显低于春、秋和冬季(P值均<0.05)。结论:CAD的发病与UVA、UVB的照射有关,CAD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季节变化等因素对MED值的检测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光化性皮炎 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下载PDF
上海地区常驻居民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凡 马彦云 +5 位作者 孔凡旗 樊国彪 加尔佐特·卡洛斯 刘玉洁 王久存 谈益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上海常驻居民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与年龄、性别、皮肤日光反应类型、肤色指标、个体类型角及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使用GS2004多波段SPF测试日光模拟器对受试者背部进行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波... 目的:探讨上海常驻居民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与年龄、性别、皮肤日光反应类型、肤色指标、个体类型角及体质指数的关系。方法:使用GS2004多波段SPF测试日光模拟器对受试者背部进行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波段照射,并测定健康受试者背部MED值,并采集肤色、皮肤类型及体质指数等信息,采用t检验与线性回归分析采集指标与MED间的关联。测试光源波段来源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4444:2010防晒化妆品防晒指数人体测试方法。结果:共纳入受试者222名,MED均值为(22.52±5.41)mJ/cm2。研究发现:MED值与年龄、个体类型角、体质指数呈负相关(P<0.05),且与女性皮肤亮度值L*负相关(P<0.05);但与皮肤红色值b*呈正相关(P<0.001)。MED与皮肤分型及性别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上海常驻居民中,肤色越浅、年龄越大、体质指数越高对紫外线越敏感。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MED值的生理机制和精准预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线 最小红斑量 日光防护系数 皮肤色素 体质指数
下载PDF
窄谱UVB联合中医治疗副银屑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韵 蒿文嵩 多兰.达力汗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2期157-159,共3页
目的:分析窄谱UVB联合中医治疗副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笔者科室门诊在2006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副银屑病患者共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干扰素300万U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医方法治... 目的:分析窄谱UVB联合中医治疗副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笔者科室门诊在2006年1月~2013年1月治疗的副银屑病患者共3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干扰素300万U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医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UVB)联合中医方法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疗程完成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判.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有3例发生皮肤红斑症状,对照组有2例出现胃肠道不适反应,未经特殊治疗后缓解,未影响正常治疗.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窄谱UVB联合中医治疗副银屑病疗效较好,安全、可靠,其远期效果及并发症需进一步加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UVB 中医 治疗 副银屑病 红斑 紫外线
下载PDF
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诱导红斑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慧贤 孙楠 +1 位作者 郭建美 吴艳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5-418,共4页
目的探讨非甾体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红斑的抑制效应。方法日光模拟器和紫外线光疗仪对30例受试者的后背部进行1~3个最小红斑量(MED)照射。照射前0.5h和照射后即刻抹药两种方式,照射后的4h、24h、48h用色度仪进行红斑程度评价。组... 目的探讨非甾体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红斑的抑制效应。方法日光模拟器和紫外线光疗仪对30例受试者的后背部进行1~3个最小红斑量(MED)照射。照射前0.5h和照射后即刻抹药两种方式,照射后的4h、24h、48h用色度仪进行红斑程度评价。组内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日光模拟器照射前0.5h给药,2.5%和5%的氟芬那酸丁酯可以抑制1~3MED的uV照射后红斑(P〉0.05);双氯芬酸只对1MED紫外线红斑有抑制作用(4h和48h),P〉0.05;卤米松会增加红斑反应的强度(P〈0.05)。日光模拟器照射后即刻抹药外用非甾体和糖皮质激素对紫外线红斑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外线光疗仪照射后即刻抹药,2.5%氟芬那酸丁酯、5%氟芬那酸丁酯和卤米松在4h时,对于1MED的紫外线照射的红斑反应有抑制作用(P〈0.05);双氯芬酸对于1~3MED的紫外线照射引起的红斑反应在4、24、48h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照射前外用氟芬那酸丁酯可以抑制1~3MED紫外线红斑反应。照射后立即给药,抑制红斑反应的作用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双氯芬酸、氟芬那酸丁酯和卤米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芬那酸 糖皮质激素类 紫外线 红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