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High Production with Fewer Wells in Conventional Offshore Heavy Oil Fields in Bohai Bay,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Fu Xiang Li Xiangfang Kang Xiaodong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6-59,共4页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heavy-oil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interests in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that plans a highly effective development for heavy oil fields in multilayered fl...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heavy-oil reservoir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interests in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that plans a highly effective development for heavy oil fields in multilayered fluvial reservoirs because of their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marine oil and even on China's petroleum produc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multilayered fluvial reservoirs in the heavy oil fields in Bohai Bay indicates that large amounts ofoil were trapped in the channel, point bar and channel bar sands. The reserves distribution of 8 oilfields illustrates that the reserves trapped in the main sands, which is 20%-40% of all of the sand bodies, account for 70%-90% of total reserves of the heavy oil fields. The cumulative production from high productivity wells (50% of the total wells) was 75%-90%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overall oilfield, while only 3%-10% of the total production was from the low productivity wells (30% of the total wells). And the high productivity wells were drilled in the sands with high reserves abundance. Based on the above informati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proposed, which includes reserves production planning, selection of well configuration, productivity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odific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oil fields fluvial facies Bohai Bay high production with fewer wells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Fiel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Micro-emulsion as Heavy Oil Displacement Agent
2
作者 Qin Bing Qiao Fulin Li Caifu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20年第3期19-27,共9页
A novel micro-emulsion was prepared by mixing an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which was screened to aim at improving the heavy oil properties of Shengli oilfield with water-soluble surfactant and co-surfactant.The st... A novel micro-emulsion was prepared by mixing an oil-soluble viscosity reducer,which was screened to aim at improving the heavy oil properties of Shengli oilfield with water-soluble surfactant and co-surfactant.The static viscosity reduction and oil washing performance of the micro-emulsion were investigated,and the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emulsion used as heavy oil displacement agent was also report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cro-emulsion exhibited excellent viscosity reduction performance for the studied heavy oil samples.When heavy oil was mixed with 0.5%of the micro-emulsion,a stable oil-in-water heavy oil emulsion could be formed.After the content of the micro-emulsion was increased to 3.0%,the oil removing rate reached up to 80%.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micro-emulsion to the Pai-601-Ping-115 well and the Pai-601-Ping-123 well was shown to be effective by increasing the periodic oil production up to 203 t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EMULSION heavy oil displacement agent field application
下载PDF
稠油井内衬保温油管热损失分析及开采参数优化
3
作者 曾文广 王熙 +2 位作者 李芳 张江江 曾德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1,共8页
针对塔河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原油热量损失大、资源浪费的问题,开展内衬保温油管开采技术研究。基于井筒稳态热传递与地层非稳态热传递理论,建立了稠油井井筒热传递数学模型,评价了不同内衬材料油管的保温性能,揭示了含水率、日产液量及... 针对塔河油田稠油开采过程中原油热量损失大、资源浪费的问题,开展内衬保温油管开采技术研究。基于井筒稳态热传递与地层非稳态热传递理论,建立了稠油井井筒热传递数学模型,评价了不同内衬材料油管的保温性能,揭示了含水率、日产液量及内衬保温油管下深对井筒温度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内衬聚酮防腐层与气凝胶保温层的保温油管保温性能最佳,日产液量和保温油管下深对井口温度影响较大,含水率对井口温度的影响较小;日产液量大于72 t/d且保温油管下深大于3 500 m时,可满足稠油开采的温度要求。该研究明确了内衬保温油管保温的可行性,可为油田保温油管内衬的选材、稠油开采工艺参数的制订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热损失 内衬保温油管 温度场 聚酮防腐层 气凝胶保温层
下载PDF
浅薄层稠油油藏串珠状剩余油动用对策及矿场试验
4
作者 费永涛 侯振 +4 位作者 李长宏 刘宇 胡德鹏 刘宁 郑勇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6期59-62,67,共5页
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后期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呈现“串珠状”的空间分布形态,利用现有直井井网继续应用组合蒸汽吞吐技术难以有效动用地下剩余油。提出采取部署加密水平井控制“串珠状”剩余油,与原有直井协同实施注蒸... 河南油田浅薄层稠油油藏进入蒸汽吞吐后期开发阶段,地下剩余油呈现“串珠状”的空间分布形态,利用现有直井井网继续应用组合蒸汽吞吐技术难以有效动用地下剩余油。提出采取部署加密水平井控制“串珠状”剩余油,与原有直井协同实施注蒸汽开采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策略,并在井楼油田部署一口加密水平井,与原井网的直井构成试验井组开展矿场试验,加密水平井吞吐三个周期,累计油汽比0.31、累计产油1192 t,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实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含油状况好,并且出油温度较高,原油地下流动能力增强,转第二阶段蒸汽驱的条件已经成熟。该研究为延长浅薄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的生命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珠状剩余油 加密水平井 浅薄层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后 矿场试验
下载PDF
CO_(2)响应型β-环糊精材料用于稠油降黏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彩霞 马浩 +1 位作者 于福策 夏淑倩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5-901,919,共8页
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温和条件下将其与聚醚胺(JD230)通过静电作用合成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表面活性剂(MJD230)。MJD230能与稠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进而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在CO_(2)调控下,M... 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型马来酸酐改性β-环糊精(MAH-β-CD),温和条件下将其与聚醚胺(JD230)通过静电作用合成了具有CO_(2)响应性的表面活性剂(MJD230)。MJD230能与稠油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进而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在CO_(2)调控下,MJD230可重复用于稠油的乳化降黏和破乳。利用FTIR对MJD230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观察降黏率和乳液粒径优化MJD230的合成条件,同时对降黏效果和乳液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将在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60min,MAH-β-CD与JD230物质的量比为2∶1条件下制备的MJD230配成质量分数为0.5%的MJD230水溶液,其与稠油按照体积比为3∶7乳化后,稠油降黏率可达99.19%。反应体系pH和电导率的可逆变化证明了MJD230溶液对CO_(2)的响应性,这为表面活性剂驱油和CO_(2)捕集相结合提高稠油采收率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作用 表面张力 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 稠油降黏 破乳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海上稠油冷采井多元热流体吞吐堵塞机理及活性油解堵
6
作者 刘义刚 白健华 +5 位作者 孟祥海 邹剑 张伟 韩晓冬 张梦琪 钟立国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渤海南堡油田稠油冷采井采用温度低于150℃的多元热流体吞吐开采,吞吐开采后地层堵塞严重,甚至导致油井不出液。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地层堵塞原因,明确了注入水与地下稠油乳化后会使稠油黏度增大,乳滴(聚集体)通过孔喉的液阻效应增强导... 渤海南堡油田稠油冷采井采用温度低于150℃的多元热流体吞吐开采,吞吐开采后地层堵塞严重,甚至导致油井不出液。通过室内实验分析了地层堵塞原因,明确了注入水与地下稠油乳化后会使稠油黏度增大,乳滴(聚集体)通过孔喉的液阻效应增强导致“启动压力”提高,当乳化区驱替压力低于启动压力时地层出现堵塞;开展了掺稀降黏和活性剂辅助降黏降阻实验,按3∶1∶1的摩尔比配制了由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羟丙基磺酸钠、十二烷基三甲基铵盐和琥珀磺酸钠组成的活性油解堵体系,加入2%该体系后的稀油与含水50%稠油按照稀稠比2∶8混合后,其黏度相较含水50%稠油(7698 mPa·s)降低了98.5%,界面张力相较稠油-水(21.86 mN/m)降低了74.5%,同时乳化区启动压力降至1.86 MPa;通过数值模拟实验,优化了稀油注入量和活性剂质量分数,预测注入2000 m^(3)稀油并在1000 m^(3)前置稀油中加入2%活性剂可实现乳化区解堵,净增油量为4016.5 m^(3)。现场试验表明,解堵后油井日产油5.9 m^(3)/d,累计增油980.7 m^(3),解堵增产效果明显。该技术对海上稠油冷采井解堵和增产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乳化 液阻效应 启动压力梯度 活性油 解堵 海上油田
下载PDF
辽河油田热采井套管瞬时安全系数计算及优选
7
作者 任振琨 姜海龙 +2 位作者 席岩 王海涛 李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136,共8页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现象频发,注汽过程中套管热应力过高是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考虑稠油热采工程地质参数对套管规格进行优选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针对此,考虑高温条件下套管屈服强度以及弹性模量变化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 辽河油田稠油热采井套管损坏现象频发,注汽过程中套管热应力过高是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考虑稠油热采工程地质参数对套管规格进行优选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针对此,考虑高温条件下套管屈服强度以及弹性模量变化规律,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温度-压力耦合作用下套管应力计算及分析数值模型,分析了热采过程中套管-水泥环-地层温度场变化规律,并且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了温压耦合作用下套管应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套管规格参数(钢级、壁厚)和工程地质参数(注汽压力、地层力学特性)对套管应力的影响,得到了不同条件下套管安全系数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注汽温度升高时,套管的热应力会显著增加,导致安全系数降低。为了满足更高温度的热采环境,可以采用更高级别和厚度的套管钢材,并根据不同工程场景选择不同的套管钢级和壁厚。在热采井地层弹性模量下降时,套管内壁所受的热应力会减小。为了减小套管所受的热应力,可以调整注汽压力以降低其与地应力之间的压差。研究结果可为辽河油田热采井的套管优选和高温状态下套管的安全性评估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 套管损坏 安全系数 温度场 井筒完整性 辽河油田
下载PDF
多层砂岩油田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
8
作者 吕晓光 李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概述了美国科恩河油田多层砂岩稠油油藏的特征和开发历史,重点讨论了强化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的实践。科恩河油田为水动力圈闭的单斜油藏,蒸汽驱开采后期,碳氧比能谱测井、四维时移热采动态及注采井动态监测结果,孤立单河道砂体识别... 概述了美国科恩河油田多层砂岩稠油油藏的特征和开发历史,重点讨论了强化热采油藏管理提高采收率的实践。科恩河油田为水动力圈闭的单斜油藏,蒸汽驱开采后期,碳氧比能谱测井、四维时移热采动态及注采井动态监测结果,孤立单河道砂体识别、追踪,全油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为识别剩余油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人工智能、蒸汽泡沫驱、双油管完井分层注蒸汽等措施扩大了蒸汽驱波及体积。加密井、水平井钻井及浅部油藏侧钻水平井可大幅度增加可采储量,水平井产量达到相邻直井的3倍以上。为开采油藏下倾部位油水界面附近未动用的“冷油藏”,在下倾部位水层钻产水井泄压,使蒸汽驱得以有效波及到该部位剩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恩河油田 稠油 多层砂岩油藏 蒸汽驱 提高采收率 热采油藏管理 水平井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水杨醛双席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稠油改质研究
9
作者 江建林 秦冰 +1 位作者 赵琳 乔富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701-6709,共9页
针对特超稠油油藏黏度大、常规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合成水杨醛双席夫碱镍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剂晶体为内部具有多孔介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利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或聚集体进入介孔孔道,增大催化活性中心与重组分之间的... 针对特超稠油油藏黏度大、常规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合成水杨醛双席夫碱镍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剂晶体为内部具有多孔介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利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或聚集体进入介孔孔道,增大催化活性中心与重组分之间的接触效率。同时,材料表面呈弱亲水强亲油性,易于分散在水中并能够自发向油水界面迁移,有效提高镍催化中心的运载效率。材料的耐温性能良好,在600℃下质量保留率为65.14%。使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评价了催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性能和黏度反弹率,分析催化改质前后稠油的碳数分布特征。通过高温高压模拟驱替实验,研究催化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在胜利油田进行现场试验,并对催化改质效果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席夫碱-镍催化剂在250℃、反应时间10 h、质量分数为1.5%时,对胜利稠油的降黏率可达87.6%。放置30 d后,黏度反弹率仅为3.9%。反应后的稠油显著轻质化,碳数大于41的组分含量明显减少,碳数小于26的组分含量明显增加。室内驱替实验表明:先进行2 PV蒸汽驱,再伴注席夫碱-镍催化剂,驱油效率比纯蒸汽驱提高了10.5%。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催化改质措施后,油井日产液和日产油均明显增加,含水下降,累计增油315 t。措施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下降,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升高,可以实现稠油黏度的不可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席夫碱配合物 降黏 催化 驱油效率 现场实验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东部稠油油藏双功能驱油剂评价与应用
10
作者 李勇锋 朱立国 +3 位作者 程佳 孟科全 刘平 石祖宽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1期15-19,共5页
针对中国南海东部稠油油藏注入压力高、地层能量补充不足、油水流度比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南海东部X油田应用了由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和十六烷基类增强剂配制的双功能驱油剂。结果表明:该驱油剂够使亲油疏水界面转变为亲水疏油界... 针对中国南海东部稠油油藏注入压力高、地层能量补充不足、油水流度比大、水驱效率低的问题,在中国南海东部X油田应用了由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和十六烷基类增强剂配制的双功能驱油剂。结果表明:该驱油剂够使亲油疏水界面转变为亲水疏油界面,与目标油藏稠油界面张力低至1.35×10^(-4)mN/m,与空白水驱相比,岩心物模试验注入压力降低16.74%~28.42%,采收率提高15.5%以上。中国南海东部X油田A井组矿场试验表明:与措施实施前相比,水井注入压力由6.79 MPa下降至1 MPa,视吸水指数由73.78 m^(3)/(d·MPa)提高至703.22 m^(3)/(d·MPa),井组日增油114 m^(3)/d,阶段增油11243 m^(3)/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双功能驱油剂 室内研究 矿场试验
下载PDF
海上高温水驱油田防垢技术研究与应用
11
作者 王博 田初明 +2 位作者 曲庆东 邵彭涛 姜光宏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63-66,共4页
针对渤海M稠油油田热水驱过程中高效换热器内部易结垢问题,通过垢化学分析系统模拟了现场注入水水质,筛选出适用于M油田的高温缓蚀防垢剂体系,评价了其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优选质量浓度为200 mg/L,在130℃的现场注入水质下,试验时间12... 针对渤海M稠油油田热水驱过程中高效换热器内部易结垢问题,通过垢化学分析系统模拟了现场注入水水质,筛选出适用于M油田的高温缓蚀防垢剂体系,评价了其性能。结果表明,该体系优选质量浓度为200 mg/L,在130℃的现场注入水质下,试验时间12 h,动态防垢率为94.32%,同时在130℃下对实验挂片动态腐蚀速率为0.0173 mm/a。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高温缓蚀防垢剂在M油田具有明显的防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热水驱 换热器 防垢剂
下载PDF
井下热力发生器燃烧仿真模拟
12
作者 邹剑 庞铭 +5 位作者 房清超 戚亚东 安宏鑫 章宝玲 房娜 耿麒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4年第8期8-12,共5页
井下热力发生技术原理为将热力发生设备集成后置于井下,向井下输送空气、燃料和水,基于高压燃烧喷射机理,燃料与空气在燃烧室中充分燃烧,依靠产生的高温高压烟气将混合掺入的水汽化,产生复合热流体注入地层。因井筒尺寸受限,相比地面多... 井下热力发生技术原理为将热力发生设备集成后置于井下,向井下输送空气、燃料和水,基于高压燃烧喷射机理,燃料与空气在燃烧室中充分燃烧,依靠产生的高温高压烟气将混合掺入的水汽化,产生复合热流体注入地层。因井筒尺寸受限,相比地面多元热流体发生器,井下热力发生器需在外径缩小1倍的情况下,输出排量提升4倍。结构变化后,主要面临燃烧是否充分、换热是否有效、输出温度和排量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建立了井下热力发生器流动与传热仿真模型,得到发生器工作时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结果表明,发生器内部燃烧较为充分,最高烟气温度约1600 K,出口烟气温度约1300 K,出水温度370 K,即水温升高近80 K,但随水流量的增大,出口烟气温度有所降低,且当水流量过大,如43.4 t/h时,烟气最高温度、出口烟气温度反而升高,内衬最高温度也略有升高,出水温度降低,出现了冷却性能下降的工作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稠油 井下多元热流体 燃烧仿真 温度场 流场
下载PDF
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与提高采收率新技术 被引量:18
13
作者 孙焕泉 杨勇 +4 位作者 王海涛 王建 吴光焕 崔玉海 于群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102,共13页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 渤海湾盆地胜利油区经过60多年开发,整装、断块油藏已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含水率超过90%,稠油油藏进入高轮次吞吐开发阶段,整体采出程度不到40%,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需要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针对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高耗水层带发育、低效水循环严重,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差异大、有效动用难度大,深层、薄层超稠油注汽难、热损失大,有碱复合驱油体系结垢严重,聚合物驱后油藏动态非均质性更强、剩余油更加分散以及特高含水后期套损井多、出砂加剧、精细分层注采要求高等难题,明确地质及剩余油分布特征,深化驱油机制认识,围绕整装油藏经济有效开发、断块油藏高效均衡开发、稠油油藏转方式开发、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开发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整装油藏精细流场调控技术、复杂断块油藏立体开发技术、稠油油藏热复合驱提高采收率技术、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技术、特高含水期主导采油工程技术等特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开辟先导试验区,取得显著开发效果,实现工业化应用,支撑胜利油区持续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高含水油田 剩余油分布特征 精细流场调控 立体开发 高温高盐油藏化学驱 稠油热复合开发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阻流环的分布特征及突破开采技术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秀田 徐宏光 +3 位作者 张仲平 谢向东 贾蕾 王超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74,共8页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周期稠油性质、渗流特征以及阻流环影响下的黏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吞吐后轻质组分被优先采出,重质组分留下,在近井带40~60 m处形成以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堆积为主的环状高黏阻流环;阻流环的宽度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阻流环会降低储层的渗流能力,影响了油藏中流场的分布特征,对远井区稠油的渗流起到遮挡作用,导致井间的原油难以有效动用;为了消除阻流环的不利影响,形成了基于阻流环分布的“前置降黏+高压搅动”“高效降黏+气体增能”2类释放产能促效引效开采技术。研究成果为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轮次吞吐 稠油油藏 阻流环模式 四场分布 降黏开采
下载PDF
水平井+CO_(2)吞吐改善中低渗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机制解析——以大港油田刘官庄埕隆1601区块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晓燕 赵贤正 +9 位作者 周立宏 李东平 张杰 周华兴 章杨 王海峰 夏国朝 田木国 庄永涛 王栋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2期166-178,共13页
大港油田刘官庄埕隆1601区块特稠油油藏由于受原油粘度大、渗透率低、油层厚度薄、出砂及地面环境复杂等苛刻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常规的开采技术无法实现动用,为此开展了“水平井+CO_(2)吞吐”技术研究及矿场试验。利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 大港油田刘官庄埕隆1601区块特稠油油藏由于受原油粘度大、渗透率低、油层厚度薄、出砂及地面环境复杂等苛刻条件的制约,多年来常规的开采技术无法实现动用,为此开展了“水平井+CO_(2)吞吐”技术研究及矿场试验。利用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手段,开展增油机制研究及注采参数优化,结果表明CO_(2)与稠油在非混相状态下混溶后,稠油粘度由16800 mPa·s下降至69 mPa·s,降粘率达99.6%,原油启动压力梯度由19.1 MPa/m降低至0.2 MPa/m,储层绝对渗透率提高了约41.86%,有效提高了稠油的流动性能;优化后的合理注采参数为:单位水平段注入强度3.5~5.5 t/m,单位水平段注入速度0.5~0.6 t/(m·d),闷井时间为25~35 d,单位水平段产液强度为0.075~0.125 m3/(m·d),采用“抽油机+液力反馈泵+电加热杆”及水力喷射泵两种注采一体化工艺。矿场“水平井+CO_(2)吞吐”技术试验证实,单井单轮次增油1000~2000 t,最高增油达4000 t以上,换油率2.0~4.5 t/t,技术和经济效果显著,证实了该技术的可靠实用性,为中低渗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渗透稠油油藏 CO_(2)吞吐 增油机制 水平井 矿场试验
下载PDF
Calcul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ingle-zone production by ultraviolet spectrum technique:A case study in well QHD32-6-3 field
16
作者 徐耀辉 陈丹 +2 位作者 向廷生 文志刚 林青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7年第1期80-83,共4页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mathematic model and graphic interpretation, a new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of single-zone production in a commingled producing well by the ultraviolet spectrum tech...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mathematic model and graphic interpretation, a new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contribution of single-zone production in a commingled producing well by the ultraviolet spectrum techniqu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standard plate was drawn using th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E of sample oils formulated artificially as y-axis and the wavelength as x-axis. The curve resulting from the UV analysis of sample oils in the commingled well was inserted into the standard plate and compared. The proportion of each single zone in the commingled producing well was identical with the proportion of the curve which is closest to the curve of sample oils formulated artificially. In the well QHD32-6-3 field, taking well A22 for example and using this method, the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of a single zone was calculat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m4 zone is a major "contribut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Nm4 zone is 70%, and that of the Nm1 zone is 30%. The ultraviolet spectrum technique provided a new reservoir geochemical technique of monitoring production contribution, especially for biodegraded heavy oil, but it has some limitation, just depending on the GC fingerprint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光谱技术 单区生产 计算 合采井 重油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田热水复合增效适应性初步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玉凤 戎凯旋 +4 位作者 李田靓 魏鹏 张颖 高杰 赵心茹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23年第9期61-66,共6页
渤海油田稠油资源丰富,黏度低于350 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通常采用常规水驱开发,但由于油水黏度差异明显,流度差异大,水驱过程中易产生指进现象,导致含水率上升快,严重影响开发效果;单纯的热水携带热量有限,热能利用率低,在热水的... 渤海油田稠油资源丰富,黏度低于350 mPa·s的普通稠油油藏,通常采用常规水驱开发,但由于油水黏度差异明显,流度差异大,水驱过程中易产生指进现象,导致含水率上升快,严重影响开发效果;单纯的热水携带热量有限,热能利用率低,在热水的基础上复合化学剂、辅助气体,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扩大波及体积,有效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因此,开展热水复合驱适应性研究,对海上稠油油田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室内实验的手段,开展热水复合驱增产机理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油藏参数、注采参数等适应性分析,初步提出适用热水复合驱开发的油藏参数界限,同时开展注采参数优化,为后续海上稠油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有利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田 热水复合驱 室内实验 增效机理 适应性分析
下载PDF
稠油井注气掺稀一体化管柱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小坤 李军 +2 位作者 付鹏 刘刚 陈启龙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7,共7页
针对注气开采中常规封隔器无法正常解封、容易形成井下落鱼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稠油井注气掺稀一体化管柱。介绍了该管柱及主要配套工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室内性能测试试验及现场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管柱中配套的注气封隔器... 针对注气开采中常规封隔器无法正常解封、容易形成井下落鱼等问题,研制了一种稠油井注气掺稀一体化管柱。介绍了该管柱及主要配套工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室内性能测试试验及现场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管柱中配套的注气封隔器不使用水力锚和卡瓦结构,封隔器易解封,解决了由于沉淀物杂物堆积和长期注气掺稀水力锚卡瓦可能无法收回等造成的无法解封问题;该管柱中的封隔器胶筒密封性能较好,可满足高压注气,掺稀旁通保证了稠油井正常掺稀生产,E型旁通阀结构避免下井时中途胶筒提前坐封;该管柱配套的注气封隔器可替代常规液压封隔器,应用于注气、掺稀生产的稠油井中。所得结论可为油田开采提高生产时效及降低采油成本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井 注气掺稀一体化管柱 封隔器 坐封 解封 现场应用
下载PDF
渤海稠油活化水驱技术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健 华朝 +5 位作者 刘玉洋 王秀军 刘义刚 张洪 王传军 杨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为了大幅提高地层黏度150 mPa·s以上稠油采收率,设计研制出一种能有效提高水相黏度和降低油相黏度的稠油活化剂。通过旋转滴张力仪、接触角仪、黏度计和岩心驱替等手段考察了活化剂强化原油洗脱、长程长效降黏及动态驱调提高采收... 为了大幅提高地层黏度150 mPa·s以上稠油采收率,设计研制出一种能有效提高水相黏度和降低油相黏度的稠油活化剂。通过旋转滴张力仪、接触角仪、黏度计和岩心驱替等手段考察了活化剂强化原油洗脱、长程长效降黏及动态驱调提高采收率机理。结果表明,岩石-油-水三相体系中活化剂溶液在岩石表面接触角为27°,油水界面张力降至0.68 mN/m;相对于模拟水,活化剂使得油滴在石英表面的黏附功减小99%,促进吸附在岩石表面的油滴洗脱。现场受效井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活化剂具有油藏尺度及“活化水驱+后续水驱”全开发周期的“拆解”及“分散”二阶长程长效降黏作用,二阶复合降黏率87.2%。三层非均质岩心、平板均质岩心驱替实验表明,活化剂兼具水/油流度同调扩大波及、强化洗油及分散体系动态驱调提高采收率作用,提高采收率幅度分别达21.1、12.7个百分点。建立了稠油活化水驱两相三组分数学模型,通过室内实验结果反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选取渤海S油田边部井组开展了稠油活化水驱试验,取得了预期控水增油效果,验证了活化水驱作用机理及技术可行性、可推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剂 稠油 强化洗脱 长程长效降黏 数值模拟 井组现场试验
下载PDF
海上稠油油藏充填防砂分支井钻完井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赞 张永涛 +4 位作者 贺占国 王攀 陈立强 吴占民 冯伟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 2023年第11期47-50,共4页
Y-1油田是南海东部开发的第一个稠油油藏油田,属于边水驱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黏土含量高。油田开发初期采用优质筛管防砂完井,生产过程中由于黏土运移堵塞筛管,导致油井产能低且递减迅速。为解决此类问题,在调研国内外分支井完... Y-1油田是南海东部开发的第一个稠油油藏油田,属于边水驱动,储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黏土含量高。油田开发初期采用优质筛管防砂完井,生产过程中由于黏土运移堵塞筛管,导致油井产能低且递减迅速。为解决此类问题,在调研国内外分支井完井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一套适合高含黏土稠油油藏的主井眼充填防砂的分支井完井管柱,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支井增加泄油面积、释放油井产能,另一方面可以在主井眼内下入筛管并进行充填防砂,减缓生产过程中细粉砂堵塞筛管,延长油井寿命。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分支井充填防砂完井技术稳定可靠,油井产能增加明显,产能稳定,为类似常规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稠油 分支井 充填防砂 黏土含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