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GCP448:岩溶生态系统全球对比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
作者 章程 袁道先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8,共6页
综述了IGCP448项目"全球岩溶地质及有关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执行四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比较重要的新认识有:(1)岩溶地区的植被,常常是涵养水分,增加含水层的贮水能力,改善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在澳大利亚南... 综述了IGCP448项目"全球岩溶地质及有关生态系统对比"(2000-2004)执行四年来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比较重要的新认识有:(1)岩溶地区的植被,常常是涵养水分,增加含水层的贮水能力,改善水文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但在澳大利亚南部岩溶区广泛分布的桉树,则以其强烈的蒸发作用,而被用于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2)在北方(Boreal)或温带湿润气候生态区,地下岩溶系统则被用于排除沼泽地区过多积水,偏碱性的碳酸盐岩也有利于中和酸性环境,凡是岩溶发育的地方,都成了主要农业基地;(3)通过洞穴探险发现一类完全不同于靠光合作用产生有机质的生物群——化学自养微生物(甲烷菌);(4)中国西南典型岩溶区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微生物可以加速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并揭示了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是产生碳酸酐酶(CA)的两个重要供给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CP 全球对比 碳酸盐岩 岩溶生态系统 岩溶区 沼泽地 岩溶地质 气候生态 桉树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应用稳定同位素测定贵州凤冈麻湾洞洞穴陆生动物的食物来源及营养级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承香 杜维锋 +3 位作者 张思强 张燕 杨瑞泉 柳希竹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24-2032,共9页
以贵州凤冈麻湾洞洞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δ13C、δ15N测定了洞穴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同位素比值,分析了洞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及洞穴动物食源。结果表明:洞内植物δ13C范围为-41. 78‰^-38. 80‰,较洞外植物低;δ15N范围为-1. 3... 以贵州凤冈麻湾洞洞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δ13C、δ15N测定了洞穴动物及其有机碳源的同位素比值,分析了洞穴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关系及洞穴动物食源。结果表明:洞内植物δ13C范围为-41. 78‰^-38. 80‰,较洞外植物低;δ15N范围为-1. 31‰~1.23‰,在洞外陆源有机质δ15N范围内;洞穴土壤有机质的δ13C范围为-31. 09‰^-24.95‰,δ15N范围为-1.08‰~7.72‰;洞穴动物δ13C范围为-30.41‰^-12.02‰,δ15N范围为2.07‰~8.94‰;洞穴土壤有机质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超过72%,远高于植物对动物的食源贡献率,即洞穴土壤有机质是洞穴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麻湾洞生态系统主要由4个营养层次组成:植物为第一营养层次;闪夜蛾、螺类、马陆类处于第二营养层次;裸灶螽、长头地蜈蚣处于第三营养层次;蜘蛛类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层次。即大部分同种(或同类群)动物在洞穴中所处的营养级位置相对稳定,少部分同种动物在不同光带或同种类群的不同种动物在同一光带所处的营养级位置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贡献率 营养级 稳定同位素 洞穴动物 地下岩溶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