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峁遗址东门址出土玉器的科学测试:玉器、玉料的类型及其指示
1
作者 丘志力 杨炯 +6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张跃峰 彭雨帆 白洞洲 叶旭 任箬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9,共19页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红外光谱、便携式荧光光谱的科学测试,对其工艺类型、矿物组成及其材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中,有12件玉器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占比75%;4件为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及蛇纹石玉,占比25%,说明该遗址所在的陕北河套地区先民在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约2100 BC—1900 BC)主要使用闪石玉材料为主,与近于同时代晋南陶寺、清凉寺及下靳遗址先民对玉石材料选择(偏好)明显不同。2)对东门址3件牙璋的材料及其扉牙的考察显示,东门址牙璋存在最早期的牙璋类型,结合对石峁出土玉器类型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石峁文化可能是华西和华东系统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类型,对中原夏代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12件闪石玉器的矿物组成及半定量微量元素分析,可确认其玉料为大理岩型交代变质成因;4种颜色、结构、光泽等特征有所差别的闪石玉中,件数多的A和B类玉料较大可能来自现今甘肃中部的马衔山和甘肃西部两地,但无法排除来自辽河流域来源,也不排除具有多个来源的可能;C类玉料最大可能来自青海格尔木;D类墨黑色闪石玉料的来源仍然无法判断,不排除本地来源的可能。上述认知为进一步探索石峁文化在龙山晚期-夏代华夏文明形成过程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科学测试 玉料类型 牙璋 石峁遗址东门址
下载PDF
中美洲三大古文明地域出土玉器的玉料利用综述
2
作者 石晓薇 王荣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 玉器是中美洲三大古文明的重要载体,具有祭祀、礼仪和装饰等多重功能。通过引入科技考古视野,首先经眼学和谱学方法(如显微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的分析结果可知,中美洲所用玉材至少有20种且以翡翠为主,进而分析了中美洲先民的玉材利用特点:体现在治玉方面,古典时代玛雅人在雕琢、钻孔、磨抛并标准化加工翡翠的过程中展现了高效而精湛的技艺;体现在性别方面,高等级男性贵族用玉以绿色翡翠器为尊,女性贵族使用各色且种类多样的玉器而很少拥有翡翠器;体现在等级方面,贵族常用大量象征性玉器,平民使用单件玉质工具;体现在历时性方面,翡翠受资源、文化等因素影响,阿兹特克古文明的先民们对翡翠的利用率下降。本文丰富了对中美洲独特且多元的玉器发展史和玉文化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洲 三大古文明 出土玉器 玉料利用 科技考古
下载PDF
红外光谱技术对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出土古玉器上蜡工艺的揭示及其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丘志力 吴沫 魏巧坤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2-1045,共4页
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是广东省目前所发现的最重要的商周时期墓葬群,该墓地出土的玉器样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鉴定研究后发现,玉器的红外光谱在2960cm^-1(相对较弱)、2920和2853cm^-1附近出现了2~3个明显的特征性吸收峰,结合... 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是广东省目前所发现的最重要的商周时期墓葬群,该墓地出土的玉器样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鉴定研究后发现,玉器的红外光谱在2960cm^-1(相对较弱)、2920和2853cm^-1附近出现了2~3个明显的特征性吸收峰,结合对纯蜡样品、现代上蜡玉器样品的测试比较,认为博罗横岭山墓地出土玉器在加工过程中曾经经过上蜡处理,首次揭示出商周时期岭南先民掌握了在加工中利用蜡来增加玉器美观技术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 玉器 上蜡工艺 商周墓地 广东博罗横岭山
下载PDF
浅析出土软玉质玉器的沁对玉质鉴定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朱勤文 蔡青 +1 位作者 曹妙聪 吴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8-15,共8页
沁色不仅是出土玉器的常见重要特征,而且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美",所以,仿古玉器一般都会仿制沁色。出土玉器受沁作用和沁色会影响玉器玉质的宝石学特征,从而会影响对玉器玉质的正确鉴定。本文以4处软玉质出土玉器特征的研究成... 沁色不仅是出土玉器的常见重要特征,而且被认为是有价值的"美",所以,仿古玉器一般都会仿制沁色。出土玉器受沁作用和沁色会影响玉器玉质的宝石学特征,从而会影响对玉器玉质的正确鉴定。本文以4处软玉质出土玉器特征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根据出土玉器受沁特征的研究分析,初步探索了受沁作用和沁色对玉器颜色、光泽、透明度、孔隙度、密度、硬度等宝石学特征的影响和受沁后玉石成分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出土玉器的正确鉴定和仿古玉器伪沁的辨析提供参考和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受沁对出土玉器颜色的影响规律是,受沁程度不同则影响表观颜色的程度不同,玉器受沁程度越严重,对玉器表观颜色的改变越大,一般是颜色变深;(2)受沁对出土玉器光泽和透明度的影响规律是,受沁越严重则玉器的光泽和透明度越差,从未受沁—轻度—中度—较重—重度受沁,光泽的变化一般呈现玻璃光泽—亚玻璃光泽—油脂光泽—蜡状光泽—土状光泽的变化,透明度的变化一般呈现透明—亚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变化;(3)受沁对出土玉器的密度、孔隙度和硬度的影响规律是,受沁越重孔隙度增大,相应地密度和硬度降低,如严重受沁的透闪石质玉器,其摩氏硬度一般小于5.5,最低可到4,最高可到6;(4)受沁对出土玉器成分的影响规律是,主要矿物组成一般不变化,玉石种类也不变化,只是有的玉器局部可产生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沁色特征 玉质鉴定 沁的影响
下载PDF
江苏兴化市蒋庄遗址良渚文化玉器的宝石学鉴定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学云 朱文斌 +1 位作者 郭继春 李加贵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8年第S1期105-109,共5页
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及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采用岩石矿物学鉴定思路及大型仪器无损分析技术。兴化蒋庄大规模良渚文化墓地的发现,打破了原先认为的良渚文化以环太湖流域、长江以南为界的观念。兴化蒋庄遗址中有若干项良... 良渚文化玉器的鉴定方法及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采用岩石矿物学鉴定思路及大型仪器无损分析技术。兴化蒋庄大规模良渚文化墓地的发现,打破了原先认为的良渚文化以环太湖流域、长江以南为界的观念。兴化蒋庄遗址中有若干项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对兴化蒋庄考古发掘具有重要意义。对该考古项目中玉器进行鉴定,选取南京博物院提供20件代表性样品,采用常规宝石学鉴定方法结合红外光谱测试,对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出土的20件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蒋庄良渚文化遗址所出土玉器的材质有软玉、蛇纹岩玉及石英岩玉,其中软玉品种数量占55%,岫玉品种数量占40%,石英岩玉品种数量占5%,说明了当地当时的玉器制作者持有以美石为玉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庄 出土玉器 材质鉴定
下载PDF
绿松石结构的致密性对其颜色量化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罗泽敏 沈锡田 +1 位作者 朱勤文 刘玲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8,共8页
绿松石的结构致密性对其颜色量化研究工作存在重要影响。采用国际公认的色度学变量CIE 1976色差(ΔE)来表征绿松石样品在特定区域内颜色的不均一性,通过静水称重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来表征结构致密性的体相和表相特征。结果发现,质地... 绿松石的结构致密性对其颜色量化研究工作存在重要影响。采用国际公认的色度学变量CIE 1976色差(ΔE)来表征绿松石样品在特定区域内颜色的不均一性,通过静水称重法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来表征结构致密性的体相和表相特征。结果发现,质地疏松绿松石存在较大色差、较大的表面粗糙度及较小的相对密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研究绿松石成分显示,疏松绿松石样品中致色元素含量呈现较大的测量不确定性,存在很严重的随激光剥蚀时间延长而迅速衰减的现象,而致密绿松石样品并无此现象。出土疏松绿松石样品的受沁程度和色差也明显大于致密样品。相对而言,高致密性绿松石具有相对密度较大、表面平滑度较高、颜色分布较为均一、致色元素分布较为规律、抗污染能力较强等优良特征。因此,在后续绿松石颜色量化分级工作当中,对致密性进行严格定量显得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松石 致密性 颜色量化 色差 表面平均粗糙度 出土玉器
下载PDF
大地湾出土玉器初识——第十三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秦安站简报 被引量:3
7
作者 叶舒宪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文章是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对甘肃秦安大地湾博物馆出土玉器专项调研的简报。2017年9月1日在大地湾博物馆文物库房目验20多件出土玉器,结合该馆专业人员撰写的首次披露的大地湾不同年代文化层出土玉器简介文章,论述这批史前玉器对中国... 文章是第十三次玉帛之路考察对甘肃秦安大地湾博物馆出土玉器专项调研的简报。2017年9月1日在大地湾博物馆文物库房目验20多件出土玉器,结合该馆专业人员撰写的首次披露的大地湾不同年代文化层出土玉器简介文章,论述这批史前玉器对中国西部和中原玉文化发生史的重要标杆意义,特别是其中墨绿色蛇纹石玉料所占主流地位,揭示"玄玉时代"早在6500年前发轫于大地湾的实物证据,给"西玉东输"运动的早期物质原型和时空谱系带来新的认知线索;并论证史前玉笄起源于大地湾四期文化,而不是良渚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湾遗址 出土玉器 仰韶文化 玉笄起源 玄玉时代
下载PDF
出土玉器再证《周礼》为汉初之书 被引量:2
8
作者 唐启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7-105,共9页
《周礼》自汉初现身以来,其成书年代就争论不断,从西周初年周公之作、战国中晚期、汉初一直到汉代刘歆、王莽伪作,历时近千年。其中,战国中晚期说得到近现代学者的认可。然而面对现代考古学提供的大量新物证,仍须重新审视此悬而未决的... 《周礼》自汉初现身以来,其成书年代就争论不断,从西周初年周公之作、战国中晚期、汉初一直到汉代刘歆、王莽伪作,历时近千年。其中,战国中晚期说得到近现代学者的认可。然而面对现代考古学提供的大量新物证,仍须重新审视此悬而未决的瓶颈问题。鉴于玉器在礼制文明传统和《周礼》文本中无与匹敌的核心地位,本文以多重证据法系统地对照、分析两周秦汉出土玉器器类、纹饰、形制、组合等与《周礼》所载之异同,再证《周礼》成书于汉初,最可能即河间献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礼》成书年代 出土玉器 多重证据法
下载PDF
良渚玉器研究琐谈 被引量:1
9
作者 方向明 《杭州文博》 2018年第2期42-52,共11页
展望今后良渚玉器和良渚玉文明的基础研究,考古发现仍是解决良渚玉器功能的主要手段,考古资料梳理和触类旁通是了解良渚玉器功能的重要途径,以玉器组合和种类分析为主要的传统考古学研究,来讨论墓主身份、等级和地位,仍是良渚玉器研究... 展望今后良渚玉器和良渚玉文明的基础研究,考古发现仍是解决良渚玉器功能的主要手段,考古资料梳理和触类旁通是了解良渚玉器功能的重要途径,以玉器组合和种类分析为主要的传统考古学研究,来讨论墓主身份、等级和地位,仍是良渚玉器研究的基础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玉器 出土状况 玉器组合和种类
下载PDF
60年来虢国出土玉器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铁青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13,32,共6页
近60年来,随着两次大规模发掘的深入,对于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的研究,经由玉器考释、赏析、比较、文化艺术意蕴探析和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编纂出版等,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学术交流以及研究选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 近60年来,随着两次大规模发掘的深入,对于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的研究,经由玉器考释、赏析、比较、文化艺术意蕴探析和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编纂出版等,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学术交流以及研究选题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虢国墓地出土玉器的研究,挖掘、展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美、礼仪美和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虢国墓地 出土玉器 研究述评
下载PDF
基于p-FTIR和p-XRF测试组合的大汶口文化蛇纹石质玉器无损检测及产地溯源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炯 丘志力 +5 位作者 孙波 谷娴子 张跃峰 高明奎 白洞洲 陈铭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6-453,共8页
出土玉器溯源是探索华夏玉器文明起源与演化的关键所在,无损测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学术界对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的研究,但至今为止,无损技术仍然是制约出土玉器溯源研究的瓶颈所在。利用便携红外光谱(portabl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 出土玉器溯源是探索华夏玉器文明起源与演化的关键所在,无损测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学术界对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的研究,但至今为止,无损技术仍然是制约出土玉器溯源研究的瓶颈所在。利用便携红外光谱(portable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p-FTIR,带漫反射附件)+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portable X-ray flourescence,p-XRF)技术组合对山东省文物与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大汶口文化出土蛇纹石质玉器的物相和化学组成进行了无损测试以及出土玉器产地溯源的探索。测试结果显示,大汶口文化的蛇纹石玉存在两种成因类型,其中7件玉器(M1005:3,M1006:4,M1013:12,M20:30,M11,T333:2B①:2,M49:04)属于超基性岩型,Fe,Cr和Ni含量较高,含较多磁铁矿包体,磁性较强,Cr/Ni值小于1且多数小于0.7,与现代泰山玉的产地特征基本一致,最大可能就地取材于附近的泰山山麓,为泰山玉的使用时间提前到5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另外4件玉器(M2004:1、B型环、M25:26、M26)具有低Fe,Cr和Ni含量,为富镁碳酸盐接触交代变质类型,其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上述研究结果确认p-FTIR和p-XRF结合能够实现对考古现场及馆藏多数未知玉器材料的快速鉴定,具有无需制样、矿物类型和元素组成可相互验证、无荧光干扰等优点,对部分特定类型的蛇纹石质出土玉器/材料可进行产地来源分析,是一种有优势的出土玉器无损测试技术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红外光谱(p-FTIR 带漫反射附件) 便携X射线荧光光谱(p-XRF) 无损测试技术组合 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 产地溯源技术
下载PDF
我国出土玉器材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勤文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5期176-189,共14页
串起了9000年中华文明长链的出土玉器,历代不断,遍布全国;对出土玉器材质的研究对于玉器的准确命名、文物保护、研究古代的用玉观、古玉器的琢制技术、玉料的流通和贸易等都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琢制工艺、玉器材质和玉文化,... 串起了9000年中华文明长链的出土玉器,历代不断,遍布全国;对出土玉器材质的研究对于玉器的准确命名、文物保护、研究古代的用玉观、古玉器的琢制技术、玉料的流通和贸易等都有重要意义。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琢制工艺、玉器材质和玉文化,材质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需具备相应理工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者才能开展有效的研究;但迄今研究覆盖面有限,尚存研究难点。本文基于大量文献分析和笔者的研究实例,对50年来出土玉器材质研究的状况进行了梳理。首先,分析了研究者的专业、研究视角和方法;然后,按时间序列,归纳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出土玉器材质的特征,其中,通过研究实例,重点介绍了史前出土玉器的材质特征;最后,指出出土玉器材质研究的难点,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今后从事出土玉器材质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材质 研究综述
下载PDF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出土玉龙的工艺研究
13
作者 朱勤文 陈春 +1 位作者 闵梦羽 黄凤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58-66,共9页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和图腾,从中国古玉器及其玉文化中可以得以印证。在中国八千多年玉器与玉文化的长河中,龙始终是重要的角色、元素和纹样,从未间断。西周玉器是一颗闪耀的明珠,凸显了礼玉和饰玉的文化...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和图腾,从中国古玉器及其玉文化中可以得以印证。在中国八千多年玉器与玉文化的长河中,龙始终是重要的角色、元素和纹样,从未间断。西周玉器是一颗闪耀的明珠,凸显了礼玉和饰玉的文化特征。西周时期的玉龙有单体龙、合体龙和龙纹,体现西周人对龙的崇拜。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出土玉器共544件(套),划分为礼仪玉器、佩饰玉器、生活用玉器、丧葬用玉器、玉石工具五类。佩饰玉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有25种(58.1%)、262件(套)(65.3%);21件玉龙划归为佩饰玉器,在佩饰玉器中,玉龙的数量仅次于玉鱼和玉鸟。本文根据玉龙的基本形制将其分为A型~F型共六型,对每种型和式的玉龙,从龙的头、嘴、眼、角和纹饰工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示了叶家山玉龙的丰富多彩和工艺创新。在与商代殷墟妇好墓玉龙、楚地和中原地区其它西周玉龙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蘑菇角+斜刀菱形眼+斜刀纹饰+方头闭嘴”工艺组合为叶家山西周早期玉龙的典型特点,蘑菇角是商代玉龙工艺的遗风;叶家山的玉龙虽然沿用了臣字眼,但是演变出了长眼角线。本研究成果为中国西周时期玉器与玉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龙 形制分类 工艺 玉文化 西周曾国墓
下载PDF
兴隆洼文化的两种类型玉器探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赫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48-51,共4页
本文以兴隆洼文化查海类型和白音长汗类型玉器为研究对象。查海类型玉器都出土于世俗人居住的聚落遗址,白音长汗类型的玉器都是出土于建在山顶之上的积石冢,二者表现在出土情况上的差异十分耐人寻味。兴隆洼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各类工具形... 本文以兴隆洼文化查海类型和白音长汗类型玉器为研究对象。查海类型玉器都出土于世俗人居住的聚落遗址,白音长汗类型的玉器都是出土于建在山顶之上的积石冢,二者表现在出土情况上的差异十分耐人寻味。兴隆洼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各类工具形玉器,与同类石质工具均不可同日而语,而是某种宗教礼仪用具。各类人形和动物形玉器以及人体佩戴玉器的性质和使用功能也应与特定的宗教礼仪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隆洼文化 玉器 功能 出土情况
下载PDF
大地湾遗址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正翠 《百色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14,共6页
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许多遗址中均有发现玉器。早期的玉器在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年代距今约7800—4800年的大地湾遗址,先民们在选择石材制器的过程中,将一些美石有意识的做成一些生活用具或装饰品,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 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许多遗址中均有发现玉器。早期的玉器在玉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年代距今约7800—4800年的大地湾遗址,先民们在选择石材制器的过程中,将一些美石有意识的做成一些生活用具或装饰品,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也揭开了中国西部玉文化的序幕。文章结合大地湾遗址考古资料,对出土的玉器从种类、工艺、功能等方面进行初步归纳分析。权且抛砖引玉,为研究者提供基础性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湾遗址 出土玉器 出土玉料 蛇纹石 透闪石
下载PDF
浅析结合出土文献对《说文·玉部》字的研究
16
作者 邹魏地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90-91,共2页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书中收集的玉部字量大、排位靠前,反映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本文提出研究《说文·玉部》字,不仅要从传世文献入手,更要注重结合出土文献,主要是出土玉器和出土古文字... 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是汉字学史上一部伟大的奠基性著作。书中收集的玉部字量大、排位靠前,反映了当时玉文化的繁荣。本文提出研究《说文·玉部》字,不仅要从传世文献入手,更要注重结合出土文献,主要是出土玉器和出土古文字进行综合研究,以达到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互补充印证的作用,从而达到弥补和修正《说文·玉部》字未收、错收的字形、字义及其他不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说文·玉部》 出土文献 出土玉器 出土古文字
下载PDF
多元、融合与创新——论三星堆-金沙遗址玉石器的跨文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方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CAS 2022年第6期13-29,共17页
在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祭祀活动场所中出土了大量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玉器,与同时期中国其他区域的玉文化面貌有所区别,但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玉器从其缘起到发展的过程中又都曾受到其他区域多... 在古蜀文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的祭祀活动场所中出土了大量极具鲜明的地域特色的玉器,与同时期中国其他区域的玉文化面貌有所区别,但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玉器从其缘起到发展的过程中又都曾受到其他区域多元玉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冲击,从器物类型、玉器组合、加工技术以及装饰特征等方面都明显继承和保留了许多外来文化因素。这些跨文化因素的植入直接推动了古蜀玉器的发生与发展,古蜀·玉器也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吸纳并要加以融合和创新,从而走向了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三星堆 金沙遗址 多元 吸收 融合 创新 繁荣
下载PDF
虢国墓地出土玉鹿比较研究
18
作者 张菁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4,共4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发掘的虢国贵族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通过对其中几件堪称佳作的玉鹿作品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当时制作玉器的精湛技艺,对两周史、玉器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虢国墓地 出土玉鹿 比较 研究
下载PDF
先秦出土透闪石玉料矿源研究的思考
19
作者 杨明星 苏越 +1 位作者 方婷 刘继富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透闪石玉产地溯源研究方法,探讨了现代产地溯源方法用于先秦玉料矿源研究的适用性,对当前先秦玉料矿源研究中的难点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对先秦矿源研究方法的思考和见解。要解决先秦玉料矿源问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出... 本文简要概述了现代透闪石玉产地溯源研究方法,探讨了现代产地溯源方法用于先秦玉料矿源研究的适用性,对当前先秦玉料矿源研究中的难点进行剖析,最后提出对先秦矿源研究方法的思考和见解。要解决先秦玉料矿源问题,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出土玉器携带的矿源特征;另一方面,在古采矿点发现不足的情况下,运用地质学、考古学、玉石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方法进行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闪石玉 先秦时期 出土玉器 矿源研究
原文传递
试论玉剑璏的时空格局
20
作者 梁壮 《博物院》 2023年第2期23-31,共9页
玉剑璏是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贵族佩剑剑鞘上的一种玉饰,本文搜集了国内271处遗址出土的346件玉剑璏,通过型式分析,将其形态分为五型,又据其顶面装饰特点将纹饰归为七类。综合考虑各时期玉剑璏的形态与纹饰特征,将其划分为萌芽、发展、... 玉剑璏是春秋晚期至魏晋时期贵族佩剑剑鞘上的一种玉饰,本文搜集了国内271处遗址出土的346件玉剑璏,通过型式分析,将其形态分为五型,又据其顶面装饰特点将纹饰归为七类。综合考虑各时期玉剑璏的形态与纹饰特征,将其划分为萌芽、发展、兴盛、衰落和消亡五个发展阶段。因这批材料具有相对明确的出土位置信息,进而勾勒出玉剑璏在春秋晚期的中原地区出现后迅速传播,两汉时广泛见于各地高等级墓葬,魏晋时期集中于南方长江一线的时空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剑璏 时空分布 出土文物 玉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