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fficient Acceleration of Solv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with the First Ki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Capillary Porous Radially Composite Cylinder Using Programmable Graphics Hardware
1
作者 Hira Narang Fan Wu Abdul Rafae Mohammed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19年第7期267-281,共15页
With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a huge amount of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a range of scientific phenomena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With the latest advance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a huge amount of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a range of scientific phenomena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capillary porous media,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necessary in analyzing a number of eventualiti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However, this procedure of numerical solu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for capillary porous media is very time consum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ursuit is at making use of one of the acceleration methods developed in the graphics community that exploits a 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 (GPU),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such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The nVidi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CUDA) programming model offers a correct approach of applying parallel computing to applications with 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 This paper suggests a true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while solv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for capillary porous radially composite cylinder with the first typ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Thi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usage of CUDA platform on nVidia Quadro FX 4800 graphics card. Our experimental outcomes exhibit the drastic overal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when GPU is used to illustrat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GPU can considerably accelerate the performance with a maximum found speedup of more than 5-fold times. Therefore, the GPU is a good strategy to accelerat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in porous me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olu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General Purpose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GPU) CUDA
下载PDF
An Efficient Acceleration of Solving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with the Second Ki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Capillary Porous Composite Cylinder Using Programmable Graphics Hardware
2
作者 Hira Narang Fan Wu Abdul Rafae Mohammed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2018年第9期24-38,共15页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increased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variou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phenomenon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omputing technology, increased efforts have gone into simulation of various scientific methods and phenomenon in engineering fields. One such case is the simula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capillary porous media,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analysing various scenario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nalysing such heat and mass transfer phenomenon in a given environment requires us to simulate it. This entails simulation of coupled heat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However, this process of numerical solution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is very much time consum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at utilizing one of the acceleration techniques developed in the graphics community that exploits a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The nVidia Compute Unified Device Architecture (CUDA) programming model caters a good method of applying parallel computing to program the graphical processing unit. This paper shows a good improvement in the performance while solving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equations for capillary porous composite cylinder with the second kind of boundary conditions numerically running on GPU. This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is implemented using CUDA platform on nVidia Quadro FX 4800 graphics car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depict the drastic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hen GPU is used to perform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GPU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performance with a maximum observed speedup of more than 7-fold times. Therefore, the GPU is a good approach to accelerate th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si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olutio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General Purpose 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GPU) CUDA
下载PDF
三套管式加肋相变蓄热单元的强化传热特性
3
作者 蒋静智 邵国伟 +2 位作者 崔海亭 李洪涛 杨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10-4221,共12页
相变蓄热技术在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等解决热能与用户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相变材料自身物性的限制,蓄热熔化时仍存在蓄热速度低、熔化不均匀等问题。本文以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单元为基本结构,利用FLUENT软件... 相变蓄热技术在利用工业余热、太阳能等解决热能与用户之间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受相变材料自身物性的限制,蓄热熔化时仍存在蓄热速度低、熔化不均匀等问题。本文以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单元为基本结构,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研究了在考虑自然对流情况下添加纵向肋片的不同参数(肋片数量、长度、厚度、偏心距及肋片排布方式)对三套管式相变蓄热单元蓄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套管式蓄热单元内外双壁面共同加热,与普通套管式蓄热单元相比,换热面积增大,相变材料全部熔化需要的时间缩短;加装纵向直肋片的三套管蓄热单元的熔化速度进一步加快,相同数量肋片下,肋片的长度和厚度是影响蓄热单元蓄热量与平均蓄热速率的主要因素,肋片长度占相变材料区域径向长度的50%时,蓄热单元的熔化速度加快幅度明显且蓄热量与平均蓄热速率较高。通过优化设计,发现内管向下偏移距离e对相变材料的熔化过程作用显著,偏心距离较短时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所需时间最少,相比光滑管蓄热单元,相变材料的熔化速率提升了48.5%,偏移距离过长则会延长蓄热时间;通过加密蓄热单元底部外层肋片的排布,蓄热单元的熔化进程有不同程度的加快,总体蓄热速率较原肋片结构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数值模拟 强化换热 传热肋片 潜热存储单元
下载PDF
基于圆台波浪形换热管的潜热储热单元性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丁丽华 徐洪涛 张晨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4-1223,共10页
为提高潜热储热单元(latent heat storage unit,LHSU)的储热性能,提出了三种优化换热管结构的新型LHSU,分别为圆台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和圆台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frustum wavy heat transfer tube lat... 为提高潜热储热单元(latent heat storage unit,LHSU)的储热性能,提出了三种优化换热管结构的新型LHSU,分别为圆台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和圆台波浪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frustum wavy heat transfer tube latent heat storage unit,FW-LHSU)。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了传统圆柱形换热管潜热储热单元(cylindrical heat transfer tube latent heat storage unit,C-LHSU)和三种新型LHSU的储热性能。此外,针对FW-LHSU研究了换热管壁面倾斜角度对储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提出的三种新型换热管结构均能增强储热性能,其中FW-LHSU储热效果最好,与C-LHSU相比,FW-LHSU的熔化时间缩短了32.64%,储热速率密度提高了48.1%。当增加FW-LHSU的换热管壁面倾斜角度时,其储热性能可进一步提高。当换热管倾斜角度从2°增加到8°时,FW-LHSU的储热时间可缩短37.00%、储热速率密度可提高48.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台波浪形换热管 相变材料 潜热存储单元 熔化时间 储热速率密度
下载PDF
基于中低温相变材料的管壳式储热单元传热性能数值分析
5
作者 王海岚 张晓宇 +3 位作者 国建鸿 赵勇 陈卓 王一波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76-3387,共12页
针对管壳式相变储热单元换热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带有径向矩形翅片的复合盐管壳式相变储热单元,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研究对比验证,然后选择适当的性能指标分析模拟结果。采用ANSYS FLUENT进行三维瞬态仿真,改变换热流体入口温度及储... 针对管壳式相变储热单元换热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带有径向矩形翅片的复合盐管壳式相变储热单元,进行数值模拟并与实验研究对比验证,然后选择适当的性能指标分析模拟结果。采用ANSYS FLUENT进行三维瞬态仿真,改变换热流体入口温度及储热单元翅片间距进行储热过程的数值计算,对相变材料温度变化、传热过程及熔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换热流体温度和缩小翅片间距是有效强化换热的手段。在本工作中,换热流体与相变材料复合盐CH_(3)COONa·3H_(2)O-KCl相变温差每增加5℃,相变材料熔化速率分别提升54.98%、 34.67%、 23.92%、 18.13%、 14.45%,潜热储热速率分别提升61.56%、 45.79%、 35.15%、27.04%、22.31%,速率提升效果均逐渐减弱。翅片间距每缩短10 mm,相变材料熔化速率分别提升32.37%、41.26%、38.66%,储热量随之减少6.40%、11.95%、6.55%,储能密度降低0.53%、10.97%、1.57%,实际应用中需综合换热能力、成本等方面问题选择合适的翅片间距。本工作可为实际工程中储热单元的设计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相变储热 管壳式储热单元 中低温相变材料 强化换热
下载PDF
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ORC系统建模与热经济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军胜 程新妮 +2 位作者 王欢欢 赵亮 董辉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98,105,共7页
本文以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热源,建立超临界ORC系统热力和经济模型,并选取R134a为ORC工质,研究变温热源下膨胀机的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工质冷凝温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 本文以烧结冷却烟气低温余热为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系统热源,建立超临界ORC系统热力和经济模型,并选取R134a为ORC工质,研究变温热源下膨胀机的进口温度和压力,以及工质冷凝温度对系统热经济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净输出功随膨胀机进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膨胀机进口压力和工质冷凝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系统单位温度的传热量随之均减小。当系统热力参数一定时,热源进口温度越大,系统净输出功和单位温度的传热量越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适宜的热源进口温度和系统热力参数使得ORC系统获得较大的净输出功和较小的单位温度传热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矿 余热回收 有机朗肯循环 净输出功 单位温度传热量
下载PDF
空气源分体式热管-热泵供暖系统在煤矿井口防冻中的特性研究
7
作者 任贵阳 鲍玲玲 +1 位作者 吕向阳 赵耀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93-98,共6页
为提高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同时更好地满足煤矿井口防冻特殊工艺要求,将空气源热泵与热管技术相耦合,使用小压比热泵机组搭建了空气源分体式热管-热泵供暖系统实验平台。该耦合系统中蒸发器和冷凝器两端均采用相变传热的方式,并对其进行... 为提高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同时更好地满足煤矿井口防冻特殊工艺要求,将空气源热泵与热管技术相耦合,使用小压比热泵机组搭建了空气源分体式热管-热泵供暖系统实验平台。该耦合系统中蒸发器和冷凝器两端均采用相变传热的方式,并对其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耦合供暖系统即使在0℃左右的室外条件下,耦合机组的系统制热性能仍可达到4.5以上,远远优于传统空气源热泵机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式热管 小压比热泵机组 相变传热 新型供暖系统
下载PDF
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8
作者 魏骏豪 孔令伟 +1 位作者 方刚毅 邢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1-549,共9页
[目的]探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过程中的实验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增材制造加工的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流动工况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实验,从结构和流动因素研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结果]通道宽度减... [目的]探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船用燃气轮机间冷过程中的实验换热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针对增材制造加工的叉排微通道换热器,在低流动工况条件下进行对流换热实验,从结构和流动因素研究叉排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结果]通道宽度减小0.50 mm使叉排换热器换热性能增强106.9%~61.9%;通道数增加1.6倍导致同流量下换热性能平均降低21.9%~50.8%,而同流速下换热性能平均降低11.6%;进口流量增加6.3倍,换热器换热性能提升44.0%;但换热性能受热侧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较小,相邻工况条件计算值变化最大仅为5.4%.[结论]工艺条件允许下减小通道尺寸可提升叉排微通道换热器性能,而增加通道数量则会带来负面影响;冷侧水进口流量增大能提升叉排微通道换热器换热量,从而增强换热性能;热侧空气进口温度的影响则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换热单元 叉排微通道换热器 微通道对流换热实验 增材制造
下载PDF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吸收器传热管腐蚀特性研究
9
作者 孟路 胡泳波 《世界有色金属》 2024年第8期56-59,共4页
本文采用挂样试验的方式,通过模拟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吸收器与发生器中溴化锂溶液浓度45%与61%条件下,氧含量分别为0.5%、1%、5%、10%、20%、30%时对B30传热管的腐蚀情况,研究了B30传热管的有氧腐蚀特性,分析了溴化锂溶液浓度与氧含... 本文采用挂样试验的方式,通过模拟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吸收器与发生器中溴化锂溶液浓度45%与61%条件下,氧含量分别为0.5%、1%、5%、10%、20%、30%时对B30传热管的腐蚀情况,研究了B30传热管的有氧腐蚀特性,分析了溴化锂溶液浓度与氧含量的腐蚀影响因素与机理,结果表明当溴化锂溶液浓度为45%时,只要氧含量高于5%,B30传热管就会出现麻点状腐蚀,氧含量高于20%,B30传热管明显点蚀,深度达到0.5mm;当溴化锂溶液浓度为61%时,只有当氧含量达到30%,B30传热管才会出现明显的腐蚀麻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吸收器 发生器 B30传热管 有氧腐蚀
下载PDF
高速动车组明线交会对空调机组冷凝器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苏慈 张英利 +2 位作者 易青慧 王凯 王豪华 《制冷与空调》 2024年第10期16-22,35,共8页
针对高速动车组明线交会时的空气压力波对司机室和客室车顶空调机组冷凝器性能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交会速度下空调机组冷凝器进、出风口表面压力分布及其对空调机组冷凝器散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器进出风口压差随高速动... 针对高速动车组明线交会时的空气压力波对司机室和客室车顶空调机组冷凝器性能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交会速度下空调机组冷凝器进、出风口表面压力分布及其对空调机组冷凝器散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器进出风口压差随高速动车组交会速度的提升不断增大,交会过程对头车空调机组冷凝器进出风口压差的影响较大,尾车次之,中间车最小;交会速度200km/h以上时,司机室空调机组冷凝风量均不满足要求,冷凝器散热效果较差,而客室空调机组冷凝器散热效果在不同交会速度下均能满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动车组 空调机组 冷凝器 压力 换热
下载PDF
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性能参数模拟与优化设计
11
作者 底彬 刘泽华 +2 位作者 张舒涵 刘英博 朱鹏飞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为了降低洁净室全新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基于深圳某生物医药洁净车间的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采用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建立盘管数学模型,模拟系统性能参数,并设计正交试验分析因素主次和优方案,最后提出一种加强换热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水... 为了降低洁净室全新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基于深圳某生物医药洁净车间的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采用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建立盘管数学模型,模拟系统性能参数,并设计正交试验分析因素主次和优方案,最后提出一种加强换热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水流量在2.5kg/s时,盘管换热量达到峰值。室外温湿度增加,热回收量最大增幅88%,室内温湿度增加,热回收量最大减幅14%。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热回收量的因素主次为水流量、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室内相对湿度,优方案为水流量3.5kg/s,室内温度24℃,室内相对湿度50%。加强换热后系统总体节能20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净室 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 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平板式相变储能单元空气侧表面换热性能分析
12
作者 张楠 陆威 +2 位作者 吴志根 齐孝圣 苗冉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3-57,共5页
为提高平板式储能单元的换热性能,通过储能单元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相变储能单元不同表面结构对储能单元换热特性的影响。储能单元内部的相变材料(石蜡)熔化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石蜡开始软化,相变材料侧热阻较大,因此空气侧花纹结构对... 为提高平板式储能单元的换热性能,通过储能单元的换热性能实验,研究相变储能单元不同表面结构对储能单元换热特性的影响。储能单元内部的相变材料(石蜡)熔化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石蜡开始软化,相变材料侧热阻较大,因此空气侧花纹结构对总体换热影响较小;第2阶段石蜡快速熔化,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侧热阻减小,空气侧表面花纹结构强化了空气侧换热,总体换热能力得到有效强化。花纹储能单元表面的花纹通过增加传热面积、增强储能单元表面空气扰动,达到强化换热的效果,使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长比光滑储能单元缩短27%—55%。相变储能单元瞬时热流量随时间呈现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能单元 强化换热 相变石蜡 熔化分析
下载PDF
Performance of Thermal Energy Storage Unit Using Solid Ammoniated Salt (CaCl<sub>2</sub>-NH<sub>3</sub>System) 被引量:2
13
作者 Yuki Sakamoto Hideki Yamamoto 《Natural Resources》 2014年第8期337-342,共6页
The exothermic chemical reaction of CaCl2 (calcium chloride) with NH3 (ammonia) can be utilized as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Since this reaction is a typical gas-solid reaction, the reaction rate is controlled by the ... The exothermic chemical reaction of CaCl2 (calcium chloride) with NH3 (ammonia) can be utilized as an energy storage system. Since this reaction is a typical gas-solid reaction, the reaction rate is controlled by the heat transfer rat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ow heat transfer rate of the ammoniation and the deammoniation of CaCl2, the influence of a heat transfer media (Ti: titanium) on the heat transfer rate of the solid ammoniated salt (CaCl2&#46mNH3) was studied and tested experimentally. The performanc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various weight ratios of Ti. No decrease of the activation of chemical reaction and no corrosion of experimental apparatus were observed on the repeated runs (≥30 times each). The heat transfer rate of ammoniated salt was greatly improved by adding Ti under the constant pressure (0.5 MPa). The reaction time required for the ammoniation of CaCl2 mixed with Ti was approximately 16% - 54% shorter than that of CaCl2 alone, and the reaction time required for the deammoniation was also approximately 19% - 59% shorter than that of CaCl2 al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Storage unit Calcium Chloride (CaCl2) Ammonia (NH3) Ammoniated SALT AMMONIATION heat transfer Media
下载PDF
圆柱形相变单元的蓄热装置蓄热特性分析
14
作者 方桂花 连小刚 +1 位作者 张振华 谭心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68,共5页
设计了基于圆柱形相变蓄热单元的相变蓄热装置,通过循环实验对蓄热装置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装置的蓄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等质量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时,相变单元数量对装置蓄热速率的影响较大;蓄热单元布... 设计了基于圆柱形相变蓄热单元的相变蓄热装置,通过循环实验对蓄热装置的运行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了装置的蓄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等质量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时,相变单元数量对装置蓄热速率的影响较大;蓄热单元布置间距对装置蓄热速率的影响较小;当增大换热流体(Heat Transfer Fluid,HTF)的流量时,装置总蓄热时间分别缩短了14.5%和29%;提高换热流体入口温度时,不仅增加了蓄热装置的总蓄热量,并且总体蓄热时间分别缩短了10.6%和1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热 相变蓄热单元 蓄热装置 强化换热 相变材料
下载PDF
化工原理热量传递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荣 曹阳 +2 位作者 余晓清 高轶群 谢贵明 《化工管理》 2023年第26期16-19,共4页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讲堂。文章以传热章节为例,设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教学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并创建章节思政关联图,设计并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全时域的课程思政教育...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讲堂。文章以传热章节为例,设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个教学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并创建章节思政关联图,设计并实施了“课前、课中、课后”全时域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案,探索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方法,提升了育人和育才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原理 课程思政 热量传递过程 教学实践
下载PDF
基于主动旋转的螺旋翅片储热单元传热性能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立强 阎帅 +3 位作者 钮晓博 张文成 胡志鹏 王亚鹏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23年第6期553-560,共8页
相变储热技术可有效缓解能源间歇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在电力灵活性及调度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为提高相变储热单元的储热效率,以螺旋翅片相变储热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旋转储热单元内部螺旋翅片从而加快单元内部传热进程,并运用FLUENT软件... 相变储热技术可有效缓解能源间歇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在电力灵活性及调度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为提高相变储热单元的储热效率,以螺旋翅片相变储热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旋转储热单元内部螺旋翅片从而加快单元内部传热进程,并运用FLUENT软件对螺旋翅片储热单元在不同旋转速率及不同无量纲螺距下的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旋转螺旋翅片可以有效提高储热单元的传热效率,螺旋翅片旋转速率分别为3、5、7和10 rev/min的储热单元对比静止工况下储热单元完全熔化时间分别缩短了5000、2750、1250和750 s。在四种旋转速率下,储热单元的熔化强化率在0~6000 s增长迅速,并在6000 s左右达到最大值,3 rev/min的储热单元熔化强化率达到了240%,而10 rev/min的储热单元由于旋转速率过快从而破坏翅片表面对流涡胞,熔化强化率仅为180%。当螺旋翅片体积分数不变、对比其他旋转速率工况,旋转速率为3 rev/min,无量纲螺距P为0.46的储热单元传热效率最好,熔化强化率最大达到了200%。研究结果可为相变储热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热单元 传热过程 数值模拟 螺旋翅片 动态旋转
下载PDF
导风板对空调风量及室内气流组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恒庆 杨杰 +1 位作者 陈超 闫建芳 《家电科技》 2023年第1期30-33,共4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对四面出风嵌入式空调导风板在不同角度下的室内气流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出各个出风口风量以及整体风量的大小,利用MATLAB采用数值拟合方法得出导风板角度与风量的数值关系,得出五次多项式能够准确描述风...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CM+,对四面出风嵌入式空调导风板在不同角度下的室内气流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出各个出风口风量以及整体风量的大小,利用MATLAB采用数值拟合方法得出导风板角度与风量的数值关系,得出五次多项式能够准确描述风量与静态角度的关系;并通过对1.5 m高度平面的速度场与温度场仿真,得出导风板处于40°时,室内气流更能满足舒适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风板 空调室内机 流动与传热仿真 室内气流组织 舒适性
下载PDF
天然气脱轻烃装置制冷剂循环系统的多参数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开宇 钟伟 +4 位作者 李建刚 严志强 陈颖 曹改瑜 刘桂莲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23年第6期448-455,共8页
为降低制冷装置区能耗及确保主冷箱最大传热温差低于25.00℃的综合控制目标,使用化工稳态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 V 10版,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榆林)油气有限公司1.09万t/a天然气脱轻烃装置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供冷(MRC)系统进行了建模,... 为降低制冷装置区能耗及确保主冷箱最大传热温差低于25.00℃的综合控制目标,使用化工稳态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 V 10版,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榆林)油气有限公司1.09万t/a天然气脱轻烃装置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供冷(MRC)系统进行了建模,并构建了主冷箱冷热复合曲线,进行了多参数灵敏度分析优化。结果表明:该MRC系统关键控制参数的制冷剂分离器温度、主冷箱高压制冷剂流量最优值分别为1.75℃,64 960.00 m^(3)/h,制冷剂压缩机入口、出口压力的最优值分别为270.00,2 940 kPa;在该最优工况下运行的主冷箱内最大传热温差为23.47℃,较优化前降低了2.37℃,制冷装置区能耗为5 799.17 kW,较优化前降低了2 256.82 kW,降幅为28.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供冷系统 天然气脱轻烃装置 主冷箱 最大传热温差 多参数优化 节能降耗
下载PDF
弓形导流板对“V”型直接空冷单元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李莹莹 阴继翔 +2 位作者 张辉 王国栋 李娜英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1-326,342,共7页
采用CFD软件对“V”型直接空冷单元在环境横向风影响下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模拟研究。为缓解翅片管束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在“V”型直接空冷单元风机出口处加装弓形导流板。首先对加装导流板前后空冷单元的内部流场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CFD软件对“V”型直接空冷单元在环境横向风影响下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模拟研究。为缓解翅片管束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在“V”型直接空冷单元风机出口处加装弓形导流板。首先对加装导流板前后空冷单元的内部流场进行对比分析;随后探究了弓形导流板不同数量、倾角及高度对内部空气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对参数进行了优化;最后比较了空冷单元内加装最优化的弓形与矩形导流板的换热效果。结果表明:在空冷单元的风机出口加装弓形导流板可有效减弱环境风的不利影响,使散热器出口的速度及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局部高温区域逐渐消失,改善了空冷单元的换热性能;在弓形导流板数量为4块、倾角为20°、高度为0.8m时导流效果最佳;与矩形导流板相比,弓形导流板对空冷单元散热效果的改善较为明显。论文所得结果可为空冷单元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型直接空冷单元 弓形导流板 流动传热特性 环境风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性能参数模拟与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底彬 刘泽华 +2 位作者 张舒涵 刘英博 朱鹏飞 《洁净与空调技术》 2023年第2期55-59,共5页
为了降低洁净室全新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基于深圳某生物医药洁净车间的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采用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建立盘管数学模型,模拟系统性能参数,并设计正交试验分析因素主次和优方案,最后提出一种加强换热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水... 为了降低洁净室全新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基于深圳某生物医药洁净车间的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采用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建立盘管数学模型,模拟系统性能参数,并设计正交试验分析因素主次和优方案,最后提出一种加强换热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水流量在2.5kg/s时,盘管换热量达到峰值。室外温湿度增加,热回收量最大增幅88%,室内温湿度增加,热回收量最大减幅14%。通过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热回收量的因素主次为水流量、室外温度、室内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室内相对湿度,优方案为水流量3.5kg/s,室内温度24℃,室内相对湿度50%。加强换热后系统总体节能20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洁净室 液体循环热回收系统 效能-传热单元数法 正交试验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