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作模式及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8
1
作者 吴玉红 王吕 +5 位作者 崔月贞 郝兴顺 王保军 田霄鸿 李小刚 秦宇航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26-1937,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 【目的】研究不同水旱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为多元化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水稻提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韩塘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包含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2个处理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油菜–水稻(R–R)、绿肥(紫云英)–水稻(G–R)、冬闲–水稻(W–R)3种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设秸秆不还田和秸秆还田,共6个处理。水稻收获后,测定了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以及0—20 cm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轮作模式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影响显著,轮作模式的培肥效果表现为R–R>W–R>G–R。同一轮作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两年平均增幅分别为4.09%~18.89%、6.84%~24.06%、9.63%~17.43%、9.10%~41.05%、3.72%~17.36%。轮作模式对供试品种穗粒数影响显著,秸秆还田则对穗粒数和有效穗影响显著。轮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秸秆还田对产量无显著影响。R–R模式下‘荃香优1521’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1.71%和8.95%,‘黄华占’产量分别较G–R和W–R增产5.51%和6.41%。轮作模式对稻米外观品质影响不显著,对整精米率、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影响显著。G–R模式较R–R和W–R显著增加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平均增幅分别为11.01%、−2.56%、4.6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整精米率和食味值,增幅分别为0.48%~3.12%和0.45%~4.79%。【结论】油菜–水稻、绿肥(紫云英)–水稻、冬闲–水稻3种模式下,周年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穗粒数和有效穗,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提高营养品质和蒸食品质。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改善稻米品质的优势明显,因此,绿肥(紫云英)–水稻轮作结合稻草周年全量还田是一种适合汉中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籼稻 紫云英 秸秆全量还田 土壤肥力 稻米品质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立娜 曹桂兰 韩龙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3481-3488,共8页
【目的】通过对中国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不同地理来源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差异,为旱稻地方品种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SSR引物对来自中国17个省份或地区的158份旱稻地方品... 【目的】通过对中国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不同地理来源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差异,为旱稻地方品种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SSR引物对来自中国17个省份或地区的158份旱稻地方品种以及20份巴西旱稻种质进行SSR标记多态性、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在中国旱稻地方品种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08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变异在2—2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8974个,其中RM72、RM241、RM232和RM412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分别为21、17、16和1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在0.0435—0.8989,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153,其中RM232、RM72和RM241的基因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8989、0.8914和0.8883。籼型旱稻地方品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4359和0.6227,而粳型旱稻地方品种分别为6.9744和0.5087。籼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间遗传一致性变异在0.4007—0.8959,平均为0.7168,而粳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间遗传一致性变异在0.5803—0.9581,平均为0.7643。【结论】籼型旱稻地方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粳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间粳型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一致性高于籼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粳型旱稻地方品种间遗传相似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而籼型旱稻地方品种间遗传相似性与地理位置未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地方品种 籼稻 粳稻 遗传多样性 遗传相似性
下载PDF
优质籼型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HS的光温反应特性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国强 郭建夫 +1 位作者 尹建英 郭武强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2-77,共6页
通过9种人控光温组合处理,结合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HS育性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长对GHS的育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日长15.0h条件下,其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在13.0h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为24.0℃以下;在11.0h条... 通过9种人控光温组合处理,结合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旱稻光温敏核不育系GHS育性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日长对GHS的育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日长15.0h条件下,其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3.0℃;在13.0h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为24.0℃以下;在11.0h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上升到24℃以上。GHS光敏性较强,可育花粉率的光长影响率达72.53%,比对照培矮64S高出7.12个百分点。对GHS可育花粉率的方差分析表明,GHS的温度效应不显著(P>0.05),光长效应显著(0.01<P<0.05),光温互作效应极显著(P<0.01),属不育起点温度较低、不育临界光长较短的光温互作型两用核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条件下,GHS有2个育性转换期,连续稳定不育期达145d以上,正常年份可进行晚季安全制种,但没有适合GHS繁殖的光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旱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GHS 光温反应特性 育性表现
下载PDF
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5 位作者 文国松 李自超 李华俊 王象坤 陈德兵 罗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4期14-16,27,共4页
以 8 5 6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在双季籼稻区 (5 0 0m)作早稻种植 ,成熟收获种子留稻桩30~ 4 0cm ,在不施肥条件下进行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与籼粳、水陆、粘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籼、粳亚种间的再生力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中... 以 8 5 6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在双季籼稻区 (5 0 0m)作早稻种植 ,成熟收获种子留稻桩30~ 4 0cm ,在不施肥条件下进行云南稻种核心种质的再生力与籼粳、水陆、粘糯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籼、粳亚种间的再生力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其中再生能力较强的粳稻品种中多数携有热带粳稻的血缘。 (2 )一些陆稻品种的再生能力明显强于水稻 ,有些糯稻品种的再生能力也强于粘稻。 (3)强再生能力基因不仅存在于籼稻中 ,而且存在于粳稻中 ,也存在于陆稻和糯稻品种中 ,因此从不同类型的云南稻种核心种质中发掘丰富的强再生力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稻种 核心种质 再生力 籼粳 水陆 粘糯
下载PDF
云南陆稻品种籼粳分化与遗传变异 被引量:9
5
作者 徐建欣 王云月 +2 位作者 姚春 刘云霞 汤淼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2705-2714,2781-2783,共10页
利用34个籼粳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分子标记和24个SSR分子标记对云南113个陆稻品种的籼粳分化与遗传变异进行分析.InDel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云南陆稻以粳稻(粳型、偏粳型)品种为主,占总品种的83.2%.聚类结果显示,... 利用34个籼粳特异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分子标记和24个SSR分子标记对云南113个陆稻品种的籼粳分化与遗传变异进行分析.InDel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云南陆稻以粳稻(粳型、偏粳型)品种为主,占总品种的83.2%.聚类结果显示,云南陆稻品种明显聚为4大类群(籼型、偏籼型、粳型、偏粳型),支持InDel分子标记鉴定结果.重新将云南陆稻品种的种植区域划分为2个:(1)海拔1250m以下为籼粳稻混合种植区;(2)海拔1250m以上为粳稻种植区.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陆稻籼粳亚种间遗传多样性均很丰富,籼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粳稻品种且差异显著.分子方差分析显示,云南陆稻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亚种内(占总变异81%),亚种间遗传变异占19%.不同地区间陆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表明,滇西南与滇南地区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是云南陆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半山云雾多湿区作为云南陆稻品种的传统种植区域,保留大量的遗传变异与稻种资源,是开展陆稻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核心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稻 插入缺失 籼粳分化 遗传变异 SSR分子标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