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东南稻区水稻钵盘旱育机插秧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
1
作者 金桂秀 《北方水稻》 CAS 2023年第3期52-54,共3页
水稻钵盘旱育机插秧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升级换代新技术,该技术比传统平盘(软盘)育秧机插技术更先进,播量精确均匀,育秧效率高,育成的秧苗整齐健壮,移栽不伤根,分蘖早而多,穗层整齐、成穗率高,产出的稻米品质优,节本... 水稻钵盘旱育机插秧绿色高效生产新技术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升级换代新技术,该技术比传统平盘(软盘)育秧机插技术更先进,播量精确均匀,育秧效率高,育成的秧苗整齐健壮,移栽不伤根,分蘖早而多,穗层整齐、成穗率高,产出的稻米品质优,节本增效。从鲁东南稻区生产实际出发,主要从机插水稻品种的选择、育秧土及秧床准备、播种摆盘、育秧管理、大田准备、插秧、大田管理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该项水稻生产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东南稻区 水稻 钵盘旱育机插秧 技术
下载PDF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赵其国 徐梦洁 吴志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33-442,共10页
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 针对东南红壤丘陵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区域PRESD系统构型方法对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子系统逐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其1988~1996年间的农业发展可持续程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此前利用遥感等手段取得的评价结果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指标体系的适用性以及红壤地区农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障碍一水土流失问题,并因此提出了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红壤丘陵地区 农业 可持续发展 人口 资源 环境 经济 区域PRESD系统 评价指标体系
下载PDF
东北典型丘陵漫岗区沟谷侵蚀动态及空间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晓燕 王宗明 +1 位作者 张树文 闫业超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1-536,共6页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 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例,分析1954年和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探讨研究区土壤侵蚀的时空动态变化,并以侵蚀沟密度变化值为依据进行不同分区侵蚀因素的耦合分析。结果表明:过去46年间,克山县东南部侵蚀沟密度趋于减少,西北部侵蚀沟密度增大。1954~2000年侵蚀沟密度变化值在侵蚀减弱区与高程和坡度呈负相关,在侵蚀增强区呈正相关。随着坡长增加,侵蚀沟密度变化量呈增加趋势。侵蚀沟变化与坡长相关性最大,R2达0.974 3,其次为高程,R2为0.689 3,与坡度的相关性最小,R2为0.343 7。结果表明,高程和坡度不是东北丘陵漫岗地区土壤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坡长是该区侵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与草地面积明显减少加速侵蚀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漫岗区 沟谷密度 土壤侵蚀动态 遥感和GIS技术 黑龙江省克山县
下载PDF
基于GIS的湘中紫色土丘陵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以衡南县谭子山镇紫色土综合治理试验区为例 被引量:26
4
作者 谢树春 赵玲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文章以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试验区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评价系统中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阐述了如何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紫色土丘陵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试图为我国南方同类地... 文章以湘中紫色土丘陵综合治理试验区为研究范围,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评价系统中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阐述了如何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紫色土丘陵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试图为我国南方同类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中国 试验区 丘陵地区 评价系统 土地资源 衡南县 紫色土 综合治理 南方
下载PDF
辽西低山丘陵区坡地砾石含量及粒径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吕刚 王婷 +2 位作者 王韫策 翟景轩 李叶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6-92,共7页
基于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比分析辽西低山丘陵区坡地不同粒径及砾石含量的土壤入渗规律,并采用4种模型分析了含砾石土壤对传统土壤入渗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粒径一定时,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减少,随累积入渗量的增加土柱湿... 基于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比分析辽西低山丘陵区坡地不同粒径及砾石含量的土壤入渗规律,并采用4种模型分析了含砾石土壤对传统土壤入渗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粒径一定时,随砾石含量的增加土壤累积入渗量减少,随累积入渗量的增加土柱湿润锋变化速率由小变大;砾石含量小于20%时,湿润锋前进到一定深度下,土壤累积入渗量随粒径的增加而增大;当砾石含量增大到一定值时,砾石含量相同直径不同的土壤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随时间的变化基本无差异。累积入渗量与湿润锋推进距离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利用Green-Ampt模型、通用模型、Horton模型和Kostiakov模型对入渗率与入渗历时的关系进行拟合,其中砾石含量为5%时,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砾石含量为10%~30%时通用模型适用性更强,Horton模型拟合效果最差,其他模型拟合效果因砾石含量及粒径等因素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砾石 入渗模型 累积入渗量 辽西低山丘陵区
下载PDF
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许晓鸿 隋媛媛 +2 位作者 张瑜 王永丰 刘明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5,47,共5页
采用室内分析与野外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PIC(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研究了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抗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 采用室内分析与野外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PIC(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研究了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抗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0—5cm土层<20—25cm土层<40—45cm土层,坡下部<坡上部,7°<10°。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中值粒径无明显变化规律。(2)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它与土壤容重和有机质相关性较好。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崩解速率越小。(3)土壤崩解速率随坡度和坡位变化规律一般表现为:坡上部>坡下部,7°<10°。(4)该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处于0.20~0.40之间,土壤抗蚀性能较弱,应加强土壤抗侵蚀研究及水土流失方面的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漫岗区 坡耕地 崩解速率 抗蚀性
下载PDF
太湖地区丘陵旱地土壤磷的吸持解吸特征 被引量:18
7
作者 高超 张桃林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5-260,共6页
旱地土壤中流失的磷是地表水体中磷的重要来源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对比太湖地区丘陵旱地土壤和水稻土对磷的吸持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虽然旱地土壤对磷的固定能力略高于水稻土 ,但由于旱地土壤的有效磷水平普遍高于水稻土 ,因而前者磷的吸... 旱地土壤中流失的磷是地表水体中磷的重要来源 ,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对比太湖地区丘陵旱地土壤和水稻土对磷的吸持解吸特征 ,结果表明虽然旱地土壤对磷的固定能力略高于水稻土 ,但由于旱地土壤的有效磷水平普遍高于水稻土 ,因而前者磷的吸持饱和度 (DPS)要大大高于后者 ,这就决定了旱地土壤中的磷被淋溶或以溶解态随径流流失的风险和数量也显著高于水稻土 .磷吸持饱和度是土壤磷素水平和土壤固磷能力的综合指标 ,更能反映土壤固相中的磷进入液相的难易程度 ,可以作为评价水 -土界面磷迁移能力的重要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旱地土壤 吸持 解吸 水稻土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徐畅 谢德体 +2 位作者 高明 陶春 余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0,共6页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小流域常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以及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免耕+横坡垄作... 为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旱坡地氮磷流失特征,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对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王家沟小流域常规耕作方式(顺坡耕作)以及水土保持耕作方式(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免耕+横坡垄作、常规横坡耕作)下土壤氮素和磷素的流失量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旱坡地土壤氮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径流中氮素的流失量相对较小,最大值仅为53.63mg/m2;而泥沙中所携带的氮素流失量相对较大,其最大值达131.25mg/m2;整个观测期内,氮素的流失主要以颗粒态为主,颗粒态氮的流失量占总氮流失量的53.0%~62.0%。(2)就旱坡地土壤磷素的流失特征而言,各处理径流中磷素的总体规律基本表现为:常规顺坡耕作>常规横坡耕作>免耕+顺坡种植+稻草覆盖>常规顺坡耕作+PAM土壤调节剂>免耕+横坡垄作>常规顺坡耕作+植物篱;泥沙中所携带的磷素流失量相对于径流中的磷素流失量而言较大,最大值为58.14mg/m2;整个观测期内,颗粒态总磷流失量为水溶态总磷流失量的1.75~2.15倍,流失方式同样以颗粒态为主。总体而言,水土保持耕作方式下的氮磷流失量均小于常规耕作处理,能有效减少径流及泥沙中各形态氮磷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旱坡地 耕作措施 养分流失
下载PDF
南水北调西线深埋长隧洞引水工程的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媛 李冬田 +1 位作者 王建平 宗国庆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31-133,共3页
针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工作条件,采用了以查明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为目的的高寒区遥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方法。多时相、多层次的遥感解译是整个调查的基础,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的密切结合是调查精度的保证。采用... 针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和工作条件,采用了以查明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为目的的高寒区遥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方法。多时相、多层次的遥感解译是整个调查的基础,遥感解译与地面调查的密切结合是调查精度的保证。采用小流域水文图分析与泉、溪测流结合,研究地下水径流量的分布。通过多种水文地质试验,结合地质地貌环境的综合分析获得岩体透水性参数。旨在为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提供若干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 水文地质 遥感 高寒地区
下载PDF
减量施肥对湖垸旱地作物产量及氮磷径流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56
10
作者 段然 汤月丰 +4 位作者 文炯 吴翠霞 彭长城 白玲玉 曾希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6-543,共8页
为探明洞庭湖区旱地生产中的氮磷盈余问题,利用在该区域连续两年的玉米油菜轮作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玉米:400 kg(N).hm 2,90 kg(P2O5).hm 2,135 kg(K2O).hm 2;油菜:180 kg(N).hm 2,65 kg(P2O5).hm 2,60 kg(K2O).... 为探明洞庭湖区旱地生产中的氮磷盈余问题,利用在该区域连续两年的玉米油菜轮作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玉米:400 kg(N).hm 2,90 kg(P2O5).hm 2,135 kg(K2O).hm 2;油菜:180 kg(N).hm 2,65 kg(P2O5).hm 2,60 kg(K2O).hm 2]、常规施肥减氮15%、减氮30%、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常规施肥减磷20%共5个处理下,玉米和油菜产量、氮磷肥利用率、氮磷径流损失量以及土壤氮磷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现有施肥水平下(常规施肥),减量施肥对玉米和油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处理下玉米和油菜对氮磷养分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其中氮素利用率较常规施肥处理两年平均提高7.96%和4.89%、磷素利用率提高2.02%和2.56%;同时,减量施肥各处理下氮磷径流损失量与常规处理比较,分别减少3.54%~29.36%和7.14%~35.71%;试验期内,减量施肥下土壤全量氮磷及硝态氮含量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根据本研究结果,各施肥处理中,以缓控释肥减氮30%+减磷20%处理效果更佳。研究结果可以为该地区旱地作物合理施肥、区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洞庭湖区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湖垸旱地 减量施肥 氮磷流失 缓控释肥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和微地形的红壤丘岗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性 被引量:17
11
作者 罗勇 陈家宙 +1 位作者 林丽蓉 王双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6-41,共6页
在红壤丘岗区冬春两季,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红壤丘岗区一块包含茶地、旱地和林地的缓坡的地表层和深层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下,林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茶地和旱地,整体采... 在红壤丘岗区冬春两季,以网格采样法测定了红壤丘岗区一块包含茶地、旱地和林地的缓坡的地表层和深层土壤含水率,采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单一土地利用下,林地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茶地和旱地,整体采样区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单一土地利用。同一季节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具有类似的变异趋势;土壤水分在不同利用下存在截然不同的变异特征。通过半方差分析发现,茶地-旱地交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低于其他地方;另一方面,茶地-旱地土壤水分不具备空间相关性。另外,采样区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且季节性变化明显, 在冬季,土地利用和微地形共同影响水分变异特征;而在春季,土地利用是土壤水分变异的主导因素。除茶地-旱地交界区冬季水分不具有空间相关性外,土壤水分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变异特征和空间连续性,因此可以利用地统计学在整体采样区进行水分空间变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含水率 时空变异性 微地形 红壤丘岗区 地统计学 林地-旱地交界区
下载PDF
丘陵红壤区旱稻需水量试验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水建国 叶元林 +2 位作者 王安明 廖根清 李卡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8,共4页
应用“坑测法”测定了旱稻需水量 ,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地区旱稻需水量为 5 14 .0 mm。该需水量约为同期降雨量的 6 1% ,一般年景不用灌溉。过多过少水量都影响旱稻生长 ;低于 35 0 .0 mm不能成穗。旱稻根系发达 ,吸水吸肥和抗... 应用“坑测法”测定了旱稻需水量 ,结果表明 :中亚热带丘陵红壤地区旱稻需水量为 5 14 .0 mm。该需水量约为同期降雨量的 6 1% ,一般年景不用灌溉。过多过少水量都影响旱稻生长 ;低于 35 0 .0 mm不能成穗。旱稻根系发达 ,吸水吸肥和抗旱能力强 ,特别适宜丘陵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红壤区 旱稻 坑测法 生态需水量
下载PDF
不同轮作制度下红壤旱地水分时空变化对稻草覆盖的响应 被引量:4
13
作者 肖孔操 黄道友 +1 位作者 刘守龙 朱捍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9-222,共4页
依托湖南桃源红壤旱地轮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轮作制度下(甘薯-油菜,绿豆-蚕豆)两种类型旱地(平旱地、坡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稻草覆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稳定性增强,其中坡旱... 依托湖南桃源红壤旱地轮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轮作制度下(甘薯-油菜,绿豆-蚕豆)两种类型旱地(平旱地、坡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稻草覆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稳定性增强,其中坡旱地的含水量和变异幅度均高于平旱地(尤其在0-20 cm,20-40 cm土层);稻草覆盖后,同一轮作制度坡、平两种类型旱地0-20 cm表土层水分含量均有增加,平旱地效果更为明显,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明显下降;同在坡旱地覆盖稻草,绿豆-蚕豆轮作地土壤绝对含水量明显增加(0-20 cm,40-60 cm效果更加明显),而甘薯-油菜轮作明显提高了0-20 cm表土层水分含量,吸收消耗了20-40 cm,40-60 cm深层相对丰裕的水分;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各处理0-20 cm表土层水分含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与休闲地相比,除平旱地甘薯-油菜+稻草覆盖外,其它处理土壤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稻草覆盖是亚热带红壤旱地季节性干旱防御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轮作制度 稻草覆盖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14
作者 李明德 刘琼峰 +2 位作者 吴海勇 汤睿 戴子武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22-1526,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T1)、翻耕(T2)、免耕+秸秆覆盖(T3)、翻耕+秸秆覆盖(T4)、翻耕+秸秆深埋(T5)5种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状况及玉米(ZeamaysL)产量。结果表明,使用了秸秆的耕作方式(T3、T4、T5)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玉米产量;翻耕与免耕相比,翻耕能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提高玉米产量,但翻耕土壤中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比免耕土壤中低。T5对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及提高玉米产量有最好的效果;T3对提高耕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明显,对改善土壤结构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因此,丘陵区红壤旱地采用翻耕+秸秆深埋的耕作方式,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区 红壤 旱地 耕作方式 土壤理化性状 玉米产量
下载PDF
河源干旱地区人居环境调查与研究——甘南藏族山地聚落的生态适应性浅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韩晓莉 李志民 王军 《华中建筑》 2007年第1期165-168,共4页
该文通过对位于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山地聚落形态及发展机制的调查和剖析,指出传统聚落作为将社会、人居、生态相结合的基本单元,是这一地区居民生态、社会、物质观念的集中体现,控制着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并通过分析传统聚落形... 该文通过对位于黄河首曲的甘南藏族山地聚落形态及发展机制的调查和剖析,指出传统聚落作为将社会、人居、生态相结合的基本单元,是这一地区居民生态、社会、物质观念的集中体现,控制着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发展。并通过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自然生态循环间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传统聚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应反思的几个问题,为避免城市建设中生态、历史文化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提出控制性原则,旨在维持这一地区脆弱生态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山地聚落 生态 适应性 河源地区 人居环境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16
16
作者 吕刚 吴祥云 +3 位作者 雷泽勇 王东升 班小峰 张景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04-208,共5页
以荒山为对照,对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容重以荆条纯林的最小,杨树纯林的最大;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是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纯林的最小;林地表层土... 以荒山为对照,对辽西半干旱低山丘陵区人工林地表层土壤水文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容重以荆条纯林的最小,杨树纯林的最大;林地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是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纯林的最小;林地表层土壤蓄水容量、有效蓄容、毛管持水量均高于荒山,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的最小,其中蓄水容量位于701.8-1 328.4 t/hm^2之间,有效蓄容位于41.2-411.6 t/hm^2之间,毛管持水量位于660.6-916.8 t/hm^2之间;林地表层土壤入渗能力较强,以荆条纯林的最大,杨树的最小,稳渗率位于0.03-6.11 mm/min之间,并与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林地表层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良好的幂函数关系;林地表层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大小顺序为荆条纯林〉山杏荆条混交林〉樟子松封育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油松荆条混交林〉沙棘纯林〉杨树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文效应 人工林地 辽西半干旱区 低山丘陵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太湖地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聪聪 陈效民 +4 位作者 张勇 邱金思 余晓 潘根兴 张旭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4454-4463,共10页
【目的】研究太湖地区气象因子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厘定影响农田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野外试验研究平台的旱作物生长季监测数据(逐日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资料),采... 【目的】研究太湖地区气象因子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厘定影响农田土壤水分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野外试验研究平台的旱作物生长季监测数据(逐日气象资料和土壤水分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决策系数。【结果】(1)供试实验基地农田土壤水分与日降水量、日蒸发量、日照时长、平均风速及日最大空气湿度等因子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0.566、-0.454、-0.331及0.371),但与日最高气温不显著相关;(2)通径分析表明,气象因子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直接影响大小顺序为:日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长>日蒸发量>日平均空气湿度>日最低气温>日最小空气湿度>日最高气温>日最大空气湿度>日平均气温,但计算的决策系数表明,日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综合决定能力最大;(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旱田土壤水分的气象因子多元回归模型:Y=10.174+0.386X4+1.095X7-0.509X8-0.766X9-0.345X10(R2=0.912,P<0.01),达极显著水平。【结论】气象因子对太湖地区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其中降雨量的影响最为主要。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可以用来预估气象因子变化下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变化,但还需要更长时期监测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旱田土壤 土壤水分 多元统计分析 太湖地区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被引量:84
18
作者 李新爱 肖和艾 +5 位作者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827-1831,共5页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 以广西环江大才为代表,选择亚热带典型喀斯特峰林谷地样区,通过对样区土壤进行密集采样和测定分析,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OC)和全氮(TN)含量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BC)和氮(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全氮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而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为稻田显著高于林地,林地显著高于旱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稻田和林地中基本相同,而旱地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旱地土壤pH值显著低于稻田和林地土壤.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可以作为评价喀斯特地区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指标之一,对土地利用方式响应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土地利用 林地 旱地 稻田 土壤有机碳 全氮 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
下载PDF
怒江州中元小流域退耕地现状及其开发模式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赵筱青 吕星 +1 位作者 袁清 李向华 《热带地理》 2004年第2期163-167,共5页
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及有关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访谈,了解中元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和退耕地现状,分析其耕地分布特点和种植情况,探讨退耕还林(草)步骤和退耕地开发模式,以期达到山地的综合利用,顺利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 通过实地调查,对农户及有关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访谈,了解中元小流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和退耕地现状,分析其耕地分布特点和种植情况,探讨退耕还林(草)步骤和退耕地开发模式,以期达到山地的综合利用,顺利实施国家的退耕还林工程,解决农户的生计问题,最终促进中元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开发模式 怒江州
下载PDF
浅谈陆地棉矮化材料在新疆的利用及选育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盾 周小云 《棉花科学》 2014年第6期17-19,共3页
随着陆地棉规模化、标准化等先进的种植方式的推广,要求棉花品种的一致性(纯度)越来越高,其中,陆地棉株高的矮化及整齐度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浅述了近10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离子束辐照及国内外引进,获得... 随着陆地棉规模化、标准化等先进的种植方式的推广,要求棉花品种的一致性(纯度)越来越高,其中,陆地棉株高的矮化及整齐度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浅述了近10年来,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通过离子束辐照及国内外引进,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较优的陆地棉矮化材料,并进行了杂交选育和利用,为陆地棉株高矮化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棉区 陆地棉 矮化材料 选育 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