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Evolution of Plutons and Uplift Process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2
1
作者 WU Zhenhan CUI Shengqin +2 位作者 ZHU Dagang FENG Xiangyang MA Yin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期7-13,共7页
Thermochronological dating was used to study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plutons and uplift history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plutons is complicated, corr... Thermochronological dating was used to study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Mesozoic plutons and uplift history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ling history of the plutons is complicated, corresponding to the inhomogeneous uplift process of the Yanshan orogenic belt. The Panshan granite cooled fast during 226.48-204.95 Ma at a rate of 10.22℃/Ma after its emplacement at a depth of about 10 km, and its fast uplift occurred in about 96-35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115 mm/a. The Wulingshan pluton cooled fast during 132-127.23 Ma at a rate of 94.34℃/Ma, and its rapid uplift occurred in 86-45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186 mm/a. The Yunmengshan granite cooled fast during 143-120.99 Ma at a rate of 19.51℃/Ma, and its rapid uplift occurred in 106-103.95 Ma and 20-0.0 Ma at a rate of 1.06 mm/a and 0.15 mm/a respectively. The Sihetang granite-gneiss uplifted rapidly since 13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256 mm/a. The Badaling granite uplifted rapidly since 6 Ma at an average rate of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evolution uplift process thermochronological dating Yansh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Episodic Orogeny Deduced from Coev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Foreland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Uplift Process of Longmen Mountain,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LI Yong SU De-chen +4 位作者 ZHOU Rong-jun LI Hai-bing Alexander L.DENSMORE YAN Liang YAN Zhao-k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1期29-42,共14页
Longmen Mountain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ibetan Plateau,representing the steepest gradient of any edges of the plateau.Three endmember models of uplift process and mechanism have been pr... Longmen Mountain located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ibetan Plateau,representing the steepest gradient of any edges of the plateau.Three endmember models of uplift process and mechanism have been proposed,including crustal thickening,crustal flow,and crustal isostatic rebound.Here we use coeval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the foreland basin to restraint uplift process and mechanism in the Longmen Mountain.The more than 10,000 m thick Late TriassicQuaternary strata filled in this foreland basin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megasequences that are distinguished as two distinct types.The first type is the wedge-shaped megasequences which are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strong active thrust loading events,characterized by a high rate of subsidence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coarsening-upward succession and a dual-sourced sediment supply.This type includes Late Triassic,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and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gene megasequences.The second type is the tabular megasequences,characterized by the low rate of subsidence and sediment accumulation,finingupward succession,and a single-sourced sediment supply,which is sedimentary response of isostatic rebound and erosion unloading.This type includes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Middle Cretaceous and Neogene to Quaternary megasequences.Basing on sedimentary,active tectonic,geomorphic evidence,we infer that the direction has been reversed from SSWdirected sinistral strike-slip to NNE-directed dextral strike-slip during 40-3.6 Ma,and since 3.6 Ma,the Longmen Mountain thrust belt belong to times of isostatic rebound and erosional unloading with NNEdirected dextral strike-slip.This suggests that crustal isostatic rebound is a primary driver for uplift and topography of the present Longmen Mountain.The Wenchuan(Ms8.0) earthquake,which ruptured a large thrust fault with NNE-directed dextral strikeslip along the range front,is an active manifestation of this crustal isostatic rebound process with dextral strike-slipping and shortening.This process may be the cause fo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apparent paradox of high relief,little shortening,the relative dearth of historical seismicit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沉积序列 隆升过程 龙门山 造山运动 走滑运动 情节 地壳均衡
下载PDF
THE MAIN UPLIFT PROCESSES OF DEEP CRUSTAL ROCKS OF THE EARLY PROTEROZOIC OROGENIC BELT IN DAQINGSHAN AREA,INNER MONGOLIA
3
作者 Yu Haifeng He Shaoxun(Department of Ge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sha 410083, Chin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6年第1期94-97,共4页
THEMAINUPLIFTPROCESSESOFDEEPCRUSTALROCKSOFTHEEARLYPROTEROZOICOROGENICBELTINDAQINGSHANAREA,INNERMONGOLIAYuHa... THEMAINUPLIFTPROCESSESOFDEEPCRUSTALROCKSOFTHEEARLYPROTEROZOICOROGENICBELTINDAQINGSHANAREA,INNERMONGOLIAYuHaifengHeShaoxun(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CRUSTAL ROCKS OROGENIC belt upliftprocess Early PROTEROZOIC
下载PDF
THE UPLIFT PROCESS OF QING-ZANG PLATEAU
4
作者 Li Yongzhao 1, Wang Yunsheng 1,Lu Yan 2 2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56-357,共2页
The uplift of Qing—Zang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the late Cenozoic,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of China. Since the uplift is so important a... The uplift of Qing—Zang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 in the late Cenozoic,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those of China. Since the uplift is so important and complex that it has been become the research focus of earth science. Nevertheless, the initial time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uplift is still controversial.1\ The initial time of the uplift\;Qing\|Zang plateau is a union geological\|geomorphic unit, which is composed of several geological\|structural units. Each geological\|structural unit has itself exchange history of sea\|continent (basin\|mountain); the exchange time of the different parts differs. Therefore, the initial time of some part of the plateau is not the uplift time of the whole plateau. The plateau is the highland with high height above sea level, little relief of the top, large area and steep boundary. The plateau plane is the paleo\|peneplain, which was formed by the uplift of the plateau after the peneplanation. Therefore, the initial time of the uplift should be counted from the time that the peneplain had been form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Zang PLATEAU uplift process peneplain
下载PDF
THE NUMERICAL SIMULATE OF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5
作者 Cui Junwen 1, Shi Jinsong 2,Li Pengwu 1,Li Li 1 2 Hoha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59-361,共3页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plift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key to deepen the study of uplift mechanism and dynamic model, for this, numerical simulate was done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uplift of th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plift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a key to deepen the study of uplift mechanism and dynamic model, for this, numerical simulate was done to the whole process of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1 Geological model According to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n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in profile is divided into sedimentary cover, crystalline rock formation and lower crust and composed of Kunlun, Bayan Har, Qiangtang, Gangdise and Himalaya blocks on the plane. Layer or block is bounded the detachment layer or large fault. On the basis of the uplift characteristics, the calculated time limit is in the Cenozoic since 65Ma, roughly four stages, i.e., 65 to 40Ma, 40 to 20Ma, 20 to 3Ma and 3Ma to now. Mesh profile used Yadong—Golmud Geoscience trans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ift dynamic process numerical simulate SHORTENING THICKENING stress strain rate of INCREASING temperature(RIT)
下载PDF
束浆挤扩钢管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
6
作者 王长虹 杨天笑 +1 位作者 马铖涛 沈洋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6-856,共11页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厚黏性土地区的基础抗浮问题愈发凸显。钻孔预制桩因环境友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钻孔过程削弱了预制桩的抗拔性能。拟开发一种新型的约束注浆挤扩钢管桩,为了准确评估束浆挤扩桩的承载力,分析了抗拔桩的破...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厚黏性土地区的基础抗浮问题愈发凸显。钻孔预制桩因环境友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钻孔过程削弱了预制桩的抗拔性能。拟开发一种新型的约束注浆挤扩钢管桩,为了准确评估束浆挤扩桩的承载力,分析了抗拔桩的破坏模式。基于对数螺旋线,提出局部滑裂面理论。采用经典案例,验证了抗拔承载力公式的有效性。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理念,研究了束浆挤扩桩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桩径和桩-土界面强度,对抗拔承载力的贡献最大。开展束浆挤扩桩的现场抗拔试验,与同直径钢管桩相比,束浆挤扩工艺可提高抗拔承载力达到70%。使用简化计算公式,计算基桩的抗拔承载力,误差控制在5%以内,更为准确安全。研究结果为约束注浆挤扩钢管桩承载力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浆挤扩 钢管桩 抗拔承载力 对数螺旋线 简化计算方法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的施工期盾构管片上浮过程预测模型
7
作者 苏恩杰 叶飞 +3 位作者 何乔 任超 李思翰 张宏权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52-1361,共10页
为了实现施工期盾构管片上浮过程的智能预测,采用动力水准仪对施工期盾构管片上浮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并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CNN-LSTM)深度学习算法的管片上浮过程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管片上浮阶段呈现出“阶梯状”,... 为了实现施工期盾构管片上浮过程的智能预测,采用动力水准仪对施工期盾构管片上浮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并建立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CNN-LSTM)深度学习算法的管片上浮过程智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管片上浮阶段呈现出“阶梯状”,即管片上浮主要发生在盾构掘进期间,且掘进状态的上浮量最大,占峰值的75.24%~98.29%;CNN-LSTM模型对施工期盾构管片上浮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在训练集上的均方误差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0387、0.1482和0.9993,在测试集上为0.0307、0.1389和0.8019;相较于反向传播(BP)模型,CNN-LSTM模型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上的性能均有所提升,且测试集的提升更明显,最高可达89.71%。研究结果可为盾构管片上浮的现场实测及预防处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管片上浮 上浮过程 智能预测 自动监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 被引量:52
8
作者 张克信 王国灿 +7 位作者 洪汉烈 徐亚东 王岸 曹凯 骆满生 季军良 肖国桥 林晓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8,共18页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倍受世界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青藏高原成为统一整体(印度-欧亚碰撞)的时限、隆升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高原形成的时间、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机制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倍受世界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青藏高原成为统一整体(印度-欧亚碰撞)的时限、隆升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高原形成的时间、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机制等重大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存在70Ma、65Ma、55Ma、50Ma、45Ma和40~34Ma等多种观点。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完成的,其碰撞持续时间约10~15Ma。碰撞方式存在由西向东迁移、由东向西迁移等多种观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阶段存在多种划分方案,流行的有3阶段、4阶段和5阶段强隆升过程。青藏高原作为高海拔高原形成的时间可归纳为约3.6Ma以来、13~8Ma、26~20Ma、40~35Ma和55~45Ma 5类观点。青藏高原的形成机制模型存在较大分歧,流行的模式可分为碰撞、俯冲、挤出和拆沉-板片断离4类。青藏高原多阶段隆升及构造-岩浆演化造就了高原复杂多样的大陆成矿作用。高原隆升与环境和气候演变具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过程 新生代
下载PDF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 被引量:59
9
作者 贾承造 陈汉林 +2 位作者 杨树锋 卢华复 周宇章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5,15,共6页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隆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 ,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 ,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 89Ma前 ,平均隆升速率为 3 7 8~ 45 3m/Ma ,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地层 ,而且也导致了库车坳陷构造变形雏形的发育。晚白垩世的隆升事件局限在库车坳陷内部 ,没有影响到天山造山带。隆升事件的北部界限位于库车坳陷的前陆逆冲断层带中 ,界线南北的隆升差异明显 ,南部的隆升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 ,而北部的隆升事件发生在中新世时期。这一隆升过程在特提斯北缘的盆地群中都有表现 ,而隆升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地区Kohistan_Dras岛弧与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时期的碰撞事件远距离效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晚白垩世 裂变径迹分析 隆升过程 地质响应
下载PDF
燕山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23
10
作者 吴珍汉 崔盛芹 +3 位作者 吴淦国 朱大岗 冯向阳 马寅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9-57,共9页
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燕山山脉的隆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造山带的隆升过程在时空上具有明显非均匀性。燕山中段南部的盘山岩体约于226.48Ma侵位,在96~35Ma期间以3.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15mm/... 本文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侵入体的热历史,进而分析燕山山脉的隆升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造山带的隆升过程在时空上具有明显非均匀性。燕山中段南部的盘山岩体约于226.48Ma侵位,在96~35Ma期间以3.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15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中段北部的雾灵山岩体约于132Ma侵位,在86~45Ma期间以5.61℃/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186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西段的云蒙山岩体约于143Ma侵位,在106~103.95Ma与20~0.0Ma期间分别以31.80℃/Ma、4.45℃/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1.06mm/a、0.15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西段四合堂花岗片麻岩黑云母约于144.46Ma开始启动K-Ar法记年系统,在13Ma以来以7.69℃/Ma的速度冷却,对应于0.256mm/a的快速隆升过程。燕山西南缘的八达岭岩体于129Ma之前侵位,在6Ma以来以16.67℃/Ma的速度快速冷却,对应于0.556mm/a的快速隆升过程。据此笔者认为,燕山中段的快速隆升早于燕山西段,燕山西南缘隆升最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历史 隆升过程 热年代学 燕山 山脉 隆生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的热年代学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2 位作者 刘琦胜 叶培盛 吴中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5-512,共8页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 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内部的重要山脉,主体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岩体内部发育不同类型的变质岩包体如Lgn、Ygn片麻岩和元古代(Pt)变质岩,岩体东西两侧发育伸展型韧性剪切带。对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矿物对热年代学分析,良好地揭示了岩浆热演化历史和山脉隆升过程。通过单颗粒锆石离子探针测年,发现65.0~55.0Ma发生早期岩浆侵位事件,形成Lgn、Ygn花岗片麻岩包体;在18.3~11.1Ma期间,在约11km深度的Lgn、Ygn下方发生大规模岩浆侵位和结晶成岩事件,形成念青唐古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NG)。在11.1~9.3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发生快速冷却和隆升过程,平均降温速度约222.2°C/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5.56mm/a;在9.3~8.6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差异隆升和快速降温,平均降温速率为142.8°C/Ma,对应的差异隆升速率为3.57mm/a;在8.0~5.0Ma期间,念青唐古拉山区发生伸展型韧性剪切变形,导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快速隆升,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3.50mm/a;在5.0~3.7Ma期间,念青唐古拉花岗岩继续发生构造隆升,平均降温速率约92.3°C/Ma,对应的平均差异隆升速率为2.31mm/a。自3.7Ma以来念青唐古拉花岗岩平均降温速度达27.0°C/Ma,平均抬升速度达0.68mm/a。念青唐古拉岩浆集聚、NG花岗岩侵位与INDEPTHII地震深反射亮点揭示的地壳局部熔融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导致上地壳伸展构造变形、NG花岗岩缓慢冷却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快速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脉隆升过程 花岗岩 热事件 热年代学分析 念青唐古拉山
下载PDF
对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抬升过程的新认识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李君 黄志龙 +1 位作者 李凌君 刘宝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0-692,共3页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嫩江组沉积期末及其后期反转构造运动作用导致的区域抬升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浅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抬升以后至现今的构造演化特征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盆地南部浅层... 松辽盆地南部东南隆起区历经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嫩江组沉积期末及其后期反转构造运动作用导致的区域抬升对油气成藏影响较大。但是,由于浅层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对于抬升以后至现今的构造演化特征一直没有清晰的认识。根据盆地南部浅层的边缘相研究,认为在晚白垩世末-古近纪的挤压构造运动作用下,松辽盆地在整体抬升的同时表现出东抬西降的构造演化特征,东南隆起区长期处于隆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边缘相 构造演化 抬升过程
下载PDF
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孝泽 董光荣 +3 位作者 陈惠中 郑洪波 靳鹤龄 金炯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4-360,共7页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 通过对昆仑山北麓的叶城剖面的实测及其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SuraiKhola剖面的对比分析表明 ,约 10MaBP以来 ,青藏高原以持续性隆升为主 ,划分高原整体隆升阶段的有效时间尺度下限是 1Ma ,高原隆升过程可划分为三大阶段 :10 0~ 6 0MaBP ,高原整体缓慢隆升 ;6 0~ 2 5MaBP为过渡性隆升阶段 ;2 \^5MaBP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升。高原整体隆升高度可能于 4 6MaBP超过海拔 2 0 0 0m ,2 5MaBP超过海拔 30 0 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过程 隆升高度 叶城剖面 磨拉石 西瓦利克群
下载PDF
博格达山隆升对北三台地区构造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36
14
作者 吴孔友 查明 +1 位作者 曲江秀 田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 ,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 ,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 ... 对博格达山前北三台地区大量二、三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分析与解释 ,并建立了该区的构造格架。北三台凸起是研究区的主体 ,构造特征可概括为一核、二坡、三鼻、四断和多条环形地层尖灭线。发育的断裂多为区域性的 ,由于受造山带隆升的影响 ,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地层的沉积及岩相的展布。对地震剖面和古地质图的分析表明 ,北三台地区的构造形成与演化受博格达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压陷挠曲作用控制。依据造山带隆升过程 ,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分为造山期压陷挠曲盆地发育阶段、弱挤压挠曲性质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陆内坳陷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发育阶段。其中海西运动晚期和燕山运动中期 (Ⅱ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造山带 北三台地区 隆升 地质构造 压陷-挠曲作用 地震剖面 油气勘探
下载PDF
利用锆石裂变径迹研究漠河盆地隆升过程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求实 方石 +4 位作者 谢荣祥 公繁浩 李士超 朱恒 袁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07-813,共7页
通过对漠河盆地内32件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进行详细分析,锆石单颗粒径迹年龄最大值为143.9±18.7Ma,最小年龄为58±12.1Ma,峰值年龄为92~98Ma和132~138Ma。结合盆地断裂展布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漠河盆地在95Ma和135Ma发生了2次... 通过对漠河盆地内32件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进行详细分析,锆石单颗粒径迹年龄最大值为143.9±18.7Ma,最小年龄为58±12.1Ma,峰值年龄为92~98Ma和132~138Ma。结合盆地断裂展布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漠河盆地在95Ma和135Ma发生了2次强隆升过程。结合盆地断裂系统、构造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自晚侏罗世以来盆地形成受到蒙古-鄂霍次克海碰撞关闭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碰撞双重作用的影响,盆地中晚侏罗世(135Ma左右)处于南北向挤压背景,形成东西向展布的前陆盆地;白垩纪中期,盆地处于伸展构造背景,属东北(同)大陆裂谷系的一部分。白垩纪中晚期(95Ma左右),漠河盆地由拉张环境再一次变为挤压环境,盆地形成了又一次的强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裂变径迹 漠河盆地 剥露过程 构造演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被引量:78
16
作者 郑度 姚檀栋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1-458,共8页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项目选择青藏高原为典型地区,特别注意高原与毗邻地区的联系,以从全球尺度探讨高原的各种过程,目标集中在大陆碰撞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以过程为主线贯通碰撞机制、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规律的研究;时间上着重新生代以来,在不同精细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运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各学科之间有机交叉、综合研究的方法,开展大陆碰撞动力学、环境变化、现代表生过程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为青藏高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的原则,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大陆岩石圈碰撞过程及其成矿效应;高原隆升过程与东亚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现代表生过程及相互作用机理;青藏高原区域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在完成研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项目取得如下的突出研究成果和创新性进展: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青藏高原南北缘山盆岩石圈尺度的构造关系;青藏高原整合构造模型与成矿成藏评价;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原周边环境变化事件及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发展变化的影响;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主要生态系统碳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高原气候变化及冰冻圈变化与预测;高原土地覆被变化、恢复整治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陆岩石圈 碰撞与隆升过程 气候环境变化 现代表生过程
下载PDF
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年代学与幕阜山隆升 被引量:35
17
作者 彭和求 贾宝华 唐晓珊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历史,分析了九岭—幕阜山岭的隆升过程。望湘岩体约于140.0Ma侵位,其4个不同高程的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85.5~74.3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55.6~45.2Ma。结果表明,九岭—幕阜... 应用热年代学方法,测定了湘东北望湘岩体的热历史,分析了九岭—幕阜山岭的隆升过程。望湘岩体约于140.0Ma侵位,其4个不同高程的样品的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85.5~74.3Ma,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范围为55.6~45.2Ma。结果表明,九岭—幕阜山岭自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3期(132.0~120.0,81.1~55.6,47.0~30.0Ma)较强烈的隆升和剥蚀夷平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年代学 造山带 地貌 热历史 地质构造
下载PDF
昌图凹陷白垩纪沉积环境对燕辽造山带隆升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政语 林舸 +2 位作者 刘池阳 马晓昌 侯路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6-511,共6页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 昌图凹陷是燕辽造山带东北缘山前一次级裂陷构造单元 ,其中充填了白垩纪火山—沉积岩系。根据构造活动与沉积演化特征 ,地层层序划分为裂陷期 (SSⅠ )、断陷期 (SSⅡ )和坳陷期 (SSⅢ )三个超层序 ,断陷期 (SSⅡ )超层序可进一步细分为断陷早期 (SⅡ1)和断陷晚期 (SⅡ2 )两个层序。裂陷期超层序发育巨厚的溢流相、爆发相火山岩。断陷早期 (SⅡ1)层序发育低位与湖盆扩张两个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总体反映为一套近物源稀性泥石流沉积特征 ;湖盆扩张体系域反映水体相对较深 ,有扇三角洲及半深湖—深湖相沉积 ;岩屑砂岩发育 ,岩屑成分以火山岩为主。断陷晚期凹陷水体变浅 ,SⅡ2 层序中下部低位及湖盆扩张体系域总体发育特征类似SⅡ1层序 ,上部发育的湖盆收缩体系域 ,演化为扇三角洲、河道、滨浅湖及沼泽相 ;SⅡ2 层序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 ,岩屑成分除火山岩外 ,见有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坳陷期 (SSⅢ )超层序发育冲积平原相 ,砂岩中混合花岗岩及变质岩岩屑成分进一步增加。由于受区域构造环境控制 ,凹陷沉积沉降中心不断北移 ,表明松辽盆地南缘燕辽造山带在白垩纪不断隆升、向北扩展 ;凹陷中发育三期低位体系域、对应了三期断陷活动 ,指示造山带在造山后作用阶段经历了三期幕式快速隆升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燕辽造山带 隆升过程 昌图凹陷 白垩纪 层序地层格架
下载PDF
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1
19
作者 孙岳 陈正乐 +4 位作者 陈柏林 韩凤彬 周永贵 郝瑞祥 李松彬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75,共9页
本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探讨了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隆升的时空差异特征。22个岩体分别采自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中的卓尔布拉克、大平沟和喀腊大湾地区。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62.6±3.5)^(28.3±1... 本文主要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技术探讨了阿尔金北缘EW向山脉隆升的时空差异特征。22个岩体分别采自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中的卓尔布拉克、大平沟和喀腊大湾地区。裂变径迹测试结果显示,样品的径迹年龄介于(62.6±3.5)^(28.3±1.7)Ma,平均径迹长度均介于(13.25±0.15)^(14.29±0.1)μm之间。进一步根据裂变径迹长度和温度数据,开展了磷灰石温度-时间的反演模拟。结果表明,阿尔金北缘山体的隆升呈现一定的规律:在南北方向上,南部率先隆升并向北部扩展,东西方向上,山脉中段大平沟样品径迹年龄较其他样品年龄大且时间局限在古新世和始新世,呈现中间向两侧隆升趋势。所有样品热史模拟曲线形态相对一致,径迹长度分布呈单峰式,表明阿尔金北缘地区可能仅仅新生代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65—28 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中新世及后期的构造隆升-剥露事件在本区不发育。对比分析阿尔金地区的隆升剥露热事件可知,阿尔金山脉新生代的隆升-剥露整体性和差异性共存:古近纪阿尔金山脉隆升具有普遍性和区域性,而中新世至今的隆升和剥露仅仅存在于NEE走向阿尔金主断裂带旁侧的山体和NE向的山体,推测中新世以来阿尔金主断裂带的快速走滑并没有影响阿尔金北缘EW向山体的隆升和剥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隆升与剥露过程 新生代 阿尔金北缘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白垩纪以来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20
作者 黄志刚 任战利 高龙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3753-3764,共12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处于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东秦岭造山带的转折地带,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本文选取东缘韩城地区和南缘东秦岭洛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采集6件砂岩样品进行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关键构造-热...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处于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和东秦岭造山带的转折地带,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本文选取东缘韩城地区和南缘东秦岭洛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为研究对象,采集6件砂岩样品进行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关键构造-热事件提供热年代学约束,恢复盆地东南缘不同构造带的热演化史,深化对盆地东南部油气资源赋存条件的认识,以期实现油气勘探的新突破.研究表明韩城和洛南地区的抬升冷却史存在明显差异.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表现为从南到北减小的趋势.东缘韩城剖面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51.6~66.3 Ma、33 Ma两次抬升冷却的峰值年龄.南缘洛南剖面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记录89~106 Ma和59~66 Ma的冷却抬升年龄.洛南地区抬升冷却时间较早,剥蚀速率(106m/Ma)大于韩城地区(68m/Ma),且持续时间长.磷灰石裂变径迹(Apatite Fission Track,AFT)热史模拟显示,晚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东秦岭地区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事件,洛南地区热演化程度明显高于韩城地区.洛南剖面的热演化主要受岩浆活动的控制,韩城剖面为埋藏增温型.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的裂变径迹年龄格局基本受控于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抬升过程 热史模拟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