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dents’ perspectives and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7
1
作者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4 位作者 LIU Linshan BAI Wanqi ZHU Huiyi SHI Yulin ZHENG D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6年第3期293-305,共13页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whereas case studies on how the residents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are scarce. Using a Participatory Rural Ap...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ttracts worldwide attention, whereas case studies on how the residents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are scarce. Using a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the people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understand and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based on comparative field surveys in three villages, in which Danzamu village is chosen from villages in the valley region, Kerma village from mountainside region, Rico village from the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although awakened to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the resid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have different responses. As agricultural labor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population pressure in Danzamu and Kerma villages is mitigated. Residents in Danzamu village actively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 and forest degradation, as their livelihoods never rely on forests and rangelands again. Whereas the residents in Kerma village negatively respond to natural disasters, forest and meadow degradation and the ruin of wildlife resources, as their livelihoods still rely on stockbreeding. Labors in Rico village are hard to transfer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so they have to raise more livestock to make a living. Active measures are just taken to avoid livestock loss, not to avoid forest and meadow degradation and the ruin of wildlife resources. So the most fragile region is the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and mountainside region, not the valley region. (2) Livelihood strategy is the key factor affecting the residents to respond to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degeneration. So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strategy should be used to explain and intervene in issues of population pressur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ecotones. (3) Transferring agricultural labors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were favorable to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the education fees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labors transferring in the mountainside region. In the mountain and plateau region, preferable ways also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towns, highways, education equip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RESPONSE the upper dadu river livelihood strategy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Case of Danzam Village i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Tibetan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YAN Jianzhong ZHANG Yili +1 位作者 ZHANG Liping WU Ying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since the 1980s, induced by institution reforms,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increase,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However, case studies on how institution reforms affect farmers' livelihood strategies and drive land use change are scarce. By means of cropland plots investigations and interviews with farmers, this study examines livelihood strategy change and land use change in Danzam Village of Jinchuan County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collective system period, as surplus labor forces could not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ey had to choos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as their livelihood strategy, then the farmers had to produce more grains by land reclamation, increasing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improving input of labor, fertilizer, pesticide and adopting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During 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period, as labors being transferred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farmers chose 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Therefore, labor input to grain planting was greatly reduced, which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rain to horticulture, vegetable or wasteland and decrease of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understanding linkages among institution reforms, livelihood strategy of smallholders and land use change in rural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lihood strategy land use change agricultural involutio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Tibetan Plateau China
下载PDF
Land cover changes based on plant successions: Deforestation, rehabilita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forest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被引量:16
3
作者 YAN Jianzhong1,2,3, ZHANG Yili1, BAI Wanqi1, LIU Yanhua4, BAO Weikai5, LIU Linshan1, 2 & ZHENG Du1 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9, China +2 位作者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4.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C. China, Beijing 100862, China 5. Chengdu Institute of Bi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engdu 61004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12期2214-2230,共17页
To link region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with environmental effects, land cover changes are required to reflect vegetation successions, whereas the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commonly used nowadays cannot serve ... To link regional land use/cover changes with environmental effects, land cover changes are required to reflect vegetation successions, whereas the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s commonly used nowadays cannot serve this purpose. In this paper, a new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in which land covers are classified by the vegetation succes-sions, taking Zamtang County, Barkam County and Jinchuan County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as a study area. Using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land cover data of 1967, 1986 and 2000 are obtained by means of integration of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 interpretation methods. The database facilitates the study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Land cover changes reflect the main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The landscape composed mainly of grasslands, wildwoods and alpine scrubs in 1967 was changed to that of grasslands, secondary forests, al-pine scrubs, fragmentary wildwoods, artificial forests, secondary scrubs in 2000, meanwhile, the landscape got more fragmentized. The total area of the forests decreased by 9.43%. Study results have shown the process of restoration of logged areas in forest centers. From 1967 to 2000, only 6.86 percents of logged areas were converted to shrubs, meadows or crop-lands, and the rest were converted into artificial forests or secondary forests. So the ecological shelter functions will be restored, stage by stage. Firewood collection, charcoal production and overgrazing are the three major triggers for the extensive degradation of alpine oak forests, Sa-bina tibetica forests and meadows. The arid valley grasslands expanded too. The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in the southern slopes impairs ecological shelter functions and affects livelihood of local residents, so it is essential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ield investigations have found that the current measures have not concerned with how to keep the livelihood of local farmers and herders.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is to help the farmers and herders to raise the living standard, which means that they will never need to rely only on the colonizing of croplands, the logging of forests and the grazing of livestock to make a liv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use/cover classification upper dadu river watershed VEGETATION successions GIS RS.
原文传递
水电开发对大渡河上游鱼类资源的影响与保护对策
4
作者 张东亚 金弈 +4 位作者 侯轶群 张志明 李红涛 李华 陶江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85,共10页
分析大渡河上游水电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中鱼类种类组成的演变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适宜的保护措施、减缓工程建设运行给水生生态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2019-2021年对大渡河上游干流及支流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将数据按照双江口... 分析大渡河上游水电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中鱼类种类组成的演变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适宜的保护措施、减缓工程建设运行给水生生态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数据。2019-2021年对大渡河上游干流及支流鱼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将数据按照双江口以上河源区、双江口至丹巴河段、丹巴至泸定河段分段,通过计算相对重要性指数和种类相似性指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共调查到鱼类3目8科22属3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27种,占总种数的75.00%,鲤科12种,占鲤形目鱼类的44.44%;土著鱼类24种,占总种数的66.67%。其中,珍稀保护及特有鱼类12种,占土著鱼类总种数的50.00%,包括2种国家级保护鱼类、3种省级保护鱼类和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外来种12种,占总种数的33.33%,主要为鲤科、鳅科和鮰科等鱼类,其中,鲤科种类居多,占50.00%。大渡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chengi)、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重口裂腹鱼(S.davidi)是大渡河上游优势种,不同河段优势种有所不同,丹巴以上河段比较近似。受水电开发等活动影响,大渡河上游土著鱼类资源呈衰减趋势,而外来种增加。为切实保护好大渡河上游鱼类资源,建议尽快开展鱼类栖息地保护区划分、重要支流的生境修复、外来种控制,并开展电站的联合生态调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开发 鱼类资源 外来种 保护对策 大渡河上游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玛柯河至脚木足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调查
5
作者 龚玉蓉 阴双雨 +5 位作者 刘鑫 陈铁锋 宋靖国 侯宁 刘苏 周青春 《四川水力发电》 2024年第1期123-126,共4页
为了解大渡河上游水域生态环境现状,该研究于2017-2018年春冬季2次对大渡河上游玛柯河至脚木足河段浮游植物进行收集分析,查明了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水域的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02种(属),隶属于6门46属。... 为了解大渡河上游水域生态环境现状,该研究于2017-2018年春冬季2次对大渡河上游玛柯河至脚木足河段浮游植物进行收集分析,查明了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此次调查水域的浮游植物共鉴定出102种(属),隶属于6门46属。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有76种(属),占浮游植物总物种数的74.5%。各河段春季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比冬季都有显著的增加,分别增加了3.7和2.8倍,但总体呈现低密度和低生物量的特征。为获得该水域浮游植物本底资源现状及水生态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大渡河上游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某河段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6
作者 李美萍 段斌 +2 位作者 王海胜 覃事河 万帆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36,共7页
以大渡河上游某水电站坝下13 km大渡河干流河段和坝下支流入大渡河汇合口以上4 km支流河段鱼类栖息地为研究河段,从鱼类有效栖息地面积计算、支流河底连通性模拟两方面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重点分析评价了产卵期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 以大渡河上游某水电站坝下13 km大渡河干流河段和坝下支流入大渡河汇合口以上4 km支流河段鱼类栖息地为研究河段,从鱼类有效栖息地面积计算、支流河底连通性模拟两方面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重点分析评价了产卵期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种目标鱼类对流速与水深的适宜性指标,得到了研究河段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和等级:坝下干流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为0.68,适宜性等级为适宜;支流河口以上4 km河段鱼类栖息地适宜性指数为0.58,适宜性等级为一般适宜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鱼类栖息地 有效栖息地面积 河底连通性 适宜性评价
下载PDF
大渡河金川至丹巴河段干、支流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分布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志明 梁炆汉 +6 位作者 张东亚 周武 杨洋 程睿 熊文 常秀岭 陈锋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4-61,共8页
为进一步了解大渡河金川至丹巴河段干、支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布特征,2020年5和9月及2021年7月,对大渡河上游金川电站坝址至猴子岩电站库尾111.5 km干流及区间主要支流进行了系统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河段共分布鱼类18... 为进一步了解大渡河金川至丹巴河段干、支流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布特征,2020年5和9月及2021年7月,对大渡河上游金川电站坝址至猴子岩电站库尾111.5 km干流及区间主要支流进行了系统的鱼类资源调查。结果显示,研究河段共分布鱼类18种,隶属2目6科10属;鲤形目有15种,占总种数的83.33%;鲇形目3种,占16.66%。土著鱼类主要为裂腹鱼亚科、高原鳅属和爬鮡属等适应高山峡谷流水生境、特化程度较高的鱼类;大渡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 chengi)、细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nura)和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为研究河段的优势种。渔获物统计及多样性分析表明,小金川、革什扎河、东谷河及勒乌沟等支流与干流土著鱼类组成较为相似,但干流与支流以及各支流间鱼类资源及其多样性差异明显。研究表明,金川至丹巴河段鱼类群落组成简单,生态脆弱性较高,且大部分土著鱼类为珍稀濒危和特有鱼类,种群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大渡河上游鱼类正面临严重的外来鱼类入侵威胁,需引起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资源 优势种 多样性指数 大渡河上游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面雨量预报质量检验与释用
8
作者 黄瑶 刘新超 淡嘉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5期64-68,共5页
基于2019年6—10月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模式(NWGD)降水产品和CMPAS-V2.1融合降水分析实时数据产品,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晴雨预报正确率、TS评分等方法评估该预报产品对大渡河上游面雨量的预报效果。评估结果表明:NWGD预报产品在大渡... 基于2019年6—10月中央气象台智能网格预报模式(NWGD)降水产品和CMPAS-V2.1融合降水分析实时数据产品,采用平均绝对误差、晴雨预报正确率、TS评分等方法评估该预报产品对大渡河上游面雨量的预报效果。评估结果表明:NWGD预报产品在大渡河上游面雨量的预报效果整体较好,平均绝对误差范围控制在5.6 mm以内,晴雨预报可信度较高。小雨的预报效果好于中雨,小雨的TS评分大于中雨,空报率和漏报率均低于中雨。将小雨和中雨分别做消空处理,小雨各预报时效消空处理后晴雨预报正确率提升不明显,而中雨预报效果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面雨量 TS评分 预报检验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42
9
作者 阎建忠 张镱锂 +2 位作者 朱会义 摆万奇 郑度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 青藏高原的环境退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农牧民如何认识和响应环境退化,还缺乏实证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对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典型村(位于河谷区的丹扎木村、中山区的克尔马村和山原区的日科村)的农牧民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①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的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河谷区通过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缓解了人口压力,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自然灾害和森林退化;中山区以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和发展畜牧业来缓解人口压力,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环境退化;山原区的劳动力不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只能通过增加牲畜数量来解决生计,牧民仅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应对草料不足的问题和雪灾等自然灾害。在大渡河上游,最脆弱的区域是中山区和山原区,而不是人口压力大的河谷区。②生计方式是影响居民响应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的关键因素。基于居民的生计方式来解释和解决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压力和环境退化问题,将是一个新的方向。③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居民改善生计。降低教育收费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退化 响应 大渡河上游 生计方式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分析 被引量:93
10
作者 摆万奇 张永民 +1 位作者 阎建忠 张镱锂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6-212,i003,共8页
基于1967、1987和2000年三期遥感数据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地形、海拔、水系、道路交通、城镇和居民点分布等多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不同时期对大渡河上游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 基于1967、1987和2000年三期遥感数据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通过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地形、海拔、水系、道路交通、城镇和居民点分布等多种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不同时期对大渡河上游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及其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驱动因子,并生成相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概率适宜图,然后采用CLUE-S模型,模拟分析了1987年和2000年两个时点上金川、壤塘和马尔康三县18665 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用当年的现状图检验对比的结果表明,模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Kappa值分别达到0.86和0.89。在此基础上,针对三种政策情景,应用相同模型模拟预测了研究地区2010年时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CLUE-S模型 驱动因子 居民点 Logistic逐步回归 政策 城镇 上游地区 海拔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被引量:41
11
作者 阎建忠 张镱锂 +3 位作者 摆万奇 朱会义 包维楷 刘燕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3-89,共7页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 该文以大渡河上游壤塘县、马尔康县和金川县为例,在野外考察、农户调查、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研究了该区1950~2000年生计方式的时空格局和1967~200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河谷区、中山区、林区和牧区,居民生计方式的演变具有不同的特点。随着生计方式的演变,大渡河上游具有多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1980年代以后,该区不同地带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具有显著的差异,居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该研究还表明,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关键在于改变居民的生计方式,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生计方式 土地覆被变化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地区景观格局与动态 被引量:51
12
作者 摆万奇 张镱锂 包维楷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5-80,共6页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大渡河上游地区金川、壤塘、马尔康三县18665km2土地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0年,研究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多样性增加,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整个景观表现出以草地为基质,以林地变...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对大渡河上游地区金川、壤塘、马尔康三县18665km2土地的景观格局与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5~2000年,研究地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下降,多样性增加,斑块形状不规则性增强。整个景观表现出以草地为基质,以林地变动为主要特征。5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53687hm2,大部分转变为灌木林地和疏林地。有林地的空间动态,如斑块密度下降,形状趋于规则等,显示该地区森林减少主要是有计划采伐的结果。耕地面积的下降则表明当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措施已初见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学 大渡河上游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晶 包维楷 +2 位作者 庞学勇 范建容 杨阿强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2-259,共8页
为了预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对下游干旱河谷演变的影响,开展了对泸定县城以上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河谷生态需水量为能够维系干旱河谷生态功能的基本环境目标、恢复干旱河谷生态景观的生态系统所... 为了预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对下游干旱河谷演变的影响,开展了对泸定县城以上大渡河流域干旱河谷区生态需水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河谷生态需水量为能够维系干旱河谷生态功能的基本环境目标、恢复干旱河谷生态景观的生态系统所需求的水量;②研究区干旱河谷总面积1185.00km2,其中干暖河谷250.11km2,干温河谷934.89km2;③考虑输沙需水时,维持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56.3×108m3,其中干暖河谷最小为58.8×108m3,干温河谷最小为97.4×108m3,不考虑输沙需水时,最小生态需水量仅为58.3×108m3;④河道外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5.7%;⑤考虑输沙需水时,研究区干旱河谷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占总地表水量的68.84%,不考虑输沙需水时其只占总地表水量的25.68%,对生态脆弱区生态需水进行计算时需考虑输沙需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干旱河谷 人渡河上游 生态需水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8
14
作者 摆万奇 阎建忠 张镱锂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78,共8页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驱动力 Logistic逐步回归 大渡河上游地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中段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孟晖 张岳桥 杨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利用调查获得的滑坡数据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川西高原岷江、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发生的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和坡高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统计结果与深切河谷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的滑坡... 利用调查获得的滑坡数据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川西高原岷江、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发生的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和坡高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将这些统计结果与深切河谷地貌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的滑坡高程主要集中在1 500~2 000m,大渡河流域滑坡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1000~1 500m和1 500~2 000m.滑坡发生的地形坡度主要分布在15°~35°,岷江流域有45.21%滑坡发生在地形坡度35°~55°处;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滑坡主要集中在地形坡度15°~5°之间.分析指出,川西高原绝大部分滑坡主要发生在河流'V'型谷地中,并受深切河谷地形地貌形态特征的控制.晚第四纪时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主导了河谷的深切作用,成为青藏高原东缘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和分布的主要内动力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滑坡 地形坡度 大渡河 安宁河 地质灾害 空间分布
下载PDF
大渡河响水岩崩堵溃洪水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尊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8-70,共3页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响水地段,在有利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环境下,岩崩、坍塌十分活跃,特别是响水沟汇口处的响水岩崩,其规模达 2.40×106m3,一旦活动,能直接堵塞大渡河,相应产生的堵溃洪水,会严重危害下游的中国历史...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响水地段,在有利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环境下,岩崩、坍塌十分活跃,特别是响水沟汇口处的响水岩崩,其规模达 2.40×106m3,一旦活动,能直接堵塞大渡河,相应产生的堵溃洪水,会严重危害下游的中国历史名城──四川泸定和石棉。为了城市建设规划和防洪工程的需要,对该岩崩次生的特殊洪水进行了预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岩崩 堵溃洪水 地质 地貌 防洪工程 水文气候环境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鱼类资源现状 被引量:7
17
作者 何斌 颜涛 +6 位作者 黄颖颖 龙治海 严俊刚 赵凤麒 陈永胜 何治德 杜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45,共8页
2017-2019年,对大渡河上游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渡河上游采集到鱼类2目6科24种,其中包括了四川省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以及外来物种3种。大渡河上游现有分布鱼类以齐口裂腹鱼(Schiz... 2017-2019年,对大渡河上游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渡河上游采集到鱼类2目6科24种,其中包括了四川省级保护鱼类2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8种以及外来物种3种。大渡河上游现有分布鱼类以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和重口裂腹鱼(S.davidi)等为优势种群,生态类群以杂食性、底层、冷水性为主;鱼类种类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泸定电站库区最高。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鱼类区系组成简单,属典型的青藏高原类群,但受梯级电站的开发、肆意地人工放生活动等影响,鱼类资源呈现衰退趋势,外来鱼类入侵现象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鱼类资源 多样性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文慧 盛兆权 李月高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3期61-62,共2页
根据1960—2010年大渡河上游逐日降水资料及汛期标准,运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这50年来大渡河上游汛期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汛期 时空分布 周期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瑶 陶丽 +3 位作者 刘新超 袁梦 孙明 淡嘉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1年第4期58-67,共10页
利用1980—2019年降水格点数据集和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各类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21世纪10年代该流域强降水频率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可... 利用1980—2019年降水格点数据集和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进行分型,并分析了各类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探究了21世纪10年代该流域强降水频率增加的原因。结果表明:大渡河上游强降水环流形势可分为两脊一槽型、多波动型和横槽型3种类型。第一类常发生在6月,第二类集中在7—8月,第三类主要集中在7月,三类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均以小金县为中心向南北方向递减。1980—2009年以多波动型强降水为主,21世纪10年代转为以横槽型强降水为主,并且强降水频率在21世纪10年代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21世纪10年代7月横槽型环流盛行,导致此类型强降水总频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强降水 聚类分析 环流特征
下载PDF
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暴雨的时空分布和环流特征分析
20
作者 刘新超 黄瑶 +1 位作者 宋雯雯 淡嘉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3期48-53,共6页
利用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降水资料和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大渡河上游的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共发生了28次暴雨过程,2014年最多;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6~9月,以6月最多,占总次数的28.... 利用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降水资料和NCAR/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大渡河上游的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大渡河上游共发生了28次暴雨过程,2014年最多;发生季节主要集中在6~9月,以6月最多,占总次数的28.6%;强降水时段集中在20时~02时,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暴雨的发生频次呈现中间多,南北少的特征,中心位于马尔康。根据暴雨的影响系统不同,可分为3类:高空槽型、高原切变线型和高原低涡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6.4%、35.7%和17.9%;高空槽型在9月最多,高原切变线型在7月最多,高原低涡型在6月最多。同时选取3个历史个例分析了不同类型暴雨的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暴雨 时空分布 环流形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