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空间聚集特征分析--以茂县为例 被引量:52
1
作者 冯文兰 周万村 +1 位作者 李爱农 张宝雷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7-61,共5页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500~2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200~2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不利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探寻适当的对策对其进行重建或迁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聚集 GIS 茂县 岷江上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山区人口密度修正——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颖 邓伟 +1 位作者 宋雪茜 周俊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64-470,共7页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 山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是山区国土空间管理的基础之一,而准确的人口密度数据是正确评价人口承载能力的基础。传统的人口密度算法并未考虑地形起伏度对人口分布带来的影响,不能客观反映山区人口聚集程度。引入地形起伏度、海拔高度因子,选择岷江上游作为研究区,首先运用GIS技术提取地形起伏度,再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密度与地形起伏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县域不同地形起伏度与海拔人居适宜标准,剔除阈值以外不适宜人口聚居的面积,对人口密度进行修正。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人口分布受地形起伏度的影响显著,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为0.89,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与松潘县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分别为:0.841、0.773、0.643、0.696和0.730;2应用地形起伏度对岷江上游人口密度修正,为真实反映山区人口密度提供了新的考量依据,剔除了人口密度空间噪音,5县地形起伏度与海拔适宜标准分别为:汶川3.2°和3 693 m,茂县4°和4 033 m,理县4.3°和3 790 m,黑水4.4°和3 853 m、松潘4.2°和3 966 m;地形起伏度高值区面积越大,修正前后的人口密度偏差越大,地形起伏度较大的理县和黑水县修正后的人口密度分别提高了7.8倍和5.6倍;地形起伏度较低的汶川县与茂县修正后人口密度仅分别提高2.3倍与2.4倍;3岷江上游人口潜在压力大,不同区域应因地制宜,汶川和茂县采取重点集约发展战略,理县和黑水县采取适度开发战略,松潘县应采取恢复与保护生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人口密度 地形起伏度 海拔高度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GeoProcessing方法的岷江上游流域数字水系建模 被引量:7
3
作者 田兵伟 范建容 +2 位作者 王道杰 张建强 佘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A01期106-111,共6页
GeoProcessing不仅提供空间数据分析的简单功能,而且支持建立非常复杂的地理处理模型来完成定制的地理处理任务和执行批处理操作。通过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新方法建立流域数字水系模型,是流域水文构成模拟计算、流域水土流失分析等的... GeoProcessing不仅提供空间数据分析的简单功能,而且支持建立非常复杂的地理处理模型来完成定制的地理处理任务和执行批处理操作。通过GeoProcessing地理处理新方法建立流域数字水系模型,是流域水文构成模拟计算、流域水土流失分析等的重要基础。为水文过程模拟分析提供有力支持。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首先使用GeoProcessing建模方法生成岷江上游流域30 m×30 m DEM并对其进行洼地的确定、填充和平地的抬升等预处理,采用D8法计算水流方向和汇流面积,在此基础上实现流域分水岭、河网水系和子流域等参数提取,并建立岷江上游流域数字水系模型。通过模型计算,较精确地确定了岷江上游的流域边界,其提取结果与传统的手工数字化成果吻合程度高,且细节部分更加突出;与传统的分步式操作相比,提高了水系河网提取的阈值试验条件设置次数,可批量处理,自动化程度高,人为干扰小,结果更加可信。当取汇水累计量≥600栅格单元(面积约为0.05km2)且综合长度≤500 m的水系时得到的结果与手工数字化地形图水系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PROCESSING 岷江上游 数字水系模型 自动提取
下载PDF
川西岷江松潘段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建恩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任三绍 胥彪 杨志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4-881,共18页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松潘段第四纪盆地的形态和地貌演化过程,漳腊盆地和斗鸡台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西侧控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东侧为西倾逆断层,盆地为断块发生西降东升的翘板式断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翘板式箕状盆地"。松潘段岷江河谷地貌呈现出宽谷和窄谷交替出现的特点,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中发育多处湖相地层,沉积特征表现为堰塞湖。岷江上游松潘段最多发育6级阶地,以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为主,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阶地级数具有分段性特点,不同区段阶地阶面宽窄不一,受区内新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岷江上游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向差异掀斜抬升的特点,红桥关以上整体为构造隆升区,至少具有3次构造隆升,岷江上游斗鸡台盆地构造隆升强度整体上大于漳腊盆地。在尕米寺地区可能发生了6次构造抬升,红桥关一带构造抬升明显要强于漳腊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第四纪盆地 河流阶地 新构造运动 岷江断裂带
下载PDF
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生产潜力分析——以茂县静州村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童成立 李慎典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1996年第4期335-339,共5页
以茂县静州村为例,从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的生产潜力。并对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订正系数的依据方法有所改进,运用于分析之中,结果可行。计算结果表明,静州村耕地生产潜力平均可达12413.4kg/h... 以茂县静州村为例,从几个主要影响因素出发分析了岷江上游半干旱区耕地的生产潜力。并对生产潜力的估算及其订正系数的依据方法有所改进,运用于分析之中,结果可行。计算结果表明,静州村耕地生产潜力平均可达12413.4kg/hm2,目前产量仅有90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半干旱区 耕地 生产潜力
下载PDF
基于GIS的易灾地区小流域植被减洪能力初探──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王跚 彭培好 +1 位作者 刘勤 田丛珊 《灾害学》 CSCD 2016年第4期210-214,共5页
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及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理空间技术识别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与山洪灾害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植被覆盖时,岷江上游山洪灾害潜在危险性较高,并存在空间分异,干流及一级支流的中下游潜在... 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及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理空间技术识别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与山洪灾害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植被覆盖时,岷江上游山洪灾害潜在危险性较高,并存在空间分异,干流及一级支流的中下游潜在危险性较高,而干流上游及小姓沟、黑水沟部分区域其值较低;2根据灾害发生实际情况,该区域的植被具有减洪能力,缓解程度与潜在危险水平存在相关性;3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下,植被的减洪能力也存在差异,并与覆盖度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灾地区 GIS 小流域 植被覆盖 减洪能力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水电开发特点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明 傅斌 +2 位作者 王玉宽 彭培好 严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0,共7页
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 研究流域的水电开发类型与空间格局,可为水库群的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流域水电优化布局等提供科学参考。在流域分割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水电站的基本类型、水电站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构建水电开发率、水电开发密度和水电开发强度3个指标对流域水电开发程度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流域水电站类型以高水头低闸坝的引水式小水电为主,高坝大库相对较少。梯级水电开发已拓展至岷江三级支流,汶川—都江堰河段是干流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河段,杂谷脑河是水电开发程度最高的一级支流流域。岷江上游流域的水电开发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梯级水电开发密度大于国内主要河流。农村小水电占水电站总数的82%,梯级农村小水电对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是将来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水电开发 水电开发程度 梯级水电站 农村小水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