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pability of TMPA products to simulate streamflow in upper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basins o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3
1
作者 Zhen-chun HAO Kai TONG +1 位作者 Xiao-li LIU Lei-lei ZHANG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I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37-249,共13页
Due to the high elevation, complex terrain, severe weather, and inaccessibility, direc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do not exist over large port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pecially the western part of it. Satellite... Due to the high elevation, complex terrain, severe weather, and inaccessibility, direct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do not exist over large portion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specially the western part of it. Satellite rainfall estimates have been very important sources for precipitation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in rain gauge-sparse regions. In this study,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Multi-satellite Precipitation Analysis (TMPA) products 3B42, RTV5V6, and RTV7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applicability to the upper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bas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Moreover, the capability of the TMPA products to simulate streamflow was also investigated using the 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 (VIC) semi-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3B42 performs better than RTVSV6 and RTV7, based on verification of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CMA) observational precipitation data. RTVSV6 can roughly capture the spatial precipitation pattern but overestimation exists throughout the entire study region. The anticipated improvements of RTV7 relative to RTVSV6 have not been realized in this stud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TV7 significantly overestimates th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wo river basins, though it can capture the seasonal cycle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3B42 shows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streamflow simul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satellite products. Although involved in gauge adjustment at a monthly scale, 3B42 is capable of daily streamflow simulation. RTV5V6 and RTV7 have no capability to simulate streamflow in the upper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bas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MPA CMA precipitation data VIC hydrological model streamflow simulation upper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 basins
下载PDF
Farm Production Growth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China,During 1980-1999 被引量:2
2
作者 LI Xiang-lian LUO Yu-zhou +2 位作者 GAO Qiong DONG Suo-cheng YANG Xiu-she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44-355,共12页
The impact of inputs on farm production growth wa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economic data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for the period of 1980-1999.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emplo... The impact of inputs on farm production growth was evaluated by analyzing the economic data of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for the period of 1980-1999.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temporal trends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farm production and five pertinent inputs of cultivated cropland, irrigation ratio, agricultural labor, machinery powe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was applied to quantify the dependence of the farm production on these inputs. The growth of farm production was decomposed to reflect the contributions by input growths and chang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change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as further decomposed into the 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The gross value of farm production in the region of study increased by 1.6 fold during 1980-1999. Among the five selected farm inputs, machinery power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increased by 1.8 and 2.8 fold, respectively. The increases in cultivated cropland, irrigated cropland, and agricultural labor were all less than 0.16 fold. The growth in the farm production was primarily contributed by the increase in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uring 1980-1985, and by input growths after 1985. More than 80% of the contributions by input growth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and machinery. In the chang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he technology change dominated over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 in the study period except in the period of 1985-1990, implying that institution and investment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farm production growth. There was a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region of study, indicating a potential to increase farm production by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farm activities. Given the limite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basi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for a sustainable growth of farm production in the area, efforts should be directed to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mprovement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available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 producti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Erlian Mudflow Fans, Eastern Guide Basin of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被引量:2
3
作者 ZHAO Wuji YIN Zhiqiang +1 位作者 XU Qiang QIN Xiaogu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578-589,共12页
Several argillaceous platforms lie along the Yellow River(YR) of the eastern Guid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ompositions,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remain debated. Using fie... Several argillaceous platforms lie along the Yellow River(YR) of the eastern Guid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compositions,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geomorphic evolution remain debated. Using field survey data, sample testing, and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evolution of the Erlian mudflow fans are analyzed. The data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a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YR. On the right bank, fans are dilute debris flows consisting of sand and gravel. On the left bank, fans are viscosity mudflows consisting of red clay. The composition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left bank platforms indicate a rainfall-induced pluvial landscape. Fan evolu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early-stage fans pre-date 16 ka B.P., and formed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late-stage fans post-date 8 ka B.P.. Both stages were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The data indicate that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experienced a cold and humid climate characterized by high rainfall. From 16–8 ka, the YR cut through the Erlian early mudflow fan, resulting in extensive erosion. Since 8 ka, the river channel has migrated south by at least 1.25 km, and late stage mudflow fan formation has occur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Guide basin mud-flow fan forming mechanism geomorphic evolution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固碳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泽民 刘博 关潇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 明晰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区域碳储量的影响,是“双碳”目标背景下推进矿区低碳减排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多源数据集,使用InVEST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缓冲区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等方法,识别了1990-2020年黄河流域上游13个大中型煤矿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评估了不同矿区及其周边不同距离缓冲区的固碳服务能力,并对二者的关联度进行分析,旨在厘清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固碳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20年煤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草地、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为主,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以288.8 hm^(2)/a的速度持续扩张.(2)1990-2020年不同时段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单一动态度均为正值,草地和未利用地则均为负值,其中2010-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综合动态度均较高,2015-2020年则均相对较低,并且露天开采方式矿区土地利用强度远高于井工开采方式.(3)1990-2020年各矿区内单位面积年固碳量在0.7~4.1 Mg/hm^(2)之间,在时间上呈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并且在距离矿区50 km范围内,距离越远,平均单位面积年固碳量越高,影响程度逐渐下降.(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单位面积年固碳量的平均关联度从高到低表现为未利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水体.研究显示,黄河流域上游煤矿区开发过程中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矿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上游 煤矿区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固碳服务 缓冲区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上游气象水文要素演化规律分析
5
作者 陈璐 蒋明伟 +3 位作者 杨彬林 占挺 陈佳蕴 刘子铮 《高原农业》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高原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征对黄河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开展黄河上游12个气象站及4个水文站气温、降雨以及径流的突变、趋势和周期分析,揭示了黄河上游气... 黄河上游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高原地区的气候、地形和水文特征对黄河水文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采用M-K检验和小波分析法,开展黄河上游12个气象站及4个水文站气温、降雨以及径流的突变、趋势和周期分析,揭示了黄河上游气象水文要素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黄河上游气温以0.336℃/10 a的速率增长,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6年;降水量以6.07 mm/a速率减少,减少速率较低,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突变发生在1982年,主周期为16 a;黄河沿站流量上升速率为0.23(m^(3)s^(-1))/a,唐乃亥、青铜峡、头道拐站流量下降速率分别为1.23(m^(3)s^(-1))/a、1.41(m^(3)s^(-1))/a和3.83(m^(3)s^(-1))/a,径流量总体波动较小。最后,采用R/S重标极差法预测了未来气象水文要素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气温和降水的可持续性不强;而径流发展具有反持续性,未来的趋势将可能与过去相反,其中唐乃亥站流量的反持续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流域 水文气象要素 趋势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丧葬礼仪服饰文化内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6
作者 樊春阳 李俞霏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4期18-21,共4页
黄河上游地区的丧葬礼仪服饰在明代已发展至成熟阶段,丧服是礼法秩序的外在表现形式,葬服是社会等级尊卑的具体呈现,丧葬礼仪服饰所体现出的地域性、礼仪性与文化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丧葬礼仪服饰文化... 黄河上游地区的丧葬礼仪服饰在明代已发展至成熟阶段,丧服是礼法秩序的外在表现形式,葬服是社会等级尊卑的具体呈现,丧葬礼仪服饰所体现出的地域性、礼仪性与文化性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对明代黄河上游地区丧葬礼仪服饰文化内涵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丧葬礼仪服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不仅是对儒家孝道观念的延续,也是对富贵吉祥的美好生活的祈求。民间百姓寄情于服饰,希望死者能早登极乐之地,最终达到福佑子孙后代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黄河上游地区 丧葬礼仪 服饰文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三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变化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黄鑫 李晓丹 +3 位作者 芦倩 黄倩倩 程文仕 许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4-194,204,共12页
识别三生空间迁移演化规律并掌握其引发的空间性状改变情况,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水平影响深远。以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转移矩阵对研究区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强度分析模... 识别三生空间迁移演化规律并掌握其引发的空间性状改变情况,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高利用水平影响深远。以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转移矩阵对研究区2000—2020年三生空间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强度分析模型,从三生空间一、二级分类双重视角,就空间演化带来的变化稳定性问题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20年间,研究区三生空间转移变化活跃但发生数量和规模均呈缩减态势,空间转移以呼包鄂榆和宁夏沿黄城市群两地为主,呈东多西少分布特征,但以生态为主、生产和生活空间为辅的整体格局未发生改变。(2)20年间,流域三生空间变化先强后弱,整体不稳定。生产和生活空间稳定活跃增加,减少趋于平缓,生态空间增加趋于平缓,但减少趋向活跃,前二者对生态空间的胁迫趋向常态。同时,流域三生空间内部彼此转移频繁,存在生产—生活及生活—生态2种稳定地系统性转变模式。(3)三生空间二级子类此消彼长的改变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变化的显性原因,而经济发展驱动、城市引力影响以及宏观政策指引则是引发流域三生空间演替变化的内在作用机制。(4)转移矩阵与强度分析模型的联合研究框架,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变化及其性状改变情况的一体化监测。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控制城市规模,坚持耕地保护,推行有效的空间退出机制,发挥宏观政策对空间流转的导引作用,将对研究区国土空间高质量利用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化 强度 变化稳定性 黄河流域上游城市群
下载PDF
葡萄酒产业与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现状与思考
8
作者 宋瑞 朱宗文 +1 位作者 李华 王华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5,共7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强的环境耐受性和可塑性,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衍生巨大的生态价值。本文对我国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阐明种植葡萄对改善矿区周边环境、促进水土保持、提升固碳释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发展葡萄酒产业对治理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脆弱区的可行性,并提出煤炭基地种植酿酒葡萄存在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将葡萄酒产业与煤炭开发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水土流失、修复受损生态、促进区域碳减排等众多需求,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是一种兼顾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上游 煤炭基地 生态脆弱 植被恢复 固碳减排
下载PDF
近50a来黄河上游水循环要素变化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蓝永超 林舒 +2 位作者 李州英 刘进琪 马建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49-854,共6页
根据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有器测资料几十年来降水、温度、径流等水循环素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温度近几十年来流域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与全球变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随着气温的上升,蒸发和下渗呈... 根据水文、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有器测资料几十年来降水、温度、径流等水循环素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温度近几十年来流域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程度的上升,与全球变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随着气温的上升,蒸发和下渗呈增加的趋势。降水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降水量的增减随地理位置不同而差异较大。受主要产流区域降水减少,气温上升的影响,黄河上游产水量呈持续递减的态势。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利用全球气候模式(GCMs)与统计模式对未来流域降水和径流的可能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未来30 a里,随着温度将进一步上升,降水量将比目前有明显增加,黄河上游的径流量将随降水量的增加而进入一个相对丰水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水循环要索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模式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被引量:96
10
作者 杨晓燕 夏正楷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平流沉积全新世特大洪水 沉积特征
下载PDF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席芨滩巨型滑坡发育特征及地貌演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无忌 殷志强 +1 位作者 马吉福 秦小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9-721,共13页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 黄河上游贵德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巨型滑坡因其方量大、危害严重、机制复杂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贵德盆地黄河左岸的席芨滩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精细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和测年数据,分析了该巨型滑坡的发育期次和诱发因素,认为滑坡发育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1全新世早期温度升高引发冰雪融水增多导致黄河侵蚀作用加强而引发的Ⅰ期滑坡;2由全新世适宜期暖湿气候条件下降水触发的Ⅱ期滑坡;3由1872年历史地震诱发的Ⅲ期滑坡;4由降雨和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Ⅳ期滑坡。文章最后讨论了席芨滩巨型滑坡对贵德盆地黄河河谷地貌演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贵德盆地 席芨滩滑坡 发育特征 地貌演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降水时空结构特征 被引量:26
12
作者 杨志峰 李春晖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7-33,共7页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半以上,研究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时空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兰州以上19个降水站点1959~1998年系列数据,采用EOF技术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 黄河兰州以上区域水资源量占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一半以上,研究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时空结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兰州以上19个降水站点1959~1998年系列数据,采用EOF技术分析了黄河上游降水的时空结构特征与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区域降水存在四种典型降水类型,即'全部-致型'、'南北型'、'东西型'和'相间复杂型'.但第-特征向量为主导,其时间变化系数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说明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降水主要受青藏高原大尺度气候影响,具有降水偏多(少)一致性特征.从时间尺度上降水有减少的趋势;并伴随3、6、和¨年的周期变化,而且在1986和1991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结构 自然正交分解法(EOF) 特征向量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结构熵权的黄河上游水资源脆弱性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10
13
作者 胡珺 李春晖 +1 位作者 贾俊香 夏星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2年第6期17-22,共6页
从水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考虑建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结构熵权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黄河上游水资源脆弱性。结果表明:从河源到河口镇水资源内部脆弱性... 从水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考虑建立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结构熵权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黄河上游水资源脆弱性。结果表明:从河源到河口镇水资源内部脆弱性逐渐明显,由于各省区社会经济及供用水不同,水资源脆弱性综合评价表现为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熵权法 水资源脆弱性 水资源综合评价 黄河上游
下载PDF
青海官亭盆地黄河二级阶地的结构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小虎 夏正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4,共2页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地貌及古文化遗址的野外考察,分析了盆地中黄河二级阶地的结构,认为该阶地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距今4000年左右的史前洪水阶地上加积了一层平流沉积物,形成复合型阶地,其下部为基座阶地,上部为上叠阶地。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全新世早中期 二级阶地
下载PDF
应用能量平衡方法对黄河上中游水文气象要素监测及校验
15
作者 戴东 赵卫民 +1 位作者 王春青 Marjolein De Weirdt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44,44,共3页
利用能量平衡方法建立能量与水平衡系统(EWBMS)对黄河上中游地区进行实时监测,并将其监测要素实际蒸散发、温度、净辐射、显热通量等与观测值比较,从而进一步说明EWBMS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 能量与水平衡 蒸散发 辐射 显热通量 黄河上中游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上游区工业污染特征解析与对策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梦媛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12年第5期48-52,共5页
搜集了2001~2010年黄河流域上游区辖4省份(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黄河年鉴、宁夏年鉴、青海年鉴、甘肃年鉴、内蒙古年鉴),系统分析了近10年来黄河流域上游区工业污染特征,将黄河上游4省10年... 搜集了2001~2010年黄河流域上游区辖4省份(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古)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年鉴、黄河年鉴、宁夏年鉴、青海年鉴、甘肃年鉴、内蒙古年鉴),系统分析了近10年来黄河流域上游区工业污染特征,将黄河上游4省10年间工业废水排放量、排污量与4省的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及产业结构结合,分析比较4省10年间工业污染变化特征,预测其工业污染发展趋势,并总结了黄河上游流域工业污染原因,提出工业发展与工业污染管理、治理的新对策,从而达到黄河上游流域污水防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流域 污染原因 对策 工业污染
下载PDF
1980-2018年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植被和径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17
作者 叶培龙 张强 +3 位作者 王莺 徐丽丽 韩林君 李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67-979,共13页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产流区,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黄河上游气候生态水文等问题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格点融合...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产流区,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黄河上游气候生态水文等问题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格点融合数据和水文监测数据,分析了黄河上游气候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和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黄河上游暖湿化趋势呈现全区域较一致的气候特征,温度增加率为0.023℃/a,降水增加率为1.09 mm/a,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湟水流域至甘肃中部降水增加最显著,宁蒙荒漠地带增温趋势最明显,2000年以来整个黄河上游降水明显增加。2000年后汇流区与流径区的蒸散发明显增加,但源头区南部波动减少。2)当前的暖湿化有利于黄河上游植被生长,1999年以来汇流区和源头区部分区域的植被增加率达到0.04/(10 a);从长期趋势看,源头区、汇流区植被指数与上年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流径区植被指数与当年降水相关性显著;降水对黄河上游流域植被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温度对其影响较复杂,各区域不同的植被类型是导致降水、温度、蒸散影响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3)1980-2018年唐乃亥站和兰州站的年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但1998年以来两站的年径流量明显增加,兰州站年径流量的增加率是唐乃亥站的近3倍。长期趋势表明,唐乃亥站年径流量与当年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兰州站年径流量与当年降水、蒸散的相关系数均明显低于唐乃亥站;从年际波动看,降水是决定年径流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而生态植被、冻土退化、水储量变化及社会活动等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该研究为科学应对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及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气候变化 多尺度 气候暖湿化 生态和水文影响
下载PDF
基于Budyko假设的黄河源区径流变化归因识别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成凤 刘翠善 +2 位作者 王国庆 金君良 管晓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0-94,共5页
黄河源区是黄河水塔,其径流量变化的归因分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量化气候因素和其他环境驱动因素对黄河源区河川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65-2013年黄河源区年降水增加,年潜在... 黄河源区是黄河水塔,其径流量变化的归因分析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弹性系数法量化气候因素和其他环境驱动因素对黄河源区河川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65-2013年黄河源区年降水增加,年潜在蒸散发减少,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同时期的年径流序列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在1989年实测径流序列存在突变现象,1990-1999年气候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约为39%~45%,其他环境驱动因素的贡献率约为55%~61%;2000-2013年气候因素使径流量增加,其他环境驱动因素是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流域1980-2010年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无显著变化,研究区域冰川退缩、冻土层持续下移等其他环境驱动因素是造成黄河源区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变化环境 归因识别 径流 Budyko假设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黄河源区蓝/绿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文婷 杨肖丽 +2 位作者 任立良 高甜 顾玉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9-66,共8页
黄河源区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其水资源量的变化对实现“加强黄河治理保护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定... 黄河源区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其水资源量的变化对实现“加强黄河治理保护和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Mann-Kendall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定量分析了黄河源区1962-2017年的降水量、蓝水量、绿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6年来,黄河源区多年平均绿水量约是蓝水量的2.5倍以上。全流域内绿水量呈增加趋势,西北玛多站(1.0 mm/a)增加幅度最大;降水量、蓝水量在西北地区呈增加的趋势,东部地区和东南地区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降水量、蓝/绿水量分布总体上均呈现从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递增的趋势。降水量变化是影响流域内蓝水量时空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流域内绿水量则同时受降水、气温影响,空间分布差异大,西北地区蒸散发量少于东南地区,东南地区的绿水量最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水 绿水 SWAT模型 MANN-KENDALL检验 黄河源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上游煤-水协调开采的地下水原位保护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白二虎 郭文兵 +2 位作者 张合兵 谭毅 郭明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907-914,共8页
煤炭开采是破坏黄河流域煤矿区地表生态环境最强烈的人为活动,而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制约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因素。为缓解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采动影响下含水层破坏机理,形成了近黄河流域... 煤炭开采是破坏黄河流域煤矿区地表生态环境最强烈的人为活动,而水资源供需矛盾是制约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因素。为缓解煤炭开采对地下水资源及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采动影响下含水层破坏机理,形成了近黄河流域煤炭开采的地下水保护思路,提出了黄河流域中上游煤-水协调开采的地下水原位保护技术,阐明了该技术以控制坚硬顶板不破断与充填体置换煤柱的思路而实现地下水原位保护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地下水原位保护技术中加固煤柱的条带开采、留窄煤柱的置换煤柱充填开采2个技术步骤及优势。结合沿空留巷的围岩控制技术与充填开采的快速增阻强度,通过建立坚硬顶板破断力学模型,分析了加固煤柱的条带开采、留窄煤柱的置换煤柱充填开采的可行性。以近黄河流域的离柳矿区双柳煤矿为研究对象,分析确定了有效达到地下水原位保护的关键技术参数,如条带开采参数、煤柱旁充填宽度、充填置换煤柱时维持巷道稳定的窄煤柱留设宽度以及坚硬顶板不破断的最小充填率等,并基于条带开采煤柱剥离理论及其长期稳定性评价方法,分析表明该技术所留设煤柱及充填体具有长期稳定性,能有效保护含水层及地表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开采 黄河流域中上游 煤-水协调 原位保护 煤柱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