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e-ring-based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variability(1445–2011) fo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WANG Yamin FENG Qi KANG Xingcheng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1期60-76,共17页
Long-term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unoff into the upper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tree-ring chronology of Qilian juniper (Sabina przewalskii Kom.) from the upper tree-... Long-term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unoff into the upper reaches of inland rivers. This paper developed a tree-ring chronology of Qilian juniper (Sabina przewalskii Kom.) from the upper tree-line of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within the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Northwest China for a long-term reconstruction of temperature at the study site. In this paper, tree-ring chronology was used to examine climate-growth associations considering local climate data obtained from Qili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emperatures correlated extremely well with standardized growth indices of trees (r=0.564, P<0.001). Tree-ring chronology was highest correlated with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r=0.641, P<0.0001).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hich spans the period of 1445–2011 was reconstructed and explained 57.8% of the inter-annual to decadal temperature variance at the regional scale for the period 1961–2011. Spatial correlation patterns revealed that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data and gridded temperature data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on a regional scale, indicating that the reconstruction represents climatic variations for an extended area surrounding the sampling sites.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indicated that major cold period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of 1450s–1480s, 1590s–1770s, 1810s–1890s, 1920s–1940s, and 1960s–1970s. Warm intervals occurred during 1490s–1580s, 1780s–1800s, 1900s–1910s, 1950s, and 1980s to present. The coldest 100-year and decadal periods occurred from 1490s–1580s and 1780s–1800s, respectively, while the warmest 100 years within the studied time period was the 20<sup>th</sup> century. Colder events and intervals coincided with wet or moist conditions in and near the study region. 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greed well with other temperature series reconstructed across the surrounding areas, demonstrating that this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could be used to evaluat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to the tree-ring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from nearby regions and records of glacier fluctuations from the surrounding high mountains, this reconstruction was reliable, and could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climate variability. Spectral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variation may be related to large-scale atmospheric–oceanic variability such as the solar activity,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RING climatic response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upper reaches of heihe river basin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元宝枫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2
作者 任志 马勇 +2 位作者 张晗 姚世超 张志礼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27.2%和32.6%;栽植2年生的元宝枫苗木枝条生长量最大的是陕西杨凌的苗木,枝条平均生长量为108.8cm,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枝条平均生长量高16.98%和37.37%;第2年新梢生长量达78.8cm,分别比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34.47%和72.05%;胸径均生长量分别高7.56%和12.04%;2)元宝枫苗木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3月20—25日栽植成活率最高,带土球栽植的较4月20—25日高19.9%,裸根苗高26.3%,胸径生长量均增粗5.81%,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43.7%;3)带状客土整地后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和山东聊城的苗木,其成活率分别较局部客土整地提升28.49%、23.61%和25.15%,2年生胸径均生长量增大14.41%、13.57%和14.22%,2年生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67.9%、43.1%和49.6%。研究成果为元宝枫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引种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引种 栽培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被引量:15
3
作者 黄鑫 程文仕 +2 位作者 李晓丹 杨昌裕 黄倩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葡萄酒产业与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现状与思考
4
作者 宋瑞 朱宗文 +1 位作者 李华 王华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9-95,共7页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 黄河中上游地区能源丰富,土地广袤,常年煤炭开采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该区域土地侵蚀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自然植被覆盖率极低,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并行的高质量协同发展之路。葡萄作为多年生藤本植物,种类多样,具有极强的环境耐受性和可塑性,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衍生巨大的生态价值。本文对我国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治理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阐明种植葡萄对改善矿区周边环境、促进水土保持、提升固碳释氧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发展葡萄酒产业对治理黄河流域煤炭基地生态脆弱区的可行性,并提出煤炭基地种植酿酒葡萄存在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将葡萄酒产业与煤炭开发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矿区植被覆盖度、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水土流失、修复受损生态、促进区域碳减排等众多需求,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是一种兼顾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上游 煤炭基地 生态脆弱 植被恢复 固碳减排
下载PDF
金沙江中上游流域未来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杜智毅 倪福全 +1 位作者 邓玉 周家豪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80,90,共11页
为了探究金沙江中上游流域未来径流变化趋势,为流域防洪规划提供依据,基于SWAT水文模型,选用CMIP5数据集建立未来时段的全球气候模式,从时间和空间尺度解析研究区2022—2050年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流域2022—2050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 为了探究金沙江中上游流域未来径流变化趋势,为流域防洪规划提供依据,基于SWAT水文模型,选用CMIP5数据集建立未来时段的全球气候模式,从时间和空间尺度解析研究区2022—2050年径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流域2022—2050年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均高于基准期,并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流域南部降水量增幅较大,流域北部气温增幅较大。在RCP2.6、RCP4.5、RCP8.53种气候情景下,2022—2050年年径流量均呈现增大趋势,变化率分别为5.79×10^(8)、5.53×10^(8)、2.99×10^(8)m^(3)/a。相较于基准期,未来春季和秋季径流量呈现减少趋势,夏季和冬季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冬季径流量增幅达到了10%。流域产流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依次增加的特点,相较于基准期,流域南部产流量均呈现增加趋势。未来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冬季径流量增幅较大,可能会发生冬汛等极端水文事件,流域南部受洪水威胁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径流模拟 产流量空间分布 SWAT模型 金沙江中上游流域
下载PDF
CMIP6模式对淮河中上游流域气候要素模拟效果的评估研究
6
作者 吴琛 王景才 +2 位作者 邵俊博 李翔宇 王雯越 《人民珠江》 2023年第10期105-116,共12页
全球气候模式(CMIP6)是大尺度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但其模式数据的模拟质量以及在不同研究区域的适用性有待评估。以1960—2014年淮河中上游流域19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利用等距离累积分布函数法、均值(mean)、离散系数... 全球气候模式(CMIP6)是大尺度模拟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但其模式数据的模拟质量以及在不同研究区域的适用性有待评估。以1960—2014年淮河中上游流域19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为基准,利用等距离累积分布函数法、均值(mean)、离散系数(C v)、皮尔逊相关系数(PCC)、标准差(STD)以及均方根误差(RMSE)等5个精度指标对19个CMIP6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气候数据进行系统性评估,得出以下结论:①对偏差校正后的19个CMIP6模式的模拟数据初步筛选出对降水数据模拟的排名前二的气候模式有ACCESS-ESM1-5、CMCC-ESM2;对气温数据模拟排名前五的气候模式有ACCESS-ESM1-5、CMCC-ESM2;②从年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2个方面对优选的CMIP6模式的历史时期数据和实测历史气候数据进行评估,验证优选出适合淮河中上游流域的CMIP6模式;③从大气环流因子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分析,AO与淮河中上游流域的气候数据相关性较好,模式与大气环流数据的相关性与实际情况也接近。综合评价显示最能模拟淮河中上游流域的模式是ACCESS-ESM1-5、CMCC-ESM2。对模拟淮河中上游流域的CMIP6模式数据的系统性评估,为研究合理选择和使用CMIP6数据集对流域未来情景下的气候变化要素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候要素 适用性评估 淮河中上游流域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段河道渗漏量计算方法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胡兴林 肖洪浪 +2 位作者 蓝永超 王静 丁宏伟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60-468,共9页
通过河道断面法对黑河中上游河段河道渗漏量进行了比测试验,结果表明:河床岩性组成、河流平面几何形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水方式的改变等对河道渗漏量影响显著.黑河实施全流域调水前后河道渗漏量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莺落峡至312桥... 通过河道断面法对黑河中上游河段河道渗漏量进行了比测试验,结果表明:河床岩性组成、河流平面几何形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输水方式的改变等对河道渗漏量影响显著.黑河实施全流域调水前后河道渗漏量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莺落峡至312桥区间河道渗漏量调水前为1.2543×108 m3,调水后为4.3747×108 m3,调水后较调水前河道渗漏量增加3.1203×108 m3;河道流量越小其相应损失率愈大,河道流量越大,其相应损失率愈小,由此得出各河段不同流量单位河长的损失率服从倒数函数分布.研究结果是在黑河中上游实体河道上进行上下断面流量比测试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符合该河段的实际情况,可作为黑河中游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分析、地下水流系统模拟、流域水资源重复利用、水量调度计算各种模拟模型验证河道渗漏量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渗漏 计算方法 试验研究 黑河中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与植被空间变异 被引量:63
8
作者 王蕙 赵文智 常学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731-1739,共9页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 荒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过渡带土壤湿度和植被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了解荒漠绿洲过渡带的重要科学问题,从而开始受到重视。研究是在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选择一条1700m×200m的样带(包括3条平行样线),在对土壤湿度、植被高度、盖度等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地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水分和植被的空间变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上,0~200cm土层中土壤平均湿度介于1.45%~3·85%,变异系数在27.7%~83.2%;植被盖度介于9%~80%,变异系数为80%。植被盖度、冠幅与0~20、20~4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120~140、140~160cm两层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水分和植被空间分布在样带上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在小于100m的尺度上随机分布,而在100~3110m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植被 异质性 荒漠绿洲过渡带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空间分布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瑶 赵传燕 +1 位作者 田风霞 王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74-2382,共9页
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 合理估计春小麦的需水量(ETc)是进行干旱区水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利用黑河中游14个气象站1970—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各站点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并根据春小麦生长期的作物系数,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得出黑河中游春小麦需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0—2009年黑河中游春小麦作物需水量整体分布具有从南向北递增的趋势,全生长期需水量在573—781 mm之间;高台、张掖、临泽、民乐、山丹、酒泉的春小麦需水量分别为731.26、686.88、598.24、728.89、719.77、713.59 mm,其中生长中期需水量最大,分别占全生长期的51.67%、51.11%、50.96%、51.24%、50.83%和50.77%;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最小相对湿度和各因子的影响力由大到小分别占总影响力的57.29%、26.92%、15.15%、1.41%和0.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需水量 空间分布 气候因子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上游草原蝗虫生态分布与生境的关系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成章 周伟 +1 位作者 王科明 董小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7,共6页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 以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草地蝗虫组成、生态种组分布及其与生境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上游天然草地的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植被组成具有明显异质性;连续4年野外采集蝗虫38种,隶属于3科11属,32个多布种蝗虫在相关性系数0.50处,聚为8个生态种组.蝗虫具有极为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同时草原区的生境决定着蝗虫的地理分布格局,研究区蝗虫主要分布在海拔2 000~3000 m的祁连山地.温度因子是蝗虫种属组成的促进因子,其他因子为抑制因子;温度与降水量是蝗虫密度的促进因子;极端最低温与蝗虫种属组成存在极显著关系,与蝗虫密度存在显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蝗虫 生境 生态分布 黑河中上游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58
11
作者 沈泽昊 张全发 +4 位作者 岳超 赵俊 胡志伟 吕楠 唐园园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3-64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简称LULC)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动态具有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大规模跨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尤为重要。本文制定了该工程中线水源区约95000km2面积的LULC分类系统,利用2000年前后的TM影像完成LULC分布现状图,并结合DEM分析了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森林覆盖率为50.97%,灌丛25.58%;农田约占15%,其中旱地与水田的比例约10:3;石砾裸地等强烈退化类型合占5.66%;水域约占1%。②区内秦岭南坡、汉—丹平原丘陵、巴山北坡三部分的LULC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退化土地类型主要分布在汉—丹平原丘陵地区;秦岭南坡耕地的水分条件较巴山北坡好,但局部土地退化现象也更严重。③地形对LULC具有明显影响。海拔高度控制着自然植被的垂直分异和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利用强度的分布;各土地覆被类型的分布显示了坡度对土地开发强度的限制作用;坡向对局部LULC格局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区域尺度上可能对秦岭南坡与巴山北坡的LULC结构差异具有贡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当前的LULC结构和空间格局显示,总体上植被状况良好,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集中于海拔1000m以下的平缓地区,而退化土地类型也主要存在于这一区域,是流域水质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水源区 LULC 空间格局 汉江中上游地区
下载PDF
夏季黑河中游绿洲样带蒸散量遥感估算 被引量:18
12
作者 连晋姣 黄明斌 +1 位作者 李杏鲜 刘文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120-129,F0004,共11页
黑河中游绿洲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利用了全流域68%的水资源,绿洲农田蒸散是水资源的主要支出项。为了解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的耗水规律,高效管理区域水资源,该文利用2011年6-8月的7期Landsat TM影像,结合地面气象、物候数据和... 黑河中游绿洲集中了全流域95%的耕地,利用了全流域68%的水资源,绿洲农田蒸散是水资源的主要支出项。为了解绿洲生态系统不同景观单元的耗水规律,高效管理区域水资源,该文利用2011年6-8月的7期Landsat TM影像,结合地面气象、物候数据和土地覆盖类型,基于SEBAL-METRIC模型估算了夏季黑河中游样带尺度不同土地覆盖类型蒸散量,并利用涡度观测数据对卫星过境日模型估算的蒸散量进行验证,发现遥感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由于土地覆盖类型和灌溉的差异,黑河中游样带尺度内蒸散量空间变化较大,6-8月农田平均总蒸散量是340 mm,林地是328 mm,草地的平均值是214 mm,荒漠区只有97 mm;夏季不同土地覆盖类型蒸散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农田日蒸散量在6月底达到最大值,荒漠日蒸散量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草地6月和7月平均日蒸散值较8月大,林地蒸散量月际变化较小。另外,荒漠与绿洲土壤类型差异较大,在荒漠区与绿洲区分别选取"热点"可有效提高模型估算精度。研究对于干旱半干旱区域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蒸散 模型 黑河中游绿洲 夏季 SEBAL METRIC
下载PDF
河西走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效应——以肃州绿洲为例 被引量:42
13
作者 蒙吉军 吴秀芹 李正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535-2541,i001,共8页
近来 ,在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中 ,都纷纷结合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模型来研究其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及其生态效应 ,以期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既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影响着区域的生态过程。运用景... 近来 ,在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中 ,都纷纷结合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模型来研究其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及其生态效应 ,以期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既是各种干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影响着区域的生态过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借助 GIS技术 (Arc GIS8.1)和 Fragstas3.3软件 ,基于 1988、2 0 0 0年 L andsat5的 4、3、2 (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 ,对河西走廊中西段肃州绿洲 L U CC及其景观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受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景观类型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主要分布于水系两岸和河流冲积扇 ;草地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及绿洲边缘 ;林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祁连山北坡一带 ;戈壁、沙漠广泛分布于绿洲之间 ,景观格局呈现出以戈壁为基质的戈壁、绿洲、沙漠相间分布的态势 ;(2 )各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指数均发生了重要变化 ,耕地、水域明显增加 ,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也逐步增加 ,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 ,尤其是高覆盖度草地全部消失 ;(3)斑块破碎化程度在减小 ,异质性也在减小 ,但生态环境质量仍在下降 ,表现为大部分草地、林地被开垦为耕地 ,降低了绿洲维护生态平衡的能力 ,加大了干旱绿洲业已超负的水资源载荷 ;(4 )景观中斑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景观生态效应 河西走廊中西段 肃州绿洲
下载PDF
2000—2015年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尤南山 蒙吉军 孙慕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1-181,共11页
选择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逐月NDVI数据、月均温和月降水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采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揭示区域NDVI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选择西北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中上游为研究区,以2000—2015年逐月NDVI数据、月均温和月降水数据、DEM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为数据源,采用RS,GIS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从区域尺度和像元尺度揭示区域NDVI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结果显示:1)2000—2015年,黑河流域中上游NDVI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夏季的增长速率最大,明显高于春季和秋季;NDVI快速增长区主要位于中游地区黑河干流两侧的绿洲地带;NDVI显著下降区位于张掖市市辖区、酒泉市市辖区以及其他县城所在地;2)夏季NDVI与降水相关性较高,而春、秋季NDVI与气温相关性较高;夏季NDVI与夏季降水的显著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远离黑河干流的大片低覆被草地、戈壁以及荒漠,而邻近黑河的人工绿洲地带NDVI与降水没有显著相关性;3)NDVI响应降水的时滞效应较明显,夏季NDVI对降水的响应普遍存在1个月的时间滞后,最长能滞后2个月。研究结果可以为区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动态 时空变化 气候 相关性 黑河流域中上游
下载PDF
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下垫面辐射收支平衡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锦奎 王杰 +2 位作者 丁永建 叶柏生 高鑫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5-654,共10页
主要利用架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和荒漠区的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的同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荒漠和草地太阳辐射相差不大,分别为6238.7 M... 主要利用架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绿洲和荒漠区的3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年9月1日—2004年8月31日的同期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干旱区农田、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荒漠和草地太阳辐射相差不大,分别为6238.7 MJ.m-2和6135.8 MJ.m-2,农田生态系统为5889.0 MJ.m-2,比荒漠地区小4%。随着植物覆盖度的增大,草地和农田的地面反射逐渐减弱,荒漠地区反射辐射和地表反射率明显高于绿洲地区。大气逆辐射在3个地区相差不大,平均约为280 W.m-2。地表放射辐射和地表有效辐射在不同季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总体上讲,农田和草地地表有效辐射要低于荒漠,特别是在作物或牧草的主要生长季节。荒漠、草地和农田年总净辐射量分别为1705.8,2150.7和2458.2 MJ.m-2,农田和草地分别高出荒漠44%和26%,农田和荒漠净辐射差值主要由地表有效辐射差异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干旱区 辐射收支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下载PDF
黑河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水资源开发的资源环境效应 被引量:32
16
作者 刘少玉 卢耀如 +1 位作者 程旭学 杨振京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0-96,共7页
该文分析了黑河流域降水及河水时空分布规律,划分并阐明了中、下游盆地地下水系统与特征,探讨了盆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大数量相互转化的固有规律,深入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的资源和环境负效应,提出了流域水资源开发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 黑河 地下水系统 水资源 开发 资源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黑河上游不同流域融雪过程的SRM模拟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超 赵传燕 冯兆东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SRM模型对黑河上游三个水文站点控制区2000年的融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高山地区不同水文区域对SRM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模型以MODIS积雪产品和气象台站数据为输入,结合退水系数进行融雪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不同水文站点控... 利用SRM模型对黑河上游三个水文站点控制区2000年的融雪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高山地区不同水文区域对SRM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模型以MODIS积雪产品和气象台站数据为输入,结合退水系数进行融雪过程模拟,重点研究不同水文站点控制区域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在气象观测数据相对丰富的莺落峡控制区,模拟的精度较高,拟合优度确定系数R^2=0.795,积差D_v=-2.346%;在气象观测资料稀缺的祁连站和扎马什克站控制区,其模拟精度较差,其中祁连站R^2=-0.233,D_v=-3.277%,扎马什克站R^2=0.517,D_v=-11.128%.此外,地形的复杂程度和植被覆盖类型也会对模型的模拟精度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M模型 MODIS数据 积雪覆盖率 融雪径流 黑河上游
下载PDF
干旱区农牧结构优化模式探讨——以黑河流域中上游为例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勃 张凯 张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3-137,共5页
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牧结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促进农区和牧区两大经济生产系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结合... 分析了黑河流域中上游农业的现状和问题,认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牧结构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可以促进农区和牧区两大经济生产系统全面健康发展,繁荣区域经济,而且在资源合理配置、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都有很大作用。结合现有基础提出了农牧耦合的发展模式:一是绿洲子系统内部的耦合,即中游绿洲农区舍饲畜牧业与种植业的耦合;二是山地系统与绿洲系统的耦合,即山上繁殖,山下育肥模式与向山区放牧基地提供精细饲料,在牧区直接育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农牧结构优化 发展模式 黑河流域 绿洲子系统内部耦合 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耦合
下载PDF
基于SEBS-METRIC方法的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农田蒸散 被引量:8
19
作者 何磊 王瑶 +2 位作者 别强 方镜尧 赵传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04-510,共7页
使用涡度相关蒸散数据验证表明SEBS-METRIC方法可以用来估算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农田蒸散.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生长季内ET 总量空间差异大(398~709 mm,平均567 mm).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 ET 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剧烈.在区... 使用涡度相关蒸散数据验证表明SEBS-METRIC方法可以用来估算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农田蒸散.结果显示: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生长季内ET 总量空间差异大(398~709 mm,平均567 mm).在作物不同生长阶段, ET 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剧烈.在区域平均水平上,生长初期、生长中期1、生长中期2和生长后期的ET 占全生长季ET 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0.24%,29.44%,47.11%,13.21%,各生长阶段区域平均日ET 依次为1.45,3.28,3.52,2.08 mm/d. ET 月份变化明显,3月最小,4,5月迅速增大,6月达到生长季的蒸散高峰,7,8月有所降低,维持在一定水平,9月作物进入生长末期,迅速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BS METRIC 农田蒸散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
下载PDF
四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在黑河流域上游的应用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何思为 南卓铜 +1 位作者 王书功 丁永建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9,共7页
首先结合新安江模型、TopModel、HBV模型和Sacramento模型机理,从模型结构的土层划分、土壤水分计算、蒸散发计算、产流区不均匀性的考虑、产流机制、下渗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然后选择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结合模拟结果... 首先结合新安江模型、TopModel、HBV模型和Sacramento模型机理,从模型结构的土层划分、土壤水分计算、蒸散发计算、产流区不均匀性的考虑、产流机制、下渗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比较,然后选择黑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结合模拟结果对这四个概念性水文模型在黑河上游山区流域应用情况,从土壤水分、蒸散发、径流过程和各径流组分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概念性水文模型对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径流模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但是对土壤水分、蒸散发等水文过程只能描述其变化趋势,难以定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得出在所用四个模型中,HBV模型在黑河干流上游山区出山口的径流拟合中有和其他3个模型相当的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并且在枯水期的表现也好,适用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性水文模型 黑河流域上游 模型结构 新安江模型 TOPMODEL HBV模型 Sacramento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