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S OF UPPER-LEVEL COLD VORTEX ON THE RAPID CHANGE OF INTENSITY AND MOTION OF TYPHOON MERANTI(2010)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英 郭丽霞 +1 位作者 许映龙 胡姝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2年第2期207-219,共13页
Typhoon Meranti originated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ff the south tip of the Taiwan Island in 2010.It moved westward entering the South China Sea,then abruptly turned north into the Taiwan Strait,got intensified... Typhoon Meranti originated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ff the south tip of the Taiwan Island in 2010.It moved westward entering the South China Sea,then abruptly turned north into the Taiwan Strait,got intensified on its way northward,and eventually made landfall on Fujian province.In its evolution,there was a northwest-moving cold vortex in upper troposphere to the south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Subtropical High).In this paper,the possible impacts of this cold vortex on Meranti in terms of its track and intensity variation is investigated using typhoon best track data from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analyses data of 0.5×0.5 degree provided by the global forecasting system of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GMS satellite imagery and Taiwan radar data.Results show as follows:(1)The upper-level cold vortex was revolving around the typhoon anticlockwise from its east to its north.In the early stage,due to the blocking of the cold vortex,the rol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to steer Meranti was weakened,which results in the looping of the west-moving typhoon.However,when Meranti was coupled with the cold vortex in meridional direction,the northerly wind changed to the southerly at the upper level of the typhoon;at the same time the Subtropical High protruded westward and its southbound steering flow gained strength,and eventually created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southerly winds in both upper and lower troposphere suddenly steered Meranti to the north;(2)The change of airflow direction above the typhoon led to a weak vertical wind shear,which in return facilit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eranti.Meanwhile,to the east of typhoon Meranti,the overlapped southwesterly jets in upper and lower atmosphere accelerated its tangential wind and contributed to its cyclonic development;(3)The cold vortex not only supplied positive vorticity to the typhoon,but also transported cold advection to its outer band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warm and moist air masses at the lower levels,the cold vortex increased the vertical instability in the atmosphere,which was favorable for convection development within the typhoon circulation,and its warmer center was enhanced through latent heat release;(4)Vertical vorticity budget averaged over the typhoon area further shows that the intensification of a typhoon vorticity column mainly depends on horizontal advection of its high-level vorticity,low-level convergence,uneven wind field distribution and its convectiv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level cold vortex TYPHOON INTENSIFICATION north turning Taiwan strait
下载PDF
一次冷涡背景下次天气尺度系统对强对流环境场的影响
2
作者 李瑞萍 王秀明 +3 位作者 李树文 王扬 田晓婷 李梦军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1期76-87,共12页
在同一东北冷涡背景下,2016年6月12—13日山西境内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12日为分散性对流而13日为大范围强对流。基于多源资料通过对比探讨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其演变对风暴环境进而对风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日风暴强度和风... 在同一东北冷涡背景下,2016年6月12—13日山西境内连续2 d出现强对流天气,12日为分散性对流而13日为大范围强对流。基于多源资料通过对比探讨次天气尺度系统及其演变对风暴环境进而对风暴结构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两日风暴强度和风暴结构差异显著。6月12日对流孤立分散且回波强度小于55 dBZ,而13日准线性风暴发展成尺度较大的弓形回波引发大范围强对流天气,回波强度达60 dBZ。(2)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为冷涡背景下的次天气尺度低涡。12日次天气尺度低压扰动开始出现,距离远而未影响山西;13日低压扰动东移发展为次天气尺度切断低涡,低涡相关的地面冷锋及850 hPa切变线触发山西上游对流。(3)12日低层水汽含量低,0~3 km垂直风切变弱,13日低涡前偏南水汽输送使低层显著增湿,叠加中层干冷空气形成不稳定层结,受低涡影响0~3 km风垂直切变增强至5.0×10-3s-1,冷锋触发的对流风暴在上述环境下强烈发展并产生阵风锋,阵风锋组织风暴形成飑线,冷池与0~3 km风切变相互作用使飑线维持。(4)13日有利于飑线发展的环境要素与东北冷涡西侧的次天气尺度切断低涡系统密切相关,次天气尺度低涡是飑线形成发展的关键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次天气尺度系统 强对流 环境场
下载PDF
2016-2021年山东省大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昱薇 杨成芳 +2 位作者 傅刚 朱晓清 鄢珅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32,共10页
本文利用2016—2021年山东省1886个气象观测站逐时大风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年间山东省年均有1476个气象观测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春季大风约占全年的40.... 本文利用2016—2021年山东省1886个气象观测站逐时大风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客观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山东省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6年间山东省年均有1476个气象观测站出现8级以上大风,春季大风约占全年的40.1%,每日10—17时时间段大风天气年均超过1000站次,14时前后大风频率最高,偏北大风约占79.3%,北西北(NNW)方向最多。山东省北部沿海地区大风出现频率最高,站均30次以上,南部沿海地区和鲁中山区大风站均10~30次。6年间全省发生瞬时风力13级以上的共有14个站,12级以上的共有64个站,其中雷暴大风占据主导,最大风速为章丘站的39.9 m/s。系统性大风以爆发性气旋大风为主,大风分布与其移动路径及低压中心强度密切相关。高空冷涡是雷暴大风的主要影响系统,其中东北冷涡影响下大风次数占比达63.6%;低槽系统影响的大风发生次数次之,槽前型和槽后型天气系统对山东强对流天气影响机理不同。本文研究结果为山东大风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 系统性大风 雷暴大风 爆发性气旋 高空冷涡
下载PDF
0116号台风异常移动路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项续康 陆文杰 刘征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36,57,共4页
0116号台风 (百合 )生成地点偏北 ,维持时间较长 ,移动路径异常。影响移动路径的因素很多 ,有引导气流、双台风和高空冷涡等。作者主要利用GMSIR卫星云图 ,结合常规资料对 0
关键词 台风 移动路径 卫星云图 引导气流 双台风 高空冷涡 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PDF
降雹与不降雹冷涡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孙兴池 朱官忠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5,共5页
该文通过对1996年6月13日山东大范围冷涡降雹过程与同年6月20日不降雹冷涡的对比分析指出:降雹与不降雹冷涡,除了冷涡北侧的高空形势有明显差异外,主要表现在低层的风场、温度场和层结稳定度有显著区别。当高空冷涡进入华... 该文通过对1996年6月13日山东大范围冷涡降雹过程与同年6月20日不降雹冷涡的对比分析指出:降雹与不降雹冷涡,除了冷涡北侧的高空形势有明显差异外,主要表现在低层的风场、温度场和层结稳定度有显著区别。当高空冷涡进入华北上空时,若北侧有高压脊向东北方向伸展,沿脊前有东北气流侵入冷涡后部。同时,低层在40°N附近有明显的东西向锋区配合锋生变形场逼近鲁西北一带的潜在不稳定区,该冷涡会造成山东大范围降雹。而当高空冷涡发展为较对称的深厚气旋时,处于冷涡南侧的山东地区则不会出现强对流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冰雹 降雹条件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不同天气形势下首都机场雷雨的发展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黄继雄 霍苗 +2 位作者 任佳 吴玲芳 申松林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年第1期73-79,共7页
对2013年首都机场不同天气形势下32个雷雨日的雷达回波进行分型研究、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雷雨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高空槽过境雷雨、冷涡前部雷雨、锋面雷雨均有明显冷空气入侵,雷雨回波为大片强对流回波带,自... 对2013年首都机场不同天气形势下32个雷雨日的雷达回波进行分型研究、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类型雷雨的雷达回波有不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特征。高空槽过境雷雨、冷涡前部雷雨、锋面雷雨均有明显冷空气入侵,雷雨回波为大片强对流回波带,自西北向东南(或自西向东)过境,雷雨多持续1~2 h,有时伴有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冷涡底部雷雨、冷涡后部雷雨为零散的片状或块状对流单体或多单体雷暴云团有组织移动,并在移动中发展合并,逐渐形成较大的线状或带状多单体雷暴群,沿高空引导气流向南或向东南移动,其中各组成单体或多单体雷暴生成、发展及衰减十分迅速,能造成一段或多段雷雨过程;副高边缘雷雨、切变线雷雨均发生在低层高温、高湿及偏南或偏东气流中,大气中储存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微小的触发抬升条件就会激发出新的对流单体或多单体,此类雷雨回波多突发产生,生消演变频繁,一次过程可造成多段雷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雨回波 多普勒雷达 高空槽 冷涡 切变线 副高边缘
下载PDF
0908号台风“莫拉克”异常路径及其对台湾海峡两岸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爱鸣 高珊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应用常规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和其他观测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异常路径及其对台湾海峡两岸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的形势和东北区域大范围的正变高使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以及0... 应用常规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和其他观测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异常路径及其对台湾海峡两岸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500 hPa欧亚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的形势和东北区域大范围的正变高使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以及0909号热带气旋"艾涛"前身低压阻挡了副热带高压南落的共同作用,使"莫拉克"台风前期向偏西方向移动.(2)高空冷涡提供了有利于热带低压维持和发展的动力条件,热带低压的维持又对"莫拉克"的移动造成影响.(3)冷空气持续南下造成副热带高压减弱,并且在"莫拉克"台风北侧形成稳定低能区;高空冷涡引起其北侧中高层高度下降和东风引导气流减弱;在弱环流和多热带气旋的环境场下,以及热带风暴"天鹅"(0907号)、"艾涛"对"莫拉克"台风的反方向作用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莫拉克"台风在台湾海峡移速异常缓慢的原因.(4)"莫拉克"台风在台湾海峡滞留时间长,其北侧强偏东风和南侧强西南风带来充沛的水汽,及迎风坡辐合抬升所产生的中小尺度系统是造成闽北、浙南和台湾岛南部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气象学 热带气旋 异常路径 冷空气 高空冷涡 强降水 海峡两岸
下载PDF
两次东风带高空冷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沈杭锋 林宏伟 +2 位作者 娄小芬 崔洁 张红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80-1390,共11页
利用常规气象站、自动站、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FS)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等多种资料,对2015年7月29日和2018年7月14日两次过程对比分析后发现:两次过程在200 hPa上均存在一个东风带... 利用常规气象站、自动站、NCEP/NCAR(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全球预报系统(GFS)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和卫星等多种资料,对2015年7月29日和2018年7月14日两次过程对比分析后发现:两次过程在200 hPa上均存在一个东风带涡旋,500 hPa是类似东风波的系统,850 hPa处于副热带高压环流中,因此这两次过程是在东风带高空冷涡背景下发生的。处于东风带中的涡旋系统与台风、东风波等系统显著不同,其垂直方向上并不深厚,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上层,湿度较高但温度较低,系统本身不像台风或东风波那样会发生大风、暴雨等强烈天气。2015年7月29日中午在浙闽沿海因海洋、陆地风向风速差异以及高低层之间风向辐合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东、西风之间的中尺度辐合线,随后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或加强了对流天气;而2018年7月14日过程虽然具备了对流潜势,但由于缺乏低层的触发机制,最终没有发生强对流。高层冷涡西进时,冷涡前进方向高层的辐散式旋转特性增强了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有助于对流天气加强,这与西风带天气过程有明显差异,会给强对流的预报预警造成较大困难,应特别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强对流 东风带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钟水新 王东海 +1 位作者 张人禾 刘英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51-960,共10页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 利用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7月20~24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及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MM5模式对此次冷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冷涡发展阶段,对流层顶存在两条急流带,一条为南伸的高纬高空急流带,另一条为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两条急流带在东北地区汇合,强副热带西风动量的输送增强了低槽的气旋性涡度,使得冷涡切断后东移、发展。冷涡发展阶段,冷涡偏西地区有低空西北强风带,该强风带与冷涡前部东南风急流形成辐合区,降水主要发生在冷涡偏东北的辐合上升区。冷涡发展及成熟阶段,300hPa以下为一深厚的冷性涡旋,以上为一暖中心,强风带位于冷涡外缘,中心为弱风区或无风区。地形试验表明,在去除地形作用后,冷涡在后期(成熟及衰亡阶段)的位置明显偏西,出现了"回撤"现象。对流层顶高位涡(PV)气流的干冷空气下沉,插入高相对湿度区后部,高PV气流叠加在对流层低层的低θse之上,干冷空气侵入具有高PV特征。高空正PV异常中心与低层(θ/p)正异常同位相叠加,使得对应诱生的气旋性环流进一步发展、加强,冷涡加强、东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高空急流 高位涡气流 干侵入
下载PDF
与东北冷涡相伴的高空急流诱发平流层重力波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丹 陈泽宇 吕达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20,共11页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模拟结果... 使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针对2010年6月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一例伴随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位于~9 km高度)演变过程出现的平流层重力波活动特征开展了数值模拟.事件发生期间,对流层区域环流处在一个东北冷涡系统的控制之下.模拟结果再现了该东北冷涡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高空急流的特征.模拟结果揭示出在急流区域上空的平流层中存在显著重力波活动现象.分析结果显示,重力波活动与急流存在紧密联系,在水平方向上,重力波呈显著的二维结构,出现在急流出口区上部并逆背景流向西传播.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盛行波动具有~700 km水平尺度、9~12 h时间尺度以及4~5 km垂直波长.由于急流的存在,造成其与平流层中下部之间存在显著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与切变相伴的耗散使得上传的重力波动量通量数值随着高度升高而递减.同时,在18~20 km高度间出现的西风-东风转换带极大地抑制了波动在垂直方向的传播,形成显著动量通量沉积效应.估算结果表明,在11~20 km高度之间,这种效应的整体作用相当于对该层背景流施加强度为0.86 m·s-1·day-1的动力阻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重力波 高空急流 地转适应 东北冷涡
下载PDF
2010年7月27—29日吉林省大范围强降水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宝书 张瑛 《暴雨灾害》 2011年第1期36-43,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27—29日吉林省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冷涡形势建立与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850 hPa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10年7月27—29日吉林省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冷涡形势建立与稳定维持为暴雨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850 hPa与冷涡相伴的强冷空气南侵对暴雨形成起触发作用;地面冷、暖锋稳定少动使冷暖空气长时间在吉林省交汇并维持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850 hPa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和水汽条件,暴雨前期925 hPa强度超过12 m.s-1的超低空南风急流将黄海、东海的水汽不断向暴雨区输送对强降水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强降水前期水汽源地在南海,对流层中低层主要是南北向水汽输送,后期有内陆东西向水汽补充,降水落区虽与对流层中低层整层水汽辐合对应关系较好,但两者并非完全线性关系;整个过程主要有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其发展旺盛阶段对应强降水时段,其所处区域对应强降水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冷涡 冷锋 暖锋 高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云团
下载PDF
2006年4月28日山东强飑线过程中尺度结构和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龚佃利 庞华基 +1 位作者 王俊 余兴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3期64-73,共10页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大部的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强飑线是由东北冷涡横槽沿西北气流下滑激发对流发展形成的,冷涡横槽底部为后倾的干冷下...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对2006年4月28日影响山东大部的强飑线过程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此次强飑线是由东北冷涡横槽沿西北气流下滑激发对流发展形成的,冷涡横槽底部为后倾的干冷下沉气流区,干空气侵入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冷涡横槽在300hPa最为强盛,并连接横槽前后南北两支急流,对流层顶折叠特征明显;高空横槽区的地转调整运动引发中尺度重力波,促进了高空急流动量向对流层中下部的传输,加剧了地面大风灾害。风暴发生区具有明显的等熵面倾斜、对流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具有倾斜涡度剧烈发展的条件。风暴发生区中低层散度场、垂直速度场和地面风压扰动场均具有典型中尺度重力波的结构特征,风暴和中尺度重力波相互耦合促进,是强飑线发展维持的重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冷涡横槽 高空急流 中尺度重力波 倾斜涡度发展
下载PDF
高空冷涡背景下飞机积冰特征和机制的探测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艳辉 张波 +6 位作者 刘伟 刘长立 黄文震 刘正会 包兴华 寿绍文 孙鹏飚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2-984,共13页
飞机结冰可能引发严重飞行事故。为了了解飞机在冷涡背景下自然结冰的特征和机制,2021年5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工增雨作业人员使用Y-12运输机在高空冷涡天气系统中进行了7个架次飞机结冰探测试验,其中出现中度和重度飞机积冰各2个架次... 飞机结冰可能引发严重飞行事故。为了了解飞机在冷涡背景下自然结冰的特征和机制,2021年5月,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工增雨作业人员使用Y-12运输机在高空冷涡天气系统中进行了7个架次飞机结冰探测试验,其中出现中度和重度飞机积冰各2个架次,对飞机积冰探测的环境气象条件进行了讨论,着重分析了5月31日2个架次重度飞机积冰过程取得的DMT粒子测量数据。结果表明:飞机平飞海拔高度为3.5~4.2 km,环境温度为-8~-4℃时,重度飞机积冰出现在冷涡东南部水汽饱和区中;测量的过冷水含量在高值时段的平均值达到0.25~1.04 g·m^(-3),平均有效直径为15~100μm的粒子浓度显著偏高,达到100~200个·cm^(-3),高浓度的过冷水含量导致飞机外壳出现瞬时快速积冰。简述了高空冷涡东南象限航线上的云层粒子图像和云粒子增长方式,讨论了高空冷涡东南象限的大气结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飞机结冰 液态水含量 云粒子浓度 云滴平均有效直径
下载PDF
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4
作者 杨鎛 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3-781,共9页
利用NCEP(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 利用NCEP(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强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统计特征 干侵入 高空急流
下载PDF
2017年7月吉林永吉两次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于佳含 巩远发 毛文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287-296,共10页
2017年7月13-14日和19-21日吉林省永吉县发生了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为研究它们的影响机制及差异,采用ERA-Interim 0.5°×0.5°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对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 2017年7月13-14日和19-21日吉林省永吉县发生了两次极端强降水天气过程,为研究它们的影响机制及差异,采用ERA-Interim 0.5°×0.5°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对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的演变、物理量场的配置和TBB云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第一次过程受西北气流与西南低空急流的强辐合影响,第二次过程受东北气流与西南低空急流的切变线影响。(2)第一次过程的低空急流更强,水汽含量更充沛,高空急流有较强的抽吸作用。(3)永吉县的最强降雨时段在第一次过程受低层暖湿空气加强与中层干冷空气发生作用的影响,在第二次过程受中层干冷空气向下侵入低层的影响。(4)永吉县的短时强降雨在第一次过程受TBB≤-50℃或-60℃的强对流云团影响,在第二次过程中,前期TBB≤-50℃,之后对流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天气诊断 东北冷涡 暴雨 高低空急流 物理量 TBB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斯琴 荀学义 王佳津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6-1023,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TBB等资料,对2014年7月7—8日由东北冷涡引发内蒙古东北部的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是主要水汽来源,不同地区出...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h的再分析资料和FY-2E红外云图、TBB等资料,对2014年7月7—8日由东北冷涡引发内蒙古东北部的暴雨过程形成原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是主要水汽来源,不同地区出现暴雨的机制不同,兴安盟东部、呼伦贝尔市东南部由于槽前、切变南缘地面暖锋附近,中低空急流汇合处,强辐合抬升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天气的发生,而呼伦贝尔市西南部暴雨跟中上层冷涡的生成发展与对应的地面低压逐步耦合的动力作用相关;2湿位涡的分布对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性作用,700hPa正负值区过度带的配置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潜势,暴雨发生在700hPa等值线密集带和850hPa MPV2大于等于0的叠加区域内,700hPa正负过渡带附近,偏向于正值一侧;3最大降水量的雨强落后于云团TBB最低值1~2h,并不是强TBB与最强降水同步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东北冷涡 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 湿位涡
下载PDF
卫星资料在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释用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卜清军 孙密娜 靳振华 《天津科技》 2020年第4期73-77,共5页
利用FY2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6年7月24日天津沿岸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对流云团特征及TBB变化,结果表明:①500 hPa"北低南高"的环流形势稳定维持,垂直方向两段近乎垂直... 利用FY2卫星云图及TBB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16年7月24日天津沿岸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时的对流云团特征及TBB变化,结果表明:①500 hPa"北低南高"的环流形势稳定维持,垂直方向两段近乎垂直的低涡柱,副高加强西伸北抬,地面低压倒槽北顶,低空急流风速辐合,高空强烈辐散,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和维持,造成了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②红外云图中,河北中部的对流云团A沿副高外围引导气流东移,并入天津中南部对流云团B,加强为对流云团C,700~925 hPa低空急流风速辐合,同时地面冷空气入侵,对C云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对流云团合并加强之后。水汽云图上云团边界非常明显,副高西北侧的大量水汽在低空急流及辐合气流的作用下,有一个明显变亮的过程。可见光云图上,白亮密实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壮大。③TBB低值带与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相对应,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内,即云团强烈发展的中心位置,此位置云团向上强烈发展,对流旺盛,对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较为有利。强降水发生在对流发展最旺盛期后的能量释放过程中,相对TBB值最大变率在演变趋势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强降水主要发生在TBB变率最大值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低空急流 卫星云图 TBB变率
下载PDF
台风“烟花”的主要特点和路径预报难点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海平 董林 +1 位作者 许映龙 聂高臻 《海洋气象学报》 2022年第1期83-91,共9页
对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的主要特点与路径预报重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烟花”移动缓慢,是首个两次登陆浙江的台风,在浙北和杭州湾附近地区长时间滞留。(2)降雨影响范围广、累计降雨量大... 对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的主要特点与路径预报重大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烟花”移动缓慢,是首个两次登陆浙江的台风,在浙北和杭州湾附近地区长时间滞留。(2)降雨影响范围广、累计降雨量大、大风持续时间长。(3)反映出来的重要难点问题有:当多数模式预报出现一致的偏差时,预报员难以做出订正,有必要开展对模式中台风重要影响系统(高空冷涡、热带对流层上层槽等)的预报检验工作;台风移速缓慢的定量程度难以把握,需要通过总结历史个例和敏感性试验等方法开展东侧台风对西侧台风移动缓慢影响的定量研究;西风带槽/脊对副热带高压退/进快慢的定量影响把握困难,影响北上台风转向点的预报,特别是当不同模式有分歧的时候预报难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烟花” 路径调整 预报难点 高空冷涡
下载PDF
2016年7月18日~20日华北暴雨浅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田洁 李兰 +3 位作者 徐文浩 吴琳玥 陈楠 孙楚铭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年第4期254-263,共10页
使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FNL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对2016年7月18日至20日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16•7暴雨)进行了研究... 使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FNL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资料、CMORPH卫星反演降水资料,对2016年7月18日至20日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16•7暴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7暴雨过程主要是由于北上的西南低涡和西来的高原低涡在华北上空相互作用,使得华北地区存在一个深厚的华北冷涡;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对16•7暴雨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强降水时段暴雨主要位于副热带高空急流出口区和低空急流出口区的叠加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所形成的上升的次级环流和低空急流携带着充足的水汽卷入到华北区域冷涡的涡旋运动中,在华北上空所形成的低层暖湿、高层干冷的空气配置,非常有利于华北上空强对流的产生;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以及副热带高压南部的三支水汽在华北的聚集,是导致华北7月20日00时的最大峰值降水的主要水汽条件,当到达华北的水汽由单一的副高西部的偏东气流供应时,华北的降水强度开始出现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华北冷涡 高低空急流
下载PDF
苏尼特左旗春季一次大雨天气诊断分析
20
作者 郑晓艳 胡敬华 鲁双宁 《内蒙古气象》 2010年第5期15-17,共3页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对2009年4月23日苏尼特左旗对流性大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了产生大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大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大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流性... 应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对2009年4月23日苏尼特左旗对流性大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了产生大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大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大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流性大雨是由高空冷涡、蒙古气旋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大雨区输送。低涡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气流侧向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继而产生对流性大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冷涡 蒙古气旋 大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