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amination of the Effect of Rehabili-Mouse, a Desktop Rehabilitation Robot for Upper Limb Paresis after Stroke 被引量:1
1
作者 Rena Wakabayashi Kimio Saito +8 位作者 Toshiki Matsunaga Satoaki Chida Kai Kagami Takehiro Iwami Satoru Kizawa Yuki Terata Masumi Ogasawara Yoichi Shimada Naohisa Miyakoshi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1年第12期371-382,共12页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ackground</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 <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ackground</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b></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ctive rehabilitation of the paralyzed limb is necessary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from upper limb paralysis after stroke. In particular, the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amount of training is very important, and robot rehabilitation is useful. Howev</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r, most conventional robots are expensive, large, and stationary. We have d</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veloped Rehabili-Mouse, a new tabletop rehabilitation robot that is compact and portab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duct paralyzed upper limb training for a patient after stroke using Rehabili-Mouse and to examine its effect.</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ase</span></b></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b></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he patient was a 44-year-old man who had left-sided paresis after a right cerebral infarction, 3 months after onset. The training was carried out between February 2021 and March 2021 at Oyu Rehabilitation Hot</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ring Hospital. The training was 20 minutes of Rehabili-Mouse in addition to 40 minutes of usual occupational therapy and performed five times a week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for four weeks. Upper limb functions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aining, and two questionnaires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he device and the training were administer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raining. Upper limb function improve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device was poor, but his satisfaction with the training was good.</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 </span></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Discussion</span></b></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b></span></spa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Training for the paralyzed upper limb after stroke using Rehabili-Mouse improved upper limb function and satisfied the trained patient. We plan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ases and conduct further studies.</span></span></span></span></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ic Rehabilitation hemiplegia upper limb Function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杨辉 刘威 +3 位作者 李欣怡 汤利波 刘泰源 刘忠良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上肢腕伸肌群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s)评分、肌电生物反馈(EMG)波幅、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后ADLs评分、EMG波幅、Fugl-Meyer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上肢功能达到IV级及以上者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上肢功能 偏瘫 康复治疗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程欣欣 张玲玲 +5 位作者 刘婉 刘莉 杨永超 高润 朱慧敏 张传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 目的:研究双侧经颅直流电刺激(dual-hemispheric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Dual-tDCS)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慢性期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提供基于神经机制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某院24例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13)和对照组(n=11)。对照组采用tDCS伪刺激联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采用Dual-tDC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limb scale,FMA-UL)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测评量表对患者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对比治疗前后初级运动皮层(M1区)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变化。使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L、ADL评分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1区与全脑FC分析显示,治疗后对照组健侧M1区到患侧枕中回、健侧舌回、健侧角回FC降低(P<0.01);患侧M1区未见FC变化脑区。治疗后研究组健侧M1区到健侧小脑、健侧小脑蚓部FC降低,到患侧中央前回FC增加(P<0.01);患侧M1区到患侧小脑、患侧颞中回FC增加,到健侧中央前回FC降低(P<0.01)。结论:Dual-tDCS对大脑的神经调控作用可改善慢性期卒中患者运动和非运动相关脑区的FC,可能是慢性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tDCS 慢性期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功能连接 偏瘫
下载PDF
早期不同康复策略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惠婷 李颖 李淑英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737-740,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不同康复治疗策略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体感模拟训练...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早期不同康复治疗策略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用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比较2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分、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康复治疗满意度。结果2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的STEF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的Fugl-Meyer评分分别为(45.25±5.26)分、(61.19±5.35)分,对照组分别为(35.36±5.13)分、(46.89±5.28)分,2组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的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治疗满意度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7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体感模拟训练系统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改良BARTHEL指数 体感模拟训练系统
下载PDF
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史若琳 尹昱 刘晓露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7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较固定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较固定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9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固定组和可变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法,固定组采用固定优先级的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可变组采用可变优先级的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比较三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三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3周后,三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S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3周后,三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SS评分均高于干预2周后(P<0.05);干预2、3周后,可变组与固定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3周后,可变组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MSS评分高于固定组(P<0.05)。结论可变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较固定优先级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及常规康复训练更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变优先级 认知-运动双任务训练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下载PDF
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孔安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5期31-35,共5页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 目的:研究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绳带训练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2021年7月—2022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予以PNF绳带训练,研究组(75例)在此基础上予以r TMS。观察两组干预效果、上肢功能、神经功能。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评估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峰值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F绳带训练联合rTMS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干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NF绳带训练 脑卒中偏瘫 上肢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董观记 马慧 +1 位作者 李昌欣 梁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9期1321-1325,共5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于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关节活动情况(评价指标为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与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的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进行评估]、平衡功能[应用平衡功能评价量表(FMA-B)进行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评估]及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5个维度)。结果干预后,两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肩关节前屈、肩关节内收、肩关节外展、肘关节屈曲活动度以及FMA-UE、FMA-B、MBI评分和生活质量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及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可提高关节活动度、上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康复效果 关节活动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价值
8
作者 甄洁艳 刘静娜 +1 位作者 陈俭慰 杨少兵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1期71-73,78,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实施...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肌肉电刺激干预,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实施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患肢肌力与痉挛程度、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的血清神经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BNF)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分(10.98±2.42)分,比对照组(15.45±2.41)分低(P<0.05);观察组患肢肌力评分(4.28±0.48)分,患肢痉挛程度评分(2.62±0.42)分,分别比对照组(3.37±0.45)分、(2.94±0.54)分优(P<0.05);观察组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6.68±5.22)分,比对照组(77.95±5.21)分高(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并进一步改善患肢肌力与痉挛程度,提升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强制性运动疗法 脑卒中偏瘫 上肢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分析
9
作者 王敏 仇爱珍 +1 位作者 吴野 孟露露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24年第3期302-306,共5页
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 目的分析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的疗效。方法招募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儿6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rPMS,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之前进行正中神经伪刺激。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通过Ca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组块测试(BBT)和复旦中文版脑瘫幼儿手功能分级系统(Mini-MACS)对患儿上肢和手功能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抓握能力、协调性明显改善,且UEFT总分、BBT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抓握能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UEFT总分、BB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Mini-MAC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ini-MACS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中神经rPMS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和手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 正中神经重复外周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手功能
下载PDF
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运用效果
10
作者 田艳敏 毛玲娣 《临床研究》 2024年第5期42-45,共4页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河南省荣军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计6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的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1月在河南省荣军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计6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实行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实行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治疗,对两组捏力、握力、上肢功能、功能独立性、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后捏力、握力较治疗前提高,治疗后研究组捏力、握力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研究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Fugl-Meyer平衡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研究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研究组治疗后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能够提高捏力、握力,改善上肢功能及平衡能力,提高功能独立性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运动控制评估与训练系统 脑卒中 偏瘫 康复治疗
下载PDF
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临床研究
11
作者 杨莹 闫俊 +5 位作者 乔琳 叶楠 高亚亚 郭华 黄家欣 职利琴 《山东中医杂志》 2024年第5期482-487,共6页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患者偏侧下肢神经功能及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肝阳上亢型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患者2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62例、中药组61例、电针组58例、...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电针对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患者偏侧下肢神经功能及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肝阳上亢型急性脑梗死下肢偏瘫合并高血压患者2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治疗组62例、中药组61例、电针组58例、联合组61例,基础治疗组给予降压、抗血小板、降脂稳斑、改善循环、清除自由基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中药组加服天麻钩藤饮加减方,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联合组同时加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方及电针治疗。治疗2周、4周后分别对患侧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同时记录患侧下肢胫后(PT)动脉峰值流速、足背(DP)动脉峰值流速,评估患者下肢神经功能和血流变化情况。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治疗后,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感觉功能、PT动脉峰值流速、DP动脉峰值流速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显示,治疗2周、4周后,中药组、电针组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电针组感觉功能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平衡功能显著改善(P<0.05);治疗2周、4周后中药组PT、DP动脉峰值流速均明显改善(P<0.05),电针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方联合电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平衡功能,提高下肢动脉峰值流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下肢的神经功能及循环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阳上亢 急性脑梗死 高血压 下肢偏瘫 天麻钩藤饮 电针 神经功能 循环功能
下载PDF
通督调任灸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上肢偏瘫疗效观察
12
作者 王丽 朱才丰 +4 位作者 贺成功 李静 杨坤 王琳 张君宇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55-58,共4页
目的 观察通督调任灸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开展任务导向性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督调任灸法,疗程均为... 目的 观察通督调任灸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开展任务导向性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督调任灸法,疗程均为4周。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上肢模块(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y, 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 WMFT)、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研究组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督调任灸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偏瘫 艾灸疗法 任务导向性训练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13
作者 张红 王威 《当代医学》 2023年第4期54-57,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联合组(n=82)与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神经促进技术干预,联...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神经促进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1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联合组(n=82)与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神经促进技术干预,联合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神经促进技术干预,比较两组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情况指标、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N20波幅均长于干预前,潜伏期均短于干预前,且联合组N20波幅长于对照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改良版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神经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延长N20波幅,缩短潜伏期,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提高其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经颅直流电刺激 神经促进技术 上肢功能
下载PDF
恢刺经筋结点联合督脉隔姜灸对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协调功能、表面肌电图以及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成雪 董宝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85-191,共7页
目的观察恢刺法联合督脉隔姜灸对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协调功能、表面肌电图以及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经筋结点联合督脉隔姜灸组、单一经筋针刺组,每组各40例,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 目的观察恢刺法联合督脉隔姜灸对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协调功能、表面肌电图以及Trk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恢刺经筋结点联合督脉隔姜灸组、单一经筋针刺组,每组各40例,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4个疗程。运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表面肌电技术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健患侧肌肉的sEMG信号,选择指标为中位频率(MF)与积分肌电值(IEMG)以及血清中TrkB的含量对患者进行量表评定及疗效评价。结果MAS、FMA、BI、MF、IEMG及TrkB评定结果显示:恢刺法联合督脉隔姜灸组总体的评分优于单一经筋针刺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恢刺法联合督脉隔姜灸组总有效率为92.5%(37/40);单一经筋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隔姜灸联合恢刺经筋结点对于改善中风后上肢屈肌痉挛协调功能、表面肌电图状态以及TrkB蛋白表达状态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上肢痉挛性偏瘫 督脉隔姜灸 经筋 恢刺
下载PDF
砭石穴位按摩在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薇 刘晓蓓 尤敏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砭石穴位按摩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8例。基础护理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徒手按摩组在基础护理组基础上实施手指穴位按摩干预,砭石按摩组则在基础护理组基础上实施砭石... 目的:探讨砭石穴位按摩对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8例。基础护理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徒手按摩组在基础护理组基础上实施手指穴位按摩干预,砭石按摩组则在基础护理组基础上实施砭石穴位按摩干预。结果:干预4周后,砭石按摩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徒手按摩组和普通护理组(P<0.05)。结论:砭石穴位按摩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砭石 穴位按摩 脑卒中 上肢偏瘫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梦露 尔兆娟 肖中兴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3期20-21,38,共3页
目的评估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受试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纳入42例,行NMES)、观察组(纳入42例,行CI... 目的评估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应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全部受试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纳入42例,行NMES)、观察组(纳入42例,行CIMT+NMES),评价组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徒手肌力检查(MMT)、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治疗有效率。结果(1)治疗前,组间FMA、STEF、MMT、BI、NIHSS无差异,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FMA、STEF、MMT、BI、NIHSS更佳,P<0.05;(2)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0.48%)高于对照组(71.43%),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行CIMT+NMES,能够增强疗效,尽快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上肢功能康复,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性运动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下载PDF
非受累侧半球高频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偏瘫的作用及运动皮质重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松美 周芷晴 +4 位作者 徐曙天 任萌 史啸龙 窦晓语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常规低频rTMS干预非受累侧半球对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 NIRS)分析大脑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特征。方法:将20例脑卒中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 目的:比较新型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常规低频rTMS干预非受累侧半球对脑卒中后中重度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 NIRS)分析大脑运动皮质功能重组的特征。方法:将20例脑卒中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Fugl-Meyer上肢近端部分评分<26分)随机分为rTMS高频组和低频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高频组对非受累侧前运动皮质背侧(cPMd)进行5Hz的rTMS兴奋,低频组对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cM1)进行常规1Hz的rTMS抑制。于治疗前、治疗20天后,对两组患者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进行疗效评价,并用fNIRS检测两侧大脑运动皮质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浓度变化,探讨初级运动皮质(M1)、前运动皮质(PMC)及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及功能连接变化情况。结果:(1)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高频组FMA-UE总分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且FMA-UE近端部分评分增加尤为显著(P<0.01)。(2)HbO2浓度的改变:治疗后高频组非受累侧M1、PMC及患侧M1显著增高(P<0.05);低频组患侧M1显著增高(P<0.05)、非受累侧M1显著降低(P<0.05);高频组非受累侧PMC显著高于低频组(P<0.05)。(3)偏侧化指数(LI)的改变:低频组经治疗后大脑运动皮质的LI较前显著性增加(P<0.01);高频组经治疗后LI也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4)静息态功能连接变化:治疗后高频组的非受累侧PMC-M1功能连接显著增加(P<0.05)、非受累侧M1-患侧M1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P<0.05)。低频组治疗前后比较,非受累侧PMC-M1、患侧M1-PMC及患侧M1-SMA的功能连接有差异,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偏瘫患者的cPMd进行高频rTMS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常规的c M1的低频抑制。可能与这种新型调控方法更有利于激活非受累侧PMC和M1的皮质兴奋性,加强非受累侧半球内、两半球间及皮质-皮质下环路的功能连接,从而促进偏瘫上肢尤其是近端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 偏瘫 运动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久明 李月 +3 位作者 张佳奇 邢靖松 吕福现 段好阳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42例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 目的:分析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以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42例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连续康复训练共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s)能力和肱二头肌的肌张力程度。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FMA、MBI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间FMA和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MAS、FMA和MBI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s能力,且能有效降低肱二头肌的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偏瘫 上肢 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万羽洁 钟美容 +1 位作者 黎景徽 陈秋婷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与治... 目的:探讨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1月—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与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UE)、WOLF上肢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测验(MBI)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SES、FMA-UE、WMFT和MBI评分分别为(23.52±4.95)分、(35.00±3.25)分、(30.21±3.56)分、(60.91±7.25)分,对照组GSES、FMA-UE、WMFT和MBI评分分别为(18.82±3.27)分、(30.47±3.94)分、(27.21±2.24)分、(55.76±6.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双侧上肢功能训练可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病人上肢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能够改善病人的自我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自我效能 上肢 功能训练 老年人 偏瘫 护理
下载PDF
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对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20
作者 艾瑛煊 刘红 +2 位作者 马欣 孙雪 程为平 《上海针灸杂志》 CSCD 2023年第10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对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西医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对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针刺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和西医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基础上予冲击波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运动功能状态量表(motor status scale,MSS)、上肢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和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评分变化。比较3组治疗前后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的等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MSS评分、WMFT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组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上肢FMA评分、MSS评分、WMFT评分和ADL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治疗后痉挛等级低于2级的患者占比升高(P<0.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痉挛等级低于2级的患者占比升高(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和西医治疗基础上,针刺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促进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上肢屈肌痉挛,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冲击波 中风后遗症 偏瘫 上肢功能 痉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